父母5句话使孩子克服胆小
发布时间:2021-12-20 父母和孩子良好关系的建立 使幼儿注意的活动方案 感恩父母活动总结最近,某论坛上一则《与胆小儿斗争到底》的帖子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小严严跟妈妈去逛商场,在商场门口,有个叔叔背着一个大型充气玩偶招揽生意,严严被这个大玩偶吸引住了,她很想跟它合影,可又不敢上前去说。最终,在妈妈的多次鼓励与诱导下,小严严才鼓起勇气向那位叔叔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家长也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广州市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指出,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现象分析
怕生:不愿与别人交往
“豪豪3岁了,眼看着就要上幼儿园,可他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学校受欺负。”方女士担忧地说道,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发现儿子胆小怕生。有一次,几个好友相约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几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却不肯加入。
专家把脉:多给孩子信息量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带孩子去外面的机会也少,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佟老师建议家长尽量给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独自睡觉
彤彤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跟随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节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妈也想借机训练彤彤自己睡觉。“彤彤,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好的,妈妈。”彤彤欢快地答应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却光着脚丫子跑到他们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个人睡。”彤彤睁大眼睛说道。彤彤妈心疼女儿,只好让她跟自己睡。
专家把脉:睡前讲一些快乐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平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选择哪些积极向上的。”佟老师建议,在培养孩子独自睡觉习惯时,家长要分阶段进行,睡前给孩子讲一些快乐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怕物:不敢接触新鲜事物
子函是个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总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气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子函也总是不敢自己尝试。
专家把脉:多参与户外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多给他一些鼓励。“孩子不敢玩新鲜的游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佟老师谈道,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应对手册
怎样才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变得勇敢呢?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提出四点应对措施。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比如当孩子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摸扫帚时他又会喊道:“小心弄脏衣服,快放下。”两三岁的孩子,对新生事物处于信任和怀疑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多使用限制性语言,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给孩子多些鼓励,少些限制。
少些责骂和恐吓
当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火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句责骂的话语,可对孩子来说却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下来,因为父母是他的一切。还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比如“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坏人会将你带走的”。当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便会不自觉地变得胆小。
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行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的要求小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锻炼。
家长应该说的5句话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别担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这次表现不错,下次继续努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1)生活范围小。有的孩子从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不常与外界接触,使孩子认生。 (2)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当孩子不听话时,成年人就恐吓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从而胆小。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
胆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小儿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发布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不要恐吓孩子。
专家支招教你如何克服孩子胆小怕黑的毛病
有一天,我2岁的女儿突然就变得怕黑了。于是,我在她睡觉的房间里安了一个夜灯,整夜开着。但是,每天一大早,她都会哭叫着醒来,还捂着眼睛。我该怎么办呢?
你两岁的女儿开始怕黑了,说明她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她已经知道,在夜里,即使她看不见任何东西,那件东西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被黑暗遮掩住了,所以才看不见。孩子们在两岁以前,还不懂得东西看不见却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说,他们对外界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他们不惧怕黑暗,无知者无畏嘛。
但是,两岁的小孩儿还不是唯物主义者,所以他们不会明白,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并不会在黑暗中滋生出来。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象出一些怪物,或者又大又凶的狗藏在黑暗的地方了。即使你开灯让她看了没有东西,她仍然认为有可怕的东西藏在黑暗的角落里,就是她白天最喜欢的动物玩具,在夜里也可能变成了怪物。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
孩子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幻的困惑。就像他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圣诞前夜悄悄送给他礼物一样,他也同样相信会有怪物藏在他的床底下。而且,3到4岁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将有一个飞跃性的感性认识,所以他们对危险更敏感。到了5、6岁的时候,他才会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到那时,他对黑暗的恐惧也将逐渐消失了。
另外,与日俱增的自立感同样使他们对外界更敏感。当小孩子从父母身边走开的时候,他们会意识到世界竟然这么大,自己却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慢慢地,他们的态度就会有180度的大转弯儿,从原来的我是大孩子了到现在的别离开我,我害怕。
下面有这些办法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克服怕黑的心理:
1、交流。鼓励你的孩子说出他害怕什么。有的父母会认为与孩子谈论他害怕的东西,会使他们更加害怕,因而索性避而不谈。其实,让孩子发觉他所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并且一五一十地告诉你,这是克服怕黑心理的第一步。
即使说出来并不完全解决问题,也能够教会你的孩子用这种有效的办法,去应付令他焦虑不安的情绪。如果孩子并没有告诉你他的全部感受,那么,你想倾听的这个愿望却能够使他逐渐明白,他所害怕的东西并没有可怕到无法对付的地步。
2、认同他的恐惧。好好与你的孩子谈一谈。和孩子们谈论他所害怕的东西的时候,父母该如何说,说什么这都是很棘手的事情。通常父母会试图对孩子的恐惧开个玩笑,或者表现出把这不当一回事,因为父母知道这些确实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也许父母会说: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吓着了?!没什么可怕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怪物。
显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怕,而且我们也没有看见任何怪物,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解他害怕的感受。父母可以先对孩子说:我知道你感觉黑暗很可怕。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孩子:但是,我也知道黑暗里没有藏着任何东西去伤害你。最后,你可以和你的孩子绕着房间走一圈视察一下:这是你的衣服,这儿放着你的积木,这儿放着你的小车……
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并不能使他勇敢起来,反而给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恐惧。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敢告诉你他害怕了,他怕你把他看成一个胆小的孩子。取笑和轻视同样会使你的孩子把他的恐惧掩盖起来。
总而言之,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取笑孩子,或者小看他的想法,忽视他的感觉。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但是不能表现出你小看他。这是因为你的孩子正处于对自己认知世界的观点逐渐产生自信心的阶段,父母是否尊重他的观点和想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强迫你的孩子与恐惧对抗也是徒然的,不会有任何效果;让你的孩子完全依赖于你的保护还是不能使他不再去害怕那些他想象出的怪物。所以说,如果你的孩子害怕晚上自己去厕所,那么你就先陪他去一段时间。过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后,你再慢慢增加让他自己去的次数。
3、给予支持和鼓励。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够自立的时候,你肯定会感到很高兴。同样,当你的孩子觉察到自己能够自立的时候,他也会兴奋不已。但是,当他有害怕的感觉的时候,他还是非常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的,这对他很重要。
孩子们都很信任自己的父母,所以解决孩子怕黑的问题只需要父母有相当大的耐心就可以了。要知道3、4岁大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那些可怕念头的影响的,恰恰是父母这边适当的反应能够帮助孩子减轻他们的不安和忧虑。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丹丹,突然有一天晚上,她不让她的妈妈离开她半步,但是又没有表现出来她的害怕。她的妈妈最后问她:什么能使你感觉好点儿呢?令她妈妈奇怪的是,她想要一个创可贴贴在被子上。她的妈妈就拿了一个创可贴帮她贴在了被子上,没多久,丹丹就睡着了。显然,对她的妈妈来说,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却能够使丹丹感觉良好,效果不错。
4、允许他对恐惧的“痴迷”。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源于自身的动力去克服他的恐惧。他们也许会不断谈论他们害怕的事物,也许一遍又一遍地问一些问题,也许让父母重复讲同一个恐怖故事,还可能把他们害怕的事物融入他们的游戏当中。通常这种痴迷是孩子们本能地自我抵御恐惧和克服恐惧的一个方式。
孩子们可能关注一件可怕的事情几个星期,有时会几个月。如果几个月后,你孩子的恐惧心态没有任何改善,或者更加严重了,那么你就要寻求专业人事的帮助了,可以让他们直接与你的孩子接触,或者只是与你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便你去帮助你的孩子。
5、帮助他学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克服恐惧心理固然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你孩子的这种经历,能够使他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这将使他终身受益。
你可以教他探究他的恐惧,学会面对他的恐惧,并且最终找到一个能够使他感到安全的解决办法。探究的意思是,他会询问其他人,或者自己在房间四处查看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可怕的东西。面对是指他能够自然地从黑处到亮处,从亮处到黑处,没有任何心理阴影,比如,你可以和他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让他自己用毯子先把头蒙起来,然后再露出来。
寻求解决办法是说找到一个使他认为安全的做法,比如,在房间里安一个灯光比较暗的夜灯或者小台灯,也可以让他抱着心爱的小熊使他有一种安全感。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孩子也想办法,献计献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害怕使他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但是想办法解决它,就能够使他重新又得到他失去的那些力量和能力。
TIPS:克服怕黑小招数
1、把孩子的玩具小动物在窗台上摆成一排,像士兵一样保护他,打败那些入侵者。
2、把一瓶驱魔降妖水放在孩子的床边,告诉他有了这瓶神奇水,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3、帮助孩子找几句驱除不安的话,像怪物走开!之类的,大声念出来。
4、有的孩子能从一些物品中找到安慰,或许穿上爸爸的T恤衫睡觉就有了一种安全感。
五大招帮幼儿克服胆怯
为了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胆怯心理,培养孩子具有勇敢大胆、活泼、开朗、果断、刚毅的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勇于进取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应注意什么?
注意什么可帮幼儿克服胆怯
一、平时不应使用各种恐怖手段来吓唬孩子,不让幼儿的心灵经受过分强烈的刺激。
二、要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纠正过去所得到的种种错误印象。
三、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决不能给他们留下胆怯懦弱的印象。成人一定要努力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为孩子树立榜样。
四、可以将孩子害怕的东西和喜爱的东西同时出现,这样经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克服对某种东西的恐惧了。也可以把愉快的事情同可怕的事情联系起来。
五、预防害怕的发生。一些研究者发现,幼儿许多害怕的产生跟刺激出其不意地突然出现、以及刺激出现时幼儿的身体受到束缚,不能自由行动有关。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突然事件。
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5句话
说话的确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你平时有注意过自己和孩子的说话方式吗?有没有觉得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呢?今天帮主给大家精选的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下那些和孩子说话时不该踩的“坑”!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的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话可以成为温暖孩子一生的阳光,但是也会成为没有烟火的武器,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下5句父母最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新的一年,哪怕让它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再对孩子说啦!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话
“你怎么总是这样,做事毛毛躁躁?”
“你怎么这么胆小呢?见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你总是这么马虎呢?”
“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我们家长一旦生气,就会情不自禁地给孩子贴各种标签,什么“笨蛋”“自私鬼”“捣蛋鬼”各种负面词语当着孩子的面脱口而出。父母可能从未意识到,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就是“标签效应”。
大人随随便便的一句负面评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会给孩子很强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着这个暗示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孩子。
恐吓孩子的话
“等你爸爸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
“你再这样,马上就滚出去!”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你!再不听话,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紧张。
此外,这类恐吓威胁的话,大都是家长一时的气话,基本上不会真的实行。这样的话一旦说得多了,孩子就不会再把父母的话当真,降低了家长的威信。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放任自己,父母以后再教育起来就不会收到太好的效果。
让孩子感到内疚的话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孩子听到这类的话,压力会很大,内心会有愧疚感。他们会为了回避内疚感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努力学习,去取悦、报答父母。可是,孩子们是因为内疚才去认真做功课,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因为他内心想去做。
因为内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显得很乖很听话,但事实上,他学习、听话的动机已经不单纯了,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为了爸爸妈妈而做出的行为,事实上他们已经失去自我了。
而且,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某种期望时,他们会自责,比较敏感的孩子甚至会抑郁,甚至会自残、自杀等。
敷衍孩子的话
“宝贝,你真棒!”
“我正忙着呢,一会再说。”
“别问我,去问你妈/爸。”
像“你真棒”这样笼统的夸奖,家长真的是轻车熟路。但是这句话听上去真的很敷衍啊。我们都知道夸奖是要讲究方法的,夸具体不夸全部,父母应该具体指向孩子所做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夸奖。这样孩子才会体验到这样做的愉快心情,最终会强化这种行为,把好的表现坚持下去。
当答应孩子的某个请求时,只要合情合理,就一定要将承诺变为现实。如果答应了孩子某件事转身却忘了,次数多了,孩子就再也不相信大人,还会从心底里看不起父母。
当孩子问你问题或者想让陪伴时,不要以忙为借口随便打发孩子。如果总是这样敷衍孩子,孩子就真的不会来“打扰”你了,你也就真的“清闲”了,这真的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希望父母能够认认真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请求每一件事,不要总是敷衍孩子。
贬低自己或另一半的话
“爸爸妈妈没本事……”
“你爸太不像话了,那么懒,臭袜子到处乱扔。”
“你妈真的是太啰嗦了,烦死了”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自卑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这种自卑感就像是二手烟,强迫孩子吸入,给孩子种下悲观主义的种子,越来越陷入无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说另一半的坏话,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而且还会让孩子排斥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感。
涂磊曾说过:“说话的时候,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所以,说话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语言伤害你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