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窗户上的哈气与冰花》课件
发布时间:2022-01-20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一、活动名称:
“窗户上的哈气与冰花”——大班科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乐于关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大胆探究哈气与冰的秘密,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三、活动提示:
l 关注幼儿对于冬季活动室玻璃上哈气的发现,适时提问:“哈气从哪来?”。本.文来源:;并引导幼儿晚上和早晨观察自己家卧室、浴室、厨房的玻璃,“你有什么发现?”
l 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发现及问题:“为什么会有哈气?冰花从哪来?”
l 幼儿共同搜集有关信息并相互交流,初步了解哈气及冰花产生的原因。
四、观察要点:
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兴趣与发现。
五、延伸活动:
l 和幼儿一起进行“冻冰花”的游戏或在科学区投放加热可观察水蒸气的材料,在操作、尝试中进一步感知水的三态变化。yjs21.COm
l 欣赏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进一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冻冰花》课件
活动目标:
1、能对自然界的水与冰进行连续的观察与比较,发现其差异与变化。
2、能够看图示制作美丽的冰花,喜欢参与冰花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1、制作冰花的材料:不同形状的广口容器、饰物(树叶、花瓣、青草、鲜花等)、细绳、水。
2、《冻冰花》教学挂图、冰花范例。
活动建议:
1、欣赏冰花,激发制作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冰花的形状、颜色,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冰花的样子。
(2)想一想:冰花是怎么制成的?里面的饰物是如何进去的?
2、看图示制作冰花。
(1)引导幼儿观看挂图,了解制作过程:在容器内倒入清水,在细绳的一端打个结,然后把另一端放入水中,在绳子上面压上小石头固定住。搜集一些漂亮的鲜花、树叶和青草,挑选出喜欢的用来制作冰碟。把树叶和花瓣摆放在水中,再把青草围在四周,然后把容器放入冰箱,结冰之后取出。
(2)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容器和饰物进行制作,提醒幼儿将饰物放在容器的中间。
3、利用户外活动时间,观察容器中水的变化。
4、巧取冰花。待水完全结成冰以后,请幼儿尝试自己取出冰花。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冰遇热融化,容易取出。
5、挂冰花。在教师的帮助下,用冰花装饰幼儿园的户外环境。相互欣赏不同容器制作出的不同形状的冰花。
活动延伸:
1、在户外活动的时间继续观察冰花的变化。
2、在活动区里提供各种颜色的纸屑和不同颜色的水,供幼儿制作彩色的冰花。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哈哈镜》课件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变化。
2、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重点学习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唱好快慢节奏的交替变化。
活动准备
《哈哈镜》的歌曲磁带、录音机、哈哈镜。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做"变魔术"的游戏,观察并感受:哈哈镜让人变高、变矮、变胖、变瘦的现象。
2、组织幼儿进行发音练习,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学习歌词。
(1)、照了哈哈镜你有什么感受?“文章.出自."有什么发现?
(2)、请幼儿唱歌曲《笑一个吧》进行发生练习。
(3)、请幼儿拍节奏学歌词,边说边练习拍前八后十六的节奏,感受十六分音符的快节奏和二分附点音符慢节奏的交替变化。
3、引导幼儿学习演唱歌曲。
(1)、请幼儿欣赏,教师范唱歌曲《哈哈镜》。
(2)、幼儿跟教师完整的学唱歌曲第一段,教师大声,幼儿小声,重点练习演唱十六分音符的快节奏和二分附点音符慢节奏。
4、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演唱进行相应的动作表演,一起到哈哈镜前做魔法变身游戏。
活动延伸
欣赏儿歌《有趣的哈哈镜》,进一步体验哈哈镜的有趣。
活动反思: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制定的主题计划是《我快乐、我学习》,幼儿的乐学与他们的兴趣、需要有很大关系,学习内容富有动感、贴近幼儿生活和兴趣点是幼儿乐学的基本条件。哈哈镜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从哈哈镜里能看见自己有趣的变形形象,获得快乐的情绪。每次带孩子们照哈哈镜,他们都哈哈镜非常感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因此我们设计了主题活动“神奇的哈哈镜”。歌曲《哈哈镜》就是其中一个活动,它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哈哈镜是一首比较活泼的双声部歌曲,和声的歌曲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我把歌曲分成了两个课时来开展,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并为歌曲配上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我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在为歌曲配动作时,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结果出现了混乱,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这也是为我们第二课时的双簧表演做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进行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组用歌词伴唱,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通过把难点前置,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双声部的配合演唱就轻松地多了,掌握的效果也非常的好。活动后面我设计了双簧表演,这一部分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个个表演都很积极投入。活动也达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也感受到了快乐。
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大班科学教案 有关《花》课件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花的多样性及特征。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花儿与花瓣》课件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动手操作,是幼儿最愿意干的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动手操作的恰当运用,将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雪花片是幼儿桌面游戏中百玩不厌的玩具,在拼摆活动中我看见有的孩子把雪花片放在一起按颜色进行分类、比较,并有规律的进行排列;有的孩子用雪花片进行加减运算,让我有所感悟!同时,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方法探索事物;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为此我把活动设计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花儿与花瓣。根据《纲要》中“学习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主要采用了游戏、动手操作的方法,配上写有10以内加减算式花蕊图卡、生活中的夹子以及幼儿爱玩的雪花片,让幼儿在探索、操作、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使整个过程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有规律的排序方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能运用算式卡片迅速准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3.通过“花儿与花瓣”游戏,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椭圆形雪花片(替代“花瓣”)、自制有规律“花瓣”(雪花片)的花儿若干,展示在泡沫板上。
2.色彩各异的圆形花蕊卡(其中一半反面写有10以内的加减算式),数量分别与幼儿人数相等。
3.各种颜色夹子、10以内加减算式卡若干、彩色工字钉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给“花瓣”排队,探索有规律地排序。
1.出示自制有规律“花瓣”的花儿,引导幼儿观察花瓣排列的规律、特征
(1)教师导语:这些花瓣中藏着一个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2)教师引导幼儿从花瓣的颜色排列顺序找规律,并说说每朵花儿上花瓣的排列规律。 (红黄红黄……红蓝黄绿红蓝黄绿……红红绿绿红红绿绿……红蓝黄红蓝黄……红红红绿绿绿红红红绿绿绿……)
2.幼儿给“花瓣”排队,感受探索排序的乐趣。
(1)每组一桶雪花片(替代“花瓣”),幼儿给“花瓣”有规律地排队。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给“花瓣”排序的。
(3)教师展示幼儿多种排序方式,通过反馈—讨论—归纳,引导幼儿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二)“花瓣变变变”,复习10以内的加减,练习分类、按数排序。
1.游戏:花儿变变变。(看算式,算得数,摆花瓣。)
教师任意出示10以内加减的算式卡,幼儿按得数用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在桌上摆各种图形或图案,并用语言表达。(例:6+2=8. 我用8片“花瓣”摆了一个正方形……)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出示算式卡,引导幼儿迅速准确地算出结果,并用与结果相同数量的“花瓣(雪花片)进行排序。
(三)幼儿游戏“花儿与花瓣”,进一步尝试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
1.游戏:花儿与花瓣。
(1)每人一张圆形花蕊卡、每组一盒夹子,教师出示算式卡幼儿计算,并用对应的方法把相同得数的夹子按排序规律夹在花蕊上。(视幼儿掌握情况,重复数次)
(2)幼儿每人一张写好算式题的花蕊卡,各自算手中花蕊上的题卡,把相应得数的夹子用排序的方法夹在花蕊上。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把与算式相应的夹子有规律地夹在花蕊上。
(四)验证并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1.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例:10-4=6.我用6个夹子按红黄蓝红黄蓝的规律夹在花蕊上。)
2.把幼儿夹好夹子的花蕊用彩色工字钉锭在泡沫板上,组成一幅美丽图画。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把单调、枯燥的加减算式题与色彩鲜艳的花儿与花瓣排序进行了整合,通过探索活动、操作游戏,让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学习,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在教学方法上以“花儿与花瓣”为主线,利用游戏和动手操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整节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通过探索与操作活动达到复习10以内的加减以及用算式结果进行排序的目标,从而激发幼儿对分类、排序和对应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整节活动中,我能始终尊重、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肯定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方式的同时,还通过反馈—讨论—归纳,积极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的不同的排序方式。
此活动孩子们既喜欢又感兴趣,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因此比较成功。然而活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用雪花片和夹子探索排序,只局限于从颜色特征方面探索。排序也可从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图形等特征进行。在下次活动中,我会不断改进,完善,扬长避短,借鉴本次活动的优势,开展一次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知道除了按颜色规律排序,还可按图形、大小、长短、高矮等规律进行排序,并尝试用三种不同种类的实物,按一定数量、摆放顺序等特征进行有规律排序。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