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潜能开发从婴孩时开始
发布时间:2022-02-14 幼儿思维开发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开发宝宝的天赋
了解自己的宝宝对干开发宝宝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宝宝的优势在哪里,什么又是他的劣势。对于优势,我们要针对性地寻找适合宝宝的方法继续提升该项智能的开发;而对于宝宝的劣势,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那是宝宝的不足,更需要取长补短,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注重宝宝智能的全面开发。
音乐天赋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敏感性上,尤其对干一些特别的音乐,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比如在他哭泣吵闹的时候听到异常优美动听的音乐,他会突然停止哭闹,而且会手舞足蹈,有些宝宝还能和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身体动作,这说明我们宝宝的音乐细胞非常活跃。以下有几招可以帮助开发宝宝的音乐天赋。yjS21.Com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亲可以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音乐细胞活跃的宝宝往往会给这样优美的声音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环境,又让宝宝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乐感,逐渐地,他就能从无意识地听音乐中,到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寻找到节奏。
2、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可以利用游戏让宝宝来接触有关音乐的事和物:比如用筷子击打餐桌上的各种餐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出去游玩引导宝宝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虫鸣、鸟叫、雨滴、风吹等等,在认识中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
3、音乐玩具当教材
可选购一些宝宝玩得来的音乐玩具,把他当作宝宝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比如一些玩具型的音乐琴,让宝宝尝试着自己去按键盘,每按一个键盘,就能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也许刚开始宝宝还不会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持久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听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支招:开发宝宝潜能的秘密
宝宝并不是天生就愚昧,很多的智力都是需要家长们在后期的开发,但是很少有妈妈们能做的极好,毕竟这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开发宝宝们的潜能应该从何做起吧!
注意力——一切能力的基础
8-10岁,是训练注意力的最佳时期。因为,大脑工作是一个部分区域兴奋,其他区域休息。如果控制无序,其他区域也兴奋,工作时就会走神、浮躁。大脑的“总指挥”——前额叶管理所有区域协调工作。需要训练大脑控制能力,才能使大脑的各个区域正常工作。上课不能注意听讲、写作业慢、做事不专心等情况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引起的,过了10岁就会逐渐成为不良习惯,越来越难训练。
海马体——过目不忘的基础
海马体是负责脑成像的区域。从8岁开始退化,到14岁结束。这个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记忆、思考的能力。退化后,孩子再也不能做到过目不忘,一次原文默写了。
学习习惯——优秀人才的基础
预习、上课、写作业、思考等学习习惯,多数都在3年级至6年级养成,如没有正确养成将很难纠正。每一个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习惯来决定的,所以培养习惯是重中之重。
开发潜能——如何能保证结果
通过开发以上大脑的能力会有很多能看见的直观结果。
一、形成爱读书的习惯。一分钟读6到18页书,看一遍默写60%内容。每分钟可以阅读3000至6000字,是一般人的20倍。
二、形成全维思考的习惯。培养分析、推理、思辨、类比等能力,变成聪明的小大人,5分钟高速构思优秀作文。
三、正确记忆技巧,过目不忘。60个陌生知识点看一遍正背倒背,是一般人效率的20倍。
四、正确的笔记、复习、记忆习惯,300字文章看2遍默写原文,提高复习效率60倍。
五、听课专注,注意力集中持续15分钟以上,写作业快。
妈妈们都知道早期教育对于宝宝们的重要性,知道3岁之前是对宝宝们重点培养的时期,但是却常常忽略了其它的一些阶段,在此为家长们指出,但愿妈妈们也都不要错过了这一时期!
宝宝右脑潜能应如何开发?
左脑是逻辑思维(意识脑),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ThinkSame”。右脑是感性思维(本能脑),感悟力、创造力、想像力、统筹力、透视力、直觉力、领导力、第六感、灵感、梦境、激情……“ThinkDifferent”。
左脑是老实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而右脑是不老实的,是不受限制的。左脑的事情大部分电脑都可以代替,而右脑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差别、意志、个性、存在的意义。
0~3岁的宝宝:右脑开发启蒙期
游戏一:踢踢腿,伸伸腰
玩法:放舒缓的古典音乐,爸爸妈妈帮助宝宝做身体的动觉训练:头颈运动(前、后、左、右),手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取坐位双脚做内收、外展、屈、伸、绕环)等练习。爸爸妈妈边为宝宝做操,边看着宝宝的眼睛,念口令: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0~1岁的宝宝。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由右脑指挥,右侧部位的活动由左脑指挥。所以,爸爸妈妈经常帮助宝宝做运动,不仅能提高宝宝身体机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培养了宝宝空间的概念,促进右脑的发育。
游戏二:图式思考游戏
在认识功能中,先着眼局部后顾及整体是左脑功能,而先把握整体再类推局部是右脑功能。图式思考游戏可使左右脑功能更加协调地沟通。
爸爸妈妈做:先给孩子看虚线的图案,让她判断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她猜的对不对。也可以把隐藏的图形让孩子看,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呀?或者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孩子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等,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游戏三:像什么
玩法:让宝宝面对一面没有过多视觉刺激的墙。爸爸妈妈手里拿着图画卡片或积木等,从宝宝的左耳后方进入他的左眼视野。问宝宝:“你看这个像什么呀?”让他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回答问题。注意:一定不要问“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得到单一答案,禁锢了孩子的想象。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1岁半至3岁的宝宝玩。想象力训练可以给右脑细胞更多的刺激。只要您的宝宝不厌烦,就可以经常和他玩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如:在晴朗的天气里,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躺在草地上观察天上的云朵,启发他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千万不要小看宝宝充满好奇的探究活动,或是傻气十足“胡思乱想”,因为这些正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
游戏四:形象记忆训练
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
爸爸妈妈做:在孩子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上,可以开始这个游戏了。如给他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孩子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孩子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游戏五、拿起画笔自由涂鸦
绘画是开发右脑的最好方式之一,绘画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包括了许多项内容,如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绘画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好方法。孩子在学习将周围事物表现在纸上的过程中,帮助右脑细胞激活,促进右脑思维,对于提高创造力有直接帮助。
爸爸妈妈做:在绘画过程中,右脑对曲线的感受更明显,妈妈可以和孩子多做这方面的游戏。曲线拓描和联想是比较有趣和易实行的方式。如妈妈在纸上画一顶圆圆的帽子,让孩子用笔描画部分曲线,看看这一条线是帽子的哪一部分。也可以妈妈画一段曲线,告诉孩子这是帽顶,让他继续画出帽沿。
宝宝独立从独睡开始
你家的宝宝是独睡的吗?或许大部分的年轻父母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太多的不放心让父母们将宝宝袒护在自己身边,直到孩子渐渐长大,才意识到让他们独睡的困难。其实,只要方式得当,独睡的宝宝将会获得更加健康独立的成长空间。
独睡更利于宝宝健康
在西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睡在自己的房间,即使夜间哭闹,也只会得到父母短暂的安慰,他们认为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大有裨益。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许多父母也开始尝试让宝宝独睡,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孩子还小,需要时时刻刻的关注与照料,独睡不利于父母掌握宝宝的睡眠情况,究竟应该如何做才好呢?
专家指出,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与父母同睡时,宝宝会因大脑供氧不足而睡眠不稳、半夜惊醒,如果长期睡在这种环境中,会影响到宝宝的新陈代谢和大脑发育。另外,成人的活动范围大,极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宝宝造成伤害,而且极易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抵抗力较弱的宝宝。从长远来看,与父母同睡的宝宝更容易有依赖感,日后必须独睡时也更加困难。而从小适应独睡的宝宝相对就拥有更健康的睡眠环境。
宝宝独睡要循序渐进
何时应该让宝宝独睡,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有的父母因为心疼而错过了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时期,有的又由于过分坚决而挫伤了宝宝的安全感,这些都是要尤为注意的。育儿专家建议,3-5岁是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年龄,这个阶段宝宝已经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睡更加有利于他们独立品格的形成。
在3岁之前,父母就应该开始为孩子独睡做好铺垫。1岁以下的宝宝可与父母同房不同床,当孩子长大一些,自立能力渐强,睡得相对安稳时,就可以考虑为宝宝单独准备一个卧室了。从“独床”到独睡,宝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也更容易接受。
优质环境伴宝宝独睡
想要轻松搞定孩子的独睡问题,父母们还要在宝宝独睡前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孩子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安然入睡。
宝宝的房间最好用柔和的色彩装点,让宝宝感受到安静与温暖,室内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在小床上放上宝宝熟悉的玩具,让他有亲切感而更加放松。睡前至少1小时,不要让宝宝有大量、兴奋的活动,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或催眠曲,让宝宝自己选择临睡前要看的书或要讲的故事。入睡前应将灯光调暗,待宝宝睡着后再关灯。在宝宝独睡的最初阶段,父母要在夜间多去检查孩子有没有蹬被子、睡姿如何等。
最后,对宝宝的心理影响也至关重要。要让宝宝意识到独睡是自己长大的标志、勇敢的象征;宝宝抗拒独睡时不要急于求成,耐心舒解孩子的孤寂、恐惧情绪;当宝宝做得好时,更要及时表扬鼓励,以强化他们的独立心理和行为。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不要以为做爸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宝宝不了解,就不是称职的好爸妈。有些新爸妈由于对婴儿的身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容易造成日后养育障碍,甚至引发“产后忧郁症”。此外,除了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应对他的感知觉及心理发育有大致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此,新爸妈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偷着乐,还应给宝宝做个全身大扫描,以增加自己对他的认识。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触摸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身体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触摸他。”这是许多新爸妈的心声。其实,宝宝的身体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脆弱,只要你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此再有顾虑。
(1)新生儿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较大,几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头部相对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变形。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宝宝的头部受到产道挤压而出现的头皮肿胀引起的。这种状况,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触摸宝宝的头部,你还能感觉到其血管的搏动。血管搏动的部位是囟门,是头盖骨尚未发育成熟、头部各块骨头结合处有骨缝所形成的。最明显的囟门是前囟和后囟,一处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一处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囟门会随着脑发育和颅骨发育的成熟而自然闭合。一般后囟门闭合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前囟门在1~1.5岁左右闭合。在囟门闭合前,这里是宝宝的重要护理部位,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育。
(2)新生儿皮肤
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有褶皱呈紫红色,出生数小时后,皮肤转变成深红色,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肤色。宝宝出生时,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白色油腻物质,也就是所称的“胎脂”,它能够保护皮肤。洗掉宝宝的胎脂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皮肤脱离胎脂的保护,突然接触空气的正常反应。
此外,你还会看到新生宝宝的肩膀和背部长有细小绒毛,这就是所谓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宝宝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宝宝,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时间。新生宝宝的皮肤很柔嫩,新爸妈们会常常在孩子身上发现红斑或污点状的斑。这些有的是由于宫内压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引起的,多数能够自行消退。
(3)新生儿头发
新生宝宝脱离母体时,头发疏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枯黄稀疏,有的乌黑浓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发,它是从母体残留下来的绒毛。这些绒毛长度不会超过2公分,发干中间没有髓质,只有少数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宝宝的绒毛会自动脱落,然后开始第二毛被的发育。
8个妙招开发宝宝右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挖掘出多少潜能。今天爱贝小编带来了8个开发宝宝右脑潜能的小妙招,让我们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加聪明。
1、学音乐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尤其古典音乐对孩子右脑的开发有很大影响。听钢琴曲时让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健的姿势、听小提琴曲时让孩子模仿压琴弦的样子。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它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2、培养绘画感觉能力
右脑具有绘画感觉能力。让孩子练习绘画,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尽情欣赏绘画作品、自然风景,陶醉其中。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涂鸦也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视觉感受、动手能力、听觉描述、语言理解等能力,对右脑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3、干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先有意把房间弄乱,然后同孩子一起清理房间。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做不好,分不清垃圾的种类、不知怎样用抹布擦桌子等,家长要耐心地指导,教几遍后孩子就会做好。
4、体育运动
右脑在运动中对形象的感知及细胞的激发比静止状态更快更强。每天跳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童话富于幻想,听童话故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这时右脑呈现最佳状态,开发孩子想像力的效果比白天紧张时要好得多。
5、训练空间识别能力
经常变化孩子的环境,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有意改变路线;玩玩捉迷藏游戏;只给孩子看小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让他想象整个小动物是什么样子;将一幅画的一部分遮起来,让他猜其他部分是什么样等;放一堆糖果在桌上,训练他用目测法判断糖果的数量;下棋也会对孩子的右脑产生很好的刺激。
6、带孩子逛商场
带孩子一同去商场是开发孩子右脑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能够培养孩子综合各种知识及判断的能力。可以教孩子独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根据价格来挑选面包或水果等。
7、手指训练
用左手剪东西、抓玩具、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神经反射,促进大脑的发育;闭上眼扣扣,练习写字绘画,可以增强手指的柔韧性;摆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篮、学打算盘、做手指操等活动,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玩积木、橡皮泥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经常让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开发大脑两半球的智力。
8、爬行和梳头
平时多用梳子或以手指代梳给孩子梳理头发,特别是多梳右侧头发,强化对右侧头皮的刺激,加快头皮血液循环。从小训练爬行,对孩子的平衡感及运动细胞都有帮助。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要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如想象游戏、猜图游戏等。买新玩具后,父母没有必要按说明书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放手让他们去摸索。
宝宝要聪明 从零岁开始
一个孩子生下来颅内出血很厉害,一个多月时父母抱他到北京协和医院找到早期教育专家鲍教授,鲍教授在给孩子治病的同时,告知家长不要灰心,要有信心相信通过早期智力开发教育,可以修复脑损伤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在鲍教授的指导下,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到1岁孩子就会说话,两岁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三岁会做各种游戏,三岁半就达到了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智力完全正常,在学校里还是一名优秀学生。另一个孩子十岁了,父母领他来见鲍教授,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但他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是个智力有障碍的人。从CT片上看到他的颅内有个空洞,周围神经系统中断,这就是导致孩子智力低下的根源。由于年龄太大,脑部神经发育定型,恐怕难以修复,甚至说不可能修复。虽然这孩子也是出生时脑部受损伤,但由于父母的疏忽大意,没有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只单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延误了用早期开发教育来刺激脑神经重组。修复脑损伤越小越好,错过最佳年龄段,孩子只得终身受苦。对这样的孩子,谁也没有回天之术。
鲍秀兰教授说,脑科学研究最新进展表明,婴儿出生的头几年里脑子发展最快,两岁大脑的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就接近成人脑重范围。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否对孩子进行运动发育、语言发育、交往能力等早期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同时人的大脑具有很大的潜能,尤其在生长发育早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的神经细胞损坏后,邻近的细胞可以代替它的功能,并有效地实行改组。但过了敏感期,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了。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可能实现整个重组,所以如果发生了脑损伤,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好。鲍教授亲自参与了国家“八五”公关课题——挖掘儿童潜力应从0岁开始。她举例说,在对窒息儿的研究中,一组进行早期教育,一组进行常规教育。孩子长到1岁半时,早期教育组智力发育指数为105分,常规教育组为90分,而且其中有9。1%智力低下。就是正常新生儿发育的指数为100分,也不及窒息儿早期教育组。所以鲍教授说,新生儿有很多能力,忽视从孩子一出生的早期教育,这本身就是环境高危因素,是造成孩子智力轻度落后的常因之一。全国大约有60万因窒息早产引起智力低下的儿童,只要实行早期智力开发教育,他们的痛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宝宝阅读,从摇篮曲开始
我们满怀欢乐,把孩子们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小衣、小裤、小斗篷,随着他们的成长,还应当给他们准备一些什么呢?“孩子们在吃够奶汁之后,在牙牙学语之后,接着就需要故事了。”这是获得“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殊荣的《365夜故事》序言开头的一段话。孩子需要文学,这是天性。孩子出生后,接触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妈妈朗朗上口的摇篮歌。
它们有的是妈妈在婴儿摇篮边的即兴之作。如《觉觉喽》:“啊哦、啊哦,宝宝哟,觉觉哟,狗不咬哟,猫不叫哟,宝宝、宝宝睡觉觉喽。”这首摇篮歌并没有完整的含义,是生长于民间文学土壤的儿歌,以口耳相授的流传方式,代代相传。它以柔和的声音,连缀几个词语或短句,就可安抚婴儿悄然入睡。
有的则是儿童文学家的创作或加工的歌谣。如下面两首摇篮曲:
《瞌睡来》:“月亮光光照窗台,打个哈欠瞌睡来。
踏板叫我脱花鞋,枕头叫我倒下来,褥子叫我伸长腿,被子叫我不要蒙头睡。”
《小夜曲》:“月亮出来了,星星出来了,宁静的夜晚来临了。花儿睡了,草儿睡了,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睡吧,睡吧,我的宝宝,我的宝宝。”
这两首儿歌内容直白单纯,描述睡觉的情景;描述夜色与安宁,花儿睡了,草儿也睡了,采用比喻手法,吟唱着,可爱的宝宝也该睡了。两首催眠曲融入了妈妈的亲昵爱抚。音韵自然和谐,可唱可诵是儿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幼儿诗歌一类的儿歌,即使只有短短几行,也应当是艺术品。儿歌的形象,往往凭借作家丰富的联想、幻想,并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来展现。我们来共同欣赏老一辈著名儿童文学家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首幼儿诗歌,以无比优美的想像,勾画出大自然中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画面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创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烘托出一片宁静安祥、甜美温馨的境界。作者重复使用“宝宝”、“轻轻”两个双声叠韵词,以“摇篮”、“睡着了”每段首尾呼应,全诗循环往复,犹如一首轻柔动听的乐曲,旋律悠扬,余音袅袅,将天地间绵延不绝、至真至纯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既体味到诗的悠远优美的意境,又感受到儿歌谐美的节奏韵律,诗和歌两种艺术融合为一,是儿童诗歌中的精品。文学评论家赞誉《摇篮》是“中西文化合壁的典范,是传世的佳作。”
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就不单是儿歌的聆听者,而且是诵唱者了。到了两三岁,婴儿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手脚,爬上可以“摇啊摇”的椅子、秋千、木马、和爸爸的膝盖上。
让我们来听听孩子和妈妈一起又玩又唱的启蒙问答故事:
《什么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椅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木马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秋千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摇篮在摇。摇啊摇,什么在摇?爸爸在摇。”
孩子在运动当中,感受到不同物体摇动的乐趣,把思维存于动作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在问与答、听与说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训练。朗朗上口的《什么在摇》等启蒙问答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告别感知运动时期,步入象征思维阶段。
延伸阅读:儿童阅读也要“营养均衡”
我时常和朋友讲这样一个笑话。我们请一个孩子品尝土豆,周一吃炸薯条,周二还是炸薯条,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一律都是炸薯条,然后问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土豆?”
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太荒唐,那么我要告诉你,在儿童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大人正在普遍地闹着这样荒唐的笑话。睁大眼睛看看孩子们周围的图书环境:太多的识字读本,太多的快餐读物,太多的教辅读物,太多低俗的盗版动漫,太多劣质的抽筋剥皮的改写本……然后,我们也在问孩子:“你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我认为,现在孩子们的“阅读口味”是人造的成分居多。
对小孩子,许多大人喜欢他们多认字、快认字,再多吞咽一些知识;对上了学的大孩子,大人则普遍强调阅读与课业的紧密关系,希望他们多读厚重的名著。而另一方面,暴利在驱使着不少商家大量炮制曲意迎合的读物。我们一方面在通过格式化的方式造就这种人造的“口味”,一方面对自己说,“孩子就喜欢”,然后继续炮制所谓“就喜欢”的东西。
大人在培养孩子的饮食营养方面相对聪明一些。从孩子一出世,我们就特别关心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儿童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最必要的营养是什么?哪些东西里包含了这种营养?如何烹饪而使这些营养最容易吸收?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如何配制食物?孩子的自然口味大致上有哪些种?在不同的口味上如何提供最佳的营养搭配?如何烹饪食物才最有可能受到孩子的欢迎?等等。可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问题上,我们可曾有这样想过呢?
精神食粮同样也存在“营养均衡”的问题,只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儿童阅读营养学?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呀。不过说具体了,其实就是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读一些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最必要的?书中都包含了哪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力的内容?如何为孩子选择、如何引导孩子读,能使这些书中的好东西产生最大的功效?儿童的阅读会有怎样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适合读怎样的书?孩子在阅读方面自然口味大致上有那些种?如何能引导孩子进行自由的、全面的选择?怎样选择既让孩子着迷又非常有益的书?如何引导孩子爱上书……
这些问题是每个热爱孩子的大人都会关心的问题。但为什么我们会常常忽略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太现实、太速成了些吧——当课业和升学成为孩子的生活目的时,谁又会真正去关心他们阅读生活呢?谁又有耐心慢慢滋养他们埋藏在地下的生命的根基呢?
我一直以为,在阅读的“营养学”方面,孩子的自然选择往往是最佳的。能打动孩子的纯净的心灵的书,肯定是最了不起的书。那些过去和现在能让孩子深深为之着迷的书,不但是有趣的、好玩的,而且往往是充满哲理的,值得每一个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反复回味的,更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的营养基。[!--empirenews.page--]
0-1个月宝宝的潜能开发知识
刚出生的宝宝有大部分时间都是睡睡醒醒,醒着时会出现抓握、吸吮、眼球转动等反射动作。例如你将手指放入宝宝的手掌中,他会反射性地抓握,不过,此时还未意识到那是他自己的小手。此外,会被突如其来的声音所惊吓,而有哭泣、惊讶等反应。当看见前方妈妈的脸时,会短暂注视妈妈的脸,不过,还没办法有明显的脸部表情反应。
学习方式
此阶段宝宝的学习是属于较被动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反射能力来面对外界的环境。因此,爸妈可以给宝宝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让他处在放松、安全的状态;宝宝醒来的短暂时间里,可以陪他说话、触摸他的肌肤、与他互看,让他感受外在世界的美好。
爱的拥抱与抚触
1.当他醒着时,尽量多拥抱他。
2.选择下午帮宝宝洗好澡时,或是他心情愉快时为他进行抚触按摩。
3.保持房间适合的室温,搭配轻柔的音乐。
4.妈妈在双手上涂抹宝宝乳液,轻柔、缓慢地为宝宝进行全身按摩。
按摩可刺激宝宝的触觉感受器官,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宝宝的焦虑感;拥抱可以带给宝宝自信、满足及安全感。
爱的呼唤
1.当宝宝醒来的时候,与他面对面相视,大约相距30厘米的距离。
2.给予他温暖、关爱的眼神,并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或叫他宝贝。
3.声音尽量放慢速度,稍微提高音调,因为宝宝多数喜欢轻脆、轻柔的声音。
妈妈的声音对宝宝来说是充满安全感的声音,这与从怀孕阶段就已经开始聆听妈妈的声音有关,妈妈经常开心地对宝宝说话,会让宝宝从小有开朗的性格,同时奠定语言的基础。
反射抓握游戏
1.准备几个触感不同的物品,但不要伤害宝宝的小手。
2.轮流放在宝宝的手掌心中。
3.再轻拉这些物品,你会发现宝宝抓握得很紧。
利用宝宝原有的反射能力,能让他体会不同的触感,以及双手肌肉被带动的感觉,增加对双手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