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男孩更易患“儿童口吃症”

发布时间:2022-02-16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儿童励志故事

门诊病例:

小杨杨在幼儿园里,看到口吃的小朋友说起话来“结结结……

巴巴巴……”觉得挺好玩。于是,就跟着口吃的小朋友学。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小杨杨说话也结巴起来。一开始,只是在偶尔的一两句话中带一点结巴,也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但后来,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平时与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一开口就会结结巴巴。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特别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或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结巴的现象更加明显,有时甚至急得满脸通红,直蹬脚。就这样,小杨杨时常被小朋友笑话或遭到冷落,以致于都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变得不爱说也不爱笑,总是一个人玩。小杨杨的父母感到很烦恼,带着他来到儿童心理门诊。

孩子口吃,可能要看心理门诊

案例点评:

小杨杨的表现是“儿童口吃症”。据统计,口吃的孩子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男孩比女孩多2-4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

口吃可以由多种原因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岁以下形成的,特别是在2-3岁时容易发生口吃。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却较少,并且也不牢固。当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会因一下子找不到适当词汇,加之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这样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害怕被别人提问,害怕被别人讥笑,所以不大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常会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4岁时出现的口吃是一种暂时性现象,属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口语能力的提高,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父母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否则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口吃的作用,使孩子对口吃越注意、越担心、越紧张,口吃也会变得越明显,越严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多动症症状:患者易出现食物过敏


(路透社医学新闻)据美国学者报道,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ADHD)儿童,其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是正常儿童的7倍。

华盛顿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的JosephA.Bellanti博士指出,食物过敏可能诱发儿童发生ADHD。

研究人员对17例7-10岁ADHD儿童进行了食物过敏原的致敏试验,结果发现56%的ADHD儿童试验阳性,而正常儿童中阳性率仅为6-8%。而且,当询问受检儿童及其父母是否对某些食物过敏时,4名父母(23.5%)称其孩子存在不良食物反应史。

Bellanti博士认为,食物过敏可能与儿童ADHD存在一定联系,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卫生研究院的David

Fassler博士指出,该研究样本较小,而且以往有关ADHD的许多研究不支持该结论,因此该结论有待于进行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防患于未然 克服孩子“借口症”


很多孩子在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会表现出“患”有“借口症”。有研究表明,“借口症”成为不成功的人、学习失败者患有的一种通病。“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他是否有‘借口症’有很大的关系。你会发现,越是成功的人,他的借口就越少。”反之,一事无成的人往往借口一箩筐。

“借口症”的危害很大,一旦有了借口症,遇到失败与挫折就会推脱责任找借口,特别是当借口被多次重复后,就会嵌入人的潜意识中。初次找借口,只不过骗骗人好过关,但重复的次数多了,可能连自己也会把借口当成真正的原因了,影响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常见的“借口症”,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学习中最突出的“借口症”是“才智借口症”和“运气借口症”。

“才智借口症”的孩子常常把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归因为自己的才智不行,三个错误的态度左右着他们:一是低估自己的脑力和智力;二是看不到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三是高估他人的能力。“我脑子笨”“我能力有限”“周围同学太强了”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因此表现出对学习中的困难毫无办法,安于现状。帮助“才智借口症”的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大多数人的脑力和智力水平相差甚微,特别要强调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常常思考自己的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是否充满热情、是否勤奋和有毅力?树立“我的态度比我的才智重要”的信念。

“运气借口症”的孩子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个人运气不佳,行动上不是从失败中接受教训、积极进取,而是坐等好运来临。帮助“运气借口症”的孩子,要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因果观念,不要妄想不劳而获靠好运走向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靠丰富的知识储备、靠勤奋与努力、靠科学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借口症”还有其他一些种类,比如“我的家庭条件好,学不学习没关系”“我还小,以后努力也不晚”等。家长要注意警惕和预防孩子“借口症”的发生与传播,引导孩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负责而认真地做好科学的思考和分析,合理归因,让积极的努力和良好的方法助孩子走向成功。

调皮儿童或患“高端自闭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常见于调皮儿童,易被误诊为多动症或性格障碍。

●患儿本身可能很聪明并具备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导,长大后从事的职业有可能与儿时特长相关,可以积极化弊为利。

刚刚过去的“世界自闭症日”,让社会对不肯开口说话、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天使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关注。但你听说过“高端自闭症”吗?与闭口不言的普通自闭症患儿大相径庭,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捣蛋王”,活泼好动,不听指挥,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似更像“多动症”,但其实,他们很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综合征”,即语言发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闭症。

专家介绍,这种病临床发病率甚至高于普通的孤独症,而它的危险之处在于:不被老师和家长认知,所以教育手段单薄;表现更易被界定为性格障碍或多动症。“其实这些孩子本身可能很聪明并具备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导,长大后从事的职业很可能与儿时特长相关,可以积极化弊为利。”专家表示。

患儿常被误诊为多动症

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这么几个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不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端兴奋、永远多动、话多、课堂纪律差、做事我行我素、极其“以自我为中心”。这类孩子很可能背上多动症的“罪名”,但其实他们很可能患了与多动症截然不同的病症阿斯伯格综合征。

“程度厉害的患儿还远不止于此,具体表现为会对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时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易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问问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在于对方是否感兴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自来熟"表现严重……总体来说,这种孩子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注意力分散、聪明古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教授介绍说。

但对于这些儿童,在多年延续至今的教育制度下,往往老师和家长更多关注其“多动、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差”等缺点方面,而这些表现不是换来师长们的打骂不休,就是常成为首诊主诉,被误诊为多动症。

该病属于自闭症高端形式

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

据介绍,该病的患儿往往机械记忆能力很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或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会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或者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显得文绉绉,像个小大人;虽然他们和小朋友的相处常常有冲突,但是他们却是有交流和交往愿望的,只是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别人打交道,从而容易受同龄人排斥。另外,他们可能行为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等问题;比较讨厌写作业,可以口若悬河般地说出某件事情,却不能将所说的写在作业本上。

“当然,这些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不尽相同,程度也不一样,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核心障碍:社交困难。因为其语言及智力水平发育大多正常,所以孩子的社交困难往往在早期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察觉,加上国内对该症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误诊较多。”罗向阳介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往往伴随注意力涣散、多动、课堂纪律服从性差的问题,故学龄期患儿往往因为以上表现而就诊于儿童心理行为门诊。

目前该病教育手段较单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心理行为门诊的郭嘉医生介绍,由于国内医学界对该病的认识时间还较短暂,所以目前研究较为有限,可供家长和老师参考的教育手段也比较单薄。但他表示,还是有大的原则可以供老师和家长遵循的: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宽容就是首当其冲应该做到的。

郭嘉介绍,监护者、教育者首先要明确,患儿的问题行为不是有意调皮捣蛋,而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大脑,其出现的问题行为与其神经系统发育有关,这是理解孩子的第一步。接着,要学会对孩子的一些琐碎问题行为充分容忍,不要事无巨细地把关,更不要用“乖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老师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也要区别对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育他们,而不是在课堂上大声呵斥。

应对患儿的特殊能力给予培养

包容理解还算容易做到,如何对患儿的问题和行为进行矫正才是真正的现实大难题。“我们建议,对于严重干扰课堂纪律、妨碍他人及不符社会规则的行为,必须去面对解决。”郭嘉介绍,老师和家长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问题行为(录像)分析”或“正确行为示范表演”等形式教育孩子;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干预也可以明显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兴奋暴躁的症状。

别让孩子患上搬家焦虑症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搬家,迁入新居,人们忙这忙那,一旦房子装修好了,接下来是安排什么时候搬家,这些事情往往是由成年人参与决定的。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被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孩子对搬家的“知情权”。

有些家庭突然搬家后,特别是一家人由原来的一居室变为多居室,孩子与父母分室而居,有些敏感的孩子就容易出现一些焦虑反应,比如,尿床等。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新地方,人们都会产生一些分离焦虑,这种焦虑有深有浅,也就是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搬家后,有些孩子会有失落感、恐惧感,小朋友没有了,没人玩了,没地方玩了,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

人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生活才会稳定愉快,任何人失去安全感都会产生焦虑。比如,刚刚把幼儿送到幼儿园,一些幼儿为什么会大哭大闹呢?这其实是一种因为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反应。因为幼儿离开了亲密的父母,离开了熟悉的家,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他没有了安全感。有经验的家长往往在这之前,先带幼儿去几次幼儿园,熟悉环境,见见老师,减少陌生感,以降低幼儿的焦虑感。

如何降低搬家焦虑呢?要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时,最好先收集一下新环境周围的信息,了解街坊邻居的情况,尽量熟悉新家的情况,最好看看是否有合适的小伙伴,然后,主动跟孩子说一说搬家的事,告诉孩子搬家的原因。在搬家之前,带孩子先过去看看新房,给孩子介绍一下新家及周围环境的情况,这时再搬家过去,孩子已经有了熟悉感,就不至于彷徨无依了。

相关推荐

  • 多动症症状:患者易出现食物过敏 (路透社医学新闻)据美国学者报道,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ADHD)儿童,其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是正常儿童的7倍。 华盛顿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的JosephA.Bellanti博士指出,食...
    2022-03-02 阅读全文
  • 防患于未然 克服孩子“借口症” 很多孩子在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会表现出“患”有“借口症”。有研究表明,“借口症”成为不成功的人、学习失败者患有的一种通病。“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他是否有‘借口症’有很大的关系。你会发现,越是成功的人,...
    2021-12-20 阅读全文
  • 儿童口吃需谨防发声性抽动症 导读: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
    2021-11-01 阅读全文
  • 孩子患了多动症 导读:当发现孩子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多动或抽动症症状,应及早给孩子合理、有效治疗,以免耽误了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使孩子误入歧途。 “我女儿患了多动症,怎么可能?”当雯雯被医生诊...
    2021-09-06 阅读全文
  • 调皮儿童或患“高端自闭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常见于调皮儿童,易被误诊为多动症或性格障碍。 ●患儿本身可能很聪明并具备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导,长大后从事的职业有可能与儿时特长相关,可以积极化弊为利。 刚刚过去的“世界自闭症日”,让社...
    2021-12-23 阅读全文

(路透社医学新闻)据美国学者报道,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ADHD)儿童,其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是正常儿童的7倍。 华盛顿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的JosephA.Bellanti博士指出,食...

2022-03-02 阅读全文

很多孩子在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会表现出“患”有“借口症”。有研究表明,“借口症”成为不成功的人、学习失败者患有的一种通病。“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他是否有‘借口症’有很大的关系。你会发现,越是成功的人,...

2021-12-20 阅读全文

导读:小儿发声性抽动症自然缓解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由于患儿多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奚落等,很容易使患儿变得孤僻、自卑等,长久以后会形成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甚至对他人产生仇视、报复心理,因此家长要尽早带孩...

2021-11-01 阅读全文

导读:当发现孩子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等多动或抽动症症状,应及早给孩子合理、有效治疗,以免耽误了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使孩子误入歧途。 “我女儿患了多动症,怎么可能?”当雯雯被医生诊...

2021-09-06 阅读全文

●阿斯伯格综合征常见于调皮儿童,易被误诊为多动症或性格障碍。 ●患儿本身可能很聪明并具备特殊才能,如悉心引导,长大后从事的职业有可能与儿时特长相关,可以积极化弊为利。 刚刚过去的“世界自闭症日”,让社...

2021-12-23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