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动手“拆”也是创造
发布时间:2022-02-2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 怎样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喜欢拆玩具往往是出于好奇。而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或破坏欲强。对于一些构造精巧,能够活动或发出声响的玩具,孩子尤其好奇。于是便想打开玩具看个究竟。结果拆散了就装不好了。孩子喜欢拆玩具。应该说是孩子求知欲强的一种表现。家长对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该鼓励、应在方法上给予指导。
1。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
家长要理解孩子拆玩具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拆玩具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所以,对孩子不能予以训斥、责骂和讽刺。否则,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孩子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拆玩具,在购买玩具的时候就多给孩子买一些易拆装的玩具。让孩子在拆装玩具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甚至和孩子一起拆装,探索其中奥秘。
3。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
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玩具或物品,如:电灯、收录机等。尽量别让孩子接触,对于一些结构性能比较复杂、容易损坏的玩具,可以由家长亲自动手拆装给孩子看或告诉孩子。东西不能随便乱拆,否则就会弄坏。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满足了好奇心。就不会随意乱拆玩具和物品了。
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所以我们成人不要阻拦孩子的探索欲望。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放手也是一种爱呢
放手也是一种爱呢周五**爸接儿子回来后我发现儿子的袜子不是他的,继而奶奶又发现小家伙的小秋裤好像有点小了,紧紧地套在小腿上,松紧带好像也挺紧,经我确认,那也不是儿子的。估计是儿子将裤子尿湿了,老师给换过了,但是儿子在幼儿园也有小秋裤备份呀!问儿子,他只是说弄湿了,其他不知,问**爸也说不清楚。休息日时我将小秋裤和袜子洗好,周一早上装好,让**爸送儿子时交给老师。
昨天是我接儿子的,我早早到几分钟站在幼儿园外面看着他们贴在外面的一周食谱,花样不多,但营养搭配尚可。五点一到,门卫开门,大家风涌而入,我走在后面,进去时就见老师在门口来了一个家长喊一个孩子,我往里抬头望,就见儿子和其他两个小朋友坐在小凳子上正努力抬头往门外望呢,我喊了儿子一声,儿子张开双臂大喊:“妈妈------”扑过来,我抱起他转了一小圈,儿子亲了我一下。“表现好吧?”“好!”儿子大声地说。这时我才有机会和老师说上话,这位姚老师我第一次见过,因为前几次是小爸接的,我问明儿子的表现,她说表现很好,基本上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让我放心。我趁机问了裤子和袜子的事,老师说儿子午睡起来来不及就尿裤子了,没找到儿子的秋裤就换上别人的,我谢了老师,但其实也有疑虑:儿子的裤子跑哪去了?老师表示再找一下。我想孩子多这也难免,以后得把儿子的东西写上名字才好,不过也得谢谢那位小朋友才是呀,毕竟儿子穿了人家的裤子呢?!
此时儿子已急了,拉住我的手喊上了:“老师,再见!”我乐了,这小子真急了,还挺主动呢。在下楼梯时,儿子对我说:“我喜欢幼儿园,不再上乐购超市了!”我这个乐呀,是真的吗?“啊呀,我儿子上幼儿园后真是进步很快呀!不错,不错!”小家伙更美了,走起路来更带劲呢。一路上我们坐车,小家伙都很开心,不停地跟我说话,看到大学,他还说‘我长大了以后要到这里来读书!’看到饭店酒楼则说‘我长大到这里上班当大厨!’我边听边乐,这小家伙志向远大,孺子可教呢。不过到站下车时,一个新疆人追上我说:“这是你掉的!”我一看是我那个小记事本子,外表看来像钱包,再看背包的拉锁被打开,检查一下,手机还在,我没带钱包,只带了点零钱,要不然肯定就被掏包了,看来下次得注意呀!
儿子回家就直扑到他的‘米田’企鹅身上了,“想死我了!”亲个不停。他在路上就说,他想‘米田’了,现在看来他还是真想呢。晚上给他洗了个澡后就上床睡了,一夜到天明,小家伙睡觉好,这一点可真值得欣慰呀!
今天早上起来,他很开心,吃了半个苹果,还在家里的器材上做了倒立。爷爷奶奶买了点油条回来(N多年没吃了,我不让吃)他高兴得不得了,吃一个根。这一切表现都好,但是吃完饭后开始喊上了:“我不上幼儿园,幼儿园不好!”我们都乐,这句口头禅每天早上都要说上一遍。后来他又嚷上:“我把幼儿园变成熊!”“那妈妈去接你时,发现那么多熊在里面,哪只是你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流泪的就是我呀!”儿子想像力丰富,记忆力也很惊人,竟将小画报里的故事搬到这里来,以前是‘我把爸爸变头熊’现在改成‘把幼儿园变成熊了!’,尽管这样但是给他洗完脸穿好衣服后,他还是跟爸爸下了楼,和我再见呢。
我趴在窗台上看着他们在下面,爸爸打开车门,将儿子抱进去,然后给儿子系上安全带,在此其间,我们听见他们父子俩高兴地说着什么,儿子情绪正常,后来看见车缓缓开走,我也收拾好一切上班去了。
看着儿子小小的坐在爸爸车里远去,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孩子总要长大,放手也是一种爱呢。
创造条件让孩子游戏
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游戏是孩子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在婴儿咿呀学语时,用实物配合图片,使婴儿理解图片是代表一种实物,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和他玩语言游戏。
当他正在玩玩具汽车时,你指汽车图片和车字,说:“这是车。”并描述它的特点:红色,有四个轮子,能在马路上跑,发出“嘀嘀”的声音,现在汽车开到桌子下面,让他按你的要求,“爬着把车取出来”等,从而发展婴儿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认字能力。
通过就地取材和因材施教的途径,让图形、实物、名称、字的概念在孩子的头脑里形成一体,婴儿在游戏之中,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使他乐此不疲。
还可以和他玩学翻书游戏,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看画书,书中图画要清楚,色彩要鲜艳,对话要简短生动,讲故事时面部表情要丰富,注意手势和言语的音调变化,使婴儿对画书感兴趣,对学说话越来越感兴趣。
在此基础上,做翻书游戏,让他按你的要求,把藏起来的皮球找出来,当他把书翻到有皮球的那页时,要鼓掌并夸奖,以此发展婴儿语言的理解能力,手眼协调的能力和训练精细动作能力。我们留意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将被他们的整个身心都融于游戏之中而感动。
因此,我们不仅不能阻挠孩子玩游戏,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游戏,甚至舍得花工夫陪同孩子一起玩游戏。
孩子打架也是在学习
孩子打架也是在学习
何为儿童潜能递减规则?张锦庭解释,如果我们的孩子0岁进行早期开发教育,而且方法得当,能力开发会达到100%,如果我们用比较好的方法,在5岁开发就会递减20%,哪怕这个孩子的能力开发得更好,也会递减20%,如果到10岁来开发,又要递减20%。
0-3岁要有足够玩的时间
“0到3岁,我们的父母要让孩子原生态成长,要特别注意孩子要有足够玩的时间。”张锦庭说道。他表示,这个阶段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主体。
“一岁半的时候孩子学习语言能力最强,建议先让他学周边要交往的语言。”张锦庭表示,这个阶段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开发,英语学习也可以。“香港人英语能力很强,跟他们请菲律宾女佣带孩子有很大的关系。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孩子今后的语言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了。”
3-9岁三途径助成价值观
3到9岁是孩子学习规则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虽然要作为“权威”给孩子指引方向,但是也应该让孩子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权威不是霸道,而是把规矩定好给孩子,父母更好地在规则里面守望孩子,让他在其中成长。”张锦庭说。
这个阶段孩子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个是饭桌,父母如果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吃饭,那么他会听到父母对事情的判断,有基本的价值观;第二是故事,3到9岁的孩子一定要多讲故事,孩子在故事中找对错;第三就是家长要定一个比较好的规则来引导。”张锦庭说。
9-13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小孩犯错误时家长该如何教育?张锦庭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打架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资源,你打我一拳我打回去,这是一种方式;假如你打我,我就告诉老师,他就利用了仲裁的原则。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教知识,而是孩子在这个事件里面,让他认识到这个事件是怎么处理的。”张锦庭举例说道。他表示,家长需要在教育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能改进就够了,而不是作惩罚。
观点10-6岁不刻意学数学
现代的父母有两种,一种认为小孩子还很小,让他玩、睡觉,健康就行;另外一种则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小孩子学数学、英语、背唐诗。张锦庭认为这两种小孩的成长是有差异的。
“如果父母在0-3岁没有时间陪他,陪着他玩的时候不够,天天让他背书,孩子会觉得没有快乐。并且我建议0到6岁不要刻意学习数学。因为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没有逻辑思维,即使数学学得好,也不代表就是神童。”
张锦庭建议,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因为做游戏得守规则,让孩子从中学习规则,也能坦然接受失败。活动可以有多种设计,比如修理玩具,修补衣服特别有价值,如果小时候会修理玩具,缝补衣服,大的时候他会修补生活、会修补婚姻。
观点2会自理初中不掉队
很多学生一上初中性格变得很叛逆,也开始掉队了,怎么办?张锦庭提出,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他要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父母和老师的作用大大下降。因此,在五、六年级就要让孩子形成两种能力,一种是生活自理,一种是自学能力。家长不要代替学生做譬如叠被子这样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家里找到价值,找到被欣赏的地方。而对于学习,因为自学能力稍差,就会有掉队问题,这个时候有必要马上给孩子补习,但也要因人而异。
张锦庭提出,在13岁这个关键期如果发现生活还不能自理的“问题学生”,教育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转学,重新找到孩子尊敬的人;第二方面就是要强化补习;第三方面要停学一段时间,这不太被接受,但他个人认为还是应该采纳这种做法,但是要请求学校、孩子、父母的谅解,要不然就更加会把孩子推向不良儿童的边缘。
创造劳动机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幼儿创造劳动机会?乍一看这句话,很让人意外。在一些家长眼里,现在生活条件这么优越,多数孩子都已离“劳动”这两个词越来越远了。
的确,在现今的生活条件下,不要说是小孩子,即使是大人也没必要,而且没有机会辛劳“劳动”。因而,在一些家长的意识中,让孩子动手劳动已是过时的教育理论。
但是,科学的幼教理念告诉我们,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在思想教育、人文培养等方面加以重视,也需要在其他方面加以引导。上述被一些家长认为已过时的“劳动”也是幼儿德育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点组成部分。
众所周众,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源于幼儿园、家庭的细心教育,也源于日常的生活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动手劳动,非常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康的德育品性,能够培养幼儿的美德情操。
幼教专家认为,给幼儿一定的劳动机会,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以下的益处:
1.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德育态度。
现今社会,由于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一些幼儿因而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奢侈、浪费,不珍惜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往小的说,无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往大的话,无助于社会的发展。而适当的劳动,有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正确生活态度。
2.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常让幼儿动手劳动,有助于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劳动让人身心愉悦,劳逸结合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3.有助幼儿的身体健康。
适当的劳动,可以让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这在众多小胖墩盛行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
孩子是否很聪明,先天并不是决定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为幼儿积极创造益智的尤为重要。那么,怎样为孩子创造益智的环境呢?
第一,要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孩子刚出生不久,家长可摇铃铛给他听,挂彩色气球给他看。因为婴儿正是在不断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大脑和各种器官的灵敏性,进而加速了智力发展的进程。婴幼儿的生活环境较狭窄,但其智力发展速度又甚快,这就要求家长应经常带他去看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逐步扩大他的眼界和经验。例如,可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看各种动物,或带孩子去儿童游乐活动场所。由于孩子走出了家门,看见听到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东西和声音,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激起孩子的兴奋点,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
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动的东西,都可能成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里,自称在“种树”;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搅,说是“捞鱼”。这在许多家长看来是“胡闹”,因为家长只要求孩子干净、整齐、听话和守规矩,结果使孩子变得怯懦,不敢说、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这种过分限制幼儿活动的教育方法是极为有害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玩耍,多让孩子在操场上、公园里自由地做游戏,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跃。
第三,要精心为孩子提供“精神营养”——玩具与图书。
但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实际水平,选购最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玩具,如小积木、拼插车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家具等。这些玩具可帮助孩子辨别不同的形象与颜色,认识物体,对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大有益处。
图书对于激发孩子智力有其独到功能。图书中的故事的基本特别是以图为主,为幼儿提供了生动的直观形象。但由于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长应帮助他理解作品的内容,可先给孩子讲一两遍,然后让他自己重述其内容,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