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巧嘴宝宝谨防5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2-03-02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 锻炼宝宝自己吃饭在对孩子进行潜能智力开发时,要想练就一个巧嘴的宝宝,家长朋友们一定要谨防5大误区:
1、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
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3、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4、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5、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谨防培养爱心宝宝的误区
什么是宝贝的爱心?它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学名”叫亲社会行为或者利他行为,3岁之前宝贝的爱,是指他任何与他人亲昵、分享、合作、同情、安慰或者帮助他人的行为,它要借助宝贝具有一定的观察水平、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的技能才能实现,所以也是宝贝智商、情商、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富有爱心的宝贝总是很快乐,也不总是跟家人闹别扭,可谓“利己利人”,而且长大了善于合作、热爱学习。因此,家庭教育可不能小看了宝贝爱心培养的重要意义哦!
培养爱心宝贝的3个误区
误区1:家长只需要给宝贝充分的爱,不需要宝贝的回报。
爱心特别富裕的家长会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生活中,有的妈咪特意从职场上退出来,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前来助力,全家人对宝贝高唱“爱的奉献”固然可佳,但宝贝还是要学会热爱、尊重、回报,才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和品行出色的人。因此,不要忽略培养宝贝以自己的爱心回报家长的爱心。
误区2:只要特别关注宝贝的智力发展,日后就能成为出色的人,爱心培育不那么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鼓舞家长把培养宝贝的智商作为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可是,仅仅拥有知识而缺乏亲和力、影响力的人,将来是一个孤独的人、心高气傲的人,甚至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家长不能仅仅引导宝贝与“知识”打交道,还要引导宝贝多与“人”建立交情,学会爱他人,并以自己的爱赢得他人的爱。
误区3:厉害的宝贝长大不会吃亏,太有爱心了容易受人欺负。
现代社会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家长便认为老实人吃亏,于是即使表面上不鼓励宝贝侵犯其他小朋友,但当宝贝偶尔这么做了,既不制止也不教育,有时还在言谈举止中暗示了对宝贝的欣赏和鼓励。这样,宝贝就学不会与人正常交往的方式,无法享受与同龄小朋友相处的游戏与快乐,这么“厉害”的宝贝长大可能会“吃大亏”了。
如何练就一个巧嘴好宝宝
1、认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有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如何练就一个巧嘴好宝宝
2、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还不会从口中说出,若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并达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3、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经历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了解这一规律,但又不能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
到了1岁6个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意思,这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开始时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如“吃饭饭”、“妈妈抱”。快到2岁时,出现简单句,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等。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孩子用小儿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因此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
4、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5、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
宝宝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让宝宝不错过爬行?
爬行是婴儿的权利。现在的宝宝像小皇帝似的,家人宝贝得不得了,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上摸爬滚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爬行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宝宝要不错过爬行,妈咪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爬行锻炼了宝宝大脑的支配能力,也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避免今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胆小、不合群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其次,爬行增强胸、腰腹、背及四肢肌肉力量,使宝宝体格得到锻炼。
最后,爬行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宝宝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婴儿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爬行使宝宝身体的位置能随意移动,扩大了婴儿活动范围,增加了认识各种事物的机会。爬行过程中,意志力也能得到锻炼,爬行的宝宝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因此,爬得越早、越多,对增进宝宝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有积极意义。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爬行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爬行,即身体着地,依靠手臂和腿的运动使身体前进;第二阶段是半被动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最后是主动爬行,依靠手脚着地的“四肢爬行”。其实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爬行的第一阶段,每次可锻炼几分钟。4~5个月后头能直立时则进入爬行的第二阶段,9个月左右则进入爬行的第三阶段。也可从5~6个月时开始从爬行的第一阶段学起。
二、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爬行分三阶段,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下:
在爬行第一阶段:宝宝常以腹部为支点,用手使劲,腿常常翘起或足尖着床,此时手臂的力量大一些,常使宝宝往后倒退,或打转转。训练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腿弯曲时由家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伸腿蹬住你的手往前爬。此时宝宝整个身子不能抬离床铺,这种被动爬行使腿部肌肉获得锻炼。
在爬行的第二阶段:宝宝俯卧,开始时家长仍可以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会伸腿蹬住家长的手,身体向前蠕动。由于宝宝颈部力量较强,上半身能抬起,家长可拿起孩子的双手往前挪动一点再放下,便于孩子学会通过挪动手来带动身体。之后宝宝逐渐能自己将手往前挪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
在爬行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如果上肢的力量不能将身体撑起,胸、腹部位不能离床时,父母可以用条宽毛巾放在婴儿的胸腹部,然后提起毛巾,使婴儿胸、腹部离开床面,全身重量落在手和膝上。着拿起孩子的手交替向前,交替挪动孩子的下肢支撑身体向前运动,反复练习后,宝宝就逐渐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后,大人可增加枕头之类软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也可让孩子练习爬上、爬下及拐弯爬行。
开发宝宝“学能”四大误区
导读: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