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创造力高的22种特征
发布时间:2022-03-05 幼儿故事的特征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力的教案幼儿园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才能激发自己孩子的创造力呢?
肌肉动起来,创造力Update
2岁前的婴幼儿处于探索自己肢体的阶段。从学坐、爬、站立到会走路,是每个宝宝必经的基本过程。而手部的精细动作,我们可以看到1、2月大的婴儿在妈妈喂奶时,无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个月大,他就渐渐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岁半,宝宝就进步到能自己抓握汤匙吃饭、拿蜡笔涂鸦、按压会发出声音的有声书,当妈妈要他帮忙拿东西过来时,他也能达成妈妈的期望。
当宝宝到了3、4岁的阶段,在小肢体的精细动作会比婴幼儿时期更加精细,能做更多难度较高的动作,比如画画、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劳、能自己进食、自行穿脱衣服等;在大肢体的动作上,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走路走得很稳,还能攀爬、荡鞦韆、溜滑梯,这些都是因为宝宝随着生理年龄成长,大小肌肉动作也随之成熟的缘故。
心智技能发展好,创造力上升
除了大小肌肉的发展之外,宝宝的心智认知能力也与创造力紧密相依。宝宝的的心智认知能力包括记忆力、语言能力、对空间与方位的辨识能力、数字能力……等,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增长。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心智认知发展,会影响到宝宝未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能力,通常1岁多的孩子只能用单字或叠字沟通,3岁的宝宝,就可以讲出一连串有组织且有意义的语句;到了4岁,宝宝则已能表达出内容更充实且完整的话语。如:3岁的孩子在幼稚园放学后,能向爸妈简单表达他今天在校园里听到且记得的内容,在数字能力方面,能从1数到3;到了4岁的孩子,除了讲述今天发生过的事情之外,还能与父母进行讨论,在数字能力方面,也进步到能从1数到5,对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感基本概念,也较3岁时来得好。
生活能自理,创造力加分
在生活中,宝宝在食、衣、住、行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影响日后发展创造力的要点之一。自宝宝4~6个月大开始,在饮食方面,父母可以开始为他补充副食品,到1岁半,则开始让宝宝尝试完全固体的食物,这都能提高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如如厕、穿衣等,宝宝出生后,从包尿布到1岁多,听话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渐渐减少孩子包尿布的时间,固定每隔几小时如厕,或要宝宝想上厕所时,要告诉大人等,这都是宝宝学习生活自理的一环;3岁的孩子可能在上厕所时,能自己脱裤子,但却需要大人帮忙穿好裤子,但到了4岁,他就能自己穿脱自如,在生活行为中,各方面都愈来愈成熟、精准。
同样地,在幼稚园里的宝宝,3岁时自己吃点心,可能会吃得满地都是,到了4岁,他拿汤匙的技巧变好了,能够自行吃得很干净,并遵守用餐礼仪。
社会化行为,宝宝创造力大跨步
创造力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宝宝的社会化行为,也与之相关。婴儿在4~6个月大时,就能辨识大人的脸部表情,并随之作出情绪反应,若有人对他表现出很凶悍的脸,宝宝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并哭泣,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WwW.yJS21.cOM
在情绪发展方面,通常愈小的孩子自我意识愈强。以2岁前的宝宝来说,在此阶段仍尚未社会化,慢慢地,当他3岁上幼稚园后,踏入团体生活,虽然开始和别人接触,但仍比较自我,例如玩玩具时,会自己玩自己的,不想和别人一起玩,也较少和他人有互动、讨论;然而到了4岁之后的孩子,他们开始会喜欢和别人互动与分享、讨论、轮流、等待,过程中当然也可能伴随着争执,例如:玩具互不相让、破坏别人完成的成品……等,但在争执中,孩子就会有社会化的情绪发展,这时,老师与家长或照顾者,就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这样的状况,如:让孩子讨论是否能一起玩,或是轮流玩等概念,让宝宝在同侪中互动关系更加良好,也能促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2种特征表明孩子创造力高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22个高智商孩子共有的特征
1.在倾听、观察或做事时,精神高度集中,以至听不见别人的说话或忘了吃饭等。如“哦,我没听见你叫我吃饭。”
2.异常的活跃、难以安静。例如他会说:“我正在思考问题,我不能坐下。”
3.说话时喜欢用比喻,而且比喻又很别致。如“我觉得自己像一条即将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4.有向权威思想挑战的倾向。如“为什么书上说的都对呢?”
5.有追根究底的倾向。如“妈妈,我查看了所有的参考书,也看了电视的特别节目,而且问过老师,可我还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
6.观察事物很仔细。如“嗨,这只蜈蚣只有41条腿。”
7.渴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闲暇的时间也不放弃创造性活动。如他会说“休息时,我做了样东西。”
9.把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嘿,妈妈,你的新帽子简直像个飞碟。”
10.坚持把自己的某种想法付诸实施。
11.对各种事情表现出好奇,并渴望了解它们。如“我就是想知道从这个院子的房顶上看出去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就爬上了房顶。”
12.自发地运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我以为面粉加颜料就能做成橡皮泥,结果都发霉了。”
13.有做各种试验的习惯。如“我往洗鸟池里放过清洁剂,可是没有一只鸟来洗。今天我想试试泡沫洗衣粉。
14.忠实于真理并强烈地探求真理。如“我觉得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什么妖精。”
15.有独立的行为。如“让我一个人想一会儿可以吗?”
16.敢于提出新观点。如:“我觉得应该允许儿童投票表决。”
17.不易分散注意力。如“我还不能出去,我必须等我的试验做完了才能和你出去。”
18.善于获得物体间的新组合。如“就用线和铅笔做圆规吧。”
19.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如“雪融化后,白色到哪儿去了呢?”
20.有寻求变通办法和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如“这只旧皮鞋可以做个花盆。”
21.能自觉地独创性地学习。如“昨天我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蚊子的书都查过了。”
22.乐于思考或提出一些调皮的问题。如“如果狗是主人而人是宠物,会怎样呢?”
虽然,家长不能指望以上22个特征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只要经常细心地注意孩子的表现,就能不失时机地发现孩子身上随时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有创意的孩子的特征
父母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创意,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要了解孩子的创意性,实际的观察可能比测试更为准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创意行为也不同。但是下面所列举的这些行为的特征,可以为家长判断自己孩子的创意性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1. 喜欢问问题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早上,星星是从哪里消失的?"有些孩子会不停地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活跃的思维,使得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提出问题来。五岁的贤俊就总是问"雨是从哪里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而且,有创造力的孩子不会仅仅满足于一个单纯的答案,他们会自己探索,直到充分理解为止。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父母和周围的人问得哑口无言。
2. 对小事或幻想的事情也会问个究竟,有进行逻辑思维的倾向
六岁的恩灿问妈妈:"妈妈,你说说彩虹是软软的呢,还是硬硬的很结实呢?"妈妈反问她,你觉得呢?恩灿回答说:"彩虹应该是硬硬的,因为天使要在上面走路。但是天使又有翅膀,所以彩虹也可以是软软的。"像这样,恩灿可以把一件事情分成两种情况,并分别进行逻辑思考。
3. 比较好动,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有创意的孩子,如果有了新鲜有趣的想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他们比普通的孩子问更多的问题,也能比普通的孩子想到更多的方法,所以有时候会被父母和老师认为话多,而且行为怪异。
小学一年级的宗协常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些新想法,或者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逗得身边的小朋友大笑。所以老师经常批评他注意力不集中,破坏课堂秩序,有时候还要受罚。但是他确实是个很有创意的孩子。
4. 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五岁的圣雅在玩给词语下定义的游戏中,把"唠叨"解释成"两天之后才会消失的话"。她还会改编歌词,新歌词既押韵又有趣。比如《我的故乡》,就被她改编成"我生活过的故乡,是首尔报社小区,旁边有报社,旁边有学校。"(注:这是韩国很有名的一首儿歌,原歌词是:我生活过的故乡,是鲜花盛开的山村,有桃花,有杏花,还有金达莱。)
5. 有出色的幽默感
比周围的孩子有更多的幽默感,并且能够经常使用幽默,也是创意性丰富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被小鬼抓住了,为了不被它吃掉,你会怎么办?"大部分的孩子会回答:"救命啊,别吃我呀!"但是六岁的在胜却采取了一种幽默的方法:"哎哟,这不是我的鬼大哥吗?好久不见了,受小弟一拜!"
又比如在看《驴子与行人》的连环画时,他自己编了这样的故事:驴子掉进了水里,儿子和爸爸都觉得,"哎呀,真舒服呀,这下可痛快了!"但是驴子想的却是,"要赶快游到陆地上去呀!"
6.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的孩子只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感兴趣,但是有的孩子则不然。即使受到父母的责骂,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知道一件事物的构成,一定要亲自去分析。五岁的民浩自己拆解玩具机器人,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连胶囊里的药也要倒出来看一看。
7. 不喜欢固定的模式
有创意的孩子讨厌模式化的东西,常常自己进行独创性的活动。有一天,五岁的贤儿在作业纸的姓名一栏里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画了一个*(这是她自己理解的"爆发"一词的表示)。因为那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6·25朝鲜战争。所以想用"爆发"的符号代表自己的名字。画好一幅画后,在写名字的时候,她也会根据自己画的内容,每次都标记一个不一样的符号。
8. 能对物品进行多种形式的利用
十岁的在熙把空的塑料可乐瓶剪成细条,并贴上不用的包装纸,镶在照片四周当成相框,把用过的花束里的布片做成电话座机下面的垫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别的小朋友想不到的小东西,她能做出许多来。
9. 想象力丰富
问六岁的贤圭,能用两个三角形的卡片拼出多少种图形?仅仅三分钟,他就想出了如此多的样式:
10. 不怕犯错误,富于冒险精神
有创意的孩子不怕父母或老师说自己的答案不正确,能够大胆的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即使结果会失败也不怕,仍然喜欢做实验。五岁的熙胜发现了冰箱门的磁铁后,把厨房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磁铁上试一试能不能吸得住,结果被剪刀伤了脚。为了查看削铅笔器的里面是什么样的,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个削笔器。
11. 对矛盾的事物很敏感
有创意性的孩子对逻辑上不相符的事情很敏感。小学三年级的恩英,看到电视上刚刚演完介绍制作高热量食物的节目,马上就插播减肥食品的广告。她认为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很认真地批评了这个现象。
12.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六岁的胜民,平时就比周围孩子有独特想法。老师让画一幅人们喊"万岁"的画。别的孩子都画的是一个人高举双臂,只有胜民画的人,两只手臂后还有两只手臂,这让老师感到很诧异,问其原因时,他解释说:"前面的两只手臂是爸爸的手臂,后面的两只手臂是孩子的,所以有四只。"
13. 有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
有创意性的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有很强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小学二年级的民周能用图画表示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过程。让五岁的海美用火柴棒搭房子,必要的时候她知道毫不犹豫地把火柴棒折断。
4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益智游戏
想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
通过空间智能的训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让孩子拥有空间智能优势吧!
一、视觉感受训练:
玩法:火眼金睛
准备:细绳、小彩球……
步骤:
1.家长用一根细绳拴住一个小彩球,在孩子眼前上下左右晃动,示意孩子头不动,只有目光追随着小球的运动轨迹
2.让孩子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逆时针)方向扫视,鼓励孩子说出看到的物体(如柜子、电视、玩具车、花瓶)
3.按不同方向扫视,比较所看到的物体数量的多少
目标:
增强眼球的活动性,开阔孩子的视野。
二、方位感训练:
玩法:修建公路
步骤:
1.找一块空地,和孩子“修建公路”。也可以画在纸上。
2.可以在路上增加比如红绿灯或斑马线等,让任务升级,还能增加宝宝的词汇量。
3.父母可以让孩子描述如何去往某一地点,也可以使用“指令”,比如“走斑马线穿过马路”、“在第二个红绿灯右拐”等,使任务多样化。
目标:
建立方向感。
玩法:分门别类
步骤:
1、张贴由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组合的图画。
2、提供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图形。
3、让孩子自由组合。
目标:
1、给图形分类
2、学习用图形构图,激发空间想象力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四、立体感训练:
玩法:折纸
骤:
1.取一张正方形的纸,两两对折再打开,留下“十”字印痕,
2.沿着“十”字印痕折向中心,形成双层的小正方形,
3.将纸片反过来,再次分别将四角折向中心,
4.将纸片反身,显示正方形上有四个口袋,可以在每个小口袋写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东、南、西、北,
目标:
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孩子高智商的六大特征
现在大多数家里都只有一个宝宝,现代生活的生存压力也让父母们对宝宝的智商非常在乎,生怕自己的宝宝今后学习困难,人生之路坎坷艰难。各国杂志和书中有一些高智商宝宝小时候的表现供大家参考。
1. 比同龄的孩子起步早
你家宝宝是否比别人更早学会对着人微笑或自己坐起来?当大多数9个月大的宝宝还只会满地乱爬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否已经开始扶着家具站起来甚至颤巍巍地想迈动胖嘟嘟的小腿了?他是否比别人更早开始咿呀学语或拣了东西就往嘴里塞?尽管也有一些人小时候“开窍”得较晚,日后却成了知名的科学家或语言学家。但是不可否认,孩子早期的这些表现预示着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很特别、很不寻常,具备某方面的天赋和潜质。
2. 懂事而敏感
天赋特别聪明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例如,妈妈现在不高兴了,爸爸在发怒呢等,他都能敏感地感觉到并会想法安慰。一家人一起爬楼梯的时候,如果是妈妈抱着,走着走着,他就会对爸爸说:“爸爸抱宝宝,妈妈累了。”
3. 幽默感和开心果
爸爸今天戴了副太阳眼镜扮酷,或妈妈早上起床时匆忙间给宝宝穿了两只不同的袜子,都会令他笑得手舞足蹈,这迹象表明孩子有很好的幽默感,他会注意到身边一些不太协调的东西并感到好玩、好笑。
4. 惊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
在许多同龄的宝宝还“混沌未开”,没有任何记忆的表现的时候,你是否惊讶地发现你的宝贝居然记得他见过的一些人和事物?例如,妈妈今天的穿着和平时的不太一样或换了新的发型,平时胡子拉碴的爸爸今天下巴看起来光溜溜的等,都被他捕捉到了并且有或惊讶或欢喜的表现。
5. 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尽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大多数宝宝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只要大人一打岔,他们马上就会把刚才自己坚持想要得到的东西抛在脑后。但是,一个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则不然。当他们想要弄清楚那东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会倾注全力的。例如,当他看到爸爸妈妈玩电脑的时候,他会坚持要玩,大人只是哄一下让他象征性地玩玩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抱着键盘敲打,还会一个劲地问:“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爸爸妈妈想要取回电脑,没门,宝宝还没尽兴呢!
6. 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你也许会问:一两岁的孩子也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是的,尽管大多数一岁左右的孩子并不具备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有超常天赋的孩子却常会有些让父母大跌眼镜的惊人表现。
“五部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据一项“创造力调查”测试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及幼儿园的小朋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思考。
记者观察
创意思维小学生比不上细路仔
“一个杯子可以有什么用途?”在调查问卷中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的回答中出现的答案比较类似,其中最多被提及,排在前四位的是“喝水、喝茶、倒热水暖手、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东西”。而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给出的答案却更丰富多彩,比如“扣骰子、打人、摔碎了拼画、养鱼、栽花、当传声器、当作礼物、当玩具”等等都有。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小朋友在创造力方面反而优于小学生。
该培训中心专家对记者介绍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往往孩子的年龄越小,思维越开阔。上了学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条条框框。”
家长观点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创造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可能逐渐减弱了。很多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现象与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教育的习惯性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切向成绩看齐——樊先生的女儿小晴现在读小学二年级,可已经开始为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樊先生说:“我们小时候学习也是挺累的,可现在看看女儿,比我们那时候还要辛苦。在这种压力下,怎么会有‘创造力’呢?太奢侈了。每天孩子能有时间玩都已经很满足了。”樊先生觉得,现在学校里最浓厚的气氛就是“考试”,小升初、中考、高考和可能的考研、出国等等,很多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就开始围绕着应付考试做各种准备,还要争取在奥数、英语方面取得好成绩,再加上课外补习……创造力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了。“有时候想想,都不想让孩子上学了,但毕竟还是要给孩子一个集体环境。”
只“学”不“习”眼高手低——赵老师已经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多年,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辅导小外孙。谈到“创造能力”,赵老师总结人生经验后觉得“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是在读书。虽然也有一些实践,但比重可以再大点。”赵老师觉得,目前小外孙学校里很多的课程其实是只有“学”,没有“习”。“人需要通过不断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从中体悟到知识和智慧。‘学’只是‘记忆’,容易让孩子变成‘书呆子’,创意能力越来越萎缩。”
“听话式”的家庭教育——谈起孩子的“创造力”,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很有感触。“现在工作后常常觉得,按部就班地做工作很难有成绩,只有做得出色,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我常常跟孩子的爷爷奶奶说,不要老跟孩子说‘你要听话’。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的。”李小姐觉得,自己就是在“要听话”的家庭教育氛围下长大的,因此常常自己给自己设定围墙,很难突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的性格和思维习惯都可能左右创造力。
向弟弟妹妹学习
把跑了的创造力“抓回来”
只有创造力才能保证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专家认为,幼儿的创造能力是幼教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的时候,可以试着回头看看,是不是能跟幼儿园的小朋友学到些什么。”
天马行空——入学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孩子可能很快被纳入成人的思维体系,学会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但幼儿园的小朋友思维没有定形,具有天生的自由易塑的个性,因此他们的想象常常无边无际。学习去放松自己,仿佛回到童年……运用已经增强了的理性思维能力,把无意识的奇思妙想升华为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才是真正的成长。
唱歌跳舞——美国的专业幼儿早期教育顾问艾夫琳·彼得森认为,艺术生活最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因为艺术活动中充满了创造。唱歌、跳舞、绘画、玩泥巴……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有声有色”,是创造力萌发的最佳土壤。
做手工、玩玩具——幼儿园小朋友经常剪纸、撕纸,其实这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剪纸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给予了孩子无限的创造空间。”此外,小朋友们的各种玩具和书籍比起来也更容易让孩子放松、快乐,而“好心情”也是萌发创造的力量。
专家意见
“五部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精神。专家认为,“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尖子人才,更缺乏一流大师和学术领军人物。在竞争激烈的资讯社会里,不创新,就落后,就死亡。培养创新意识才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黄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惠健认为,创意缺乏、少变通、思维不开阔、观察不细致、动手能力不强……都是缺乏创新能力的体现。专家表示: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一起努力,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五部曲”下工夫:
1.唤起创造的力量——广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刘中良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孩子创造的信心,唤起创造的力量。
2.创设开放宽松的环境——美国幼儿早教顾问艾夫琳·彼得森指出,创造力并不是一个思考和动手的过程,是一种接近生活的特殊方法。“要培养起孩子的创造力,主要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你跟孩子一起做的事。”
3.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可以从鼓励孩子申请“专利”开始,孩子可以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并树立更多的自信心。专家还提醒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尽量挖掘自己的潜力。
4.培养“多解”思维方式——所谓“多解”的思维方式是指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实现,而是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全方位地、多层次地思考,更灵活、变通地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一种发散性思维方式。
5.“创意”也要多训练——专家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孩子利用“找错法”、“重新组合法”等方式打破常规。专家认为,剪纸是特别有益于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