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
发布时间:2022-03-12 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学号小人》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学号小人》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思路:
进入大班后,幼儿不仅乐于唱数,还喜欢各种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但是他们对于每个数字在整个数序中的位置和数字区间概念的认识仍不太清晰,如当玩游戏"猜数字"时,有幼儿猜10,我给出提示"太大了",结果仍然有幼儿会继续猜11。显然该幼儿并不理解教师给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测的数字范围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当我请11~20号的幼儿去喝水时,仍有一些在这个学号范围内的幼儿没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随前往。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开朗:即使大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们对数字区间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有的幼儿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数字区间内的。
以上两个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幼儿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数轴,以及对数序的理解。基于幼儿的需要,我试图将代表幼儿学号与数序的核心价值相结合进行活动设计,为幼儿呈现一条有趣的"会无限变长的线",将抽象的心理数轴直观地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线段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的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今天我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你们发现这条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很多幼儿马上发现了线末端的箭头,"线上有个箭头!")
2.你们平时在哪里见过箭头?箭头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儿立即交流了很多有关箭头的经验。
("我上次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见过箭头,告诉我们儿童乐园往哪儿走。""我在地铁车站也看到过箭头,告诉人们怎么换乘。")【设计意图:活动开场,教师就直接出示一条带箭头的线,引发幼儿对箭头的关注,并交流有关箭头的经验,为之后环节中理解箭头的意义作铺垫。】
4.箭头能表示方向,不过今天这条带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到底会有些什么数字呢(教师在线的起点和终点各贴上数字0和10)?猜猜这段线上0~10之间还会藏着哪些数字?(wwW.1467.CoM.cN 大学生范文网)
5.幼儿-下子说出了0~10之间的数字。"你们说的数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间。"
6.如果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你们说的数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那这条线好像不够长了。
(教师拉出箭头,将线拉到大约40左右的位置。)
7.(此时幼儿都觉得这条线很神奇,-下子很感兴趣。)变长的线上还藏着许多数字,这些地方会是数字几呢?
(在20、30、40的位置贴上翻过来的数字卡片,待幼儿猜出再将卡片翻回来验证。)
8.有些幼儿猜到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字。
"因为已经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幼儿从线段的距离上估测出数字。)
9.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设计意图:教师先从1~10"出发刀,引导幼儿发现在一段数字中间还包含着许多其他数字。之后,教师通过会变长的线,引发幼儿初步感知线上数字排列的规律(从小到大排列)。】
二、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幼儿立即回答"学号")?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幼儿看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学号小人,都觉得十分有趣,对"找找学号小人的家"跃跃欲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发现:幼儿摆放的学号小人之间的距离有些问题。如5并没有放在0和10的中间,或者几个相连的学号没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间应该空开一点,却连在了一起。)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寓得远?
5.幼儿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发现其他学号摆放的问题。
"因为20后面就是21,当中没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我发现了问题!11和13应该分开一点,因为当中还有12!"
6.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7.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你们知道吗?学号的顺序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知道某某为什么是1号吗?因为她的年龄是我们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原来我们的学号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来排队的。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我们出生的顺序。
活动反思:
很早听说过有这样一节课:“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样一个生动的课例,正好有幸走进胡醒老师的课堂,有机会聆听这个关于大班科学的探索活动。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安排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预设的,都给人一种严谨的教研风格,评价语、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多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科学活动中的语言的规范和机智。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的指导孩子,要求明确到位,评价具体亲切并且准确,恰到好处的促进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回顾下来,受益匪浅。
在活动开始,胡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杂技小人”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孩子的自由猜想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发现奥秘、汇总经验,丰富的材料给予孩子各种学习尝试的机会,橡皮泥、夹子、螺丝、磁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让幼儿从生活经验获得知识,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日常的兴趣活动。对于表格的记录,更是有效的帮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结果,共同汇总规律,获得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活动中,当老师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提出疑惑,在幼儿的再次实践里解决问题,使活动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的常规,在一般的操作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师明确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动的过渡语都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最后的环节,老师提出挂着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钢丝上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这样带着问题的延伸活动,使幼儿的学习进一步的拓展,给他们更多挑战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科学活动带给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个科学活动不在于内容是哪个方面,关键是老师如何的深挖和钻研,怎么样的活动是有效的、快乐的、提升孩子兴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样的过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样的引导是适时的科学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个活动的建构在无限的思索和实践中会越来越完美,就像胡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欣赏和提高,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多的启迪。
小百科:小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xiǎo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四指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五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辈的人。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大班数学教案《学号小人》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的能力;
2.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学号、自制学号小人;
2.物质准备:自制带箭头的直线(箭头可以拉伸延长)、数字卡片(0、10、20、30、40)、学号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儿头像和学号)、箭头、小红旗、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图示导入、激发兴趣意图:出示有趣的线,寻找线上的数字秘密
1、出示线条提问: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条有趣的线,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有箭头)你在生活中见过箭头吗?在哪里见过?代表什么意思?
小结:箭头有指示方向的作用,不过今天带着箭头的线上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数字。
2、教师出示线条,请幼儿猜猜0-10之间的数字。
提问:0-10之间会藏着哪些数字?(1、2、3、4……)
小结:它们都比0大比10小,所以它们藏在1-10之间。
3、猜猜10后面的数字,将线拉长。
提问:从10再接着往后数,还会有什么数字呢?瞧,在这条变长的线上还会有一些数字,你能猜出来这些地方可能会是什么数字呢?
(请幼儿回答,回答对了大家一起鼓掌。)
4、如果我把这条线再拉长还会有数字吗?会有什么数字?还能再大点吗?
小结:如果再把这条线拉拉长,后面还会有数字几?如果神奇的线变得越来越长,上面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原来这些数字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排队的。
二、探索实践、大胆表现意图:发现线段与数序、数字大小等的关系,提高观察、推理能力。
(一)在线上找学号的家
1.说了那么多的数字,有没有数字可以代表我们自己?(学号)提问:这条线上的数字是从小到大排队的,我们把学号也来排排队吧。
2.教师出示学号小人卡片,请幼儿找到自己的学号卡片,把它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4.学号小人都排好队了,是从小到大排队的吗?有没有问题?为什么有些学号靠得近,有些离得远?
小结:有些学号中间没有其他学号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分得开。刚才你们说有些学号中间还有其他学号,所以要分开一点,那现在请你们把这些学号小人也放到线上吧。
(幼儿将剩下的学号小人也摆放到线上合适的位置。)
5.现在我们的学号都从小到大排好队了。这条线除了可以表示数字的大小,还可以表示一种趋势,越来越大的趋势。
(二)游戏:猜学号
1.引导幼儿分成两队玩"猜学号"的游戏。
教师说明规则:
(1)两队轮流"猜学号",教师提示猜的数字是大了还是小了。
(2)谁猜中了,那一队即赢,获得一面小红旗。
2.第一次玩游戏。教师先在空白卡片上写下心中想的学号。提问:猜猜我心里想的学号是几号?
3.幼儿猜出一个学号,教师就给出提示,如11太小了。这时教师要追问:我说的11太小了是什么意思?11比谁小?那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去猜?
4.让我们用一个小箭头来帮帮忙吧,请箭头来帮我们指明接下来应该往哪个方向猜。这个箭头可以怎么放?指向哪一边?现在有几个箭头?两个箭头是什么意思?我心里想的学号肯定在几和几的中间?
5.第二次玩游戏。请一位幼儿来选一个学号,教师将线上的学号卡片都拿走,再来玩一玩猜学号的游戏。
三、讨论延伸、经验迁移意图:对数字感兴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序。
1.今天玩的游戏都和数字排排队有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数字是排好队的?数字排好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幼儿分享生活中数序的经验。
提问:"电影院里有数字,座位是从小到大排好的。""马路上的红绿灯上也有数字。"
3.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梳理:电影院里座位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好队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座位。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在活动中我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运动,提高了幼儿自我观察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孩子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幼儿获得真正的满足。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我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教研课,虽然事情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当老师一个个进班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紧张、有一点点担心,总怕自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节课下来,觉得小朋友和自己的配合还是不错的。就是由于自己的一点点紧张,在教课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上还不是很到位,比如说:个别汉字发音不准、在幼儿操作前,没有很好的提醒幼儿场景布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我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还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幼儿百科:小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xiǎo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四指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五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辈的人。
大班科学教案《猫头鹰》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教案《猫头鹰》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猫头鹰》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猫头鹰》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思路】
学习活动书上有个站点——“什么时候睡觉”,而猫头鹰是睡觉方式具有典型性的动物。而“怎么睡”又从猫头鹰的有趣的睡姿引发幼儿对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睡觉方式的关注并提炼相关经验,这样对幼儿来说更有价值。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探索的兴趣以及保护动物的意识。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大环节:在第一环节中猜谜中引导幼儿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在第二环节中的看看说说形式中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觉秘密的探索,激发对动物的兴趣;在第三环节中的动手操作中再次强化猫头鹰的特性的了解,在模仿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性,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包、蜡笔、剪刀、ppt
【活动过程】
一、什么时候睡觉——引发兴趣,猜谜与讨论中初步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猜谜语: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2、观察猫头鹰,说说猫头鹰哪些地方像猫,哪些地方像鹰。猫头鹰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3、猫头鹰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4、猫头鹰白天在干什么?晚上在干什么?
5、还有哪些动物和猫头鹰一样也是晚上不睡觉的?(猫、狼、鼠等)
小结: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晚上正是它猎食的时候,它是不睡觉的,白天它才会睡觉。
二、有趣的睡觉方法——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探索了解动物的睡觉秘密
1、出示图片,看看其他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2、动物睡觉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动物有各种各样的睡姿,有趴着睡的、站着睡的、睁着眼睛睡的,真有趣。
3、学一学小动物睡觉的姿势:
马——站着,蝙蝠——倒挂,刺猬——蜷成球形,丹顶鹤——单脚站立,鱼——睁着眼睛睡觉,乌龟——缩到龟壳里,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制作猫头鹰头饰——在制作玩具猫头鹰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猫头鹰的特点以及习性
1.(出示操作材料包)教师提示制作步骤
眼睛处挖两个孔,阴影处各开一刀(提示幼儿用对折剪方法)
剪下抽拉条,将长纸条插入剪开口
选择2种相似色为猫头鹰涂色,注意对称部位
2.轻轻抽拉长纸条,看看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变化?说说它什么时候睁眼,什么时候闭眼。
四、模仿猫头鹰的活动。
【活动反思】
捕鼠能手猫头鹰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动物。它大头圆面,两只圆溜溜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花纹清晰的羽毛,特征明显,用绘画的形式容易表现,能使幼儿得到成功的体验和美的享受。这一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展开的。“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从中来理解猫头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我还给孩子们讲了猫头鹰的许多有趣故事。因为有了前半部分的认识和感知,所以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趣,有猫头鹰躲在树上等待田鼠出洞,有猫头鹰在夜间捉田鼠、与蛇搏斗等。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点,在幼儿作画前一定要讲细、讲透,并且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孩子们才有啥画,画地生动、画地大气。美术课,我认为不一定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孩子们作画上,只有理解了、认识了,画面才丰富、生动、有趣,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思想观念,即,两头短中间长的模式,因为我们的美术目标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作画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如何如何画的像,所以每次活动我们应该根据情况而定,把时间的倾重点放在那里。
小百科:鸮形目(Strigiformes)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食物以鼠类为主,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该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科学《小小土豆》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
【活动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
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豆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
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
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土豆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土豆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土豆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土豆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土豆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土豆食品吧!
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
小百科:马铃薯原产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山地,当地印第安人将其作为主要食物,后由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将其传至全球。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种到欧洲,1565年马铃薯引到英国爱尔兰,1785年被药剂师法尔孟契引入法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小树叶》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小树叶》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前几天,天气突然变冷,一阵北风吹过后,幼儿园的院子里落满了树叶,孩子们在帮清洁工奶奶捡落叶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男孩玩起了落叶,树叶被大风刮个不停,他们气喘吁吁地追逐树叶,并兴奋地凑在一起说树叶:“我捡到的法国梧桐叶变黄了”“你看我的这片叶子像小鱼的尾巴”“大风把树叶吹到天上了,像一架绿色的小飞机”等等。这不正是主题四中有关植物叶的话题吗?既接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又十分感兴趣,所以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小树叶》。旨在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自己周围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用等。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大班“奇妙的植物”主题中有关叶子的一个分支,我选择的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叶子——树叶。
从整个活动设计上来看,内容非常丰富,它是由几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内容组成的。我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相关内容和同领域中不同内容的整合,比如:既有音乐体验,又有动手操作;既利用了多媒体,又添加了小魔术,使孩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孩子们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出了他们对树叶的认识,有肢体语言、有实验记录、有语言描述等等,动手操作的小实验更让孩子的乐不思返,我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开放性的材料,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像此次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枯叶是干的,没有叶汁,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记录下来,当他得到老师的引导帮助后,很快地记了出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孩子思维的一个成长过程,使他们逐步地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同时,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记录,在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知道了枯叶和绿叶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了树叶。
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一定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同仁们多提宝贵意见,我将在大家诚恳的指导与帮助下继续努力!
小百科:树叶是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叶子可以聚成一簇,也可以遍地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