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久的婴儿也有心理病
发布时间:2022-03-24 婴儿早期教育 小学预防艾滋病总结 幼儿园心理说课稿出生几十天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病,你信吗?日前,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孩子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杜亚松告诉记者,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婴幼儿:心理养护不容忽视
关键词:忽视婴幼儿心理养护
导读: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其实,婴幼儿在长身体的同时,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同样也在飞速成长。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来在性格、心理上出现问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母爱更是能促进婴幼儿健康地生长。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此时,婴幼儿迫切需要感情上的亲近和身体上的爱抚,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如皮肤、身体接触、抚摸等,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
家长要多给孩子动作、行为发育的帮助和训练,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这些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有利于辅助孩子心理成长。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婴幼儿逐渐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后,家庭气氛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因此,保持亲情间和谐、愉悦、轻松,对孩子先天禀赋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养护得当的婴幼儿一般不认生,也不爱无故哭闹,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表现活泼机灵。但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家长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身体成长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长期的精神投入。不过,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总之,家长不要认为“吃奶的孩子不懂事”,忽略婴幼儿的心理养护。“望子成龙”的巨大工程,在“龙”出世的那一刻,就该破土动工了。
识别婴幼儿有没有心理问题
当一个小生命还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称其为“胎儿”;胎儿降临人间,在1个月内称为“新生儿”;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岁到3岁称为“幼儿期”;4岁到6岁称为“学龄前期”。许多人认为婴幼儿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会有心理问题呢?但是,精神医学专家告诉人们,婴幼儿同样有心理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
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和心理能力的发育。营养不足和睡眠障碍,会妨碍影响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婴幼儿期恰恰是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言语发展受阻,也会延缓心理发展。负性的情感表现,可造成日后的性格缺陷。
所以,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如何注意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心理卫生问题。
小儿从母亲抱的姿势,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发展的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射。母亲给小儿喂奶,不仅供给营养,而且也供给了感情和温暖。母亲把小儿抱在怀里,紧紧贴在一起,母亲摇着哄着,这时可以看到小儿微微地笑,显得轻松愉快。这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约从第5~6个月开始,小儿可以不因饥饿而要母亲在旁作伴,喜欢母亲给以爱抚和玩耍。小儿对母亲出现在面前常报以微笑。儿童对感情的需要与身体上的照料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舒适的衣裤,新鲜的空气,彩色的玩具,美好动听的声音和音乐等也是培养儿童良好情绪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他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所需要的条件,小儿就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而且好哭,在照管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母亲生病长期往院、离婚或其他原因,强迫与婴儿分离,就会引起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母亲与小儿的早期关系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精神病发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婴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儿童的需要受压制。现在,有些妇女产假期满后,大都将小儿送往托儿所寄养,而托儿所保育员少,又要轮班,不可能固定照管。这样,必然不能建立起母亲与婴儿的早期关系,对小儿的心理卫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婴儿期注意哪些心理卫生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宝宝也会有“爱钱”心理
现在大多数城市家庭的独生宝宝,从小就没有体会过生活拮据的滋味,只知道缺什么就让父母给买什么,父母往往也会尽量满足宝宝的要求,甚至宝宝并没有开口,父母就已经给买好了。而且追求名牌,追求时尚,别人有什么,自己也一定要有什么。
在他们的概念里,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宝宝正确认识金钱的意义,应该从小对宝宝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吗?
如果问4、5岁的宝宝:“钱是从哪里来的?”,一定会有宝宝告诉你,钱是从银行取出来的。这是因为宝宝可能只看到父母从银行取钱的过程,而并不真正理解:钱是父母通过辛辛苦苦的工作而获得的酬劳。曾经有过“让孩子做家务该不该付钱”的讨论,这种做法是从西方传来的,是不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呢?其实,这种方法只要合理掌握分寸,完全可以尝试,而且对帮助宝宝正确树立金钱观念是有益的。
例如:可以确定周末的双休日为“宝宝工作日”。在这两天里,宝宝帮助父母做家务时可以按劳付酬,制定标准,报酬以1元为单位,不能过多;给宝宝安排的“工作”也应该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周一到周五宝宝做家务是“义务劳动”,因为这时父母正在为宝宝和全家的生活工作挣钱。让宝宝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这对宝宝是很积极的教育。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如果宝宝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而不需自己操心,那么宝宝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必需品,什么是奢侈品,不能区别想要的是否真的就是需要的。如果你允许宝宝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且允许宝宝把这些钱积攒起来自由支配,那么你就可以给宝宝一个学习理财的机会,让他自己选择并决定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这不仅能培养宝宝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宝宝独立自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宝宝再长大一些,还可以让他参与到家庭理财活动当中来,做一做小管家。建议不要把宝宝的压岁钱交给宝宝支配,这不是劳动所得,应有所区别。最好存起来,作为宝宝将来的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