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模板 850字
发布时间:2022-05-12 北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7~98页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方法,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
三、教具:CAI课件、长方形纸
四、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引入,如果要测量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这种方法好不好?如果要求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我们能把面积单位摆到水面上去吗?从而引入面积计算的新方法: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然后,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可以摆下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其次,由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刚才动手操作的情况,你是怎样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的,并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练习与拓展,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yJS21.com更多精选小学数学教案阅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备课前做好课堂所需教案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教师都应该熟知如何撰写教案和课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想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教案课件,科学编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为了让您更加满意,在此编辑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动动手指,将此文章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制作年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教学准备:
1、每人收集一份旧年历。
2、学生自行准备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张一张漂亮的年历。
同学们,看了这些漂亮的年历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亲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历,可以送给老师、同学或父母,好不好?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年历最美观实用。
(板书课题:制作年历)
二、活动
1、调查、展示。
老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年历,指出年历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
2、讨论、制作。
(1)引导观察单张年历,学生观察交流年历的结构。
(2)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曾经制作过月历,制作年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①要知道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②一年12个月怎样排放。
③要在抬头写上是哪一年的年历。
④设计图案要新颖,有创意。
⑤重要日子,用彩色贴纸或彩笔标出来。如6月1日儿童节,父母或亲人的生日。
(重要日子的标出,可以提醒学生记住自己父母、亲人或老师的生日,从而进行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的教育。)
(3)制定制作方案。
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小组讨论,并分工。
(4)学生制作
(教师告知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提醒注意明年2月是28天还是29天。
3、展示与交流
(1)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
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案和设计意图
(2)全班展示评价:看看哪组的设计最有特点。
(3)拓展
今天是4月X日,今年的10月一日是星期几?
(教学这一内容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算出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这样就可以做出任何一年的年历或一个月的日历。推算方法:即先算出今天与所算日期之间的相隔天数,将相隔天数除以7,把余数加上今天的星期数,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数。)
4、运用
制作年历,除了可以查看日期外还能做什么?(了解时间,记录时间,统计出每月出生的人数。)
三、小结:
通过这节制作年历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本节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况,对积极参与本节活动,认真投入实践,合作精神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27页
2、制作明年的年历
板书设计:制作年历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
幻灯片呈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王经理调查的是什么?他问售货员上周的销售情况,售货员把上周的销售记录拿给了王经理。
为什么售货员能很快拿出上周的销售记录?你认为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是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是售货员给王经理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观察)说说统计图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的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不必固定答案。引导学生为了便于比较哪种品牌的矿泉水销售量好,可根据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先观察。
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矿泉水的不同品牌)纵轴表示什么?(矿泉水的销售数量)
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学生动手完成,并展示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引出,如果用横轴代表矿泉水的销售量,用纵轴代表矿泉水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多媒体展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步骤。
学生对比完成,并修正自己做的统计图。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观察横向条形统计图,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少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归纳总结
经过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今天我们学习了横向条形统计图,知道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1、欣赏日环食图片。
2、师叙述,揭示课题并板书。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①课件出示:摄氏度 差不多 生存 繁殖 估计 杀菌 治疗 蔬菜 比较 凝成
②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指导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学生根据要求再度课文。
A.对于这类科普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在阅读时把每个小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面。
B.没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用“//”给课文分层。
C.交流汇报。a.说每个段的意思。B.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板书:关系密切)
5、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2、学生小组合作找数字填写表格。
3、交流反馈。
①交流“远”的特点:
a.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c.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依然每天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和温暖,那是为什么呢?
②交流“大”、“热”的特点:
c.“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列数字)
小结: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A.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B.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C.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都照得到。
D.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师: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为我们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情感做助手,真正让读得人,有所感悟和回味。来我们流利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四、运用方法,写“广场”
1.、出示小练笔要求: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把“这广场真大啊!”这个句子写具体。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 出示例文,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远、大、热得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进行说明。学习了这些说明方法,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运用说明方法,让自己写的东西更具体,更完整。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8段,了解 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3、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太阳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密切的。
出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师:可见,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太阳带来的。也就是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1)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
(2)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1)《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生物、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霜雨雪,就没有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课文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段意概括”,常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要运用这些方法,帮助我们读懂、写好说明文。
五、作业布置: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特点 大 -- 列数字 作比较 没有太阳
热 -- 列数字 打比方 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太阳 动、植物 、人类生活需要太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1. 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体会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1. 了解课文写了珍珠泉的那些特点。
2.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你们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播放的同时老师做介绍)
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个泉水,它叫珍珠泉。(板书:4.珍珠泉)
展示了泉水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端摩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珍珠泉那些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
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的自主读书,一读是读通顺,二读是读懂内容。这环节给学生你的读书时间,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
三.细读课文,研读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描写珍珠泉?(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2. 提问:你最喜欢课文描写珍珠泉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3. 珍珠泉所在位置。
(1)提问:那绿色的大绒团是什么?(感受环境的幽静和生机,体会比喻的贴切)
(1)出示句子: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这里描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圈出绿、深、清。
A.水是那么绿,那么深,那么清。
B.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3)这样的潭水多美啊,我们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美吧!
(1)提问: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泉水的涌动,你们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地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进行说和读,教师及时评价指导,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2)出示句子: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重点指导:扑哧是水泡绽开的声音,扑哧一笑是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
你看水泡多活泼可爱,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吧!
(3)出示句子: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水泡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6. 体会家乡情怀。
面对这美丽的珍珠泉,作者不由地说了一句--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让我们读出作者的自豪和骄傲吧。以及对家乡无比地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环节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读书,每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语言,揣摩表达形成,加强了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积累,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板书设计简要展示了文章叙述的顺序就及泉水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19+15+16+20+15)÷5 (18+20+19+19)÷4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出示情境图一:
(1)3套书有一共有多少本?
(3)用数的组成计算:
②(小组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描述算法)。
11×5= 14×4= 15×6= 23×4=
(4)学生交流,老师观察,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清算理。
(二)出示情境图二:
110×5= 140×4= 270×3=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添0法”的简算方法)(见板书)。
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0前面的数,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也可以把几百几十的数分成整百数和整十数进行口算。
3、同桌用“添0法”的算法再描述上题的计算过程。
三、应用测试题,
3、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
(2)学生评议,交流算法。。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1)用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数学书练习十四第2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把它说给小组同学听!
14×4=
27×3=
110×5=
11×6=
14×4=
27×3=
42×2=
23×4=
110×3=
17×5=
42×2=
23×4=
110×3=
120×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师:
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
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
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题目:
1、我们班有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师:
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3、总共有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xx基础教育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8-29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揭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本学年共有72人,其中男生 38 人,女生34 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口算、笔算、验算、及脱试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表、位置与方向、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册安排的数学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 “面积”两个单元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是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
6、
认识时间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7、了解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产生、形式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预言,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认真及时的纪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说学情: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我并板书。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我在做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个数2023262830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出示统计图
小结:
观察分析平均数是什么数?
1,份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概念
总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3、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平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三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主题栏目精选:“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敬请访问。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好的教案是教师的好帮手。通过教案可调整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样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于是,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2)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难点: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必做
1填一填
(1)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12根小棒,每3根围一个三角形,能围几个三角形?
选做
2想一想,写2个除法算式
(1)三五十五
【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数的组成。
2、借助学具操作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3、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更或许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过,所以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PPT出示宏庙小学照片,指名读一读:
宏庙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将迎来她132岁生日。其中,二年级有8个班,共320名同学。
复习已学的数:100,学生谈谈对100的认识。
【预设】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10个十是一百;
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
你知道哪些比100大的数?尝试写一个,并读出来。今天一起来认识比100大的数。
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
认识1000以内的数。
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013
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3:一百零三130:一百三十
301:三百零一310:三百一十
归纳: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让学生再说几个要写也要读出零的三位数和要写不要读出零的三位数。
用计数器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3并介绍组成。在数字小路上贴数。
小组交流学习130、301、310.反馈交流。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学习单)看小棒图(236)、小棒图(502)、计数器(949)写数。
反馈:读一读、说一说、数一数。
236:二百三十六,它是由2个百、3个十、6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236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502:五百零二,它是由5个百、2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502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数。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数。
学生介绍999:
【预设】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
由9个百、9个十、9个一组成的。
添上1,是1000。
活动4【活动】认识千,感受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感知一千的大小。
出示1000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几个小立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
出示一张纸,想象1000张纸的厚度,出示1000张纸来验证,感知数量的多少。
出示全校学生上操的俯瞰图,想象1000个人的多少。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篇10)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授课日期__年__月_日星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
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
(1)569()()()
(2)1998()()()
(3)9997()()()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
(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
(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提前做好准备绝对是一个好习惯,教师在上课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如何编写一份规范的教案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用乘法宽口径求商。
2、经历探索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说出口诀。
4×2=6×5=2×9=6×3=
5×5=3×4=2×4=5×4=
20÷4=35÷5=12÷3=10÷2=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中的新知识。
二、互动新授
1、谈话:同学们,王师傅包子铺今天开张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例2图)
(1)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观察并收集信息。)
师:每屉蒸笼装4个包子,有6屉,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吗?(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列式?(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4×6=24)
师:我们在计算这道算式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教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学生看图,改变题目,教师出示:一共有24个包子,每4个一屉,可以装多少屉?
怎样列式?(24÷4=6)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3)师:还可以怎样问?(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示题目: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装多少个?
怎样列式?(24÷6=4)
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四六二十四)
2、探究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黑板上的3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都有4、6、24这三个数,这三个数表示的意思一样。虽然4、6、24在三道算式中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条件和问题不一样,算式也就不同,请大家想一想,4、6、24在乘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在除法算式中又分别叫什么?很多同学也都发现了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三道算式其中有一道乘法,两道除法,都用了哪个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三道算式,如“四六二十四”:4×6=24 24÷4=6 24÷6=4
3、出示一道口诀,让学生写出三道算式。
三六十八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乘数。这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拓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3道题,想一想:怎样很快求出各题的商,每到题的口诀各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小朋友参加“二人三足”游戏的情境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根据乘法口诀想商,加深对乘、除法关系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同时,还发现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到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想乘法算除法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
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
(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课时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教学反思: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x页例x,练习x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4 3×()=6 4×()=8
()×3=12()×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x的第x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x的第x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x的第x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白板展示:超市购物时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他们在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用对话中提到的克和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2.认识克(g)。
(1)活动:称称。
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用手感受下1克有多重。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掂。
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一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你放在手心内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掂,感受有多重。
(3)说说。
通过刚才的掂掂、称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议。
在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5)填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并汇报。
小结: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读多少克。
3.认识千克。
(1)称一称。
一袋盐重多少?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1袋盐重500克。想: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让学生把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2)估一估
教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苹果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3个苹果重约1千克)。
(3)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米。
让学生先将大米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称出1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4)填一填。6kg=()g7000g=()kg11000g=()kg
教师指名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称一称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教学中忽略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轻重。可用右手掂两袋食盐,左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认识体验还够,判断几克、几千克,误差较大,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P8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 )小。
二、 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③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④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操作、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等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除法,除法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除法打交道,除法就在我们身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2.问: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问: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7个草莓,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
2、交流汇报摆的结果,并说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算式。
4、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动手摆一摆。
2、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11根、12根、13根、14根、15根呢?
5、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1.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第2题。
五、课堂总结,明确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看来,在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现象有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应用所学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使学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设计图形,并能用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能将多个同样的图案利用图形的运动拼在一起,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图案找基本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剪刀胶棒正方形磁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们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在哪里呢,我们倒数3个数把他请出来,怎么样?
生:齐喊3、2、1教师出示课件放录音,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
师:这些图案美吗?你们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见过这些图案?
生:桌布墙纸手绢围巾窗花地砖地毯等物品上见过.........
师:你们真会观察。不过,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每一个人都能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都能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
揭示课题小小设计师
二、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1、呈现素材,认识基本图形
师: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形状一样吗?教师用课件演示圈出图案中的四个部分。
生:同桌交流,,教师抽一生讲解。
2、动手演示,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这些基本图形分别通过怎样的运动,才能得到现在这些图案呢?
(1)学生活动。用基本图形摆放在图案中,一边演示,一边说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2)动手体验。利用课件让基本图形运动的过程演示出来,同时让学生举出自己的右手,一边说出运动方式、一边用手势演示基本图形的运动方式。
3、独立拼摆,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刚才是哪个图形在运动?
生:基本图形
师:你们觉得基本图形复杂吗?
生:很简单
师:是啊。简单的基本图形同样可以拼成这些美丽的图案,根据什么?
生:根据图形的运动。
师: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拼出和老师不一样的图案呢?
(1)独立操作,动手拼摆
(2)展示交流,感受不同运动
(3)教师选取8幅学生的典型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讲解这些图案中的基本图形是通过怎样的运动,才拼成了这些美丽的图案。
4、合作交流,认识一组图形的运动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同一个基本图形,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拼出了不同的美丽图案,你们的好朋友喜羊羊听到了这个消息可高兴了,喜羊羊说:它要选一幅图案送去做他新家的窗帘,同时,教师出示课件及录音
师:这是谁的作品?恭喜你们入选。不过,喜羊羊说:你们送来的图案太小了,他们需要的图案这样大怎么办呢?,同时,教师出示课件。
生:把基本图形平移
师:是把哪个基本图形平移?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因为大的图形是由四个这样的基本图形组成的一组图形,一组图形平移比一个图形平移要方便一些、快捷一些。
师;请把和这个图案相同的作品拿来平移,先在黑板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再在大屏幕上演示一组图形平移。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平移,现在你们把整个图案拿来平移,就是把整个图案看成了什么?
生:基本图形。
师:聪明!有了这么一排,接下去怎么做?
生:平移,也就是把整排向下平移。
师:对!这一次又是把整排看成了什么?
生:这一排看成了基本图形,
师:课件演示整排向下平移。
这张窗帘布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总算织好了。但是,喜洋洋说,还是达不到要求,知道为什么吗,听听喜羊羊怎么说,放录音喜洋洋说:同学们,我们要的窗帘布远远要比这个大很多很多。
师:怎么办?
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的意思就是把大屏幕上的整个图案看成基本图形拿来平移,或者旋转、或者轴对称。
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老师只教你们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你们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基本图形,举一反山,了不起。
三、自主设计,尝试创新
师:这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老师提供你们的基本图形拼出来的,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有了这个基本图形,就可以拼出更多更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设计一个基本图形,根据图形的运动,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贴在作业纸上。
(2)每一个同学完成一幅作品,每一小组推选一幅作品全班展示。
(3)全班评选3名最佳小小设计师。
四、全课小结
师:孩子们,这节课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现在觉得这些图案设计起来还难吗?怎样设计呢?
生:只要我们设计出了它们的基本图形,通过图形的运动,就能设计出美丽的漂亮的图案。
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伟大的设计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未来的设计师们,再见!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整体而言是最简单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工作必然离不开教案的撰写!那么,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小学数学教案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3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重点难点:
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写数、读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感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观察归纳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根据课前调研,了解到不少学生对关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内容是会算的,这在本节课堂上也有体现,但学生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针对这种现状,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了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掌握算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
理解算理,把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位数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5+442+321+5
35+4042+3021+50
2、思考、体会
(1)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35+4的吗35+40呢
(2)观察这两道题,想一想,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课件出示)
活动2【讲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创设情境小小图书管理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一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小男生说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小女生说有35本故事书,借出20本。
(2)学生提问并尝试列式
(3)汇报算式35-2和35-20
(4)利用计数器的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35-2的计算过程。展示学生思考解答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引出两位数减整十数
谁能上台来用计数器演示出35-20的计算过程
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观察对比,归纳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观察这两个计数器,你发现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总结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4、没有计数器,直接分析35-2和35-20的算法(师板书并揭示课题)
活动3【练习】
1、基本练习
谁是计算小能手
53-223-20
57-273-20
54-253-20
55-263-20
52-233-20
56-243-20
比较这两组算式的异同点。
2、拓展练习
69-569-5055-355-30
3、补充练习
一共摘了68箱,还有5箱,运走了多少箱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十几减5、4、3、2
教材第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计算方法时培养学的计算能力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5、4、3、2
难点:掌握破十法。
教具学具: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课件出示第一棒:打地鼠游戏口算。
12-8=11-9=13-7=
14-8=15-9=13-6=
17-8=18-9=14-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第二棒:
12-5=11-4=
12-4=11-3=
12-3=11-2=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十几减9、8、7、6,计算十几减9、8、7、6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1:破十法。
生2:想加算减法。
生3:平十法。
怎样运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和平十法计算12-5这个减法算式呢
(2)举例计算12-5=。
①用破十法计算。
先用12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2中的另一部分2合起来就是7,所以12-5=7。
②用想加算减法计算。
因为5+7=12,所以12-5=7。
③用平十法
把5拆成2+3,12先减2等于10,再算10-3=7。
(3)你会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其他几道算式呢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①计算12-4=。
老师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有序地把各种解法的思维过程排列出来。
②计算其他几道算式。
学生自己算,老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然后统一订正,老师给出答案。
③这些算式已经全部算出来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差越大;减数越大,差越小。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三棒:1、出示课件:请你当个小医生。
14-5=1111-3=413-4=7
2、出示课件:摘苹果游戏。(把相同得数的算式连起来。)
3、出示课件:生活中的数学。(树上有4只小鸟,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生:11-4=7(只)
4、做课本上做一做。
课件出示第四棒:小组合作找出得数相同的算式卡片。
学生到展示台来展示刚刚小组合作摆的算式卡片。
第四棒结束了,到了终点,掌声响起来。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数学书第18页第4题
2.数学书第19页第6题。
板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既是前面学习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习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的基础。分析学生:的情况,我们认为有的孩子已经能够口算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多数学生:也能够自主解决本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所用时间长短和方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孩子们要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层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数学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运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聪明屋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___.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___.
46里面有____个十和____个一.
28里面有____个十和____个一
口算
10+7=18-10=
12-2=3+10=
8+10=14-4=
10-10=10+5=
活动2【讲授】互动新授
1.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出示48页例8画面。提问小朋友仔细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你看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共有多少本呢你打算怎么解决
30+2=32
三个十二个一三个十和二个一
师:2+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是32.
生:2因为30+2=32,所以2+30=32
师:如果老师:拿走2本,还剩几本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如果老师:拿走3包,还剩几本你打算怎么解决
同桌讨论交流、并汇报想法。
活动3【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后列出1个加法的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根据图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比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54-4=65-5=
95-5=69-60=
37-7=34-30=
2+70=26-6=
77-7=28-20=
6+70=89-60=
3做一做第2题烤玉米游戏。
熊妈妈正在野外烤宝宝们最喜欢的玉米呢,熊宝宝可爱吃玉米了,但是熊妈妈要求熊宝宝们开动脑筋,找出结果和玉米前数字相同的算式,才能吃到玉米,这可难倒了熊宝宝们。小朋友们,你能帮助它们吗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再这节课中的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具准备:
100以内数目表一张、例8放大图两幅、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读一读,打个招呼吧!
1、读出下列各数。
3576899096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九十三八十三十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二、新授。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师生共同订正。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教师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3)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完成41页做一做。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鈥溩笥伊奖叩男“簦谋叩亩啵浚ㄗ蟊叨啵?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鈥漖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鈥?鈥澙幢硎舅堑墓叵怠?/p>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里填上
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利用计数器按数位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十位相同的在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学生可对照数目表,做完后集体订正。
在比较18和81,98和89时,说说为什么81和98大?
强调:虽然每组数中所用的数字一样,但数字的位置不同,两个数的大小也不同。]
4、引入数轴,呈现44页第2题,教师:你们能在上边为70-80这些数找出它们的家吗?
教师:都是数为什么70离80那么远,离71那么近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小结:两个数相差的越多,就离得越远;相差的越少,就离得越近。]
三、练习。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教师先指定一个学生按从小到大排,排完后,齐读各数。然后打乱次序,再指定一个学生把这些卡片按数的大小,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88○90□95□6635○3661○59□75□□3、游戏题:找朋友
四、课堂总结
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们将会继续认识更多的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2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填写百数表,加深了对各数顺序的理解,为理解排列规律打下了基础。再通过对百数表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发现隐含在其中的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学的兴趣盎然。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1教学目标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难点: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数学课,我们在游乐园帮助小丑叔叔卖了气球,还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小丑叔叔想考考我们,他设制了三道关卡。
第一关填数游戏
第二关击鼓传花
第三关这里有12朵花,10朵是粉色的,2朵是红色的,从中间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你可以用算式来表示你拿的过程吗
你们还记得这种方法叫什么吗
活动2【讲授】
二、新授
恭喜大家顺利闯过三关,今天我们继续去游乐园看看。
课件出示例2
①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③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④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减法)12-8=
怎样做这一题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12-8的过程(师巡视)
已经摆完的同学挑战一下我不仅能摆,还能用算式把我摆的过程表示出来。
再挑战一下,我不仅能写出来,我还能把我的想法说给我的同桌听,试一试吧!左边的同学先说,右边的同学后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看谁说的好!
请表现好的同学上台来说一说,摆一摆。
同学们更细化哪种方法呢
我们请两位同学出两道十几减8的题
谁能做!先说说你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观察一下第一步都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都算的是什么
想一想求十几减8就是要求什么(同桌已逐渐讨论)
小结十几减8就是求几加2。
活动3【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页,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课件演示。
四、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把一定数量的棋子分别摆在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巩固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2.在活动中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
1.通过把一定数量的棋子分别摆在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巩固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学会有序思考,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1颗棋子能摆出几个数?是哪几个数?
二、探究活动:
实践活动(一)
1、同位合作:那用2颗棋子、3颗棋子又能摆出几个数?分别是哪些数?请同位两人每人选择一组,在你的魔法屋里摆一摆!注意:每次摆的时候,要全部用完!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
实践活动(二)
2、小组合作:研究4颗棋子摆出的数。
师:那4颗棋子又能摆出几个数呢?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人负责摆,一人负责读数,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数个数。看看到底能摆出哪些数?
①模拟小旗子排队的游戏。
②请一生直接汇报用4颗棋子所摆出的数。
实践活动(三)
3、回头看!猜测并验证5颗所摆出的数。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头看!小朋友能有顺序的去摆棋子写数,真能干!那5颗珠子又能摆出几个数?分别是哪些数?你能猜测一下吗?
(学生猜测)
师:到底你们的猜测对不对?我们需要进行验证!现在用你手中的5颗棋子并用刚才这些好方法继续到魔法屋里摆一摆,写一写。
(学生活动)
4、利用规律,继续写数。
(课件出示:
※()颗:81726354453627180
※()颗:927364554637290)
师:怎么知道是8颗棋子摆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解决问题
1、解决年龄问题。
奶奶今年的年龄可以用8个圆片来表示。你们猜:奶奶今年可能是多少岁?为什么?最大是多少岁?说说你的理由!
2、拓展延伸(1):
猜一猜:用10个圆片可以摆几个数?
3、拓展延伸(2)
奇妙的数(百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