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参考!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范文集锦
发布时间:2022-06-29 科学教案 花卉种子发芽了 认识科学教案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一位任课幼儿园的老师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幼儿园学到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值得参考!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范文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作用,知道秋天的水果、农作物中都有种子。
2、观察、发现各种种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的不同,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3、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类有种子的瓜果、农作物:香蕉、山楂、金桔、龙眼、冬枣、黄瓜、水稻、扁豆、花生、四季豆。
2、 10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装同类东西2———3个);每人2个小碟子;水果刀1把(根据情况教师帮忙使用);装瓜皮的小篓子。
3、课件(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PPT)
活动过程:
一、以《金色的玉米棒》故事引出种子的作用。
1、讲述故事前半部分
提问:小白兔为什么不愿意把玉米棒送给好朋友呢?
2、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提问:小白兔剥下玉米粒它想干什么呢?
提问:你们知道玉米棒的种子是什么吗?那玉米粒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探索、发现水果和农作物中种子的不同。
1、延续故事情节,引出内容,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选择2种进行观察、发现种子的不同,用语言进行表述。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边看课件边说说自己找到的种子。
1、请幼儿介绍自己寻找到的种子是在哪里找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排列成什么形状?
2、师幼共同总结秋天的水果、农作物中都有种子。
四、游戏:
种子找妈妈(2个层次;课上有的材料图片小些;没有出现的材料图片大些,因为幼儿是没有经验的)
教师白板上进行操作,上面有各种果实和各种种子,请幼儿给这些果实找种子。
五、活动延伸。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二)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自然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天,天气的变化,草木的变化等都会吸引幼儿的关注。但是幼儿的关注往往是简单的、零散的、随意的、片面的。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小种子》这个故事,对幼儿进行关心植物,关心生命的情感培养。
活动目标: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照顾植物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在欢快的歌曲《春天》中,教师带幼儿跟着音乐表演、翩翩起舞。
老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很有生机的季节,小草绿了,种子发芽了。
二:观察封面,感受花朵成熟的美丽。
1、图上有朵什么样的花?
2、小种子藏在哪里呢?秋风一吹,种子们离开了妈妈,他们要飞到哪里去呢?它们到那里去做什么呢?下面我们跟着故事中的小种子展开一段风中之旅。
3、让幼儿自己寻找,辨认那粒最小的小种子在哪里。
4、一粒种子停在高高的冰山上,种子不能生长(原来种子在冬天里和小动物一样在睡觉,因为天气太冷了,如果太冷了,春天天气变暖了,下雨了,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5、一粒种子掉到海里,淹没了(种子发芽是需要空气的,水太多了种子不能呼吸,会被淹死的。就像小朋友吃饭一样,吃饱了就可以了,如果吃撑了,肚子就会很难受)一粒种子飘落到沙漠里,大沙漠又热又干,种子不能生长。
6、种子们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小鸟吃掉了一粒种子,老鼠吃掉了一粒种子,我们的小种没有被吃掉。
7、除了这些困难,种子们还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三: 种子们是如何长成植物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观看视频《种子的生长过程》直观了解种子发芽过程。
小结: 原来种子要发芽要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它不但需要水,需要土壤和空气,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
四:猜猜剩下的这些种子能顺利长大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又遇到哪些不幸的事?
孩子的践踏植物,男孩的采摘花朵。
小种子长成的植物开出了巨型花,好看的花!
小结: 好听的故事听完了,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小种子呢?(勇敢、坚强、幸运。。。。)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但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每一个小生命。
五:活动延伸,尝试播种体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一起种种子。(音乐《春雨沙沙》)小朋友们都明白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种子?现在是春天,种子也飞到我们中一班了我们把它种在花盆里,希望它平安幸福的长大!让我们一起期待小种子发芽长大!
师幼一起来到自然角没人尝试亲手种一粒种子,体验播种的乐趣。在老师帮助下幼儿为自己种下的种子贴上标签,插上记录表,以方便平常的照料、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实验很感兴趣,本节课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师幼配合的比较好,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很专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当发现在黑盒子里、在没水的瓶子里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时有的幼儿能主动问老师。但大多数小朋友不是很主动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三)
我的第一颗种子发芽了
春姑娘乘着清风、带着温暖翩翩而来,她张开双臂,舞着纤手,把碧绿洒满大地,把百花插上枝头。花儿争芳斗艳,散发出诱人的清香。鸟儿舒畅自由,向着蓝天高唱:“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题记
春天来了,我也应该为春天增添一抹色彩。于是我买了一包花种子,静静的等待着它的发芽。
我把花种子轻轻的撒在花盆里,盖上泥土,再给泥土洒些水。我们把花种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让花种子享受阳光的温暖。一天又一天,花儿依旧没有破土而出,花儿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花种子出来了会怎么样呢?到底长得还看不好看呢?”一团团巨大的谜团萦绕在我身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子读出了我的期望,终于露出了小脑袋,一根细长的茎,上面支撑着两瓣翠绿的叶子。真希望马上开出美丽的花苞啊!
一阵风吹过,我感到了花的幽香。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四)
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了解蒜头在春天会发芽,激发对种子发芽的探索兴趣。
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种植用纸杯每组两个、纸盒每组一个;
2、已经发芽的蒜头一个、小刀一把。
过程:
1、出示蒜头,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幼儿人手一个蒜头,有序地观察、探索
★ 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什么?
★ 闻一闻,发现了什么?
这种气味你喜欢吗?它有什么用处?(杀菌、除腥味、驱虫)
★ 剥一剥、掰一掰,发现了什么? 蒜头穿了几件衣服,它的里面是怎样的?
★数一数一个掰开的蒜头有几个小宝宝(蒜瓣),给它们排排队;想一想你给蒜瓣宝宝排的队象什么。
3、交流、分享
★你发现了蒜头的什么秘密?请你来说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4、出示已经发芽的蒜瓣,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发芽的蒜瓣)
★为什么和我们刚才看的蒜瓣宝宝不一样呢?
5、分组种植蒜瓣,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种子的发芽现象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为什么有的蒜瓣宝宝的头上有绿绿的小芽?
★春天到了蒜瓣宝宝发芽了,我们也来种植蒜瓣宝宝吧!
★请幼儿在自己的纸杯上做好记号,把蒜瓣种在纸杯中,鼓励他们继续观察,并给蒜瓣浇水。
6、延伸
★让我们去看看春天到了还有哪些种子也发芽了!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五)
唉,这年头会自己家亲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一边包粽子一边叹息道。
无意间听见外婆叹息声的我,记忆也随着外婆的叹息声慢慢回溯至小时候。又是一年端午节,家里很是热闹,亲戚们都来到我家一起包粽子。客厅里几张桌子早已拼在一起,外婆和几位奶奶围在旁边正忙着包粽子。大家欢声笑语
我们几个小辈则好奇地盯着她们看,外婆一分钟内麻利地包好粽子,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我们纷纷想要尝试,却无一例外的失败,没耐心一起去玩了。大家欢笑不断,或许从那时起,端午节包粽子的种子就已埋下
窗外树木穿着墨绿的衣服,外婆正在包着粽子,我走向外婆身边说道:外婆,我来帮你包粽子吧。外婆停下手里的活,微笑着说:好啊,不过你可不能半途而废,赖皮啊。外婆先帮我示范,只见她们熟练的把两片正面朝上的粽叶交替排好,捏住两头,环成一个圆锥形,左手捏紧叶子的交接处。先用勺子挖一勺浸过酱油的糯米,盖在第一层,再放上酱油肉,最后又盖上糯米,拿勺子压实。把上面多余的叶子往下翻,捏住折几折,盖住,用线捆紧,就大功告成了。我一步步跟着外婆做,刚开始把粽叶环成圆锥形底部没捏紧,还没装糯米就散了。再次尝试慢慢捏紧粽叶,搞定后要装糯米,一激动糯米就从尖角漏洞中漏下,又要重新开始
外婆看着我那笨拙的样子,鼓励我说:没事,包粽子是很难,不急,慢慢来。我经过多次尝试,只剩下最后一步没有完成,把粽叶盖上,用绳子捆好。最后一步也是成型的关键,一定要捆紧,松了糯米露出,煮出来的粽子就不香了。一手固定,一手拿绳子绕上捆紧,外婆帮忙打上结,第一个亲手制作的粽子完成啦!
我和外婆相视一笑,笑容如桃花般灿烂,外婆教会我包粽子了。外婆十分欣喜地说: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包粽子了
从外婆教会我包粽子那时起,心里的种子发芽了。或许我现在还没真正传承其中的中华传统手艺,领悟工匠精神,但我相信种子总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种子已经发芽,离开花结果还会远吗?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篇六)
今天下午,姐姐和我很快把作业做完了,我觉得很无趣,便打算到下面练双飞,没想到姐姐也要去,那好呀!我们俩很快都下去了。
可是,我觉得跳双飞太累,姐姐建议去探险,我觉得应该很好玩,就一起去了。果然,探险不是爬山坡,就是采果实,可好玩了!但很快整个小区都走过了,老在探险有什么好玩呢?姐姐看到不远山坡上有个大坑,突发奇想,说:“要不我们把这些果实放进去,再去采些花草的种子,一起种下去吧!”我听了说:“GOOD IDEA!”, 便兴冲冲地跟姐姐去行动了。很快我回家拿来小锹提了一小桶水,姐姐用小锹挖土,我把花种子放进去,我们用土埋好,浇了水,忙得我俩满头大汗。
我心中希望:种子呀,你快快长出嫩绿的小枝芽吧!再发育成一株株花,开出漂亮、香喷喷的花来。今天,我们用了实际行动迎接了春天。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延伸读
值得参考!科学教案写作范例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幼儿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值得参考!科学教案写作范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值得参考!科学教案(篇一)
一、活动题目
会唱歌的线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借助松香粉,线经过摩擦可以产生声音。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各种线(棉线、丝线、毛线、尼龙线、小线);糖、面粉、玉米面、松香粉、盐;纸、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及内容
探究的问题:线可以发出声音吗?
幼儿讨论。
(1)我用手指弹线绳。
(2)我用手指捋线绳。
试一试。
(1)哪种材料可以使线发出声音。幼儿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捋线,使线发出声音。
①用手指蘸盐捋线
②用手指蘸糖捋线
③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线
④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线
(2)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①用手指蘸盐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②用手指蘸糖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③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④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线才能发出声音。
(3)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玩一玩。
(1)能不能使其他线也发出声音呢?
(2)运用比较的方法,试一试哪种线发出的声音最大,哪种线发出的声音最小。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不能混用。
2、提醒幼儿不能品尝各种材料。
3、边实验边记录,使记录与结果相符。
4、由于松香粉的附着力强,建议每次实验后洗手、换线。
七、拓展线索
1、制作玩具乐器。
2、组织器乐演奏会,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松香发声筒演奏。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
这篇网络文章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解读“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假如你觉得我的建议有帮助请不吝收藏此文。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落实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实践。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1】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
在幼儿园的植物园里,孩子们种下了各种各样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一颗颗种子终于发芽了。在中班的教案中,我们将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并通过多种活动,激发他们对自然奇迹的好奇心和热爱。
第一节:观察种子的发芽
我们将带领孩子们前往植物园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在一块专门准备的观察区域,我们将选择几种容易发芽的种子,如豌豆、玉米和小麦。每个孩子都要根据自己的选择,在各自的小盆里撒上种子,并轻轻浇水。孩子们将被要求每天来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这样,他们就可以亲眼见证种子从发芽到形成嫩苗的整个过程。
第二节:探索种子的需要
孩子们发现,种子发芽不仅仅是把它们放入土壤中就可以的。为了弄清楚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孩子们将大胆猜测,然后将种子分成几组,分别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例如,在温水中浸泡一组种子,在阳光直射下培养另一组种子,在暗处培养另一组种子等等。每天,孩子们都要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通过比较不同组种子的发芽情况,推断出种子发芽所需的最佳条件。
第三节:绘画表达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们利用绘画来表达他们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和感受。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种子,并用颜色和线条来描绘出种子发芽的细节。他们可以画出种子的形状、发芽的过程,以及成长后的样子。并通过绘画,孩子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绘画技巧和观察力。
第四节:创作种子发芽故事
在这一节中,孩子们将受到启发,创作属于自己的种子发芽故事。我们将提供一些图片和故事线索,例如一个孤独的种子遇到了一只友好的昆虫,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雨,最终成长为茁壮的植物。孩子们可以选择故事的起点和发展方向,并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编写自己的故事。这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中班教案中的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将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他们将在观察、实验、绘画和创作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并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种子发芽的深入理解,并引导他们探索更多有关植物和大自然的奥秘。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观察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 种子和一些盆栽土壤。
2. 盛草籽的小罐子或碟子。
3. 彩色纸和彩笔。
4. 油画棒和海绵。
5. 水壶和喷雾瓶。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激发兴趣(15分钟)
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标题:“种子发芽了!”并向学生解释标题的意思。
2. 让学生坐在一起,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植物的种子如何变成幼苗?
3.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
步骤二:种子观察(15分钟)
1. 将一些不同的种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和形状。
2. 启发性问题:你能看到种子的哪些部分?种子的外观和颜色有什么不同?
3. 鼓励学生用彩色纸和彩笔将观察到的种子绘制下来,并在旁边标注观察到的特征。
步骤三:播种实验(20分钟)
1. 将盆栽土壤倒入小罐子或碟子里,让学生轻轻将种子种在土壤上。
2. 要求学生在种子上轻轻浇水,然后轻轻地使用喷雾瓶喷雾水雾。
3. 让学生用油画棒和海绵在彩纸上画一个有植物和土壤的简单背景,然后将种子放在上面。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15分钟)
1. 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他们可以通过绘画、拍照或简单的文字记录。
2. 每天都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变化,并鼓励他们描述发生了什么。
步骤五:成果展示(15分钟)
1. 让学生将他们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绘制成一本小书。
2.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每个阶段的变化,并在书中添加图画和照片。
3. 邀请学生在班级中分享他们的小书,并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评论。
四、教学延伸:
1.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种子,让他们尝试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2. 鼓励学生在家种植植物,并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成果。
通过这个课堂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记录和展示,学生还能够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带着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将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生动和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3】
在中班教学中,一种令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是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可以学习到种子发芽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本教案旨在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步骤与条件,并通过绘画、模仿等活动来加深他们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
教案内容:
1. 引入(5分钟)
老师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如播放一段有关种子发芽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真实的种子供孩子们观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提问。
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种子吗?种子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如何才能使种子发芽呢?”鼓励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种子的基本认知。
2. 实验准备(10分钟)
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准备好的豆子、蜡纸、玻璃杯和水。解释每个实验材料的作用。
老师简要说明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解释所需的步骤。
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豆子、玻璃杯和蜡纸。然后每个小组将蜡纸折叠后放进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3. 观察实验及记录(20分钟)
让孩子们用绘图纸和彩色铅笔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鼓励他们观察豆子是否发芽,芽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
老师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过程,并在画纸上标记和解释他们所绘制的内容。
4. 共同探讨与总结(15分钟)
老师组织讨论,引导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记录。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为什么种子需要水和光才能发芽呢?" "种子发芽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老师总结这个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强调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老师鼓励孩子们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心得写在绘图纸上,并展示给其他班级学生。
5. 拓展活动(20分钟)
在拓展活动中,老师鼓励孩子们模仿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进行角色扮演。让一些孩子扮演种子,一些扮演阳光,一些扮演雨水。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老师可以为孩子们准备模仿种子发芽的道具,如帽子、黄色和蓝色带子等,并鼓励他们模仿种子慢慢变大、演绎种子发芽的过程。
6. 结语(5分钟)
老师向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感谢他们的参与和努力。鼓励孩子们将这次观察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和家人分享。
:
通过这个教案,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种子发芽的步骤与条件,并通过绘画、模仿等活动加深了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耐心,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探索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孩子们通过分享和角色扮演的活动,增强了对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实践,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好奇心。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自然界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特别是在每年的春天,天气的变化,草木的变化等都会吸引幼儿的关注。但是幼儿的关注往往是简单的、零散的、随意的、片面的。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小种子》这个故事,对幼儿进行关心植物,关心生命的情感培养。
活动目标: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照顾植物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在欢快的歌曲《春天》中,教师带幼儿跟着音乐表演、翩翩起舞。
老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个很有生机的季节,小草绿了,种子发芽了。
二:观察封面,感受花朵成熟的美丽。
1、图上有朵什么样的花?
2、小种子藏在哪里呢?秋风一吹,种子们离开了妈妈,他们要飞到哪里去呢?它们到那里去做什么呢?下面我们跟着故事中的小种子展开一段风中之旅。
3、让幼儿自己寻找,辨认那粒最小的小种子在哪里。
4、一粒种子停在高高的冰山上,种子不能生长(原来种子在冬天里和小动物一样在睡觉,因为天气太冷了,如果太冷了,春天天气变暖了,下雨了,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5、一粒种子掉到海里,淹没了(种子发芽是需要空气的,水太多了种子不能呼吸,会被淹死的。就像小朋友吃饭一样,吃饱了就可以了,如果吃撑了,肚子就会很难受)一粒种子飘落到沙漠里,大沙漠又热又干,种子不能生长。
6、种子们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小鸟吃掉了一粒种子,老鼠吃掉了一粒种子,我们的小种没有被吃掉。
7、除了这些困难,种子们还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三: 种子们是如何长成植物的?(生根、发芽、长叶、开花)观看视频《种子的生长过程》直观了解种子发芽过程。
小结: 原来种子要发芽要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它不但需要水,需要土壤和空气,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
四:猜猜剩下的这些种子能顺利长大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又遇到哪些不幸的事?
孩子的践踏植物,男孩的采摘花朵。
小种子长成的植物开出了巨型花,好看的花!
小结: 好听的故事听完了,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小种子呢?(勇敢、坚强、幸运。。。。)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但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每一个小生命。
五:活动延伸,尝试播种体会主人翁的责任感,一起种种子。(音乐《春雨沙沙》)小朋友们都明白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种子?现在是春天,种子也飞到我们中一班了我们把它种在花盆里,希望它平安幸福的长大!让我们一起期待小种子发芽长大!
师幼一起来到自然角没人尝试亲手种一粒种子,体验播种的乐趣。在老师帮助下幼儿为自己种下的种子贴上标签,插上记录表,以方便平常的照料、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幼儿对种子发芽的实验很感兴趣,本节课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师幼配合的比较好,幼儿在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很专注,能每天到教室就到自然角观察种子发芽,当发现在黑盒子里、在没水的瓶子里和在放入很多水的瓶子里的种子不发芽时有的幼儿能主动问老师。但大多数小朋友不是很主动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5】
中学科学活动课程计划:小种子萌发课程计划
中班科学活动小种子萌发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扩展等.尝试种子发芽试验,了解春季收成,春季种子发芽,适合于幼儿园的老师参加中班科学活动课.来看看小种子发芽课程计划.
活动目标
1.尝试种子发芽测试.
2知道春天的收获,春天的种子发芽
三。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
4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试验
5.进行合作研究并记录带有有用符号的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黑板画了种子的发芽过程.
花盆,种子;空纸箱
活动程序
1.老师的实验;把豆子放进锅里,然后放进纸箱里
问题:这种种子可以发芽吗?为什么?
摘要: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问:如果你把这个罐子放在冰箱里,它会发芽吗?
摘要: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老师:如果有阳光,温度会发芽吗?是的,必须像孩子一样浇水,必须每天喝水才能长大
老师:你知道种子是怎么长成植物的吗?老师把黑板上的图画给孩子们看,让他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简介:种子萌发需要氧气、温度、水分和一些外界条件的阳光照射
2、游戏:01003010,用肢体语言演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扩展
老师把种子种在教室角落的花盆里
种子发芽了中班教案【篇6】
中班科学课上,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小种子发芽的教案。通过这节课,我希望能够引发孩子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种子发芽的奇迹。接下来,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回顾这节课,并进行反思。
在本节课的前期准备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豆芽种子、湿纸巾、透明塑料容器和植物生长实验台等材料。我首先向孩子们讲解了种子发芽的过程,以及它的重要性。然后,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种子发芽的各个阶段。
接下来,我引导孩子们分组,每组提供一颗豆芽种子和湿纸巾。我向他们解释说,湿纸巾会提供适宜的水分和温度,帮助种子发芽。然后,我让他们将豆芽种子放在湿纸巾上,并用透明塑料容器盖好。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种子在湿纸巾中发芽的过程。
在实验开始后,我注意到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他们争先恐后地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透明塑料容器中。
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我反复提醒孩子们注意观察,并记录下每天的变化。我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自主权,让他们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随意观察。同时,我鼓励他们用手指轻轻触摸幼嫩的豆芽,以感受到它的生命力。这样的亲身体验可以加深孩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兴趣。
在课堂中,我还补充了一些关于种子发芽的背景知识。例如,我告诉孩子们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并且植物的根部会向下生长,茎和叶子则向上生长。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观察到发芽的现象,还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验台前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纷纷互相交流着他们的发现。一些孩子还尝试着用画笔画下他们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以便记录和分享给其他小伙伴。
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对种子发芽的过程充满好奇和热情。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到了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并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课后,我还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通过这堂课的反思,我发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亲身体验和观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探索的空间。同时,我也会积极与家长合作,让孩子们在校内外的环境中继续学习和实践。
编辑精选: 种子发芽了科学教案合集(800字)
种子科学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
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
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
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
1、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2、出示一张表格。
这是什么?(苍耳)苍耳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幼:小鹿)我们画上小鹿,打勾,为什么在小鹿下面打勾?
这是什么?(麻雀窝)麻雀窝
怎么传播种子的?在哪里打勾?
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的猜想记录下来。
评析:该环节教师示范一例后,可让个别幼儿来记录,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示范后,应抱着相信幼儿的态度,放手让幼儿在前例的基础上探索记录。
动物传播标记制作为小鹿,使幼儿错误的`认为只有小鹿才能传播,建议:1、对知识经验要进行小结:为什么小鹿能传播苍耳的种子,还有谁也能传播苍耳的种子?2、标记可改为不同的动物头像。
3、幼儿探索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选择一张记录表(有特殊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
评析:幼儿的记录卡上出现错误时,教师的态度是放任回避,这不符合科学活动要求,科学活动应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知识经验,教师可抓住机会,让其他幼儿来讨论。通过讨论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最后的评讲活动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大胆讲述,变教师的评讲为幼儿评讲,把幼儿推在前面,更多创造生生互动的机会。
活动结束前的讲评,不但可以判断正误,更重要的是可对种子传播方式进行总结:如,哪些种子是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的,及其原因。总结是对幼儿所获经验的一个提升,以便生活中幼儿再发现新的种子,可以准确地进行经验的迁移。
种子科学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ppt及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种子,了解种子的主要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师:你们都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师:朱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二、观看绘本,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有一个小胖猪叫"胖脸儿",在吃木瓜时把木瓜的种子全吃到了肚子里,你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顺势引出绘本故事。
老师结合PPT讲述《籽儿,吐吐》的故事内容。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三、播放图片,猜想交流(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3)还有哪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幼儿讨论后,出示PPT)动物的种子四、拓展延伸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回去后你可以亲手一起种下一颗种子,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好不好?那让我们再到外面找找我们幼儿园里面还有什么的种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