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3-02-07 最后一课读后感您读了作品后是否也从中受益许多呢?尤其是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写读后感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我们搜集了“最后一课读后感”相关主题资料,现在分享给您。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初中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让我想起了王老师最后一节带我们课时的场景,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会有那种分别的痛。那算是在我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感觉到痛的分别,那最后一课也让我把著名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牢牢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时至今日,王老师不带我们已经有14年,但是这种情感共鸣依然在。脑海墙壁中回响。
不读不觉得,一读感觉这部名著特别适合初中生读。和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亚米契斯所写著重点在爱上,而都德的短篇小说选爱、战争与和平、爱国是三个永恒的主题。
在关于爱的短片小说之中,我们能感觉到人民那淳朴发自内心的爱,这个世界如果用西方思想理论来分析的话,就是自由博爱。放到东方就是墨子非攻兼爱。人活一世,本来就图个心安。无论贫穷富贵,都应当有心里的柔和。而普法战争是他小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歌颂伟大的法兰西将士之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批评当局统治者的腐败与腐朽懦弱。拿破仑之后的法国帝国经历了几世落败。而爱国是围绕战争所写的,暂时或者说国家动荡时期,更能看出我们对国家的依赖和深深的眷恋。好几片烙印在我心里的爱国主义诗篇。相见恨晚呐!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读《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策划书范文网 928d.coM)
我不尽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english成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亡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3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说是休息,倒不如说主人公给我们上了一节课,一节生动的教育课。
上课的老师是谭千秋老师,他使我了解了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谭老师讲的使我深为震撼的一句话是:“人有三种,一种是对社会有益的人,一种是不危害社会的人,还有一种是有害于社会的人”。
许多人肯定会选择第一种。
但是,在关键时刻,很少有人能够使自己说的和做的一样。
可谭老师不是这样,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他的话。
当地震来临时,他不但疏离学生逃生,自己也准备逃生,当他得知还有几个同学因恐惧还落在教室里后,便再次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教室。
地在颤抖,教学楼已经不堪重负。
屋顶塌了,钢筋、瓦片纷纷下落,出口的路已被重物封死,谭老师只得让四名学生躲在讲台的课桌下。
就在这时,一块巨大的水泥建筑板从天而降,只见谭老师纵身一跃,死死的扒在了课座上。
上面的东西“哗啦啦”地压在谭老师身上,他就是这样保护着桌下的这四名学生,最后牺牲了自己,那种无私奉献精神永驻我心中。
我曾经想过:他在门口,完全有可能能够逃脱地震的魔爪,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但是他若不那么做,就会有四个年轻的生命将被死神给带走,他坚定抉择的那一刻,深深的感动了我。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如黄山风景区牺牲时仅24岁的张宁海同志。
在20xx年的一次救援上海复旦大学18名登山探险者的任务中,在返途的路上,一心为大学生照明,未发现身边危险,跌下悬崖,离开了人世。
还有一位孕妇为救马路上3名即将被撞的小学生,义无反顾推开学生,导致自己流产的年轻母亲······
其实在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舍己为人的英勇事迹。
我也希望成为谭老师所说的那第一类人,我一定好好学习,从小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扩展阅读
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
你之前写过作品的读后感吗?作品这本书的情节吸引了很多读者。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最后一课读后感》是由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最后一课》。这部电影使我深有感触!
电影用倒叙和插叙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谭千秋老师在危机关头的生死抉择。为了护住四名学生的生命,谭千秋毅然的俯下身去,趴在桌子上,任由坍塌的墙壁和房顶砸在身上,扯断的钢筋刺进肉里。他毫无惧色,依然深情的鼓励学生“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他俯下的身躯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还通过一个个感人的鼓励刻画出谭千秋老师大爱无疆,精尽职守的伟大精神。
如今,谭千秋老师离我们远去了,他张开爱的羽翼奋不顾身保护学生的“姿势”,已定格为一种言简意赅但威力无穷的符号——无私无畏!这种感人的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爱学生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谭千秋老师用生命捍卫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完全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多么神圣的职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自己却跑到了最后。还有向倩、袁文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师德,什么是爱!
最后,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师德,使我再次把当老师的愿望燃烧!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2)
这周我们学了都德的一片课文,《最后一课》。学完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得到了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麦尔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预言就像监狱大门的一把钥匙,我们要永永远远的记住他们!
法兰西万岁!想到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的力量写下的这几个大字,作为躲着的我,都被他这种爱国的精神所打动,现在想想我们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为我们的报效祖国做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不好好学习,来用着宝贵的学习时间去玩耍,我们要去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利用骑着一分一毛,来报答组国给予我们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3)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最后一课》。电影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的7.8的大地震。这天上午,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在汶川县的德阳东汽中学里的高中某一班里兴致勃勃的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这一课讲的是《人生的价值》。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津津有味的上课时,地震突然来了,谭老师一下就知道这是地震,立刻叫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谭老师的话音未落,房子已经在摇晃了,快要塌了。当谭老师转身快要走时,有一位同学告诉谭老师:“教室里还有同学!”谭老师一听立刻跑回教室,让在教室的同学出来。可是出去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门已经被掉下的水泥板死死堵住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让同学们躲在讲台下,自己却在讲台上,像一只母鸡一样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们。啊!那是多么伟大啊!一般的人发生地震都只管自己拼命地逃走,而谭老师却从没想过自己,从没想过自己善良的妻子,听话的女儿和住在“山窝窝”里的父母,当时他一心想的都是学生啊!这次地震共发生了100多次余震,而每一次余震,谭老师身上也增加了一份重量,在重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谭老师还与同学们说话,告诉同学们一句话:男同学要坚强,女同学要坚韧。几天之后救援小组发现了谭老师和学生们,当发现谭老师和学生们时,谭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了。他是因为保护同学们而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失去了这一次宝贵的生命将无法拥有另一次新的生命。最终,谭老师被命名为“烈士”。啊!谭老师,你真伟大!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4)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观看了《最后一课》这个电影,里面记述了很感人的故事。
故事是遮掩的,在2008年5月12日的一个早晨,谭千秋老师来到了教室准备上课,刚刚上到一半的时候只看见课桌倾斜了,谭老师猛的想到说:“地震来了,同学们快跑啊!”“地震,啊,地震。”听见一位同学在喊着。“轰——隆——隆——”房顶塌了下来,岸上的同学换慌慌张张的逃跑了,“老师,班上还有几个同学没有逃来!”谭老师冲进了教室里,看见还有四位学生没有逃出u,就叫她(他)们都躲到桌子底下,房顶的石板打了下来,谭老师为了不让座子底下的四个孩子受伤,就马上冲到了讲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讲桌下的四个孩子。是半吧谭老师压住了,桌下的孩子们很害怕,嘴里不停的喊着:谭老师,谭老师,您没事吧!这时的谭老师已经奄奄一息、快没有体力了,他在还说:“我没事,在这里等待救援。接下来的这一幕又一幕十分让我感动。
老师是可敬的;老师是美丽的;老师是伟大的。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7篇
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作品正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的感受,你收集整理了多少有关作品读后感的范文呢?幼儿教师教育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在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读了这篇发人深思的好文章,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有表及里的道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读书的愉悦,我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短文拜读之初,我感悟到哲学家的用心良苦及他对学生们的一份期待。掩卷沉思,哲学家由表及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领悟到如何除去心灵的杂草。那碧绿的麦田仿佛蕴含着无数的哲理。
面对那碧绿的麦田,我发出无尽的感慨。哲学家是在用灵魂去塑造学生的人生,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哲学家用他睿智的理念引导学生去探讨人生的奥秘。好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哲学家!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形。那是上二年级时,课堂上我溜号了。语文老师突然停止讲课,班级里鸦雀无声,好像空气一下子凝固了,只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我缓过神来,看见老师站在我桌旁,老师的眼神了带着责备、埋怨、还有几分愤怒。我马上集中精神。老师注视了我半分钟后,又继续讲课。老师没有批评我,但我不敢再溜号了。
这篇寓意深刻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由表及里的道理,教我们如何除去心中的杂草。我想它会伴随我一生,作为滋润我心灵的雨露……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镇上的人们,或者说,是很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们。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是痛苦的,成为亡国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这痛苦,来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还对法语头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时间内,他便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转变使我惊讶,他的爱国热情让我感动,同时,他的情感也给我一些启示。
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时,才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责怪自己?或许有些东西,失去还可以再寻回;然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寻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会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贪玩,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那么讨厌韩麦尔老师,为什么……其实这种感受不一定在当亡国奴之后才会深有体会。比如,和形影不离的朋友争吵以致友谊破裂;因为虚伪而失去身边人的信任;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乐……这时后悔已来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车之鉴,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要经历痛苦的“最后一课”。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3
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深深触动了我。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4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5
呷一口香茗,捧一卷唐诗宋词。一颗赤心,一方净土。是谁羽扇纶巾,笑看名山大川,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又是谁“寻寻觅觅”,却徒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百感交集于简简单单的几个方块汉字,神奇。元曲的音律仍不绝于耳,明清小说俨然成为世界文学的舞台的凤毛麟角!文字因祖国的悠久历史而繁荣,祖国因文字的繁荣而更加兴旺发达。
可是现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些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数理化好比毛发,语言文字好比皮肤。皮之不存,毛发焉附?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走出去张口闭口“A,B,C”,埋下头一片复杂的理化公式。好聪明的中国人把好优美的中国话放在什么位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实行文化侵略,学生们被强迫学习日文。为什么日本要这么做呢?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显而易见,文字的魅力的是无穷的,文化的统治力量是高于一切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中说得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就算亡国,如果我们牢记母语,强大的凝聚力将势不可挡!
母语,母语,语言就像是母亲,汉字浇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填补了中华儿女精神中的空白。抗日战争的战场上,我们的战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奋勇杀敌;陈毅元帅疾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鼓舞士气。思想的战场上,老舍用一个大茶馆,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鲁迅以书为药,呐喊出对明天的无限希望。
浩瀚宇宙,“神七”自由穿梭;华夏大地,奥林匹克精神熠熠生辉。环顾世界, “汉语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升温。我们的祖国作为一名强者屹立在民族之林,悠久的中华文化位于世界巅峰灿烂地微笑。
看,那只昂首傲立的雄鸡在嘹亮地歌唱!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6
读完了这篇课文,很感动,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的世界,因为在战争时期就是有了这些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而感动了大家。就比如:中国的抗日英雄,就比如这篇课文里的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虽然,在战场上,他们不能发挥作用,但在创作上,作者便以他的作品,反映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就这样恶劣不堪的情况下。国人还是坚强的站起来,祝福自己的祖国希望它能取得胜利。这篇课文也在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否则,就会像小弗朗士他们一样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篇课文也很励志,这是在警戒我们要爱国,护国,卫国,强国。也在表达我们人类从古至今都在犯的错误: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老师教导过我们,现在我们所读的是九年义务教学,能考上高中、大学,就得靠自己的本事了,这次要再失去,就算珍惜,也没有了。
在《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对于教书先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变得高大起来,作业书本变得亲近起来。他在这一节课成熟了许多,要是韩麦尔先生知道,自己的最后一节法语课里开启了一位孩子的心灵,让他变成了著名大作家,写着自己的爱国之情,写着对自己祖国的尊敬,应该会觉得教了多年的书,总算没白过了吧!……
我喜欢的,尊敬他们的,是他们那份爱国的炽热之心,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这般经历过种种艰苦的困难,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更应该站起来,守护着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家园。所以,在这里我要向韩麦尔先生,作者,为祖国奉献的英雄们致敬。我爱你,我的祖国母亲。
最新《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7
想了几天依然没有结果,也许是战争的硝烟业已散尽,隆隆的枪炮声业学校要求我们撰写一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远去,竟然使我不知从何下笔。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国名篇赏析课,深深触动我写作的灵感……
今天参加外国名篇赏析课,课堂题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重点描述了法国阿尔萨斯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小孩从此以后要学习异国侵掠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课文最后,老师韩麦尔在黑板上奋笔写下“法西斯万岁”,突出调动文中所有人的爱国情结。
历史告诉我们:珍爱和平,拒绝战争!
我们伟大祖国准备: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举办一场题目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此次阅兵不单单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军事上的强大,而且也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在抵御外敌战场上牺牲的先辈们、纪念那些无辜的生命。此次阅兵的重大意义:不仅是祖国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称霸世界的豺狼们,敲响了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不让历史重演、悲剧重现。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行列。
最后一课读后感如何写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心得与感悟,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我们要如何写最触动心灵的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你呈上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学里任监学。17岁到巴黎。开始文艺创作。1866年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成名。作者以故乡普罗旺斯的生活为题材,流露了深深的乡土之恋。之后,又发衷了自传性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个剧本和4个短篇小说集。长篇中较著名的除《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
-------------------------------------------------------------------------------------------------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队伍,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
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3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我仔细读完《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一课》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的几个字,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如果是放假前的最后一堂课,我根本无法听下去,恨不得马上跑出教室,在广阔的蓝天下大声的喊几声:“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最后一课《这个字眼,似乎显得如此的沉重,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到隐隐的一种悲凉,国语,曾经让我们觉得土气,在我说话中时不时的刻意夹杂几个英语单词,来证明我们更加时尚,可是当我读完了《最后一课》文章时,想到,如果我们有一天也像小弗郎士一样,丧失了使用国语权利的时候,才陡然间感觉到,原来母语如此的神圣,而且,瞬间变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试想一下,当我们乐此不疲地去学外语的'时候,当我们不知道玩什么更好玩的时,当我们在语文老师的课堂呼呼大睡时,我们能否想到,敌人的铁骑踏遍我们身边每一寸土地,街上的牌匾改成了外国字,旗帜换成了外国旗,手机的文字也换成了难以拼出的外文,每天必须用外语讲话,一旦听到用国语讲话就会遭致雨点般皮鞭的殴打,关禁闭甚至酷刑,来强迫我们忘记自己的母语。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知不觉已经难以遏制喷涌而出的泪水,小弗朗士直到失去使用母语的权利时才感觉到母语的珍贵,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无数烈士鲜血换来的繁华盛世,可以用母语随意编织绚丽的辞藻,用国语尽情去创造刚毅和婉约。
我们要懂得去珍惜,不要在经历了《最后一课》的惨烈现实后,才知道,说国语曾经也是一种奢望!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4
文章摘要:我说我是来扶你的,她又给我一个耳光,然后我把她推倒?就注定了我们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学会面对和承担。有一次,还没放暑假,妈妈要出远门!千缕愁绪,万般心事,更与何人说。
又是一年蝉鸣时。汶川地震两周年快要到来了,您可安息?
今天,我在电影上看到了您的事迹。刹那间,我的心头如有一股电流通过,原来,生命的价值是无数金钱也买不到的。灾难会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灾难夺不走的是精神,勇敢和坚持都是人类最大的希望!
谭老师,感谢您,您用生命给我上了一节最好的人生课!以前,我不知道生的意义,更加没有想过死。我以为一个人出生后就会到老才自然死去,我以为生存就是为了自己。我每天埋头于自己的玩具,整天在父母怀里撒娇。谭老师,是您教会了我人生是有责任的。
以前,我总怕付出,不肯当班干部。现在我的想法不同了。老师刚任命我做班干部的时候,我怕做不好,想推辞,这个念头盘旋在我心头已经有几天了。谭老师,您用血肉双臂保护学生的举动,像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我的心扉:一个人的责任心越强,他的力量就越大!谭老师,您的心里在危难一刻到来时,装载的是学生的安危,您的无私精神就像一个大帐篷挡住风雨,保护学生。现在对照我自己,我明白,做班干部不是花费我的时间,而是能帮助同学。我的责任越大,我的力量也会变得强大的!
敬爱的谭老师,我听过一句话:“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就是您生命的美好写照。在您的带领下,我的生活之花也会越开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