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文具不能咬》安全教案(优质)
发布时间:2023-06-17 大班文具安全教案优质大班《文具不能咬》安全教案(优质)。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大班《文具不能咬》安全教案(优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本节安全教案的主题是“文具不能咬”,旨在通过教育孩子们正确使用文具,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一、引入
首先,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轮流展示自己喜欢的文具,同时询问他们使用文具的方式以及是否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文具。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二、正文
1. 文具不能咬的原因
通过讲解各种文具的材质和用途,引导孩子们理解文具不能咬的原因。例如,与其他食品或玩具相比,文具材料都经过特殊处理,含有化学成分和某种剂量,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其次,某些文具表面光滑,那么,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或者接触人体汗液,很容易变“滑”甚至“油腻”,口腔黏膜与这种化学成分混在一起,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害。
2. 如何使用文具
正确的使用文具不仅可以保障健康,还可以延长文具的使用寿命。例如,钢笔和铅笔要放在水平的桌面上,避免地面或者书包的摩擦;橡皮擦的使用次数不要过多;剪刀和刀片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上,避免乱扔和在非固定位置下的使用;文具尺要平放,不要弯曲或者压摔等。
3. 如何保管文具
保管文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各种文具要分门别类,并安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其次,钢笔和铅笔要放在横放的筒子里,避免直接接触和空晒;剪刀要堵起开口的一边,避免尖直露出;印章等文具易脏易碎,要用盒子进行固定;文具的盒子和包装也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三、总结
最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画一幅“我如何爱护文具”的图画,让他们通过图画表达自己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安全教案,孩子们既能学习安全知识,又能学习对文具负责的态度和行为,还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是一节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课程。【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大班数学优质课文具小超市
这是大班数学优质课文具小超市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大班年龄特点特开展此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并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练习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难点: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会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文具超市》。
2、 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内布置文具超市,并制作格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复习:10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包括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复习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以及简单的换算关系。
二、连一连。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文具超市》,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找到手持相应数额人民币的孩子,并连线。
三、玩一玩,文具小超市。
1、幼儿扮演顾客,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幼儿用手中的人民币买文具,熟悉不同人民币面值的组合及其用法。
2、教师:10元最多可以买几种文具,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并用人民币去买一买,之后请幼儿交流自己所购买的文具。
3、请幼儿分角色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继续游戏。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文具和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幼儿对人民币感兴趣。
2、引导幼儿动脑筋。
3、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4、数学问题情境化。
5、教育方法游戏性。
6、活动环节训练要复习序数。
7、要反复做游戏巩固,把文具换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能力。
相关文章《大班数学:数积木》:大班数学活动数积木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目标,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在数积木的过程中,学习有序地观察和统计数量的方法。能清晰地表达观察的内容,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数学数积木教案吧。
《幼儿园数学教案:铺垫子(面积守恒)》:大班数学活动铺垫子(面积守恒)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反思,活动过程等内容,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通过测量、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守恒。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数学铺垫子(面积守恒)教案吧。
《神奇的三角形》:大班数学活动神奇的三角形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让孩子们知道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孩子们的握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三角形教案吧。
大班《不打架》安全教案(必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大班《不打架》安全教案(必备)"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幼儿园中,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孩子们的安全是家长和老师们最为关注的,然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却时刻在驱使着他们接触新事物、新环境,当孩子们与同伴玩耍时,有时会发生打闹、打架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及时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们理解并认识到打架带来的危害。下面就以大班《不打架》安全教案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育目的
通过本次安全教育,让孩子们明白打架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人,所以不要打架,让孩子们明确自己所处的社交规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自我约束、文明和谐的社区意识;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意识。
二、教育重点
不打架、不伤害别人,保证自己和别人的安全,理解和遵守社交规则;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自我探索、认知、理解,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具体实践。
三、教育内容
1、引导孩子了解“打架”的危害和后果。
2、引导孩子理解“打架”的社交规则和行为准则。
3、积极倡导孩子培养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会团队工作。
四、教育实施方法
教师可以使用故事形式或双人对话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形象化、具体化地认识“打架”的危害,并让孩子们借此表达心中的感触;可以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心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约束、文明和谐、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教育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教师观察孩子们玩耍的情况,并引导孩子们自己总结:“平时玩耍大家觉得有哪些不良习惯值得改正?”
2、讲解环节:让孩子们了解打架的危害,并围绕孩子们自己整理的不良习惯,让孩子们知道不良习惯的危害,慢慢引导着孩子们认知“打架”的危害和不利影响。
3、活动环节: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展开小游戏,比如用棉球和地球仪进行传递游戏,通过增强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团结互助的力量,从而促进孩子们自我约束、减少打闹、挑衅等不良行为。
4、总结环节: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发表关于不打架的看法和自己的行动计划,教师及时引导、点评,并引导孩子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操守。
综上所述,幼儿园安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安全观念、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是家长和老师们必须共同努力的目标。大班《不打架》安全教案是一个针对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的创新性教学方式,教育效果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大班《交通安全》安全教案(经典)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大班《交通安全》安全教案(经典),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交通安全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保障我们安全出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交通安全》主题的安全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建立起安全出行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红绿灯的颜色,了解红灯停,绿灯行。
2.学会识别交通标志,了解不同交通标志的含义。
3.学习过街潮等正确的过马路方法,强化正确过马路的意识。
4.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的作用、特点以及安全使用方式。
二、教学内容:
1.红绿灯的颜色:
教师播放红绿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观察交通灯的颜色变化,引导孩子们认识红绿灯的颜色,告诉孩子们绿灯亮时可以往前走或者骑车,红灯亮时必须停下等待。
2.交通标志:
教育学生识别交通标志,带领孩子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例如:公交车标识、禁止行人标识、限速标识等等,并让他们明白不同交通标识代表的含义和意义。
3.过街潮等过街方法:
教育学生在过马路时,可以使用在交通岛上等待绿灯、遵守交通信号灯和使用人行横道线等安全过街方法,使孩子们掌握正确的过马路方式,增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工具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的类型和安全使用的方法,例如:公交车、地铁、自行车、小轿车等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呈现,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加强他们对交通工具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活动: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使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切身感受并掌握交通安全的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讨论、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思考,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3.示范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过马路方式或者如何安全上下公交车等动作,让孩子们从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考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课堂问答、学生作品展示和贴画作品的评选等方式,学生表现良好的将会获得奖励和表扬,当教师及家长共同激励孩子们爱护自己、爱护生命,交通安全工作将变得更加完备。
五、总结:
幼儿园是孩子们在道德、知识、行为方面的培养的基础和起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引导孩子们掌握交通安全知识成为了亟需重视的问题,通过让幼儿了解红绿灯、掌握安全过街、认识交通标志等知识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交通规则,增强交通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孩子们能够在日后的出行中更加安全、有序。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幼儿的预防能力、正确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幼儿形成安全意识和爱护动物的观念。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篇1)
教案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动物咬伤,认识到动物咬伤的危险性;
2. 教育幼儿正确对待和避免与动物接触时发生咬伤的常见情景;
3. 培养幼儿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玩具动物模型;
2.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宣传海报;
3. 故事书或动画片资源。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通过图片或玩具动物模型,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并让幼儿说出与这些动物接触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2. 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宣传海报,帮助他们了解动物咬伤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3. 阅读或观看与动物咬伤相关的故事书或动画片,并与幼儿进行互动,让他们学会分析故事中的情境,并提出合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幼儿就常见的动物咬伤情况进行讨论,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和解答。
5. 游戏活动:为幼儿准备动物咬伤安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延伸:
1. 鼓励幼儿与家长分享所学的安全知识,提醒家长要与幼儿一起谨慎对待和避免与动物接触。
2. 预约一名兽医或动物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前来幼儿园进行安全讲座,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评估和反思:
1. 观察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了解幼儿是否对常见的动物咬伤情况有正确的认知和应对方法;
3. 通过幼儿的提问和讨论,评估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4.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篇2)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动物咬伤的危害性和应对方法。
2. 培养幼儿正确的与动物接触和保护自己的意识。
3. 提供应急处理的基本方法,增加幼儿自救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物咬伤的危害性及常见的动物咬伤。
2. 与宠物或野生动物接触的注意事项。
3. 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方法。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教师与幼儿进行简单的问答活动,引导幼儿思考动物咬伤的危害性,如疼痛、感染等。
2. 意识培养:教师示范正确的与动物接触的方式,如不用手伸向陌生动物的脸、不擅自靠近野生动物等,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与动物相处方式。
3. 安全提示:教师讲解与宠物或野生动物接触的注意事项,如不随意扔食物给动物、不抓动物身体等,提醒幼儿遇到陌生动物时,不要靠近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4. 常见动物咬伤演示:教师利用图片或玩具等展示常见的动物咬伤情景,如被狗咬、猫咬等,提醒幼儿遇到这些情况时如何保护自己。
5. 应急处理方法演示:教师示范常见动物咬伤的应急处理方法,如立即向大人寻求帮助、洗干净伤口等,提醒幼儿在遇到动物咬伤时要主动求助和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6. 总结归纳: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动物咬伤的危害性、与动物接触的注意事项以及应急处理方法,并提醒幼儿切实遵守,保护自己的安全。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正确的与动物接触方式和应急处理方法,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掌握。
2. 问答交流法:通过提问幼儿对动物咬伤的认识和常见动物咬伤的情景,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参与。
五、教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幼儿是否对动物咬伤有较深刻的认识,是否能正确掌握与动物接触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六、教学资源:
1. 图片或玩具等来模拟动物咬伤的情景。
2. 相关的课件、图片或教学卡片等来辅助教学。
七、教学延伸:
在课后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动物咬伤的安全教育视频、与自己的家长讨论和分享等方式,加深幼儿对动物咬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篇3)
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幼儿能够了解动物咬伤的危害,提高自身防范动物咬伤的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防范措施。
教育内容:动物咬伤的危害、防范动物咬伤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大家有没有看过动物园的动物呢?
2. 提问:动物是可爱的,但是有一些动物是会咬人的,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会咬人吗?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动物咬伤的危害:动物的咬伤会导致疼痛、出血、感染等问题。
2. 带领幼儿认识常见的会咬人的动物:狗、猫、蛇等。
3. 讲解动物咬伤的原因:惊吓、被激怒、玩得太过激烈等。
4. 强调动物咬伤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三、示范(10分钟):
1. 演示正确的与动物相处方式,如不要去招惹或吓唬动物。
2. 展示正确的撤离方法,如遇到咬人的动物应立即远离。
四、活动(15分钟):
1. 分角色游戏:将幼儿分为宠物和宠物主人,让他们模拟正确的与宠物相处方式。
2. 辨认动物图片:老师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请幼儿判断它是否属于会咬人的动物。
五、总结(5分钟):
1. 让幼儿回顾学到的内容,自己总结关于防范动物咬伤的方法。
2. 强调养成良好的与动物相处的习惯,保护自己的安全。
六、延伸(10分钟):
1. 观看有关防范动物咬伤的教育视频,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2. 与家长一起分享今天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也关注幼儿在与动物相处时的安全问题。
教育方法:讲解、示范、游戏、观察、分享。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命名会咬人的动物并知道动物咬伤的危害。
2. 学生能正确提出防范动物咬伤的方法。
3. 学生能够主动遵守与动物相处时的安全规则,并在游戏中正确模拟与宠物交互。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篇4)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不安全的动物和如何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2. 学习基本的防动物咬伤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尊重和认识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不安全的动物及其特征。
2. 如何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3. 防止动物咬伤的常见方法。
4. 与动物相处的基本礼仪和态度。
教学准备:
1. 图片资料或故事书,介绍不安全的动物和保持安全距离的方法。
2. 模拟动物的毛绒玩具或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时间:5分钟)
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不安全的动物,并通过图片或故事书的形式展示一些不安全的动物,如老虎、狮子、狗等,并鼓励幼儿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
探究:(时间:10分钟)
1. 显示一些不同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辨认哪些是不安全的动物。
2. 提示幼儿如何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例如不要接近陌生的动物、不要吵闹或突然吓唬动物等。通过示范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体验和学习正确的行为。
分享:(时间:10分钟)
1. 让每个幼儿分享一个自己遇到过的动物,并描述自己是如何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的。
2.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防止动物咬伤的方法,例如不逗弄动物、不随地丢弃食物等。
拓展:(时间:10分钟)
1. 展示模拟动物的毛绒玩具或图片,让幼儿描述和判断这些动物是否安全。
2. 引导幼儿讨论对待动物的基本礼仪和态度,例如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等。
总结:(时间:5分钟)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评估:(时间:5分钟)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提问互动等方式进行评估,检查他们对于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活动:
1.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让孩子亲身观察各种动物,并实践与动物的安全接触。
2. 播放一些关于动物保护和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的动画片或视频,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认识。
教学反思:
根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并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
幼儿园防动物咬伤安全教育(篇5)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常见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性;
2. 培养幼儿正确的防范动物咬伤的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常见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性(包括宠物、野生动物以及虫类);
2. 防范动物咬伤的常见方法和应对策略;
3.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危险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10分钟)
1.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常见动物的照片,并引导幼儿讨论这些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性。
2. 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幼儿思考动物咬伤的危害性和可能的后果。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幻灯片或绘图等形式,向幼儿介绍不同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性,如宠物狗、野生动物、昆虫等。
2. 强调幼儿应该尊重动物,并提醒幼儿不要随意靠近或触摸陌生的动物。
三、防范方法和应对策略(15分钟)
1. 讲解幼儿如何正确地防范动物咬伤,如不靠近野生动物、不与陌生宠物玩耍等。
2. 强调幼儿应该了解宠物的习性和情绪,并遵循家长或教师的指导。
四、自我保护意识练习(15分钟)
1. 模拟情景训练:教师安排几个幼儿扮演需要求助的角色,其他幼儿要学会及时向成年人寻求帮助。
2. 游戏活动:让幼儿进行模拟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如何应对危险情况。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
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动物咬伤的发生。
教学评价:
1. 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表现等。
2. 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幼儿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延伸:
1. 邀请宠物店的工作人员或兽医前来讲解宠物的特点和饲养知识,加深幼儿对宠物的了解。
2. 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观察野生动物的踪迹,并向他们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备注:
教学过程和教学延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置相应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