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看海的课件

发布时间:2023-09-18 看海课件

看海的课件(汇编11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根据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看海的课件”,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需长期使用请自行调整和改善!

看海的课件【篇1】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会游泳吗?你能边说边做动作吗?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会爬?哪些动物会跳?(当学生做青蛙跳的动作)说你真是一只可爱的青蛙。你想看海吗?可是一座大山把海挡住了,这时你想什么?(多么好的想法,你真是个会想的孩子。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方法。)一只苍鹰也给它出了个主意,可它听后却很失望?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第九课青蛙看海。(板书课题后齐读课题)

二、精读感悟。

1、自然朗读1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青蛙听了苍鹰的话后很失望?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并读一读。

2、交流:为什么青蛙听了苍鹰的话后很失望?

①引导学生找出苍鹰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②(画白云)这就是那座山,你觉得怎么样?你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来形容一下吗《咏华山》。如果要你爬上去,你觉得怎么样?青蛙听了和你们一样害怕,你能找出它说的句子来吗?谁愿意做做这只青蛙,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读一读。

③青蛙说这句话时它想到自己的什么呢?书上有,哪位是火眼睛睛找到了这个句子?出示(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谁有一双有力的翅膀?谁有四条善跑的长腿?青蛙这样说是想告诉苍鹰什么?这句话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你能试试吗?

④因为山高,青蛙没有翅膀,没有善跑的长腿,所以它吸了口凉气,你能做出这个动作吗?

⑤除了登山,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谁来告诉它?我们一起来告诉它。(齐读)

3、演读4-11自然段。

过渡:正当青蛙为怎么看到大海发愁时,谁来了?后来它有没有看到大海?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自由朗读411自然段。并用画青蛙说的话,用~~~~画出松鼠说的话?

①学生四人小组互读,互画,互演。

②师旁述,指名学生分角色读演,并随机评价指导。

③全体起立,戴上头饰,现在你们就是这只想看海的青蛙,老师就是这只小松鼠,我们一起一级一级地向上跳。

师:你想看海吗?

生: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师: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动作)

生:这有什么难的?(学生边说边跳)

师:再跳一下!

生:(跳一下)

师: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

⑤师: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这么小的青蛙,跳了一级,十级,一百级,一千级,一万级,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累)(渴)那累了渴了怎么办?学生齐读(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辛苦吗?(辛苦)除了累和渴青蛙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松鼠又是怎么鼓励它的?(青蛙,快看,就到山顶了!你看,太阳正对我们笑,它在夸我们呢!你看山顶在对我们笑呢!)青蛙听了,又继续向上跳,你们喜欢这只青蛙吗?那我们一起来为它加油青蛙,加油!青蛙加油!青蛙听互我们的加油声,更加努力地向上跳,不知不觉悟,(学生齐读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4、现在已经登上了山顶,你想不想对青蛙说一句话?

5、登上山顶,看(屏幕出示大海图)青蛙说什么?它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来吗?

6、青蛙又会对松鼠说什么?除了谢谢松鼠,还要谢谢谁?

三、总结升华。

1、你知道青蛙为什么能看到大海经吗?(苍鹰给它指明方向,松鼠给它信心,给它鼓励,最重要是它自己一级一级地跳上了山顶。)

2、学完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学习上只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上,老师是给我们鼓励和信心的松鼠,我们是要登山看海的松鼠。)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表演课本剧。

看海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

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二、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像,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觉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三、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压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

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四、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

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

五、作业:

(1)评价手册。

(2)预习下课。

看海的课件【篇3】

[教材解读]

童话故事《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在松鼠的帮助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故事寓意深刻,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本课的情节用人物的对话展开,因此,有感情地朗读,积累相应的语言形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

3、在品读、想读、演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你最喜欢哪个,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吗?让大家猜猜它是谁?(学生游戏)

一、情境导入

大家模仿得真像,小朋友们,昨天呀,何老师接到一个电话,你们猜,是谁打来的?告诉你们,是中央电视台的金龟子,她说,大风车栏目要举办梦想成真童话剧大赛,你们想参加吗?想想演哪个童话故事呢?(生答)

好!我们就演《青蛙看海》吧。(出示课题,齐读)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个童话剧里有几个角色?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赶快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生答,师板画大山、湖泊、大海)

2、《青蛙看海》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美丽的地方,这部童话剧里有几个角色?(生答,师出示图片,边贴边引说:青蛙生活在湖边,苍鹰在蓝天上翱翔,小松鼠在树上快活地蹦跳。)

3、主人公是谁?

三、二读课文,抓住重点

1、我们来看看青蛙说了些什么,请小朋友们用画出青蛙的话,边读边画。(生画、答,师相机出示青蛙的话。)

2、你觉得哪些话比较难读,可以提出来。(生答)

四、三读课文,感悟表演

(一)学习青蛙的话

1、出示: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1)小朋友觉得这句话比较难,那我们来看看,青蛙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呢?(生答)

(2)苍鹰(移动图片)告诉青蛙要看到大海就要登上大山。看,这是怎样的山?(生答)

(3)小小的青蛙看到这么高的山,情不自禁的说引说:天哪,这么高的山!

青蛙说这句话时什么样儿?看看课文。引说青蛙吸了口凉气。吸了口凉气什么样儿?大家一齐演演。(齐演,指名演)

(4)现在,这句话怎么读?试试看。(指名读)

怎么上得去呢?意思就是上不去,我们要把这种肯定的语气读出来,谁再来一次?(指名读)

(5)现在读这句话不难了吧?是呀,当遇到难读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多读几遍,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那就更好了。(指名读,提醒加上动作、表情)我们一起读读吧。(齐读)

2、青蛙的这两句话小朋友觉得不难,相信你们自己能读好,谁来?(指名读)

出示: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相机指导:注意,青蛙说这句话时很失望,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这有什么难的!

相机指导:青蛙开始有信心了,读得自信一点;你把这个!读出来了

(二)学习松鼠的话

青蛙跳上了台阶,他不停地往上跳,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青蛙能看到大海,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谁?是呀,小松鼠一直在关心、帮助、鼓励他,现在我们来看看松鼠的话。(出示)

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

学生读,相机点拨:

小松鼠多关心青蛙呀!

小松鼠发现了青蛙的长处,在启发、帮助青蛙呢!

小松鼠在鼓励青蛙。

我听出来了,小松鼠很高兴,在为青蛙鼓掌呢!(齐读)

(三)分角色读1~10小节

小松鼠对青蛙的帮助很大,其实呀,苍鹰也不错,他为青蛙指明了看海的道路。那苍鹰的话你读起来有困难吗?我们分角色读好1~10小节,(出示1~10节的人物对话),这次我们只读人物对话,要看清了,把你喜欢的角色多练练。(各自读、指名读)

我们一起来试试,第一排读苍鹰的话,二三两排读青蛙的,第四排就读小松鼠的吧。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演一演。

(四)学习11~12小节

1、小朋友们读得不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把人物对话读好了,童话剧的表演就比较容易了。(出示11~12小节)课文11~12小节没有人物对话,那怎么演呢?(生答)

2、那我们就要认真读读课文。(指名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小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3、小青蛙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累、渴)还有吗?

4、小青蛙一路上遇到这些困难,会怎么说?小松鼠又会说些什么?同座讨论讨论。一个扮演青蛙,一个扮演小松鼠。引:青蛙跟着小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同座合作演)

5、在小松鼠的帮助下,青蛙登上了山顶,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播放大海的音乐)

6、小青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松鼠呢?

这时,苍鹰飞来了,看到了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认真读了课文,想象了他们一路上怎么说,怎么做,这样我们演起来就比较容易了。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把《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商量一下,谁当导演,角色怎么分?(小组内表演,指名表演)

评:(引导从具体的动作、表情上说)

师:导演你满意吗?

你们这些导演呢?小演员呢?

这些建议都不错,谁再来表演表演。

五、总结:

小朋友们的兴趣很浓,表演得也不错,不过,我们就这样去参加比赛能获奖吗?我们还要认真读课文,想好动作,继续排练,等你们表演成熟了,我就帮你们拍下来,寄给金龟子。好吗?今天的作业就是自己找伙伴表演童话剧。

看海的课件【篇4】

《青蛙看海》是国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特点,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感悟体验、培养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真切的感受。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教学《青蛙看海》第二课时的一开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我出示一张美丽的大海图。这时我问学生:这是哪儿?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画面上,看着美丽的图画,听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一下子被带到了遥远的海边,看到了汹涌澎湃的大海,听到了大海的拍岸声,闻到了大海那略带咸的气息。这时老师再把青蛙想看海而被大山挡住了去路的难题推给学生,给学生们一个自由想象、思考的空间。这样做即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引起了儿童对课文中有关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也随之而敏锐起来。

2、发挥角色效应,让学生主动入情入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教学第四到第十自然段的时候,我放了小松鼠和小青蛙登山的动画,然后问:这只小松鼠,小青蛙可爱吗?你们能不能把这么可爱的小青蛙小松鼠表演出来呀?学生的表演欲望被激起来了,情不自禁地按自己表演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表白,去操作,去裁决,合情合理的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

在指导对话中我经常试着把学生推向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表现。如一个学生在扮演青蛙时很随意的读:是啊。可是山太高了,我上不去。我没有先指出他的缺点,而是说:现在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小青蛙。教师再引导:你这只小青蛙真神气。不过你刚才看见大山还害怕得吸了口凉气,现在老师听你读后好像觉得你这只小青蛙很有信心爬上这座高山似的。你能再读一遍吗?这样,学生即知道了该怎么读好、演好小青蛙,又减少了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

3、创设情境,传达真情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活的,一旦他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到第十自然段小青蛙和小松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爬上了山顶后,我问:小青蛙,小松鼠到了山顶心情怎样?学生齐答:高兴。教师伺机说:那么我们一起来做小青蛙、小松鼠来读读这句话吧。学生马上读出了兴高采烈的样子。然后,教师出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现在你们就是小青蛙,小松鼠,你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爬上了山顶。你们想说什么呀?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大喊大叫起来: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啊!大海,你太美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促使儿童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

二、注重感悟体验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蓄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须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可见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

在教学《青蛙看海》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他们生活的实际,说说自己害怕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再联系课文上小青蛙吸了口凉气,体会吸了口凉气是小青蛙因为害怕才做的动作。在解释善跑时也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哪些动物很善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为什么说他们很善跑?从而理解了善跑的意思。又如在体会小松鼠、小青蛙登山的累时,我让学生看看图画上高耸入云的大山,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小青蛙、小松鼠,就这样一级一级的向上跳,回怎么样?学生回答:很累。教师再引导他们:你们能把这种累的样子读出来吗?边读要边想象当时的情境,像放电影一样。学生就声情并茂的读了起来。通过多种感觉,使符号、语言、意义、表象有机结构,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1、对症下药,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

加德纳指出,在正常的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个智能。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美丽的大海画面,进入了大海的情境中。再说一说看见了什么。通过这个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用眼睛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能力;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也培养了学生对音调、旋律、节奏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音乐智能也得到了发展。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看见了什么,大海是怎么样的,学生的语言智能也得到了发展,可谓一举三能。在后面分角色朗读中,我用小木块在讲台前搭了两步台阶,让学生带上头饰上台来表演登山。学生在一边登台阶一边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智能,又训练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运动智能。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由于过分看重学生统一的一面,忽视他们的丰富个性,喜欢以统一的模式衡量和要求他们,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学生,便会经常体验到羞辱、内疚、恐惧等消极经历。这种消极的经历和体验会中断一个人某种智力发展的路径,从而使这种失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机会。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在教学《青蛙看海》的第十一自然段时小青蛙和小松鼠终于登上了山顶。在用图片展示了他们登上山顶的画面以后,教师引导:现在你们就是小松鼠、小青蛙,你们看见了这么美的大海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如果你是一只会唱歌的青蛙,你会怎么样?会跳舞呢?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高兴呢?自己想一想,跟着音乐来做一做。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学生都高兴得笑着,跳着,或欢呼,或跳跃,或高兴得几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学生各自潜在的智能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这时再让他们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爬上山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是靠了小松鼠帮忙小青蛙才爬上去的。有的说:是小青蛙自己努力,一级一级爬上去的。也有的说:苍鹰引路,小青蛙不怕困难,才爬上山顶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予以肯定:对呀,当我们遇到困难,要像小青蛙那样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再加上朋友热心的鼓励的帮助,那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2、对学生实行开启智能的多元评价

据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八种不同的智能,人没有智能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差异。很多被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所擅长的智能类型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宽容和鼓励,能使孩子们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面对孩子的不理想的朗读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可以中肯的提出所存在的问题,切不可说出你读得太难听了你的声音怎么那么低。之类的挫伤学生积极性、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过分的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一句你读得真认真,能再响亮一些吗?,再试一下,你一定能读好!,却可燃烧起学生对读书的希望之火,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和鼓励,从而减少他们的挫折感,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一个学生在读松鼠的话时很随意的读道:你想看海吗?我没有急于指出他的缺点,而是说:你这只小松鼠真可爱。能再有礼貌一些,让我们这些害怕胆小的青蛙听后能有勇气登上大山。结果读第二遍时他不仅读出了小松鼠的有礼貌,而且还表演出了动作。这样,学生即知道了该怎么读好、演好小青蛙,又减少了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激发起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在情境中充分发展他们各自的丰富多彩的个性。

看海的课件【篇5】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 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 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3、 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的押韵和语言的声调,全诗多是省略标点的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句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

语言组合巧妙。本诗语言巧妙的组合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的乐曲组接在一起,将“看海去

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

看海的课件【篇6】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知道了青蛙只有登上一座高山,才能看到大海。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演结合,通过学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教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2、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表演4——11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以演促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感悟,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及大海图片)。

2、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勤奋努力、战胜困难有关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出登山之难。)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

2、交流:

(1)山高:

①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想象:山会有多高?

③你能读出山的高吗?指名读,齐读。

④“青蛙吸了口凉气”,动作体会“吸凉气”,学青蛙先吸口凉气,再说一说山的高。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呢?

(2)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

①交流。

②认真听老师读这句话,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③指导读:读好“没有、也没有、怎么”以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练读、指名读。

3、连起来读青蛙的话,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吸凉气动作)、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难,可通过读后面的课文,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板书看到海),那它是如何登上山的呢?(板书?)

(设计意图:围绕“登山之难”精读此段,读、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登山确实难,为后面的明理打下铺垫。)

(二)演读4——11自然段:

1、读4——11自然段,思考:青蛙是如何登上山的?把有关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2、交流,动作体会“跟着跳”。

3、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表演。

4、同桌读4——11自然段,讨论该怎样演。

5、同桌互演。

6、指名演、评。

7、再演明理:

①生表演至小青蛙累时,让小青蛙说感觉。

②小青蛙和松鼠歇息,其他学生想象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青蛙、松鼠继续跳,其他学生为其鼓励或加油。

8、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擦去“?”,改为努力)

(设计意图: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使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结合,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启发。)

三、总结升华:

1、印邦宇介绍自己虽然脚伤,但仍然坚持学习的事。

2、教师介绍黄鑫同学因爷爷中风住院克服无人照料的困难,生活自理的事。

3、学生说听后或学课文后的想法,想对谁说就对谁说,相机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想法,激起学生学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努力克服困难的要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板书:

9、青蛙看海

努力

难———→看到海

疑惑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前年,有幸聆听了高林生的讲座,记住了“凤凰语文”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使我认识了许多热心的朋友,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些许的进步,更让我体会到交流与学习的重要,这次,在扬中市举行的课改教学节系列之一——各校“开放周”中我有幸经过领导的精心指导上了《青蛙看海》的公开课,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了我的教学故事——《青蛙看海》出炉记和《青蛙看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渴望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然而,今晨,以“丑小鸭”之名申请了帐号"z" ,发现可以进入网站,却无法进入论坛,不知是何原因?急需答复。另外,由于,以前虽经常光临论坛,却不知如何发表文章,恳请答复!越快越好!!!!!!!

看海的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长期

展翅

一级一级

善跑

一双

失望

吸气

台阶

喝水

累了

歇一会儿

(二)精读感悟

学习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青蛙怎样才能看到海?

2、这对青蛙来说容易吗?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天哪,这么高的山!

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3、读了这两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4~11段

1、学习第4~9自然段

(1)同桌合作读4~9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感受松鼠和青蛙心情的变化,明确他们说话语气的不同。

(3)师添问引读,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在松鼠关爱下心情从失望兴奋有信心的变化过程。

(4)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深入体会。

2、学习第10自然段

(1)课中律动:学生做青蛙往前跳的动作,体会青蛙上山的艰难。

(2)在体验中感受青蛙登山的辛苦,同时启发想象上山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3)品读第10自然段,体会一级一级不知不觉在句子中的意思。

2、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大海的画面,说说看到的景象。

(2)感情练读第11自然段,体会青蛙心情的欢畅。

(3)想象练说: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青蛙和松鼠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积累

1、小小的蚂蚁、爬得慢吞吞的蜗牛和乌龟听说青蛙看到了大海,都羡慕不已,也想去看看大海,请你想一句话,送给你喜欢的小动物。

2、总结出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有志者事竟成。

看海的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是在读课文时懂得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童话寓言。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将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和促使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紧密结合,将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在浓郁的情境中,通过活动、朗读、画画、想象、说话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看海的课件【篇9】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

透过青蛙这个形象,读出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从这个故事中仅仅读出这个是不够全面的。青蛙要去实现一个愿望(看海),是什么原因使它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呢?仅仅是自己的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吗?不!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除了依靠自身(内因),还必须得到别人(老鹰、松鼠)的指点和帮助(外因),接受别人的指点,就明确了行动的方向,避免走歪路;但仅有指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行动的时候得到引导、激励甚至陪伴,如此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愿望。孩子的成长不就如同青蛙看海一样吗?除了靠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有朋友的指点、引导和帮助,可见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大家的。所以这个小小的故事折射出来的道理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如同青蛙那样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还要明白自己的成长(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以上解读也只是站在青蛙的角度,如果我们再站在老鹰和松鼠的角度来说,他们在青蛙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的手,我想当他们看到青蛙最终看到大海的时候,心情也一如青蛙一样高兴吧,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一篇课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得出不同的结论,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老师如果平时教学时注重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分析事物的教育,那么孩子也会渐渐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这也是令他们将来受益无穷的事情。

看海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眼中的大海是怎洋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大家去海边游览一番,去感受大海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大声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的障碍。

2、分小节抽生读诗,检查初读的情况。[教师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3、强调“澎湃、胸怀”等词,既要读准后鼻音,还要带着感情。

4、再练习读诗,个人诵,全班齐诵。

三、感知体会

1、通过初读,你读明白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大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大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们的胸怀要像海一样宽大。)

4、这首儿童诗表达了而作者金波怎样的情感。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许多麻烦事,也许会和朋友、亲人发生矛盾,那么当时的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后,你又会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2、小结: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

3、齐诵诗歌

我们去看海

看海的课件【篇11】

(一)激趣导入

(黑板上贴高山白云图)。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青蛙),它就是(学生齐说:小青蛙)。这只小青蛙真可爱,它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齐读课题)

[用高山白云图作为故事背景,先吸引学生,接着,用青蛙图更一步激起学生兴趣,增进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揭题解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只小青蛙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出示小黑板:青蛙为什么要看海?青蛙怎样看海?青蛙最后有没有看到海?)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个故事。

[请学生质疑,也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带者问题来学文,就有了一个目标。]

(三)初读

1.标好小节号,自读。

2.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

长期 苍鹰 诺 登上 吸了口凉气 一双 天哪 善跑

展翅 失望 石阶 一级 累了 歇一会 喝水

[生字词是学文的前提和关键,也是读文的前提,在学生自读时就明确提出要求,让自学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的。同时,在学文前克服掉生字词的难关,使下面的学习更有效]

3、学习生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指导难写的字。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看海的课件推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海的课件推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看海的课件【篇1】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知道了青蛙只有登上一座高山,才能看到大海。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演结合,通过学生的精读和自演以及教师精到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2、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愿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等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读懂了课文,受到了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表演4——11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精读感悟,使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想办法去解决并能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过程与方法:读演结合,以读为主,以演为辅,以演促读,以演促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及大海图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字条)。

2、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勤奋努力、战胜困难有关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青蛙看海》这篇课文,你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指名回答,(青蛙看海的故事)青蛙一开始认为他能看到海吗?

3、是啊,一开始青蛙认为要想看到海——(很难)(板书“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同时引出登山之难。)

二、精读感悟:(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地址 )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青蛙觉得要看到海很难?

2、交流:

(1) 山高:

①为什么青蛙觉得看海很难?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想象:山会有多高?

③你能读出山的高吗?

指名读

评(你眼前的山好高啊,比我们的教学楼还高,你眼前的山比白云还要高!)

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试试!齐读。

④“青蛙吸了口凉气”,动作体会“吸凉气”,学青蛙先吸口凉气,再说一说山的高。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呢?

(2)青蛙没有有力的翅膀和善跑的长腿。

①交流。

②认真听老师读这句话,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③指导读:读好“没有、也没有、怎么”以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练读、指名读。

3、连起来读青蛙的话,突出青蛙登山之难。

指名读(提醒学生注意吸凉气动作)、齐读

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青蛙要想登山看海,的确很难,可通过读后面的课文,我们却知道青蛙登上了山,看到了大海(板书看到海),那它是如何登上山的呢?(板书?)

(设计意图:围绕“登山之难”精读此段,读、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登山看海确实难,为后面的明理打下铺垫。)

(二)演读4——11自然段:

1、读4——11自然段,思考:青蛙是如何登上山的?把有关句子在课文中画出来。

2、交流

(1)青蛙是怎样登上山的?(跳上山的)

(2)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

(3)什么叫“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谁来做一做青蛙,谁来做小松鼠,来演一演?(动作体会“跟着跳”)

3、演得不错,那你能把“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的过程给演出来吗?

4、大家很有信心,有信心就能成功!但光有信心还不够,要表演好,还要干什么?(记住他们说的话,加上适当的动作)

5、指导表演:

(1)下面就请同桌分角色来读一读,演一演。注意:从第四自然段“青蛙很失望”一直演到第11自然段“到达了山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2)(学生不太会演)以第四自然段为例,指导表演。

①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②指导表演:

●当生读完“青蛙很失望”(示意学生停下)你觉得这一句应该由谁来演?(青蛙)怎样演?(生做出失望的样子)

●不错,那下一句“这时,一只松鼠跳到他面前”该谁演?怎样演?(松鼠做跳的动作)

●“你想看海吗?”这句话该谁来说?(小松鼠)

●大家都很聪明!那现在谁来做青蛙?谁来小松鼠演一演第四自然段?

●指名表演。

③你们会演了吗?下面就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一读、演一演4——11自然段,不会演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论论,还可以问问老师。

(3)同桌读4——11自然段,讨论该怎样演。

6、指名演、评。

(1)老师这儿有两个漂亮的头饰,谁想上来演?

(2)对其他人提要求:你们既是观众,又是评委,你们在观看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还要注意看看他们哪些地方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不够好,看谁是个文明的观众,谁是个细心的评委。

(3)学生表演。

(4) 评:你觉得他们哪些地方演得好?还有哪些地方演得不够好?(你看得真认真,说得也很棒,真是个细心的小评委。)

7、再演明理:

(1)还有谁想上来演?

(2)(学生演至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有点累时)小青蛙,你觉得怎么样啊?既然累了,就在草丛中休息一会儿吧!

(3) 同学们,你们看,小青蛙这么弱小,跳了那么多台阶,当然很累,那除了累,青蛙登山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上山很累,还会遇到困难,他会停下来不登山吗?为什么?

(5)是啊,正因为青蛙想要看海,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才使得他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你们看,小青蛙已经休息得差不多了,又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了,真是好样的!你们想不想也来鼓励鼓励他呀!让我们也来鼓励他!小青蛙——,小青蛙——。

(6) 看,听了大家的鼓励,小青蛙跳得更有力了,让我们再为他加加油!……看,小青蛙终于到达山顶了!

8、小青蛙到达山顶看到大海(出示大海图),你有什么想法?(相机擦去“?”,改为努力)

(设计意图:演读此段,以读为主,以演为辅,通过表演促使学生朗读课文,又通过表演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演、读结合,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青蛙为了看海而付出的努力,受到启发。)

三、总结升华:

1、师生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

2、学生说、听后或学课文后的想法,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相机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想法,激起学生学榜样的愿望,从而使努力克服困难的要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看海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眼中的大海是怎洋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大家去海边游览一番,去感受大海的魅力。

二、初读诗歌

1、大声的自由朗读,扫清生字的障碍。

2、分小节抽生读诗,检查初读的情况。

3、强调“澎湃、胸怀”等词,既要读准后鼻音,还要带着感情。

4、再练习读诗,个人诵,全班齐诵。

三、感知体会

1、通过初读,你读明白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大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大海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们的胸怀要像海一样宽大。)

4、这首儿童诗表达了而作者金波怎样的情感。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许多麻烦事,也许会和朋友、亲人发生矛盾,那么当时的你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诗歌后,你又会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2、小结:我们要像大海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同时也释放自己,那么相信所有的不开心都会消失。

3、齐诵诗歌

我们去看海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看海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蛙看海的不易,使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3个生字。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4—11小节,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小动物的故事,是谁呢?(板书:青蛙)它有一个什么愿望呢(板书:看海)对,这就是9、青蛙看海。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2、师简单回顾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的内容,再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至三小节。

3、看,就是这只青蛙(贴图:青蛙)想去看海,大海在哪儿呢?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师板画。

过渡:是啊,不登山怎么能看见大海呢?这令小青蛙的心里更加失望。这时谁出现了?松鼠是怎么说的?

二、精读课文第4—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11自然段,要求:先划出松鼠的话,再读一读。

2、读句体会:

(1)小松鼠看到青蛙失望的时候,对它说了什么?出示:你想看海吗?

松鼠的话中表达了对青蛙的什么感情?(关心)谁能做小松鼠关心一下小青蛙?评读,集体练读。

(2)小青蛙是怎么说的?你能体会它当时的心情吗?谁能把小青蛙失望的心情读出来?练读。

谁愿意来做做这只小松鼠和小青蛙,也来问一问,答一答?分角色朗读。

(3)听了青蛙的话,松鼠又是怎样引导小青蛙的呢?出示: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真有耐心)

练读句子。

(4)小青蛙接着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你们想不想学学小青蛙也来跳一下?好,让我们跟着小松鼠也来跳上一个台阶吧!(板书:一级)觉得怎样?难吗?(容易)对呀!这下小青蛙有点信心了,谁再来有信心的读一读小青蛙的话?

(5)小松鼠看到青蛙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又怎么引导的?出示:再跳一下!那就让我们再跳上一级。师生学青蛙齐跳。(板书:又一级)

(6)看到小青蛙又跳上一级,松鼠是怎么说的?出示: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它为什么这样说?(相信它,鼓励它)让我们都来鼓励鼓励小青蛙吧。练读句子。

小结:小松鼠真会帮助人,在它的鼓励下,青蛙由失望到充满了信心。你们想演一演吗?

三、朗读课文,角色表演

1、同座位分角色朗读,要求:记住它们的话,通过想像加以适当的动作。

2、请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到登山途中时)小青蛙,看你气喘吁吁的样子,你累吗?累了怎么办?又是满头大汗的,渴了吧?该怎么办?你们这么累这么渴,还能再跳吗?看,这儿离山顶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呢,我劝你们还是回去吧!(学生要坚持登上山顶)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

出示: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什么是“不知不觉”?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山顶?

3、同学们,看完了表演,小青蛙最终是怎样登上山顶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

4、登上山顶的小青蛙和小松鼠终于看到了大海,看,(多媒体:大海的画面)小青蛙,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想说些什么?小松鼠呢,你想说些什么?

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青蛙说?

2、看完大海,回到湖边的小青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它的伙伴们,于是,小伙伴们也想去看看大海,可它们也觉得这山太高,如果你是这只小青蛙,你会怎么跟它们说?

3、出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五、写字指导

出示生字卡片:登

(1)读准字音,强调后鼻音。

(2)教学“”登字头。师范写,学生书空。

(3)“登“字是什么结构?怎样才能把它写美观、端正?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同上述方法教学:级、阶。

看海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步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一步一步,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画的小青蛙,选一个贴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把你画的青蛙拿出来。我来选一只小青蛙再把它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这只青蛙去看海。

二、教学课文

1、青蛙怎样才能看到大海呢?谁告诉了它?出示苍鹰说的话。

苍鹰对它说:“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指生读苍鹰说的话。

2、假如让你去爬这座山你有什么想法?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来。

指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相机板书高和难

师:小青蛙可没有我们这样有力的双腿。

出示:

“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1)自由读。

(2)指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读好青蛙说话的语气。

3、不登山能看到大海吗?

(1)自由读第三节。

(2)指生读

(3)思考:青蛙听了苍鹰的话会怎么想呢?

过渡:书上是怎样说的?

3、学习4-11节。

(1)看来青蛙要想看到大海,不登山是不行了。是谁来帮忙了?

(2)小松鼠来了,它是怎样热心帮忙的?

自由读4-11节

(3)分组分角色读

4、当青蛙和松鼠看到大海它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呢?

指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说话练习

我是一只蜗牛,我怎样才能爬上这座大山去看大海呢?指生说说。

四、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指一组学生到前面读。

五、板书

青蛙看海

努力(自身)

帮助(别人)

教后小结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告诉它,要想看到大海,必须登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在小青蛙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既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在青蛙失望、沮丧的时候,一只松鼠启发、鼓励了它,并且引领着青蛙跟着自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它们终于看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

这篇课文是要人们从小青蛙看海的经过,从青蛙的身上感受到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的道理。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并且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孩子们也要像青蛙一样树立信心,努力攀登。

如果说青蛙就相当于我们的学生的话,那么松鼠的原型就应该是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了。对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学习松鼠老师的什么呢?

一、走进心灵,取得信任。

对青蛙来说,大山几乎不可攀越。在青蛙失望、沮丧的时候,松鼠看到这种情景,没有抛弃青蛙,主动地接近青蛙,跟它谈心。“你想看海吗?”松鼠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气、真诚的目光,取得了青蛙的信任,使得青蛙面对松鼠敞开了心扉。“这山太高了,我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我上不去。”青蛙坦率地对松鼠说出了心里话,说出了自己面对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困难。信任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存在于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因此这节课我努力做好自己松鼠老师的工作。充分地信任鼓励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像文中的松鼠一样去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降低难度,建立信心。

松鼠和苍鹰一样知道,青蛙要想看到大海,就必须登上山顶。可是松鼠显得更加智慧,它把这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分解成许多级可以征服的台阶。降低了登山的难度。它指着第一级石阶问松鼠:“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青蛙一看,充满自信地说:“这有什么难的!”并且颇为轻松地跳上了登山的第一级台阶。看到青蛙迈出了登山的第一步,松鼠指着第二级台阶,对青蛙说:“再跳一下!”青蛙毫不费力地跳上了第二级台阶,啃下了又一块小骨头,向着目标又前进了一步。这时,松鼠马上鼓励青蛙,“你一定能看到大海。”就是告诉青蛙,只要像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跳,总有一天会到达山顶,看到大海。松鼠的话无疑唤醒了青蛙心中沉睡的信念,点燃了青蛙心中待燃的火把,增强了它的勇气和信心。

三、引领参与,共同体验。

在一开始青蛙一筹莫展的时候,松鼠示范跳上第一级台阶,随后没有让青蛙孤独地前行,而是引领着青蛙,和青蛙一道沿着石阶往上攀登。亲自参与其中,和青蛙共同体验登山的苦与乐,共同在登山观海的酸甜苦辣中丰富生活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成长成熟起来。并且不断地给青蛙鼓励、赞赏、提醒、建议……

无疑,这只松鼠老师深刻地领悟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它就是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满怀热诚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取得孩子的信任,智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孩子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树立信心,并且,以一个“平等中首席”的身份引领着孩子追寻真善美,以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体验成长。

四、感悟真理

通过课课文的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小青蛙的成功首先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其次还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在对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也请教了其他老师,想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自己也苦思冥想 了好久。是的,许多事情重在过程,在上完这课我也收获不小,也使我重新认识了老师的职责。

看海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出示小青蛙。给他们打个招呼吧。(小青蛙好)

小青蛙想实现他看海的梦想,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青蛙看海》。

2.师板书课题,生跟着书空,师边写边讲要求。(“青”字的第三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的月字把撇变成横;“蛙”虫字旁最后一笔变成提,右面的两个土摞起来,下面的土写得稍微大一些;“看”上面的手字的竖钩变成撇;“海”字的三点水要写得窄一些。)齐读课题。

3.复习:通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你们还认识他吗?看清字形,默记字音,想想字的意思,咱们来开火车读吧。(出示幻灯片1)

青蛙 登山 看大海

苍鹰 展翅 飞高空

松鼠 善于 跳石阶

打着节奏,读词语。还有五个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都藏在这些词语中,好好读读吧。(出示幻灯片2)

苍鹰 一双有力的翅膀

青蛙 吸了口凉气 失望

一级一级往上跳

口渴 喝水 歇一会儿

4.听写生字词语:口渴 喝水 吸气 一级

自己检查一下,看你写得是否正确。你认为你哪个字写得特别地漂亮,就在字的下面画一个小圆圈。

(实物投影)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写的字。出示一个学生的生字。学生评价。

过渡:只要我们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去写,你们都能写好字。

5.检查读课文

生字词语都学会了,老师再来听听大家读课文吧——打开书,我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生分读11个自然段。(朗读是一种享受,读就要读出精彩,倾听是一种美德,听就要听出感受。)纠正,评价。小青蛙着急了,他说,咱们赶快去干什么?(看大海)

6.出示大海的图片,引入课文。

看,这是哪儿?大海怎么样?你们喜欢大海吗?有只小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去看看大海,(教师贴图片“青蛙”,板画“大海”,简短的几条线。)可是有一座大山挡在它的面前,(教师板画“山”。)你们帮它想想办法吧,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呀?出示图。让你想起了哪句诗或词语。《咏华山》

二、民主导学 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1-3),重点抓住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反复朗读,体会主要意思。

一只苍鹰也给小青蛙出了主意,它会怎么说呢?出示苍鹰的话,一起来读一读,怎样才能看到大海呀?

“诺,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可以看到大海了。”

你认为苍鹰登上山顶容易吗?(容易)它怎样对青蛙说呢?谁能学着苍鹰的样子来读读它的话,看谁学得像。(平静和蔼)

学习用“只要……就……”练习说话。

只要我们认真做眼保健操,就_____。

只要_______,就_____。

这座山可高了,教师顺手在山腰间画几朵白云,如果让你去爬,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教材课件(汇编11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材课件(汇编11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教材课件(篇1)

《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编写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从四个方面做介绍:

这一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部分。入学教育有四幅图,向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汉语拼音”13课,为便于巩固,将13课分为四组,每组之后安排一个复习。“识字”全册共8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4课,独立成一组。“课文”全册共20课,5课为一组,编成四组。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书后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教材中还安排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画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1.综合性。

教材内容的安排重点突出,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安排的,而是有计划地安排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如汉语拼音第四课,要学的拼音字母是d t n l 4个声母,同时出现,马、兔、大米、土地4个汉字词语。这几个词语不但起着巩固音节、引导识字的作用,而且孕含着一个故事。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可以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这样,就把学拼音、识汉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不是单一的学习拼音字母。

2.科学性。

在教材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安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识字和写字为例,本册教材突出识字这个重点,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字400个,写其中的100个。据统计,这400个字的覆盖率可以达到小学生阅读材料的50%左右。学生学会了这400个字以后,就可以阅读课文或浅显的儿童读物,也可以在阅读中增加识字量,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写哪些字?也应该科学。应该是写笔画最简单、最常用的字。从生字表(二)可以看出,所写的字绝大多数是独体字,笔画最多的不超过8画。每课要求写3―4字,而且有一定的共同点。本着“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等笔顺规则,进行安排。例如:识字(一)第1课,三个字都练习“横”。同时练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识字(一)第2课是练习写“先横后竖”的字,同时认识丨、丿、三个笔画。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打好坚实的写字基础。

3.时代性。

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不论是课文、儿歌还是插图,都富有时代精神,富有人文色彩和感情因素。如,第27页出现了“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的图和句子,渗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第37页的儿歌《登山》讲孩子们努力登到山顶上,渗透了培养意志品质的教育。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是讲平平搭了许多“房子”给大家住,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体现了儿童对他人的关爱。第18课《借生日》是讲小云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表现出儿童对母亲的关心。《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则是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特别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状态,贴近儿童的生活。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这样做不好》紧密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我会拼图》《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有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4.倡导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教材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在游戏中学习的意图,注重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练习、复习、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我会画”等标题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充分参与的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体现了“我要学,我会学”的自主精神。 教材采用多种形式识字,倡导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语文园地一”第6题,“我会认”,把认识的姓涂上颜色。题中画了三朵花,每朵花上有10个字,共有30个姓氏,学过的只有4个(白、马、田、高)。另外26个,让学生把认识的字,涂上颜色,再读一读,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学习了这道题以后,学生认识了许多常见的姓氏字。

“语文园地四”第2题,是“我会读”,题中出现了校牌、单位牌,让学生读读认认,引导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字,激发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材的最后两课,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全文不注汉语拼音,学生可以借助图画、猜读等方式自己认读生字,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学生自己认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5.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适应性。

教材努力贯彻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材内容兼顾城乡,有反映城市生活的,如《自选商场》《平平搭积木》,有反映农村生活的,如《菜园里》《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一定弹性,如识字,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书写即抄写)。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说普通话。

2.识字、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写其中100个。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认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4.口语交际。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学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入学教育有四幅图画,分别是“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正确的读书姿势和执笔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正确的读书姿势和执笔方法。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并根据各学校不同的情况,把了解图意与参观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课堂常规。对读书、写字姿势的指导,可以模仿图画,

这册教材一开始,仍然安排学习汉语拼音。这是为什么呢?一是考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学会了汉语拼音,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另一个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地区的儿童纠正字音,克服方音,读准汉字,学习说普通话。所以,把汉语拼音安排在这册教材的最前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汉语拼音部分有13课,4个复习。安排了汉语拼音最基本的内容。与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相比,有以下几个变化。

1.内容的组织更加科学。

第一是把声母y w提前,和单韵母i u ü整合为一课。这一课除了要学习单韵母i u ü,还要学习声母y w,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简化头绪,节省时间,而且能提早出现一些常用音节,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拼音,还可以提早出现常用汉字。实践证明,这样安排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

第二是改变了音节的呈现形式。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大多是以结果呈现,减少射线的形式。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音节的熟练程度。

第三是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每一课中出现的音节词语句子或儿歌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使儿童拼读的音节形象化,有助于巩固音节,增加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在活动中学,在语文实践中学的思想。如第25页,出现qì chē、huǒ che、wà zi、kù zi等音节;第36页,出现学习用品的音节,如,qiān bǐ、yuán zhū bǐ、xiě zì běn等音节词。

2.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继承人教版以往教材的优良传统,拼音教材所配的插图大都既表音,又表形。这次编写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那就是把一些图和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 如第1课,画面表现的是乡村的清晨,一个小女孩正在小河边练唱“aaaa”;一只大公鸡正在打鸣催人早起;河中,一只大白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倒影。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欣赏美丽的晨景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表现出的景物和人物,从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把分散的画面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发展语言,加深对字母音、形的印象。

如第2课的图,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妈妈正在屋前晾衣服,屋前有一棵y形的小树,小弟弟正在池塘旁边喂鱼,有一只乌鸦正站在池塘边的'大树上。在这里,既提示了学习的内容,帮助儿童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使孩子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图中的哪些部分和字母的形相似,通过观察画面,引出本课要学的字母或音节。还可以提示学生用说一个词或说一句话的方法,巩固这些音节。wū可以说“乌鸦、乌云”,yī可以说,“阿姨晾衣服”,yū可以说“小弟弟在屋前喂鱼”。把观察画面、学习音节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学习拼音的速度。

3.把学拼音和识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拼音教材中,从第3课学习声母开始出现汉字。在图中或图下,出现了词、短语或句子。从第3课到第13课,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刚开始是词(3―5课),然后是短语(6―8课),最后是句子(9―13课)。这部分中,所有的音节都是学过的,都可以由儿童自己拼读出来。这样,有助于巩固拼音,提高拼读能力,加强拼音和识字的结合,及时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也是早期进行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

以第3课为例,学习b p m f,在图中出现了“爸爸”“妈妈”“我”三个汉字词语,学生刚刚学会了拼读音节的本领,就能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学习了d t n l 4个声母以后,就可以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汉字,学生感到学拼音很有用。

要强调的是,拼音部分出现的70个汉字,只要求认识。能认读,了解词的大概意思即可,不要求抄写或默写,也没有认识偏旁的任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多次出现,让学生整体认记,不分析字形结构。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了儿歌。

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本册拼音教材的儿歌里红色的音节,都是本课新学的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这样更便于巩固拼音。

选择儿歌时,更注意语言的优美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如第3课的儿歌是《轻轻地》内容是:“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其中出现了本课新学的音节“de、tù、le、nǐ”学生读了这首儿歌,巩固了汉语拼音,认识了汉字,还发展了语言,懂得不随便踩绿地,增强环保意识,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5.复习巩固形式多种多样。

拼音教材部分安排了4次复习,每个复习5―6题,共21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了所学汉语拼音和汉字。有区别音近或形近字母的题,如b d、q p等字母形的比较;有en eng、an ang、in ing等音近字母的区分。有联系生活实际,复习声母的练习,如,复习二第3题,“我会想”,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同学的姓里有下面这些声母。分别是g k h j q x zh ch sh。学生做这道题时会把全班同学的姓过一遍。如姓“郭、高、关”声母就是“g”;姓“康、孔”声母就是“k”;姓“何、侯、黄、胡”声母就是“h”等。同学中间的姓不属于这9个声母之内,也会说出他(她)的姓声母是什么字母,这样就会把声母全部复习一遍。有进行思维训练的题目。如,复习二第5题,让学生读拼音,把同类事物连在一起。这一题,读了拼音,认识了事物,还渗透了思维训练。有动手做一做的题目。复习二第2题,“我会摆”,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绳子、小棍或手摆成学过的字母。

这些安排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在游戏中学的设计思想,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以上这些变化,有助于学好汉语拼音,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题目,抓住拼音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内,学会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做到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为下一步使用音节做好准备。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400个字,写其中的1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识字课中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20课共要求认225字。

要求会写的字,分布在识字课和课文的练习中,每课3―4个,共100个。

安排了一课象形字《口耳目》,一课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粗浅地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

2.韵语识字。

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安排了《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同时认识一些量词。

3.事物归类识字。

识字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在家里》,通过认识家中物品学习汉字。反映学校生活的有《操场上》,通过认识各种运动项目学习汉字。反映时代生活的有《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有《菜园里》等。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效率更高。

要求认识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这些字,既不要求书写,也不要求记认汉字的偏旁,更不要求对合体字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创造机会,反复再现,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借助图画或词语理解字(词)义。

在识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

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

此外,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要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不一定全部过关后再学下一篇。要认识到汉字学习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加强汉字的复现巩固,以帮助学生完成识字任务。

要求会写的字,在拼音部分没有安排。从识字(一)开始,在识字和课文部分,每一课安排3―4字,全册共100个。

一年级是起步阶段,一定打好写字的基础。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了解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写好每个笔画,每一个汉字。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注重质量上的要求。写字练习也要体现自主。学生自己觉得会写的,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多写几个。只要能达到一定质的要求,应该允许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教师教学用书》后面附有基本笔画表和常用偏旁表,供教师指导认字、写字时使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20篇课文,分别安排两部分之内,每部分10篇,5篇为一组。

课文编排的主要特点:

1.选文典范,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课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文质兼美,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文素养。如《阳光》,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讲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我多想去看看》,讲述了住在山里的儿童对天安门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雨点儿》讲两个小雨点的不同理想。《自己去吧》鼓励孩子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蕴含着对独生子女自强自立的企盼,很有现实意义。《借生日》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体现了母女间的真情。《雪孩子》讲雪孩子为了从火中救出好朋友小白兔,不惜牺牲自己。《小熊住山洞》讲小熊和他的爸爸爱护树木,不舍得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课文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文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课文的题材丰富,有反映城市生活的,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有反映学校生活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

从体裁上看,有古诗,如《静夜思》;有儿童诗,如《四季》《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有童话,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有散文,如《阳光》。

课文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丰富儿童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3.安排不同的课文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安排了两种形式、两种要求的课文。除了一般的课文以外,还安排了两课连环画形式的课文。这两篇课文,全文不注拼音,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猜读、借助图画读等多种方式,独立认字、阅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课文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识字、写字。

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

二是读好课文。

要重视朗读。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另外,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积累语言。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4、设计了内容丰富的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有利于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发展思维。

(1)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练习题是: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小松鼠找花生》的问题是: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雪孩子》的问题是: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熊住山洞》的问题是:动物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

问题既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学生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时,不要用统一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要求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见解。

(2)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有词语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字组成新词,既复习生字,又积累新词。有反义词、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还有读句子,说句子的练习。

(3)练习形式丰富多样。

有些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学科间的沟通,体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识字(一)第3课第2题的问题是:“你在家里做些什么?”,要求学生看图并联系实际,说说在家里做什么家务劳动。63页的说说画画,配合《四季》的学习,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一画。75页的“我会说”,配合《静夜思》的学习,观察夜晚的天空,并与同学交流。这些练习,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综合运用所获得的语文能力。

语文园地的编排,最根本的变化,体现在理念上的更新,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励儿童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不论是题干的设计,还是实际内容的安排,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园地中题目的安排都是以“我会”的形式出现的,“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有:

1.多种形式复习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以多种形式加强汉字的复习巩固。并注意词语和句子的练习。

2.重视积累语言。

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内容。有古诗《咏鹅》《画鸡》《锄禾》,有儿歌《东南西北》《天上的小白羊》。这些内容,只要求读读背背。在教学中,不要人为地拔高要求,不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要求背诵的古诗或短文,只要学生能够读流利、背正确就可以。

3.体现向生活的扩展与延伸。

语文园地里设计了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题目。如第57页的让学生认姓氏字,第99页的认牌匾字,都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心得体会。这样做,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总之,语文园地部分的题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综合性、趣味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中安排了六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是从儿童生活中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

六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有趣的游戏》这个话题,配有三幅图,这是三个提示性、辅助性的图。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说自己曾经做过的游戏,讲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游戏,而不要仅仅局限于图上提供的例子。

《我们的画》这个话题,强调动手,先画一幅画,再讲一讲自己的画,评一评别人的画。

《这样做不好》,配的两幅图,一幅是劝说保护绿地,一幅是劝说节约用水。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劝说对象的不同,考虑进行劝说的方式。这个话题内容比较适合表演,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我会拼图》,强调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进行口语交际之前,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然后再根据拼成的结果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该怎么办》,理解图意是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核心的问题是讨论“该怎么办”,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想办法。比如,可以说坚决不收钱,劝说王爷爷不要给钱,可以说把钱收下,过一段时间集中还给王爷爷,或给王爷爷买个礼物,也可以说用其他办法。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注意,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都应该对孩子进行鼓励。

《小兔运南瓜》,共三幅图。第二幅是空白,这样编排是让孩子想出各种能把南瓜运回家的办法,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哪种办法比较好。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说的方法越多越好,只要合理,都应该加以鼓励。

口语交际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口语交际课的图,是进行口语训练的凭借,是要训练的主题,不是看图说话,不要过多地说图的内容。

2.口语交际课上,要让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口,要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得好。

3.口语交际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互助,互相交流、互相讨论、辩论,培养、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

4.对于语言不连贯、用词欠妥,不要作过急的要求,等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再适当加以纠正。

教材课件(篇2)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结果。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随后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癌细胞的一些特征;其次教材分析了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它承接前面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将前后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打下基础。综合来看,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维目标:新课标中与细胞膜有关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识别生物图并能对图表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教学难点为:“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受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进一步学习刚开始,对于细胞膜的边界性意义尚未形成。高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课堂积极性较高,若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较强。

三、说教法学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法,教师通过提问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1、(诗意导入,激发兴趣)在课件上展示一首诗《爱到细胞深处》,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并找出其中我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点。在充满诗情的意境中,感受生物之美。同时,利用诗中出现的“水、糖、DNA、蛋白质”等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布置“学习任务一”进行小组讨论进而引出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确定材料,演示实验)要研究细胞膜,就要首先获得材料,教学过程第二步展示几组不同的实验材料图片,布置“学习任务二”,在教师给予一定信息的情况下分小组讨论实验材料以及获得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方法,由小组代表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最后,教师通过视频演示总结实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3、(给予信息,自主探究)展示不同的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布置“学习任务三”,通过三个探究案例,分小组展示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组内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节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将“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运用到实际课堂中。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4、(联系生活,贯彻理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检测癌症的方式“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并展示武汉市六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是与身边紧密联系的,从而主动积极的钻研学习。响应新课标理念“注重现实与生活的联系”。

5、(自主学习,达成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营造和谐轻松自信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细胞膜的功能”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诗,并告知学生描述的是细胞膜的'功能,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课本这一块知识后分小组简要叙述诗中哪些语句分别体现哪些功能,并选代表对每种功能举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学习的方式,巧妙的将重点内容细节化,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记忆更深刻。

6、(课堂小结,能力检测)课堂最后,由学生代表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步板书。通过拓展创新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如下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掌握细胞膜的基本成分,能够联系实例理解并记忆细胞膜的功能,掌握细胞膜的提取方法,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细胞膜对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性。

尾声: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探究能够让学生自主发展创新能力,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发展个性,这才更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材课件(篇3)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学会4个声母d t 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掌握d t n l的音和形,尤其是n和l的读音要区别开来,通过文中的表音表形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强化记忆。

2.练习d t nl与a e i u ü拼音,指导学生练习直呼音节。

自主学习思考 生活中有哪些字是带这些声母的?你能用这几个声母拼出哪些音节?

1.学会d t  两个声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d t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卡片认读声母:b p m 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1.引导看情景图。

①图上画了什么地方?

②图上有谁和谁?

③他们正在干什么?

④孙悟空的表情怎么样?

⑤哪吒心里会想些什么?

(3)小结图意。

哪吒和孙悟空战了几个回合后,哪吒敌不过孙悟空,败下阵来。哪吒心里想:他的本领特别大!悟空见哪吒逃跑了,乐得哈哈大笑。

2.引导语境歌。

(1)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1)教学d的读音。

②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字母的样子,就有点像连到一起的座钟和笔筒。出示声母d。

③教师范读三遍。

④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d的书写。

①d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母有点像?

与b区别。指名说说不同的地方。

②谁能想个顺口溜记住d?

(座钟笔筒d d d 或反写6字d d d 或b字反写d d d )

③请小朋友看看书上d的写法。

谁来说说d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指导笔画。

④d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

⑤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声母t。

(1)教学t的读音。

①出示模特图,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③教师范读t。

④指名说说读t时要注意什么?

⑤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2)教学t的字形和写法。

①指名观察图画,说说怎样借助图画记忆。

(t的竖像模特的身子,弯部像模特拖在地上的裙子,一横就像摸特的首饰)

②t和f比较。

③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

④自学t的写法。

⑥我们在四线格中怎样写t?

⑦学生在书上描红。

指名逐个拼读,直呼,教师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学生自由试读,标出有困难的音节。

1.幻灯出示:

d-a→        t-a→

d-e→        t-e→

d-i→        t-i→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声母n 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 n 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1. 抽读字母卡,小组竞赛,比比哪组学生掌握得好。

1.教学声母n。

(1)教学声母n的读音。

①出示哪吒出关图。

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④教师再次范读,学生体会。

⑤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n的字形及书写 。

①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n?

②自学书写方法。

③指名到黑板前写n,师生共同评议。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2.教学声母l。

(1)教学l的读音。

①出示小丑表演图。

图上画了什么?这位演员表演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出示声母l,告诉学生这个字母的读音和快乐的乐有点像。

③教师范读l。

④范读,领读,“开火车”读。

⑤比较n和l的发音方法。

(2)教学l的字形和写法。

①启发学生说说l的记忆方法。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2.学生自由拼读。指名逐个拼读 。

3.要求学生用支架法练习拼读。

4.自由练习拼读,指名按顺序拼读,打乱顺序拼读。

n-e→    l-e→

n-i→    l-i→

(1)自由练习,同桌互查。

教学目标 1.巩固4个声母d、t、n、l,能够读准音,认清形。

2.学习拼读声母d、t、n、l与单韵母的带调音节和拼音词。

2. 抽读d、t、n、l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1.看图读带调音节。

(1)出示吹笛子图。

③拼读后练习直呼。

⑤学生轻声自由练读,指名读。

⑥引导用di的四声组词。

(2)依次出示其他图,教法同前。

2.将图和带调音节对应起来。

(1)提问:

①闹钟走动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②小朋友在赶猪时,口里发出什么声音?

③小汽车喇叭是怎样鸣叫的?

④拖拉机行进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1.做游戏“看谁接得又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

如,教师说“一个伞把”,学生接“t  t  t”;老师说“一根拐棍”,学生接“f f f”。

2.做游戏“看谁找得准,找得快”:

听老师或同学读音节,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摆成音节读一读。

板书设计                     d  t  n  l

[dtnl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材课件(篇4)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数学说课标说教材课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我今天所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数学蕴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处,为社会、人类创造丰厚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创造数学的价值,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

我的说课标、说教材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说课标(,

二是说教材(,

三是说建议(。

一、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依据第一学段课程标准制订课程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让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使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和抽象思维,会分析能推理在数学活动中独立思考清晰表达。

●解决问题:学生能提出和发现问题,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有评价和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包括:概率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二、说教材

(一)内容结构

全册教材安排: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总复习。其中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一)属于图形与几何;、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属于数与代数;量一量,比一比属于综合与实践。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每单元都分几个小节进行教学,每小节由标题、例题、做一做和练习组成,最后进行整理和复习。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开始,都为我们安排有主题图,既能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能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教材在每一小节的例题里都设有人物的对话,增加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例题之后的“做一做”练习,针对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每小节安排的练习题具有层次性,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教材里还安排有阅读材料,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扩展学生视野。

(三)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减法笔算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同旧教材那样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特点二:提供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本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

特点三: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表内乘、除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教学写法。

特点四: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设置多种活动,切身感知不同长度单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一单元以口算为基础,要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使学生能联系旧知以旧促新,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能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

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进行观察生活合作探究。

进行多种形式激发兴趣、熟记口诀、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这两个单元是乘法的起始学习部分,是学习较复杂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我们一定要通过反复练习,逐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语言描述、闭眼想象、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贴近生活,进行钟表模型的动态展示、设计多种活动的练习加强新知巩固。

合作交流,采用方法多样的思考进行总结。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还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部分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注重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最后的总复习,对整册教材内容全面回顾和整理,在回顾整理知识时,要加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合作交流,重视查漏补缺。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本学段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注意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加以选择。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面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1、从学生的认知需求中发掘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教师评,再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共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答案。例如,学习“乐于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探求学习资源。

思维始于动手,动手操作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教具,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还可以开发和引进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并通过多媒体课堂与学生交流,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就是立体的、多样的、综合的,任何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的因素都应进入数学课程资源研究的视野,并对之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便是我对本册教材说课标、说教材的具体阐述,可以说这次说课标、说教材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学到很多在工作中学习不到的东西。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谢谢大家!

教材课件(篇5)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

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

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

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教材课件(篇6)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3.5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2) 了解串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

⑶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电路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特性的实验,掌握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建立了两种电路特性之间的差异

⑵经历“家用电器组成串联电路的会怎样?”的讨论过程,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电气仪表使用习惯,具有保护仪表的安全意识。

⑵经历实验**和“家用电器组成串联电路的会怎样?”的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清晰的表述出来,以解决房间电路将采用何种连接方式,最终完成房间电路的设计,并通过交流、评价,认识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强调比较法的概念,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贯彻方法教育的理念。

三、教学突破

1组织活动内容、自学和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2在开始房间电路设计方案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比如吊灯和壁灯应该独立工作,这样就不会影响;两个灯分别由不同的开关控制。然后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绘制电路图,最后用直流电源代替交流电源

四、教具学具准备

有12个电池,12个灯座,12个灯泡,30根电线和6个开关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1、本活动中实验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对两种电路特点的表述不够规范,应鼓励学生参与组内交流时,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加强运用物理术语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2实验仪器比较旧,部分设备端子接触不良。首先,让学生分析找出原因,猜测和尝试,最后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克服困难中有成就感。

教材课件(篇7)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Words and Phrases

Four Skills: inspire admire generous mean threaten bottom optimistic regret extreme extremely climate value pianist bother promise graduation around the corner die down come to terms with

Three Skills: cheers tense dull dishonest champion mile stormy workday somehow shelter kindergarten hardship scholarship bear fame

Spoken English:

Describe people

She seems tome to be the kind of woman who …

The impression she makes on me is …

I think she i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

She could be … She looks as if …

She might be … You can see that …

People like her… She doesn’t seem …

Grammar:

Subject-verb agreement

(1) The boy’s team has some good players, but the girl’s is a better team.

(2) My dog team weren’t with me to pull the sled.

But changes were just around the corner.

Use of Language:

Help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of 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speaking presented in the book and the exercise book through using what the students have known. Learn the text Alone in the Antarctica and Oprah Winfrey.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fell the power within women, therefore, form the idea of respecting women.

Important points: to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Subject-Verb Agreement.

Difficult points: The use of Subjective agreement

Teaching aids: Computer, tape-recorder

Way of Teaching: 交际法教学

Lesson1

Step 1 Warming Up

First ,say something about women in the world.

Women from all nation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Some of them have proved to be excellent scientists. Artists, explorers ,even generals. Although muce has been done to give women equal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women still face a lot of difficulty carving out a place for themselves. Now we will get to know some great women, whose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can inspire us.

Step 2 Presentation

Show the students pictures on the text.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ose women, or give some clues for them to guess who they are.

Note: Song Qingling (1893-1981) married Dr Sun Zhongshan in 1915. she was the vice-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for many years. She busied herself with various welfare activities, ranging from heading the Women’s Federation to a number of committees involving children.

Maria Curie (1867-1934) was born in Poland, moved to Paris and studied chemistry and physics there. She married Pierre Curie and together they studied radio-active materials and discovered radium. In 1911 s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er death in 1934 was almost certainly due to radiation in her work.

Pearl S. Buck (1892-1973) was born in the USA but grew up in Zhejiang Province after her parents moved to China in 1895. she first learnt Chinese and was later taught English. From 1910 to 1914 she studied in America and then returned to China. In 1931 she wrote her best-known novel, The Good Earth. S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38.

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 (1910-1997) was a world-famous Catholic nun. For more than 30 years she took care of people who were often mentally or physically disabled. S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79. In 2003, she was honoured with the name of Blessed Teresa.

Step 3 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4 Speaking

Tell your opinion that you think what women should do ---stay at home or go to work.

Step 5 Homework

Prepare a short passage for tomorrow as an oral report.

Lesson2

Step 1 Revision

Get one or two students to give their reports.

Step 2 Presentation

First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Antarctica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here.

Then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lonely continent.

1. Imaging if you are trave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Why?

2. Can you name out some typical animals or plants there?

3. tell out the animals on the picture which animals live on the North Pole? And which on the South Pole?

Step 3 Reading

Students 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in the part --- Post-Reading.

The answers are: 1. B 2. B 3. B 4. D 5. C

Step 4 Language points

Explain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text.

Be about to 正要;

Find sb. doing发现某人做某事

Threaten to do sth 威胁要做某事

Somehow 以某种方法

Step 5 Interview

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 one plays as the writer, one as the reporter.

The reporter may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 you plan a trip to Antarctica?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3. how do you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4. have you had any bad accident?

5.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trip to Antarctic?

Step 6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Post-reading part.

Lesson 3

Step 1.Revision

Check the homework.

Step 2 Word Study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Language study part.

The answers are: cheerful inspires/inspired mean miserable threatened slopes optimistic shelter solo value

And then finish the similar exercises in their workbook.

Step 3 Grammar

First introduce the content about subject-verb Agreement. Then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following part.

The answers are: 1 is 2 do 3 is 4 is/are 5 is 6 have 7 has/have 8 have/has

Step 4 Practice

Check the answers to exercise 2:

1. They/We are preparing for a party.

2. Yes, they seem to enjoy themselves./ Yes, everyone seems to be enjoying themselves.

3. Yes, if they finish the work today.

4. Tell them there will be a meeting this morning.

5. Tell them to phone this number.

Step 5 Workbook

Finish the two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Step 6 Homework

Prepar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Oprah Winfrey.

Lesson 4

Step 1 Revision

Get the students to give their reports about Oprah Winfrey.

Step 2 Presentation

First, give an introduction about Oprah Winfrey:

Oprah Winfrey is a black woman. In her youth her family was very poor. She came from a small village in the US. Despite difficulties in her life, she worked hard and went on without giving up hope. Eventually, she earned a scholarship that allowed her to go to university. At university she continued working hard on her studies film stars.

Step 3 Reading

Read the short passage about Oprah Winfrey and be prepar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1 and 2 in the following part.

Step 4 Writing

First give some basic features about a letter to some famous person that you admire very much.

Step 5 Homework

Read the passage in the workbook.

教材课件(篇8)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背诵“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阅读短文,体会到蜜蜂是一种卓越的创造,从中受到启发。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练习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读读背背”中谚语的幻灯。

教学时间: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⒇

(读读背背)

一、“读读背背“。

1、谈话激趣。阅读格言可以使我们丰富知识,明白道理;写作时恰当地使用当地使用的格言,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格言,好吗?

2、自由试读。

3、指明读,全体齐读。

4、谁能说说对格言的理解。(指名说,同学或老师补充。)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二、完成“阅读“

1、自渎短文,思考:

(1) 为什么说蜜蜂酿蜜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2) 从蜜蜂的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集体交流。

(1) 蜜蜂酿蜜是卓越创造的原因有:博采,即广泛地吸收,来源丰富;提炼,即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加工,即把自己搜集来的东西重新酿造。

(2) 受到的启发。学生可结合读书、习作、生活实际等情况来谈。

3、你认为短文中的哪个句子含义深刻,应该怎么理解?

[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读读背背“中的格言。

2、把读《蜜蜂的赞美。后受到的启发写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积累运用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课件(篇9)

一年级人教版《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刚刚学完拼音开始进入识字教学不久,对拼音掌握的还不算牢固,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的同时也在巩固拼音。而课文所学的生字较难较多,所以教学生字时不能一下子出示所有的生字逐个学习,应结合图画抓住重点字进行理解记忆,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识记。 让学生读读课文,画出不懂得词句,先同学之间答疑,教师在结合图画进行指导。

教学目标

色、近”等火、文、六”4个生字。

2.知道“远近”,“有无”“去来”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时目标

火、文、六”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这两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

学生动脑筋猜: 师:这是一首谜语诗,也是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的新课文,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水、花、鸟)

4.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二)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一)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二)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三)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四)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初读今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瞅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瞅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先教师播放优雅的今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今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四、诵读今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

2、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当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来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和它打个招吸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水、花、鸟”来背。

五、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闯关游戏(闯关胜利可获得奖品)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教材课件(篇10)

六年级下册《故宫》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如下是精心为你挑选的小学教材故宫的课件,欢迎大家踊跃阅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宫的赞美和热爱故宫建筑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湛、缭、阁、恒”,会写“玲、珑、凤、雕、矗、缭、恒”;理解“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教法与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犹如一幅详细的工笔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故宫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自行选择内容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以不同的方式分组汇报学习成果。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感悟、自悟其法、自得其乐,从而巧妙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故宫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最大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通过课件感受到故宫的美,带上大家那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智慧的心,咱们到字里行间去旅行,来一次独特的集体旅游。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观看有关的故宫图片、影片。交流观后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请学生将宫殿名称板书。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学生板书时教师适当地点拨,使板书的词语能够按相关的顺序排列。利用学生自己板书,灵活地朗读课文相关语句,使预习的检查这一环节有些趣味。】

正音。相机学习生字词。

齐读:玲珑奇巧、矗立、湛蓝、亭阁、永恒、烟雾缭绕、雄伟壮丽、奇珍异宝。

学生自由谈对词语的理解。

矗立:矗,直立,高耸。高而直地耸立。

湛蓝:深蓝色。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

亭阁:亭,亭子,盖在路旁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阁,风景区或庭园里的一种建筑物,四方形、六面形或八角形,一般两层,周围开窗,多建筑在高处,可以凭高远眺。

永恒:永远不变。

矫健:强壮有力。

烟雾缭绕:缭绕,回环旋转。

玲珑奇巧:形容小而灵巧、精致、奇特。(小巧玲珑)

雄伟壮丽:有气魄,十分壮观而美丽。

奇珍异宝:奇异难得的珍宝。(无价之宝)

(看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故宫?)

【不仅仅是简单理解词语,还使词语和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运用词语说自己脑子里的故宫的镜头的同时,赋予词语更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

交流(课文是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行文的。)

2.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试着分段。

3.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明地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自然段)

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按空间顺序来介绍。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极为简略地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

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评价。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名称、历史。)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重视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性地阅读、理解是使高年级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一个方法,也能指导学生注重习作的条理性。】

(结尾段中的“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与室内的珍贵文物”这一句话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分别是课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总结)

回忆从前学过的类似的结构的课文。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六、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照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语句,完成语文书104面课后练习2。上网看故宫图片,检查自己的图是否正确。

教材课件(篇11)

江苏大学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册活动栏目的教学设计

活动12.5**不同物质的吸热升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不同材料的升温速率是不同的

⑵知道比较物体升温快慢的方法

⑶会用图象法描述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科学**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特征,提高**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⑵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2) 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材学情分析

本活动是本章教材安排的一次较完整的**活动,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活动过程的要求,对实验条件和器材的依赖性不高,并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猜想进行预判后,直接给出一个导向性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原因。在设计实验中,教材以信息快递的形式提供了比较吸热升快慢的提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两位同学的对话比较分析,还可以让同学建立控制变量的意识,宜组织学生实验。

对于内陆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没有海边生活的经历,但对游泳池、河岸、水泥路都有直观感受,因而对于**的情境有类似的体验。学生对问题的猜想

三、教学突破

1组织活动内容、自学和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2、做好实验是关键,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用玻璃棒搅拌沙子或水的过程中不要用力太大,以免装置翻到或损坏温度计。

3、沙子受热时温度升高较快,一方面沙子比较干燥而且要不断搅拌使其使其均匀受热,另一方面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配合及时记下相关数据。

4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制作沙、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从**中分析结论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突出的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具学具准备

铁架台6个、烧杯石棉网6组、玻璃棒6支、酒精灯6只、温度计6支,秒表6只、量杯6只、天平6台、沙子和水适量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紧密联系立体化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堂上,创设了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从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交流讨论层层递进展开,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白鹭课件(汇编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以下内容“白鹭课件”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提供的,我们相信阅读本文会为您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带来新的提升!

白鹭课件(篇1)

课时目标

1.给第6~8自然段描绘的三幅画面起个名字;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并给这三幅优美的画面分别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总结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简明扼要。认真读一读第6~8自然段,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巩固高年级的阅读要求,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

二、朗读课文,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师范读课文第6~8自然段。(配轻柔的音乐,约1分钟)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指名交流:此刻,你仿佛看到了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

(觅食、栖息、低飞)

3.哪个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读,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共读共悟。

示例1: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时恬静安详,如诗一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啊,你们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吗?(水田觅食)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比喻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文中不说白鹭捉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示例2: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在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望哨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示例3: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生自学交流。

小结:当我们再次聚焦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时,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出的诗一般的美!

三、感受白鹭的整体美。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的三组图片,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哪些不足吗?

3.指名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小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读悟结合,读思结合,图文结合,读中领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课文第一部分描写白鹭外形的直观美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学生感悟白鹭本身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韵味美,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三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觅食图、栖息图、低飞图。教学中抓住三幅画面,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读中遐想,写下自己读中的感受,并根据画面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三幅图先逐个展示,再同时展示,先部分,再整体,饱含浓浓的诗意,无穷的意蕴,加上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孕育出美的品味,美的震撼,美的享受,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

1.赏读全文。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

2.齐读。(配轻柔舒缓的音乐,约2分钟)

3.指名说说读完了全文后的感受。

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让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白鹭课件(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 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宜、鹤” 10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

清晨望哨图

黄昏低飞图

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

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

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

3.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

2.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

忘却流线型结构青色清晨安稳悠然黄昏恩惠美中不足散文诗

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

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精巧的诗

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铁色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出示课件18-20)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色素美:雪白 铁色青色

外形美

白鹭(精巧的诗)身段美:流线型结构、

长喙、脚(韵在骨子里的散

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白鹭课件(篇3)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句话,想一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弄懂“精巧”的意思,体会“诗”的特点。

(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习第二段(2~5自然段)

(1)围绕上述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启发学生先从“颜色的配合”“身体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概括描写,再从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精巧。之后,让学生将白鹭与白鹤、苍鹭进行对比,从“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中进一步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和谐之美。

(3)朗读训练

3、学习第三段(6~9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的?

交流:写了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和不会唱歌。

(2)指名读,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

a、“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在这段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而作者说它“站着钓鱼”,这是一种拟人手法的妙用。

b、“这只白鹭真的在遐想、了望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白鹭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美。

c、“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的飞。”此情此景如诗如画。当你悠然地观看这情景,有什么感受呢?

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改陈述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那么,为什么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不就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吗?)

4、学习第四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总结全课

1、齐读第一段、最后一段,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齐读全文

四、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朗诵比赛;阅读散文或散文诗,增强文化底蕴。

白鹭课件(篇4)

一、说教材

《白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悠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内涵,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二、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哨、恩、韵”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在朗读中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的词句去品味、想象,能体验到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课件展示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自悟,以读促悟,使学生形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谜语导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2、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接下来设置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设置深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重现优美的画面。这样由浅入深地阅读,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体会了作者对白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做作业的布置。我设置了“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事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让他们运用到实践中,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4、板书设计。

颜色的搭配

外形美

适宜

白鹭(精巧的诗)

身段的大小

(韵在骨子里的散图画美———清田独钓图文诗)———喜爱

悠然美———清晨望哨图赞美

清澄美———黄昏低飞图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这篇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因此我在设计结构图的时候也遵循了课文原来的结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总起,然后分别描绘了白鹭的外形美、图画美、悠然美、清澄美,最后进行总结: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同时明确作者对白鹭的情感:喜爱和赞美。

六、教学效果预测。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悠然。我要让我的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他们明白:美往往存在于平常的事物中,鼓励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在能力培养方面,我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单元教学初探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背诵课文。

(3)练习写作。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白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用明朗、圆润的声音和对家乡充满喜悦的感情演唱《白鹭湖呀好地方》,唱出真情实感,体验家乡的美好。

3、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享受集体合作的乐趣。

设计理念:

本课是围绕“爱我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课件对家乡的展示,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主题——《白鹭湖呀好地方》,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物产丰富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中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这理念。

教学重点:

用明朗、圆润的声音和感情视唱《白鹭湖呀好地方》。

教学难点:

表现歌曲的演唱方式及打击乐器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展示;2、碰铃、双声筒、响板、三角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很久很久以前,白鹭湖由于没人治理,放眼望去,杂草丛生,湖水滔滔,居委会十年九不收的地方。解放后,湖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挖河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让部分湖区变成良田,生活有了保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白鹭湖,湖区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的一切。如今的白鹭湖是:莲藕遍地,鱼儿满塘;良田万亩,果树满坡;棉花雪白,楼房林立,好一派南国风光。

同学们,你们不知道白鹭湖的过去,可你们看到了白鹭湖的现在。老师生活在这美好的家园里,倍感自豪,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特作了一首歌曲:《白鹭湖呀,好地方》与同学们分享。

二、出示歌曲《白露湖呀好地方》

白 鹭 湖 呀 好 地 方

1= 4/4 邓天美 词 曲

稍快 明朗、喜悦地

. 6 | 5 3 5 6 | 3 3 3 5 7 6 | 5 - - |

3 5 2 3 5. 6 | - 6 5 - | 3 5 2 3 | 5 - - |

1—4段 白 鹭 湖 呀 好 地 方 好风 好雨 好 爽 朗

好风 好雨 好 爽 朗

这儿 是我 美丽 的家 乡

这儿 是我 迷人 的家 乡

3. 3 3 2 . 6 | 5 3 5 6 i - | 3 3 3 5 7 6 | 5 - - |

映 日 荷 花 红 呀 遍 地 莲 藕 香 还 有 鲤 鱼 跳 吉 祥

千 树 桃 花 红 呀 万 树 梨 花 香 还 有 白 鹭 在 飞 翔

棉 花 白 如 雪 呀 稻 花 翻 金 浪 丰 收 喜 悦 绕 农 庄

小 呀 小 伙 弹 琴 姑 呀 姑 娘 唱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6 6 6 | - - :|┃ 3 3 3 5 7 6 | 5 - - |

还 有 鲤 鱼 跳 吉 祥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还 有 白 鹭 在 飞 翔

丰 收 喜 悦 绕 农 庄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5 6 | - - |┃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1、下面老师自弹自唱这首歌。

2、提问:

(1)在这首歌曲里,唱出了家乡的哪些景色?(学生交流)

(2)你们来自四面八方,歌曲中描写的,你居住的地方有吗?(师生互助)

三、简介原创歌曲

1、歌曲有四段歌词,全曲由五个乐句和结束句组成,音域起伏不大,易传唱,结束句略有变化。

2、第二小节中的前倚音 ,应唱得明朗、自豪。

3、整首歌曲应唱得明朗,充满喜悦,唱出自豪感。

4、引子部分给人以轻快、喜悦的感觉。歌曲的主体部分就象说话一样,唱出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演唱对应以声传情。

四、学唱歌曲

1、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哼唱旋律,感受旋律(1—2遍)。

2、视唱第一段歌词,注意第二小节 - 6 5 - | 中的“好”字的前倚

好 地 方

音的唱法,要唱得圆润、自豪。

3、视唱后面的乐句时,应唱得明朗喜悦。

老师:课件展示一,你们看多美呀:“映日荷花,遍地莲藕,金色鲤鱼,这是白鹭湖具有的标志性产品,畅销周边几个县市。

4、随伴奏视唱第二段歌词。

老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家乡的桃花、梨花竞相绽放,空中白鹭展翅飞翔,是我们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春游的好地方,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

课件展示二,白鹭是白鹭湖的标志,白鹭湖是因有白鹭而得名。

5、跟伴奏视唱第三段歌词。

老师:白鹭湖土质肥沃,是种水稻、棉花等作物的好地方。

课件展示:近几年来,有60%土地种上了棉花,农民的收入成倍增长。白鹭湖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产棉之乡呢!如今的白鹭湖是楼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好一派繁荣景象。

6、跟伴奏视唱第四段歌词。

“小呀小伙弹琴,姑呀姑娘唱”要唱得有弹性。结束句情绪要饱满,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唱出来。

老师:课件展示,湖区人民不再是“白天拿锄头,晚上睡枕头”的时代了,他们在享受物资文明的同时,也享受着高尚的精神文明。农场领导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文体活动来愉悦人们的身心,提高生活品味,就连中老人也没闲着,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到处都响着阵阵悦耳的腰鼓声。我们的家乡一派祥和。

7、全班跟琴齐唱全曲。

要求唱得明快、充满活力,把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五、表现歌曲的方式

1、齐唱:这首歌只有一个声部,同学们同唱一个声部。

2、领唱:一个人领唱一、二乐句,其它人齐唱其余乐句。

3、表演唱:手拿道具,边歌边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六、表现歌曲,师生互动

1、齐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认识乐器,使用乐器。

2、领唱、齐唱:指派一名学生担任领唱,其余学生担任齐唱。(同打击乐器、电子琴伴奏)

3、表演唱:作课件编排,全班可成几个小组,看谁表演得最好。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歌唱家乡有歌,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生活的甜蜜。我相信同学们长大后,用所学到的知识,用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家乡。

老师再次弹奏歌曲旋律,学生依次走出教室。

白鹭课件(篇6)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一、揭示课题

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白鹭,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⒉郭沫若先生也曾为白鹭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十六课《白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⑴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句子。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③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分节朗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⑵看图理解“蓑毛”、“喙”、“流线型”。

⑶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白鹭的?

3、默读课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给课文简单的划分段落。(不作过高要求)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4、分段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的生字后,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

白鹭课件(篇7)

课时目标

1.会认“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赏读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美。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罗丹的名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让学生说说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你从这两句诗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也叫鹭鸶,腿很长,全身羽毛雪白,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

3.课件出示杜牧的诗句: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请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

预设:白鹭身穿雪白的衣裳,长着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青山,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4.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白鹭》。(齐读课题)

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诗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白鹭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家眼里的白鹭形象,为全文的品读打下基础。尤其是对杜牧诗句的介绍为本课的学习营造了气氛,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本课生字词。

鹭嫌黛嵌匣嗜

适宜白鹤嫌弃朱红嵌入玻璃框

镜匣哨子恩惠韵味

(2)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

预设:“嫌、韵”是前鼻音,“框”是后鼻音;“宜”是二声,不要读成四声;“匣”的读音是“xiá”,不要读成“jiá”。

(3)齐读生字词。

(4)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5)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1.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读好这两个句子。相机指导学生读书,并通过带读、齐读等方式,读好排比句、反问句。

这篇文章生字词较多,所以认识生字、新词不能轻视,只有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三、走近白鹭,感悟“精巧”美。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走近白鹭,看看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为什么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1.读课文第1~5自然段,体会白鹭的精巧。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朗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2.集体交流,引导感悟。

(1)课件出示: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①引导学生抓住“色素”“配合”“身段”“适宜”这几个关键词,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图片,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

②第2自然段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

(2)课件出示: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白鹤朱鹭苍鹭

①观察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图片,抓住“生硬”“太不寻常”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

②在朗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

③第3自然段对比描写: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较,突出其独特的精巧美和寻常美。

(3)课件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结合课文“雪白”“流线型”“铁色”“青色”这几个关键词语和“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个排比句,说出白鹭的外形美。

②在朗读中体会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

③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巧夺天工!

小结:是呀,难怪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如诗一般的精巧美。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外形美。无须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赘述,从课文对白鹭外形的三处描写入手,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白鹭外形的美丽。着重紧扣第5自然段中具体描写白鹭外形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在图文结合中,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白鹭美在色彩搭配和谐,美在身段大小适宜。这样,学生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四、布置作业。

1.认清生字的字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分,如:“宜”字下面是“且”,不要多写一横。

2.描红、临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规则,

“嫌”的笔顺是“”;

“匣”的笔顺是“”,最后一笔是竖折。

3.抄写词语。

4.课外熟读课文

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白鹭课件(篇8)

说教材: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以“建设开发与保护环境同等重要”为主旨,叙述了坪林村的山猪潭因为兴建高级山庄,环境遭到破坏,白鹭鸶也被迫陆续搬走,环保人士大声疾呼:还给大自然原来的面貌的事!

位于山猪潭边的坪林村,住着几十户人家,栖息着好多美丽的白鹭鸶,昔日的那里有绿茵茵的草地,无边的相思林,迷人的山猪潭。在这种生命绿洲里,人们也一直引用潭里的水,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过着平静惬意的生活。而今这一切不复存在。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正是因为缺乏环保意识所造成的悲剧。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6个字;理解“痛心疾首”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充分品读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品读重点词中理解文章,在反思中感悟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环境保护认识的基础上,明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道理。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鹭鸶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说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我这儿有一则独特的遗失启事(出示遗失启示的灯片),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读读!你认为它独特在什么地方呢?

(预设:坪林村的湖泊、山林、鹭鸶不见了,人们感到很痛心,想把它们找回来。人们遗失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而不是一般的物品)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就从第22课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灯片和板书)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灯片)认准文中的生字,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完后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坪林村、山猪潭、售房、湖泊、域)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浏览全文,想想: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法指导:抓线索归纳内容

(灯片出示鹭鸶的变化:议论纷纷—都先搬走—急着飞走了—立刻就搬家)

四、品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你看,多么可爱的鹭鸶呀!多么美丽的景色呀!(欣赏美丽风景图片和鹭鸶短片)

(过渡语:真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坪林满山翠,天光云影映碧潭呀!)

2、(出示灯片)现在,蓝色的湖泊不见了,绿色的山林不见了,美丽的白鹭鸶不见了。捡到的人还给了坪林村,还给了山猪潭,还给了大自然没有?(没有)是没有还?还是不可能还呢?请大家默读课文,通过对文中语句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默读时,老师提示学生边读边找句子时,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习写批注)

3、学生谈看法。

预设1: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隆轰隆的,尘土飞扬……巨大的看板挡住了鹭鸶回家的路线……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

(引导学生从找到的句子的重点词语中读出的感受,得出因为环境被严重破坏,而且还有人类的威胁,所以白鹭鸶不可能回来了的结论。学生体会一句就指导读一句,特别是“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和“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

(过渡:请你给我们读遗失启示的第3句: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群白色的鹭鸶。教师接:是呀,白色的鹭鸶是不可能还给我们了!)

预设2: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个月工夫,山猪潭变小了……水田不见了,潭边筑起了堤防,堤边正在修建环潭公路……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

(引导学生抓住“蓝色”一词,从找到的句子的重点词语中读出的感受,得出山猪潭会变为一潭死水、一潭黑水、一潭臭水,会干涸,会消失,所以蓝色的湖泊也不可能回来了的结论。学生体会一句就指导读一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追问,比如:一个月后呢?半年后呢?此时的山猪潭是什么颜色呢?)

(过渡:请你给我们读遗失启示的第1句: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个蓝色的湖泊。教师接:是呀,蓝色的湖泊是不可能还给我们了!那么,还会有白色的鹭鸶吗?白色的鹭鸶是不可能还给我们了!教师引读遗失启示的第1、3两句。)

预设3:……草地不见了,相思林被砍光了。

(引导学生抓住“绿色”一词,从找到的句子的重点词语中感悟,得出山林被开发建山庄了,绿色的山林也不可能回来了的结论。)

(过渡:请你给我们读遗失启示的第2句:我们在这里遗失了一片绿色的山林。教师接:是呀,绿色的山林也是不可能还给我们了!那么,还会有白色的鹭鸶吗?白色的鹭鸶是不可能还给我们了!教师引读遗失启示的第2、3两句。)

4、再看看现实社会中,我们人类的所作所为吧!

(灯片放映破坏环境的资料:干涸的河床、受污染的湖泊、砍光的山林、焚烧垃圾、日本捕鲸)

5、(出示遗失广告的灯片),此时,你觉得我们仅仅遗失了蓝色的湖泊、绿色的山林、白色的鹭鸶吗?

6、说说:你此时心情如何?本

(预设1:气愤、着急、沉重、忧虑、无奈)

(预设2:学生答到“痛心疾首”一词,先理解,在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遗失启示的最后一句,体会痛心疾首的感情,采用指名读、教师补白(不可能啊)与学生个别对读、教师补白与全体学生对读、换读)

五、情感升华:

1、当最后一只白鹭鸶被迫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我非常同情它,可同时我又有些疑惑:它怎么当初不和其他鹭鸶一起走,而要等到再也不能住下去的时候才离开呢?

预设1:生答“如果这里变成了山庄,那我们不是更热闹了吗?”

(过渡:哦,原来鹭鸶认为建“鹭鸶滩山庄”不仅对坪林村的人有好处,对白鹭鸶也有好处呀!所以,它才没那么紧张呀!)

预设2:生答:广告语让鹭鸶认为人类会在开发的时候能保护环境的。

(出示广告语)追问:从这则广告你读懂了什么?(人类开发与动物、与大自然会和谐相处。)

2、可人类只想着发展,而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让鹭鸶们一次次的失望,乃至最后只能绝望的离开自己的家园,此时,最后一只鹭鸶最想对人类说什么呢?

(引导学生的发言最后落在本文“和谐相处”的主旨上。)

六、 结束语:

鹭鸶有美好的愿望,我们人类也有美好的愿望,本文的作者用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人类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最后,让我们饱含激情朗读这则能代表我们共同心愿语段吧(灯片:将广告语的最后一句改为:给我们一个和谐的家园!)

我相信:如果最后的鹭鸶听到了,它一定会回来的!

说板书设计:

最后一只白鹭鸶

没那么紧张 实在太可怕了 和 谐 相 处

白鹭课件(篇9)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

2.听写词语,订正。(出示课件12)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

忘却,流线型,结构,青色,清晨,安稳,悠然,黄昏,恩惠,美中不足,散文诗。

3.抽查背诵。

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重点句子解析。(出示课件13)

①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板书:精巧的诗

②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铁色,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③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出示课件14)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出示课件15)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出示课件18-20)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1)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2)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四、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白鹭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的作品有:散文集《长春集》、《潮汐集》、新诗集《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白鹭:又名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白鹭和雪鹭体形小,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朱鹭:朱鹮的别名,属于鹮科, 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嘴细长而末端下弯。朱鹮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谓稀世珍禽,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身体细瘦。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一、生字组词

宜yí(相宜、适宜、事不宜迟)

鹤hè(白鹤、丹顶鹤、鹤发童颜)

嫌xián(嫌恶、嫌弃、讨人嫌)

朱zhū(朱红、朱鹭、朱砂)

嵌qiàn(镶嵌、嵌在、嵌入)

框kuàng(镜框、木框、条条框框)

匣xiá(匣子、镜匣、木匣)

哨shào(放哨、哨兵、花花哨哨)

恩ēn(恩情、恩惠、恩爱)

韵yùn(韵母、风韵、琴韵悠扬)

二、多音字

好hǎo(好像)hào(好学)

难nán(困难) nàn (灾难)

三、近义词

精巧一精美 配合一协作 适宜一适合

孤独一孤单 恩惠一恩典 铿锵一高亢

四、反义词

精巧一粗劣 配合一干扰 生硬一自然

恩惠一怨恨 清澄一浑浊 优美一丑恶

五、理解词语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适宜:合适;相宜。

生硬:勉强做的;不自然;不熟练。

嗜好:特殊的爱好。

流线型: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

孤独:独自一个;孤单。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本文指白鹭给黄昏中的乡村带来的美、生机和活力。

清澄:(水、天空)清亮。本文是清亮明洁的意思。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六、词语搭配

(精巧)的诗 (粉红)的朱鹭 (灰色)的苍鹭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优美)的歌 (孤独)地站立

七、词语拓展

含有“不”字的四字词语:美中不足

卓尔不群 求之不得 局促不安

水泄不通 出其不意 月语拓展

攻其不备 诲人不倦 自强不息

应接不暇 纹丝不动 心照不宣

八、句子解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

5、——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破折号)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让人感到白鹭无处不美。

九、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的?

外形(颜色、身段) 生活习性(觅食、栖息)

3、白鹭给作者怎样的印象?

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颜色非常和谐;流线型结构的身段大小非常匀称,这一切都很适宜,它的外形就像“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在清水田里静静地钓鱼、在枝头孤独地站立、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行,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含蓄美,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因此,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十、课文主题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从描写白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白鹭颜色的和谐,身段的匀称,反映出白鹭自然朴实的静态美;二是白鹭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这三个画面反映了白鹭的动态美。

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图文解读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答:白鹭美,美得像一首诗。

(1)白鹭的外形美,美得自然,美得恰到好处。正如文中所说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白鹭的颜色和谐,身段匀称,这是一种自然朴实的静态美。

(2)白鹭的美还体现在与水田的和谐美,白鹭装饰了水田,水田包容了白鹭,正如文中所说的“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一种和谐、悠然的美。

(3)白鹭的美还是一种“澄清的美”,为乡村生活增添了具有生命的清澄。正如文中所说的“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二、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自然段:清田独钓图。

第7自然段:清晨放哨图。

第8自然段:黄昏低飞图。

白鹭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课时重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教学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写。

4、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齐读课题

5、那么,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白鹭呢?到底白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白鹭》开始探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朗读感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感情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好好读读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自由阅读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白鹭是什么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节的对比、烘托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7、感情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四、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请你给看到的画面起名,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嘹望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

指导朗读:

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白鹭,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白鹭的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板书:

精巧适宜(颜色、身段)

白鹭诗钓鱼图

韵味无穷瞭望图

飞行图

公路课件(汇编11篇)


经过细心的考虑编辑为您编辑了“公路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为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持。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公路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沪宁高速公路宽、长的特

点和方便快捷的纽带作用。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以中心句组段的结构形式,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结构方式,怎样把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大屏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师指图问:同学们,经过上堂课的学习,大家认识这是什么地方?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左侧飞入)29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齐读课题)

(二)、课题入手,体会作用

1、(将题目中的飞驰显示红色并闪烁)师问: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呢?

(将飞驰与行驶进行比较,旨在让学生知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你从这条路把南京和上海拉近了。这句话中读懂

了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高速公路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三、四、五自然段,用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

(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以便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交流,电脑显示:

这条路好宽哪!

这条路好平啊!

这条路好长啊!

3、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这条高速公路的特点?

板书:宽平长

(四)精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学三、四、五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宽、平、长?用曲线画出来。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提高自学能力。)

2、四人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宽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宽?

(2)电脑显示: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行车道的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路两旁设有防护网,行人是不准进入高速公路的。

(3)上述红字显示的地方分别在哪儿?谁愿意到图上来指给大家看。

(形象直观,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4)电脑显示:这条路很宽。

这条路好宽哪!

读一读,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该怎样读?

(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感叹句有增强语气的作用。)

(5)小结:这一自然段用一般叙述的方法把这条路宽的特点写具体了。

(6)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平的特点。

(1)电脑显示动画片

(彩色的动画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沪宁高速公路的平)

(2)从哪里看出这条路很平?交流后电脑显示下列句

子:

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

(3)小结:这一自然段采用举例的方法把这条路平的特点写具体了。

(4)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长的特点。

(1)交流:你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条路很长?

(2)电脑显示:

①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A、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

B、电脑显示:高速公路背景图,感受长。C、指导朗读。

②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

A、电脑显示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动感演示这条路经过的几座城市,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

B、介绍六市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帮助学生理解。

沪宁高速公路贯串六个城市,除上海外,都在我们江苏境内,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带动了整个江苏经济的腾飞,上海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这些城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沪宁高速公路就把这样六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它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

C、指导朗读:我们有这么重要的一条高速公路,爷爷说这句话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好爷爷的话?

(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先从感性上明白这里的珍珠和黄金纽带分别指什么,进而通过老师讲解,使学生从理性上弄懂了沪宁高速公路为什么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对高速公路重要作用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沪宁高速公路的黄金纽带作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这一自然段是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

把沪宁高速公路长的特点写具体的。

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

7、介绍中心句组段方法。

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沪宁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一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

(介绍组段方法旨在指导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五)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1、电脑显示实践活动要求:

仿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写法,写一段话。

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2、学生写作,交流。

(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22、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朗读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求悟。

一、课题入手,激发兴趣,体会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在展示高速公路背景图,齐读课题后,指着闪烁的红字问学生: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以及其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这条路的特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借助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三至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多媒体课件:双向四车道的结构示意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画,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从而使学生对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有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介绍了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完一个自然段后就对这段话的写法进行小结,三段全部教完后再揭示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后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学习这种写法,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写完后让学生当场交流、点评、修改。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得到运用,从而转化成技能。

公路课件 篇2

活动名称:数字公路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顺数、逆数、接数1~10,体验数量之间的正逆关系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跳房子(地面)如图:

情境创设:三个房子中间圆形的石子路

配备教具: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数字卡贴在圆形的石子上

活动过程:

一、出示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引起幼儿的兴趣

l贝贝羊嘟嘟牛宝宝兔他们是好朋友,而且他们的家也离得很近(教师边讲边出示),他们的房子之间有一条石子铺的小路,奇怪的是:这每个石子上都有数字,只有摆对了数字,才能到对方的家

l按要求铺路:

A贝贝羊嘟嘟牛是顺着铺路1~10。

B嘟嘟牛宝宝兔是逆着铺路10~1。

l请个别幼儿手拿带有数字的石子来铺路,铺好后请幼儿来正数、逆数,引导幼儿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请幼儿说一说,两种顺序唱数有什么特点(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二、补路(请其他老师拿掉其中几个石子)

l有一天,贝贝羊发现他到嘟嘟牛家的路上少了几个小石子,小朋友帮贝贝羊补路吧

l请个别幼儿操作,在顺、逆唱数的过程中寻找缺失的石子(即数字)。

三、游戏:

跳房子:由一跳到十,再由十是跳到一(如图)引导幼儿在跳的过程中进行顺数和逆数。

四、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l请幼儿翻开书第26页,请幼儿数数藤上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如果按照南瓜上的数字来数的话,南瓜上的数字应该是几?引导幼儿观察下图,看一看箭头的方向和数字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

l数数看红色箭头上的数字应该怎样数?白色的圆圈里应添上哪个数字(依此类推)

公路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共同建构完成主题。

2、巩固幼儿合理布局的能力,并尝试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建构。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建构草图,各种建构材料如:雪花片,多孔插塑等.及一些辅助材料如:花,树,牛奶盒等.

2. 已经尝试合作建构.

活动过程:

一、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回忆,引出建构主题.

回忆上节活动内容。

师:小朋友,我们上次尝试建过了十字路口,今天我们再来建构一次有关路的主题:马路上.

二、请幼儿讨论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马路旁边又有什么建筑物?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设计出马路上的草图.

师:1.马路上都有什么呢?(各种车辆,及红绿灯等)

2.马路旁边有什么?(超市,房子,幼儿园,游乐场,公园等)

三、出示一些辅助材料,让幼儿说说这些辅助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

公路课件 篇4

设计背景:城市的公路变化万千,高架桥、十字路口、高速公路等等,在孩子的眼里已不再陌生,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公路。同时我们也发现,自主游戏中,许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比较热衷于玩公路上的游戏,我的马路是六车道,我的汽车是双层客车这样的语句常常从孩子口中传出。我们已意识到: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教育,《纲要》中也提到:教育活动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们选择城市里的公路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旨在让孩子在丰富、真实的情境中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与老师、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公路、汽车的经验。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尝试,积极表达;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的交流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更多的知识经验。

活动一:公路大汇展

活动目标:学习从多种渠道搜集关于城市公路的资料,在收集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丰富语言。

活动准备:1、亲子作业:我所认识的公路(见活动后),请家长协助,共同收集有关公路的资料,给孩子介绍有关公路的小知识,并制作成公路的海报。

2、环境布置公路大汇展,将孩子们的海报张贴布置。

3、多媒体资料:城市里的公路。

活动建议:

1、参观公路大汇展,幼儿结伴介绍。

指导策略:教师不多干预,更多的是观察、倾听,了解孩子眼中的公路世界;对于孤单儿童,教师可帮助他结伴,或成为他的听众;对于跑题情况,教师可耐心了解原因,记录有价值的情况。

2、观看多媒体课件:城市里的公路。

指导策略:观察幼儿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言语,并作适当的讲解。

3、讨论:我喜爱的城市公路。

小组讨论,轻声交流。

指导策略:参与幼儿的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认识。

附:亲子作业单: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

城市里的公路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我班将在最近丰富孩子有关此方面的经验,请您帮助孩子收集有关公路的信息(如:公路面貌、公路的发展、未来公路等等),并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份公路海报,于近日交到老师处。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中班

活动二:参观城市公路

活动目标:感知现代化的城市公路面貌的变化,体验高科技所带给人们的方便。

活动准备:1、事先联系汽车,寻找好目的地。

2、有目的地准备有关公路变化的海报和文字或音像资料。

活动建议:

1、提出参观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比较老公路与新公路的不同。

2、幼儿参观。

3、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新公路的好处。

活动三:公路设计师(区域活动)

活动目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设计独特的城市公路,体验当公路小设计师的乐趣。

区域一:画一画

准备:画纸、油画棒

过程:1、说说自己想设计怎样的公路,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2、想象创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3、布置画展。幼儿自己动手,将作品张贴在我设计的公路栏中。

区域二:涂一涂

准备:城市公路草图(大幅)、颜料、画笔、美术活动工作衣。

过程:小组合作,为大幅的城市公路涂上美丽的色彩。

区域三:搭一搭

准备:建构材料、建构场地环境布置。

过程:用多种建构材料搭出想象的公路,活动中能与同伴协商,不争抢玩具。

活动四:汽车总动员

活动目标:收集各种汽车玩具与图片,在收集中了解汽车的一些特征。

活动准备:1、与家长联系,争取支持。

2、开设游戏区汽车吧,陈列各种汽车模型与图片等。

活动建议:在自主游戏时开放此游戏区,让孩子玩玩、摸摸、听听、比比,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汽车知识。

指导策略:提醒幼儿爱护玩具,活动结束后将玩具归放整齐。

活动五:汽车大天地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纸箱装饰成汽车车厢,体验创作和游戏时的快乐。

活动准备:1、(此活动在室外进行)美工装饰材料自主陈列。

2、大纸箱若干,散放于场地四周。

3、请大班幼儿客串汽车表演。

活动建议:1、汽车表演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制作要求:(1)自选材料把纸箱装饰成喜欢的车厢,注意色彩的搭配。

(2)材料不浪费,用完及时归放。

(3)尽量不影响别人。

3、幼儿制作。

指导策略:观察,支持幼儿的创新表现,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一些小困难,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一些制作方面的问题。

活动六:公路妙妙妙

活动目标:听信号练习变速跑,能积极参与户外竞赛活动。

活动准备:1、场地布置:地面画好公路线条,红绿灯指示牌。

2、幼儿自制车厢。

3、欢快音乐。

活动过程:1、听音乐幼儿开汽车入场。

2、以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我们来到了哪里?我们怎样在公路上开汽车?

师幼共同制定游戏玩法与规则。(注意:当教师的建议幼儿不采纳时,不强求,可换一角度提出变速跑的要求。)

3、幼儿游戏:提醒幼儿沿公路的车道行驶,不相互碰撞。

教师用红绿灯控制,用语言提示:上高速公路进入慢车道等。

游戏进行23遍

4、放松小游戏:下车了。

活动结束后要求幼儿与老师一起收拾、整理物品,放归原处。

公路课件 篇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朗读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求悟。

一、课题入手,激发兴趣,体会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在展示高速公路背景图,齐读课题后,指着闪烁的红字问学生: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以及其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这条路的特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借助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三至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多媒体课件:双向四车道的结构示意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画,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从而使学生对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有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介绍了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完一个自然段后就对这段话的写法进行小结,三段全部教完后再揭示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后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学习这种写法,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写完后让学生当场交流、点评、修改。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得到运用,从而转化成技能。

公路课件 篇6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老师想让大家来做一道数学题。口述:一条公路(板书:公路)共长274千米(板书:274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板书:40千米每小时),以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走完这条公路需要花去多少时间?(生上黑板计算)

2、(计算6个多小时)老师这还有一条路和这题中的公路一样长,如果还是这辆汽车走,走完只需要3个多小时。(板书:3个多小时)同学们,你们能猜一猜这是为什么吗?(相机板书:高速)

二、学文。

(一)、整体感知。

1、读题。

2、读文,思考:沪宁高速公路有哪些特点?

3、交流板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宽

(二)、讲读35小节。

1、小组商量,选择一个特点作为学习对象。

2、布置要求。

第三小节:(1)、先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然后看着这幅图填一填图上箭头所指的是什么?并结合你填好的图介绍一下高速公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第四小节:(2)、细细地读一读第四小节,然后完成这样的填空:这条路好平啊!司机座位右上方挂着的绒布小熊猫很少看到它晃动。司机座位旁边放着的开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还有。(你还能再举一些表现高速公路上平的例子吗?)

第五小节:(3)、先读一读第五小节,在图上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城市名称,然后结合这幅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填空:这条路真像。

3、小组自由准备。

4、交流汇报。

(三)、讲读第六小节。

1、引读第六小节。

2、点题。

(四)、录像感知。

三、作业。

最后,金老师向你们提个建议,如果有机会上沪宁高速公路,你可千万别忘了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哦!

公路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

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wú乘shèng馑jǐn俟sì

甫fǔ铿kēng莫mù

3、练习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通“耳”,罢了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介词,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理

方六七十里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仪礼乡饮酒》和,同

权将如吴《三国志吴书》到……去

不动如山《孙子兵法军争》像,如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

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你,你的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稀”

莫春者“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

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

唯利是图。

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

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

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1、3详见表格内容。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表格一:

人物述志性格描写方法

启示

原文概括

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有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皙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孔子评志政治思想

人物形象

对象

态度

子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有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习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习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公路课件 篇8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平行并列的方式组织结构,各段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结构规范,条理清晰,值得初学者借鉴。

这条路好宽哪!整个公路为双向四车道。路中央是分隔带,分隔带的两边都有超车道和行车道。行车道旁边还有几米宽的路面,那是行驶中的车辆紧急停车的地方。车道多,设计全,突出路面宽

这条路好平啊!汽车在路上行驶,一点也不觉得颠簸。人的感觉:不颠

司机座位的右上方挂着一个绒布小熊猫,一路上很少看到他晃动。物件的状态:

不晃

机座位的旁边放着一杯开水,过了很长时间,一滴水也没有溅出来。水杯里的水:

不溅

这条路好长啊!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看到的样子:长

爷爷笑着问我:你知道这车要经过哪几座主要城市吗?我眨了眨眼睛说: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对吗?经过的城镇:多

爷爷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用数据说明:长

汽车风驰电掣。车窗外,村镇、田野、树木飞快地闪过,不知不觉上海到了。车上的感觉:快

原来坐汽车需要十个小时,现在只要三个小时就到了。今昔比较:

突出高速

公路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公路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公路课件 篇11

这是一个晴朗的上午。此时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呢,人们烦闷地扇着风。

开始,还烈日炎炎。可不久,乌云竟布满了天空。轰隆隆忽然,天空来了一个响雷,把正在看书的我吓了一跳。这时,风呼呼地刮着,窗帘在不停地摆动着。看来,一场夏天的暴风骤雨要降临了!我赶紧关好了窗。

透过窗外,可以看到许多的人纷纷赶回家。现在的风更猛了,就连平时苍劲有力的大树在风中也显得那么的弱小。大树就一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在风的手里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小树。紧接着,闪电像条火蛇窜向天边,顷刻间就把天染上了一条显眼的弧线。天,越来越黑了。过了几分钟,天就像被撒上了墨汁一样,已经变得乌紫乌紫的了。

滴答,滴答空中的小雨向珍珠似的往下落,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一滴滴雨点,落到了屋檐上,落到了草丛里,落到了花园里很快,原本有些潮湿的地面变成了一个大水路。雨渐渐变大了,从空中到地上,疯狂地跳着。哗啦哗啦此时雨的声音也不再这么柔和了。狂风也不停地在呼啸。人们也把窗户关得紧紧的。之后,雨终于缓慢了一些。哗啦,滴答,滴答它的声音听起来已经不再这么猛了。

风,也渐渐地弱了。空中的乌云似乎也不再这么张扬了,纷纷退去。终于,雨停了,迎接我们的还是那灿烂的太阳。它已经露出了那可爱的笑脸。人们的心情也好多了,有说有笑的。太阳,你终于回来了!我想。雨后的空气清新多了,世界就像被洗过似的,可爱极了。

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发现,在太阳的后面出现了一道彩虹。它散发出了彩色的光芒,直指苍穹,梦幻无比,看起来多么美呀。风雨过后的彩虹,是再美妙绝伦不过的了。

雷雨啊,你创造了大自然伟大的奇观!

相关推荐

  • 看海的课件推荐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海的课件推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
    2023-06-22 阅读全文
  • 教材课件(汇编11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材课件,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语文一年级上册》...
    2024-06-28 阅读全文
  • 白鹭课件(汇编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以下内容“白鹭课件”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提供的,我们相信阅读本文会为您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带来新的提升!...
    2023-08-02 阅读全文
  • 法学课件(汇编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教案课件设计全面,有助于深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栏目小编推荐您去看“法学课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3-07-10 阅读全文
  • 公路课件(汇编11篇) 经过细心的考虑编辑为您编辑了“公路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为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持。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2023-04-25 阅读全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看海的课件推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正确...

2023-06-22 阅读全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材课件,欢迎你阅读与收藏。《语文一年级上册》...

2024-06-28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体现。以下内容“白鹭课件”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给您提供的,我们相信阅读本文会为您的精神世界和人际关系带来新的提升!...

2023-08-02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教案课件设计全面,有助于深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栏目小编推荐您去看“法学课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23-07-10 阅读全文

经过细心的考虑编辑为您编辑了“公路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为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水平提供的有力支持。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2023-04-2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