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化学选修5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06 化学选修教案 选修教案

化学选修5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不再是梦,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各种角度深入剖析“化学选修5教案”,如果你觉得这个信息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

化学选修5教案 篇1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 过量,不应以过量的 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例1 常温常压下,将盛有 和 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 的体积是( )

(A)17.8mL (B)14.8mL (C)13.6mL (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 ,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 与 ,其体积比为4:1。若 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 与NO,这部分 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 3mL,则有 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 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 ,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

例2 将 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 和 以4:1与水生成 和过量的 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 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 过量,此 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 溶入水成硝酸,即 的体积是 的4倍。另一部分 与稀酸中水按 生成 和NO反应,由余0.05mol NO可知这部分 应为0.05×3mol。即:

例3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 和固体 共 。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 。求原混合物中 、 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 ;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 和 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 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 ,设为 ,

因 为 , 。

化学选修5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有关话题)

学生先提建议,后播放《长影集团—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长影集团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教师:?《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变形金刚》是一部系列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它接连创造了票房神话,拿变形金刚3为例,它在中国至少卷走了10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了十亿美元。同时,这部电影又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带向全球,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上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同学们结合材料2,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同意吗?高票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推向全球,实现美国的政治意图。那么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邓小平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yjS21.COM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教师:同学们提这些建议都很好,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其实大家都是想借助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看长影集团是怎样做的呢?长影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两轮驱动,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轮驱动,也就说通过这两项措施来推动长春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长春的城市竞争力,我们角度再开阔一些,推动文化产业能不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 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化学选修5教案 篇3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化学选修5教案 篇4

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意识。

1.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计算式、单位?

3.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速率为什么随之变化?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吗,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人类服务?从而引出本书内容。

1.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

2. 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

1.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

2.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是 。

3.有效碰撞是 。

4.活化分子为 。

5.活化能为 。

图中E1是 ,E2是 ,E2―E1是 。

6.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 测得,并以测量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因此 对某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即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温度越高说明该反应的活化能 。

7.活化能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能够实现向体系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 xxx等。

8.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请分析下图,并得出正催化剂使反应的活化能 。(填:升高、降低、无影响)

化学选修5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化学选修5教案 篇6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 结合成 ,碳原子剩余的 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 ,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 的 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 。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3)

2、电石遇水产生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

根据课本p35页【学与问】,阅读课本p34~35,完成下表:

分馏 常压分馏 利用各组分的_______不同 石油气,_______, ,[来源:学,科,网z,x,x,k][来

_______, ( ,

减压分馏 利用在减压时,____ _降低,从而达到分离_______目的

催化裂化 将重油(石蜡)在催化剂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将________断裂________. 提高汽油的产量

裂 解 又称______裂化,使短链烃进一步断裂生 成_________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 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 ,相对密度逐渐 ;

(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 的烃,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其他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

(c)烷烃的相对密度 水的密度。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 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化学选修5教案 篇7

试剂和仪器:试管、溴乙烷、蒸馏水、酒精

(1)用试管取约2mL的溴乙烷,观察溴乙烷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2)将2mL的溴乙烷分放在两支试管中,往其中一只中加入2mL的水,振荡,静置。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荡,静置。

【学生回答后投影】1。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实验结论):无色液体,沸点比乙烷的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

(学生回答密度比水在时,提问:为什么?你怎么知道水层在上方?)

【提升】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氯乙烷的沸点比溴乙烷的沸点是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答】低,有可能是常温下是气体,因为氯乙烷与溴乙烷的结构相似,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溴乙烷,分子间作用力小,故沸点低。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溴原子作为溴乙烷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变化应围绕着C—Br键断裂去思考。 C—Br键为什么能断裂呢?在什么条件下断裂?

【生答】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

CH2CH2Br+NaOH → CH3CH2OH+NaBr

【引言】以上所述,均属猜测,但有根有据,属于科学猜测。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的。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你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充分振荡:增大接触面积;加热: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追问】: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如何加热?

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因为溴乙烷的沸点只有38。4℃,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液体容易暴沸。可采用水浴加热。

【指出】水浴加热时就不可能振荡试管,为了使溴乙烷和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水浴的温度应稍高于溴乙烷的沸点,为什么?

【生答】使处于下层的溴乙烷沸腾汽化,以气体的形式通过NaOH溶液与其充分接触。

【指出】可同学想过吗?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汽化出来的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你想如何解决本问题?

【生答】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学生探究实验2】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溴乙烷能否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用品:大试管(配带直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2只、试管夹、小试管10只,长胶头滴管(能从大试管中取液体)、250mL烧杯。溴乙烷、10%NaOH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稀溴化钠溶液、稀氯化钠溶液。

【提示】

(1)可直接用所给的热水加热

(2)溴乙烷、10%NaOH溶液的用量约为2mL

(3)水浴加热的时间约为3分钟

(巡视,组织教学,及时点拨,结合不同方案组织讨论: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直接加AgNO3为什么不可以?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程序如何?)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得出结论】

结论: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投影】上述方程式也可以写成:

NaOH

CH2CH2Br+H2O→CH3CH2OH+H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提升】由此可见,水解反应的条件是NaOH水溶液。溴乙烷水解反应中,C—Br键断裂,溴以Br—形式离去,故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HS—等均可取代溴乙烷中的溴。

【质疑】对水解反应的深化:

CH3

CH3—C —CH3

1、把“—Br”替换成“—Cl”,能否发生反应?

CH3CHCH3

2、把“CH3CH2—”替换“ ”或 “ ” 或 R— 如何反应?

3、把“CH3CH2—”替换成“Fe3+ ”,能否发生反应?

【目标测试】

1、(20xx年上海市理科综合测试)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沸点12。27℃),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是CH2=CH2+HCl→CH3CH2Cl,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决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具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H3和H2O在与卤代烃反应时的性质很相似,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卤代烃发生氨

解,写出溴乙烷的氨解方程式。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

科学猜测

实验验证

形成理论

发展理论

解决问题

投影:

【小结】这个过程不是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一过程蕴含着以实验事实为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它。

化学选修5教案 篇8

乙醇的消去反应

①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此反应的类型

讨论得出结论:此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是小分子——水

在此反应中,乙醇分子内的羟基与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结果是生成不饱和的碳碳双键

注意:

①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防止暴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

③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为何要为1∶3?

因为浓硫酸是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

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以1∶3为宜。

④为何要将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什么位置?

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主要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补充] ③ 如果此反应只加热到140℃又会怎样?[回答] 生成另一种物质——乙醚。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Br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化学选修5教案 篇9

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下载1、下载2 ◇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下载  ◇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下载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下载 ◇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第三节 化学平衡 ◇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下载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全章教案 ◇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全章教案 ◇ 第一节 原电池  下载 下载 ◇ 第二节 化学电源 ◇ 第三节 电解池  下载 ◇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下载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化学选修五教案13篇


以下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化学选修五教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请阅读我们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

鲁科版化学选修4《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1节《水溶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与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或,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和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和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2)

教学过程: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千百万种,正是这千百万种物质构成了洵丽多彩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会了解到:

1、什么样的物质称为有机化合物;

2、食品中含有哪些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有何重要作用;

3、淀粉、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性质特点,人们怎样正确摄入这些营养物质。

在千百万种物质中,有机化合物质占绝大多数。哪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它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已经知道什么?”)

{你已经知道什么?}葡萄糖、面粉、棉布在空气中会烧焦,煤油、石蜡等物质经点燃后有黑烟冒出。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黑色物质是炭,说明这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1、有机化合物:把葡萄糖这类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组成中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般叫做无机化合物。

说明:(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碳酸盐等极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与性质与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归入无机化合物来研究。(引导学生看书)

(2)有机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3)有机物除含有碳元素以外,还可能含有氢、氧、氮、磷、硫、氯等元素。有机物分子中可能含有1个或若干个碳原子,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或环状,碳原子还可以与其他元素的原子连接,碳原子的连接顺序和方式可以不同。(此部分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并参照《拓展视野》进行说明。

根据三种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请你计算出甲烷、乙醇、维生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

不同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可以相差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可以达到几万至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大。这些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白酒、食醋、糖、面包、牛奶、水果、大米……

结合书本图8-3各种各样的食品进行。

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       ,食用油中含有________,鱼、肉、牛奶中含有      ,青菜、水果中含有      ,青菜中还含有       。

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回忆,能回答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水、无机盐、糖类、脂肪、维生素、蛋白质。

补充:多吃水果有利于健康,其原因之一是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化学式为C6H8O6),它能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1)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2)根据维生素C的化学式,请你从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角度谈谈该化学式所包含的信息:               、                 。

{课后反思1}

厨房中有哪些有机物?请找一找,并说出它的名称。

(学生能够回答很多种)但学生会回答到食盐,教师应及时引导。

{课后反思2}对人体而言,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哪些?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结合生物知识进行的。学生不能很完整地回答出六种,但通过不同学生的回答补充,就能得出六种基本的营养素。生物作为中考考试科目,从这一点上来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4)

1、掌握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用球棍模型制作C3H6、C4H8、C2H6O的分之模型,找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应考虑几种异构形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

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练习,培养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严谨性。

有机化合物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

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纪化学家的难题?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讨论: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碳原子的价键总数是多少?什么叫单键、双键、叁键?什么叫不饱和碳原子?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观察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分别用一个甲基取代以上模型中的一个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与原结构有什么关系?

分组、动手搭建球棍模型。填P19表2-1并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键角、分子的空间构型间有什么关系?

从二维到三维,切身体会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归纳碳原子成键方式与空间构型的关系。

=C=      —C≡

观察以下有机物结构:

(3)   —C≡C—CH=CF2、

思考:(1)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面?(2)最多有几个碳原子共线?(3)有几个不饱和碳原子?

轨道播放杂化的动画过程,碳原子成键过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自学,有助于认识立体异构。

1、有机物中常见的共价键:C-C、C=C、C≡C、C-H、C-O、C-X、C=O、C≡N、C-N、苯环

2、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单键、双键和叁键的价键数分别为1、2和3)。

3、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叁键中有两个键较易断裂。

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4)。

5、分子的空间构型: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5)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6)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7)

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ascurriculum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本着“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理念,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实现化学课堂“知能情”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即焓变与熵变的影响)”为线索,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将科学本质的“可证伪性”与科学研究中“证明”与“证伪”方法的使用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以“熵增原理”为设计的着力点,从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引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化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总体来说,课标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为可能的后续学习以及提高科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素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

△S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1、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8)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2)第二个环节—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9)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0)

试剂和仪器:试管、溴乙烷、蒸馏水、酒精

(1)用试管取约2mL的溴乙烷,观察溴乙烷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2)将2mL的溴乙烷分放在两支试管中,往其中一只中加入2mL的水,振荡,静置。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酒精,振荡,静置。

【学生回答后投影】1。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实验结论):无色液体,沸点比乙烷的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

(学生回答密度比水在时,提问:为什么?你怎么知道水层在上方?)

【提升】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氯乙烷的沸点比溴乙烷的沸点是高还是低?为什么?

【生答】低,有可能是常温下是气体,因为氯乙烷与溴乙烷的结构相似,而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溴乙烷,分子间作用力小,故沸点低。

【小结】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后,其相对分子质量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卤代烃溶沸点升高,密度变大。所以卤代烃只有极少数是气体,大多数为固体或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溴原子的引入能使溴乙烷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呢?

【投影】3。溴乙烷的化学性质

【引言】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溴原子作为溴乙烷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变化应围绕着C—Br键断裂去思考。 C—Br键为什么能断裂呢?在什么条件下断裂?

【生答】在溴乙烷分子中,由于Br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C,则C—Br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就偏向于Br原子一端,使Br带有部分负电荷,C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当遇到—OH、—NH2等试剂(带负电或富电子基团)时,该基团就会进攻带正电荷的C原子,—Br则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离去。

【问题】已知:CH3CH3与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反应,CH3CH2Br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若反应,可能有什么物质产生?

【科学推测:】若反应,则生成乙醇和溴化钠,发生如下反应 :

CH2CH2Br+NaOH → CH3CH2OH+NaBr

【引言】以上所述,均属猜测,但有根有据,属于科学猜测。很多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科学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的。如果让你设计实验证明溴乙烷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你如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溴乙烷的Br变成了Br—?

(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分层的,且有机物的反应一般比较缓慢,如何提高本反应的反应速率?

充分振荡:增大接触面积;加热: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追问】:能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如何加热?

不能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因为溴乙烷的沸点只有38。4℃,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液体容易暴沸。可采用水浴加热。

【指出】水浴加热时就不可能振荡试管,为了使溴乙烷和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接触,水浴的温度应稍高于溴乙烷的沸点,为什么?

【生答】使处于下层的溴乙烷沸腾汽化,以气体的形式通过NaOH溶液与其充分接触。

【指出】可同学想过吗?溴乙烷是大气污染物,汽化出来的溴乙烷不可能完全与NaOH溶液反应,散失到大气中就会污染空气,你想如何解决本问题?

【生答】试管上加一个带长玻璃导管的橡皮塞,起冷凝回流的作用,既能防止溴乙烷的挥发,又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

【学生探究实验2】请同学们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溴乙烷能否在NaOH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

实验用品:大试管(配带直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2只、试管夹、小试管10只,长胶头滴管(能从大试管中取液体)、250mL烧杯。溴乙烷、10%NaOH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稀溴化钠溶液、稀氯化钠溶液。

【提示】

(1)可直接用所给的热水加热

(2)溴乙烷、10%NaOH溶液的用量约为2mL

(3)水浴加热的时间约为3分钟

(巡视,组织教学,及时点拨,结合不同方案组织讨论:加入NaOH溶液加热,冷却后直接加AgNO3为什么不可以?检验卤代烃中含有卤元素的程序如何?)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得出结论】

结论:CH3CH2Br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CH2CH2Br+NaOH→CH3CH2OH+NaBr

【投影】上述方程式也可以写成:

NaOH

CH2CH2Br+H2O→CH3CH2OH+HBr

该反应可理解为: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中和反应生成的HBr,降低了生成物的浓度,使反应正向进行。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提升】由此可见,水解反应的条件是NaOH水溶液。溴乙烷水解反应中,C—Br键断裂,溴以Br—形式离去,故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HS—等均可取代溴乙烷中的溴。

【质疑】对水解反应的深化:

CH3

CH3—C —CH3

1、把“—Br”替换成“—Cl”,能否发生反应?

CH3CHCH3

2、把“CH3CH2—”替换“ ”或 “ ” 或 R— 如何反应?

3、把“CH3CH2—”替换成“Fe3+ ”,能否发生反应?

【目标测试】

1、(20xx年上海市理科综合测试)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或扭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沸点12。27℃),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应急处理,乙烯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制得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是CH2=CH2+HCl→CH3CH2Cl,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决定氯乙烷能用于冷冻麻醉应急处理的具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NH3和H2O在与卤代烃反应时的性质很相似,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卤代烃发生氨

解,写出溴乙烷的氨解方程式。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的水解反应,现在回忆这个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

科学猜测

实验验证

形成理论

发展理论

解决问题

投影:

【小结】这个过程不是研究事物所应遵循的一种科学方法。这一过程蕴含着以实验事实为据,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它。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1)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实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可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2)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化学选修五教案(篇13)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

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中的第四节。教材重点介绍了金属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金属表面形成了微型原电池,讲述了防护金属腐蚀的主要方法,并具体地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不但运用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也再次运用了电解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2.教材的特点

(1)从知识角度看,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延伸 电化学知识包括原电池、电解和电镀,其原理均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在学习电化学知识时,要注重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

理论上,每一个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做成一个原电池。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阳极,即外电路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阴极,即外电路的正极。两个电极之间有电势差(电化学上通常叫电动势),因此反应可以进行。在金属做两极时,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活泼性较弱的金属一般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物理学中,通常从电子的流向角度把原电池的两极分别称作负极和正极。显然,为了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材中将利用原电池原理防护金属的方法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而并非“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2)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看,采用螺旋式组织结构编写 教材内容在不同阶段逐步扩大范围,加深程度,按照螺旋式结构编写,并非一步到位。

初中化学中曾进行过“活动与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实验;在必修2“电化学知识”中初步学习了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等知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较详尽的介绍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几种常见的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在学习以上知识之后,及时学习电化学的应用顺理成章。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对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得到巩固和补充,并逐步深化,既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既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分期“消化”,又减轻了负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3)从育人价值功能看,是电化学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教材是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后出现的。不难看出,这样的安排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细化的过程,也是将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环境中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

我们学习化学知识,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对其理论的探究,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对金属腐蚀的现象和危害,对金属防腐措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知识的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缺乏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时的划分

遵循化学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为了保持本节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结合高二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利用一课时完成对金属电化学腐蚀原理及金属腐蚀防护知识的的探讨,第二课时做适当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应用,是合理可行的。4.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本节内容又紧密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具备了主动探究的原动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并结合《化学课标》的总体目标,确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金属腐蚀带来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②了解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涵义,认识钢铁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发生的条件及原理,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③知道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并能解释其原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会设计控制单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②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金属腐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化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5.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确立的最基本要求,结合教材的性质和功能、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原理。根据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及特点,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要将感性认识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清晰区分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原理,并用化学用语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仍存有一定困难,由此确定的教学难点是:钢铁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二、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境界的教学技巧所在”。为了达到目标、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再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将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教师引导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将其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对本节教学难点的突破,以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为基础,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化学必修教案范例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化学必修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化学必修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

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二、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

[实验4-9]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NH3+H2O==NH3·H2O==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 4NO+6H2O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

1 能否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 、NH4Cl?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

[板书]4、氨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 ==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化学必修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不仅为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供感性基础,也为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质、硅酸盐的性质、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学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相似性与不同性。另外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彩图、实物照片等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

2、 运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哟鸥鸟国土,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并关注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2、 利用实物、模型及学生自己手机的有关实物或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硅的性质

教学难点:

硅酸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课时:硅酸盐、单质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美国的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公里,宽16公里的长条形地带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导体公司(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 ,而半导体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该地区被称为“硅谷”。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师]既然硅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质呢?

[板书]§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师]主角,我们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们看课本P46 图3-1,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仅次与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盐构成了地壳中大部分的岩石、沙子和土壤、约占地壳总量的90%以上。

[学生活动]看图4-1

[师]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写出硅和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

C Si

[师]它们最外层均为四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质稳定。但他们却是不可以忽视的:碳--统治了有机界: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硅—统治了无机矿物界:硅是构成岩石与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们的学习就围绕着碳和硅的相似性进行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碳的相关知识

存在 酸性氧化物 弱酸

性质

[师]阅读课本P74-76页内容,从碳的性质总结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质。

[学生活动]

[资料卡片] 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由单质生成1molCO2时放热393.5kJ;而在同样条件下,生成1molSiO2时放热910.9kJ.放热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稳定,可见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稳定。

[思考] 比较碳、硅亲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归纳] ①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盐形式存在。

[板书]1、二氧化硅 SiO2

[师]从课本P74-75的内容,大家对二氧化硅进行树型分类?

[学生思考、书写]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 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 > CO2(干冰) D.硬度: 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

A、纯碱溶液 B、盐酸

C、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 SiO2

① 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 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 ,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 ,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 ,K+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 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 生产设备 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 硅酸盐

原料 生产设备 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 硅单质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教案 篇3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将上节课介绍的原电池真正应用到生活中是很不方便的,但是真正要改造成化学电源给予应用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化学电源。

【展示】一粒锌锰电池

【投影】图2-11(省去电子转移方向)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

【学生回答】

【思考与交流】P42“思考与交流”,分析锌锰电池为何失效,如何改进?

【过渡】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最大弊端是什么?(一次电池,电池垃圾,引出二次电池)

【投影】图2-12(略去正负极的标注)

【提问】①图片中几种物质的作用;②电子移动方向

【学生回答】

【过渡】现代社会对耗电量高的便携式电器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更加青睐。

【投影】展示一系列新型充电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讲解】每种电池优势

【过渡】燃料燃烧的本质也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直接燃烧转化成的热能再转化成电能时转化率不高,燃料电池的面世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投影】图2-15(略去电子移动方向、正负极标注和H+移动方向)

【提问】①判断正负极;②电子移动方向;③负极电极方程式;④H+移动方向;⑤该电池总反应;⑥与干电池或蓄电池的不同之处

【小结】化学电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制作的水果电池,并分组讨论,推出最优秀的作品。

【学生】交流与展示自己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

【教师】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就是化学电源,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干电池。下面请我们的同学展示有关三种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演示文稿。并讲解。

【学生】交流与展示。(①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②充电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锂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③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回收废电池?废电池如何处理?

2.为什么说燃料电池是绿色能源?

化学必修教案 篇4

高一化学教案大全1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法建议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建议教法建议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化学必修教案 篇5

《离子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2)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重点: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的有关知识内容:

1、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2、金属元素原子、非金属元素原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练习】

1、请学生上台分别画出氢原子、钠原子、铝原子、氧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析上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并指出得失电子后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性及所带的电荷数

【导入】上述原子中只有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其它原子最外层通过得失而达到稳定结构,导致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呈现不同的电性。我们把这样的微粒叫离子。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离子的定义

〔讲解〕结合教材中注释①,解释离子的定义: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指出: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和分子、原子一样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阅读】阅读教材图书4-10钠与***反应形成氯化钠

【讨论】如何区别离子与原子?

〔归纳〕离子是带电的,原子、分子不带电

化学必修教案 篇6


高中化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必修一课件,这个课件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将了解到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深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化学与实践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将会了解到化学对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学习化学的动力和兴趣。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和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们将会学习到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原子量、摩尔质量等重要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化学计量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们将学习到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了解摩尔和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还将学习到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限量问题。


第四章: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将学习到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的概念,了解原子中电子排布的规律。同时,学生们还将学习到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离子反应与溶液中的电离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离子反应和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学生们将学习到离子的概念和离子反应的特点,了解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同时,还将学习到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溶液的电离平衡。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生们将学习到氧化和还原的定义,了解氧化态和还原态的概念。同时,还将学习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化学的起源和应用,还能够掌握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计量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还将学习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为高中化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学必修教案 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教学重难点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翻页笔白板笔白板刷

教学过程

[投]当天的空气质量日报

[讲]请看当天空气质量日报的污染指数及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

(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

[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

[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

[讲解并投影小结]

存在形式:游离态:火山口附近或地壳的岩石

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

[板书](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用何种方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

(用CS2 洗涤,加热升华法)

[问]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

[投影]

[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讲]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2、 硫的化学性质

① 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投影]Fe+SFeS Cu+SCu2S (与变价金属生成低价金属)

2Na+S==Na2S (研磨并轻微爆炸)

Hg+S==HgS (除去有毒的Hg的方法)

[板书]与非金属反应:H2+SH2S

[讲]制得的H2S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有强还原性。

[板书]② 还原性:与氧气发生反应

[投影]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化学方程式:S+O2SO2

[板书]③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S+6NaOH===2Na2S+Na2SO3 +3H2O

[设问]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我们这节书所介绍的内容,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讨论关于二氧化硫的问题。

[板书](二) 二氧化硫

[展示]一瓶盛满的二氧化硫集气瓶

[问] 二氧化硫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有什么气味?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问]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怎样呢?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过渡]刚了解SO2的物理性质,下面重点研究SO2的化学性质,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秘密?

[板书]2、化学性质

[引导]请大家从理论上及已有的知识推测。如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物质的分类,SO2属于什么氧化物?分析SO2的化合价,结合第二章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思考。

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酸;可以跟碱或碱性氧化物直接反应;

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因S的化合价为+4价。

[引导]非常好,那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投影]二氧化硫可溶性的视频

实验现象: 试管中的水面上升,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 SO2 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板书](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讲]H2SO3是一种不稳定的二元弱酸,有强还原性,弱氧化性。

[引导]通过现象,可以得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但H2SO3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对于这样的反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我们称它为可逆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问]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与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二个反应是可逆反应吗?

不是,条件不同

[引导]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怎么样呢?(为操作方便,是加进亚硫酸。)

[板书]② 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2 + 2 NaOH == Na2SO3 + H2O ;SO2 + NaOH == NaHSO3

[SO2 + 2 NaOH == Na2SO3 + H2O;Na2SO3 + H2O + SO2 == 2NaHSO3 ]

[思考与交流]能否与石灰水反应?有什么现象?方程式如何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SO2,起初会看到沉淀,继续通入,沉淀消失

SO2 + Ca(OH)2 == CaSO3↓+ H2O;

SO2 + Ca(OH)2 + H2O ==Ca(HSO3 )2

[SO2 + Ca(OH)2 == CaSO3↓+ H2O;CaSO3 + H2O + SO2 == Ca(HSO3 )2]

[问]能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SO2 与CO2 ?

不能

[板书] ③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2+CaO==CaSO3

[讲]利用这点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含硫矿物燃料燃烧排放SO2的问题,可以把生成的SO2 最终转化为石膏,称之为钙基固硫

[过]二氧化硫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板书]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讲]将SO2与H2S气体混合后可看到混浊

[讲]SO2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板书]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① 与卤素单质反应:

SO2 + Br2 + 2 H2O = H2SO4 + 2HBr

SO2 + Cl2 + 2 H2O = H2SO4 + 2HCl

[讲]SO2不仅能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而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板书] ② 与某些强氧化剂的反应:

2KMnO4 + 2H2O+ 5SO2 === K2SO4 +2MnSO4 + 2H2SO4

[讲]紫色的酸性KMnO4溶液褪色或变浅。但这并不是SO2 的漂白性所起的作用,是它们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是对于有机色质来说,卤水与酸性KMnO4不是有机色质。

[过]SO2除了可以被溴水、酸性KMnO4溶液氧化外,还可被HNO3、氯气、氧气等强氧化剂氧化。如工业上生产H2SO4就可以用到以下反应。

[板书]③ SO2的催化氧化

2SO2+O2 2SO3

[讲]SO3 是无色固体,熔沸点都很低。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是硫酸的酸酐,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强氧化性。

[投影]实验视频:SO2的漂白性。

实验现象:品红溶液褪色,再加热,颜色又复原。

(品红溶液是一种有机红色染料)

[讲]SO2有漂白作用,但漂白后的新物质不稳定,易恢复。

[板书](4) 漂白性

[投影]SO2 能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而生成不稳定的物质,该物质易分解恢复为原有色物质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SO2的漂白性与氯气和活性炭不同,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投影小结]常见漂白剂及其原理比较

[过]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应用它,SO2的这些性质决定有哪些用途呢?请大家总结并回答。

[讲]SO2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用处,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但它的危害性也非同小可,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板书](5) 用途:制H2SO4 ;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问]关于酸性氧化物,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CO2,那么SO2与CO2有哪些异同呢?

[投影小结]

相同点:都是无色气体且密度大于空气;均为非电解质;都是酸性氧化物

不同点:SO2 有刺激性气味,有毒;SO2 能使品红退色

[思考与交流]如何鉴别SO2和CO2 呢?

鉴别SO2用品红溶液,看是否褪色,

鉴别CO2用澄清石灰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SO2中混有CO2,不影响对SO2的鉴别

但当CO2中混有SO2时,则需要除去SO2

[思考与交流]如何除去CO2中的SO2呢?

可通过足量溴水(氯水)或酸性KMnO4溶液或饱和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SO2 ),再通过品红(目的是验证SO2是否被除尽)

[过]根据SO2的性质以及以前学习过的气体制备知识,设计一下SO2在实验室取的装置。

[板书] (6) SO2的实验室制法

① 反应原理:Na2SO3 + H2SO4=== Na2SO4 +SO2↑+H2O

② 制备装置: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

3 净化干燥装置:盛放浓硫酸的洗气瓶

4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3溶液

5 检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

6 尾气处理:用NaOH溶液和倒扣漏斗装置防倒吸

[过]虽然SO2在实际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因SO2是有毒气体,是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当空气中含大量SO2,对环境危害极大,请大家观看有关视频。

[板书](7) SO2的污染

[讲]SO2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板书]酸雨:空气中SOX和NOX随雨水下降成为酸雨,pH

[讲]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正常雨水的pH 值在5.6左右,然而,当空气中大量N和S的氧化物随雨水降落下来就会使得雨水的pH 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

[讲]S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含S矿石冶炼等工业废气

[思考与交流]如何控制酸雨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1、改善燃料种类,积极开发新能源;

2、对煤(其中含硫为0.3%-5%)进行处理,如选洗加工、综合开发、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对排放的烟进行处理以回收SO2 .

3、种植能够吸收SO2 的有关树木(如臭椿、垂柳、柳杉)等;

[过]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会降低,这是因为H2SO3被空气缓慢氧化成H2SO4而造成的,由此我们可知道,SO32―会被空气缓慢氧化成SO42―,但是SO2被氧化成SO3却需要很高的条件,生成的SO3是硫酸的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

[板书](三) 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又名硫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晶体,溶沸点都很低。

2、化学性质:具有酸的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问]那么SO3的通性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投影小结]

(1) 与水反应: SO3 + H2O==H2SO4 (放出大量的热)

(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3 + CaO==CaSO4

(3) 与碱反应: SO3 +Ca(OH)2 == CaSO4 +H2O

[过]最后,请大家阅读资料卡片,让我们拓展视野,一同来了解一下硫化氢的知识。

[讲]给大家读一段资料: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的呢?经调查研究,这是自然界中H2S搞的鬼。原来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PbO做黄色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白的,但日久天长,空气中的H2S跟Pb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所以飞天的脸都是黑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些白漆是用PbCO3 做颜料,空气中H2S跟油漆中的PbCO3 反应生成棕黑色的PbS。

化学必修教案 篇8

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英语选修6教案5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英语选修6教案”供您参考,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英语选修6教案 篇1

I. 单词拼写10%

1. He works day and night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p___________ a house.

2. She d____________ a large sum of money to the charity.

3. Would you like to work as a volunteer in a _____________(遥远的) poor village.

4.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seven ____________(奇迹)in the world.

5. I’ve included some photos which will help you __________(描绘)the place I talk about.

II. 词组翻译60%

2. (河流等)干涸;(供应、思路) 枯竭 12.(使)变干,干透

II. 单项选择30%

1. Sue is good at .singing and her voice sounds _________.

A. soft B. softly C. sweetly D. well

2. Do you remember the chicken farm _____ we visited three months ago?

A. where B. when C. that D. what

3. I ______ my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the supermarket near my house, which was out of my expectation.

A. came out B. came across C. came about D. came along

4.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_________ the design competition for robots at the university.

A. take part B. operate C. join to D. participate in

5. After Yang Liwei succeeded in circling the earth, Chinese astronauts __________ walk in space.

A. anxious to do B. eager for C. are dying to D. are longing to

6. With the guide _______ the way, we finally got to the village which we were looking for.

A. led B. leading C. to lead D. had led

7. The reason ______ at the meeting for being late was not reasonable.

A. why he gave B. what he gave C. he gave D. on which he gave

8. I'll never forget the years ______ I lived in the country with the farmers, ______ has a great effect on my life.

A. that, which B. when, which C. which, that D.when, who

9. The plan has to be _______ to meet the real situation.

A. adjusted B. adapted C. produced D. refounded

10. The hill ________ is covered with trees is called Mang Hill.

A. of which top B. whose the top C. whose top D. top which.

英语选修6教案 篇2

Aims and demands 1. Enable the Ss know sth about the style of the western art and some famous artists .

2.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3. Comprehend the reading passage.

Main points Warming up and Reading compreheding

Difficult points Comprehend the reading passage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warming up

1.?Show the Ss some works of some famous artists;

ask them to say something they know about the pictures.

2.?The Ss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warming up in groups and walk along to listen and offer them help if needed.

3.?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o we call these things like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which can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

2. If you could have three of these paintings on the walls of your classroom or your home, which would you choose? Give the reasons.

3. Would you rather have Chinese or Western-style paintings in your home?Give your reasons.

4. Have you ever wished you would paint as well as a professional artist? If you were an artist, what kind pictures would you paint?

5. What would you rather do--- paint pictures, make sculptures, or design buildings? Why?

4.燬ay anything they like about the artists and the works.

5.Ask some more students to say more about the pictures and the choices .

1.?The Ss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re-reading.

1.Do you ever visit art galleries?

2.What kind of paintings have you seen in galleries or in books?

3.What are the names of some famous Western artists?Do you know in which century they lived ?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gallerirs in the world and say sth.about them.

1.?Fast reading. Let the Ss go over passage as fast as possible and try to find the hard words,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they have and try to decide which statement is true or false.

2.燙hoose some Ss to read the sentences and tell others about their answers.

3.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and fill in the chart.

Name of Ages Time Artist Feature

4. Extensive reading. Ask th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more carefully and then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5.?Ask the Ss to report their idea, choose the best one.

Notes:focus on,a great deal,scores of,attempt to .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the first Ex1 by wrting down their opinion.

Go over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 first.

Period Two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Aims and demands 1. Discover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Learn and improve the use of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Main points Learn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the Ss discover.

Difficult points Improve the use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1.?Discover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in groups of four.

2.?Ask the Ss to show their results to the class.

3.?Ask them to find out some of the time expressions and underline all those time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4.?Ss have a discussion and do the exercise2.

5.?Check their answers.

6.?Say sth. about the word-formation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root of the words below.

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in the passages.

Step two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Review the rules of changing the forms of the words:verb-noun-adjective .

2.?Let the Ss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low:

1. What part of speech are the words ending in-ion?Are there any exceptions to this?

2.For most words,is the verb,noun or adjective the shortest word?

3.What endings do the adjectives have?Can you think of other common endings for adjectives?

plet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bove.

5.?Do the translations. Ss discuss the sentences and the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 us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brackets.

1. Ask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word-formation.

2.?Ask them to work in groups to find some words with the prefixes and suffixes and study their meanings.

3.?Ask them to show their results to the class.

4.?Walk around the class to give them help if needed.

Step four Talking.

1.?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1.Who are your favourite artists,both from China and from other countries?

2.燱hat kind of art do you prefer:traditional or modern,abstract or figurative,painting or photography,two-dimensi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Write down the translation in the exercice book.

Period Thre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Aims and demands 1. Discover the useful structure.

2. Learn the grammar of subjunctive mood.

3. Enable the Ss to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Difficult points Subjunctive moo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revision

Review the ellipsis and inversion together first .

Step Two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

Ask the Ss to find out more sentences in the passage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

If you were an artist,what kind of pictures would you paint?

Ask some Ss to write down what they found on the blackboard.

Check together.

Ask the S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s by discussion.

David isn抰 thirsty.If he___(be),he _____(drink) the lemonade they offered.

Sally is not an aggressive person.If she ___(be),she____(be)a more successful business women.

Fill in the chart us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to present the wishes of the people.

Wish:I wish I were beautiful.

Check their answers.

Ask the Ss to think of other wishes that can抰 be realized so easily.

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Write down Ex.3 in the workbook in the exercise book.

Period Four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ims and demands 1.牋?Improve the Ss?listening skills.

2.牋?Know more about the art.

Main poi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Difficult points Get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of listening material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牋?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o first suggested they visit art galleries?

2.Who is the least interested in visiting art galleries?

3.Why is GaoYan interested in visitin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4.Does Susan prefer large or small galleries?

5.Why doesn抰 Susan want to go to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6.What kind of art does Susan dislike?

7.Which two galleries do they decide to vistit on Friday and which two galleries on Saturday?

1.Think about your own school environment.

Step Three Listening and talking

1.牋 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kbook , pause from time to time if needed.

2.牋 After listening,ask the Ss to decide which centuries the works belonged to.

3. Before they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discuss these questions with a partner and then listen and check.

1.牋?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listening task.

2.牋?Check their answers.

Prepare the reading task.

Period Five Reading and reading task

Aims and demands Improve the Ss reading skills and their talent in getting the information.

Main points Reading and reading task

Difficult points Finding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ar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Revision

Revise the subjunctive mood :

If I ran into a dinosaur in the forest,I would __________________.

If I met Pavarotti in the flesh,Iwould_______________.

1.?Ss read the passage as fast as they can and then fill in the chart by themselves

Asking for __________and _______________

Rea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sk the Ss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to the class.

3.?Ss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d more information as they can.

4.?Choose some Ss to share their ideas to the class.

plete the chart after reading passage

2.燫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match the names to the museum.

3.?Ss work in groups.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your favourite artists.

Aims and demands 1. Try to write a letter .

Main points Write a letter to the headmaster of the school asking for permission.

Difficult points Write the lett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one Writing

1.Ask the Ss to read the letter on page 45 again and:

1.find out the problem.

2.how to solve it.

3.begin to write.

2. Plan to write the letter .

1.Ss work in groups to make up a plan of writing. They can follow the example in the book on P45.

2.Ask the Ss to read their plans.

3.Write their passages in groups, when finished,ask the Ss to read in class.

Write a letter to the art gallery committee,giving your suggestions and reasons for starting this new art gallery.

1. Ask the Ss to discuss first to find out more problems and the choose the one that they think is the most seri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2. Make a plan ,try to solve it peacefully.List all the ways.

3. Ask them to write down the letter and ask them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finish the letter politely.

4. Read their letters.

Ask the Ss to sum up all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The grammmer.

Sth about the art.

Complete the letter and write down on the exercise book.

英语选修6教案 篇3

M7U4 Reading(II) Language points

1. distinction (Line 2) n. 分类区别,不同之处,差别,荣誉

2. boundary n. -- the edge (Line5) 边界,分界线

这座山成为两国间的国界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篱笆作为两个建筑物之间的分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istoric: adj. -- having importance in or influence on history (Line 6)

19是具历史性的一天,因为它代表一战的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告诉我两位伟大领导之间的历史性会议是什么时候举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罗尔未经允许就借了汽车被他的父亲斥责了一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uring the rush hours the roads are usually _____ up with traffic.

A. chocked B. crowded C. blocked D. checked

5. link up (Line21): to form a connection, especially in order to work or operate together: 联系,连接

两条公路在这里衔接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将全国遭受疾病的人们联系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起居室还用作书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片美丽的叶子当作书签来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honor (Line50) n. a quality that combines respect, pride and honesty:

我们为祖国的荣誉而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honor of sb./ sth. in order to celebrate or show great respect for someone or sth.为了纪念

纪念总统的宴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十月,为了纪念五十周年校庆,我们学校举办了一次庆典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sister was against my suggestion while my brother was ______ it. (陕西)

A. in favor of B. in memory of C. in honour of D. in search of

A collection of some phrases beginning with “in”:

in honour of in need of in memory of

in search of in favor of in charge of

8. permit (Line57) v. -tt- to allow sth.:

1). + ing/ n.

地铁车厢里不允许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他们不会准许这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sb. to do sth.

警察允许他在那里停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正确的密码安全系统是不会允许你进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势刻不容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城市的远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造成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阻塞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加快……的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对……负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售票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旅行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text.

1. Welcome to the London Underground, or as it is ________ known, The Tube. (common)

2. This problem with traffic led to the ________ of the underground system. (develop)

3. It has the ________ of being the oldest and most complex underground system in the world. (distinct)

4. However, most trains into London only went to the ________ (distance) boundary of the city because building railway tracks into the city would have caused damage to many ________ (history) buildings.

5.Passengers were transported in carriages without windows, which were pulled through ________ narrow tunnels by steam engines. (compare)

6. As more ________ ways of digging tunnels were developed, the first railway tunnel under the River Thames was dug in 1884. (advance)

7. Over the next twenty-five years, six ________ deep underground lines were made.(depend)

8. Travelling on these lines was ________, though, as each line was separately owned and many were very far from each other. (convenience)

9. After his ________ of the lines, each one was given a name and most of the names are still used today. (acquire)

10. Between 1918 and 1938, there was much ________ as new connections were built between train lines, and new stations were built. (expand)

11. The last line added was the Jubilee Line in 1977 in honour of the twenty-fifth ________ of Queen Elizabeth’s crowning. (annual)

12. The London underground system is working to transport millions of people ________ as it has done for many years. (effect)

III.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the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article

1. During the rush hours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vehicles often block Ganjiang Road.

During the rush hours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vehicles often ________ Ganjiang Road.

2. The last line added was the Jubilee Line in 1977 in honour of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Queen Elizabeth’s crowning.

The last line ________ added was the Jubilee Line in 1977 in order to ________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Queen Elizabeth’s crowning.

3. Do you know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design for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Do you know who is ________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4. This new sofa can also serve as a bed.

This new sofa can also ________ a bed.

5. The government held this conferenc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educational reforms.

The government held this conference to ________ educational reforms.

英语选修6教案 篇4

Teaching aims:

1. 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listening,speaking and reading

2.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some slides for shows,

Teaching Procedures:

Greet the students by saying“Good morning,class! Welcome back to school!”

Then say to each of them “Good morning! 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Get the students to greet each other.

Say “Good Morning,class.Welcome back to school! Teach this dialogue :

Play the first dialogue. Students listen and repeat

Teach the dates and repeat the days of the week

Play the 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answer

Ask : What day is September 10th ?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a Teachers’ Day card for their teacher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 2. have fun doing sth.

3. With one’s best wishes 4.Thank you for doing sth.

date指日期,即“几月几日”。如:--What's the date today?--It's October 15.--今天是几号?--10月15号。day指24小时的一整天;也单指白天,与night相对;也表示“星期几”;还可表示重要的日子。如;--What day is today?--It's Tuesday.--今天星期几?--星期二。They worked hard day and night.他们日夜辛勤劳动。Children's Day儿童节。

Make a dialogue asking for and giving directions.

welcome back to school have fun doing sth.

Call one’s name It doesn’t matter

Teachers’ Day Happy Teachers’ Day

With one’s best wishes Thank you for doing sth.

英语选修6教案 篇5

I. 单元教学目标:

2. Talk about likes and preferences

5. Write a letter to give suggestions

1.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likes and preference:

I’d prefer…/ I’d rather…/ I’d like…/ which would you prefer…./ I really prefer…/ would you rather…/ would you like…or…

abstract, sculpture, gallery, consequently, belief, consequent, convince, shadow, ridiculous, controversial, nowadays, attempt, predict, aggressive , scholar…

if I were you…./ I wish I could…

1.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western art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escribe all of them in a short text.

2. people became focused more on human and less on religion.

3. if the rules of perspective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people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paint such realistic pictures.

4. at the time they were created, the impressionists’ painting were controversial but today they are accepted as the beginning of what we now call “modern art”.

5. it is amazing that so many great works of art from late-19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could be contained in the same museum.

1st period Warming up and reading

The First Period Warming up Reading

Teaching goals: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knowledge of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Skimming and scanning;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discussion

A computer, a tape recorder and a projector.

To lead in such a topic by mentioning the sculptures or paintings around the students, for example, sculptures on the campus, famous paintings hanging on the walls of the corridor of the school building, etc. Ask Ss to figure out their functions and the general term to call them---the works of art

Show some famous paintings and ask : Do you know the following famous paintings and painters?

Mona Lisa Smile → Leonardo Da Vinci (Italian, 1452-1519)

Sunflowers & starry night → Vincent van Gogh (Dutch, 1853-1890)

Water Lilies →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Dream & Seated woman →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Ask: Can you tell the ages of the paintings?

Say : Today we’ll learn about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1. Comparison: Make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 and ask: Which do you think has a greater change? Why?

Read Para. 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Scan Para2-5, and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artist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paintings.

Names of Ages Time Artist Feature

The Middle Ages 5th to 15th century Giotto Di Bondone religious, realistic

The Renaissance 15th to 16th century Massaccio perspective, realistic

Impressionism Late 19th to early 20th century / detailed, ridiculous

Modern art 20th century to today / Controversial, abstract, realistic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The Middle Ages Features:

2. Artists were not interested in showing nature and people as…but interested in creating respect and love for God.

Masaccio:the first person to use perspective in painting

1. Focused more on humans and less on religion.

2. Two developments: a. Drawing things in perspectives

b. Oil painting.

1. What changes led to the change in painting styles?

2. Look at these paintings, what did they paint?

3. Why did the impressionist have to paint quickly?

Concentrate on Certain qualities

of the object What we see with our eyes

Presentation Color, line and shape photograph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eal with Exercises.

1. Underlin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the time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2. Retell the pass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chart about the text.

The Second Period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goal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o help the students lean how to judge the parts of speech according to the suffixes and determine their functions in the sentences.

Teaching important & difficult points:

Get the Ss to learn word formation by adding suffix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and a projector, a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Check the students’ homework and let one read their work.

1. Ask Ss to speak out the time expressions they underlined as homework

2. Ask a student to retell the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3. Ask 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s 3 on page 3 in groups of 4.

Art is influenced by beliefs of the people, the way of life and so on.

1. Painting is silent poetry, and poetry is a speaking picture.

画是无言的诗, 诗是有声的画。

2. Good painting is like good cooking; it can be tasted, but not explained

好的画犹如佳肴,可以品其美味,却无法解释。

I would rather walk than take a bus.

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lose her child.

would rather do sth.

would rather not do sth.

would rather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prefer sth. to sth.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I always prefer starting early, rather than leaving everything to the last minute.

Consider + n. + adj./ n. + to be/ n. + as /+that-clause/ it + adj. / + n.+ to do sth.

We consider that you are not to blame.

Do you consider it wise to interfere?

I consider you( to be )honest.

fit多指大小、形状合适,引申为“吻合,协调”

1) No dish suits all tastes. 没有人人合口味的菜。

2) Try the new key and see if it fits the keyhole.

试试新配的钥匙,看看与锁眼是否吻合。

3) The people’s Great Hall and the Historical Museum match the Tian An Men beautifully.

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与天安门陪衬得极为优美。

The prisoner attempted an escape / to escape.

She will attempt to beat the world record.

n. They made no attempt to escape.

7.painting (油、水彩)画drawing(素描)图sketch草图 portrait肖像illustration 插图

A painting of sbA painting by sb

某人的画 ? 某人画的画?

an abstract painting 抽象画 in the abstract 抽象地 abstract …from… 从…中提取

9.detailed adj./n. detailed information in detail 详细地

It’s my belief that he will win.

It was once a common belief that the earth is flat.

Their beliefs in God are very firm. 信仰,信条

The rumor is beyond belief. beyond belief难以置信

n---v: belief--- believe life --- live proof--- prove safe--- save thief --- thieve

Some people respect him, while others look down upon him . ( 表对比 )

12.influence v. n.

The weather in summer influences the rice crops .

He has no influence over his children .

搭配:Have an influence on /upon …对…有影响

Under the influence of … 受….的影响 ,被 …左右

13.aim n. v.What is your aim in life ? He aimed the gun at a bird .

搭配::achieve one’s aim达到目的 miss one’s aim未击中目标without aim 无目的的

“ please take your place , everyone ,” said John Smith .”

From now on I will take the place of Mr.George as chairman of the meeting .

15.focus vt. Vi . focus on 集中于 All eyes were focused on the speaker .

16. possession n.所有,占有;( pl )所有物,财产personal possessions

Compare:

in possession of (主动) / in the possession of (被动)

I managed to convince them that the story was true.

搭配:convince sb of sth = convince sb that … 使… 相信

be convinced of sth = be convinced that …相信…

Translation :

我怎样才能让你相信她的诚实呢?How can I convince you of her honesty?

她说的话使我认识的我错了。What she said convinced me that I was mistaken .

18. 修饰不可数名词:a great /good deal of / a great amount of

修饰可数名词: a large /great number of ;large/great numbers of ;a great /good many

修饰不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 a lot of / lots of ; a large quantity of /large quantities of

19.mostly adv . ( =mainly , largely )大部分的,主要的

They are mostly students.

This is the most I can do for you.

Peter made the most mistakes of all the class.

What interested you most? ( 最)

Most students say that it is a most interesting book, but it isn’t the most interesting they have read , and that they read such books mostly on weekends.

The heavy rain leads to serious floods.

Hard work lead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often lies in laziness. (result in / result from)

21. shadow n.

The willow’s shadow falls on the lake .

Stay in the shade ------it’s cooler . (阴凉处)

The shadows of the trees grew longer as the afternoon went on.

随着下午时光的延续,树影会越来越长。

Let Ss learn some uses of suffixes

Ask Ss what suffix is ( A suffix is a particle, which is added to the end of a root.

Suffixes usually do not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root, but can change its part of speech. For example: lead (v.)---leadership (n.); ill(adj.)---illness(n.) But sometime, some suffixes add new meaning to the newly formed words. For example: meaning---meaningless; think--- thinker

1. Suffixes used as a noun signifier

2. Suffixes used as an adjective signifier

act/imagine -ive/-tive -ative/-itive active

3. Suffixes used as an adjective signifier

broad fright -en broaden, frighten

Get the Ss to review the uses of verbs, nouns and adjectives.

Parts of Speech Nouns Verb Adjective

Subject ☆

Object ☆

Predicate ☆

Predicative ☆ ☆ ☆

Objective Complement ☆ ☆

Attribute ☆

Then practice Exercises 2, 3 &4 on page 42.

Prepare to learn the grammar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1.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correct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correct form o f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Summarizing, comparative method; practicing activities

Teaching procedures:

At first, give the students an example to present what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and in what situation we should use the subjunctive mood. Then, show them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example:

Suppose I’m a basketball fan. Yao Ming is coming here to play a basketball game this evening. But unfortunately, I haven’t’ got a ticket for it. I feel sorry about that and what should I say in this situation? I will say: I wish I watched the basketball game. / If I had got a ticket, I would go to watch the basketball game. Have you ever heard such kind of sentences?

They use subjunctive mood.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used when we want to express a wish, request, recommendation or report of a command. Also the subjunctive mood is used to express something that is contrary to the fact, highly unlikely or doubtful.

We can use the following tow sentence structures to express our regretting.

Now were/ did would/could/should/might +V(原)

Past had done would/could/should/might+have+p.p.

Futrue were /did would/could/should/might +V(原)

now wish would do / could do / were /did

future wish would do/ could do / were / did

3. as if /though + Clause 虚拟 从句动作与主句动作同时发生用过去时

4.It’s (about/high) time +(that)…过去时 /should +V. (Should不可省略)

5.表示要求,命令,建议的虚拟语气 宾语从句。常见动词: 一个坚持,两个命令,三个建议,四个要求。即:1. insist 2. order, command 3. advise, suggest, propose 4. demand , require, request, desire 这些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要使用虚拟语气。即从句中的动词 使用should + 动词原形,或者将should省略。

6.without和but for 构成虚拟. but for(要不是)

If only I knew his name!

If only we had followed your advice!

If only I could see him again!

8. It’s necessary /strange/ natural/ important + that-Clause 从句中的动词要用虚拟,即(should)+动词原形

9. 某些简单句的固定句型:

Heaven help him!

God bless you!

May you succeed!

Long liv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假设条件从句谓语动词发生的时间与主句所假设的谓语动词不一致,这种条件句叫做混合条件句。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要依照假设的时间而定。(“各归各” 的原则)

If the weather had been finer, the crops would be growing better.

If you had followed the teacher’s advice, you wouldn’t be in the hospital.

2. 虚拟条件句倒装。 条件从句中有should, were, had三个助动词可以把if省略,并将这三个词提至句首。

Exercises for the Subjunctive mood.

Ask the Ss to do Exercise 1 & 2 in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on page 4 and Exercises 1-4 on page 43.Then check the answers.

Prepare for the Listening and Talking on page 41.

Teaching goals:

1. To read about the best of Manhattan’s art galleries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art.

2.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listening skills.

3.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art galleries and write a letter giving suggest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Show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art galleries around the world: Chinese Art Gallery, The Frick Collection, Guggenheim Museu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ritish Museum, Louvre Museum in France and so on.

1. Fast reading:

Ask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bout art galleries on page 5,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any galleries mentioned in this text? What are they? What can you see there?

2. Careful reading:

Detailed reading to check Exercises 1& 2 below

After that, ask the Ss to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 3.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nd after that,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think the purpose of this text is?

To give people information about various art galleries in New York and to show them where they are.

2. Who do you think the text was written for?

Tourists, art gallery visitors.

3. Where might you see such a text?

Possibly in guide book.

Step III Discussing and listening (P7)

ⅰ.Suppose you were staying in a hotel in Manhattan with Gao Yan, Susan and John. Now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art galleries, which galleries do you prefer? Why?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 group members which galleries introduced they prefer in groups of 4.

ⅱ.Ask the Ss to do some listening practice on page7

At first, ask them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number the galleries.

Next,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t last,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First,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 1 on page 8 in groups of 4, giving their own suggestions and reasons and then write a letter to give their opinions.

StepⅥ Homework:

1. Finish the writing task.

2. Prepare for the Reading task on page 45.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高三化学活动教案”得以呈现。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指导教学的必要规范。请注意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情况!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 篇1

硫与硫的化合物

考点1 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硫有 同素异形体。如单斜硫、斜方硫、弹性硫等。常温为 色晶体(淡黄色固体有: 等)。

2.化学性质

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较易得电子,表现较强的氧化性。

(1)与金属反应:Na+S (剧烈反应并发生爆炸)

Al+S (制取 的途径) Fe+S (黑色)

(2)与非金属的反应:S+O2 S+H2 H2S

(3)与化合物的反应S+6HNO3(浓)

S+2H2SO4(浓) S+NaOH

[特别提醒]:①在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少量硫时,有时称乳白色。②硫的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因此用物理方法洗去试管壁上的硫,只能用CS2作溶剂。③由硫能溶于热碱溶液可知,用热碱溶液可洗去试管壁上的硫,由于NaOH碱性强,腐蚀玻璃,故实验室常用热Ca(OH)2溶液而不用热NaOH溶液除去试管内的硫。

[例1](1)将m g铁粉和n g硫粉均匀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红热,冷却后加入____Lb mol•L1的盐酸就不再产生气体。若把已放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2)若把0.1 mol铁粉和1.6 g硫粉均匀混合后,铺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引燃,完全反应后,将残渣全部放入过量的稀H2SO4中充分反应,结果所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明显少于2.24 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Fe+S FeS,FeS+2HCl FeCl2+H2S↑,得Fe~2HCl;又由Fe+2HCl FeCl2+H2↑,得Fe~2HCl,即产生气体的总体积和消耗的盐酸的量与硫粉量无关,只由铁的量确定。

设加入b mol•L1盐酸的体积为V,则

×2=V×b mol•L1,得V= L或 mL

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22.4 L•mol1=0.4m L。

(2)n(S)= =0.05 mol

【答案】(1) 0.4m L

(2)与硫反应的铁粉过量,过量的铁粉在加热的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了铁的氧化物,与H2SO4反应不再放出H2,故放出气体的体积小于2.24 L

【方法技巧】本题定量考查硫与铁化合及其生成的FeS与酸反应,通过分析,明确一定量的硫与铁的混合物反应后,加盐酸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只与铁粉有关,且与铁的物质的量相等。但利用此结论解题时需注意反应的条件和环境。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物理性质

相同点:常温下,都是 色气体,密度都 空气。

不同点:CO2 气味,SO2有 气味;CO2 毒,SO2 毒;C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1体积气体),SO2 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40体积气体);SO2易液化。

2.化学性质

相同点:都是 氧化物。

①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的酸 稳定,只能存在于溶液中CO2+H2O H2CO3;

SO2+H2O H2SO3。

②都能与碱反应,用量比不同,可以生成两种盐。

SO2、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都是先生成沉淀,当SO2、CO2过量时又溶解。

Ca(OH)2+SO2 CaSO3+SO2+H2O

Ca(OH)2+CO2 CaCO3+CO2+H2O

不同点:

①SO2常表现 性:2SO2+O2 2SO3 CO2表现 性:CO2+C 2CO

SO2被高锰酸钾、氯水、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CO2不能。

②SO2具有漂白性,能漂白某些有色物质,CO2不能。

③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不同:SO2形成 ,CO2引起 。

[特别提醒]:①能使品红溶液腿色的物质有:SO2 、Cl2、O3、H2O2、Na2O2、活性碳等。

②SO2使氯水、溴水、酸性KMnO4溶液腿色,不是由于其漂白性,而是因为其还原性。③干燥的SO2气体无漂白作用。④等物质的量SO2 和Cl2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不能使之腿色。原因是SO2 和Cl2发生反应生成了无漂白性的盐酸和硫酸。

[例2] 下列实验能证明某无色气体为SO2的是 ( )

①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能使品红试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 ④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SO2、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酸性气体(如:HCl、HBr、SO2、CO2等);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有Cl2、SO2,但Cl2有颜色,褪色后加热又显红色的只有SO2;能使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只有SO2气体符合。

【答案】C

【规律总结】 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通入的气体过量,则沉淀都可消失。所以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SO2和CO2。通常可用以下方法:

①用品红溶液,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O2。

②用氢硫酸,出现浑浊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2H2S+SO2 2H2O+3S↓

③用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KMnO4+5SO2+2H2O K2SO4+2MnSO4+2H2SO4

④用溴水,使橙色褪去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Br2+2H2O+SO2 2HBr+H2SO4

⑤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H2O+2HNO3+3SO2 3H2SO4+2NO Ba(NO3)2+H2SO4 BaSO4↓+2HNO3

⑥用FeCl3溶液,使棕黄色颜色变浅的是SO2,无明显现象的是CO2。

2FeCl3+SO2+2H2O FeCl2+FeSO4+4HCl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比较项目 浓硫酸 稀硫酸

氧化性强弱 氧化性(S) 氧化性(H+)

氧化性的原因

还原产物 一般是 ,可以是硫单质 H2

与金属单质的反应 在常温下,使铁、铝钝化,因加热条件下可以反应。规律:金属+H2SO4→

能与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加热条件下可以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不能反应

与H2S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能够反应 不能反应

[特别提醒]:①硫酸的性质取决于硫酸的浓度。②98.3%的浓H2SO4密度为1.84 g•cm3,比水的密度大;硫酸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将50%的H2SO4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30%;浓H2SO4或密度小于浓硫酸的溶液被稀释或与浓H2SO4混合时,都是将浓H2SO4沿玻璃棒注入其中,并不断搅拌,使其散热。

[例3](20__届创博智典联考题)中学教材高中化学第一册有如下图1所示的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该实验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硫气体放出,污染室内空气,严重地损害师生健康.为此某课外小组对此实验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改进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且几乎无二氧化硫气体泄漏。实验步骤如下:

图1 图2

①首先按装置图安装仪器,安装仪器时,在支管胶塞的铁丝构上挂一片品红试纸。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10毫升的浓硫酸,加热(在加热浓硫酸时,将铜片向上提起,铜片先不要伸入浓硫酸中),当加热至沸腾时,把铜片放下,使其完全浸入浓硫酸中,反应即刻发生。等不需要反应时停止加热并将铜片提起,离开浓硫酸,反应就停止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所示,铜片与沸腾的浓硫酸接触后可看到的现象有:  ;

(2)塑料袋作用是:;

(3)为了防止反应结束后留在试管中的气体和塑料袋中的气体污染环境,可进行的操作是: ;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

[解析]当铜片接触热浓硫酸时,有大量的白雾产生(白雾是由于二氧化硫气体与水结合形成亚硫酸小液滴缘故)并沿支管口喷在品红试纸上,使品红试纸的红色开始褪色,而且原来无色硫酸溶液开始变绿,当品红试纸完全褪成白色后,把铜片向上提使其离开浓硫酸溶液,反应马上停止。

【答案】(1)支管口有白雾,试管中出现绿色,品红试纸褪色,铜片部分溶解。

(2)收集多余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在反应后的试管中、塑料袋中加适量的碱吸收SO2气体

SO2+2OH H2O+SO32或SO2+OH HSO3

【规律总结】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由水分子组成的的水蒸气或结晶水。可用作干燥剂,但一般不能干燥碱性和还原性气体。脱水性:将某些化合物中(主要是有机化合物)中H、O两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浓硫酸可用作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和脱水剂)

浓硫酸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先变红(酸性引起),后变黑(脱水性引起);而稀硫酸则只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之变黑或褪色。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原理:利用Ba2++SO42 BaSO4↓(白色),BaSO4 盐酸、硝酸的特性。

2.试剂: 。

3.检验的误区

干扰检验的离子:Ag+能与SO42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 2SO4;Ag+还能与Cl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AgCl;SO32、CO32、SiO32、PO43等能与Ba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但这些白色沉淀溶于强酸中。

4.检验步骤

①在待测溶液中加入 ,排除 等离子的干扰。注意一般不用稀HNO3,因为稀HNO3能将 氧化成 而被漏检。

②在排除干扰后的溶液中加入 ,产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是BaSO4,则此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特别提醒]:检验SO42的关键是既要注意试剂的选择,又要注意操作顺序的优化,方能排除干扰离子的误导,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正确推导。

[例4]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

A.Br B.SO42 C.H2SO3 D.NH4+

[解析]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褪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3,因H2SO3不稳定,分解产生的SO2可使品红褪色。②加碱后加热,产生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有NH3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H4+。③加氯水时溶液显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Br。再加BaCl2有白色不溶于HNO3的沉淀生成,说明此时溶液中含SO42,但可能是原溶液含有的,也可能是氯水氧化H2SO3产生的,故不能确定的为SO42。

【答案】B

【误区警示】SO42检验的误区:

①只加可溶性钡盐,不酸化。误将CO32、PO43、SO32、Ag+等干扰离子判成SO42,此时上述离子同样会产生BaCO3、Ba3(PO4)2、BaSO3、AgCl的白色沉淀。

②误将Ag+、Pb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盐酸有白色沉淀便断定含SO42。其错误是未注意溶液中不含SO42而含Ag+或Pb2+也会有同样现象。

因为Ag++Cl AgCl↓(白色) Pb2++2Cl PbCl2↓(白色)

③误将SO32判成SO42。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便误以为有SO42。该错误是未注意NO3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中发生反应:Ba2++

SO32 BaSO3↓(白色),3BaSO3+2H++2NO3 3BaSO4↓(白色)+2NO↑+H2O

再如向待测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便错误认定一定含SO42,也同样是落入干扰离子转化为SO42从而生成BaSO4的陷阱中。

参考答案

考点1 硫的性质

1. 多种 淡黄 Na2O2、AgBr、黄铁矿、TNT

2. (1)Na2S Al2¬S3 Al2S3 FeS (2)SO2

(3)H2SO4+6NO2↑+2H2O 2SO2↑+2H2O Na2S+Na2SO3+H2O

考点2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异同

1.无 大于 没有 刺激性 无 有 能溶于 易溶于

2.酸性 不 CaSO3↓+H2O Ca(HSO3)2 CaCO3↓+H2O Ca(HCO3)2 还原 氧化 酸雨 温室效应

考点3 浓硫酸和稀硫酸氧化性比较

强 弱 分子中+6价的硫元素 离出来的H+ SO2 硫酸盐+SO2↑+H2O

考点4 溶液中SO42的检验

1.不溶于 2.可溶性钡盐〔BaCl2或Ba(NO3)2溶液〕、盐酸

4.①稀盐酸 Ag+、SO32、CO32、SiO32、PO43 SO32- SO42- ②氯化钡溶液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一.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提问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 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 cv

阅读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例题1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板书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板书

1. 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说明

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确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带有精确刻度的细长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体流量的活塞。

(1) (1) 优点:易于控制所滴加液体的流量、读数比较精确。

(2) (2) 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i. i. 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碱式---活塞

酸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ii. ii. 滴定管的读数方法:

0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量程有25ml、50ml

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涤:

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1cm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碱式滴定管: 挤压位置

锥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时,禁止:左手离开活塞、眼睛看别的地方,要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板书

操作过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润洗。

(3) (3) 盛,调:

(4) (4) 取:待测液、指示剂

(5) (5) 滴定:

(6) (6) 记录读数:

(7) (7) 数据处理

讨论

1. 1. 完全中和点和滴定终点虽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计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氢氧化钠体积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 15.00 0.0143 1.85

19.50 0.00125 2.9

19.80 0.0005 3.3

19.98 0.00005 4.3

20.00 10-7 7

20.02 2x10-10 9.7

20.20 2x10-11 10.7

ph

7

氢氧化钠体积

2. 误差分析:

(1) (1) 润洗

(2) (2) 进气泡

(3) (3) 锥形瓶润洗

(4) (4) 滴定管漏水

(5) 读数角度1. 1. 如何减少误差:

(1) (1) 管要润洗,瓶只水洗

(2) (2) 不漏水,不进气

(3) (3) 平视读数

板书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

强碱滴定强酸:酚酞

(说明选择指示剂的方法和原则)

作业

教材:1、2做书上;3、4、5做在作业本上

练习册: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 篇3

物质的量浓度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cB=n/V(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20__•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56mol/L B.5.23mol/L C.4.33mol/L 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 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二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 =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20__•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 = 100mL 3.6mol/L 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1)20.0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 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 篇4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食盐水、碘酒 肥皂水、淀粉溶液 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 ~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 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单位是 )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气体(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1体积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数。例如:0℃、1个标准大气压下,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气体的溶解度是没有单位的。

(0℃时,NH3的溶解度是1176;20℃时为702)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对物质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外因)。

(1)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还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例1:4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至10℃,另一份加少量CaO并保持温度仍为40℃。这两种情况都不改变的是( )

A.Ca(OH)2的溶解度 B.溶液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分数 D.溶液中Ca2+数目

(2)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如氨水受热逸出氨气);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 ;随着压强的降低,气体溶解度 。(如打开汽水瓶盖即冒气泡。)

例2:下列有关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温时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冷却到0℃时会放出一些二氧化碳气体

B.20℃,100 g水中可溶解34.2 g KCl,此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4.2%

C.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一定大于弱电解质

D.相同温度下,把水面上的空气换成相同压力的纯氧,100 g水中溶入氧气的质量增加

4.溶解度曲线:

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可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根据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知这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也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比较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例3. 根据下面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 __,同温度下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2)60℃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

(3)60℃时有A物质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各mg。均降温至20℃,____物质析出晶体多些,剩余溶液____物质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些。

(4)60℃时有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时有____gA物质析出。

(5)30℃时有B物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50g,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则要加入B物质____。

5.相关计算

例4:把一定量20%的某物质的溶液加热蒸发掉10克水,在冷却到20℃时析出2克溶质,此时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4%,求20℃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例5:一定温度下浓度为a%的硝酸钾溶液,将其等分为两份,一份等温蒸发掉10克水,得到0.5克晶体;另一份等温蒸发掉12.5克水,析出1.5克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60克 B.50克 C.40克 D.30克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 篇5

一、研究新课程,制订新计划

根据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结合浙江省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化学)强调考察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形成对新课程中浙江省理综化学高考要求和命题原则的认识: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将更加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将会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突出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段式进度安排,复习过程有层次。

3月上旬,完成第一轮复习。根据〈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5个模块的不同类别(2必修+3选修)(18选6模块的复习全段统一安排,此不纳入)。确定了一轮复习的主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实验”,其中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三个模块比重深广度适当加大,基本理论中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2个必修模块中的元素化合物部分比重深广度适当降低。

3月上旬至4月中旬,完成第二轮复习。复习内容以专题复习为主,训练以专题+综合并行。就各个重要知识点,我们都将重新深入思索,加强指导和增加训练量。同时尽量通过对高考题目和出题形势的研究,使学生更明确这些板块的知识内容和考查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大空间的发挥。

5月上旬开始,进行第三轮复习,以综合模拟训练为主,以查缺补漏为辅。

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总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说明为指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在内容上:详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化学)中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比较新、旧课程高考知识点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去旧迎新、组合调整、重点到位、难点突破”。(比如:胶体、元素化合物复习等)。

在策略上:复习课上除了要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还需要积极进行“提高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开展多层面的有效合理复习,使学生在复习中掌握化学核心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基础自主建构认知,发展能力提高素养。

提出: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进行“探究式专项研讨复习公开课”,发挥校本教研的合力,寻找更有效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方法。

三、创新编写资料,提高备考质量

复习资料“贵精不贵多”。

(1)、利用老高三资料,分块负责编写适合温州中学学生用的一轮高三化学总复习同步练习

分块化学高考一轮总复习分工表(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内容

1.化学用语

2.物质的组成、分类与变化

3.无机反应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

5.离子反应

6.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佛加德罗常数

7.溶液的浓度分散系

8.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9.原电池与化学电源

10.电解及其应用

11.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

12.周期表和周期律

13.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的多样性

14.化学反应速率

15.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16.化学平衡及移动

1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18.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9.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20.盐类水解平衡

21.沉淀溶解平衡

22.综合运用

要求:

①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②新增考点、知识点汇总,不必要的可删除的“经典”知识点汇总

③《高考总复习导引》、《3+2化学》习题及答案纠错

④编写同步练习,参考老高三提供的资料,“做、编、改”三段式,最后汇编成《温州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作业本》。“做、编、改”三段式说明:先细做老高三提供的相应资料;再根据高考说明、09高考试卷、学生实际情况、本组同伴协商精编同步练习;全段学生演练后,本组各位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集体讨论修改部分,编写老师最后综合意见完善修改,定稿。

⑤复习、测试卷各一份。同步练习学生认真训练,教师及时批改:帮助学生落实答题规范,发现学生知识错漏点和能力缺失面,调整课堂节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采取后续措施,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总结,提高能力。

(2)、用好《高考总复习导引》、《3+2化学练习》,提前删除怪题不考题,修改错题错解。保证学生精练高效,不浪费高三学生的宝贵时间。

(3)、每月综合“一练一考“。每月根据复习内容及时搜集各地最新试卷,整合出一份综合练习卷和一份综合测试卷。练习卷周末随堂练,可批改再评讲。测试卷全段统一测试,集体阅卷,再分析讲评。

(4)、从12月底开始进行理科综合(化学)训练,其中未复习到的内容考题难度适当降低。

相关推荐

  • 化学选修五教案13篇 以下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化学选修五教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请阅读我们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3-07-31 阅读全文
  • 化学必修教案范例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化学必修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4-10-15 阅读全文
  • 英语选修6教案5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英语选修6教案”供您参考,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4-28 阅读全文
  • 化学必修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能更加规范的完成教学,马上就要到新学期开学的日子,教师们应该总结经验去写教学计划了。写好一篇学科教学计划要怎么做?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日夜兼程的整理今天我们诚意推荐了“化学必修学期教学计划”,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团队协作和员工管理方案!...
    2024-06-01 阅读全文
  • 高三化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高三化学活动教案”得以呈现。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指导教学的必要规范。请注意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情况!...
    2024-03-07 阅读全文

以下为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化学选修五教案”,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请阅读我们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3-07-31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化学必修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2024-10-15 阅读全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英语选修6教案”供您参考,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2023-04-28 阅读全文

教学计划能更加规范的完成教学,马上就要到新学期开学的日子,教师们应该总结经验去写教学计划了。写好一篇学科教学计划要怎么做?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日夜兼程的整理今天我们诚意推荐了“化学必修学期教学计划”,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团队协作和员工管理方案!...

2024-06-01 阅读全文

经过幼儿教师教育网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高三化学活动教案”得以呈现。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指导教学的必要规范。请注意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结合实际情况!...

2024-03-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