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24 两位数加法教案 加法教案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

您是否知道“两位数的加法教案”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进步。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构建高效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一。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的能力。

4、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小朋友入学前,爸爸妈妈带你们去买了很多的学习用品,现在看看挂图,你认得哪几样。

好,看挂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授

1、女生19人,男生18人

2、列式计算19+18=?

估计每人一本,40本书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让估算合理的学生讲讲是怎样估算的

先独立思考,如何得到答案,然后汇报。

鼓励学生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并可通过估算出的结合检验计算的合理性。

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的竖式写法。

练习巩固

1、P52试一试。写竖式,计算。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强调十位一定要加进位一。

2、想一想,32+68=?

3、P53第一题,口算

4、第二题

5、第三题

在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做题要注意的地方。最快的几个学生上黑板写

全班一起说计算过程,强调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口算,观察特别之处,有没办法算得更快

竖式计算,强调横式,竖式要注意的地方,部分学生上黑板。对完答案后,小组内说计算过程。

算出哪两个班一起坐一辆车最适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培养学生的小组全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练习,但要掌握最基本的做题方法和原则。

反思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注意有没抄错数,有数位要对齐,不要漏了进位,横线要用尺子画线。

教学重难点: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之后,巩固加强计算

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题目:27+34、34+36、61+9、83+7、32+48、23+67(同桌分做3题,同时请学生板演)

二、课堂练习

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它们,今天就让我们去人民公园检验计算能力。

1、出示公园门牌,首先进公园要买票,如果说你和爸一起去。(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你们一共要花多少钱?

谁能根据买门票和事编一道应用题?

2、公园里开设了野生动物领养区,因为现在野生动物得不到保护,受到了人类的随意捕杀,如果你有爱心的话,你可以任意领养两只小动物,每个动物都有标价

3、你想买哪只汽球?算对上面的得数,这只汽球就是你的

三、课外作业:课本13页第4题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65页例2,做一做1-2,66页练习十五4、5、6、7、8题。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算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探索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学生。

3、通过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计算内容、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是有联系的。

4、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1、师:昨天老师布置的“生活中找数学”的作业是——在生活中找两个数相加的例子,用算式的形式表示出来,你找到了吗?先和你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

2、请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

3、师: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两个数相加的知识,一定能够解决很多的生活实际问题吧?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班里联欢会邀请到了30位家长来参加,张老师一共准备了这些瓶矿泉水,每人1瓶,够吗?生猜测:够或是不够。

师:要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我们通常是用哪三步走?

2、操作体验,探索方法。

(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看谁原意充当今天的“小老师”,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讲清楚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尝试着给你的同桌讲讲看。

(2)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1)看——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

(2)想——让学生闭眼睛想一想上述操作过程;

(3)说——让学生将上述操作过程说一说;

(4)填——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填一填计算要点。

(5)思——图中的2捆小棒怎么变成3捆的?为什么要打捆?

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种算法的理解。

4、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1)结合板书上的口算过程,让学生分别说一说两种算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总结: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当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后,需要向十位进一。

6、寻找方法之间的联系。

师:解决这个新知识,我们都用到了哪些前面学过的旧知识呢?说一说。

圈一圈,算一算,仍然是借助实物进行算法的巩固。

没有直观小棒的帮助,通过数的分解组成来填一填算法,巩固算理。

45+8=□3     36+5=□1      6+24=□0

68+9=□7     36+2=□8      7+31=□8

区分进位和不进位的方法。

4、生活中的数学:

“爱心学具店”购物,四样新学具:转笔刀15元,学具盒9元,油画棒28元,三角尺4元,自己试着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每个同学写出三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式,考考自己的同桌,然后进行批改。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xx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465890

-4-25-1-70

072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5)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4页。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情况,它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10以内的加法。教材创设了学生写字的情境,根据两位同学的写字情况,自然引出两个数学问题,一个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道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借助小棒教具的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通过比较的方法,更加强调了计算的本质,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多位数、乃至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运算技能力。

1.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口算方法。

3.通过2道例题的对比,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联系,并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件、小棒等。

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能读一读吗?

生:小林写了25个字,还要再写2个;小红写了20个字。

……

我们先来解决小林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

师:怎样计算25+2=□的问题呢?想必有的同学已经算出了结果,不要着急,请同学们利用小棒来摆一摆,边摆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把单根的合起来,5+2=7,再把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20+7=27。

师:看课件演示,想操作过程,并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结合小棒的操作来说一说25+2应该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探究“25+20”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5+2的计算方法,知道了先把个位上的5和2合起来,再把个位和十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解决小林和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谁会列式?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可借助小棒来说明你计算的方法,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25+2”和“25+20”它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师:怎么解决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怎么计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小青蛙要过到河的对岸去找小鸭子玩,你能帮帮它吗?一定要认真计算哟。

师:快来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吧。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位)加法,把你学到的好方法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学生个别汇报。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6)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

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1.引出问题,进行估算。

⑴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海洋博物馆,

想去吗?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出示第8题的主题图)

⑵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2.反馈。

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4)

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第二种: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3)班可以再合乘一辆车。

3.验证。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方法,这些方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引出可以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⑴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也可以请小棒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

交流。

⑵汇报。

可能会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口算验证,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所以这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二: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所以可以合乘一辆车。

方法三:用小棒来帮忙,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乘一辆车。(课件演示)

方法四:用竖式算,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课件演示)

⑶讨论你喜欢哪种算法,但保留大家的意见。

⑷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比较得出用竖式计算又对又快。

4.学习列竖式计算。

⑴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请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上来介绍。)

计算方法: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也有些同学可能是从十位开始加的。)

35

+34

69

⑵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这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再指名反馈。

(第1个问题:36+34,个位6+4满十了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坐满一辆车。

第2个问题: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⑶同桌说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出示课件)

说出□里可以填几,(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59+40=20+67=

5920

+40+67

□□□□

24+63=46+24=

2446

+63+24

□□□□

2.独立练习。(课件出示)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个学生板演。)

⑴62+17=36+24=

⑵3+84=43+17=

3.我帮你检查。(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一下,看

他们做得对吗?课件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17+20=1923+17=3050+26=7642+38=80

17235042

+2+17+26+38

19307680

小熊小兔小狗小猴子

⑴说说错误原因

⑵订正。

三、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课件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

用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5970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板书: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下来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11例3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知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小棒、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算。34+53

2.口算。

(1)7+68+49+56+8

7+55+86+64+6

3.订正板算。

提问: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4.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将34+53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7+53,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个位相加满十)

教师说明:个位上的数相加够十了,我们可以说,个位相加满十,计算时遇到个位相加满十的题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二、新课。

1.看教科书P11例3。

(1)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提问:看这幅图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回答?

看P8回答:二(1)班有多少人?(36人)

二(3)班有多少人?(35人)

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请列式

列式:36+35=

怎样算36+35,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说说用小木棒是怎样算的。

提问: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3捆与5捆合起来是几捆?表示几个什么?小棒的6根和5根合起来是几根?表示几个什么?

得到6捆11根

提问:11根里有没有10个一,10个一是()个十,够10个一可以怎样?(捆起来)捆起来是1个什么?(一个十)也就是1捆。这时我们再算算一共有几捆几根?(7捆1根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7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多少?(71)

追问: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的1捆是哪来的?

教师说明:6根加5根是11根,也就是11个一,10个一捆成1捆,变成1个十,1个十放在十位,同学们记住,这就是个位相加满十了,是一个十,要把它放在十位上,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追问:个位满十,十是10个什么?(10个一)

向十位进1,1是1个什么?(1个十)

(2)根据上面用小棒摆的过程,写竖式算一算。

提问: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

36

+35

提问: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好算,还是从十位加起好算?说说你的想法?

请看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从个位加起。)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提问:个位6加5等于几?(11)

个位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放在十位上要写几?为什么写1?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十位上只能写1,这就叫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向十位进1的1,写在哪儿?书上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为什么不能写在横线下面?

教师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1。

36

+315

1

提问:十位上怎么算呢?互相说说看。

你能说说十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教师说明;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算到这里还没算完,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应该写7,然后再在横式等号后面写71。

36

+315

71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通过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请同学用刚学到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做复习中老师改过的题37+53边做边说计算过程。

提示:个位7加3得10,个位满10,怎么办?该怎样写?

教师说明:个位7加3得10,满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

3.学生独立做教科书P11做一做中的两题。

注意下边的提示,边做边说过程。

4.小结。

提问: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与复习板演题比较,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

新课:个位相加满十。

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

板书:进位加法。

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小结:

笔算加法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四、练习。

1.小红和爸爸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36元,儿童票18元,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

写竖式:()

()

()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答:小明和爸爸一共要花()元钱。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解答。

2.做教科书P13练习二的第3题.在书上做,请同学边摆边算边说过程.

3.笔算下面各题.独立在本上做,教师边巡视边检查.

25+63=76+5=32+28=

五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6+35=

3636

+315+315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65页

教材分析:

通过65页的例2联欢会给同学们分矿泉水作为情景,展开学习,通过小组自助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最后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在明白相同数位想加的道理之后进一步展开学习两位数加一位的进位加法,本课的关键在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了解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体验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想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准备:

卡片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瓶纯净水。全班有29人,买回一箱只有24瓶,不够分,老师另外又买了5瓶。如果每人一瓶够吗?(请学生列式说出根据)出示算式:24+5=29(瓶)因为29瓶只够29人喝,而我们班有29人,所以够分。(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筹备自己的节日呢!我们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引出:咱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引入新知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试着一人分一瓶,看够不够;

(2)算算一共有几瓶纯净水,就可以知道够不够了。

2、师:要求一共有几瓶纯净水,怎么列式?板书:24+99+2424加9等于几?(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1)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请大家在准备好的纸片上面填一填24+9该怎样计算?学生操作后,请个别学生汇报操作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学具演示了24+9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一遍?(突出进位)(2)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师:根据我们操作学具和同学们的讲述,下面请同学们看算式识出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观察24+5和24十9这两道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3、那现在知道每人一瓶够吗?跟同桌说说你最喜欢的方法。

4、师小结:像24+9这样的题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揭题板书),有的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凑成整十数;有的则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凑成整十数;还有的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5、今天学的跟上节课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进位与不进位的区别)

三、趣味练习,运用算法

1、做课本第65页下面的“做一做”,完成后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2、在方框中填写适当的数。

3、帮小鸟找家。

四、布置作业:课本66页第4题和第5题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学习的什么内容、学会了怎么计算)?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9)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算法,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在合作交流中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周末,小明、小亮、小玲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正一起互相欣赏各自所带的画片。

(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小明有9张画片,小亮有24张画片,小玲有5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试着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2)小亮和小玲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4)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3.我们班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能列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迁移类推,尝试学习。

(1)24+6等于多少,你想怎样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小朋友可用小棒去摆一摆,想好的小朋友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巡视指导)

(3)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给大家看看。(投影展示学生摆小棒计算的过程)

提问:原来几捆?怎么多出来1捆?(请台上小朋友带着下面的小朋友将6和4合起来的10根小棒扎成一捆)

追问:你们先算的几加几?你们是怎么想到先算4+6的?

(4)让我们跟着课件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计算过程。先要把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20+10=30。教师板书24+6分解式。

(5)提问:24十位上是2,为什么24+6的得数十位上是3?这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课件红色突出表示出2和3)

要求学生将书上例1算式填写完整,并提醒学生: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写完得数后别忘记写出单位名称。

(6)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么?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同桌两人快速的互相说说24+6的计算方法。指名说一说。

2.自主操作,合作学习。

(1)你能先估一估24+9的得数是几十多?你是怎样估算的?

(2)24+9又等于多少,请拿出作业纸,在作业纸上的小棒图先圈一圈,再同桌间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交流汇报:谁愿意把自己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教师有选择性的挑选出代表性的作业纸展示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一边用课件演示一边板书:24 +  9=33   24  +  9  =33

(4)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尽管计算过程中拆分的加数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把一个数拆开后变成整十数再相加,这就把新的加法算式转化成了前面学过的加法算式。计算24+9的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算法优化)

(5)对比总结:观察比较24+5、24+6、24+9这三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梳理归纳:24+5、24+6、24+9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板书),而24+5的得数还是二十几,今天学习的24+6、24+9的得数却是三十和三十几,十位上多了1个十,这多的1个十是哪里来的?生回答后教师规范语言“个位满10向十位进1”板书(进位),揭示本节课课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了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验一下吧!

1.我会填。

2.我会比。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观察比较:仔细观察这一组三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先算3+7=10。也就是说这三道题都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加得的得数与整十数相加。用这种方法,快速算算第二组、第三组。(左边同学第2组,右边同学第3组比赛)

3.我会解决问题。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盒子里原来有37张画片,又放进3张,现在一共有多少张?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2)想一想:35+□=3○,□里可以填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35+□=4○,□里可以填哪些一位数?其中最大应该填几?

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多动脑筋,用心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学习的小主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两位数的加法教案(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教学重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你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哪个城市申办吗?

问:北京比其他城市多多少票?(或者:其他城市比北京少多

少票?)

2、让学生一边问一边列式

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二、新课

1、讨论:56-22怎么算?

A、口算

B、列竖式

2、请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怎样把竖式写在算术本上?在黑板上示范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提问,并列竖式解答问题

学生展示

三、练习

课本19页的做一做,每一题。自己独立完成,请学生到黑板上做。

教学反思: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⑴口算。

⑵估算。

2、笔算除法。

⑴基本的笔算除法。

⑵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

有关0的除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的、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

(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教学除法在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对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计算教学,将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单一、枯燥的现象。本课时我将采用“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总结收获”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我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来研究除法知识,淡化四舍五入、取中法这样的名词,替换成形象的可以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商,突破试商难点;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重视数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直接试商水平;重视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教材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商是两位数的,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主动探索计算方法。计算完后可以让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来进行比较,进一步来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两位数、商也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在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

60×( )

2、笔算。

768÷4= 367÷8= 128÷3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笔算除法的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

4、导入

现在提倡环保,学校成立了环保小组,看,同学们正在清洁校园。(出示例6情境图)我们一起来解决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并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图来创设教学情景,自然渗透环保教育,同时将计算融进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计算教学不再单一、枯燥。】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例6

学校共有612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几组?

1、让学生读题。

2、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算?

3、我们不着急计算,先估一估大约能组成多少组?

4、学生独立计算。

5、指名板演,说说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程。

6、小结。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迁移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口算除法或估算的经验,通过交流、探讨、研究来掌握和理解如何试商并确立商的位置及除法笔算的方法。】

(二)教学例7

1、出示:940÷31

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师巡视指导。

3、你说说怎样想的。

4、突破:余下的数不够商1怎么办?

5、为什么商的个位商0?

6、如果被除数是930,商的.各位商几?

(三)小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引出课题: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四)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说一说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的大小、求商的方法等比较,让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选择1题做。)

2、练习十六第6题。

3、练习十六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活学活用。】

四、全课总结,渗透环保教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争取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学校、家乡、祖国的美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020

32080

4070

24060

6090

27090

460

21070

35050

2、脱式计算

754+630

376+28070

960-320

640080-64

3、笔算

6320 26080

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2、笔算

31050

17030

64380

40660

28540

11120

47870

16330

29460

3、应用题

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

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

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

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三、思考

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

○20=□ □20=○

○20=□ □20=○

○□=20 □○=2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自主练习计算题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4

近两周的时间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感觉教学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学过程,感悟颇多。教材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设计有点生硬。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总找不到感觉似的。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得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注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学生初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时,在试商过程中,一般都要调商,往往要经过多次调试方能求出商数来。尽管教学时总结出了“用四舍”时,因把除数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试商时可比原来想的商小1,而“五入”时,因把除数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试商时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还是感到困难,造成了试商速度慢。当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后,在进行练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的不太好。通过学生的作业,出现了很多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1)个别学生商与除数相乘时出错,这反映了学生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没过关。

(2)有些学生乘对了,在被除数减除数乘商的积时又出错了,看来减法计算掌握的也不太好。

(3)还有个别学生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没有用商乘原来的除数,而是乘了整十数。

(4)还有学生抄错题,横式上漏写商或余数。

(5)还有的学生竖式写到一半不写了。

(6)极个别学生除法不会试商计算。

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首先强化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特别是像整十数的乘法除法练习。每天花上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为笔算打好基础。其次,适当增加计算的训练量。每天课前或课后2—3道笔算题,要求学生力争做对。在前面教学中曾经采用此法,感觉收效很好。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5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讲的是“四舍”法计算。这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掌握笔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难点是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一、唤起回忆,构建框架

为了用知识的迁移方法学习,这节课我复习导入,题目是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笔算时,引导学生讲解方法、算理,准确板书,为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搭好了框架;口算使学生意识到有几个几十的思考方法,如210÷30,商只能是一位数,这样就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算理,心中有数

在渗透算理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商是一位数就表示几个一”这一关键句,使学生理解,“表示几个一”的数一定是个位上的数,所以商要与被除数各位上的数对齐。

三、试商调商,按步计算

四舍第一次出现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难点。计算430÷62,学生试着计算、交流,接着汇报。这时师生共同完成书写。第一步,利用刚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把62看作60,即“四舍”方法。第二步,试商,430里有几个60,就试商几,很快找到商7。并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就看前三位。第三步,计算积,交流7乘60还是62?由于真正的'除数是62,所以是7×62的积,发现积比430还大,说明商7大了。第四步,调商,7大了,要调小,商6,可以。总结几步,帮助学生有序计算,头脑有清晰地步骤方法,不至于手忙脚乱。

四、练习有序,循序渐进

练习时,我先口算如30×( )〈282 帮助试商熟练。接着根据试商,调商练习。最后独立计算。学生对所学知识层层深入,把不会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对后进生也是一次讲解回顾。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要相信学生,交给学生处理问题,需要时老师再引导点拨即可。这样学生常常能积极投入角色,课堂是在学生的思维掌控中,难点容易暴露,问题自然解决在课堂。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 “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

2、在○里填上>或

35×4 ○ 138 42×5 ○ 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 84÷40 198÷20 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64÷21 68÷34 92÷23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练习:198÷23 215÷34 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 153÷51 300÷74

293÷31 294÷42 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 4、5、6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9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2、教材分析: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4、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探索、思考、总结,感受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媒体演示法、反馈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

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笔算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把媒体演示,动手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2、学法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有:尝试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动手实践法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流程:——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应用——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首先与学生交流,你们知道植树节吗?是几月几日?

师: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板书:

师:指名学生该怎样列算式?相机板书42÷2,52÷2。

师: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18分钟)

1、动手摆小棒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把四捆零两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先摆小棒,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摆的过程。检查学生的口述情况。让说得好的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规范学生的语言,按“先------再------”的顺序说。

2、将操作与笔算相结合

多媒体一边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教师一边板书竖式写法。如: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2,商2,写在哪儿?就在十位上写2,为什么(让学生讨论明白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2)提问学生

再用2个十乘2得4个十,写在被除数十位4的下面,表示分掉4个十4-4=0,此处提醒学生这个0省略不写,接着把2根小棒再平均分成2份,2除以2等于1,写在个位上,再用1乘2等于2,2-2=0,画上横线,写上0表示分完了。[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相结合,实现从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认识的过渡,进一步理解算理。]

3、尝试解决52除以2,首先分小棒;把5捆零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该怎样分?当学生了解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思路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小组讨论“分完4捆还剩1捆怎样分”,为竖式计算中“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怎么算做基础。

然后指名汇报。接着再让学生尝试笔算52除以2”最后教师一边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一边板书竖式写法。与例1不同之处,重点讲。(利用摆小棒和小组交流来突破难点。] [让学生尝试计算,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比较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三)、趣味练习,巩固应用。15分钟

1、反馈练习、

75÷2 88÷2 [基本练习,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学会笔算的方法。

2、数学小医生)[变式练习,让学生注意笔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起到一种巩固作用。)

4、选作题

(1)我校有56位老师要去参加植树活动,4人种1棵,他们能种几棵树?

(2)如果我们学校有456位学生也想参加呢,他们能种几棵树?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一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以及分析能力,也使数学知识更生活化。)

(四)总结全课、交流收获(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真认真,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

两位数乘法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同学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同学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胜利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局部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6(一位数乘一位数)、20×8(两位数乘一位数)、20×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18、38×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假如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同学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2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和答案。(同学组内交流)

4、同学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同学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同学研讨笔算算理;

(2)师生一起小结笔算算理:

24

×12

------

48......24×2的积,问:48是怎么来的?

24......24×10的积,问:这里的24是表示多少?

------

288

环节三:巩固练习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假如有300位老师来参与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研讨:123×23(三位数乘两位数)

环节四: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笔算算理(师生研讨)--专项练习(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同学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同学研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同学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习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2

今天听了李林涛老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渗透先分后和解题策略。

2、注重了算理的直观呈现。

3、练习设计有层次。

探讨的地方:

(1)充分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教学时,李老师先让学生把想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汇报。这时要有效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但李老师在这个的教学环节占用了较大时间。

在研究笔算方法的算理时,应充分利用点子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在研究竖式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再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并把四次相乘得出的结果都在图上圈出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教师追问:为什么最后要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学生自然就会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交流14×12的多种算法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体会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还会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把12分成10和2,比较好计算”“把12分成两个6,两部分的数相同,只要计算一次乘法再加就可以了,也比较好计算”,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这方面我觉得李老师引导不够。

建议:课题出示应置于学生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后;机智把握课堂教学失误,教师出错要学会把出错原因“推”给学生,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敢于提出。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例1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出示彩球)

30×80 88×10 900×10 60×70 13×3 32×2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14×2 231×3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彩球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和笔算,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巩固了旧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二、情景导入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

出示新华书店的图片,今天王老师带大家到新华书店去买书,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2.自主探究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想到其它分成的方法,这时提出把12分成10和2是比较好计算。如果遇到数字比较大的数字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列竖式该怎样算呢?谁愿意来黑板上试算一下。找两个同学在黑板上试算,其它同学在本上试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14×12,并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用竖式怎么计算,培养了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

3.点拨归纳

学生做完后,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再找几名学生说计算方法。

最后教师总结。

从个位乘起:2在个位,表示2个1,个位上的2乘个位上的4得8,是8个什么?写在什么位?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

(讲解算法并板书)

再把两次所乘的积加起来。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设计意图】教师强调每一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加强运用明确算理

第一关小车开到哪儿停(主要考察第二因数的十位合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以后得得积和谁对齐)。

13×12= 23×21= 43×22=

第二关笔算大比拼

23 33 43

×13 ×31 ×12

第三关啄木鸟治病

第四关弄脏的题单

【设计意图】利用闯关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练习的题型分层次,有梯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巩固算法。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4×12=

口算:14×4=56 14×10=140

56×3=168 14×2=28

140+28=168

笔算:

1 4

× 1 2

2套书的本数← 2 8……14×2的积

10套书的本数←1 4 0……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1 6 8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通过口算和笔算的对比,体现用笔算的解决问题的优化性。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4

一、导入

师:刚到宁波,叶老师发现有一种“福娃”玩具特别好卖!(出示图片及有关数据)请问,买5个这样的福娃要多少元?

生1:24×5=120元。

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板书:旧知识)

生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师:那么,如果买10个这样的福娃,又该付多少钱呢?

生3:24×10=240元。

师:在这里,我们又用到了什么旧的知识!

生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假如老师想买12个福娃,该怎样计算需要的钱呢?

生5:24×12

师: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评:情境创设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这是教学情境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善于把握最新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信息,北京奥运吉祥物刚刚公布,学生们对此题材十分感兴趣,研究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这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情境也使计算教学过程成为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了计算教学的.数学思考,这正新课程背景下重视计算教学的价值所在。]

师:我们以前学过这类计算吗?

生合:没有!

师:所以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以前碰到新问题,你一般会怎么办?

生6:我会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

生7:我会自己动脑筋解决。

生8:我会请同学帮忙。

师: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而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借助已经学会的旧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学习的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接受,需要教师运用好的方法引导。叶老师一开始出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比较引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遇到新问题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教师在肯定学生原有的各种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又体现了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二、探究

师: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生9:我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所以24×12的积大约会200。

生10:大约是250。因为我是把24看成25、12看成10来进行估计的。

师: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很强!那么,究竟2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请每位小朋友开动脑筋,自己试着在纸上算一算!如果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先参考课本中的算法,再独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评: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上的估算方法,也为笔算(精算)学习打下基础,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步骤。能完全独立的就独立完成;暂时有困难的,可向书本请教,自学书本知识后再独立完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师:都算完了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生11:我是把先算24×10=240,再算24×2=48,最后把240与48加起来得到288!

师:能说说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吗?

生11:“24×10=240”是求10个24是多少,“24×2=48”是求2个24是多少,240+48就是求12个24是多少!

生12: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先算4×2……(该生讲不太清楚竖式过程,教师请他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竖式见下方板书所示)

师:这个竖式有些新鲜!请问,这里的48、24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生12:48是24乘2得到的,24是24乘1得到的!

师:那么,24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歪歪扭扭的,不太舒服!

生12:因为12的“1”表示的是10,而24×10是240,所以4要对在十位上,2要对在百位上!

生13:我补充一下,这里虽然写着24,实际上表示的是24个十!

[评:为什么“24“的4要与十位对准齐,这是这节课的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学生自己介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24”实际上是240,它是由24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4个十,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明白算理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师:原来是这样!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

生12:书上看的!

师: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

[评:鼓励学生运用课本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生14:我是把12拆成3×4,先算24×3=72,再算72×4=288。

生15:还可以把12拆成2×6,先算24×2=48,再算48×6=288。

(随着学生的算法介绍,教师相应予以板书)

(准备题)

师:真不简单!如此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居然能够发现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那么,叶老师很想知道,每种方法分别是借助什么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呢?你可以选一种算法来谈一谈!

生16:我说第(1)种方法。这种方法借助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三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17:第(3)、(4)两种方法是差不多的,都是用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旧知识!

生18:第(2)种竖式算法是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来进行计算的!

师:说得真好!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生19:我喜欢笔算,非常简便。

生20:我觉得竖式比较好,容易算对。

生21:我喜欢第(1)种方法,因为它比较容易弄懂!

师: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23×13吧!

(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结果其中两位同学用竖式计算,另外一位同学用上面的第(1)种方法计算。然后,教师请这三位学生代表阐述算法,并请同样选择该算法计算的同学举手示意。师生共同发现,原来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两种算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计算“23×13”时选用的算法明显比“24×12”要统一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选择这两种方法计算,而不去选择这种方法计算呢?难道你们事先商量过了吗?

[评:教师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些算法有局限性。]

生22:因为另外一种方法这里用不来!

师:为什么呢?

生22:如果把因数13拆成两个数相乘的样子,就会有余数了!不能拆的!

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合:是!

师:的确,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题目数据不能拆成两数之积的形式时,这种方法就不能用了。而另外两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计算。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其实这两种方法也是有联系的。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法(1)横式与方法(2)竖式之间的联系:横式中的“24×2=48”相当竖式中的第一部分积“48”;横式中的“24×10”相当于竖式中的第二部分积“24”。对于横式和竖式中的这种联系,教师用“连线”方式在板书中表现出来。然后追问:“那么,为什么竖式里还是写24呢?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这个“24”表示的是24个10)

师:正是因为考虑到了两种算法的内在联系,又为了使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并且,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那么,请同桌两位小朋友讨论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用竖式来计算“24×12”这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评:通过两种算法内在联系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竖式(笔算)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

(学生讨论,然后结合板书中的竖式步骤进行汇报,教师适时体提问、适度点拨,并把笔算顺序用箭头予以清晰表示,同时在第一层积“48”旁边板书“48个1”,在第二层积“24”旁边板书“24个10”)

师:谁能连起来完整说说这道题的竖式计算过程?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穿插提携:也就是说,先用因数24乘因数12的个位“2”;再用因数24乘因数12的十位“1”;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师:这道题是不是完成了?还需要怎样?

生合:在横式后面写得数!

(教师示范补上答案)

师: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

(单项训练:(1)把竖式补充完整;(2)竖式计算)

[评:《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学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村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能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算式的过程中,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中,体验到竖式计算的的优越性:简洁、明白、通用,易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学生认同算法优优化的必要性。]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合: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准确地说,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补充课题,齐读课题)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给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生23: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

生24:要弄清楚每个得数的意义,正确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师:整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的呢?

生25:是我们先自己试着做,然后老师帮助我们理解基本算法!

生26:是叶老师和我们一起研究出来的!

师: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两个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评: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与一定量的训练,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计算中,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算法,并自己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使人觉得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妙!]

四、练习

(一)

师:刚到镇明小学,叶老师发现我们学校的班级三面红旗竞赛开展得红红火火!在上周一到周四的竞赛栏中,老师发现每个班都贴着12个五角星。根据这个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27:3个班一共贴着多少个五角星!

生28:12个班一共贴多少个五角星!

师:好!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全校一至三年级所有班级一共贴了多少个五角星?”

生29:因为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一共有13个班级,所以应该用“12×13=156”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了这则数据,叶老师发现我们大队部的老师非常辛苦。每周都要剪出这么多的五角星来开展三面红旗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竞赛成果!

[评:这是在浙江省小学数学“同上一堂”课浙江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交流评比活动上的比赛课。为了充分展现参赛选手的真正实力,本届大赛组委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特意确定了“同上一堂课”(选择相同教材)“现场抽签定课、集中封闭备课”的比赛方法。这是借班上课,如何在借班课中,学习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是作了认真的思考。这里,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了学校的现实资源,运用同学们经历过的班级“红旗竞赛”活动的材料,联系实际让学生计算,学生们感到很亲切。而且在计算以后教师通过数据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辛苦”、“珍惜”两个词,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爱,使大家体会到了纯真的情!]

(二)

师:叶老师无意中翻了翻我们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的课文很美。所以,忍不住找了一篇读了起来。(课件出示:赵州桥)大家学过这篇课文吗?(齐读课题)想一想,叶老师今天为什么把一篇语文课拿到数学课堂上来呢?

生30:让我们找一找里面有哪些数字?

生31:让我们算一算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字数?

(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师:那好,课后请同学们先估计这篇课文大概有多少个字,再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验证一下这篇课文究竟有多少个字?好吗?

(下课)

[评:在运用中巩固知识,通过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意识。]

[总评:本节课理念新、设计巧、思路清、特色明。总观这节课体现了“简洁而充满活力,朴实而富有情意”的设计理念。它为公开课返璞归真,展示原生态的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算理算法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会算,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并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使算法得到了优化。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教师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学习。如:“哦!面对新问题,我们各有高招!”“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良好品质!”“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正是由于充满了人文关怀才使课堂如此温馨!

两位数乘法教案 篇5

做梦也没有想过,置身在村小任教的我能在市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中与名师们同台竞技,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非常感谢于科长给我们村小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观摩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更感激王主任给了我这样一次历练的机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与后面两节差距较大。静下心来前后对比,剖析根源,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前对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不足。

教材中要求“学习两位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对学生旧知识掌握程度的状态了解非常重要。而我在课前熟悉学生时,只是简单的测试了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及算理的回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叙述新知识的算理时造成障碍。假如再次上这节课的话,课前我还要补充一些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笔算加法的复习,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中一位学生出现的两次相乘的积从高位加起的现象而节省时间,又对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中对教学的环节处理不细。

1.课堂预设没有踩准学生的思维线。

在教学中,围绕买书的情景设计了三个数学问题,前两个数学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旧知识,第三个数学问题是新知识的呈现,学生能够顺利列式:24×12,我的此处预设是想让学生先口算,再估算,最后探索笔算,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索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埋下伏笔。但是课堂实际脱离了我的预设,没有一位学生口算出结果。当时我脑海一片慌乱,一时不知如何引导,就舍弃此处马上进入了估算和笔算环节。与教材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导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在想来,是我脱离了问题情境拉高了学生的思维线,如果当时能像于科长指点的那样,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口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估算环节的设计目的性不强。

“一堂好课精彩在课的设计,一堂高效的课重在学生从中收获了多少。”此时我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对比三节课,同样都有让学生估算的环节,但是每个人设计的意图不同,学生的收获也就不同。刘秀艳老师的设计意图重在让学生关注估算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受需要估多还是估少。吴名老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估算锁定准确值的范围。而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百花齐放”的估算了一把,没能给学生带来“估算”之外的收获。从中我也深受启发:在以后的备课中,每个环节设计前都要思考:到底能让学生收获什么。

3.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巧妙。

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刘秀艳老师用画箭头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乘的顺序,感觉更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吴名老师采取了在竖式中找口算算式的方法,巧妙的引领学生加深了笔算的计算过程,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当然,在本节课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会以此为契机,深入反思,努力学习,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主动向名师请教,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让自己在这片肥沃的教育土地上茁壮成长!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的地位在于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也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在这一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关键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本节课以算理教学为支撑,以算法教学为目标,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数学思考,具有浓浓的“数学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明”一“暗”两线并行,突出算理,掌握算法。

陈老师在上课伊始,渗透两道复习题,两道复习题放在新授课之前,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道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不仅是对原来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更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的起点,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实际上,学生在解决前面的两个问题时,就已经蕴含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道理,这是一个“暗处”所指。学生在列出算式后,经过自主探索,让新知识与已有旧知相结合,逐步解决问题,明确了乘的顺序和第二次相乘和积放在“十”位这一道理,这是一个“明处”。通过两条线的相互结合,突出了算理,让学生掌握了算法。

2.一“浅”一“深”相互交映,有效质疑,相机释疑。

由于有效铺垫的渗透,学生对新知存在着兴趣。在学生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后,教师适时让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想办法计算出准确值,这是从一个很好的“浅入”的契机,目的突出学生自主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算”的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由于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第二次积的书写位置,因此,老师在学生质疑的同时,适时提出“第二个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可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到这一焦点上,并想办法积极解决。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是“深”的表现。

3.一“加”一“减”活用教材,重视生成,达成目标。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载体,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的使用者、执行者转变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对例题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改进,即把例题改变成12×4和12×20的形式,这一“加”是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想办法进行计算12×24时,由于学生不善于运用口算的形式进行计算,即先算12×4,再算12×20,再将两次相乘的积相加,这个口算过程就是竖式的另一种形式,但在课堂上是没有看到的,陈老师并没有刻意的要求出现这一种结果,而是适时在学生都用竖式计算的基础进行交流、质疑,进而发现算理,掌握算法。一位专家说过,“课堂上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我想,这位专家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学生都这么做了,我们没有必要再让学生回头思考口算的过程,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上课,这一“减“也是至关重要的,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最好说明。

课堂永远是有着遗憾的地方,在这节课上也有着几点商榷之处,如在提升算法时再明确一些就更好了,教师的评价相对比较薄弱,这些都应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改进和加强。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实用6篇


编辑为您细心筛选编辑出的高质量“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资讯。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讲义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材料。欢迎您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看!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31-32。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5、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笑笑的老师今天也带着小朋友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了。(出示书P31图)

2.你从图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淘气请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

1、你能根据淘气提出的问题自己列式解决吗?

2、学生自主探索,列出算式解答;

3、学生反馈,交流想法:

(1)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用估算的方法:最后一个座位是

21排26号,可以看成20排25号,这样电影院的座位就有

2025=500个座位,500人应该够坐;

(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用计算的方法:

2126=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时,注意提醒进位的问题。)

4、小结:用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与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学生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最好最快。

2、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进位问题。

3、练一练3、4: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审题能力,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练一练5: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总结经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5、练一练6:这是一道探究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学生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2)242=48

412=482410=240

240+48=288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25114322

32132421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11~P.12例3,练习二第3~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熟练掌握进位加竖式计算。

2、发展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具有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确为什么进位,怎样进位等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课件出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分别可以合乘一辆车。那猜一猜还有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怎么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列出加法算式。

预计学生列出以下算式:[板书]

30+35[二(2)班和二(3)班]30+34[二(2)班和二(4)班]

36+34[二(1)班和二(4)班]36+35[二(2)班和二(4)班]

2、你们会计算吗?请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3、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自然引导得出二(2)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但36+34、36+35可能不会计算。)那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36+35怎么计算吧!

(注:如学生没列出36+35这个算式,教师可以给出问题: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引出算式36+35。)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36+35的。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注:以下几点汇报的顺序可以是随机的,但如果是汇报列竖式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来说理)

(1)请摆小棒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展示台展示摆小棒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加?先加什么?让全体学生明确:把单根的小棒合并,6根加5根有11根,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处,还剩下1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小棒与整捆的合起来。3捆加3捆,再加新的一捆是7捆,合起来一共是7捆1根,即71根。

(2)请列竖式的学生汇报。(边说教师边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先加什么?怎么写?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先加个位上的数,6加5得11,在竖式横线下面的个位写1,在竖式横线上面的十位上进1,然后把进上来的1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一共是7,在横线下的十位写7。特别注意在算十位上的数时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以避免遗忘。

板书:

(注意:以上过程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再演示,加深理解)

(3)请口算的学生汇报。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前面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还能合乘一辆车吗?

5、做一做[课件出示]

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该怎样写?个位上6加4得(),该怎样写?

(注意:引入时的算式36+34,如果在前面没解决,可在这里解决。)

三、总结提高

1、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进位方便吗?[课件出示]

2、汇报总结。(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课件出示]

3、我们到海洋馆去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能帮小朋友芳芳算一算吗?(各请几位学生回答、板演、订正。)

四、巩固运用

1、做练习二第3题。摆一摆,算一算。投影校对。[用实物投影]

2、做练习二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用实物投影]

3、做练习二第5题。独立完成,要进行对比。[用实物投影]

4、做练习二第6题。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用实物投影]

5、做教材第12页思考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课件出示]

五、学习检测

《随堂练习》

【平阳县小提供】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别出示口算卡片:8+6=7+9=8+4=

20+15=16+50=

2、说出口算步骤:20+(7+5)= 30+(5+5)=

3、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先算个位上的7加2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聪明的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都会算27加2,就把第2个加数2拿走了,换上了5,这道题就变成了27+5.你们还会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这道题.

二、探索新知

1、自学尝试

学生自己摆小棒,探索27加5的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3、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1)先算7加5等于12.再算20加12等于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于30,30在加2等于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于10,22加10等于32.

(4)从27起,1个1个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较

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学生随着叙述口算的步骤.(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出示:5+35=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强调: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一位数加两位数,都要注意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题.

48+6=8+63=74+9=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口算:7+6=9+5=6+4=

27+6= 39+5= 6+54=

同桌对比口算,互相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4、开放题

下面的□填几?

57+□=5□57+□=6□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和第3题.

2.15+5=9+62=75+7=23+8=3+47=4+89=

3.一个加数是6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实用7篇


强烈推荐您阅读“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这里有精选文章,或许会对您有帮助。对于老师,制作个人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开始着手写作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这不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支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2、 通过对比认识,感受“进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体验探索的过程。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

难点:通过对比认识,感受“进位”的必要性。

一、复习旧知

1、 比一比看谁能算得正确

2、 复习:24+5。师提问:24+5你是怎么算的?

二、 探索新知

导入:刚才同学们挑战得很成功。但在取经的路上我们又遇到麻烦了。是这样的:下周啊,我们班要举办联欢会,班长和副班长为同学们准备了矿泉水,但他们有困难需要求助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愿意)那我们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去!(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观察画面,解决问题

1、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箱子里有24瓶矿泉水,箱子外有9瓶。

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看得更仔细的连文字看清楚的我们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这道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已知条件?(箱子里有24瓶矿泉水,外面有9瓶)已知条件知道了该如何列式呢?----板书:24+9

2、提问:24加9是几位数加几位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师板书

3、大家先估算一下24+9会等于几十几呢?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个别学生汇报。

师问: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能很认真地动手操作了,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把你刚才的摆法跟大家分享分享?

重点1:我先把24分成整十数20与一位数4, 4根与9根合成13根,再从13跟中数出10根,捆成一捆,组成1个十,再与左边的两捆组成3个十。3个十再与外面的这3根组成33.-------你这个是先算了什么,再算什么的。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主要板书。

重点2:我是先从9根中拿出6根与24根中的4根组成10根。10根捆成一捆,组成一个十,再与左边的两捆组成3捆,也就是3个十。3个十再与剩余的3根组成33.------你有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提问:这一捆怎么来的?

4、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点(满十根都要捆成一捆,组成一个十,这一捆还要与左边的两捆组成3捆,也就是3个十。)不同点?

6、师:喜欢这种分法的举手,喜欢这种的举手。

7、小结:不管是这种分法还是这种分法,我们在进行口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思维模式进行口算。

(三)教师演示,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能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计算24+9,老师也想动手玩一玩,摆一摆,你们愿意欣赏老师的作品吗?但老师有要求:你们要认真看,看后要静静想,想后要用心说,行吗?

提问:老师的这种摆法是怎么摆的,先算了什么,再算了什么?

(四)对比认识,感受“进位”

过度语:刚才我们探讨的是24+9这个算式的计算方法。那么24+9是几位数加几位数呢?

3、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什么不同?

4、生:今天我们学习的24+9个位相加4+9=13超过十了。----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24+9它们的个位4与9相加已经超过十了,也叫满十了。你们来看(课件演示)

师:之前我们学习的24+5它们的个位4与5相加不满十,你们看(课件演示)

师:这两个分式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从个位加起,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不同点?(个位相加不满十的,得数十位与原来的十位相同不变。 个位相加满十的,得数十位就比原来的十位多了一个1,这个1表示1个十,这个十是怎么来的?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的,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进位)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你会给同学什么建议?

三、知识应用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建议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课本做一做1

2、填空----你们发现了什么?(提问)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能分清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不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初步的归纳能力。

说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主要能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具:

为了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准备了磁性小黑板,和小木棒,(有磁性的)10捆和9根,这小木棒是针对学生已熟悉且用过的教具做准备的用它来进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不同。

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采用演示操作小木棒的过程,一道学生观察、并进行比较,找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让学生懂得十位加十位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的二年级学习前大下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我不仅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了解两位数加以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启发学生根据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归纳、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规律,掌握它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按照新课程要求来进行,首先是复习,安排一道口算题,并且口算题的内容应和授课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悄悄地给新课的教学埋下伏垫。然后出示新的内容供学生思考、讨论,比较其有什么不同,引起学生共鸣,产生欲望。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欲望,组织学生探索,利用磁性黑板和小木棒,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例题中32+5和32+50的算法。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能使学生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新知,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例1中的计算题外,还列出相类似的计算题,如46+246+20和53+4与53+40,同样让学生摆一摆,使学生感悟出53+4与53+40在计算有不同之处,感受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同。最后我组织学生观察和比较诸如32=546=253+4和32+5046+20xx+40在计算时不同在哪里,从而的出结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一位数再加整十数;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用两位数的十位加整十数再加两位数的个位数。整个教学过程我按照从感知---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获得结论---应用的过程进行授课,尊重学生学习为主人教师为组织、引导的教学方法。

说练习设计:

为了使学生领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共设计三道题,第一道是判断题,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如设计:4+45=85()5+23=28()等。通过这样练习加强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同之处与必须注意的地方。第二道是比较大小,如47+2○47+203+45○45+30这道题的布置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感受其计算的不同。第三道是检查学生接受新知情况,也为学生巩固新知创造条件。总之练习方面我也遵循小学生认知的规律,由浅到深,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安排的。

以上是本人的说课过程,当然授课中缺点再所难免,还望有经验的老师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与比较优化出适合于自己的算法。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感觉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智慧小学有许多的课外书,我们来看看其中有些什么书,多少本呢?

说出各种书名与数量。

创设情景,引入学习。

新授

1、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什么书,各是多少本?

2、它们合起来又有多少本书呢?求的是什么?

学生先看图,然后再在全班说

对《汪汪东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进行讲座得到”28+4“。然后,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讨论与交流。可以摆小棒、竖式,口算。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练习巩固

1、试一试,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答。

2、P49第一题

3、第二题

4、第三题,口算,限定时间计算

(1)求总数,用加法。列式计算。

(2)写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式子(小组内提,小组集体解决)

先圈,然后再算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5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结合操作、讨论交流,来探索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计算不进位加法。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算理。

【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利用多煤体及摆小棒的直观演示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说学法:课堂上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索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从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三)实践应用,巩固知识;(四)自我评价,分享快乐。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这环节主要是通过“开火车”的形式复习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比较以下两组式题的不同点,突出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1) 40+2 50+3 20+5 60+1 50+4 40+3

(2)40+20 50+30 20+50 60+10 50+40 40+30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新课开始我以新学期第一天发生的事“发新书”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已找出图中的相关数学信息和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根据本节课教学需要,从学生提的众多问题中选取与本课有关的具代表性的两个问题:(1)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2)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作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入课堂教学。此时学生很快就能列出式子,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指出35+3是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式子,35+30则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式子,从而点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例如计算35+3时,在小组活动中先引导学生一个同学出35,另一个同学摆出3,通过讨论如何把两人的小棒合起来,讨论交流得出先把5根小棒加上3根合起来,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操作过程,这样学生就能从算式里发现先把个位上的5和3算出来。计算35+30时,用相同的方法,通过摆小棒理解计算方法,再让学生从算式里发现是先把十位上的30和30合起来。最后总结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再让学生读一读,加深记忆和理解,为下面的实践应用打基础。

(三)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紧扣教材,挑选了教材中相关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四道针对性的练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速计算—拓展思维—实际应用”的作用。

(1)例题后的“做一做”,尝试完成让学生说说算理,目的让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

(2)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分组比赛,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目的让学生知道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好处,使自己计算速度得到提高。

(3)我设计了一题判断题。这题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通过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判一判对错,从分析原因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4)我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把数学的计算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自我评价,分享快乐

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所学习知识作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会简单自我评价学习的成果,并懂得与他人分享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评价】

这节课从实践应用检测中,前两题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题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小组合作比赛形式进行检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既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通过“图书馆”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并且先借助直观模型,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是竖式的算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但竖式的计算方法始终是计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中优化算法的同时要强化竖式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算理。

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鼓励交流、学会倾听,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正确完成计算。

四: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实物建构算理、运用算理沟通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这种简洁的运算途径,同时凸显计算课教学中以练习为本的特色,力争通过多样的练习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六个环节:

1、完成习题,复习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建构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优化,小结提升;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六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践,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完成习题,复习铺垫。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两类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格式,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足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我将从中选择出适合本课解决的进位加法问题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个环节是建构算理、探究算法,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摆方块、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结合学生的口答及时板书,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圈一圈”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一”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算法优化、小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接着再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算法的简洁方便。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又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同时还强化了竖式计算的算法。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2题,及时巩固竖式算法。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页在图书馆这一主情境图下的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再次巩固竖式算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要点。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三题。这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1~12页例3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前面教学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特别是竖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

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写法,掌握进位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突破个位相加

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难点。

学生分析:

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

计算方法,知道了格式和写法。相信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进

一步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概括笔算加法的法则,初步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设计理念: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有教材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当然,新教材在这点上也有稍作改进,但还是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重组,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较完整又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情节,选择了教材当中的例题和习题,并加以有效的重组,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是真实的、有趣的、富有现实意义的。

二、变学后用为学中用

过去我们总习惯于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的闭合式教学流程,即学后用。但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只有教师心知肚明,而学生却全然不知,因而学生很难从情感上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积极性很难调动。在本课中,我选择了问题-求知-建构-应用(创造性地)的开放式教学程序,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情景中激活内在需求。用中求知、用中拓展、用中创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抽象概括笔算加法法则,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由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抽象出笔算加法的法则,渗透具体事物中蕴含

着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用竖式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过过生日吗?你们生日的时候希望收到什么礼物呢?今天是多多的生日,她的妈妈带他到玩具店去挑选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2、创设情境:

师:看,他们来到了玩具中心,这么多的玩具,还没标出价格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些玩具的价格!(课件出示)

3、猜一猜:

(1)布娃娃的的价格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2)小汽车的价格是个两位数,十位上是3,个位上是8。

(3)小房子的价格是个一位数,6和8是它的邻居。

(4)小熊的价格是由2个一和3个十组成的。

(5)小飞机的价格在40元和50元中间。

二、引导交流,探索新知

师:妈妈请多多挑选两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小朋友,如果请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哪两件玩具?总共要付多少钱?算式该怎么列呢?

1、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2、交流反馈

师:按照你选择的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请列出算式(课件出示学生列出的所有算式)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预设:分法1: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

分法2: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课件出示)

3、计算方法

(1)复习不进位加法:45+32,说说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要求(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强调: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进位加法:45+38为例

师:笔算45+38怎样写竖式?请同学们把竖式写到练习本上,请一个

学生写到黑板上,说一说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

位对齐。

(3)摆学具,理解算理:

师:45加3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45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38根小棒,整

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

么办呢?

启发学生讨论,摆一摆,边摆边说过程。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13根,把10根捆成一捆,

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有3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

是8捆,所以45加38得83。

(4)竖式计算方法

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先算个位上的5加8

得13)

理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3,表示剩下的3

根单根的小棒,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表示新捆的一捆,

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

加在一起是8,表示有8个整捆的小棒,所以45加38得83。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5加8得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

(5)试一试:剩下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题,用竖式计算

(6)小结:刚才我们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大家通过练习,

知道了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过关斩将

师:商场的另一角正在摸奖,但是大屏幕上显示,想要进行摸奖必须

闯过屏幕上的三关,小朋友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1)、第一关:方框里填数(课件出示)

(2)、第二关:判断谁算得对(课件出示)

师:小明、小红和小李都在计算这两种肯德基套餐的总价是多少,请你判断一下,谁算得对?

(3)、第三关:找规律填数(课件出示)

2、摸奖活动

师:老师手里就是摸奖箱,你摸到的算式得数比80大就是一等奖,摸出的得数在70和80之间是3二等奖,得数比70小就是三等奖。

请三个同学上来抽奖,自己判断,集体用手势表示他判断得对不对

(45+47,39+22,16+29,54+17,38+49)

3、综合练习

师:当他们摸奖正高兴时,多多的小表妹也来了,多多的妈妈也想给小

表妹买点礼物,所以他们有来到了玩具中心。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

玩具以外,售货员阿姨又拿出了新玩具。瞧!

(1)妈妈付了一张50元、一张10元和三张一元,你猜妈妈买了哪两样玩

具?(课件出示)

(2)妈妈最后还剩下80元钱,你说她还可以买哪些玩具?(课件出示)

(3)妈妈如果想用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她最少要花多少钱?

四、教学总结

相关推荐

  •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新知识点1、口算除法。⑴口算。⑵估算。...
    2024-11-17 阅读全文
  • 两位数乘法教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11-03 阅读全文
  •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实用6篇 编辑为您细心筛选编辑出的高质量“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资讯。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讲义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材料。欢迎您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看!...
    2023-08-26 阅读全文
  •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实用7篇 强烈推荐您阅读“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这里有精选文章,或许会对您有帮助。对于老师,制作个人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开始着手写作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这不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支点。...
    2023-06-05 阅读全文
  •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十三篇 经过反复试读和修改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终于打造出了今天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我能给您的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对方需要完全听从。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024-08-07 阅读全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新知识点1、口算除法。⑴口算。⑵估算。...

2024-11-17 阅读全文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身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孩子们学到一些知识,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两位数乘法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11-03 阅读全文

编辑为您细心筛选编辑出的高质量“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资讯。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讲义是课堂教学必要的辅助材料。欢迎您收藏本文以便日后查看!...

2023-08-26 阅读全文

强烈推荐您阅读“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这里有精选文章,或许会对您有帮助。对于老师,制作个人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开始着手写作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这不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支点。...

2023-06-05 阅读全文

经过反复试读和修改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终于打造出了今天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我能给您的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对方需要完全听从。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024-08-07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