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4-05-12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单元教案 单元教案2025小学第二单元教案分享。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期待这份"小学第二单元教案"能够为您解决当前的问题,您的家庭健康方案可以与朋友分享他们会感激的!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1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身体部位的单词:ee、ear、uth、nse. 并运用句型:“ Pint t her ….”
2、能力目标:学生能能根据 “Pint t her … .”指令做动作,
并能根据图片和身体部位说出单词和句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掌握单词“nse、uth、ee、ear”
以及运用句型“Pint t her…”作出反应。
2)难点:his 、her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s.
Step2:Waring up.
1、Chant:
Head ,head,head. This is head .
Ar,ar,ar . This is ar.
Hand,hand,hand This is hand.
Leg, leg, leg. This is leg.
Ft,ft,ft. This is ft.
2、出示一张男孩的图片,生指身体部位说词,师做示范:
T: This is a b. This is his head/ ar/ leg/ ft.
Step3:The ne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2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试题
一、填空题(1-12每题 2分, 13-14每题 3分, 15-16每题 4分, 第17小题 6分, 共 44分)
1.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3. 比699999大1的数是( ).
4.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5. 比较大小.
240×15□240×10×5
6. 比较大小.
28-28×0□(28-28)×0
7. 比较大小.
(45+25)×6□45×6+25
8.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9. 比较大小.
96-(54+26)□96-26-54
10. 比较大小.
60×4×2×25□60×2×(4×25)
11. 比较大小.
27×13+27×27□(13+27)×27
12. 13870000千克=( )万千克
13.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
14. 1195000000人≈( )亿人
15. 7045200760读作:(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16. 十八亿零六十万七千零二十写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17. 最大的.六位数是( ),最小的六位数是( ),它们的和是( ), 差是( ).
二、简算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21分 )
1. 563+296=
2. 1001×78
3. 4500÷25
4. 125×24
5. 1846-620-380
6. 8×125-25×6×4
7. 32×46+32×54
三、计算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15分 )
1. 156-x=78
2. x+72=146
3. x×11=121
4. 750÷x=30
5. 408×(3080-1980)+712
四、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8分 )
1. 被除数是432, 商是13, 余数是16, 求除数.
2. 2520与30的商加上12与75的积, 和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12分 )
1. 某工厂原计划一年生产农具4800部, 实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实际平均每月比原计划每月多生产多少部农具?
2. 一台机器8小时可以加工320个零件, 照这样计算, 要用5台机器加工2000个零件, 需要多少小时?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3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3、关键:在计算教学中,要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口算的思考过程。 课时安排:15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一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2、师:瞧,这些美丽的花将我们的大自然装点得多美啊!你能估计一下,这里大概有多少盆花吗?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二、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学习。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刚才老师看见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的可认真了,那谁愿意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算式呢?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师:同学们,你们能据花农伯伯说的话来完整的说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自己想一想这样解答?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想法 3、巩固练习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三、强化练习, 1、练习十的1T (出示1T图)老伯伯看见同学们这么热心特地买来矿泉水来谢谢大家了。你能看着图说出图意吗?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练习十的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上下2题什么不同的地方?3+2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30+20里的30又是什么意思?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四、全课总结。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第二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 4―7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难点: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1、口算 20+60 80+10 20+50 70-20 60-30 90-6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 1+3+4 7+2+10 10-5-2 6-2-3 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四、全课小结。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4
第三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2、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 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 算方法。 (3)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 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61例1和练习十一 1~4T)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 30+6 5+20 60+4 9+40 30+60 50+20 60+40 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 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 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探究:如果要算出我们班领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来吗?请看图,我们领了多少本?一包语文书和一包数学书有多少本? 5、全班反馈: 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 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 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4) 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5
3.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判断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了会合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判断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六一快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方式来庆祝,有的小朋友想去公园,有的小朋友想用自己攒的零花钱去买玩具呢,我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出示玩具店的货架和玩具的标价。) 二、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提出问题 师:看货架上都有哪些玩具?你喜欢什么玩具?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货架下的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指明生说出题意) 师:怎样才知道左边的小朋友买大象玩具后还剩多少元?右边的小朋友还差多少元呢?(用减法算) 师:你知道这么列式吗?(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大家会算上面的算式吗?先在小组里摆一摆,算一算。 2、分组操作,形成思维。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8 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要求:(1)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独立完成P69 练习十二的1―3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退位)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P68面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件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与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将例题制成的课件,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3-7 15-6 17-8 78-8 45-30 97-7 2、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着重说一说15-8和17-9是怎样算的。 二、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上面2排算式分别是什么样的减法算式? (第一排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第二排是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算式。) 师:我们已经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了,大家会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第67面例1中的'玩具货架图。 师:在例1的学习中我们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和“有20元钱,买一个布娃娃,还差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件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课件出示:例2玩具图下面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对话。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左边的小朋友说,我有8元钱,想买一辆单价36元的玩具汽车,还要攒多少元才够,右边的小朋友在想怎么样算才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你知道这样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36-8= 2、师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指导学生摆小棒。 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57-3等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学生分组摆小棒,并让他们边摆边讨论摆的方法。 (2)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的方法。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师: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36-8的方法。 师总结算法,刚才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出了几种算法,真不错。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完成第68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定1到2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重点让他们说一说,当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订正时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题 先让学生看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由学生独立计算各题的差,最后集体订正得数。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退位的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课 (练习十二的4―13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的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算式。 2、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32-5 46-9 29-8 62-40 50-6 45-30 24-5 91-7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的思考过程。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用夺红旗的游戏来练习第四题, 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的算出来? 集体记时,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第5、6题,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第7题。 要求: (1)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想一想这是要干什么?家长和椅子有什么作用? (3)还缺多少把椅子?你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吗? (4)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科书上P70 的第8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再独立计算。 5、用游戏的方法完成第9题 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6、完成P70 的第10题 这种同数连减既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又为以后学习除法做准备。 三、独立完成P70 11―13题 四、思考题独立完成。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6
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 教材内容: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 2、难点: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3、关键: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图形的拼组(一)……………………………………………………………1课时 图形的拼组(二)……………………………………………………………1课时 图形的拼组(三)……………………………………………………………1课时 第一课时: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2、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2、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三课时: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 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7
第六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少几)的应用练习课 教学内容: P74―76的4―9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难点:使学生初步进一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口算 56-9 45-30 74+20 68-7 37+8 18-5 59-9 26+9 42-30 教师让个另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课堂作业 1、完成P74页的第4题。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先算左边算式的结要,然后再和右边的数进行比大小。 2、出示P75页的第5题。 (1)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第一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后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三个问题可进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3、出示P75页的第7题。 (1)请学生看图口头编题。找出题目睥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明擦的桌子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要求小青比小明少擦了多少张课桌,也就是求小明比小表多擦多少张课桌?该怎样列式?12-9=3(张) (3)学生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明比小青多擦多少张? 小明和小青一共擦了多少张? ……… 4、游戏――找朋友。 给十们同学每人发一张算式卡片,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得数相同的同学站在一起。 5、出示P76页的第9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口述画面内容。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6、独立完成P75页的第6题。全班进行讲评。 三、全课小结。 4.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 P78页第1题,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体会其实际意义。 2、难点: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位和进(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不进(退) 位和进(退)位口算。为了使大家进一步的掌握各种口算方法,今天这节课安排100以内口算内容的阶段复习。 二、综合练习1、课件出示P79页的`第1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这些题目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42+30 提问:结果是多少?说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76+8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2、课件出示教科79页的第2题。 (1)提问:这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的?这些题包括了哪些类型? (2)讨论算法。 A:72-50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B:41-3 提问:结果是多少?讲出口算方法。怎样想能够很快算出得数? 3、学生独立完成78页的第1题 在统一时间内开始。 4、小结: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应该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即个位数加、减个位数,十位数加、减十位数。要算得既对又快,必须分清不进位、进位及不退位、退位的计算。 三、课堂练习 1、第79页第3题。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2、第79页的经4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 P78页第2题,练习十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2、难点:使学生掌握应用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也就是求两数相差的应用题。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答简单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8页的第2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 (2)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让学生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可选择性的进行解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2、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6题。 (1)57比75小(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小”就是指57比75少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58比39大(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的意思,使他们懂得“大”就是指58比39多多少的意思。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3、课件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第7题。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并把它改编成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分组讨论这道题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的出示完整的应用,让学生逐一列式解答。 4、课件出示第80页的第8题。 (1)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想一想要求杨树比柳树多多少棵,需要哪两个条件? (2)让学生根据口头编的题,进行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分组讨论想一想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全课小结。
小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8
3. 应用题 第一课时:简单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简单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难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4、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DDDD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课外作业 第二课时:简单减法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3题―第22页的第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决简单的 减法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能用所 学的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算方法及能力。 2、难点: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第4题和第7题的课件、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14-5 16-9 13-4 12-8 11-6 15-7 12-5 16-8 (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6-8=?你是怎样想的? (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基本练习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21:3)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在全班给予鼓励 (集体订正) 2、找朋友(P22:5) 将第5题制成卡片,然后再将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找朋友(或者请8个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找朋友的比赛,看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对又快) 3、比较大小 (P22:6)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用数学 1、电脑出示第P22:4题的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2、电脑出示P22:7题的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如何列式?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最后集体评价) 板书:9+4=13 4+9=13 13-9=4 13-4=9 四、全课总结 五、完成课外作业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七上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分享4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英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上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 篇1
教材分析
能够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听懂并说出有关动物的单词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在本单元涉及的情景中使用本单元的交际用语;够理解并初步使用形容词big small long shout ;够了解有关动物习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小动物,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这些动物的名称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对各种动物的喜爱,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表现欲强,能在趣味的教学中,较好的完成教学活动。然而,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容易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情境,充分信任学生,调动一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
(1)能听、说、认、读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能听懂、能实际运用句型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3)能听懂简单的指令,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并且能够说出指令Act like…….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c、情感目标:
(1)通过动物单词、句型的学习以及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以下单词及句型。
(1)cat dog bird rabbit chicken duck monkey tiger tiger panda elephant fish.
(2)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教学难点
(1)能运用What is this? It i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句型进行交流。
(2)说喜欢的动物时要用复数,并注意复数单词的发音
七上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 篇2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忙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本事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简便和成功的欢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二、学生情景分析
1、学习水平不均
有的学生对小学英语比较重视,学得很好,基本上能够跳过去进入初二的学习,但有的学生或学校不重视,学得很不好,还有几个甚至完全没有学过。所以,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很不平衡,给日常教学带来诸多的不便,提高了难度。
2、学习习惯不好
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处于一个衔接的阶段,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习惯不是很好,没有构成必须的适合自我的方法,都有待改善。
总之,既要避免好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要努力把目前英语有欠缺的学生拉上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赶上中上的水平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激发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本事、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本事,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构成进取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构成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过程,这是新课标和新目标英语的要求。
三、教材总体目标、单元要求及重难点
GoForIt!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本事为目标。不仅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重点,并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取舍灵活开放,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本事出发,任何教学资料的调整或取舍,任何教学步骤的安排都是可行的。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资料,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注意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课后访谈调查,读写扎记,重视语言运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提高。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
4、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
5、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6、加强听力训练。
方法:
任务型教学:教师提出指令,学生规范操作。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综合训练,扎实双基。
七上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 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一般习性之后,所设置的一部分巩固操练的内容。课文从听、说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前一单元的理解,并进行升华,使学生能够结合本模块的核心句型、结合情景内容替换其中部分信息。
学情分析:
经过Unit1的学习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关于动物的喜好的表述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对动物世界的一些奥秘会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准确运用“like”与“love”。
2、掌握句型:They love ...、What are they/is it? Do...like...?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学会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2、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准确运用句型:They love ...、What are they/is it? Do...like...?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及学会在情境中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 、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 has a zoo》
2、提问What is your favourite animal?
3、出示动物图片,提问动物名称。
二、Presentation
1、教师扮作动物园饲养员,出示实物图片若干“水、竹子、鱼、太阳、阴雨”等,给动物分食物
2、扮演熊猫引导学生区分“like”与“love”。
3、出示天气图片,通过对天气的喜爱程度,引导学生运用“like”与“love”。
三、Practice
1、听活动一录音完成动物特征和喜好表格。
2、依据表格进行谜语创作。
四、Consolidation
1、播放录音,让学生体会语调。
2、引导学生小组设计一组就动物习性进行的谈话,用准确的语调展示。
五、Summary
引导学生整理本模块内容,介绍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Module7 Unit2 Pandas love bamboo。
Snakes love the sun .
What are they? Elephants like the water.
They are... Pandas love bamboo.
Dogs play with children.
Cats like fish.
七上英语教案人教版第七单元 篇4
一、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英语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套初一教材共分9个单元,每单元分Section A和Section B以及Selfcheck三部分。
SectionA : 1a呈现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语法结构与功能;1b 呈现任务型听力练习;1c结对练习核心对话;2a,2b是多种听力练习;2c呈现不同的任务。Grammar Focus 呈现语法功能重点;3a-4b提供多种课堂活动。 Section B: 1a此会扩展;1b新旧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2a,2b为听力练习;3a-3c提供各类练习形式,随着所学内容的加深,逐步扩展成阅读和写作练习。4a为创造性活用所学知识提供各类课堂活动。
Selfcheck: 使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评价,包括词汇知识的.评价,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和幽默。
三、所教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届七年级新生在英语基础方面很薄弱,由于在小学英语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写的技能方面基本上没有得到过训练,全班50多个学生,有大部分学生连音标和字母的拼读都没有掌握好。
另外,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四、具体措施:
一)注重发音教学,加强语音教学的趣味性
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学好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地以声音的方式表达思想,而且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力大有帮助。作为初一的英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音的教学,更要重视发音的正确性,克服学生发音不准的缺点。所以,教师如何讲解48个音素的发音要领和发音比较,让学生掌握好发音规律,并且要像小学一样,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到意兴盎然,增强教学效果,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小学对发音教学不够严格的特点,在单词教学中就要注意元音字母组合,元音和辅音字母组合,辅音连缀,以及多音节的划分,句子朗读等方面的准确性和趣味性。还可以针对初一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的特点,选编一些与音素相关的歌谣、歌曲、谜语、绕口令以及小短文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所学音标和读音规则,为掌握好单词打下好基础。课堂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多进行一些“英语小竞赛”、“口语交际”、“情景对话”等活动。
(二)、以旧引新,重视中小学英语知识的联系
初中英语课本有许多词汇是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重现率高。在讲授单词时,可采用以旧词解释新词,以新词套用旧句型,以新词造句重温旧词,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做到词不离句,活学活用。也可根据同音、形同音不同的词的特点,写出学过的词汇。为此,可让学生准备一本词汇本,每教一个词,就要求他们写出与此单词发音相近或词形相似的单词,看谁说得多,写得快。
(三)、鼓励学生闯过单词关,举行两次较为正规的年级单词竞赛。在班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竞争意识。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关注后进生,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尽快成长、进步。
五、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四周:教学准备工作 Starter Unit 1-Unit 3 阶段性检测 第五周:国庆节假期
第六周—第七周:Unit 1-Unit 2 阶段性检测 第八周----第九周: Unit 3-Unit 4 阶段性检测
第十周-第十一周:Review Unit 1-Unit 4 期中复习阶段 第十二周 : Mid-exam of Unit 1-Unit 4 迎接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Unit 5-Unit 6 阶段性检测 每十五周—第十六周:Unit 7-unit 8 阶段性检测 第十七周 :Unit 9 阶段性检测
第十八周—第二十周:Review Unit 1-Unit 9 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第二十二周:评改试卷及分析,写质量分析报告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教案(通用2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写得不平凡。
2、体会课文深刻的批判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改改课文题目
教学设计:有人试着改了课文题目,你认为哪一个好一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1、人们砍了一棵大树
2、一棵大树被人砍了
3、那棵大树被人砍了
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辨别,体会课文内容的根本所在,同时领悟如何拟写作文标题。
二、怎样把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
这一节围绕“那棵大树被人砍了”,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教师启发:同学们,课文写的是“那棵大树被人砍了”的故事,这个故事简单不简单?是的,简单。但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的预习,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吗?是的,不简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平常也写过显得简单的作文题,我们为什么觉得没什么好写得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简单的事物写得不简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树》,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个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的,揭开其中的奥秘,好不好?
教学设计一:请同学们找出课文写那棵大树的文字,并细读课文,想想那棵大树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繁荣昌盛、庇护人类】
教学设计二:我们一起看看砍树的“人”是怎样的?【焦躁、野蛮、自私、愚蠢】
教学设计三:讨论问题。文中第7段写到人的时候,提到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你是怎么看待人们心中这个疑问的?【1、人们觉得这棵大树占了很大的一个空间,浪费了土地。2、人类现代化进程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也就是人类无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从而压缩了甚至消灭了动植物的生存空间。3、人类忘记了早在人类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树就已经存在了,大树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类忘记了。】
教学设计四:课文中写人类砍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什么面目?【野蛮、自大】
教学设计五:人类砍掉大树是在什么时候?作者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树砍掉?【在人类词典里,夜幕下适合搞阴谋活动,适合犯罪,夜晚暗示人类砍树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为。】
教学设计六:课文第十段有一句话:“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为什么说是“尸体”?这一段写到的人类认为是尸体吗?这一段谁认为这是尸体?【提醒人类,树也是生命,而且是伟大的生命。砍树是谋杀生命,是犯罪行为。可是人类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显示人类文明的盲点与不足。】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那棵大树被人砍了”是个简单故事,但是作者写出了“树”的价值和意义,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这个故事就变得不简单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为上升到文明层面审视,就使得这个故事更不简单了。仿照课文的写法,如果叫大家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同学们想想应该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个什么样的“中国”?是个什么样的“我”?“钥匙”是什么?“丢了”的寓意。】
三、体会众生平等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首先学生诵读课文第8段文字:“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师启发: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说树是“春泥的效死者”?为什么说树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为什么强调“森林不会逃亡”,“ 连一片叶也不逃走”?为什么说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树已经不仅仅是树了,它有点像什么?【大无畏的勇士,是个守望者】为什么上帝对树施受洗礼的时候说的话“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有什么深意?【树负有上帝的旨意,担荷着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树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儿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着神圣性,都有着尊严与价值】
结束语:同学们,树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们也要时时仰望星空,听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记住:人在做,天在看!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的课堂上能更好的发挥教学效果,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2、学会声母与aoouiu拼读音节。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教学重点:学会aoouiu三个复韵母,并且能拼读这三个复韵母构成的音节。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区分iu和ui,注意ou和o的发音和口形。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2、能够看图说一句话。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出示卡片aoiu,看老师的口形,猜一猜读的是哪一个单韵母。2、指名读复韵母aieiui,说说读这三个复韵母时口形是怎样变化的,轻重又该怎样?3、对比读:aaieeiuui说说每组有什么不同?(如:a是单韵母,发音时口形不变。ai是复韵母,发音使口形从a向i滑动,a重i轻。)(二)引出新课,提出要求。上一课我们学了3个复韵母,知道复韵母发音时口形要从前一个音向后一个音滑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3个复韵母,看谁学得最好,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还会带调读。(三)教学复韵母aoouiu。1、教学复韵母ao。(1)看插图说话引出ao:图上画着什么?(奥运会的标志)领读:奥运会,复韵母ao就是奥的第一声。板书:ao。(2)ao怎么读呢?先发a音,紧接着向o音滑动,a重o轻,就成了ao。(教师示范读ao,领读、齐读、指名读)(3)练读四声,标调在a上:āo(凹进凸出)o(熬药)ǎo(棉袄)o(骄傲)2、教学复韵母ou。(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藕。)谁能把ǒu改成第一声来读一读,出示:ou。(2)看老师念ou,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o音,很快地向u滑动,o重u轻。)(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4)ou的声调标在o上,谁会给ou标上四声?练读ou的四声:ōu(海鸥)u(u,真奇怪)ǒu(鲜藕)u(怄气)3、教学复韵母iu。(1)看插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人们在游泳池里游泳。)出示:iu。(2)iu:i在前,u在后,读的时候口形应该怎么变?谁会读?谁能说说怎么发iu这个音?(先发i,口形再变到u,i重u轻。)指名读、齐读。(3)告诉学生iu的声调标在u上,指定一位学生上台标声调。四声练习:iū,努力学习要得优。i,我替妈妈去买油。iǔ,他是我的好朋友。i,我们要尊老爱幼。(四)巩固练习。1、看卡片,认读复韵母aoouiu。2、打乱次序读带调的aoouiu。(五)指导书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巩固复习aoouiu及其四声。2、学会声母与aoouiu构成的音节,包括三拼音音节。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句子。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5、认识小、爱、吃、鱼、和、牛、草、好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卡片认读aoouiu,说说你是怎么发音的?2、对比读:aaooouiiu,说说有什么不同。3、认读带调的aoouiu。(二)拼读aoouiu构成的音节。1、用翻板卡片复习aoouiu构成的音节。2、出示:zǎozǎolulujiǔjiǔ,分别说说声母和韵母各是什么?(指名读、齐读)3、四声组词,由教师领读。(三)学习带有aoouiu的三拼音音节。1、jqx要想和a做朋友,都要谁做中间人?(介母i)用翻板卡片练习jqx与a构成的三拼音。2、jqx要和a开头的复韵母做朋友,也需要i做中间人。出示三拼音的练习。(自由拼读、指名读)(四)游戏。1、做购物的游戏。我们开了一个商场,谁来做顾客买东西?教师把写有音节的纸片发给学生,请一位学生做售货员,发到纸片的学生上台说我要买什么。如拿到shǒubiǎo的同学说:我要买手表。如果读对了,售货员就把手表的图片给他,全班齐说:对了,对了,这是手表。2、做摘星星的游戏。出示:蓝天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和闪闪的星星,每颗星星下是一个词语的音节,月亮下是一句话的音节。谁能读出词语的音节,老师就把星星奖给他,谁最能干,能读出这个句子,老师就把月亮摘下来,表示他登上了月球。(五)看图拼读音节。1、看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2、拼拼读读图下面的音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连成句子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六)拼读儿歌。1、出示儿歌《有礼貌》,请学生自己试着拼读,你读懂了什么?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3、教师带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4、在老师的指导下试读儿歌。(以词语为单位,做到词语连读)5、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问:你也和大公鸡一样有礼貌吗?你是怎么做的?6、课后能够背诵儿歌。(七)认生字。1、卡片抽读认过的生字。2、出示生字:小、爱、吃、鱼、和、牛、草、好。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3、扩词练习,谁能给这些生字找找朋友?(八)巩固练习。跟录音读课文,试着背诵儿歌。(九)小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3个复韵母,还会拼读这么多的音节,摘走了这么多的星星。老师相信,你们从小努力学习,学好了本领,将来一定能登上月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万、复、苏、柳等13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万、冬、齐、丁、百5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了解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燕子),打个招呼吧!
2、小燕子在唱什么歌?(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
3、愿意和小燕子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天吗?
二、初读韵文,识记生字
1、出示春景图。你看见了什么,用最美丽的语言说给小燕子听一听。(学生说话,随机出示韵文)
2、说的真美,小燕子是怎么说的呢?
3、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4、反馈:指明读带拼音的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齐读。
5、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分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读,师生评议
7、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齐读。
三、理解韵文,领略春天
1、经过识字比赛,小燕子很高兴,送出了许多学习奖品。还想得到奖品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朗读打擂台。
2、分组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最佳朗读小组得一到智慧题让学生将词语贴在与春景图相适应的地方。
4、看图背诵韵文。
四、指导写字。
五、实践活动。
1、去大自然找春天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2、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1柳树醒了
学习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指导。
难点:通过朗读去感知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前请学生去观察一下春天里事物的变化;准备一些相关的春天的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春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1、你喜欢春天吗?板书春字,说说你看见这个字想到什么?
2、做一字开花游戏,看谁说得多。
板书:春雷春雨春风春燕
3、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感受春天大地复苏的情景。
二、初读,了解短文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说说课文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板书:柳树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柳树在谁的帮助下醒了?(见板书)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美美地读一读,说说柳树怎么了。
三、学习生字。
1、读第一节,老师板画春雷(闪电),出示生字雷、醒。怎么记住这两个字?读音有什么特点?
2、读第二节,老师板画柳枝,出示生字澡、枝、软。谁能发现这澡、枝的偏旁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记住软字?
3、读第三节,学生板画,出示生字梳、梢。谁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
4、读第四节,说说小柳絮指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同学的介绍,板画柳絮飞舞的情景。
5、齐读第五节,通过比较认识耍字。要耍有什么不同?怎样记住耍字?
4、同桌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5、把这些生字放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自由读读全文。
6、巩固生字。
(1)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先学生试着读,再指名读。想想有哪个词的意思你不明白?
(2)做词语连线练习,巩固识记生字。
春雷柳树说话醒
春风柳梢洗澡长高
春雨小朋友梳头软
柳树柳枝玩耍绿
四、学写春字。
1、请学生说说字的组成和关键笔画。
2、老师范写,学生写3个,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和词语。
2、开火车给生字找朋友。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读题,柳树醒了是什么意思?
2、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知道柳树醒了?
3、柳树醒了说明什么?
4、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课文,读出你的感觉。学生互评。
5、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朗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
1、借助板书、板画背诵。自由练背;同桌互背;齐背。
2、创设情境背诵。配乐背诵;表演背诵。
四、学写生字。
1、重点指导说、话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言字旁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教师范写。
2、其余的字引导学生发现关键笔画,学生摹写。
五、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看课后问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启发他们课后去观察和思考。可从动物、植物、人物、气候等方面观察。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通过观察交流,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丽。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背诵检查。
二、拓展训练。
1、通过昨天的观察,你们发现在春天里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2、你能仿照课文那样来编一句诗吗?
出示:春天跟说话了,
说着说着,
,醒了。
3、你还能模仿诗中别的小节来编一句诗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试)
三、课外实践。
由家长或老师带领学生去西湖边找找春天,并用自己的笔画一画春天。
作业设计:
1、搜集资料:春天到了,大自然里有哪些变化
2、画一张春天的图画。
板书设计:
春雷醒了
春雨软了
春风绿了
春燕飞了
课后小结:
春雨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4、有主动积累词汇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领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收集有关春天的词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体验生活,引入新课
大家都见过下雨,听轰隆隆、哗哗哗下的是什么雨?(是夏天的雷雨)。沙沙沙下的是什么雨?(是春雨)。你怎么听出是春雨?春雨是怎么样的?春雨有色彩吗?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三、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1、春雨是怎么样的呢?找到第一段。读一读,从第一段里你读懂了什么?体会朗读
2、课文哪里还写了春雨的声音?读一读,找到区别。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比较朗读
3、大家指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出示第二段,在文中找答案什么叫争论?
四、小组合作,角色表演
1、看图:有哪些鸟在争论?
2、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
4、表演
五、启发想象,引导探究
1、读全文,你觉得春雨怎么样?
2、在小动物的眼里,春雨还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
4、小朋友,让我们睁开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春雨吧!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出示春雨姐姐的话亲爱的小朋友,我本身是无色的,透明的,但能给大家带来五彩缤粉的世界。(给五彩缤纷换个词)
5、感情朗读全文。
六、结合板书,抄写绿、红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3
小学语文第一册复习教案
教学要求:
一、汉语拼音 复习巩固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区分形近的声母、韵母和音近的声母、韵母,正确书写。2 能拼读音节。
二、识字 学会本册400个生字。2 认识100个字。3 能区分形近、同音字。4 巩固21个笔画和26个偏旁。知道由字组成词,由词组成句子的概念。6 会用字组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
三、课文 回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不去字,不加字,通顺流利。2 能背诵指定课文。3 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能区分形近、同音字,掌握字形较复杂的字。2 掌握做题方法。3 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汉语拼音。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音近的声母、韵母。2 认清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形。3 拼读音节。复习过程:
一、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1 出示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表。(1)学生自由读。(2)指名领读。(3)小组里读一读。区分音近、形近的声母和韵母。
b—p b—d p—q q—ɡ d—q n—h n—m z—zh c—ch s—sh an—anɡ en—enɡ in—inɡ un—ün ie—ei iu—ui üe—ün 3 听音练习 学生把拼音卡片放在桌子上,教师读一个字母,看谁能有快又准地找到卡片。
二、拼读音节 1 复习拼读方法。(1)两拚法。(2)三拚法 复习ü上两点省略规则。(1)拼读下面音节
xǘ juàn qún xuě
(2)说一说顺口溜: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 q x y就脱帽。3 拼读儿歌
tiān shànɡ xià yǔ * xiǎo tù kàn jiàn dì shànɡ mào pào * lè de zhí tiào mó ɡū chū lái * kuà ɡè xiǎo kuānɡ
dǐnɡ ɡè cǎo mào * biān cǎi biān xiào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识字
(一)1-6课 复习重点: 1 看拼音写词语。2 区分形近、同音字 复习过程:
一、读儿歌 学生齐读儿歌
二、复习字 指名抽卡片读生字。2 小组读认读字。3 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
四 五 九 水 火 也 下 长 女 羊 4 说说哪些字容易混淆,怎样区分它们。八——人 石——十 小——少 牛——午 日——白、目 土——工 大——天
三、复习笔画 说说下面笔画的名称
一 丿区分笔画
—— —— — — ——
四、练习把音节和笔画用线连起来。piě diǎn shù ɡōu hénɡ piě piě zhé shù tí
(1)拼读左边的音节,知道是什么笔画。
(2)找到右边相应的笔画,用线连起来,注意用尺子。2 看拼音写词语
dā huǒ shān shí tǔ shān shuǐ tián()()()()shànɡ xià dā xiǎo tiān shànɡ nǔ rén()()()()niú yánɡ shí yuè yī rì èr sān sì wǔ
()()()()()()liù qī bā jiǔ yě shǎo chánɡ()()()()()()()(1)拼读拼音,看看是什么词语。(2)想想词语的意思,知道怎么写。
(3)在括号里面写词语,一个音节对一个字。(4)检查。读词语。P45 P47 P49 指名领读,小组读。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课文
(一)1-5课 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同音字。2 会用所给的字组词。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1-5课。
二、背诵课文。
同桌同学互相背诵课文2、4、三、复习字 抽卡片指名领读生字。2 小组读认读字。
P51 P53 课。53 说说易错的字有哪些:
了 乐 升 我 门 你 方 4 说说哪些字易混淆:
了——乐 升——开 有——友 门——们 立——力 千——干
四、复习笔画和偏旁 1 说说笔画和偏旁的名称 亻 区分笔画 一
五、练习1 组词
立()升(力()开((1)读:读读这个字。(2)想:想想这个字的意思。(3)组:口头组词。
(4)写:把这个词写在括号里。2 看拼音写词语。
Kāi mén shànɡ ɡ yǒu lì
()()门()们(shēnɡ())
zhèn)(lì))
wǒ men nǐ men nǚ wánɡ shànɡ fānɡ
()()()()
wén qiān le()()()(3 读词语 P57 2 P59 3 P61 2 指名领读,小组读。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 课文
(一)6-10课 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字、同音字。2 能写出带有所给偏旁的字。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6-10课。
二、背诵课文。
同桌同学互相背诵课文6、7、8课。
三、复习字
lè)P63 2 1 抽卡片领读生字。2 小组读认读字。3 说说哪些字易写错:
生 不 在 牙 出 马 4 说说哪些字易混淆:
了——子 工——土 生——升 山——出 大——太
四、复习笔画和偏旁 1 说说笔画和偏旁的名称 人 比较字与偏旁不同 人 ——
五、练习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亻——()——()(1)看:看一看这个偏旁是什么。
(2)想:想想这个偏旁代表什么,哪个字里有它。(3)写:在括号里写出这个字。
(4)查:检查这个字中是否带有所给的偏旁。2 看拼音写词语。
tā men mǎ shànɡ zhǎnɡ dà bái yún()()()
()
gè zǐ huí lái ɡōnɡ chǎnɡ shēnɡ rì
()()()()
chū lái dīnɡ()()读词语 P69 3 P73 3 P75 3 指名领读,小组读。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识字
(二)7-12课 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字、同音字。2 能写出所给字的反义词。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识字
(二)7-12课的儿歌。
二、复习字 抽卡片领读生字。2 小组读认读字。3 说说哪些字易写错:
竹 耳 舌 心 森 林 今 午 它 头 4 说说哪些字易混淆:
木——禾 米——来 日——目 森——林 明——朋 牛——午
儿——几 它——他 手——毛 友——有 左——右 在——左
三、复习笔画和偏旁 1 说说笔画和偏旁的名称 朩 日 月 2 区分笔画,偏旁和字
木——朩
四、练习写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上——()大——()男——()
开——()多——()左——()(1)读:读所给的词。
(2)想:想一想与所给的词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3)写:在括号里写出反义词。(4)查:检查是否正确。2 看拼音写词语。
mù tou dà mǐ zhú zi kǒu shé
()()()()
ěr mù ɡuān xīn sēn lín jīn()()()
mínɡ rì zhōnɡ wǔ ér zi tā men()()()
zuǒ shǒu pénɡ yǒu ǒ yòu zhǐ yǒu()()()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朩——()日——(月——()宀——(4 读词语 P81 P83 P85 P87 P89 P91
tiān))zu))((()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
课文
(一)11-15课 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字、同音字。2 比一比,再组词。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11-15课。
二、背诵课文。
同桌同学互相背诵课文11、13课。
三、复习偏旁
说说偏旁的名称。
纟 门 白
四、复习字 抽卡片领读生字。2 小组读认读字。3 说说哪些字易写错:
毛 么 看 见 可 己 贝 宝 走 几4 说说哪些字易混淆:
白——自——日 手——毛 己——几
五、练习
儿——几贝——见
比一比,再组词。
贝()手()几()见()毛()己()白()友()午()自()有()牛()(1)读:读一读这组字。(2)比:比较这组字的异同。(3)组:想一想每个字组什么词。(4)写:把词写在括号里。(4)查:检查是否正确。2 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纟—()门—()3 读词语。P97 2 P101 2 P103 2 指名领读,小组读。4 看拼音写词语。
bái máo hónɡ de shén me wèn()()()
kàn jiàn xīnɡ xinɡ kě lè zì jǐ
()()(白—(yí wèn)))
(()
jǐ zhī bǎo bèi zǒu chū lái()()()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课文
(一)16-20课 复习重点:
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16-20课。
二、背诵课文。
同桌同学互相背诵课文16、17、20课。
三、复习偏旁 1 说说偏旁的名称。
辶 火 忄 扌 口 2 比较字与偏旁的不同
女—— 火——
四、复习字 抽卡片领读生字。
土—— 2 小组读认读字。3 说说哪些字易写错:
衣 伞 这 年 扫 4 说说哪些字易混淆:
打——灯 他——地 什——叶 干——千
五、练习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辶—()—()忄—(扌—()—()口—()2 看拼音写词语。
shànɡ yī hónɡ sǎn zhǐ o zhè ɡè
()()())
dēnɡ huǒ bú pà dòu jiǎo mínɡ nián()()())
dǎ sǎo tǔ dì kāi huì zhú yè()()()))ǎ
h(((ɡān()3 读词语。P111 2 P113 2 指名领读,小组读。
第八课时 复习重点:
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复习过程:
一、读音节把句子补充完整。
sǎo dì ɡōnɡ rén shān shànɡ
力力在()。妈妈是()。()的小草绿绿的。拼读音节,看看是什么词。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3 在括号里写词语,一个拼音对应一个字。4 检查。
二、用词组句子。
星星 有 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扫地 小明 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读:读一读句子。想:想一想这些词能组成什么句子。3 组:组句子。写:把句子按顺序写在横线上。5 读:读句子看是否通顺。6 查:检查是否正确。
三、看图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看:看一看图上画了什么。说:根据图意,提示说一句完整的话。3 写:把句子写在横线上。读:读一读句子,看是否符合图意,是否通顺完整。第九课时 复习内容:
妈妈是 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把字写好。复习重点:
复习巩固观察范字的方法。复习过程:
一、复习观察的方法。1 独体字:
(1)字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2)每一笔起笔和止笔的位置。(3)横、竖中线上的笔画。2 合体字
(1)整体观察左右、上下的宽窄、高低、大小。(2)每一部分中在横竖中线上的笔画。(3)每一部分笔画的起笔和止笔的位置。
二、练习
生字在田字格中各写一遍。
第十课时 复习内容:听写词语。复习重点:
复习巩固听写的方法。复习过程:
一、复习听写的方法。1 读第一遍,听清楚是什么。2 读第二遍,动笔写。3 读第三遍,检查。
二、练习。听写词语
日子 月牙 开水 火星 山下 土地 好人 牛毛 太少 门口 开关 可乐 我们 女王 木马 儿子 个人 生日 大水 大火 水星 山石 田地 上下 牛羊 太长 开了 开灯 只有 你们 自我 大马 女子 一个人 日月 今日 水田 水牛 灯火 火石 上山 下山 山羊 土山 大人 女人 天上 上升 白羊 小羊 开门 大门 开山 开口 立正 正在 有力 一千 他们 它们 上方 下方 上马 长大 个子 一个 回来 来回明日 白开水火山 山上 石头 人口 小牛 羊毛 木门 打开 正好 几千 大王 马上 白云 几个 工人
出来 工厂 生水 不在 不好 不会 不怕 门牙 上牙 下牙 太大 太小 早上 日出 走出来 木头 木工 大米 小米 竹子 竹林 竹叶 耳目 木耳 口舌 舌头 手心 今年 上午 上头 左右
红伞好
问一问 土星 宝石 这个 云豆 女生 打扫 一会儿
关心 小心 明天 下午 下头 只好 红日什么 木星 几只 可怕 土豆 三角 扫地 叶子
关灯 心中 明年 左手 朋友 一只羊 火红白的 可口 上衣 豆子 豆角 年年 扫土 关上 森林 明白 右手 友人 白毛 红的看见 自己 大衣 毛豆 牛角 一年 扫水 关门 今天 中午 一头牛 友好 毛衣 问星星 宝贝 打伞 红豆 五角星 打水 开会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的原则
1、遵循《课标》,立足于语文课本,对本册应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查漏补缺。
2、注重落实双基,形式多样,不增加学生家长过重的负担,真正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3、总结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4、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二、复习内容及目标
(一)、汉语拼音:能熟练的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认识生字并进行阅读。能看拼音写出词语。
(二)、识字:
1、认识400个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掌握多音字的发音,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别运用。
(三)写字:
1、正确书写100个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2、书写规范,笔顺笔画正确;书写美观,笔画位置到位,写好写快。
3、认识本册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知道这些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并能写出有这些偏旁的字。
(四)、词句:
1、进行词句的积累。
2、能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能用指定的词语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知道一句完整的句子最后有:相应的标点符号。
(五)、阅读积累
1、熟读本册全部课文。
2、流利地背诵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能按要求默写。
3、引导学生继续课外阅读,巩固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六)、写话
1、能看图写出至少一句意思清楚,完整通顺的句子。
2、能根据要求写一句自己的感受,意思基本清楚。
(七)口语交际
在所有语文活动中能大方自如的与老师同学交流,声音洪亮,表达清楚,有礼貌。
三、复习形式
1、再次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悉语文书。
2、在阅读教材的同时将生字滚动复习,有出现的问题率较高的生字在后面的听写中滚动出现。
3、与学生一道整理学习要点和难点,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学习方法,讨论怎样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4、教师指导练习统一试卷和老师归纳出的复习题,并做好出现问题的记载。总结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全班讲解辅导。
四、学困生工作
1、采用一帮一的形式,让学生带动学生,不让学困生感到过重的心理负担。
2、总结学困生常出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强化训练。
五、习惯的培养
1、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在练习和考试中训练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弄懂题目要让我们做什么。
2、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养成完成作业后自己手指着题,小声地读出声音来检查。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4
《种水珠》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构建宽松、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读文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美、语言美。借助优美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感受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向往美好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生字卡片。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多媒体放影片)师:孩子们,下雨啦!你听,调皮的小雨“丁冬丁冬”地敲醒了大地,吵醒了梦中的花朵。你看它们还挂在了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上,钻进了绿绿的草丛里。天亮了,雨停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来到草地上种水珠呢!孩子们和她一起种水珠吧!
板书课题:种水珠。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老师提出读书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漏字。)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学生和汉字娃娃打招呼,自由拼读。
(2)打乱顺序读(个别读―分组交叉读)。
(3)找规律:珠、晾、服、竹、站、吗
竿、定、凳、蘑、菇
指导读好带后鼻韵、翘舌音、轻声的字。
(4)去掉音节读。
(5)做汉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读词语:晾衣服、竹竿、一定、站住,读带“哟”和“吗”的句子:
①竹竿上挂了一串亮晶晶的水珠,多好看哟!
②地上也能长出亮晶晶的水珠吗?
③用“吗”练习提问说话。
三、熟读课文,理解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进一步要求(读得更准确流畅,注意标点和词与词之间的停顿)。
2、汇报读(分组分段读)。
3、指导第一段朗读。
个别读―男女生分读(教师指导从“亮晶晶”和“多好看哟”感受水珠的美丽和可爱)。
4、指导第二段朗读。
看见这么美的小水珠,文中的小妹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1)个别读(其余学生听,小妹妹是怎么做的)。
(2)出示第二段。
(3)看多媒体动画,并联系生活实际、动作感受“跳”的意思,并指导读好:“可我站上小方凳,手才轻轻碰了一下竹竿,水珠一闪,全都跳到地下去了。”
(4)小女孩得到水珠了吗?为什么?(体会小水珠的调皮可爱。)
个别读―男同学读―齐读。
5、指导第三段朗读,发散思维,学习运用语言。
过渡:快乐调皮的小水珠跳到地下去了,孩子们,地上能出现什么奇迹呢?
齐读―汇报―老师简笔画板书。
思考:地上还能长出什么?
(1)出示灯片观察(绿莹莹的草地),引导学生用“地上能……也能……”的句式说话。
(2)生生互动―同桌说―请学生在黑板上添画。
(3)教师引导看图,学习语言,用“能……也能……”表述。
(4)总结:是谁让大地变得如此热闹,如此美丽。(是小水珠。是小水珠滋润了大地;是小水珠染红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是小水珠伴着我们的花草树木一同成长。)
6、指导最后一段朗读,体会感情。
“啊,我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7、展开联想,发展语言。
啊,我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啊,我们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啊,大家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啊,春天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啊,你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我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他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我们都把水珠种到地里去了!
四、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你能用最聪明的办法记住哪些字?
3、观察字形结构,教师范写难字“竹”、“轻”。
4、生描红―临写―评比。
五、情感朗读,拓展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美。(配乐)
2、在你的记忆中,最有趣、最快乐的往事是什么?说一说。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 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古诗《望洞庭》,生解诗题(望洞庭,就是在远处看洞庭湖);
2.识诗人: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重点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的美称。
4.、小组合作: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回答: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两相和是指什么?
2.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镜未磨 ?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六、 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八、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教学反思: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看老师带来的这几幅画,告诉老师分别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能从中说出你喜爱的景物吗?(板书《四季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四季童话》,看看题目,大家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好奇,季节也有童话?它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那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1.从课文中,标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思考后,和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和看法。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3.小组以自己体会朗读句子汇报。
4.请同学们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班汇报。
.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5.现在我们这里正是秋天,你能发现我们家乡在此时,有哪些你认为很美的景色?
6.回忆一下,我们家乡春、夏、冬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喜爱的景色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它们各自的美。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本节课,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对四季的美做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你们都是用心学习的孩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再仿写一段,明天和同学一起比比,看谁写的好。
教学反思:
让学生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学时,读后进行议论和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了知识面。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7
使用多媒体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1.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指名中下生读一读)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檀”读tán,不读tái;“寿”读shu,不读su;“彤”读tóng,但“红彤彤”是读第一声。
2.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 3.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播放课文录音)
4.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完后指名几位同学读。
1.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回答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2.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霞光、颜色、形状,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什么是火烧云?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全班齐读句子。(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①“烧”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不可以换成“红”?把句子中的“烧”换成“红”通不通?
学生小声读一读,比较比较。
②既然通,作者为什么不用“红”,而用“烧”?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板书: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火烧云的变化?自由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快,而且还很多。)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红通通、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举例),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8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声母:bpmf,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什么?(声母)声母一般都站在音节的最前面。
2、认读韵母卡片,这些字母我们称它们为什么?(单韵母)再人带调韵母,教师讲解:声调都标在韵母上面。
3、复习带调音节bápábàmāmùbùmǒ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孙悟空的表情怎样?哪吒心里会想些什么?
2.读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
【相机出示:detenele】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和这4个音节有关。
三、借助表音表形图,学习字母音和形
1.出示座钟笔筒图学习声母d,讨论:图上有什么和什么?出示声母d,问:这个字母和图中的哪部分有些像?
(1)教师范读三遍。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读。
(2)教学d的书写,问:d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母有点像?
(3)谁能想个顺口溜记住d?(座钟笔筒ddd
(4)请小朋友看看书上d的写法。之后,师范写,生描红。
2.出示模特图学习声母t,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1)出示声母t。提示:它和模特的“特”的读音有点像。
(2)教师范读t,让学生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教学t的字形及写法。
a.指名观察图画,说说怎样借助图画记忆。
b.把t和f做比较。
c.启发学生自编顺口溜,时装模特
d.自学t的写法,提示:t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3.出示哪吒出关图,学习声母n,问: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1)出示“n”。提示:这个字母和哪吒的“哪”读音有些相像。
(2)教师范读n,讲述发音方法。领读,齐读,指名读。
(3)教学n的字形及书写。问: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n?
【启发自编顺口溜:一个门洞nnn,半个m字nnn】
(4)自学书写方法:观察,书笔顺,之后描红,临帖。
4.教学声母l方法同上。
作业,完成《习字册》抄写4个字母各一排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龙,包括3篇主题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还有一个语文天地。本单元的3篇课文,通过对龙的形象地描述、说明以及介绍它的诗歌和古文的介绍,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2课时
《叶公好龙》2课时
《乐山龙舟会》1课时
语文天地4课时
龙的传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学会本课生字词。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构想: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脉络。了解龙的传人的由来以及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提起龙,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请你们谈谈自己对龙的认识吧。对于龙,中国人是非常自豪的,我们还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列出每个自然段的提纲。注意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注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
(3)同位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2、出题检测,培养质疑能力。
(1)初步理解文章后,学生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四人一组,交换题目,互相测测。
(3)评议谁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谁回答得比较确切?小组内评选小问号和小博士。
3、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交流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可顺势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理解龙到底是什么?
(1)指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龙到底是什么的?
(2)精读2、3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龙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龙的不同认识(远古时期、唐宋以后、今天)。理解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意思,结合龙的挂图理解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并体会这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对于《周易》、图腾两个词语可稍加解释。
学习第二部分,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1)默读47自然段,然后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2)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补充哪些?
(3)课文中有哪些带龙字的成语?请找出来。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表达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之情。
C、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请女同学读第七自然段,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4、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搜集带有龙字的成语、寓言故事等。
板书设计:
远古时期
龙是什么唐宋之后
今天
龙的传人
威力无比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权力象征
欢腾完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朗读、积累的情况,学唱歌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二、练习:
1、交流自己搜集的带有龙字的成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积累。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龙的寓言故事。
3、教师播放《龙的传人》这首歌,出示歌词,学生学唱这首歌。针对歌词,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
4、出示练习: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的憧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
,是的象征,又象征着,中国龙是集各种能力一身,象征着。
5、学生填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用之所以是因为说一句话
6、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师生一起释疑。
7、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这一问题
学生能通过读课文从三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即: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换万千、无所不能的;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8、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龙的传人,你想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龙的知识。
作业设计
把《龙的传人》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预习《大人们这样说》。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原因:至高无上的权利
自由欢腾完美
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能积累描写春天景色的成语。
2、熟记谚语。
3、教会学生做一张贺年卡,能写一句祝贺的话,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
第三题:
(第一小题)
1、读题,审题。
2、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3、你们看,那盛开的花儿像小朋友的脸呀!你们看,花坛里除了花,还有什么?让学生读一读。
4、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句?
5、齐声朗读成语,背诵成语。
(第二小题)
1、审题,指民学生观察。
(1)图上是谁在干什么呢?本题的两个谚语讲的是什么?自己读一读。
(2)生自由读,指名读,并请人说说谚语的意思。然后练习背诵。
第四题:
1、审题后,问:谁会做贺年呢?你能教教其他的小朋友吗?
2、老师指名学生做,做完后,在贺年卡上写上一句话,带给妈妈一份惊喜。说说你准备了些什么呢?
3、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格式
第五题:
一、审题,然后指名说要求。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按先上后下,先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上远处近处画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样子?小朋友在做什么?
三指导说话。
1、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第一句话。
2、将板书逐步变成填空,指导学生分句练说。
3、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说(将描述的景物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4、指导学生说一句结束语。,并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评议。)
教学后记:学生能背诵读读背背,并做了一张卡片给妈妈。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实用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我们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小学第四单元教案”,如果您想要随时查看本文请记得收藏!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1)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DDDD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DDD知识的教学DDD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DD表象DD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DD抽象为一般模型DD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表象,能认识这些物体相对应的图形。 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教学重点: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能比较准确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区分正方体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篮球,乒乓球、玻璃弹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学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 1、谈话激趣:小朋友,每当老师看到你们那些高级,漂亮的玩具时,真的好羡慕!我也很爱玩,但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没有一件事花钱买的,想看看我小时候的玩具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状的包装盒,玻璃弹球等。 猜一猜:怎么玩? 师:小朋友的玩法还真多,我经常是用来搭积木玩的,你们想试试吗? 学生出主意,小组六个人的物品搭一块。 2、宣布规则:比比哪个组搭得最快,最高,最稳固。(板书:快、高、稳)让学生再次明确要求,比什么,比快,高,稳。 3、师生评价, 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引起学生争议与思考:每个小组都是六件玩具,怎么选择,怎么搭建才有获胜的把握。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特殊的玩具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板书课题(认识物体) 二、分一分。 1、小组合作,吧形状相同的.物体摆放在一起,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2、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3、揭示概念,逐一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认一认。 在这四种物体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比较特殊? 1、辨识球。 (1)摸一摸,在学具盒里找到球,放在手心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找一找,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球的形状?教师随即出示并滚动篮球,乒乓球。 (3)想一想,不论篮球,乒乓球还是玻璃弹球,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样的? (4)看一看,你脑子里想的和屏幕上看到的形状一样吗?人们在画球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只要在圆里面添几笔就表示球。(在黑板上贴图片) 2、辨识圆柱。 (1)出示圆柱模型,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相同形状的物体,教师指出:不论高个子,矮胖子,只要是圆圆的像柱子的物体都表示圆柱(贴图) (2)师:圆柱和球一样也能滚动,但是滚动起来又有所不同。 学生操作 (1) 师:为什么球总是爱滚,为什么圆柱站着稳当,躺下来就要滚呢? 3、辨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⑴比一比:让学生把球和圆柱都放在桌角,观察比较剩下的两堆物体在形状上与什么不同? ⑵说一说:指导学生概括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都一样,而一个长方体的面有大有小。 ⑶辨一辩:实物判断,图片中辨认。 ⑷找一找:在你生活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四、摸一摸。 1、在袋中摸出它是谁?同桌活动。 2、按指定要求摸出物体,师生互动,教师可故意摸错。 五、做一做 1、用橡皮泥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 2、课下请学生合作,把它们用橡皮泥做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组合成一件漂亮的造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2、会利用常用的集合体画出比较规范的平面图形,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的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教学难点:辨认和区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白纸、水彩笔、印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旧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又几位老朋友来看望大家了,猜猜是谁? 请同学们赶快从魔术袋里摸一摸,看看究竟谁来了? 同桌两人合作,从袋子里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积木放在课桌上。 当学生指出物体名称时,教师提供一组照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图),请学生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球的照片)今天球来了吗? 学生打开袋子看看,没有球。 师:同学们对几位老朋友太熟悉了,这节课老朋友和大家还有一种新的玩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行动表示。 二、抽象图形,比较分类。 1、摸一摸,在物体上初步感知。 教师拿起长方体,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找样子摸一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并用彩色笔在此做记号。 师:有什么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平面”并板书:平面。 学生继续在正方体和圆柱上寻找这样的平面,摸一摸,并用彩色笔做记号。然后把刚才摸到的平面分别正对着自己,仔细观察这些平面的样子,用手势比画它们的形状,初步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2、画一画,从图形上直观认识。 引导探究:如果把你摸过和看到的这些平面、比画的这些形状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想办法把你喜欢的那个平面请下来,画在纸上呢?四人小组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3、分一分,在比较中揭示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检查每一组的图形是不是从相应的物体上请下来的,再分别将每一组图形与上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照片认真仔细地比较比较,一样吗? 小结:我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所以叫“平面图形”教师板书:平面图形。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别取个名称,好吗? 师生交流:(1)教师指着一组圆,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圆。 (2)教师指着一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正方形。 (3)教师指着一组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长得很像,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他们的细微差别,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师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一样长。 二、形体对照,沟通联系。 1、师生交流。 把长方形的一个边长不等的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 把正方形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 把圆柱的这个平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 2、操作探究。 在我们的积木上还能找出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自主选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的一个,分别将各个平面画下来进行对照。 3、深入讨论。 (1)在你的圆柱上能找到几个圆?这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 (2)在正方体上你能找到几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大小一样吗? (3)用长方体的每个面画出的长方形一样吗?仔细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 四、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今天认识的图形? 2、折一折。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试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课件显示:红领巾,流动的红旗,三角尺,警告牌等物体, 3、拼一拼。 把正方形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4、剪一剪 (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2)你会用一张圆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码?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这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2)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有《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木兰从军》。课文的特点:一是语言文字要准确、优美。二是文化含量要高。三是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时分配 母亲的恩情………………… 2课时 沉香救母(一)…………… 2课时 沉香救母(二)…………… 2课时 木兰从军…………………… 2课时 练习4…………………………2课时 母亲的恩情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学会本课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 教学构想: 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母亲是怎么做的吗?教学:缝补针线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湿润)从 “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补摸()针()恩() 扑()漠()什()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3、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感激 报答 课后反思: 沉香救母(一) 教学分析: 《沉香救母》是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助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课文情节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就的句式。懂得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练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构想: 在课堂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读书的机会和表现机会,教师力求精讲。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1、(放歌曲)这首歌曲好听吗?知道是哪部动画片里的插曲吗?请学生讲讲《宝莲灯》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故事。 2、检查生字新词。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 2、听了他的朗读,小朋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呢? 3、自由读读第二段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1)指读,沉香怎么没有妈妈呢?请学生交流。 (2)投影句子: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3)这个真实的情况是谁告诉沉香的? 4、(板书:了解真情)听到了这个真情,沉香有什么表现呢? (1)投影:沉香听了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2)指读,齐读。 5、俗话说的好“知子莫如父”,沉香的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他又说:…… (1)投影:二郎神 心狠手辣…… (2)小声读读爸爸的话。 (3)想想看,爸爸说这话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说的? 6、听着爸爸的分析,望着苍老的爸爸,沉香要解救***决心有没有动摇?对,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此时,沉香心里会想什么呢? (1)板书:决心救母 (2)小结。 四、学习第三段 1、沉香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板书:拜师学艺 2、那么,沉香又是怎么刻苦练功的呢?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3、讨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 (1)说说你令感动的原因。 (2)点出三个词语,理解意思。 (3)朗读练习。 有时累的腰酸背疼,但是只要…… (1)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2)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他为什么能吃这么大的苦呢? (3)点出:一……就…… (4)小结。板书:刻苦练功 (5)此时,小朋友,你们想对沉香说什么呢? (6)功夫不负有有心人。几年的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7)让我们带着对沉香的敬佩,一起把第四段来读读。 (8)小沉香又是怎样去救母亲的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叹泪付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沉香救母 了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3)
Unit 4 Where is my car?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本课句型:where is my(the)...?It's on(in)the....2.能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重点句型:where is my(the)...?It's on(in)the....难点: Where的读音;理解方位词on,in,under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教师播放三年级上册Unit2 B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边听边拍手,有节奏地吟唱。
(2)师生互致问候。
(3)游戏:传球放音乐,音乐停止的时候,教师向学生问问题,以此复习一些旧单词,如提问:What's this? Do you like ??
二、新课导入(Presentation)(1)教师将car,doll,plane等玩具或小模型放在toy box中,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回答:It's a box.教师回答:Yes.It's a box.It's a toy box.然后指着car,doll,plane说:They are toys.请学生跟读toy box。?
(2)教师将car分别放在toy box上面、里面、下面,讲解示范on the toy box,in the toy box,和under the boy box。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生活小物品、眼罩
(3)教师分别用另外的物品,如ball和doll,来演示on,under的不同意思,并让学生跟读,注意under的发音。
(4)教师通过放投影、录像、VCD和让学生听录音来展示A部分Let's talk的内容。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两人对话: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盒,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放在铅笔盒的里面、上面或下面,来进行如下对话:
A:Where is my pencil ?
B:It's in your pencil-case.(2)游戏:听音画图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给他们指令,让他们听录音画三幅图,指令如下:
Draw a ball in a toybox.
Draw a plane on a toybox.
Draw a car under a toybox.
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位画动物,如:
Draw a cat on a desk.
Draw a mouse under a chair.
Draw a squirrel in a box.等等。
教师让学生交上来他们画的图
(3)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做“藏一藏,猜一猜”的游戏。
一名学生藏学习用品,另一名学生戴着眼罩猜学习用品在哪里,再有两名学生一个做裁判,一个做记录员,每人只有两次猜的机会,猜对一次,做一次记录,最后猜对次数多的就是优胜者。
(4)游戏:所需用具:眼罩、假鼻子、大头图。(各两套)
A 将学生分两大组,同时进行。每组组员站成两排,第一个人戴上眼罩贴鼻子。
B 第二个人要在前者贴稳后说出鼻子所贴位置: It's on the head./It's under the mouth....c 第二个人再戴上眼罩贴鼻子, 后面的学生再说, 这样依次进行。分数统计规则:
没贴准鼻子,但表述英文正确的加10分。
贴准鼻子,英文也表述正确的加50分。
没贴准鼻子,也没说对英文的小组不加不减分数。
贴准鼻子,但没说出英文的只加10分。
根据时间和人数多少,教师可自行调整游戏方法。(5)教师让学生戴上头饰来表演本部分的对话。
作业布置 听录音,仿读对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 Let's talk where is my(the)...? It's on(in)the...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单词 on in under chair desk 2.能把这些单词在句子中灵活运用 重点:单词 on in under chair desk 难点: 在句子中灵活运用 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Guess: Where is my ??
一个孩子藏起一样东西,孩子们猜测:In your bag?/?
让孩子们真实的寻找一下,找到的孩子说出自己的答案。
2、Where is it?
教师拿出一个球,随意抛到不同的位置,让孩子根据情况描述一下:“Where is it?”(It’s under the desk./?)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出示主题图(把单词去掉),提问:“What can you see?”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尽情的说(如果出现本课新词汇教师就指着图种物品特意多重复几遍)
2、让孩子根据图自由的提问:“Where is the pencil/??”,请其他孩子回答。
在孩子的提问回答中出现了本课新词汇,教师就将相应的单词卡片贴在图旁,带着孩子多次重复认读。
3、出示单词卡片,开火车认读。
听录音,跟读练习。
小组比赛认读,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Listen and point
2、Point to the?!
作业布置(1)听录音,仿读会话,并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内容。
(2)用英文向家长介绍自己所学的玩具。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 Let's learn On
in
Under chair
Desk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1.Let’s spell 本部分通过listen, repeat and chant 达到对单词拼写的练习。 圈出听到的单词。,练习书写四个简单单词 重点:write,练习书写四个简单单词 难点: Circle 圈出听到的单词 教学法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师生做日常口语练习:
A: Hi, I’m?I’m from?
B: Hi, I’m?I’m from?
A: Nice to meet : Nice to meet you, .请学生表演A部分Let’s talk的对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播放Let’s spell的录音,让学生听歌谣。
2.让学生跟着动画学说歌谣,同时可用手打节奏。3.播放Let’s circle的录音,让学生圈出正确的单词
4.听音后反复读四个单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描红,达到书写格式正确的目的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游戏:看谁拿得快:出示磁卡,让学生拿图片,拿的快的积分。计算最后结果,给与优胜小组奖励。
作业布置
1、读本页内容。
2、将所学的字母发音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rule car?(A)Let's spell dog
Box
orange
Body
第 4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听、说、读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Have a good time!
2、能灵活运用所学句型。
重点:句型: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Have a good time!难点: 理解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新句子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Warm-up 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玩具箱
: Boys and girls, let’s review some me your hands, let’s do and say.带学生伸出手,做手势并说单词。In in in, on on on, under under under,重复。
T:Can you spell the words? Now show me your fingers, let’s spell.一起板书单词in on : Great!Then let’s say some sentences, together.教师出示钢笔、书和准备的包或盒子。You can clap your hands.教师带学生数:One ,two, three, four, One, two, three, four,打出节奏,教师开始像说Chant一样说: 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学生接:It’s on the ’s on the book.师: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生:It’s on the ’s on the book.师:Where is the pen?Where is the pen? 生:It’s on the ’s on the book.大家一起拍手配合连着说五六句。最后教师把书和笔都放进包里。T:Let’s write the sentences.板书:Where is the pen?It is on the book.二.:Good!Now look at the picture.课件出示图片。They are playing guessing is Zip? Is it on the desk?教师问时强调Is it??引导学生回答:No,it isn’t.连问几句,学生做否定回答。Where is Zip? Is it in the desk?生:No,it isn’ is Zip? Is it under the desk?生:No,it isn’ is Zip? Is it under the chair?生:No,it isn’ is Zip? Is it on the chair?
生:No,it isn’t.最后教师问正确的:Where is Zip? Is it behind the teacher’s desk?找一同学做肯定回答。
Yes, it 板书:Let’s write the me your fingers,板书。教师说汉语:“它在课桌里面吗?一起写。Is it in the desk? No,it isn’, it is.带学生读句子,注意强调Is it的读音。
3.出示课件图片T:Guessing game is ,Let’s play the guessing game, !This is not a general ’s a toy box.板书:toy 并领读。出示课件游戏一规则,教师解释,强调Is it a??
找学生猜,教师回答。猜到cap 时,教师板书带学生读::Now I’m hiding the toy animals.出示课件游戏二规则,教师解释,强调Is it ?? 找学生猜,教师回答。
T:猜完结束后,great!Now Let’s read the sentences on the board.齐读板书。三.文本
:Look at the ’s the boy?生回答。Who’s the woman? 生回答。What are they doing? look at the screen,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课件播放课文动画.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回答。
:Now let’s read the dialogue.跟录音读课文。四.学生自由读课文。五.:Boys and girls, look, this is a naughty bear,出示课件图片 he’s hiding some fruits in his are the fruits?Let’s guess.强调学生认真看课件,图片会一闪而过。出示房间水果图片。教师依次问:
Where is the watermelon? Where is the apple?Where is the bananas?Where is the pear?Where is the peach?学生用所学句子问Is it ?? 直到猜出所有水果。2.编对话。
T:Now hiding your things, then ask and answer with your can use the sentences.指板书的句子。可以一人猜,也可以几人猜。生练习,表演。作业布置 听录音,仿读Let's talk部分的对话。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Where is my… Is it in your bag? Is it…? Yes/No,… Have a good time!
第 5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读新词:cap ball car boat map,通过听听做做的活动,让学生练习并运用所学的词汇。2了解一些简单的指示语,要求学生能听懂并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重点:词汇cap ball car boat map的学习。难点: 本课词汇的认读和Let’s do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用游戏来复习Let's do 的指令活动
(2)全班分两大组来唱第一单元的let’s chant。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cap的图片教cap,并带读,并将图片和词卡贴在黑板上。用同样的方法教 ball,car, boat ,map。
(2)让学生听Let’s learn的录音,一边听,一边指着书上相应的图,力求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3)让小学生站起来,一边听Let’s do 的录音,一边做动作。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强调bounce fly hold drive blow up的动作。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选词竞赛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每次各派一个选手,教师说七个新词中的一个,选手快步到讲台上找到所说词的图片,并举起图片大声读出单词,谁先完成即为胜利者。
2、猜猜看
每次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种刚学的物品,他每画一笔,就请班上的同学用英语猜他画的是什么。如猜得对,就请下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画另一种物品。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部分的活动。
3、教师将Let’s do 中的图卡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教师说一个指令,请学生指出正确的图片。
作业布置
1、听录音,仿读会话,2、将所学的有关物品,用英语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cap
Ball
car
Boat
map
第 6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歌曲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2、通过做题检查学生对本课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3、阅读Story time.重点:Let's check,Read and match 难点: Story time 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复习对话
Where is my…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 Have a good time!。
(2)出示图片,学生认读,并提问学生回忆单词。
(3)放A部分Let’s chant的录音,学生有节奏地跟唱歌谣。
二、新课展示(Presentation)
(1)放Start to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画出正确的句子。(2)做书上Let’s check检查学习情况。(3)复习所学的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练习。(4)播放Let’s sing 学生听后反复跟唱(5)Story time a.本故事表现的是Zip, Zoom的故事。b.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大意,能听懂 作业布置
1、自己复习本单元所有内容。
2、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跟读法、情境法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板书设计 Unit 4 where is my car? Where is my…
is it in your bag? Is it…?”Yes/No,…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4)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P44――P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使学生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乘法含义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准备课。 看书P44学习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公园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有什么游戏? 小火车第节车厢坐几人? 过山车每排坐几人? 观览车上第个吊厢坐几人? 提问:各种游戏有多少人参加?怎样计算,列式。 3+3+3+3=12 2+2+2+2+2+2=12 4+4+4+4+4=20 提问:你能发现这几题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说明: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像这样有相同加数的加法,我们把它叫做“求相同加数的和”。 提问:(指每道题)相同加数是几,人几个相同加数,这道题是( )个( )连加。 二、新课。 1、认识相同加数,看P45例1。 提问: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 请分小组,小组同学合作分头摆出例1的图形。 提问:哪些图形里有相同加数? 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说出算式。 (1) 3+3+3+3+3+3=18 (2) 5+5+5+5=20 (3) 10+10+10=30 提问:第(1)题: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个3相加。 第(2)题:相同加数是,几?你能知道这是几个5相加?板书:4个5相加。 第(3)题: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10相加 2、引出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求6个3 相加、求4个5相加、求3个10相加,这些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介绍乘号及写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减法一样,都有一个运算符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 提问:你们想一想,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教师讲解:求6个3的和是多少,怎样列乘法式呢? 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 或:3×6+18,读作:3乘6等于18。 : : 乘号 指 5+5+5+5=20 提问:这道题除了用加减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用什么表示乘法?(乘号) 怎样列乘法算式:写作:5×4=20 或:4×5=20 怎样读呢? 指 10+10+10=30 怎样写乘法式? 写作: 10×3=30 3×10=30 请同学读一读。 3、认识乘法含义。请同学说一说每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什么情况下除了用加减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相同数相加) 教师说明:在相同数相加的情况下,除了可以用加减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4、P46“做一做”。(指导看图方法。) 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 每个秋千上有几个人?有几个秋千?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加法式?加法式表示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 三、练习1、看图列加法式,再改写乘法式。 (1)○○ ○○ ○○ ○○ ○○ ○○ 加法式: 问:算式表示什么? 乘法式: 问:算式表示什么? (2)△△ △△ △△ △△ △△ △△ △△ △△ △△ △△ △△ △△ 加法式: 乘法式: 2、课本P44游乐园图中的几个算式改写乘法式。 提问:图中还有能用乘法计算的图形吗? 3、P48练习九N1―N3在书本上做。 4、小游戏。 分小组用小棒拼图,拼什么都可以,要求每堆同样多。拼完后,在小组内先列加法式,再列乘法式,并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P47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并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乘法含义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讲故事。 小猴一家到果园里摘桃子,它们把自己摘下来的桃子放了几堆,下面是它们摘桃子的情况: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第四堆 第五堆 猴妈妈 5 5 5 5 猴爸爸 4 6 6 6 猴哥哥 4 4 4 小猴 3 4 5 猴弟弟 2 2 2 2 2 你能帮忙算一算他们各摘几个桃子吗?列出算式。 提问:哪些题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把加法式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题能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4+6+2+5=17 3+4+5=12为什么不能改写成乘法式? 教师说明:有相同加数的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认识乘法式中各部分名称。 出示课本例2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要注意图意的两种说法)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汽球? 列式:5+5+5=15 5×3=15 3×5=15 观察式子后问:加法式表示( )个( )连加?乘法式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看一幅图列出的加法式和乘法式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提问:在三个算式中的“5”都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乘号前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板书:5 × 3 = 15 3 × 5 = 15 因数 因数 积 2、指猴子摘桃子题中的几个乘法式,请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3。 出示小鸭图,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多说出几个列式) 比较: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有的同学列加法式,有的同学列乘法式。你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口述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求100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问:为什么只列乘法式,而不列加法式? 提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和加法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P47做一做 看图写算式。 三、练习。 1、P48练习九 N1、N4、N5、N9 教师说明: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看图思考的能力,熟悉应用题中的语言,为学习解答乘法应用题做铺垫。 2、练习九的N2,读一读。 提示:读乘法式时要从左往右,注意方向。 3、把加法式改写乘法式。 (1) 4+4+4+4+4 (2) 6+6+6 (3) 7+7+7+7 (4) 1+1+1+1+1+1+1 提示:注意改写的方法:一看:相同加数是几,一个因数就是几,二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另一个因数就是几。 4、写出乘法式。 (1) 3个5相加。 (2) 6乘2。 (3) 3和8相乘。 (4)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7。 提示:6乘2只能写出6×2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51例1―P5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知道口诀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乘法,谁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把下面加法式子改写成乘法式子。 3+3+3+3+3 8+8+8 4+4+4+4+4 2+2+2+2+2+2+2 2、列出算式。 (1) 5个3相加 (2) 8个6相加 (3) 7个 4相加 3、师生用乘法算式进行口算比赛。 二、新课探讨。 1、准备题。 教师出示用5根小棒摆的伞图 提问:摆一把伞用几根小棒? 每组5个同学,每人各摆一把伞。 数一数,摆1把伞用( )根小棒,是( )个( )。 摆2把伞用( )根小棒,是( )个( )。 摆3把呢 摆4把呢 摆5把呢 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同学看书P5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提问:第一个□填几?怎样得来的?10是几个5的和? 第二个□里填几?它是怎样得来的? 15是( )个( )的和? 20是( )个( )的和? 25是( )个( )的和? 2、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伞,知道了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5个5是25。 提问:你能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出乘法式子吗? 提问:你能知道1×5=( )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说明:通过动手摆图形和填□的练习,你们知道1个5就是5,所以根据这个算式的含义,一个五得五,把中间的个字去掉,就是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提问:2×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2个5是多少? 提问:从二五一十这句口诀,你能知道什么?你能编出其它几句口诀吗?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编的? 观察乘法口诀,每句口诀有几个字? 教师说明:乘法口诀一般是四个字或五个字。为了读起来顺口,又便于记忆,凡是积一位数时,口诀中要加个“得”字,如一五得五;凡是积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口诀中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如: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乘法口决一般都用汉字表示。 整理找规律。 请同学把5的乘法口诀读、背一遍,说说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观察乘法算式: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数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明:在这组乘法式中,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1、2、3、4、5,后一个因数比前一个多1,这里的“1”是1个5,所以各就比前一个多5。 问:为什么一个因数多了1,而积却多了5呢? 提问:假如你计算3×5时忘了口诀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想起来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观察5的乘法口决。 提问: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的前两个字表示什么? 口诀的后两个字或三个字表示什么? 三、练习。 1、读、背5的乘法口诀。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口令记5的乘法口诀。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五五( ) 4、P51“做一做” 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并写出乘法口诀。 5、想一想,再填□。 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读读背背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 器官的三行词语。
6、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谈新发现,把有趣的说的同学听。
2.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具体。
教学准备
1.预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2.准备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小实验项目。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观察中的发现)
课时目标
1.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3.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不信咱们当场来试一试。
2.出示游戏一:猜甲骨文或篆书字三个:水、旦、燕。
游戏二、猜藏在图画中的物品。
3.这段时间,你都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游戏导入,一下子便将学生拉进了“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二、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1.我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2.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
3.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它就把叶子闭拢了……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说话中渗透句法训练,了无痕迹。】
三、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充分交流。)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现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同学们,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三课时(习作 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师拿着两个鸡蛋和两杯水走进教室,摆放在讲台上,什么也不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导入: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下“看、听、说、想、写”几个字,说:“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小相机──眼睛拍下你看到的,用你的小录音机──耳朵记录下你听到的,用你聪明的脑袋瓜子想一想,用你的巧嘴说一说,用你的小手写一写。”
二、引导观察
1.向学生展示两个鸡蛋,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说说特征。
2.(提起两杯看起来没两样的水,事实上也一样,就是两杯白开水。)这两杯水有什么特点?
当学生凭眼睛看后说没什么区别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光用眼睛看看还不行,请个同学来验证一下,来尝一尝这两杯水。
3.师将两个鸡蛋放进水杯,鸡蛋都沉在了水底。现在老师准备向一个杯子里加入盐,请同学们猜猜看,会有什么变化?
孩子们议论,发言。
4.教师实验:加盐。
5.让孩子们说观察中的发现。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会动脑筋,不但看得仔细,还思考出了盐水的浮力比淡水的大。
6.总结观察过程中孩子们用到的方法: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仔细听、用手去感觉、用舌头去尝、用脑袋去思考等等,教孩子如何观察。
7.介绍死海的奇特现象,课件展示死海的奇特现象。
三、指导说话
让孩子们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四、指导写作
把你们今天观察到的实验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观察日记。(强调日记的形式。)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6)
12坐井观天
[教学目标]
1、认读?井 观 沿 累 那 弄 错 际 相? 9个生字,积累?坐井观天 井沿 回答 那么 弄错 无边无际 相信?词语。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井、那、沿、际? 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根据标点,尝试读出句子的语气。
3、通过学习,知道?坐井观天?的意思,懂得要做个见多识广的人。[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观察画面,引入情景。(媒体出示课题及图片)
1)出示?一口井?,在图上分别指出:井里、井沿、井口、井底的位置。2)添加青蛙的图像,说说:青蛙在哪里干什么? 2.揭示课题:坐井观天。
3.渗透学习?井、观、沿?的字音、字形。4.读题,解题。
设疑过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里包含了一个道理,学完课文就能知道。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边看画面,边听课文录音,思考:故事中除了青蛙,还有谁? 2.回答交流,并出示小鸟的图像。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媒体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2)思考: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3.交流、板书:争论天有多大
三、阅读课文,理解内容。过渡:青蛙和小鸟是怎么说的呢?
1.自由轻声读2—7节,读读想想找找,青蛙和小鸟分别说了些什么话?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2)分组学习句子中出现的生字。
累、那、弄、错、际、相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2.男女生对读2—5节,了解青蛙与小鸟的不同看法。1)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学生回答后,板书: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2)理解?无边无际?:?无边无际?什么意思?书上说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无边无际的天空。还有什么也可以说?无边无际?的?
3.指导朗读2—7节,读出语气。1)指导学生借助标点,读出语气。a)出示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看清标点,尝试读出语气。(自由读)c)指名读,教师及时指点语气。
?还用飞那么远吗??意思就是?不用飞那么远。?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d)男、女生读、分组读。2)分角色读好2—7节。a)同桌合作,练习朗读。
b)汇报交流,并适时指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大话?的意思; *什么是大话?青蛙认为小鸟说的哪句话是?大话?? *指导读?我从遥远的……找点水喝。? c)指名分角色读。
3)动手实践,分辨对错: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a)请同学将纸卷成筒状看天花板,再放下纸看天花板。说说:前后两次看到的不同情景。体会青蛙如何坐在井里看天的。b)讨论问题,并回答:谁说得对? 4.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课文。1)分配角色,自主选择角色。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加上动作,戴上头饰,分角色演一演。
5、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引导想象:
(1)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它会跳出井口吗?(2)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怎么样呢?
提供想象材料:填空练习。
四、复习巩固,总结全文。1.总结。
揭示寓意:《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点天,眼光如此狭小。而应该做个见多识广的人。2.送信游戏,认读生字。扩词练习:观、际、抬、相。3.指导描摹?沿?。
书空,复习?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并提醒右半部分?横折弯?这一笔。观察?沿?在田字格里位置(注意左窄右宽及关键笔画)。
五、适度拓展,布置作业。
1、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生字:井 观 沿 累 那 弄 错 际 相
词语:坐井观天 井沿 回答 那么 弄错 无边无际 相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3、语言实践: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坐井观天》的故事。
4、拓展:
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举例(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望梅止渴)
12《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教学准备:
1、青蛙、小鸟图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青蛙和小鸟的故事。
二、新授(播放动画)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课题是什么?(坐进观天)伸出小手写课题。
2、是谁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青蛙坐在井里干什么?
3、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4、想不想知道青蛙和小鸟在什么地方争论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5青蛙坐在哪里?(井里)。请同学把青蛙放进井里。
6、小鸟从哪里飞来?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小鸟从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
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
2、想不想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一边听一边看看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3、第一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二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第三次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
4、谁来读一读青蛙的问话?指生读。青蛙生活在黑暗的井底,很久没有见到过朋友了,突然有一天小鸟来了,它是什么样的心情?开心、愉悦。读书的感情应是声音上扬。
5、小鸟是怎么回答的?生读。一百多里远吗?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
6、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青蛙、小鸟、旁白。
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
7、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你知道?大话?是什么意思吗?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那小鸟呢?(指读)(出示卡片无边无际)你们知道?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
8、那你们还能举例子说说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沙漠、草原。
9、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一会儿我们还要评出最佳青蛙和最佳小鸟,开始练习吧!(指生对读、男女声对读)师:现在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同意小鸟说的请举手,那你们读小鸟的话一定很棒。同意青蛙说的请举手。
3、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因为青蛙生活在黑暗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很小。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把书本卷起来看天花板,看到的天花板有多大?小圆点。现在把书拿开看天花板有多大?很大。是什么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纸筒。那是什么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井壁。
4、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
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因为小鸟飞在天上,看到的东西多,见识广。所以你们认为谁说的对?小鸟说的对。青蛙说的不对。
5、但是青蛙总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青蛙和小鸟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青蛙和小鸟第三次对话。(生齐读)
青蛙为什么笑了,它笑的对不对?青蛙自以为是,相信自己是对的,小鸟说的是错的,它在嘲笑小鸟。
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它笑什么,它是怎样帮助青蛙的? 笑青蛙愚蠢。
小鸟是怎样帮助青蛙的?生读。找出课文原文。现在谁把他们的三次对话表演出来?看看谁最棒。
6、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师:看哪位同学的本领大,能把小青蛙劝出来。
师:老师相信这只井底的小青蛙听了同学们的劝告,一定会急着跳出来,看看这无边无际的天空,这景色优美的大自然。
三、拓展:想一想:如果有一天青蛙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
四、全课总结:交流:学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13课《寒号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本文是继《小马过河》之后的又一篇童话故事,旨在教育学生勤劳自勉,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努力,不要懈怠懒惰,得过且过,荒废大好年华。
(2)本课没有直接与单元训练点对应的段落,教学时可选择课文的一个部分进行落实单元训练点的练习。
2.教材特点
本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童话。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喜鹊和寒号鸟是邻居。第二部分(从?几阵秋风?到?正好睡觉?)写冬天快到了,喜鹊忙着垒巢准备过冬,而寒号鸟却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垒巢。第三部分(从?冬天说到就到?到?得过且过?)写冬天到了,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得过且过,还是不肯垒巢。第四部分(从?寒冬腊月?到结束)写寒冬腊月,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四、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2.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3.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5.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讲读裸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磁带一盒。
2.小黑板若干块。
3.幻灯片若干张。
4.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
()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 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
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寒号鸟》教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挂?、?哇?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一)吹葫芦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出示葫芦丝),你们看这是什么? 2.师表演吹葫芦丝,然后提问:葫芦丝是由什么做成的?
3.简单介绍?葫芦?及其作用:谁见过葫芦?给大家介绍一下。?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心脏形,花是白色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嫩时可做蔬菜,长成后硬壳可做器皿。(简笔画)
(二)揭示课题
1.师板书,认识?葫芦?这两个字 2.师引导总结识字方法
师:孩子,怎么认识这个葫芦的? 生:……
师:借助拼音,很好的识字方法!
从课外书中识字,很好!能从生活中识字,真棒!预习是一个个习惯。
3.给?葫芦?注音(hú lu),再读。(注意?芦?字的读音是轻声)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一起来读读课题.再读一次(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生自主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用圆圈圈出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相互讨论。
2.同桌合作学习,生互读,师点评
小朋友们,读得真带劲!下面,请把你刚才圈出来的的生字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听,读得不准的字教教他。
(二)再读,师带领学习难字 1.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词,并观察规律
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同偏旁的字:怪、慢 同部件的字:挂、哇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挂、哇、怪、慢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3.重点指导 ?挂?、?哇?等较难写的字
在第一自然段最后两句话里有两个生字,他们两长得很像,赶快把它们俩找出来。(师板书?挂、哇?)
(1)拼读:能认吗?(师板书拼音)抽读,教读
还能认吗?(去拼音)开火车读、抢读
(2)扩词: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挂上、挂在、挂钟)(3)总结学习方法,比较两个字的异同
这两个字咱们很快很准就找到了,那小朋友们能很快很准的把他们俩区分开来吗?(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形声识字……)
(4)拓展认识生字?佳、娃、洼、蛙? 小朋友们学习识字的方法可真多,其实?挂?的‘好朋友’可不仅仅只有?哇?,还有很多很多呢,仔细想想,我们以前认识的有哪些是?挂?的‘好朋友’呢?(学生找出这些生字后,老师编顺口溜助记)
编顺口溜助记:
张口一声?哇?,用 手 往 上 挂 有 水 是 水 洼,女 孩 爱 娃 娃 捉虫能手小青蛙,小——青——蛙
师总结:这就是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们用的新方法来识字,这种方法叫做?顺口溜识字法?,以后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了。
4.书写?挂、哇?,感知汉字的形体美(1)师范写,提醒注意书写规范 请学生回答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①左窄右宽、土的下横要加长。②上面的土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
(2)生描红并书写,师纠正书写姿势,最后展示并点评
过渡语: 认识了这些生字娃娃,小朋友们都等不及了,那葫芦到底长得怎么样了,咱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三)看图,师生共同讲故事
出示课文图片和关键字,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那个种葫芦的人最初种了一个什么样的葫芦?
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老师指导朗读)2.从哪里能够看出来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这些葫芦? ①师引导回答上述问题: 一棵棵小葫芦挂在长满了绿叶的葫芦藤上,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你们喜欢吗?
可是有个人比我们还喜欢,那个人是?(种葫芦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每天、几)
②理解?每天、几?的意思,用?每天?造句。
3.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以上句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谁听得认真。
4.可爱的小葫芦是怎样长出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朗读理解最后一段
1.后来,这些可爱的小葫芦怎么样了?(都落了)你的心情怎样? 2.齐读最后一段,质疑。谁来读一读?(难过的)
为什么长得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居然落掉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用横线画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找课文里的语句读一读。
①学生找出邻居的话并朗读,师点评 ②师范读,生再读
2.找出葫芦掉落的原因,质疑?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能杀死蚜虫?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小葫芦掉落的原因了,这是因为? 3.学习反问句
①朗读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两句话的意思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②学生自己尝试将反问句、感叹句变成陈述句 A.这样的小病还用打针? B.一次失败怕什么!
c.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5.解决问题:那个种葫芦的人为什么不杀死蚜虫?(师引导总结出根、茎、叶与葫芦的关系)
四、拓展升华、生字回文
(一)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师引导总结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后悔的说、伤心的说……)3.如果你是种葫芦的人,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做?
4.创编一个新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跟去年一样好。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于是他赶紧(),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小葫芦()。
(二)随堂检验、生字回文
1.在课件上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巩固练读 2.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3.学生自己尝试着把这个故事向同桌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把关于葫芦的这个故事和自己编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商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与人意见不一致时,遇到苦恼的事时,都可以找人商量,学会商量是一种交际的技巧。
2、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
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实践,培养他们表达的自信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并逐步掌握商量的要领,做到找人商量态度真诚以理服人,共同商量耐心倾听,设身处地,积极策划。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指板书)——学会商量。【课件出示】
2、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写下了心中想与别人商量的事,谁来跟大家说一说?(指名说三个)
3、老师做了有心人,发现这三个同学所写的事很有商量的价值。【课件出示】(请三位同学将自己的事读出来。)
小结:是啊,同学们,商量的学问大着呢。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寻求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拿不定主意或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商量。
二、创设情境,指导说话
1、商量的任务:
你值日那天因为你有事,所以你想和小丽调换一下值日的时间,该怎样跟她商量呢?
2、请在4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3、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
4、讨论:怎样说,小丽才更愿意和你调换值日的时间呢?
5、总结学习商量的方法。
三、再创情境,集体讨论。
1、遇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怎样跟别人商量。(1)向同学借的书没有看完,想再多借几天。
(2)最爱看的电视节目马上就要开始了,但爸爸正在看足球比赛。
2、注意商量时就做到:(1)要用商量的语气。(2)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3、开始讨论,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
4、全班交流。
5、将大家的交流成果择优写一写。
四、说收获。
语文园地五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4、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5、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卡片。(学生)课时分配: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
2、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3、积累关于语言的词语,学会使用形容词: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
重点难点:
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读生字:自己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学生动手连线。
4、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看看有什么发现?
5、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6、小结识字的方法。
二、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一言不发 不言不语 三言两语 千言万语 豪言壮语 少言寡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2、你可以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吗?试试看。
3、选两个说一句话。
4、全班交流。
5、读句子。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6、和同桌用?细长的、雪白的、茂密的、绿色的?说话。
7、全班交流所说的句子。
8、补充句子。
(1)天空飘着 气球。(2)池塘开满 荷花。
9、学生汇报。
三、书写提示。
1、先观察,同学们互相提醒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请学生描红,描红以后再说说自己在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4、进行全班评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2、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古诗《江雪》,培养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了解诗人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江雪》。
2、板书:《江雪》,学生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江上雪景)。
二、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1、出示全诗。
2、指名朗读,齐读。
3、解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了吗?
4、送词入诗说诗意。
5、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整首诗。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2、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3、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4、总结,感情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四、我爱阅读: 骑驴-
1、读一读。
2、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故事讲下来。
3、讨论:老爷爷应该怎么做呢?说说为什么?
4、全班交流。
5、师小结。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7)
1. 能感到部首与汉字的关系,感悟汉字的趣味性。
2. 正确、规范地书写“假、似、准、谁”。
3. 继续练习。
4、 继续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及时记录生活中的所观所感。
过程与方法:
1. 从“趣”入手,以知识之“趣”调动学习之“趣”。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态度、情感、价值观: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体验、感悟汉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妙之处。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小笑脸”)想得到它吗?那你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小笑脸”就愿意和表现好的同学在一起,有信心得到它吗?现在和老师看下面的题目。
(一)有趣的汉字。
1.出示题,请学生认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3、.拓展游戏:还有哪些偏旁与汉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三点水旁、(河,流,湖,海,江)两点水旁(冰、冷,冻)木字旁(林、柳、树、杨)、、、
(二) 把字写好看.
1. 请平时写字好的学生说说如何把字写好。
3. 小组讨论如何写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你们的“采蜜集”里一定有采了不少“蜜”吧,快拿出来让大家“尝一尝”。
1. 在小组内读自己的“采蜜集”,最好说出从哪里“采”到的。
2每组推举一个优秀的在班内展示。
4教师鼓励学生继续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短文,并背诵。不认识的字可以。
2. 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描写夏天景色的文章?
3. 小组内展示。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8)
四、智慧
田忌赛马
教学目的: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理解“扫兴、挖苦、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疑惑”等词语。教学重点:
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
解决的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解决下列问题有一定难度:
1、比赛规则“各自把马分等级”是孙膑计策的必要条件,学生不一定给予足够注意;
2、齐威王的骄傲轻敌是孙膑计策得以实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词用句中须从人物上去理解。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齐国大将田忌喜欢赛马??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问: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结果如何?
2.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卡片,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积极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课文哪部分写“败”,哪部分写“胜”,田忌是依靠什么转败为胜的?(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2.引导学生分段(学生合作交流)3.学生汇报
4.段落分得不一致,不统一,教师需加以引导。
方法:先看看这小节主要写什么,再看看它是和上面讲的意思联系紧密,还是跟 下面联系紧密,或是单独讲一个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写熟生字词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败 第一次 胜 胜 第二次 败
第二课时
一、了解兴趣点。
你们对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从预习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比赛时的情况最感兴趣。)
二、从兴趣点入手,组织讲读。
教学手段:将两次赛马的内容放在一起阅读,运用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形式。
目的:启发思维、培养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这两场比赛各是怎么赛的?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1、组织小组自学讨论。
2、读后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主要有三处相同:
①二人的马没换。
②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③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处不同:
①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赛的结果不同——田忌第一次败,第二次胜。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师据情指导,须讨论明确的问题:
①“扫兴”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扫兴?
②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输?——马的每个等级都低于齐王。
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赢?——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③追问:为什么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理解比赛规则“各自”。
4、概括段意。
复习方法: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用什么样的句子?——陈述句。
它包括哪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怎么样)
①概括第一次比赛内容(第一段)。
②概括第二次比赛情况(第三段)。
三、质疑导趣,将学习兴趣迁移到第二段。
1、启发质疑: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哪部分内容需要仔细读才能弄懂?
追问:你们想到些什么问题?
例如:①为什么田忌开始以为孙膑在挖苦他?
②为什么田忌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没信心?
③为什么孙膑对再赛能胜胸有成竹?
2、组织学习第二段。
教学方式:自学画批→议论交流→讨论明确。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全班讨论,教师据情指导。
①理解描写孙膑的语言
②抓住齐威王的语言、神态。理解齐威王的骄傲、轻敌,使得孙膑的计谋得以实施。
为什么“胸有成竹”?
(对田忌、齐王的了解。)
5、理解后分角色练习朗读。
6、教师小结。
设问:你们觉得孙膑的这个主意妙不妙?妙在什么地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七)“投石”激趣。
1、设疑:你们想过吗,还有没有其他调换方法?
2、组织学生“试验”。
你们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
3、指一名学生上前面“演示”。
四种调换方法,均输两场,胜一场。
1、从中悟出道理:要进行科学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
2、从中体会两个“让”字用得贴切、精当。
(八)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第二次赛马后,孙膑和田忌再见面会有怎样的一段谈话。根据课文内容做合理想象,两人一组,设计对话内容及动作、表情,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场:上-上 下-上 第二场:中-中 上-中 第三场:下-下 中-下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
捞铁牛
教学目标:
1、掌握“宋、府、拴、笨、尚、潜、绳、绑、铲、拔、丙、程”等12个字的音、形、义,并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宋朝、笨重、熟悉、出色、浮桥、议论纷纷、淤泥、工程家”等词语的意思,并会用“熟悉、出色”造句。
3、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通过学习,激爱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是的态度。教学重点: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从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由“捞”字导入,设置悬念)
1.教师板书“捞”,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演示“捞”,体会字义 3.捞什么东西
4.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捞牛的困难
5.教师小结,设置悬念:谁去捞这么重的牛?
二、学习生字词
1.提出要求: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用符号把生字在文中标画出来,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3.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指名认读,纠正字音)4.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字音及句间停顿)
三、理清层次
1.回答问题:谁捞铁牛?捞的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分段落
四、记忆字形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课文,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2.熟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熟悉了课文,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指名反馈,训练学生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了解捞铁牛的困难,为体会怀丙的出色作铺垫
1.教师导读,为什么捞铁牛(学生读课文,找一找)2.指名反馈课文的相关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
3.点拨:重修浮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为什一定要捞铁牛?
4.要捞起这八只铁牛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每只铁牛四、五万斤,没有现代化设备)
指导学生理解:“有哪个大力士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想象他们在议论些什么?
5.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是怎么说的?你能从课文里把这句话找出来吗?(“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6.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讲了几个意思?
从这句能看出什么?(和尚有了捞铁牛的办法,而且这办法跟水有关系)
板书:叫水送牛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小组讨论: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2.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1.学生讨论: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2.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3.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考虑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指挥有方。)
出示“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四、总结全文
怀丙和尚捞铁牛这件事,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那时他就能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多么出色啊!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利用这种原理打捞沉在水里的重物。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怀丙打捞铁牛的过程。
2.思考:泥沙铲到黄河里,对会阻塞河道,污染河水,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呢?
板书设计:
捞铁牛
大水冲牛 叫水送牛
潜水摸牛 大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
铲沙拔牛 划船拖牛 众人拖牛
怀丙 出色的工程家 考虑周到指挥有方 科学地认识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用冰取火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小组学习)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七、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八、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 谈本课收获。
五、作业布置
写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要善于动脑,运用积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
2、多音字组词、积累词语
3、仿写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仿写句子,注意叙述的顺序
2、续写故事或者写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的事情自觉积累词语,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字、词”部分的学习
多音字的学习
1.学生进行组词
2.开火车反馈组词情况
出示课外练习,学生进行多音字组词
强 空 看
3.读一读所有的词语,抄写加点的词语
三、“句子”部分的学习
1、读一读文中句子
2、抄一抄,在横线格上抄写句子 3.强调写的注意点:要写清楚材料、工具和做的过程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 5.体会过程,学生仿写
四、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 2.练习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短文《发明大王的秘诀》。
2、默读短文,查字典或与他人交流解决其中的生字。
3、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4、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5、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6、爱迪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7、背诵课文最后一段中爱迪生说的话。
二、初显身手
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富于智慧的人的故事。例如曹冲称象、用冰取火、阿凡提智斗国王等。
三、畅所欲言
回忆刚才所听的故事,说一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四、金钥匙
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小学第四单元教案(篇9)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口算练习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1、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 (1)学生独立计算 (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性。 三、拓展应用 1、 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出示题目 4×( )=36 6×( )=42 63 ÷( )=7 32 ÷( )=8 48÷( )=6 9×( )=54 (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 ( )>( )>>( )>( ) (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 (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十一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熟练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会用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背诵乘法口诀表 2、 找几句口诀说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 二、展开学习1、 完成第52页第8题 (1) 出示表格 (2)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3) 计算并填表 (4) 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 完成第53页第8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对答案 (3) 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 完成第12题 (1) 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 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 树立加、减、乘、除我都会我能学好口算的信心。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拓展应用 1、 完成第9、11题 (1)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54~56页例2、3,练习十二第1~3题 授课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组织学生口答。 (1)苹果有5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梨有多少个?板书:5×3=15 (2)喜欢跑步的有6人,喜欢跳绳的人数是跑步的2倍,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板书:6×2=12 2、组织学生说一说“倍”的含义。“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就是说梨的个数有3个苹果的个数那么多。 3、小结:从上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甲数是乙数的××倍,那就是说甲数有××个乙数那么多。反过来说,甲数有多少个乙数,就是乙数的'多少倍。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1)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用小棒摆的飞机。数一数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说说他们摆的小棒是教师根数的几倍? (4) 如果学生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的根数是老师的多少倍。 (5) 总结,引导列式。 要求这些小棒的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其实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就是说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6) 引导学生完成第54页的做一做。 2、 教学例3. (1)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个问题? (2) 引导学生独立解决该问题。 (3)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式,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 引导学生完成第55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在学习例2 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 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56页1、2、3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必要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练习十二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过程与方法 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过程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表格、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6 56÷8 32÷4 6×7 2、口答: 56是7的几倍? 18是6的几倍?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几倍”的求法。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