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

发布时间:2024-06-20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 五年级课件

2025五年级可能性课件(优选十三篇)。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请阅读由编辑为你编辑的“五年级可能性课件”,请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以确保不会错过重要通知!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图片,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2】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6

(3)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对三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培养学生初步的随机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后面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课堂上力求使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新课标第一网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依据新课程对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且较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堂上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再者孩子们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发生有确定与不确定之分,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和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本课中我采用游戏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课堂上组织学生认真操作、试验分析,推理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更好地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情境又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阿凡提的故事,(课件)通过故事的讲述,问题出现了:到底阿凡提想的是怎样一条妙计,抛出的金币可能都正面朝上吗?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并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课件出示足球比赛画面(课件),讲述足球比赛开始时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队先开球。然后提问:“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为证明抛硬币的公平性,我设计了如下3个步骤:

1、教师试验,初步感受。

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抛一次硬币,让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加深对可能事件不确定性的理解。同时学生初步感到抛一次硬币下来,出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

A、每人独立抛十次,并记录抛掷的结果。

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操作分析、试验猜想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3、汇报交流,综合概括。

各小组汇报试验结果,发现了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都是接近总次数的1/2,次数越多越接近。为验证这点,课件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课件)使学生认知与思维活动逐步深入,了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从而验证了在足球比赛前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规则是公平的。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游戏前决定哪队先开始?引出用转盘来决定,先设计这样一个转盘。(课件)

各队学生肯定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一说指针停在红、黄、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既然这个转盘不公平,“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吗?”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让学生动手设计出公平的转盘,有效地突破难点。只有每队出现的可能性是1/3这样才公平。

小强用长方体橡皮做骰子,投掷数字的游戏方案为什么不公平?应怎样设计才公平?

此题我做了长方体,正方体骰子各一个,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两个骰子的不一样。由于前面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会迅速指出长方体每个面大小不一,投掷出的概率是不相同的,只有使用每个面都相等的正方体来投掷才公平。

(1)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2)如果抽奖箱内放了300个乒乓球,上面分别写上一、二、三等、纪念奖,商场会怎样在乒乓球上设置?

此题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肯定。

经过孩子们思考和讨论得出,阿凡提把硬币反面相对,两个两个的粘起来,所以硬币抛在地上,都是正面朝上的;阿凡提靠自己的智慧赢了奸诈的老财主巴依。但是一定要指出在游戏、比赛等活动中,我们不能采用这种非常规手段,要保持游戏、比赛的公平性。

开放性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协作精神,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其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做到中心突出,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便于增强学生记忆,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知识技能得到落实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4】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预习中,扫清字词障碍,渗透基础知识。

读音:生字“糙、攒”是平舌音,“亵、邂”读音相同。

字形:“临”的右下中间部分是一竖;“邃”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下部分的笔顺要注意。“腻”有半部分“斜钩”上不能有一“撇”;“翼”上面的“羽”没有“钩”;“堪”最后一笔是“└”;“缘”右上部分先写“└”,再写“┐”;“矜”形声字,右边是“今”,不是“令”。

词义:懊悔、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深邃、细腻、小心翼翼、焕然一新、破烂不堪、脱口而出、油然起敬、邂逅、熙熙攘攘、矜持、门可罗雀、开卷有益、倾囊相助、回心转意等。

《读书再读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斯塔笛的藏书》和《书的性格》四篇文章同一主题――人们对书的热爱,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记叙方法来写,语言表达各具特色。

《读书再读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以一个捡来的石头变宝石的民间故事,引出读书予人带来的种种好处。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写作方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1、教学时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问题,由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谈谈为什么要在故事开头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商人捡石头故事便于读者了解读书的益处。形象地把读书比喻成捡石头,把读书获得的益处比作宝石。

2、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课文3、4小节,让学生思考,商人为什么而后悔?读者为什么后悔?两者的后悔有什么内容上的联系呢?

3、在了解了两者的关系后,进一步了解故事中“石头变成宝石”又是怎么回事。课文的第5~11小节,作者从人们爱读书的原因中总结出5种读书的好处,这好处犹如宝石给人带来知识财富,在学习过程中结合“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三题进行教学。第一题中的“偷”字可理解为“学”,装在自己的脑子里,可理解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多好”了。第三题中“丰富的人生”就是通过读书,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一起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

整篇课文的学习以故事为线索,找出故事与读书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捕捉一个个小而精巧的镜头: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子,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说明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对知识的渴求是相同的。

1、本文不是叙事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难以引人入胜,然而却是一篇很好的学习写作的例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读书镜头。作者采用了最常用的“总――分――总”的写作方式,第一、三段概括写,第二段具体写,并且突出看书时不同人物神情姿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中作者通过式样不同的发型,材质不同的鞋,样子不同的眼睛和手的描写,介绍了到图书馆中来的读者又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教学中,教师从整体入手,作者写了哪些小镜头,教师先抓住第二、三节中发型和头发颜色的描写让学生想像读者的身份。例: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人争先恐后地涌进了图书馆,有留披肩发的(女青年),有剃平头的(运动员),有梳分头的(离休干部),有黑发的(年轻人),有白发的(老人)……文中有四处类似这样的描写,老师可根据自己上课的需求让学生想像,不必每处都展开,想像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想像合理就可以。这四处描写先写发型和鞋子,再写眼睛和手,这也是与文章的内容有关,在图书馆大门打开时,作者重点写了人的发型和鞋,在进入图书馆后,写人们找书时写不同的眼睛,写人们借到书后又写了不同的手。这些不同的描写富有变化,一个个镜头就像电视中的大特写,反映的是各种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渴求。

2、第五小节中描写的镜头是本文的重点。它不仅介绍了各种不同的人,还写了这些人看书时的神态和动作,教师可通过引读的方法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各种不同人看书时的状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讨论以后,让学生再回到前文,出示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二题,说说这两句话中带点字是否有矛盾,学生自然能体会句子中的描写并不矛盾,这正反映了人们如饥似渴学习的精神面貌。

通过以上讨论,完成阅读新体验中的第一题,来读读作者为什么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以及给自己的启示,学生就有话可说。

《斯塔笛的藏书》写了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对藏书的热爱,简介了斯塔笛的藏书方法,也写出了爱书者受人尊敬。

1教学时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藏书就是指图书馆或私人收藏的图书。也可请家里藏书的同学谈谈家里藏有哪些书,对藏书有些什么了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2在学习课文中,教师以引导学生按学习小建议进行自学为主,初读课文了解斯塔笛是如何藏书的,把介绍斯塔笛藏书方法的词句划下来。文章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类排列,另一种是编写目录。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对哪种方法比较感兴趣,可以深入地了解。文章对两种藏书方法没作具体的介绍,课前老师可让学生上网了解一些藏书的知识,也可让会藏书的学生介绍具体如何编写藏书目录,如何分类等方法。除了文中介绍的两种藏书方法外,藏书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活动,如:起笔名、刻印章、做藏书票等等,教师可介绍给大家,并引导学生开始藏书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如何藏书,还要让学生懂得要珍爱每一本书。文中有许多句子体现斯塔笛把书当作珍玩一样爱护,如:他不富有,买不起多少书,可他小心地珍藏着学过的所有课本和亲戚们送他的书。他用心积攒着每一个铜子儿,然后把它们全都花在书店里。……句子中带点字说明了斯塔笛珍爱书籍的行为。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书的性格》告诉我们不同性格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让我们体会到藏书读书的各种乐趣。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质疑问难。教学重点放在第2---9小节,第2节是总起句。第3―5节介绍了三种性格不同的书。第6---9节又介绍了四种不同性格的书,但在表达上与第3---5节有所不同,文中没有用直接的词语概括书的性格,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第3---5节的表达方式,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只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行。引导学生体验藏书、读书的乐趣,做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古文二则》为文言文,有两则。《读书有三到》,这则古文主要让学生知道读书有三到,特别要专心,遇事要敢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论语?学而篇》,这则古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教学上要指导学生理解两则古文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后,逐步对照,找找异同。在此基础上,理清句子间的顺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

本单元的课文语言优美、隽永,适合诵读、背诵,教学时,可以以诵读为主,而且,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把读书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抓紧课堂教学时间,对好的语段熟读成诵。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与魅力。

本单元写作目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读书再读书》第5~10小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阐明读书的益处,让学生不断积累这些表达方式,模仿这些写法练一练。可以用“读书使我们”的句式,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好读书”的理由,再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来。;《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对人物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描写,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篇:“处的读书人”短文,要求学生观察要细致,描写要具体,学着课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刻画。从而让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把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书的性格》让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书作一枚漂亮的“性格书签”,仿照课文的介绍方法写下他的性格。

本单元课文以“与书为友,走近名家”为主题,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读书的乐趣及创作的甘甜。如学习《斯塔笛的藏书》,让学生开展藏书活动,在藏书中懂得如何珍爱书籍,体会藏书的乐趣。也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搜集藏书票、藏书楼、居家藏书知信息和资料,拓展对相关主题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搜集古今中外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直接与睿智者对话,明晰读书的意义,同时加深积累。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5】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

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下课。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6】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接触过,但只是局限在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现在我们再次学习可能性,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材在编排上围绕等可能性这一知识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直观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件,这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新课标第一网

1、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今天学习可能性从定向到定量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2、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目标:

1、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猜想、验证、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通过多种活动感受可能性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可能性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亲自实践体验,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自主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课件一份、一元硬币、实验记录表、正方体长方体骰子、白球、黄求及摸球盒子等。

问题一:这两个班要进行足球比赛,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课外活动、足球比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由两班争执谁先开球导入新课,不仅为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找到切入口,而且初步渗透了公平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

一枚硬币掷出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抛十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如果20次、30次,或成千上万次呢?

想一想: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抛硬币的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既体现出概率的统计意义,又渗透了实验结果和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当实验的次数越多,频率就越稳定,这个稳定的结果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当我们抛硬币次数不断增多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怎样?

(适时合理引出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那种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转盘停在谁选择的颜色谁就先走,这样公平吗?

三个小朋友要玩游戏棋,用骰子决定谁先走,假如是你,你准备选择哪个骰子?为什么选正方体的骰子呢?

(这两个游戏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向学生渗透公平意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发生概率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两种颜色的球各一个,任意摸一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白球1个黄球9个,任意摸一个,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成七分之一,你有什么办法吗?

把白球拿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

(通过思维拓展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而且知道要求某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必须知道的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该环节通过趣味提升,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转盘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在,在生活中作为消费者要科学地做出选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吗?现实生活中概率的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课的结束时向学生简要介绍概率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主体教育视野下,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尊重学生,及时调整预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课外活动、足球比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由两班争执谁先开球导入新课,不仅为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找到切入口,而且初步渗透了公平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

想一想: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抛硬币的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既体现出概率的统计意义,又渗透了实验结果和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当实验的次数越多,频率就越稳定,这个稳定的结果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当我们抛硬币的次数不断增多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怎样?

(适时合理引出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探索打下基础。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那种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跳棋游戏                                 2、掷骰子游戏

(这两个游戏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向学生渗透公平意识,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发生概率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盒子里有白球和黄球两种颜色的球各一个,任意摸一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白球1个黄球9个,任意摸一个,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成七分之一,你有什么办法吗?

把白球拿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

(通过思维拓展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怎样用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而且知道要求某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必须知道的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某商场开业一周年店庆,准备策划一场购物摇奖活动,奖品如下:

如果你是商场老板,考虑到商场的利益,你会怎样设计转盘呢?

(该环节通过趣味提升,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转盘巩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在,在生活中作为消费者要科学地做出选择。)

(在课的结束向学生简要介绍概率,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分一分、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例题说一说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件展示,回顾旧知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说出对分数的了解。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说一说理解单位“1”的含义。

(1)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接着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并尝试说说各个分数表示的意思。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先通过说一说一步步的揭示分数的意义。

(2)练习结合具体实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一班的三好学生占全班认数的9分之1。适当引导学生把全班人数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9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2份,像这样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3)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在数轴上表示各分数。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对可能性的内容,小学教材分两段编排。在三年级学生已经会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验了可能性有大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丰富的游戏活动中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教学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通过对比试验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试验结果汇报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亲身实践、自主探究,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判断游戏是否公平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分析试验数据,掌握判断游戏公平性的方法是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老师拿出一副跳棋,问孩子们玩过吗?谁想来和老师玩一盘?在这里我以孩子们熟悉喜欢的事物引入,以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接下来,从本班挑选一名学生上台,问:我们俩谁先走呢?(板书“谁先走”)若学生谦让,我也谦让。若学生不谦让,我也不谦让,师生为谁先走争执不下。这时很自然的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了本课的主题上。接下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抽签、转盘、抛硬币、石头剪子布等很多方法来决定谁先走。这时老师拿出一个瓶盖问能不能用抛瓶盖的方法来决定谁先走?孩子们可能会说:如果正面朝上学生(老师)先走,反面朝上老师(学生)先走。我又问孩子们这样公平吗?学生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认为老师先走的可能性大。(板书课题“可能性”)到底公平不公平,让试验来证明吧!

(课件出示)试验要求:1、从学具袋中拿出瓶盖和表一;2、每个小组抛瓶盖10次,抛瓶盖时用力均匀,高度适中;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抛瓶盖,两人观察瓶盖落地后哪面朝上,一人填写表一; 4、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正面记√,反面记×)

活动过程中,老师巡视指导。

汇报结果,统计全班数据。

经过各小组汇报整理,孩子们发现抛瓶盖会出现两种情况,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而且瓶盖正面朝上的次数少,反面朝上的次数多,也就是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故而判断抛瓶盖不公平,谁选反面朝上,谁先走的机会就大。(板书:不相等、不公平)。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抛瓶盖是不公平的。怎么样才公平呢?那抛什么公平呢?孩子们想到硬币,硬币是均匀的,猜测正反面朝上各有二分之一的可能性,认为抛硬币是公平的。口说无凭,让事实来说话吧!

让孩子们拿出一元的硬币和表二,按照抛瓶盖的方法抛硬币10次,孩子们发现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这时老师说: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出示著名科学家的试验数据,孩子们观察到正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接近1/2。进而判断二者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所以,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是公平的。(板书:相等  公平)

让学生在对比的试验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知道判断游戏的公平性,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1、如果三人玩跳棋,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呢?用抛硬币的方法就不适用了,随即我出示转盘并介绍游戏规则: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孩子们会马上提出转盘设计不公平,并说明红色区域所占面积大,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黄色区域所占面积小,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我顺势追问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是不是就一点可能也没有。通过追问让孩子理解机会小不等于没有可能,机会大并不代表你一定赢。之后引导孩子从等可能性的角度来重新设计,即将转盘平均分成三部分,红、黄、蓝各占1/3,保证游戏的公平性。

2、跳棋最多可几人一起玩?(六人)那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呢?出示长方体色子。引导孩子说出它的六个面大小不等,投掷后,面积大的一面朝上的可能性大,面积小的一面朝上的可能性小。并让孩子动手试一试,验证说法正确。在此基础上孩子们能够很清楚地描述材料均匀的正方体,在投掷后六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6。接着做一个小练习:如果投掷18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数字“6”朝上?学生计算出30次。一定会是30次吗?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的存在,渗透随机观念。

通过以上练习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等可能性的公平性,当在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找到这样的例子与大家分享,好吗?通过交流感想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渗透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能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能联系实际对可能性大小的计算结果,判断相关游戏的规则是否公平。

3、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4、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师:老师把一个红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放入黑色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吗?

生:相等。

师:如果放入两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可能性相等了吗?

生:不相等。

师:摸到谁的可能性大些?

师:我们这节课来研究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学例1

(1)谈话:你们打过乒乓球吗?打乒乓球时,你们是如何决定谁先发球的?(指名说一说)

2、请看图中他们是是怎么决定的?

(指名说说)如果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边说边出示问题)

让学生互相讨论,指名汇报。

(3)如果用分数来表示猜对的可能性应是几分之几?猜错的可能性呢?这里的2表示什么?1呢?

小结并表示: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都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2)讨论:为什么两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小结:虽然袋子里红球只有一个,但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每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也在变化,可能是、可能是等等。

三、迁移和提升

1、教学例2

请学生仔细观察。一共有几张牌?你最想摸到哪张?那摸到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生答完课件出示: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

提问迁移

(1)提问:从这6张牌,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2)指名口述问题,可能有: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逐题交流,重点交流第1个问题,明确各种思考方法。

方法可能有:①一共6张牌,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也就是;②6张牌平均分成2份,红桃是1份,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

③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个,也就是。

2、拿掉一张黑桃3,现在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进行比赛游戏,摸到红桃是我赢,黑桃是***赢,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通过刚才学习和交流,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板书:用分数表示)

3、完成P95页试一试

学生做书上,追问:要怎样做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呢?

四、实践与应用

1、练习十八1

(课件出示三个透明袋,第一个里面装三红球一绿球,第二个里面装四红球一绿球,第三个袋子里面装三绿球一红球)

提问: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在书上连一连。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呢?

小结:过去我们学的是说一说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提高练习。

①学生口答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

②学生讨论:如果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指出:由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也就是10次。

③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生:可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④如果让你是商家,如何来设计这个转盘。

五、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

六、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里面装有蓝球和红球袋子

提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板书:0)

2、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有黄球袋子

提问: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板书:=1)

3、出示成语:平分秋色、十拿九稳、百发百中

根据成语的意思,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它发生的可能性,并从大到小排列。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10】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捂着眼睛摸球的情境,使学生学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难点: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透明的袋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记录表格。

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学情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这四大环节,其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预设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其实在游戏中有很大的学问也有很多的数学奥秘,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摸球的游戏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新课的开始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预设20分钟)

1、活动一:甲袋里6个红球。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的确定现象)

板书:事件发生的确定。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可能性的生活经验,所以设计师生互动游戏,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始做好铺垫

2、活动二:乙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摸球的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3、活动三:丙袋里4个红球,1个黄球。从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的可能性大小

猜测验证结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组汇报。老师填总的统计表。

板书:可能性大数量多,小数量少。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了猜测,但猜测的对不对呢?实验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谜底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揭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理解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预设15分钟)

1.下面的事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1)地球绕着太阳转。

(2)明天会下雨。

(3)把一个石块放入水中,石块沉底。

(4)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

2.连一连。从下面6个盒子中分别摸出1个球,会有怎样的结果?

3.从8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1张,可能抽到哪种扑克牌?抽到哪种扑克牌的可能性最大?

4.给右边的转盘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要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绿色大,可以怎样涂?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通过练习,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有序的思考问题,以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预设3分钟)

谈谈收获;夸夸自己;赞赞同学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夸自己和赞同学使学生不断找到自己的进步,并懂得赏识他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制定而设计的板书,充分展示了教学的重、难点,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11】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

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

(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

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

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1、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布袋、9个白球、1个黄球(白球、黄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2、将9个球放入袋内,创设摸球游戏的情境。小组内每个人依次轮流摸球,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

1、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组内的同学。

2、实践探索。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球游戏,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再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

第几次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

(3)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初步感受到再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解释和应用:

1、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2、从下面的五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教学目标::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的是摸球游戏,有趣吗?今天我们继续做游戏。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

1、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小明,约定他们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一项。扮演绦子的同学说:“我喜欢航模。”扮演笑笑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踢足球。”扮演小明的同学说:“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再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再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科?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课后反思: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上)第99-100页。

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游戏公平性的判断,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各一个、每小组准备一枚硬币和活动记录表一张、全班学生名单(课前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小纸片上折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度趣味运动会就要在11月下旬召开了,在这次趣味运动会上,我校设计了这些活动项目,请看大屏幕——足球赛、跳棋比赛、老鹰捉小鸡、摸球。为了这次运动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设计各项活动的规则,同学们也积极地进行训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热闹的场面吧——(课件显示:足球赛场面)

二、自主探究,深入体验:

1、你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开球公平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过渡并揭题:我们在抛硬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正面,也可能会出现反面,所以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2、既然大家都认为是公平的,请你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用一个什么样的数表示合适呢?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表示就是……(1/2)

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3、如果抛10次,你认为正面朝上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如果抛40次呢?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研究,认为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下面我们来玩一玩。

4、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6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其中:

1人抛硬币;1人报抛的结果;1人监督报的`是否正确;

1人用“正”字法填写记录表;1人监督填写的记录表是否真实;1人向全班汇报小组实验情况。

②每组抛40次,抛硬币时高度适中,不要用力过猛。

③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的关系。

5、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抛的结果,教师填写表格。

组别抛硬币总次数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

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相等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6、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呢?历史上很多科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课件出示)

随着抛掷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有什么特点?

三、联系实际,理解应用:

1、三人跳棋赛

这样设计转盘公平吗?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是这样吗?为什么这样是公平的?

如果,转动转盘9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说说你这样估计的理由。

2、老鹰捉小鸡

你们玩儿过吗?怎么玩儿的?

我们学校是这样设计游戏方案的(课件出示):

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分别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盒子,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当“老鹰”。

你认为选哪个盒子做游戏公平?

我们也选6名同学下课了做这个游戏吧!选谁呢?这样吧,我们抓阄来决定吧。你认为抓到你的可能性是多少?(指名回答)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摸球:

课件呈现画面:个黑球,个蓝球。

(1)你认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2)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1/10,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3)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蓝球的1/2,桌子上该怎么放球?

五、回味新知,反思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也有一些可能性事件,有些是公平的,有些是不公平的,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位有心人,认真观察,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可能性

1/2黑:

1/3蓝:

可能性:黑球是蓝球的1/2

五年级可能性课件【篇13】

各位评委咱们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核算与或许性》的榜首课时《或许性与公正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现已对某些事情产生的不确认性有所知道,本单元内容是简略的等或许性事情,是在三年级上册的根底上的深化,使学生对“或许性”的知道和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经过量化的方法,用分数描绘事情产生的概率。培育开端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讨概率”打下杰出的根底。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色和学生实践,确认了以下教育方针:

1、开端领会事情产生的等或许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正性,学会用分数表明简略事情产生的或许性。

2、能规划对两边都公正简略的游戏计划。

3、让学生阅历亲自领会的进程,在调查、沟通中探求新知,培育学生的公正、公正知道,促进学生正派品格的构成。依据以上依据以上方针,我以为本课的要点是:事情产生的或许性;游戏规则的公正性。难点:或许性与公正性的判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着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协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为了达到本课教育方针、突出要点、打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与才干根底,本节课我选用的教育方法首要有:自学—展现—指点辅导教育法;实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协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育程序

我想使用咱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育方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育方式来规划本节课的教育流程。

温习衬托,说话倒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况,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我规划了如下的情境:校园正在组织足球竞赛,竞赛开端前,体育教师要决议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协助他吗?

1、引导学生考虑怎么规划决议谁先开球的方法,鼓舞学生各持己见。

2、教师指出,体育教师必须先挑选一种竞赛公正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干承受。

3、教师依据学生的主意收拾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

4、请同学们协助体育教师找一种公正的方法。(意图开端感知事情产生的或许性和游戏规则的公正性有直接的联络,然后导入课题。)

(二)自学测验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小组协作学习。预习提纲;

1、每小组挑选一种你以为公正的方法,拟定游戏规则,进行实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别离收取学习提示,让学生依据学习提示,小组协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

1、抛硬币20次,记载证明朝上和不和朝上割占多少次?

2、调查实验成果,看发现什么?

3、核算正面朝上和不和朝上的或许性各是几分之几?

4、定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

1、转盘上两种色彩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赤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滚动圆盘20次,记载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

3、核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或许性各是多少?

4、定论:合理仍是不合理,并提出改善定见。

石头剪子布法:

1、一共有多少种或许的成果?

2、每班取胜的成果有几种?

3、每班开球的或许性是多少?

4、公正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意图是辅导学生怎么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辅导。规划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阅历猜想—验证的进程,感受到着手实践是取得科学定论的一种有用方法,培育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的知道,给学生创设了充沛的协作沟通的时刻与空间,使学生在调查、沟通中发现问题,在剖析评论中处理问题,领会事情产生的或许性巨细,获取新常识。)

三、展现沟通:

每组挑选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现自己的实验状况。其他同学能够对他们的展现进行发问,构成争问抢答的局势。

(规划这一环节意图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逻辑思想、语言表达及与别人协作沟通的才干)

四、指点辅导:

每一种状况要点辅导学生怎样核算它的或许性,如:抛硬币:10朝上,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共有3×3=9种或许状况,上述9种成果呈现的或许性都持平,、每半取胜的成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成果3种,因而每班的或许性是3×=

五、稳固拓宽

完结操练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要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沟通、评论中的表现。

教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正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您是否知道“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希望阅读本文能够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对三年级上册所学知识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培养学生初步的随机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后面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课堂上力求使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新课标第一网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依据新课程对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且较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堂上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再者孩子们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发生有确定与不确定之分,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和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本课中我采用游戏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课堂上组织学生认真操作、试验分析,推理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更好地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情境又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阿凡提的故事,(课件)通过故事的讲述,问题出现了:到底阿凡提想的是怎样一条妙计,抛出的金币可能都正面朝上吗?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并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课件出示足球比赛画面(课件),讲述足球比赛开始时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队先开球。然后提问:“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为证明抛硬币的公平性,我设计了如下3个步骤:

1、教师试验,初步感受。

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抛一次硬币,让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加深对可能事件不确定性的理解。同时学生初步感到抛一次硬币下来,出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

A、每人独立抛十次,并记录抛掷的结果。

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操作分析、试验猜想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3、汇报交流,综合概括。

各小组汇报试验结果,发现了正面朝上的次数与反面朝上的次数都是接近总次数的1/2,次数越多越接近。为验证这点,课件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课件)使学生认知与思维活动逐步深入,了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是1/2,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从而验证了在足球比赛前抛硬币来决定谁开球的规则是公平的。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游戏前决定哪队先开始?引出用转盘来决定,先设计这样一个转盘。(课件)

各队学生肯定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一说指针停在红、黄、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既然这个转盘不公平,“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吗?”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让学生动手设计出公平的转盘,有效地突破难点。只有每队出现的可能性是1/3这样才公平。

小强用长方体橡皮做骰子,投掷数字的游戏方案为什么不公平?应怎样设计才公平?

此题我做了长方体,正方体骰子各一个,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两个骰子的不一样。由于前面知识的学习,同学们会迅速指出长方体每个面大小不一,投掷出的概率是不相同的,只有使用每个面都相等的正方体来投掷才公平。

(1)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2)如果抽奖箱内放了300个乒乓球,上面分别写上一、二、三等、纪念奖,商场会怎样在乒乓球上设置?

此题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肯定。

经过孩子们思考和讨论得出,阿凡提把硬币反面相对,两个两个的粘起来,所以硬币抛在地上,都是正面朝上的;阿凡提靠自己的智慧赢了奸诈的老财主巴依。但是一定要指出在游戏、比赛等活动中,我们不能采用这种非常规手段,要保持游戏、比赛的公平性。

开放性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协作精神,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有利于培养其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做到中心突出,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便于增强学生记忆,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知识技能得到落实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2

 通过“摸球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表示的方式。又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逐步使他们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请看下面一道题。教师呈现题目并配图,然后问:(1)你认为小青摸出的球可能是什么颜色?(2)哪一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可能性大,为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师:现在盒子里只有2个红球,能否摸到白球呢?生:不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球。师:那么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呢?生:用0,因为0代表没有。那么摸出红球的情况呢?生:一定能摸到红球,因为盒子里都是红球。师:从盒子里一定能摸到红球,我们说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0,那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生举例说明)

师出示一个只有1个红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

师:如果用数来表示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可以怎样表示?

师:这个同学说的很好,如果在盒子里在放入一个黄球,那么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如给每个球标上字母,再观察等)

6、布置作业:

 本游戏活动以摸球作为载体。通过此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验、猜想与验证的过程。

1、 师向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的操作顺序:两人一组,然后记录颜色,再放回。记录摸出的红球、白球次数可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摸球,一人记录。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巡视,以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当操作。

每组学生操作完毕后,组织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并将汇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进行猜想。也要请他们说说猜想的根据。

请学生打开各小组的口袋,验证猜想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是否相符。

投影出示讨论的题目包括表格。然后出示问题。

注意: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指导学生应考虑比赛外的各种因素。

89页第3题。

提示学生:由于任选的随机性,故可能出现特例。对此,在解答时,不要求学生作统一的回答。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基于以上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实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3、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提纲;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1、抛硬币20次,记录证明朝上和反面朝上割占多少次?。2、观察试验结果,看发现什么?3、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4、结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4、结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石头剪子布法:1、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2、每班获胜的结果有几种?3、每班开球的可能性是多少?4、公平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每一种情况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它的可能性,如:抛硬币:10朝上,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共有3×3=9种可能情况,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每半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结果3种,因此每班的可能性是3×=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 转盘 石头剪子布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a、  21/21和31/26              5/7和4/5

b、  8/9和4/7                      1/3和4/9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计算并小组讨论。

3、实验操作。

4、计算。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5

1、 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能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

1、 复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

各小组在设计时,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设计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方案。

在交流时,首先请各小组汇报各自设计的方案并说一说设计时的想法。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并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学生在交流汇报后,教师可以把每一种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方案中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88页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独立设计,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开展活动前,先组织学生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知识内容。

呈现数据表后,可以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自己解答。

师按顺序当场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了解本班学生迎新年的设想(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这一活动应组织学生开展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5个接力点的位置,每个位置的确定都应该是有根据的。第二次讨论位置设计的合理性问题,要让学生说一说不合理的理由。第三次讨论重新设计的问题,在讨论前也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讨论新的设计。

1、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密铺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先让生仔细观察投影图,再把每一种游戏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

“有奖游戏”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学生不一定以中奖的可能性大小来确定参加的游戏,它还包括各人对奖品的喜爱程度。

4、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出理由。

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并自己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6

首先感谢给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感谢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将怎样上《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堂课的。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统计与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可能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为下一阶段学习概率作准备的。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等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在三年级上册学习的“可能性”的知识,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还要学会用分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去探索和理解可能性,能积极的参与其中感受和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活动与体验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大小,需要有直接经验和清晰的感受作支撑,所以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抛硬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具体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初步感受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2.把学习统计的内容和认识可能性结合起来。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有利于通过统计的结果来分析、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3.重视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不同的分工。

4.设计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大小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知道,学生最喜欢课外活动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为此,我创设如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哪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有没有公平的办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统计与可能性”。(板书)

1、导入示例后,按以下几点指导学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

(3)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公平的方法 (如: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等)。

(4)让学生思考抛硬币的方法为什么是公平的?

抛硬币事例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1/2,出现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也是1/2,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并指出游戏规则公平公正。(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推测,如果每人用硬币抛2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出现反面的次数可能是多少次?他们出现的可能性还会不会是1/2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小组实验。

2、把本班学生以8人分为一组,每组抛20次硬币,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然后汇总情况,共同填写“小组试验统计表”。

通过统计结果,使学生理解随机抛掷一枚硬币时“出现正面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从而说明在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开球对比赛双方都是公平的。

3、为了验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等可能性,引出著名数学家抛硬币的实验数据这一事例。

出现正面的次数与出现反面的次数差不多。

(三)思维拓展,实践应用。

可能性不仅在抛硬币问题中存在,在生活中也经常可见。由此引出转转盘游戏事例。三人跳棋比赛中,用转盘来确定谁先走,公平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4,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4,所以,用这个转盘确定谁先走是不公平的,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我安排的练习题是转盘连线。

下面的转盘各转动50次,结果会怎样?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收获。

最后总结: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等。

这样板书简单明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希望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7

摸球游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知识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0,客观事件中,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1,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

逐步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设计活动方案

【知识点】:

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数学与生活

迎新年

【知识点】:

通过活动,复习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知识内容。

通过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大小问题的理解,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能按指定的可能大小设计方案。

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铺地砖

【知识点】:

学习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8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盼,表达了游子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4、再次随音乐演唱。(要求通过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

5、学生分组讨论演唱,评出最佳演唱方案。

1、以歌曲的伴奏音乐为背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

学生谈感想。

2、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下课。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9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可能性”这一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在这一阶段只要求学生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第二阶段就是本课时,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能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按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这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3、教学目标:

。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难点是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相机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去活动、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自然、真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件演示)通过课件出示试验要求。

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试验、去探索、去体会。。。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汇总到总统计表(课件出示总统计表如下表)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入相关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后讨论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初步体验等可能性。

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出示历史上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数据。(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再次体会等可能性。

小结:我们亲自做过了实验,又参照了数学家实验数据,发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说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你们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它们吗? 引导学生用1/2表示等可能性。

这一个环节,学生在抛硬币的实验中递进式感悟、理解、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制的公平性。并学会用二分之一表示等可能性。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把全班分成红、黄、蓝三队,进行游戏。

(2)接着游戏前决定哪队先开始?引出用转盘来决定,先设计这样一个转盘,(课件演示方案一)

各队学生肯定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一说指针停在红、黄、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用分数表示。

既然这个转盘不公平,“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吗?”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设计出公平的转盘,有效地突破难点。(课件演示方案二)那现在每队出现的可能性是(1/3)这样就公平了。

转盘选定了哪个小队先开始,我在这里设计两种骰子,如果你是队长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再次让学生体会,感悟,巩固等可能性知识。

最后掷骰子玩飞行棋,有的队赢了,有的输了,如果再玩一次,输的队有没有可能赢?为什么?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的存在,渗透随机观念。

这样设计游戏活动,学生愿学,乐学。在公平、公正的游戏中进行巩固、应用、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等可能性的。

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又设计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摸奖游戏,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其科学态度及明辨是非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找到这样的例子与大家分享,好吗?通过交流感想和体会,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我们只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实践,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教学目标

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正确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能够举例说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观察实验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全课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盒子、小球、设计卡、彩笔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通过猜硬币的游戏导入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可能性,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是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时间大概3-5分钟。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抽奖游戏:

教师带学生玩抽奖游戏,用3个同样大小的球,分别写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然后把这3个球放进盒子里,让3位同学依次来抽,抽之前,让学生进行推理。

(1)体验可能的情况。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理第一位同学会抽到几等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可能不确定事件

(2)体验不可能的情况

教师让说说第二位同学会抽到几等奖。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不可能确定事件

(3)体验一定的情况

教师提问:让第三位学生抽奖,会抽到什么呢?为什么?

学生推理后得出:第三名同学一定能抽到**,因为**和**被前两个同学抽了。教师板书:一定

教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

本环节设计意图:可能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里设计的抽奖游戏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初步列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对可能性有个准确的感受。时间大概18-20分钟。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摸棋子游戏。PPt展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练习十一第1、2、3题。课件展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观察,解决问题。

3.逆向练习。(动笔涂色)

请学生当设计师,设计设计盒子里边的球:(1)摸出的一定是蓝色;(2)摸出的可能是蓝色;(3)摸出的不可能是蓝色。学生涂完后将作品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展示。

设计意图: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层次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逆向思考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最后一道练习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可能性。时间大概12-15分钟。

(四)引导归纳小结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

一是采用简单明了的板书,重点突出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二是将学生设计的作品分类展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猜想、操作的机会,并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用游戏开头用设计作品结尾,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思考中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1、在引人入胜的起始导入中用猜硬币游戏,自然导入新课可能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用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让活动妙趣横生,在抽奖游戏中学会推理,发现新知,得到一般事件的发生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

3、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情境交流,合作中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环环相扣,最后一题练习题让学生当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不足之处:

1、自己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练;

2、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使最后一个开放性练习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还使得课堂延时了2-3分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认识,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待于不断去完善,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2025可能性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牵扯到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教案的支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可能性课件”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美好的时刻吧!

可能性课件 篇1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发散思维,小组合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

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有关课件、摸球的盒子及球、跳棋、扑克牌、硬币、水彩笔(学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阿凡提》的故事,提问财主要求阿凡提把一箱子的金币抛起来落下后个个都要正面朝上,这可能吗?”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师:你会玩正反面游戏吗?能介绍一下是怎么玩的吗?现在想不想玩?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能确定吗?

师:,硬币抛下来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有没有可能既是正面又是反面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一)摸球游戏

1、体验一定

师:我们来做个摸球游戏怎么样?先放四个白球在盒子里,师:请一位同学任意摸一个球。谁想来猜猜结果?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师:如果再任意摸一个球,结果怎样?师:可能摸到别的颜色吗?

生摸球验证,还是白色。

师:如果一直重复摸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也就是说,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

能确定吗?

板书:都是白球

一定

2、体验不可能

师:另一个盒子放黄球,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么样?可能摸到白球吗?为什么不可能摸到白球?

(在学生的回答中注重学生的说理,为什么不可能,在摸球,形成说理和活动想结合。)

师:也就是说,没有白球,就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书:没有白球

不可能

3、体验可能

师:怎么样才能摸到白球呢?让生想一想,回答。师把四个白球放入盛有黄球的盒子里,提问:如果让你摸你能摸到什么球?为什么?你还能摸到其他颜色吗?

板书:有白球、黄球

可能

(二)拿棋子

出示两个放有棋子的盒子,其中一个里面都是红棋子,另一个里面有红色、黄色、绿色,指着盒子提问:哪个盒子一定能摸到红棋子?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到绿棋子?哪个盒子可能摸到黄棋子?

(三)课前故事

师:那么阿凡提要想获胜,他采取什么方法呢?

看课件,得出结论:阿凡提把硬币的反面都粘到一起再往上抛落下后一定都是正面。

三、实践应用

1、师:像“一定”、“不可能”、“可能”这三种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手势来判断画面中的现象,是“一定”的就用手势√,是“不可能”就用手势×,可能就用手势○。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让生回答。

2、联系生活,你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吗?师提醒:(1)、一个星期一定是7天。(2)、李老师以后可能还会来咱们班上课。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全班汇报。

3、课件出示:箱子里有14个球,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从箱子里面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生回答。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四第一、二题。

5、游戏:师拿扑克牌让生抽牌,如果抽到红桃就是中奖,奖品是一个乒乓球。师先只拿方片和黑桃让生抽,三个学生抽完后,师说如果让全班同学都抽一次也不可能中奖,为什么得出结论:里面没有放红桃。师放入红桃让生继续抽。

6、综合提高,课件出示5个盒子里面放着球按要求连线,让生坐在小卷上,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和你的收获吗?

2、师小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确定的事件和不确定的事件,希望你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事物,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可能性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在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中体会统计概率的随机现象,感受到试验的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

3、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这个地方我的意思是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和用分数表示他的事物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必要性。

师直接出示书中的情景:依次出示书中的五个盒子(1)两个红球(2)两个白球(3)一个红一个白(4)三个白5个红(5)5个红3个白(这个地方把教材的数字稍作了改动,主要是为了后面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

问题: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说一说从不同的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

预设:学生可能会

1、利用学过的不可能、一定、可能性相等、可能性小、可能性比较大来回答。

2、也可能直接用分数来回答。

师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导入

1、可能性大有多大呢?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就向说你已经很大了,到底有多大呢?你需要告诉人家你今年11了。一样可能性的大小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来研究的问题。板书: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这位同学不但知道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还能用一个数来具体表示可能性的到底有多大,那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来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用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根据学过的可能性知识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或者直接用不可能、一定、可能等语言来表达;或者直接用数据分数来表达。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的策略。另这个地方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进一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必要性。用语言来表达可能性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学习把可能性的语言转化为数据来表示。

二、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理解不可能事件用数据0来表示

师:不可能摸到白球我们可以用几来表示呢?你同意吗?为什么?

2、一定能摸到白球用数据1来表示。

设计意图:先处理不可能和一定两个确定的事件用数据如何表示的目的是

1、通过这种描述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的过程,为后续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作了铺垫。

2、初步感受到,不确定可能性事件用分数表示的范围在0—1之间

3、用二分之一表示等可能性

师:红、白球各一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占多少呢?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事件入手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如果我再往里放一个红球,这个时候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呢?

(及时巩固练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法)

师:为什么?那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观察知道红球占三分之二2、推理知道白球占三分之一红球就是三分之二

设计意图:理解三分之一加三分之二等与1

4、你能自己用一个数来表示后两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

5、那可能性最大是多少?最小呢?也就是说可能性总是在0—1之间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我想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很多孩子都能完成。但为什么要这么表示可能会说不清楚。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另外感受到不确定可能性事件用分数表示的范围在0—1之间

三、体会概率现象中的随机性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8分之3,是不是摸8次球就一定能摸到3次白球呢?肯定有说是有说不是的。这时候在孩子们需要试验的需求上进行试验。讲好试验的要求。

1、同桌合作一个摸一个做好记录。我发给他们记录的表。

2、每人摸四次,每次摸一个,在放回盒中摇匀

全班交流

师板书学生的数据: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是我们的推理错了吗?引导学生把班级的实验数据相加感受次数越多越近概率。

设计意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领域。主要的特性应该是随机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随机意识?我通过了让学生亲自试验来感受它的随机性,发现试验的结果和我们推理的不一样。进一步反思追问为什么?逐步理解试验次数越多,频率就越接近概率。

师:通过实验和讨论现在你能解释一下8分之3表示什么了吗?

设计意图:在试验与反思过后再来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明确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和用分数表示其他事物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它是不确定的。

师:既然不确定那我们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有什么价值呢?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价值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能用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比如:两个厂生产同一种产品,价格等其他条件都一样,甲厂的产品有百分之十返修,乙厂生产的产品有百分之一返修,你选择买哪个厂的?

设计意图:虽然用分数表示的是不确定现象,但我们可以根据分率的大小的比较来确定我们的选择

师:如果天气预报降水的概率是百分之十,你出门会带雨伞吗?天气预报降水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你出门会带雨伞吗?降水率是百分之九十九一定会洚水吗?

师:生活中不确定得现象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变化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学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去进行选择和判断。

设计意图:体会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价值

五、总结

可能性课件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98-9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难点是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学准备:

教具:红、黄、绿三色转盘、红色转盘、装6个红球的1号口袋和装3个绿球3个黄球的2号口袋

学具:红色、黄色纸牌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张由红、黄、绿三色组成的转盘,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可能”来回答。接着出示一张红色转盘并提问:“指针转动后,会停在那里?”引导学生用“一定”来回答。其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就像玩转盘一样,有时能确定,有时不能确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揭题: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活动一:老师这儿有两个神秘的口袋,

继续观察

活动二: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我们学会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交流结果。下面我们继续来玩游戏。打开课件竞猜一栏,玩举牌游戏。可能摸出黄色的球,可能摸出红色的球。3、不可能摸出黄色的球。

活动三:选取生活中的事例来做一下判断。

1、下周五会下雨吗?

2、今天是4月2日,明天是4月3日。

3、从小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成为科学家。

4、因为破环了环境,地球上的人类都消失了。

活动四:讨论

1、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

2、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3、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三、学以致用,内化提高

1、箱子里要放4个球,摸到黄球有奖,该怎么放?

2、学校要在4月1日---4月17日之间安排两天开运动会,根据天气情况,你觉得安排哪两天最好?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可能性课件 篇4

一、教材说明:

《统计与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8-100页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小学数学教材对可能性这一内容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可能性大小能做出定性的描述,有一定的随机意识,所以我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课堂活动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采用“实验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相机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景: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哪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想法,比如: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法、黑白法等。

(二)实践探索,深入体验。

第一步: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试验。

第二步: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填到总统计表。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后讨论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第三步:阅读材料,加深体会。

如果我们继续抛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呢?这是历史上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数据(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规律,再次体会等可能性。】。

第四步: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学生用1/2表示等可能性。

(三)游戏活动丰富体验。

玩飞行棋(出示飞行棋的图)。

我把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处理,将做一做和习题1、2、3有机整合,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把它们串成一个连环游戏: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玩法。

把全班分成红、黄、蓝三队,进行游戏。

(2)接着游戏前决定哪队先开始?引出用转盘来决定,先设计这样一个转盘,各队学生肯定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一说指针停在红、黄、蓝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用分数表示。

既然这个转盘不公平,“你会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吗?”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方案:一、把1/4的红色涂成其他颜色。二、把这个转盘平均分成三份,分别涂成红、黄、蓝。

设计思路:【运用等可能性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设计出公平的转盘,有效地突破难点。】。

(3)选骰子。

转盘选定了哪个小队先开始,我在这里设计两种骰子,如果你是队长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设计思路:【再次让学生体会,感悟,巩固等可能性知识。】。

(4)开始飞行棋游戏。

最后掷骰子玩飞行棋,有的队赢了,有的输了,如果再玩一次,输的队有没有可能赢?为什么?让学生体会随机事件的存在,渗透随机观念。

(四)拓展延伸。

最近我们小镇上的购物抽奖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每粒特效钙片两元,每购买一粒特效钙片送你一次猜谜机会。规则:早上,商贩从1---200号中任抽一个号放到箱子里,傍晚揭示谜底,猜中者奖现金20元。说说你对这种购物抽奖活动的看法。

六、说板书设计:

抛硬币。

正面:

可能性相等1/2公平。

反面:

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做到中心突出,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刘静静。

可能性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教科书第13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知道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不确定现象,讨论比较简单的用一个数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

课件、乒乓球和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导入,复习旧知

1、玩小魔术,激趣。

2、玩真的:一个小纸团,任意放在一只手中,可能在哪一只手中,(可能在左手,也有可能在右手)也就是说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是多少?(能回答给予鼓励)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可能性大小)

3、检测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判断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简要说明理由。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三天后下雨。()

太阳从西边升起。()

小方吃饭时用左手拿筷子。()

小明的年龄比他爸爸小。()

4、过渡语: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得非常好,相信这节课会合作愉快,轻松学会、掌握新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摸乒乓球游戏(教学例1):出示课件

(1)教师口述并演示:袋中有3个相同的球,分别标上数字1、2、3。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可能摸出几号球?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吗?

(2)猜一猜(四人小组内合作议一议)。

学生:可能摸出1号球、2号球或3号球。

有3种可能的结果。

1号1/3,2号1/3,3号1/3(引导或鼓励会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了)

教师:也就是说,摸出三号球的可能性相同,都是1/3。

(3)试一试(摸一摸)。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摸,一个同学或全班记----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记、放回再摸,连续3--15次):验证每个号球出现的.可能性。

(4)反馈明确:(摸出每个号球的次数接近;如果继续摸下去,摸的次数越多,摸出每个号球的次数越接近),这说明从袋中摸出每个号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摸出三号球的可能性都是(1/3)。

2、摸卡片游戏(课堂活动第1题):(出示课件)

生:齐读游戏规则。

师: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同桌交流后汇报(公平,共10张,1和0各5张,各占一半,可能性是1/2)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游戏规则具有公平性。

分左右两组,各选两位代表上台,一人摸一人记录,全班同学监督:先摸3次,得分相差多少?再摸3次,......

明确:取的次数越多,得分就越接近,胜的可能性就越接近,获胜可能性是1/2。

教师小结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游戏规则中各方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游戏规则才具有公平性。

过渡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赚钱,设计了一些不公平的游戏。希望同学们要高度警觉,不要中了这些人的圈套,上当受骗。

3.教学例2。

转盘游戏:出示一个大的转盘(上面有三个区域,红色区域占整个圆盘1/2,黄色和蓝色区域各占整个圆盘1/4)。

(1)游戏(方案)公平吗?为什么?

生:不公平,……

师:也就是说,红色区域的面积大,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2;黄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小,各占整个圆面积的1/4;所以这个游戏规则不公平。同时也说明,面积越大,可能性越大。

(2)怎样设计这个转盘才公平。

同桌交流后汇报:

平均分成三份,三种颜色各选择其中一种,三人的可能性都是1/3。

平均分成四份,四种颜色各选择其中一种,三人的可能性都是1/4。

(3)计算:指针停在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1/4)

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100x1/4=25)

4.抽牌游戏:1、2、3、4四张牌,抽出小于3的甲胜,大于3的乙胜。

这样约定公平吗?为什么?

小于3的有1和2,占四张中的二张,可能性是1/2。

大于3的只有4,占四张中的一张,可能性是1/4。

你愿意是甲,还是乙?(甲——选择可能性大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练习:练习二十六第2--3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互议,最后集体反馈、评价。

四、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设计:

可能性的大小

1号---------1/3红区-------1/2小于3的--------1/2

2号---------1/3黄区-------1/4

3号---------1/3黄区-------1/4大于3的--------1/4

可能性相同--------公平面积越大,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可能性课件 篇6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4页的内容。(奖牌给哪组)

知识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讨论“奖牌给哪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平均数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段录像: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最后老师把比赛的结果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提出思考:到底奖牌要分给哪一组?

2.学生讨论并汇报。有的学生说,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应该发给第一组;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因为第一组的人多,第二组的人少,不公平。从而得出应该要看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

3.揭题。

二、探索新知。

1.让学生尝试解答。

2.生汇报。

第一种解法:分别用“总数÷人数”的方法,计算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投中篮球的个数。

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5(个)

第二小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4=6(个)

第二种解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3.师小结:通过研究奖牌发给谁这道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拓展: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答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谁能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做书本第72页试一试。

本道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的进货

量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数来进货的,但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联系气温的升高,可以联系休息日等问题。

2.做书本第73页练一练第一小题。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再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可能性课件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里的策略分析方面,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统计知识已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经。北京市21世纪数学实验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渗透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可能性》一课是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以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课件)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个别发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一)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1、我们先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出示一个口盒都是粉色球)

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

(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摇一摇,不能偷看)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给我点鼓励

(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

(6)谁还想来试试?

(7)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指名)想不想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拿)

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2、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二)小组合作,体验“可能”

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录象)

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能偷看(一会儿在做游戏时,大家都来做监督员,互相监督,不能偷看。)

结果怎么办?组长要做好记录。摸到红球就在红球那做个标记……

你们都等不急了吧,在组长的位子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盒子,请静静的快把它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一中。(小组活动)

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按组说)

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我们一起算一算。

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黄球才……次,你想到了什么?

师: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到底有几个,你想知道吗?请组长把球拿出来,数一数。(3粉1黄)把球收到盒子里

总结:刚才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盒子里粉色球的个数多,我们摸到粉色球的次数就多,所以就说,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书)

相反:黄色球的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所以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板书)

师:请你想一想,盒子里有10个粉色的球,1个黄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数会怎样,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

如果有20个粉球黄球还是1个,这时怎么样?

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样呢?

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师:你们猜的对吗?我们来验证验证

请组长在盒子里放上同样多的粉色、黄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黄,也可以是1粉1黄。多余的球怎么办?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2(小组活动)

师:观察每组摸球的次数,哪个组摸到球的次数比较相近,看着结果,你想说些什么?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数,全班摸出粉球……次,黄球……次,你想说什么?是不是像刚才记录的那样相差的很多?

总结:当粉球、黄球个数同样多时,我们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3、这节课每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学到了新知识,那谁最聪明,谁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个小测试,谁愿意参加这个测试?请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

小结:看来你们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强。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球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

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小螃蟹赛跑、神秘的盒子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渗透了怎样计算更简便。

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

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

3、课上有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不高,如“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依据的猜测,在提问时应少叫几个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发,如:“拿出来的球怎么办?”

4、应该增强个别环节的实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该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5、“偶然性”提出的时机不够准确。可以在分析完全班总体情况之后,再回到个别有问题的组,提出“偶然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更明白。

可能性课件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与编写特点

这一单元学习的内容有两个: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②按指定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关方案。本节课主要研究第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教材创设了摸球的情境,请学生借助5个装有不同数量的黄白两色乒乓球的盒子,讨论以下问题:①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说说从不同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②如果用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怎样表示?第一个问题是复习,第二个问题是讨论摸球可能性的数据表示方式。

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重要转折。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材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价值。

3、我的思考

教材编排的优点:借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直接分析得到理论概率,避免在实验概率与理论概率的差别中纠缠。但不足的是:①缺乏丰富的现实背景,不能充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与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对学习可能性大小的价值体现不够充分;②对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丰富内涵揭示不够,容易导致学生用确定的思维去思考不确定现象,不利于学生随机观念的建立。

这节课研究的是简单的'概率知识,而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科学,小学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因为概率并不提供确定无误的结论,这是由不确定现象的本质造成的。因此,可能性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

为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两点补充: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体会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必要性和价值。

2、结合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和用分数表示其它事物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①分数的初步认识

②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的认识。

2、学生已有经验、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在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很多不确定现象,如收听天气预报、参加抽奖活动、玩扑克牌,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掷硬币,掷骰子,看电视上的有奖竞猜活动等,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我们在前测中了解到,学生一般对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没有太多的困难,但对不确定现象的理解仍然是个难点。比如,7个黄球,1个白球,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白球,因为白球少;前面摸到黄球,后面该摸到白球了。

3、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学生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4、我的思考:

要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必须直面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借助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并就得出的数据进行讨论。对数据的讨论既能使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特点加深体会,又能帮助学生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使学生逐渐体会到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确定性的注重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的干扰使学生认为“任意摸一次,可能性应该一样,不会是百分之八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将生活中结果相等和机会相等的情境放在一起对比,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可能性相等的内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丰富对等可能性和不确定现象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初步学习用概率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简单的生活现象,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四、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引入

教师出示放有黄白两种颜色乒乓球的盒子,请学生猜摸到的球会是什么颜色,并现场验证、反思。

激发兴趣

2分钟

二、研讨

在透明的玻璃盒中放球,请学生用数表示从盒中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

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明确可能性大小的范围。

15分钟

三、反思

1、 一个西瓜,两个人分,怎么分公平?

2、 一张电影票,两个人都想去看,怎么处理公平?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结果相等和机会相等(可能性相等)的同与不同。

5分钟

四、应用

(一)

1、 天气预报降水概率是20%,你会带伞吗?如果是90%呢?

2、 甲药品治愈率90%,乙药品治愈率55%,你选哪家?为什么?

(二)

1、 87页2、3题。

2、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学问。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学习可能性大小的价值。

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大小的价值。

15分钟

五、拓展

提供拓展资料并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分钟

可能性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上)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对简单的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系统的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知道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除了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以外,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用石头剪刀布或掷色子等游戏规则来玩游戏,所以生活经验也是丰富的。本课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以上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度,不但能用词语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双方轮流按顺序报数,每人每次最多只能报2个数,谁抢到6,谁就是赢家。通过游戏,学生发现秘密:谁先报数就一定会输。

师:用什么办法决定让谁先报数才算公平?

预设:石头剪刀布、丢硬币、转转盘、掷色子……

理念: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如何让游戏更公平的任务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用一个游戏贯穿整节课始终,让游戏和学习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研究游戏学习新知。

(一)研究丢硬币体验等可能实事件

师:丢硬币公平吗?为什么?(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一样)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在不确定现象中可能性大小问题。(揭题)

师:可能性的大小,我们可以用数来表示。谁知道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0.5)

师: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数表示?(都表示一半)

师:如果用表示,那么分母2表示什么?分子1又表示什么呢?

师: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师:现在你能进一步来分析丢硬币是公平的吗?

师:估计掷10次、30次、50次硬币,正面朝上可能会有几次?

师: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5÷10=0.5,15÷30=0.5,25÷50=0.5)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结果会不会是这样。

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一人掷硬币20次,另一人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2、试验结束后,前后桌合作,统计共掷硬币4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

3、小组长用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次数除以40的商

师:把我们的比较结果与0.5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一组数学家研究的数据

师:现在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操作的结果跟可能性大小往往会有差距,但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后,实际操作的结果就会很接近,如果试验的次数再不断增加,就会越来越逼近。

师:数学家抛了八万多次,老师计算了一下,如果每5秒钟抛一次,也要五天五夜不吃不睡什么都不做的去抛,如果要过正常人的生活最少也要10天,想到这里时,老师就被数学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种东西感动了,你知道是什么东西感动了我妈?

理念:由掷硬币引入,让学生知道可以用数来表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动手实验和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体验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并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二)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①研究转转盘

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报数是公平的,下面我们就来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想把同学们分为n组,再从其中的一组中选一名代表与老师比赛。(几组要看班级具体的人数而定,选代表时,可以课前把学生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再用抽签的方法选出代表)

出示:(略)

师: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造成游戏的不公平)怎样比较公平?

出示:(略)

师:这样公平吗?那你觉得现在你们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用转盘确定了一组)

②研究抽签

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觉得跟一大组人玩还比较浪费时间,想在这个大组里抽签抽选一个特邀代表跟老师玩,用抽签的方式公平吗?

师:现在在这一组中,每个同学被抽到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还没有确定你们这一组呢?

师:这里的可能性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抽出一名学生上来玩一玩)

师:如果我想再玩一次,他还有可能被抽到吗?抽到xx的可能性大还是抽到他的可能性大?

理念:通过比较引出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验到游戏的公平性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用转盘很直观,更能激发学生对分数原有的认知。通过对某一同学被选到的可能性进行计算,让学生体验到某一事件的概率大小与总可能数有关,培养概率素养。进一步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如果我想再玩一次,他还有可能被抽到吗?抽到xx的可能性大还是抽到他的可能性大?"这里主要渗透了独立事件互不干涉的概率思想。

③研究扑克牌

出示a、2、3、4、5、6,6张扑克牌,其中有3张红桃,3张梅花。

师:老师规定抽到a我先报数,抽到其余5张你们先报数,可以吗?

师: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来确定谁先报数吗?

师:这些不同的游戏规则有没有共同的地方?()说一说这里的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师:设计一个规则,让老师报数的可能性是你们的两倍,能设计吗?

4、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玩抢6游戏,发现游戏的不公平,我们就研究并创造了一些公平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理念:会根据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概率素养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2倍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应用

师:研究可能性充满趣味,而且可能性在我们生活中运用也是非常广泛。

1、阅读下面几句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a、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是1/10000000

b、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9/10

c、我想知道这些种子的成活的可能性是多少,我可以怎么做呢?

2、我们学校门口有个小贩子进行一个摸球抽奖游戏:他的规则是在10个球中抽

中红球的奖给你10元钱,抽中白球的则你给他3元钱。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1个红球,9个白球)若是摸10次,计算一下谁赚了?

3、师:可能性在我们数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概率。概率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在数学里它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怎么发展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个资料。阅读概率的发展史(播发音乐)

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数学的眼光看待并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让数学课更有内涵。

板书设计:可能性的大小

掷硬币转转盘抽签抽扑克牌

正面:1/21/31/163/6

反面:1/21/48

可能性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

②对数据进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

④ 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3、出示填空题。

(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4、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⑴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

⑵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⑷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

二、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完成第3题

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

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小组讨论)

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5、在讨论中完成对两个问题的解答。

(三)指导完成第4题

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2、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然后集体校对

三、复习“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

(一)集体讨论复习:

1.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二)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

0、5、7、8、9、10

次数

1、2、4、1、1、1

(1)这10次试验中,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

(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

(三)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

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2、依次比较每组两个直条,说说没有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有1颗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

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

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

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

5、引导回答,六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

6、学生独立计算第(3)个问题。

(四)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

1、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

(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3、 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

(用中位数代表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比较合适,因为男生体重的数据中,有8个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高于平均数,平均数的位置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

可能性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 104 页~ 105 页《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做出判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教学难点: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去正确判断事情发的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盒子;乒乓球;抽签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硬币,和同学玩猜硬币在左手还是右手的游戏。教师伸出左右手,让学生猜,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硬币可能在左手里,也可能在右手,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次体验“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然后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体验可能性

1、创设“庆祝元旦”的情景,体验“可能”。

2、开展摸球活动,体验“一定、不可能”.

体验一:教师拿出已准备好的黑色口袋和乒乓球,和同学们一起玩摸球游戏。教师先让学生猜口袋里装的是什么,然后摇一摇主学生摸一个,学生看到了摸到的是黄色的,然后放进去,再摇一摇让学生再摸一个,又是一个黄色的,第三次摸之前先让学生猜一下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同学生都会一口同声说出是黄色的,摸出来验证一个果真是黄色的。这时教师问如果我们一直重复这个游戏的话,结果都是怎样的呢,学生会答出,结果是一样的,都摸出黄色的球,接着问,为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都是黄球一定)

体验二:教师再拿出一个口袋,把白色的乒乓球放在里面,让学生来摸球,猜球。教师问,从这个袋子里有没有可能会摸到黄色的球,学生回答不可能,老师接着问,为什么不可能呢,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板书:没有白球不可能)。

三、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1、请同学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同学认真听,看谁说的又对又多。然后各组总结选出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2、请你当判官,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判断几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现象并说说理由。(课本105页例2)

( 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2、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 3、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地震的发生; 6、太阳从西边升起。)

3、举手活动

(1)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左手。

(2)让大家一定不可能看到左手。

(3)让大家一定可能看到右手。

(在轻松愉快的举手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知。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颁发“爱学习、会学习小组奖”,将“可能性”的研究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并使学生把学习兴趣延续到下一节课。

板书设计:

可 能 性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可能性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近视眼发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学20xx年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回答问题。

(1)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人。

(2)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2、统计数据。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统计的结果。

3、制作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4、回答问题。

(1)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原先的人数。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节复习课课时52

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够列举结果,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中能列举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些。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学生讨论汇报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025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五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前提,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深入阐述“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的重要性,希望这些视频能够让你更了解该行业动态!

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篇1】

一、教案

课程名称: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2.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学习基本的问候语和自我介绍。

2. 学习数字和基本的数学运算。

3. 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

4. 学习描述食物和饮料的词汇。

5. 学习描述天气和季节的词汇。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创设英语氛围,播放英文歌曲和动画片。

2. 通过游戏和问答等活动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

1. 呈现新课内容,如通过图片和幻灯片展示单词和句型。

2.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并示范。

三、课堂活动

1. 教师进行语音、语调模仿和教学,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进行对话练习。

3. 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学生进行听力练习。

4. 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检测

1. 教师进行个别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或练习册题目。

五、课堂总结

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温故。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六、课后延伸活动

1. 布置课后延伸任务,如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家人。

2. 鼓励学生在家进行多听、多读的练习。

二、教学反思

在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创设英语氛围和使用多媒体等教具,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我还在课堂中加入了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语音和语调模仿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发音和使用正确的语调。我还通过多次的听力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通过练习和作业,我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在课后的检测中,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我通过个别测试,发现了一些学生在口语表达和拼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会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同时,在课堂总结和学生自我评价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步有了明显的认识和评价,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有了改进的方向。

总结来说,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工作,能够培养出更多自信、积极向上的小学生。

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指读单词: Tiananmen Square, Yu Garden, West Lake, Li River, Sanya, Ocean Park.并说出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

(2)能够背读单词:fish, shark, dolphin, seal, butterfly, Aquarium, Restaurant, Diving pool

(3)能够使用句型:Can we see…? Yes, let’s go to…。We can see…there.

(4)能够用简单的句型描述自己熟悉的城市或旅游景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感知,体验和小组合作来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

情感态度

(1)通过对自己家乡和祖国风景名胜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做小导游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自信品质。

教学重点:

能够听、说、认、读单词fish, shark, dolphin, seal, butterfly并运用句型:Can we see…? Yes, let’s go to…。We can see…there.

教学难点:

a : 单词Aquarium、Restaurant的读音

b: 用英文介绍自己最熟悉或感兴趣的城市(名胜),并简单用形容词和介词短语来描述这个城市(名胜)的特征,方位,地理位置,代表建筑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课文视频内容,sticker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Step1: Warm –up

看flash动画,教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并做律动《If you are happy》

[设计意图]

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入上课状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Step2: Free talk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这个城市有代表性的图片来唤起他们的共鸣,让学生用英语We can see……It’s in……简单的描述他们熟悉的城市,在对话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悠然而生一种热爱家乡的情感。然后总结I love my hometown! I love Qin Yuan!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We can see…。.

T:Where is it ?

Ss:It’s in…

T:Is it beautiful? Do you love it?

Ss:I love it. I love my hometown. I love Qin Yuan.

[设计意图]

通过家乡的风景名胜引出祖国的风景名胜,为后面的教学做不可或缺的铺垫。

第二部分:教学环节

Step 1:学习用英语描述祖国的风景及所在位置。

(1)学习新单词:Tiananmen Square, Yu Garden, West Lake, Li River, Sanya, Ocean Park学习新句型:It’s … It’s in/on…

(2)连线练习,复习巩固。

[设计意图]

通过海洋公园引出本课课文。Let’s go to…

Step 2 学习关于海洋公园的新单词和新句型

(1)学习新单词:fish, shark, dolphin, seal, butterfly, Aquarium, Restaurant, Diving pool

(2)学习新句型:Can we see…? Yes, let’s go to…。We can see…there

(3)用所学新单词和新句型来编对话。

例如:

S1:Can we see the dolphins?

S2:Yes, let’s go to the Ocean Theatre. We can see the dolphins there.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和海洋公园有关的单词和句型引出本课课文主题“到海洋公园”。

Step 3 学习本课课文

Janet: Can we see the dolphins?

Mum: Yes, let’s go to the Ocean Theatre. We can see the dolphins there.

Simon: I’m hungry.

Janet: I’m thirsty.

Mum: Ok. 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 We can have some hamburgers and some water there.

[设计意图]

听一段录音,试着理解其含义,然后看一段视频,自己来翻译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这样可以代替传统的由老师翻译的办法,利于培养学生把单词和句子放入特定语境中理解语篇的能力。

Step 4 Show Time: Who is the best guide?

介绍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兴趣的城市或者风景名胜并用简单的形容词和介词短语来描述这个城市的特征,方位,地理位置,代表建筑等。

分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同时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新词汇。以比赛和表演的形式上台展示并评选出”Who is the best guide?”

[设计意图]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开动脑筋。

Step 5:Homework:

Make a poster of place you like best in China. And describe it in English as possible as you can!

[设计意图]

主要是以海报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反思:

1. 资源与方法

本节课属于五年级上册The natural world“自然世界”模块中Parks and places in China“中国的风景名胜与公园”这一单元内容。鉴于前两个单元分别学了Wild animals“野生动物”和Butterflies“蝴蝶”等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为了教材之间的关联,本课编者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也选取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海洋公园”这一话题。提到海洋公园的时候,孩子们脑海里马上就会想起那些海豚,鲨鱼,海豹等可爱的小动物们。所以我在处理这些生单词并且也是重点单词的时候采取了“直观教学法”。就是大量的运用图片,美轮美奂的生动的图片,让孩子们仿佛此刻就置身于海洋公园,并且活生生的看到了这些小动物们。

再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孩子们自己听录音,猜测含义,再观看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采用了“听说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最后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然后以上台展示比赛的方法又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将本科教学单词举行等运用于实践,推向教学高潮。其中将英语的语用功能发挥到极致。实现了运用语言去做事的能力。

开始的热身运动采取了全身动作反应法。最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意识。

整篇教学设计围绕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出发。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且兼顾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的培养体现了英语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道德教育。

2. 反思与分析

(1)过分注重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传统的板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课件虽然很华丽有趣,孩子们也喜欢,但是鉴于儿童短期记忆的特点,孩子们学过以后很快就忘了。这时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就很难让孩子们清晰明白本课的重点难点。所以如果能够把本课所学的重点单词和句型都清晰的列在黑板上,可以让孩子们看起来一目了然。教师最后根据黑板的提示进行小结,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复习巩固,促进所学知识。

(2)缺乏纸质图片的应用,会在做游戏的时候力不从心。

本课所学动物单词相对抽象,让孩子们模仿或者表演,都比较难,如果能把这些动物图片做成纸质的,就能用多种的游戏方法让孩子们巩固练习所学单词。比如我们可以用“What’s missing?” “Who has magic eyes”等闪卡游戏练习单词。

(3)语音和词汇教学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篇3】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时说课稿

合水中心小学张飞娴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为大家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How do you go there? B部分中的 Let's learn和Let'splay。这节课主要是围绕交通规则展开。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是学习三种交通灯trafficlights:red light,yellow light,green light和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Stop at a red l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教材的地位

本课时的教材让学生在复习完A部分学过的交通工具后,进一步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即红灯、黄灯、绿灯的功能;并能听懂英语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同时也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交通奠定基础。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以下短语:Stop at a red l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能够听、说、读、写短语和单词:stop,wait,trafficlights,traffic rules。2.能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即红灯、黄灯、绿灯的功能;并能听懂英语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交通规则,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3.情感目标: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争当义务安全宣讲员,教育和影响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重点:掌握四会短语和单词:stop,wait,traffic lights,traffic rules。

教学难点:书写短语traffic light,traffic rule和理解动词stop,wait的含义。

教法: 针对儿童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我主要采用1.情景教学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英语课堂的作用,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游戏教学法: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3.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4.小组合作教学法: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英语的乐趣。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法:在学习过程中,从学生对观看动画的兴趣出发,抓住学生喜欢且善于模仿这一特点,看动画模仿对话,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既练口语,又练习听力,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教学开始播放动画—Let’schant,在Let’s learn时,播放视频,在Good to know中使用Flash,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我精心的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环节:儿歌热身,游戏复习。

在热身时我首先和学生打招呼,进行日常问候,然后播放来自于农远资源网中的动画Let’s Chant的歌谣,让学生边看边说唱Let’s chant的内容,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使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中。然后我从Chant中引出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与几名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例如我问 How do you go to school?Is your home far?Where is your home?这样就复习了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和交通工具plane, ship, train, bike, bus, subway and on foot.接着玩一个 “火眼金睛”的游戏,课件出示李明的学校图片,问: How does li Ming go to school? 接着课件中快速闪现交通工具,让学生抢答,然后依次出现北京、南昌、加拿大、美国的图片,看谁最快答出,How does Chen Jie go to Beijing? How does Wu Yifan go to Nanchang? How does Mike go to Canada? How does Amy go to the USA?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又复习了旧知。以旧知引新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 :新课呈现:情景引导,学习新知

1、接着我播放两名学生上学闯红灯视频T,T:This morning Peter and Jack went to school on foot.What happened? Are they right? Let’s look and think.师生讨论之后,顺势引出本课新词traffic rules,板书并教读。我用大小声,one by one的方法操练新词。然后我画简笔画引出traffic lights,师生问答:What color are the lights? There are 3 traffic lights: red light, yellow light, green light.并板书并领读traffic lights。我用红黄绿卡片操练red light, yellow light, green light.和traffic lights。

2、课件展示交通灯,师生讨论:The light is red.What should we do? Can we go? 引出新句:Stop at a red light.用同样的方法引出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同时借助肢体语言突破重点单词Stop、Wait、Go,学生跟教师读和做动作。接着进行趣味操练Let’s play,组织学生进行动作大PK,把教室设计为十字路口,学生扮演交警和行人。听口令,做动作Stop at a red l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进行“动作大PK”。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就掌握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真实的生活情景导入本课的新知识,使学生身临其境,眼前一亮,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借助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简洁明了。

第三步 :巩固拓展,灵活运用。

学英语是为了用英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学生打开课本,跟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2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Good to know.我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交通标识,让学生联系生活看一看,识一识,拓展课堂知识。

我的设计意图是: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它可以满足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寓教于乐,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比赛中,说一说,做一做,这样学得快、用得活,充分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第二个活动:Role play.给出四个场景,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这样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并乐在其中!

设计意图是:利用任务性教学,让学生团队合作激发潜能。拓展知识,学以致用,在真实的环境中灵活运用本课的知识。第四步 :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自编Chant。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组内讨论,用Stop at a red light.Wait at a yellow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自编Chant,并让学生吟唱,评出最佳歌曲。通过此活动,能最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顺势出示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和许许多

多义务维护交通次序者,引出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争当义务安全宣讲员,教育和影响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第五步: 分层作业,延伸课堂。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布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各有所得。

作业1:听读课文,背诵单词。

作业2:了解更多交通标识,争当义务安全宣讲员,教育和影响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第六步 :板书设计,突显重点。

这就是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利用简笔画展示三种交通灯,突出重难点,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在这节课的构思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情景教学导入新单词,以旧知引新知,在操练环节我使用各种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我以任务型教学为指导来巩固和拓展新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好学英语,乐学英语,大大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并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这就是我今天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篇4】

Unit 1 My day

Period 1 Section A 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P5

教师寄语:(Always do your best.凡事都要尽力去做。)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能听、说、读、写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

2. 会说句型:“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并能回答“At…o’clock.”。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 掌握Let’s learn中的动词短语并能用于回答问询作息时间。

2. 掌握单词exercises的正确发音。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T: Hello , boys and girls! Welcome back to school!

Ss: Hello, Miss.... Nice to see you again. T: Nice to see you ,too.

2)T: What time is it? (可以课前在黑板上画一个钟面,张开手臂演示一个时间)

Ss:It’s 9/10/11 o’clock.(注意给学生强调整点时间后面要用o’clock)反复操练。

3)Go over these phrases : wash my clothes, watch TV, do homework, read books, play football.

Let’s do homework/read books/play football/… .

I often wash my clothes/watch TV/do homework/ read books/… .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20分钟)。

1. Use the cards to learn new phrases.

T: do morning exercises, do morning exercises, follow me to read.

用同样的方式教读其他词组:eat breakfast,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重点强调exercises、breakfast的发音)。

2. T: do morning exercises, do morning exercises, Let’s/I often do morning exercises.

T: eat dinner, eat dinner Let’s/ I often eat dinner.

3. Read these sentences.

T: I can swim/play football/play sports…..

T: Can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Ss: Yes, I can./No, I can’t.

T: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play football/play sports?”

Ss: At… o’clock.(跟学生强调整点前要用介词at) 反复操练。

4. 学生听录音,分角色读Let’s learn 。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8分钟)

Role- play:

1) Answers the questions.

T: What time is it? Ss: It’s six/nine o’clock.

T: I get up at six o’clock. When do you get up/go to school?

Ss: I get up at 7.a.m/ 7:30.

2) Ask and write.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填空,并分小组运用句型进行对话练习:

T: When do you get up/do morning exercises? Ss: I get up at….a.m/p.m.

老师们:在今后的每一节课都要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请学生造句,要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6分钟)

一、看图片选短语,并译成汉语。

A. do morning exercises ( ) B. eat breakf¬ast ( )

C. have English class ( ) D. play sports( )

E. eat dinner ( )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二、选词填空,并读一读。

sports, exercises , have English class , breakfast , dinner

1. When do you _________________(上英语课)?

2. I play _______(进行体育运动)at 6 o’clock .

3. We eat ________(吃早饭) at 7 o’clock a . m .

4. When do you do morning __________(早锻炼) ?

5. Let’s eat ______(吃晚饭) together .

三、选一选,读一读。

( )1.你们常常三点钟上英语课吗? A. Let’s eat breakfast.

( )2.我通常六点钟进行体育运动。 B.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 )3.我们一起吃早饭吧。 C. Usually I play sports at 6

o’clock.

( )4.你什么时候早锻炼? D. We eat dinner at 8 o’clock p.m.

( )5.我们晚上八点吃晚饭。 E. Do you often have English class

at 3 o’clock?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

1.书写并背诵四会词组。2.读背Let’s learn的对话。

板书标题 Unit 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eat breakfast/…? At…o’clock.

When do you get up/…? I get up at….a.m/ p.m.

教学反思:

Period 2 Section A let's try let's talk P4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能听懂Let’s try部分的内容,并勾选出正确的图片。

2. 听、读Let’s talk部分,运用核心句子“When do you finish your class in the morning?”“We finish class at 1 o’clock.”来谈论时间,并变换单词,分角色练习对话。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掌握句型“When do you finish your class in the morning?”并能做出正确回答。

2.能灵活运用“When do you usually eat dinner/…”“Usually at…o’clock.”问答作息时间。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

1. Review “Times”(板书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说一说):10:00/6:00/9:00/…

2. Review the phrases.

do morning exercises —I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6:00 a.m.

用同样方法复习:eat breakfast、play sports、have Chinese/English class、eat dinner

3. Guess the phrase(看动作),complete the dialogue:

T: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板书) Ss: At … o’clock.

反复操练此句型。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20分钟)。

1. Let’s talk.

1) 让学生勾出生词::finish class,go back to school,classes start, too late(板书并讲解其意思,并反复教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意思,并回答提问:

T: When do you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Ss: We finish class/… at … o’clock.

T: When do you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Ss: At … .

T: When do you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Ss: Usually at …o’clock.

替换并反复操练几个句型,让学生掌握。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again.

2. let’s try. When are Zhang Peng and Pedro? Listen and tick.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活动设计1:Act “Let’s talk”。

分小组操练。

活动设计2: Role play .

T: When do you get up? Ss: I get up at … o’clock .

T: When do you go to bed? Ss: At …in the morning. I work at night.

也可以分小组练习对话。

Teach the song“My weekend”。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8分钟)

一、选一选,读一读。X k B 1 . c o m

1. —_____ do you get up?(A. When B. What) — At 6 o’clock .

2. Classes start _____ 3 o’clock.(A. in B. at)

3. We eat dinner __________.(A. go home B. at home)

二、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并读一读。

三、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 )1. When do you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 )2. We finish class at 1 o’clock.

( )3. Classes start at 3 o’clock.

( )4. When do you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in?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1. 背诵Let’s talk。2. 仿写Let’s talk。

板书标题 Unit 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When do you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We finish class/… at … o’clock.

When do you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At … .

When do you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Usually at…o’clock.

教学反思:

Period 3 Section B Let’s learn Do a survey P8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

2.掌握句型:“I 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 掌握四会动词短语,并用于句型“I 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谈论周末活动。

2. 能运用often/always/sometimes进行替换练习。

3. Do a survey.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1. Sing a song“My weekend”。

2. Translate.

吃早饭_____ 上英语课______ 进行体育运动_____ 做早操_____ 吃晚饭______ when_________ after_________ usually_____

3.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板书,学生口头回答)

When do you usually get up on Mond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on Friday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20分钟)

1. Learn the new phrases: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 .

T: clean my room,clean my room—Let’s clean my room.学生跟读

用同样的方法教读词组。

T: Do you usually clean your room/… on Saturdays?

Ss: Yes,I usually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

2. Learn the new sentence:

I usually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

运用新学词组反复操练此句型,再将usually换成often:

I often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反复操练该句型,让学生掌握。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it again.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8分钟)

1. Substitution drills:用always /sometimes替换often进行句型练习。

2. Listen and read“Let’s learn”。

3. Do a survey: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on Sundays /on the weekend?

Ss: I often/always/sometimes go shopping /… with my mother/…

on Saturdays/on Sundays/on the weekend.反复操练。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6分钟)

一、选择正确的词组,并读一读、译一译。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

二、为下列句子选择相应的答语。

( )1. When do you go to bed?

( )2. When do you eat breakfast?

( )3. What do you do?

( )4.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三、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 When do you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A. 你们早上什么时间上课? B.你们早上什么时间放学?

2. When do you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A. 你午餐后什么时间回学校? B. 你午餐后什么时间离开学校?

3. I often go shopping with my father on the weekend.

A.周末我通常跟我爸爸一起去购物。 B.周末我通常跟我妈妈一起跳舞。

4. That’s too late!

A. 太迟了! B. 那真是太好了!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节课的单词和句型。

板书标题 Unit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

I often/always/sometimes go shopping/… with my mother/…on Saturdays

/on Sundays

/on the weekend .

教学反思:

Period 4 Section B Let’s try Let's talk P7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能听懂Let’s try部分的内容,并勾选出正确的图片。

2.能听懂、会说“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I usually…/Sometimes I…”,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掌握Let’s learn的词组,并应用。X K b1. C om

2.能掌握Let’s learn中的句型:要求学生能在相似的情景中正确替换句中关键词,练习新语言。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

1. Read and translate: clean my room,clean my room—I often clean my room.

再用同样的方法复习: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take a dancing class

2. Review the sentence:

I often/usually/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反复操练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

1. Learn“let’s talk”。

1) Read and translate the words: why, shop, work, last, sound, also, busy, need.(反复教读)

2) Dialogue Practice.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s: I often …/I usually…/Sometimes I …

反复操练,让学生掌握句型。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it again.

3. Talk with your partner: X|k | B | 1 . c|O |m

S1: I often…/I usually…/Sometimes I…

S2: I often …/I usually…/Sometimes I …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 Roal-play

熟悉会话“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s: I often... .

T: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I do on the weekend?

Ss: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

T: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I usually play sports/...学生间反复操练。

2. Listen and read “Let’s try”,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并读一读。

1. It’s 7:00 p.m. Let’s eat _____.

A. breakfast B. lunch C. dinner

2. —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I like music. I often _____ on the weekend.

A. play football B. play the pipa C. play sports

3. I often ___ my homework ___ 7:00 p.m.

A. do; in B. does; at C. do; at

4. That’s ____ late!

A. too B. to C. many

5. I always ____class at 8 o’clock.

A. get B. start C. do

二、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

Tom: 1.__________

Jay: I often watch TV and play football.

Tom: 2.__________

Jay: Yes. What about you?

Tom: 3.__________

Jay: 4.__________Let’s play ping-pong together next weekend.

Tom: OK!

三、连词成句。

1. the , in , your , finish , you , class, When , do , morning (?)

2. finish ,We , at , o’clock , class , 1 (.)

3. you , on , What , do , the , weekend , do (?)

4. go , I ,with , father , shopping , often , my (.)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X k B 1 . c o m

背诵并默写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

板书标题 Unit 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why shop work last sound also busy need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often …/I usually…/Sometimes I…

教学反思:

Period 5 Section A let's spell P6 Section B read and write P9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能听懂录音,并能总结Let’s spell中字母组合cl和 pl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能试着读出含有字母组合cl 和pl的单词。

2. 能读懂Read and write,并完成相应练习。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 能总结字母组合cl和 pl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能试着读出含有字母组合cl 和pl的单词,并能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2. 试着跟同桌说说“ what you often do every day?”并写出来。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

1. Sing a song: My weekend.

2.Review these words in this unit.

3. Review these sentences: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s: I often …/I usually…/Sometimes I …

多和几组学生操练。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20分钟)

1. Learn“Let’s spell”。

1) Let’s chant.

2) Read these words, find out the same point.

clean clock class clever /kl/

plate eggplant please play /pl/ (板书)

Can you try to read the words by yourself?

3) Listen, write and say. (老师示范书写。)

4)Choose, write and say.

2. Read and write.

1) Let’s read the passage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s.(老师找出重点单词或短语,反复教读并让学生理解意思。)

2) Tick or cross(老师讲评并纠正).

3) Write a letter to Robinson. Tell him what you often do every day.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5分钟)

1. 找一找、读一读含有字母组合cl和 pl的单词。

2. You can design a robot of your own. Draw and write about him/her.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8分钟)

一。 圈出你所听到的单词。(老师任意读出每组中的一个单词)

A. class cloudy uncle B. clothes people clever

C. play eggplant please D. classroom playground plate

E. clean clear player F. clock plate uncle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并读一读。

1、I often __________(购物)on the weekend.(根据汉语提示填空)

2、I always play ping-pong on Sundays.(译成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atch , TV , my , I , with , sometimes , mum(.)(连词成句)

4、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三。 阅读短文,判断句子正( A)误( B )。

Hello, I’m Li Lei. My weekend is very busy. I usually get up at 6:30 in the

morning. I eat breakfast at 7 o’clock. Then I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8 o’clock. I often do my homework on Saturday morning. I play sports in the afternoon. I usually clean my room on Sunday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 often read books and watch TV. This is my weekend.

( ) 1. Li Lei gets up at 6:30 in the morning.

( ) 2. Li Lei eats breakfast at 7:30.

( ) 3. Li Lei often reads books on Saturday morning.

( ) 4. Li Lei can clean the room.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句型。

板书标题 Unit 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cl : clean clock class clever

pl: plate eggplant please play

I live in … I often …

教学反思:

Period 6 main scene P2-3 Section B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P10 Section C story time P11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能加强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

2.语法知识:。

3.能听懂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1.熟练掌握am, is, are与主语连接的语法知识。

2.试着自己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

Main scene

1. Turn to page2and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se sentences.

2.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rory.

3. T show the meaning of these sentences.

4.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20分钟)

1. Let’s check.

1) Listen and tick.

2) Give answers about yourself.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1: I often… S2: I always… S3: I sometimes…

2. Let’s wrap it up(可选上)

3. Story time.

1.S guess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w W w .x K b 1.c o M

2.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3.Talk about the main meaning of the story.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8分钟)

1. Review the words of this unit.

2. Review the sentences:

T: When do you eat breakfast/… in the morning/…?

Ss: We eat breakfast/… at … o’clock.

T: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Ss: I often watch/… with my mother/….(反复操练。)

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反复操练。

3. Role- play“ main scene”P2—P3(时间允许时进行。)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听一听,选一选。(教师可任意读)

( ) 1. A. play sports B. play games

( ) 2. A. eat dinner B. eat breakfast

( ) 3. A. do morning exercise B. do homework

( ) 4. A. go shopping B. go to school

( ) 5. A. take a trip B. take a dancing class

二、补全单词,然后译成中文,并把单词按格式抄在四线格上。

1. br_ _kfast( ) 2. ex_ _cises( ) 3.d_ _cing ( ) 4. d_ _ner ( )

5. sh_ pping ( ) 6. wh_n ( ) 7. usu_lly ( ) 8. sp_ _ts ( )

三、根据图片选择对话。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A. — When 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s?

— At 8:00 a.m.

B. —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 I often go swimming.

C. —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 I clean my room.

四、连词成句。

1. do , weekend , do , on , What , the(?)

2. usually , have , I , English , 9:00 , at , class(.)

3. Sunday , together , Let’s , hiking , next , go(.)

4. morning , do , When , you , exercises , do(?)

学生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5.布置当堂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单元四会单词及句型。

板书标题 Unit 1 My day

板书内容设计:

go play have do

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五年级课件【篇5】

教学功能:

Talking about past activities

Target Language: Did you…?

Yes, I did. / No, I didn’t.

教学目标:

Vocabulary: dear, met (meet), ran (run)

Pronunciation: /i:/, /I/, /e/, / /

Song: Where did you go?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 Review verb phrases.

2. Review Unit 1.

二、Introduction

1. Prepare a postcard with a picture of own city and ask the children: What’s this? What is the place? What can you see?

2. Show the back of the postcard and tell the children that Lingling wrote a letter on it.

三、Presentation

1. Play the cassette and pause after each utterance for the children to repeat and tick the actions: went to the park, met John, bought ice creams, went home, ran to the bus, dropped.

2. Play the cassette again and ask the childr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o wrote the postcard? Whom did Lingling send the postcard to?

3. Write down the words: met, bought, went, ran, dropped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guess the original form.

4. Finish activity 2. Ask the children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四、Sing a song

1. Ask the children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

2. Play the cassette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listen carefully.

3. Teach the sentences of the song one by one.

4. Play the cassette several times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sing along.

五、Homework

1. Read the letter and sing the song.

2. Finish activity 6: sentence relay.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精选五篇)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自行车实物,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看来运动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那么摩擦力对于我们有害还是有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课堂实施:

(1)摩擦力的利与害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摩擦力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害?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利?

各小组讨论得出:(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3)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三、小结:

通过学习认识了摩擦力的利弊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四、板书设计

运动与设计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车上,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机器运转、小孩蹬滑板车,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的阻碍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挂铁链减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滚轮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这节课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引导学生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第二个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第三个是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磁铁能吸住铁制成的物体来辨别一些物体是不是铁制成的。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磁铁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虽然他们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往往认为磁铁能隔着所有物体吸铁。所以教材设计的两个实验从操作上分析是简单的,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的层面看,却能强化学生的认识,修正错误的看法。因此把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做深挖透,对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性质,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猜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能力目标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不能吸铁。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八、发布下一节课举行“我的观察研究”报告会的信息。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优选15篇)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优选15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1、教学设计

学科名称: 折纸(小学数学五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所任班级五3班共有学生46人,男生21人,女生25人, 大部分学生聪明好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但有个别学困生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3.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课是北师大版第九册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折纸 的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就是先通分然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是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

5、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二、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 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2、挑战自我。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

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

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15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

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课前从学生买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创设了帮助阿姨算账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了解画面信息,找出等量关系,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向全班汇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水果店里真热闹啊!顾客们忙着挑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收银台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阿姨也买了一些水果,谁来说说她都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77页例3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这位阿姨想让你们帮她算算苹果每千克多少钱,你们愿意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列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小组交流,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预设生1:已知条件是买苹果和梨各2kg,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

生2:问题是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师:这些数学信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等量关系?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说明你的想法吗?

预设生1: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可以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x+2.8×2=10.4。“2x”表示苹果的总价,“2.8×2”表示梨的总价,两者相加就是总价钱。

生2:还可以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价钱”这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8+x)×2=10.4,“(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解方程,总结列形如ax+ab=c的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课件出示学生列的两个方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方程,它们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上节课学习的是列形如ax±b=c的方程,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形如ax+ab=c的方程来解决问题。那么形如ax+ab=c的方程怎么解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一类型方程的解法。

(学生先小组讨论,探究解法,再交流,最后汇报)

预设生1:在2x+2.8×2=10.4这个方程中,把2x看成一个整体,先算2.8×2,原方程转化为2x+5.6=10.4,根据等式的性质1,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5.6,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

生2:在(2.8+x)×2=10.4这个方程中,把小括号里的式子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这个整体×2=10.4。根据等式的性质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就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方程。(师同步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形如ax+ab=c的稍复杂的方程转化为简单的方程,进而求出方程的解。注意求出解后别忘了检验。

(3)比较。

师: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规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这次讲课活动啊,共有55位数学老师参加,那老师被抽到给你们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十五分之一)是啊,在可能性这么小的情况下,老师有幸为你们上课,这个机会更难得!所以老师觉得,我和你们真的很有缘分,你们觉得呢?那么,就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这份缘分,好好的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老师这个盒子里放入了1个红球、两个白球、三个红球,通过游戏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怎么想的?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1)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凡是参加活动的30名同学都可以得到一份纪念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准备了食品、学习用品和小型玩具三种纪念品,要使同学们得到学习用品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二,该如何设计呢?你能帮我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吗?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是: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3.06+2.90+2.74+3.52+2.83+2.89+2.78)/7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索的氛围;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创设自由、活泼、主动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示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解决问题(1)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来解决超市购物问题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性

过程与方法:学会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乘加、乘减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出示例8主题图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妈妈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

2、 引导学生读题,列表整理题中的数学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30.6 2

肉 26.5 0.8

鸡蛋 10 1

20 1

3、 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 ,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二、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解答

学习要求

(1) 请大家独立解答这个问题,在解答完之后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

(2)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解题方法给同学们讲清楚。

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分析

列举学生的解法,学生可能出现。

? 30.6×2=61.2(元)26.5×0.8=21.2(元) 61.2+21.2=82.4(元)

100-82.4=17.6(元)因为10<17.6<20,所以够买一盒10无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 1袋米不到31元,2袋一不到62元,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第一种方法大家读懂了吗?

生解释想法。

师:第二种方法呢?

学生阅读,并进行解读交流。

小结: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汇报:我喜欢估算这种方法,因为它使计算更加的简单。

3、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2袋大米的价钱 + 0.8kg肉的价钱 + 一盒鸡蛋的价钱

30.6×2=61.2(元) 26.5×0.8=21.2(元)10元或20元

三种商品的总价:

(1)买10元的鸡蛋:61.2+21.2+10=92.4(元)

(2)买20元的鸡蛋:61.2+21.2+20=102.4(元)

因为

? 92.4<100,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 102.4>100,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所以估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回顾反思

师:回顾这个解题过程,我们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第一步:理解整理(表格);

第二步:分析解答;

第三步:验证反思。

师总结:大家总结得很好,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过程解题的,这的确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四、巩固提升

1、出示:有5种商品,它们的平均价格是9.86元,期中前4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5.37元,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钱?

2、学生运用刚才的过程解题,然后交流想法

分析:根据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是9.86元,可以求出5种商品的价格和。同理,根据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用5种商品的价格和减去前4种商品的价格和便可求出第5种商品的价格。

3、 汇报解答方法

9.86×5-5.73×4

=49.3-22.92

=26.38(元)

答:第5种商品的价格是26.38元。

4、完成练习四,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加强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温故知新:做幻灯片上整数乘整数的题,找规律解决新知。

师:现在天气很热大家可能都买过水果,如图西瓜2.6元每千克,苹果3.5元每千克。

师:“买三千克苹果多少钱?该怎样列式计算?3.5×3表示什么?与我们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吗?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把3.5元转化成35角,也就是把小数成整数转化成了整数成整数了,接下来就可以按照整数乘法来计算了

师:一个问题,同学们就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真了不起!你看,把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会的知识来解决,这可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你想买那种风筝,要多少钱,也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师:“刚才我们是利用进率把小数转化成整数的,如果不是钱数,你还会计算吗?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整数乘法来计算,并把转化的过程写下来.

师:我们计算小数乘整数是怎样做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一般方法。(1把小数转化成整数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3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整数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有什么不同?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对位方法:末位对齐

1师:同学们对风筝和很感兴趣.风筝不仅是小朋友的一个玩具,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代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是去年江苏小朋友为奥运所做的风筝,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的期待与祝福。那你知道做一个风筝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信息:做一个风筝需要竹条:1.6米,胶:1.6克,布:0.25平方米,丝线:25米,做6个这样的风筝各需要多少材料?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小结:小数乘整数其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积末尾的零可以去掉;整数乘整数因数都是整数,积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师:“做好了风筝,现在你们最想去干什么?咱们就一起出发吧。

出示: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氧0.035千克, 26平方米的草地的每天能制氧多少千克?集体订正,并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②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优选五篇)


想要更好地掌握这个话题不妨阅读一下“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打磨细节是完善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手段。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以便长期保存!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1】

一.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剑桥小学英语Join in Book 2》Unit 4 Free time 第2课时,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句型 (Stephen can…and….He can…and….He can’t….并能运用can you….句型。在此之前,学生硬件掌握了各种运动短语为学生学习本课的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 说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句型 (Stephen )can…and….He can…and….He can’t….并能运用can you….句型。

技能目标:

能听出书上四个孩子分别会什么运动。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 培养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竞争的意识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说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句型 (Stephen can…and….He can…and….He can’t….并能运用can you….句型。

难点是:1. (Stephen can…and….He can…and….He can’t….并能运用can you….句型。

2. 能听出书上四个孩子分别会什么运动。

为了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好表现等特点,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时间,参与,合作,游戏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促进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 说教法

教法1:愉快教学法。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求知欲强等生理心理特点,我着重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我以歌曲导入课堂,随后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教学使原本枯燥的运动短语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言语与学习进行交流,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法2:情景教学法(这里包括焦急法和多媒体辅助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各种实物,进行真实语境下得交流对话从而激发想说的愿望也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另外,多媒体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其独特魅力。因此我利用它,让学生在文,图,影的情景中学习巩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法:3:另外还运用了讨论法,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队协助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中,以小组活动为主,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并有效的关注了困难生。

五.教学准备:灰太狼,喜洋洋,美羊羊,懒洋洋头饰,幻灯片,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warm up)

Sing the song“My sister, my brother and me”

(设计意图:一首节奏优美的歌迅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乐于表现的天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复习了各种运动短语,而且句型heshe can....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复习运动短语。

A:练习说运动短语。

1、老师出示动画图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引入课题

T:Now,Xi Yangyang and his friends will hold “Yangyang sports meeting”

2、(点击课件各种运动图片依次出现后消失)Loo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让几个学生回答,最后点出课件闪出运动项目,及时对能够说出来的学生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运用运动图片的闪动消失,可以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就会认真的思考自己看见了什么,又激发了学生积极运用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让孩子们积极动脑的效果。)

3、 Show time.(表演)

T:You’re great, can you (swim)?让孩子们根据导学案小组内复习短语,然后表演出短语,根据不同的形式。(2组一个人表演,一个人说;老师说2句,孩子们做;男女生分别说做)

(设计意图:以熟悉的短语让孩子们小组自学,然后用不同的形式表演出来,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让更多的孩子们通过自己复习对短语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同形式的表演避免了枯燥的操练,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

B:练说句子

1、T:Now, who is he?提问:what does he can do?(介绍喜洋洋,出示图片,提示学生运用句型he can…,然后引出句型Xi Yangyang can …and…)

2、出示幻灯片,they’re brother(教师介绍懒羊羊)

T: what does he can’t do? (引出句型he can’t…,学生根据图片来回答懒羊羊不会什么)

3、出示幻灯片,出现美羊羊(they’re sister),what does she can do and what does he can’t do?(让学生猜美羊羊会什么,又不会什么,此时教师在黑板上粘贴学生所回答的答案,最后猜对的可以加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中孩子们熟悉的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让孩子们说他们分别会什么,又不会什么,既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又符合动画人物的性格,首先是聪明的喜羊羊会什么?懒惰的懒羊羊不会什么,最后引出漂亮的美羊羊会什么,不会什么,逻辑鲜明,层层递进,而猜测的环节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学习。)

任务呈现:任务(task):

任务1:Show time.(让三个孩子运用句型分别表演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最后老师饰演灰太狼,由I can’t…最后引出句型But I have four friends.)

过渡:T:haha,do you know them? Ok,now let’s see who are they?

(引出课本P35页第3部分)Let’s listen what can they do? Then check the answer.

(设计意图:让三个孩子将所学表演出来,既学以致用,又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句子,教师出演灰太狼,活跃了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又自然的由4个朋友引出课本所学,过渡自然,构思巧妙。)

任务2:对学

1、Ask your partner what heshe can or can’t do.(让孩子们运用句型can you…进行交流,完成表格,最后请一组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承接着听力的内容,通过同桌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练习句型,也是总结本课所学,教师通过巡视,引导学生在用句型的基础上,尝试着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人文渗透

1、We should do some exercise in our free time.

在闲暇时我们应该多做运动。

2、Sports good for our health, sports is the sunshine in our life.

运动有益健康,运动是我们人生的阳光。

四、Home work.

1、Ask your teacher what they can do in their free time?

问问你的老师他们在闲暇时会做什么呢?

2、Talk with your partner what you can do?

和你的伙伴谈谈你能干什么吧。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2】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说课稿模板

1、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周末活动计划”这个话题开展各项活动,所涉及的日常交际项目有介绍,打电话,询问和建议等,其中以询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及We’re going to…为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到的词语有: have school ,their plans for the weekend, be going to do, join sb. Yes, I’d love to. by the way, at the concert…。“周末活动计划”是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而第一课时进行的是A部分的教学,属于语篇教学,上述的知识点都要涉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感悟语篇、理解语篇、甚至运用语篇。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达到理解和运用A部分的语篇的效果。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会话基础,理解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初次接触“一般将来时”时,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规律,然后自己运用。在课堂设计中设计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学环节,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3、教学方法分析

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的成功教学的有力保证。我在教学中体现了“任务型教学”,力求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把英语教学过程变成语言的交际过程。根据本课内容,把课文分成了三个版块:导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首先、利用一个猜情境游戏,即操练一般将来时,又适时引出文本中的情境来呈现新知。第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在阅读中注重方法的指导。第三、通过任型务教学,让学生们在边学边练中整体把握课文。第四、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在语境中学,在学习的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

4、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Warming-up. 由于是借班上课,首先通过师生交谈和讨论周末计划的形式,既增进了师生的交流,也进行了新词汇的教学和新句型的渗透。

二、Leading-in. 在此环节中,通过talk about the teacher’s plan 引出一般将来时并在活动中操练,再通过Read and guess等形式进行一般现在时的练习和巩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猜的游戏中引出Who is David going to do?带领学生学习前言部分。

三、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这个环节是对A 部分语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首先通过看图问答和复述的形式进行前言的教学。然后通过听录音回答问题的形式教学第一部分的对话教学。先让学生阅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听的过程中学生抓住语言材料关键词,抓主要线索,抓整体,再通过自学问答的形式进行第二部分对话的教学。最后活动整体把握A部分的语篇。

四、Consolidation. 在此环节中,先是通过填空的形式再次巩固A部分的内容。并在板书的提示下复述课文,然后在计划学生们自己的周末计划。语言材料既要符合学生生活体验又要紧贴训练目标,合理设计题型,而阅读理解的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运用。

最后,回家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把课上所学延伸到课后。马上要到五一节,如何度过五一,让学生通过小练笔的形式,计划一下自己的五一计划。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3】

How tall are you?

Period 1 Section A Let’s learn Do a survey and report P5

教师寄语:(I study English , I’m happy.)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掌握四会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2.能认读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You’re older than me..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重点: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难点是;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You’re shorter than me..的理解和运用。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请正确读出下列单词,并说出它们的汉语意思(展开小组比赛,看谁记的短语多)

1.young______2.old______3. tall______4.short______

5. long______6. thin______ 7. how many______8. how old______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请两个孩子到讲台上T:How old are you?

S1: I’m 11years old. T: You are young. (板书young)

S2: I’m 12 years old. T: You are young, too.

T: Who is younger? S1: I’m younger(板书younger)

T: Who is older? S2: I’m older.(板书old_older)

T: Yes, S1 is younger than S2. S2 is older than S1.

T: Say I’m tall.(做手势) S1: I’m tall. S2: I’m tall,too (板书tall)

T: Who is taller? Who is shorter? Ss:S1 is taller , S2 is shorter.

老师再拿两把长短不一的直尺教会longer, shorter,than.

2.使用准备好的单词卡片巩固新单词和学习meter。

Eg: one meter, two meters, 1.61 meters, 4.76meters

3.T:How tall are you? S:I’m … T: Help the students to answer :I’m …meters. T:Say A is taller than B. B is shorter than A.

4.小组反复操练以上句型。

5. Let’s learn page 5. 听录音,仿读单词和对话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领读Let’s learn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

2.T:How tall is Zhang Peng? S:He is 1.61 meters.

T:Who is older Zhang Peng or John? S: Zhang Peng.

T: Zhang Peng is taller and older than John.

3.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plete :Do a survey and report.(学生反复操练)

老师们:在今后的每一节课都要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请学生造句,要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读单词,选图片。(多 选)

A. younger B. taller C. shorter D. older E. longer

1._____ 2. _____ 3. _____

二.按要求写单词。

1.写出下列词的比较级。

young _____ short ______ tall ________ old ______

long______ nice _______ fine________

2.meter(复数)______ foot (复数)______mouse (复数)______

三、 情景会话:根据情景选择句子。

( ) 1. 我有1.61米高可以说:

A.I am 1.61 meters. B. I am 1.61 meter .

( ) 2. 你比我大,可以说:

A. You are old than me. B. You are older than me.

( ) 3. 你比我矮,可以说:

A. You are shorter than me. B. You are short than me.

四、 找出Ⅱ栏中与Ⅰ栏中相对应的答语,把标号填入提前括号。

( ) 1. How are you? A.I have fifteen..

( ) 2. How tall are you ? B. I’m 15 years old.

( ) 3. How old are you ? C. I’m fine.

( ) 4.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D. I’m 1.49 meters.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课后默写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thinner than ,meter

2.课后背诵p5 Let’s learn

板书标题 Unit 1How tall are you?

Let’s learn Do a survey and report p5

板书内容设计: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How tall are you ?

I’m 1.61meters.

You’re older than me.

教学反思:

Period 2 Section A Let’s try Let’s talk P4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单词:hall, meter/metre ,than, both

How tall is it? Maybe 4 meters.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2.能听懂Let’s try,并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能听懂、会说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 H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6分钟)

读一读,译一译;

1.younger_______ 2.older _______ 3.taller_______4.shorter_______

5.longer _______6.dinosaur_______7. first_______8.second_______

T: How tall are you? Ss: I’m…meters.

T: Who is taller? S: I’m taller than… S: I’m shorter than…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8分钟)

1. Let’s try: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1.)The first dinosaur eats____ . A. vegetables B. meat

2.)The_____ dinosaur is taller. A. first B. second

2.教读板书下列单词和重点句子:dinosaur ,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

H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

3. Let’s learn page 5. 听录音,分角色读对话

4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4times.

T: What are Zhang Peng and Mike talking about?

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dinosaurs.

T: How tall is Zhang Peng ?

S:He is 1.65 meters.

T: Who is taller,Zhang Peng or the small dinosaur?

S: Zhang Peng.

5.请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并做好笔记,全班齐读对话。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6分钟)

1.分角色表演对话。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造句。

提示:tallest 是tall的级。more 是many的比较级。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8分钟)

一、根据汉语提示选一选,填一填。

1.那是这个厅里的恐龙That’s the______( tallest, taller) dinosaur in this hall.

2.它比我两加起来还高。It’s _____( tall,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3.你有多高? How _____( taller, tall) are you?

4. 我身高1.65米。 I’m 1.65 _____( meter, meters)

二、读一读,选一选

1.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A. 我身高1.65米。

2.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B.你有多高?

3. How tall are you? C.那是这个厅里的恐龙。

4. I’m 1.65 meters. D.它比我两加起来还高。

三、选一选,填一填,译一译

1.Peter is _____(taller ,tall) than Chen Jie.

2. The maths teacher is_____(old, older)than the Chinese teacher.

3. The _____ (old, older)teacher likes playing football.

4. The ruler is______ ( shorter , short).

5. The yellow pencil is ______(shorter, short) than the red one.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给父母,伙伴读读Let’s talk.

板书内容设计:Unit 1How tall are you?

Let’s try Let’s talk p4

1.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2.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

3.H ow tall are you ? I’m 1.65cmeters.

4.tall_ taller__tallest many_ more_most

教学反思:

Period 3 Section B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P7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掌握四会单词:thinner, heavier, bigger, smaller, stronger。

2.能认读句型:How heavy are you ? I’m 52 kilograms. You’re heavier than me..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重点掌握5个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

难点是对新句型 How heavy are you ? I’m 52 kilograms. You’re heavier than me. .的理解和运用。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读一读,口译

1. That’s the tallest dinosaur in this hall. 2. It’s taller than both of us together. 3. How tall are you? 4. I’m 1.65 meters.

二、读一读,写一写,译一译(给出它们的比较级)

1.thin________2.heavy________3.big________4.small________5.strong______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请两个胖瘦不一样的孩子到讲台上T:Who is thin? S: A is thin.

T:Who is heavy? S:B is heavy

T: Yes, A is thin. B is heavy.(板书 thin, heavy)

2.选两个个子较瘦的孩子:T: They are thin. Who is thinner? S:A is thinner.

T: 板书thinner,提醒孩子们观察thinner的写法。再用相同的方法教heavier.

3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书包进行比较,引出big, small.

T : Which is the bigger schoolbag? What color is it?

Ss: The yellow schoolbag is bigger.(板书big _ bigger)

T: Which is the smaller one? What color is it?

S: The red one. (板书small_ smaller)

4.做一个强壮的手势教strong,抽两个孩子做相同的手势比较,教stronger.

T: Ask one boy pupil: How heavy are you? Help him answer: I’m 54 kilograms.

T: Oh! You are heavier than me. 板书教读。

5.听录音。学生跟读。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领读Let’s learn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

. T:How heavy is Jim? S:He is 52 kilograms.

T:Who is heavier Jim or John? S: Jim.

T:Say Jim is heavier than John. S: Jim is heavier than John

2.请孩子们归纳总结黑板上的比较级形式,强调:heavy_ heavier(变y为i加er) big_ bigger thin_ thinner(双写加er)

3.四人一组合作学习Match and say然后表演。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

1.big________ 2. small ________ 3.thin________ 4. Heavy________ 5.strong________ 6.happy________ 7. angry________8.hot________

二、读句子,选图片

A. B. C. D.

( )1.The Englishman is very strong.

( )2.This egg is bigger than that one.

( )3.The girl is shorter than the boy.

( )4. The panda is heavier than the duck.

三、把汉语和英语匹配

1.你体重多少? A. Sarah’s fish is smaller than Amy’s.

2.我体重48公斤。 B. He is stronger than her.

3.你比我重。 C. How heavy are you?

4.John 比Mike瘦。 D. I’m 48 kilograms.

5.他比她强壮。 E. You’re heavier than me.

6.Sarah钓的鱼比Amy 的小。F. John is thinner than Mike.

四、连词成句

1. the. is that, giraffe, tallest(.)

2. taller, than, he, is, me(.)

3. heavy, you, are (?)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1.读熟Let’s learn. 2. 比较同学,家人用英语表演Let’s learn。

板书内容设计:Unit 1 How tall are you?

Let’s learn Match and sayP7t

thin_ thinner big_ bigger(双写加er)

heavy_ heavier r(变y为i加er)

small_ smaller strong_ stronger(直接加er)

How heavy are you? I’m 52 kilograms.

教学反思:

Period 4 Section B Let’s try Let’s talk P6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能听懂Let’s try,并完成2个任务。

2.掌握句型: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Mike?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My shoes are size 37.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重点:听懂Let’s try, 流利朗读Let’s talk, 掌握3个重点句子。

难点是对3个重点句子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表演Let’s learn:

S1: How heavy are you? S2: I’m…kilograms.

S1: You are heavier/thinner than me.

S1: How heavy is he ? S2: He’s…kilograms.

二、读一读,连一连:

Thinner stronger bigger smaller heavier go hiking go shoping

更大的 更小的 更瘦的 更重的 更强壮的 去购物 去远足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Let’s try: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right answer.

2.板书教学重点句子:1.)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3.)My shoes are size 37.

3. Let’s learn page 5. 听录音,分角色读对话

4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4times.

Q1 :What size is Mike’s shoes? Q2: What size is Wu Yifan’s shoes?

Q3: How heavy is Mike? Q4: How heavy is Yifan?

T: Write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S: Understand them.

1.)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3.)My shoes are size 37.

5.请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并做好笔记,全班齐读对话。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 读一读,译一译重点句子:1.)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3.)My shoes are size 37.

2.分男女角色,小组角色表演,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句子

3.记下笔记,读读记记: have a look so small size37 look taller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英汉匹配

1.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A.我穿37码的鞋。

2.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B. 你看起来比我高。

3. My shoes are size 37. C. 你穿多大码的鞋?

4. You look taller than me. D. 你比我重。.

5. You are heavier than me. E 你的脚比我的大。

二.根据对话P6判断对错。(对的写A.错的写B)

( )1. Mike’s shoes are size37.

( )2. Wu Yifan’s shoes are size38

( )3. Mike’s feet are bigger than Wu Yifan’s.

( )4. Wu Yifan looks taller than Mike.

( )5. Wu Yifan, is two kilograms heavier than Mike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Period 4 Section B Let’s try Let’s talk P6

1.)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2.) Your feet are bigger than mine.

3.)My shoes are size 37.

1. have a look 2. so small 3.size37 4.look taller

教学反思:

Period 5 Section B Read and write P8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能听,说,认读单词 countryside, lower. Shadow, smarter, become。

2.能读懂小短文,并能完成相应的练习。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小短文内容的意思。

难点:能理解影子变化的真正原因。。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一、读一读,写一写(比较级)

tall_______ short_______ young_______ old_______ thin_______

long_______ small_______ strong _______big_______ heavy_______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出示单词卡片和图画教学单词:countryside,. shadow, lower, smarter, become

T:出示城市和乡村的两幅图 Say: This picture is a city, And that picture is a countryside. Write the word on the blackboard.

T: 出示单词卡片教学单词:shadow , lower, smarter,并板书。教读学生跟读。

2. 拿一个气球让学生吹T:The balloon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 板书become,教读。

3. T: Spring is coming! The sky is cleaner and the sun is brighter.`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changes? Look at the four pictures and tick.

4. Learn Read and write.

S: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理解。

T:学生阅读并理解下列句子:1. I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but his shadow i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2. Why is my shadow longer when the sun gets lower? 3. The sun goes down every day, and we grow older every day. 4. Your shadow grows longer because you are growing taller.

4.Play the tape to listen to the story.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8分钟)

1.领读Read and write 中的句子并纠正读音。

2, 师生互译下列句子。

1.)I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but his shadow is getting longer and longer.

2.) Your shadow grows longer because you are growing taller.

3. Finish exercise: 1.) Read and write 2.)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finish the dialogue.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选择适当的词填空

1. I am 1.52 _____ I’m tall.(meters, kilograms)

2. My friend is shorter _____ me. ( than, that)

3. _____ tall are you? (How, What)

4.I’m 12. Lily is 11. I’m ________ than her. (shorter, older)

二、 阅读理解。(A)

Girl: Mom, look, there are some birds.

Mom: Which bird do you like?

Girl: I like the green one. It’s taller than the blue one.

Mom: Which bird is stronger?

Girl: The blue one is stronger.

Mom: I like the blue bird. I think it’s younger.

Girl: But the green bird’s tail is longer than the blue one.

Mom: I think it’s about 20 cm long.

判断正(A)误(B)

( )1. The green bird is shorter than the blue one.

( )2. The blue bird is stronger than the green one.

( )3. The green bird tail is about 20cm long.

( )4. The mom likes the green bird.

( )5. The girl likes the blue bird.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Period 5 Section B Read and write P8

countryside,. shadow, lower, smarter, become

教学反思:

Period 6 Section B Main sceneP2_3 Let’s check Story time P10_11

Learning aims(学习目标)

1.. Go through Main sceneP2_3

2.能读懂Story time 中的故事。

Important &difficult points(重难点)

重点Go through Main sceneP2_3

难点:借助图片能读懂Story time 中的故事。

导学探究

Step1 : 预习温故(用时5分钟)

Main scene

1. Turn to page2 and page3.Try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se sentences.

2. T: show the meaning of these sentences.

3. Read after the tape twice.

4.学生理解句子: I’m 21 meters tall. I’m the tallest. It’s 5 tons.

提示常用单位:长度:meter(m) centimeter(cm) :重量:ton(t) kilogram(kg)gram(g)

Step 2. 新课内容展示(用时15分钟)

1. Finish Let’s check: Listen and write the answers.

2..Finish Let’s wrap it up.(可在黑板上重新排列)

A.)taller shorter younger older longer smaller stronger

B.)heavy-heavier angry-angrier sun-sunnier funny-funnier happy-happier windy-windier

C.)thin- thinner big-bigger hot-hotter sad-sadder fat- fatter(补充)

归纳总结形容词变化规则:A类:直接加 er

B类:变y为i 加 er

C类:双写加 er.

Step 3. 合作交流,师生共建(用时10分钟)

1.分小组读一读,记一记黑板上的形容词的比较级,特别是双写加的。

2.Learn Story time.

1.)两人一组读读故事,理解故事。

2.)Q: How tall is the deer? Q:How heavy is the deer?

Q: How tall is Mr Zebra? Q: Who can be the goalkeeper?

3.)理解句子:Mr Zebra is 10 centimeters taller than Mr Deer. Football needs teamwork.

Step 4. 达标检测(用时5分钟)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 )1.I'm two years _______than you .

A. young B.shorter C.younger

( ) 2.How big ______ your feet ?

A. is B. are C .it

( )3 ._______ ? ------80cm

A.How tall are you ? B.How long are your legs ? C .How old are you ?

( ) 4.How ____is your best friend ? -- Thirteen years old .

A.old B .tall C.heavy

( )5.How tall is Chen Jie?

A.He is 12 years old. B.I'm 147cm. C .She is 150cm.

二、找出Ⅱ栏中与Ⅰ栏中相对应的答语把字母序号填入提前括号。

( ) 1. How heavy are you? A. They are size 39.

( ) 2. How tall are you ? B. I’m 15 years old.

( ) 3. How old are you ? C. I’m 45 kg.

( ) 4. 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D. I’m 158cm tall.

( ) 5. How long are your bed? E. It is 200cm.

三、连词成句。

1. you, tall, are, how (?)

2.1.65, meters I’m,(.).

3.size, shoes ,are, what, your(?)

4. mine ,are, your, bigger, feet, than(.)

5. size ,my , 37,shoes, are, (.)

学后反思:叫学生总结((用时1分钟)

Step 5.安排当堂作业

板书内容设计:

Period 6 Section B Main sceneP2_3 Let’s check Story time P10_11

A.)taller shorter younger older longer smaller stronger

B.)heavy-heavier angry-angrier sun-sunnier

funny-funnier happy-happier windy-windier

C.)thin- thinner big-bigger hot-hotter sad-sadder fat- fatter(补充)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4】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比较级,并能熟练的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询问身边的人或者事物的年龄、身高、重量以及长度并用比较级的句型来回答。本课时的主要语言项目是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身高和体重,通过A部分五个英语词汇的掌握,把新授词汇融入到新句型当中。教材在Let's do部分设计了三位学生的身高比较,让学生通过做动作或实际比较可以很快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相关内容,达到能实际运用的目的。六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整体有所下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所以本学期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对身体或事物的高矮、大小、重轻、长短进行描述和问答。

2、四会(听、说、读、写)掌握的单词有:taller, shorter, older, younger, stronger, thinner, bigger, smaller, longer, heavier等。四会掌握的句子有:How tall are you? I’m 164 cm tall. You’re shorter than me. You’re 4cm taller than me. How heavy are you? I’m 48kg. 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3、能够运用计量单位kg和m,能根据所给的数据,运用比较词than进行事物或身体的比较或描述。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Unit 1 (第1课时)备课人:上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听、说、读、写taller、l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than单词,发音准确。

2、能听懂问句:how tall are you?i’m1.61meters.能够使用句型:I’m taller, you’re taller than me。

3、能够运用新学的内容完成“Do a survey and report”任务.

过程与方法:能在课堂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听、说、认读taller、longer、older、younger 、shorter单词,发音准确。教学难点:

能读准than并能运用比较级的句型。

教具学具课件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片第几课时:1

探索流程个性添加(教学反思)

1.1.warm-up(预习)

(1)日常口语练习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I’m fine, too. Thank you.

2.Play a game.(打开课件,播放人物图片)

T:Look! I’m tall and old .How about you,...?

S1:I’m thin and short .What’s your father like, ..?

S2:My father is strong and tall.

2. Presentation:

(1).Ask and answer in the class.(两名学生在讲台上比较身高)

T: Who is tall? / Who is short?

Ss: A is tall. / B is short.

T:A is taller than B.

(2).Make some sentences.

引导学生用than和taller表达身边的同学身高情况.

(3).利用课件呈现其他新授单词(longer、older、younger、shorter)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分别编一个chant。

(4).听磁带朗读let’s learn中的内容,并跟读三遍。

(5).巩固练习。

a看口型,猜单词。

b.抽卡片猜单词。

(6).Pair work

全班四人一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今天所学习的五个新但词造句,并且能够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用英语表述出来。

3、Practice:

(1). Do a survey and report.完成表格

(2).句子接龙游戏。

S1:I’m taller than you. S2: I’m stronger than you

(3).主情境图练习。教师指出dinosaur和smaller的意思。

4、homework(家庭拓展)

(1)调查你的好朋友及家人的具体身高。

(2)读背今天所学习的五个新单词和句型。

(3)听录音,仿读。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Unit1 how tall are you?

tall----taller、

long----longer、

old----older、 than

young----younger

short----shorter

(1)调查你的好朋友及家人的具体身高。

(2)读背今天所学习的五个新单词和句型

六年级英语下册课件【篇5】

根据《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程标准》,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既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着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贯彻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为此,我就六年级英语课改做如下计划。

一、课改的目的:

通过实验,解决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大班上课,学生课堂上实践机会太少的问题,寻找一种能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希望通过实验,能激发那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缓和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状况。

二、课改计划:

1、课堂教学

(1)英语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2)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的认识,情意和技能的均衡;

(3)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4)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标准参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2、课改作业:

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根据所学内容,拓展思维,编写对话,并此作业给学生在书面上以正确评价。

3、第二课堂活动:

根据新课改精神和各年段不同的特点,确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此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课外的语言实践,增加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

三、课改的具体措施:

1.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平均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小组内成员有一定差异,但具有互补性,学习小组的座位一般是前后两排为一组,便于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是由不同水平学生组成的,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基本相同,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

2.制订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对于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积极参与课堂表演、作业认真、测验成绩有进步、课堂上积极动脑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都给予小组加分鼓励。对于不完成作业,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参与小组活动,不遵守小组活动规则的学生给予小组扣分。该成绩将作为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依据,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二十。

3.合作教学的动作机制与方式:合作教学在动作机制上强调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的兼容并存,在此过程中强调师生合作、学生合作。

4.课改作业:

改变传统作业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就此作出正确评价。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打出等级ABCD,并且写出简短评语,恰当的作业评语,不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作业的价值,而且还能起到促进,鼓励作用,使他们真正看到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如:对差生的作业要批评,但更多的是鼓励寄语,对中等生的作业要肯定,表扬又要督促,还要提出望,对优等生的作业要表扬,但要向他们提出更高要求。

相关推荐

  •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 您是否知道“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希望阅读本文能够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2023-08-30 阅读全文
  • 2025可能性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牵扯到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教案的支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可能性课件”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美好的时刻吧!...
    2024-04-02 阅读全文
  • 可能性课件15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可能性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02 阅读全文
  • 2025大学课件(优选十三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大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12 阅读全文
  •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优选十三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保证。在这里我们将为您全面的介绍“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知识,请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下次来访!...
    2024-07-16 阅读全文

您是否知道“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课件”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希望阅读本文能够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

2023-08-30 阅读全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牵扯到教学的所有环节都需要教案的支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可能性课件”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个美好的时刻吧!...

2024-04-02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可能性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02 阅读全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大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2024-10-12 阅读全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教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保证。在这里我们将为您全面的介绍“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知识,请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下次来访!...

2024-07-1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