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10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1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2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习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
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这让我感想颇多: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恐怖组织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过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3
《千年一叹》追其根源,它像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样的日记,记录的是余秋雨四万八千里行程中的经历,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
然而,生命总是在不断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就如他在《废墟》中所说的,"我热爱废墟,又寄情于废墟".多少个王朝,反反复复,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阵阵叹息。轻轻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独与艰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我是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都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虽然他语带锋芒被人称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遣落的怀抱。用一枝笔,记录了10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让我对"旅行"有了一种认识与期望。就如他所说,不仅仅是荒原,荒原下有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恐惧掩盖,甘愿独自去面对这一切。他站在那里,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时。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痛苦一定会被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也湮灭了。
"废墟本应是进化的长链"而人们却都要毫无保留的想要去铲除废墟。不去面对废墟,正视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变,因而让他再一次的语塞了……"重建古罗马角斗场;去抛光的远年古铜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图书,因而,它们又有何价值而言那。联想到自己,不正是这样吗?
不敢面对一切,缺乏悲剧意识,常常将自己藏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问题,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总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虽有她那般的性情,却没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远是那种小家碧玉型的风格。只有经历过的,面对过的,你才能身临其境。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是余秋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面对挫折,屈服是最无能的对白。他把苦心钻研所得的历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给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经的天一阁居然如此辉煌、神秘。因而是他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愿意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4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5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6
余秋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应该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许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触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确实很让人心痛。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后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需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开始,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
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可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确实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造、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后必然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需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为了最后能上一个好的大学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说我们的高中生活就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高中可以说是我们最后的天堂了,因为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单的了。所以说,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须做的,还应该多体验生活,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7
这场千禧之旅始于希腊,终于尼泊尔,喜马拉雅雪山脚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它们都灿烂过,也都已衰落。
几大文明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们应该属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于中华文明,可是无一逃过这个魔咒。原本是它们占有先机,更有可能传播发扬,通向永恒。
可是它们都失败了。毕竟,枯萎才属于正常。作者在书中写道很多枯萎的原因,“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没有细细研究过这些文明的历史,也不很懂各个文明以什么为中心,这些具体原因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它们无一例外的衰落,是不是说明了它们本身的缺陷?
千年一叹,这中间叹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还是在叹导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实在不值得。因为枯萎属于正常。
一个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荣扩大,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手段。虽然残暴血腥,但确确实实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这必然会遭到反抗,由于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个小小的缺陷便会引起整个文明的坍塌,随后就是被替代。有旧文明的枯萎,就会有新文明开始它的统治。新旧必将更替,因此枯萎属于正常。
其实想要不枯萎也有办法,那就是包容。它不会太过野心勃勃急着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自信,却不会极端。永远温和,永远中庸,不断删去杂质,适应大环境。它会选择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华文明便是这样“保存了生命”。
鲜活的方式是不断的'进化,这意味着舍去了很多文明中原本的东西。即便是幼稚,有缺陷的那一部分,换一种角度来说,这算不算另一种枯萎?优化后的文明还是这个文明吗?文明自身的更替,和文明之间的更替,这其中的差别又是什么?
或许是文明自身更替更容易留下核心的那一部分,但是谁又能说清已衰落的文明什么都没留下?一个文明的形成是否会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千年岁月的荡涤对一个文明的核心又有多少影响?
有太多因素决定了一个文明。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明,放在宏观中什么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异数。宇宙的形成是个异数,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如果膨胀速率再小十亿亿分之一,宇宙就会重新塌缩;地球的存在是个异数,它因为地磁场,才得以留下大气层;生命的出现更是异数;智慧生物的出现实在只能归功于幸运。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无数条件都满足的时候,文明才能延续下去,一点点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这是何等的严苛。
最初我只以为,一个文明的产生必有它的理由,却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着合理。
至于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用心维护这般脆弱的文明,让它存在的久一点再久一点,把多余的全部舍去。不以武力强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这或许很慢,但是和平,是一个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养。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8
世纪之交之时余秋雨先生,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跋涉的四万公里,以记录的形式将这些上古文明,遗迹,思考铺展在了这日记之中。
它不单单是个人的日记,它是对历史,对文明,对世界的思考,跨越千年的流转轮回,化为今世的一叹。
余秋雨先生叹的是什么?是在旅途中忧闷的悲痛,还是因见到如此古迹,从而兴奋、激动发出的长声,亦或是对世界历史文明发出的吟咏。
书中的文字厚重而平实,优美却也伤感。
他们走过的十个古国,各有各的颜色,蓝色的希腊,黄色的埃及,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黑色的伊朗,油腻中带有棕黑色的印度,绿色的尼泊尔,还有连余秋雨先生都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巴基斯坦。
这些千年的古文明,它们不同却又带一致性,都只是剩下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冲刷的残根,但它们的年岁,却也成就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
先生由它度己,联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文明,同样是千年的古国,为何如此不同的际遇,或许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生与灭如同它的文字一般,中国是很神奇的“一贯型”;埃及是不幸的“中断型”;波斯是睿智的“化装型”。
余秋雨先生称得上是伟大的文人,他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在这件事之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要命的危险,但居然全部都奇迹般通过了,真的是万幸了。
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和他口中的法显和玄奘一样,都是伟大的人,不过他们又有很大不同,法显和玄奘可以途径几万公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支撑,先生呢?或许是那颗对待文明发展史的心吧!一路上他叙说了许多智慧的故事、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想想或许真的是,文明和野蛮是不分界限的。
惭愧了,忧国忧民本不是该轮到我思考的事,不是无心,更是无力,我感觉我就像先生途径恒河遇见的那个女子,无辜的在举目四望着那污浊的河流。这样说,都感觉高估自己了。
别说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民众了,在人类历史文明面前,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余秋雨先生尚且觉得生命微若草芥,何况你我。不过至少可以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思考而思索一番。
它们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9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礼貌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xx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述的古代礼貌遗迹是但是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个性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这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礼貌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这就应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明白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明白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那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就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仅限于苦了,到达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礼貌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明白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明白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礼貌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礼貌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xx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篇10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教育笔记《千年一叹读书笔记(热门十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千年一叹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