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座位安排礼仪常识 篇1
入席后,主人应当首先为客人斟酒,酒瓶应当场打开,斟酒时应右手持酒瓶,将商标朝向宾客。斟酒的姿势要端正,应站在客人身后右侧,身体应当作到既不要紧靠客人,也不能离得太远。斟酒时左手拿稳酒瓶的下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酒瓶的颈部,然后再倒酒,不要单手斟酒。斟酒时,酒杯应放在餐桌上,瓶口不要碰到酒杯口,距离约2厘米为宜。酒杯不可斟得太满,以八成为好。若是啤酒,斟酒要慢,使之沿着酒杯边流入杯内,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如果在座的有年长者或职务较高的同事,或远道而来的客人,应先给他们斟酒。若没有这种情况,可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斟酒。如果客人不喜欢喝这种酒,最好不要强人所难,可代之以其他酒或饮料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在饮第一杯酒前,主人应致祝酒词。祝酒词要围绕聚会的中心话题,语言应简短、精炼、亲切,有一定内涵,能为宴会的进行创造良好气氛。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然后再与其他客人一一碰杯。如果人数较多,则可以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别交叉碰杯。对宾客劝酒要诚恳热情,但不可强行斟酒。更要避免喝酒过量,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十分之一以内,以免失言、失态。
敬酒应该注意哪些?
1、首先一点是不能喝醉。
2、只能敬酒,但不要劝酒。
3、给别人倒时,拿酒瓶的手要手背向上,不可翻腕倒酒。倒白酒要听被敬酒人的态度,不能强行倒满;倒红酒时,更不能倒满,只能倒1/3;啤酒可以倒满,但尽量不要将泡沫溢出来。
4、别人为自己倒酒时,单手扶杯或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微屈,轻叩桌面以示谢意,切不可不理会敬酒者,表现出傲慢的态度。
5、主人讲话时不可举杯敬酒,这样对发言者来说是很不礼貌的。
6、一旦发觉自己不胜酒力,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借酒撒疯。
7、有人给你敬酒,不要拒绝,但也不要一饮而尽。并要态度诚恳地向对方说明你不能多喝。千万不要想信: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之类的话。
祝酒有哪些礼仪?主人敬酒时,各桌人员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祝酒时,不目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当主桌未祝酒时,其他桌不可先起立或串桌祝酒。客人不宜先提议为主人干杯,以免喧宾夺主。相互碰杯祝酒,可以表示友好,活跃宴会气氛,但注意不要交叉碰杯,女士不宜提议为男士干杯。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敬酒干杯时,要有自知之明,保持风度,切忌饮酒过量。一般正式宴会,要主动将饮酒控制在本人酒量的1/3以内,切不可饮酒过多,失言失态,或醉酒误事。不会喝酒或不能饮酒时,要注意礼貌拒酒。不要别人给自己斟酒时,乱推乱躲,将酒杯倒扣。可以提前声明或以饮料代酒,也可以倒入杯中少许酒不喝。西餐宴会的祝酒、干杯,同中餐有很大不同,在西餐宴会上,祝酒干杯讲究只用香槟酒,这时即使不会喝也要沾几滴。西方人一般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不真正干杯,喝与不喝,喝多喝少随个人自便。在餐桌上饮酒失态是有失身份的喝酒的潜规则。
规矩一,碰杯时要比对方低一点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三,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好工具范文网 fanwEN.haO86.COM)
规矩四,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六,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七,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要不,下面的`人要低到没有人样了。
规矩八,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九,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五,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规矩十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细节三: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细节四: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细节五: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细节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细节七: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细节八: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细节九: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细节十: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女士在酒桌上的礼仪之关于敬酒】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饭桌座位安排礼仪常识 篇2
1. 教养首先要讲道理
一次吃饭时,一个孩子不断大声地打断我们的对话,对她的妈妈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饭的时候不可以说话!场面尴尬。作为父母,是粗鲁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搭茬儿,还是含糊地说,大人可以说话小孩不可以?这似乎都不合理。难道不是他的老师或父母曾经这样要求他吗?是否有必要先给他解释清楚,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说话?是的,吃饭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说话呢?
难道吃饭的时候不正是大家交谈最好的时机吗?这条规矩的形成也许起因于希望孩子尽快专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饭粒呛到,但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日本小说家、评论家宫本百合子在她的著作《新教养》中提到,教养要合乎道理,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烦琐而不得要领的教养,是最差的。因而,吃饭不能说话这条规矩应该稍作修改——嘴里含着食物的时候,请不要说话。
教养首先要讲道理。实际上,无论是拿筷子的方式,还是左叉右刀从外而内的餐具摆放顺序,都是符合人体工学的。千百年来形成的礼法,一定会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章法。无论中西,上菜的顺序、品尝美味的讲究,又都内含着对人味觉的深入研究。我们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先品尝清淡的前菜,味重的荤菜要在海鲜之后,而甜品压轴?因为这样才能享受到味觉丰富的层次。又为什么拿酒杯的时候只能捏住杯脚?专喝勃艮第酒的酒杯杯口窄,而喝波尔多酒的酒杯杯口宽?这里面关于化学和生理学的道理可以等他们长大点后慢慢讲解。但你要做的是,教给孩子之前,自己要深谙其中的道理,即使像不能抖腿斜眼、筷子不能插在米饭上、不能敲盘子敲碗这些要求,虽然尽可以大喝一声,少废话,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但其实,这一切也是和社会文化与心理学之间有着扯不完的关联和典故的。
2. 不被打扰的小孩才懂得安静
在餐厅里,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像有多动症一般,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对父母说话高声而无理,甚至尖叫,把食物乱丢,杯盘弄得乱响,还会撒泼哭闹。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一直专注地吃着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动作甚至还笨笨的、萌萌的,但却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时候会向父母提出请求,会和父母交流,但不会过大声量或一直打断大人的谈话。
这两种孩子从生下来都是一无所知,并没有谁对餐桌礼仪或用餐规则天生就懂,但发展到如此极端的两个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我们把镜头再推过去仔细观察,会看到第一个孩子的妈妈一直在絮絮叨叨问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个孩子刚吃一口米饭,妈妈便塞过来一口青菜,刚要喝水,妈妈又叫着擦擦嘴,而孩子的父亲一直在玩手机,与这对母子的交流几乎为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则穿戴精致得体,一边用餐,一边彼此轻声愉快地交谈,他们的目光时常会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扰他,只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及时而到位地提供帮助。如果他要说什么,他们总会转过目光,注视着他认真倾听,并耐心地和他交流。
就像前文所说,被好好尊重和礼貌对待的小孩,才会以同样的礼貌待人。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随意打扰的孩子,才能够懂得安静和专心。从儿童心理学上讲,专注力是幼儿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人过多指令和频繁的干扰会阻碍专注力的发展;不能懂得他们内心的需求,错误的教育手法和无效的沟通方式,都会让孩子因为无路可走而变得焦躁——他们除了以发脾气和搞破坏为手段地发泄和引起关注外,别无他法。做一个简单的置换游戏,假设你是那个被一万只苍蝇嗡嗡嗡包围住的可怜虫,三分钟被人摆弄一下头发抹一下嘴角,两分钟纠正一次坐姿,并不断地让你吃这个吃那个要这样不要那样,你还不能掀桌子也不能起身就走,不可以以成人的方式表示抗议,怎么办?估计也只能嚎啕着满地打了……
3. 为孩子外出用餐做足准备
经常看到一些年轻而时髦的父母会带着他们一两个月甚至更小的小婴儿一起吃饭、喝咖啡、晒太阳,小宝宝也许只是躺在婴儿提篮里,或依偎在大人怀里睁大眼睛吃着手指好奇地看,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地吃很多很多顿饭吗?
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放弃带小孩出门。在餐厅里看各式各样的人、观察环境,感受轻松欢乐的气氛,都是潜移默化的'启蒙。只是当你决定带小宝宝出门前,备课工作要做仔细,这样才能让吃饭变成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
因而餐桌礼仪的培养,不应该仅仅限于在餐桌之上。一言一行具体的身教,胜于空洞乏味的言传。就像简单的请、谢谢、对不起,每个成年人都会教给孩子,但小孩更直观地感受到的不是这些词汇的应用,而是父母对待服务人员的态度;为他人着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门、打喷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会倾听配合别人的谈话则是潜移默化中教养的体现。筷子刀叉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严格的管教来传授,但吃相中的贪相和贫相则是更细微之处的流露。
在遇到孩子失礼于人的时候,我们总是先想到,你丢了我的脸。但要知道,他并不会为了你的面子而活。教养并不是只针对孩子,要时刻透过孩子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举止。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去说这样不可以那样不可以,而是去做。一个温和谦恭的父亲,不会教出对人颐指气使的女儿;一个举止优雅的母亲,也不会有粗俗莽撞的儿子。在一个顽劣的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实际上是父母的粗鲁和不自知。
因而我们也会说,养孩子也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与其说,孩子,你要为我争气!不如说,孩子,我会为你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