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体游游戏。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指导游戏的水平。你知道幼儿园游戏的本质是什么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实施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教育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评价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各种先进理论的介绍方面,无法将理论与具体实践中的适宜性联系起来。在实践层面,比较侧重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虽然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正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但由于之前的研究更多指向的是游戏本身,对幼儿游戏中的发展评价研究十分缺乏,因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评价的路径

1.幼儿表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即探究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评价方法,如发展目标阶段检核、个案观察、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幼儿故事、作品取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者可以从中获得幼儿发展的真实信息,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非统一标准的多元评价。

2.游戏环境:评价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对所提供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科学合理程度,与幼儿经验水平、发展能力的适应程度作出评价,以促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投放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3.教师指导:评价教师的指导策略。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包括游戏预设、观察指导、游戏讲评等,是否对幼儿的发展有效作出评价。旨在帮助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基础上作出游戏计划、游戏指导与游戏评讲。

二、评价的工具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显现的发展水平,我们借鉴《作品取样分析系统》一书中的“幼儿发展检核表”,对游戏中关键因子评价系统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性的检索,确定并初步形成了游戏中的评价工具系统。

工具一: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检核表

从幼儿游戏显性的“语言与表达能力”“运用与操作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个性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估。每个发展维度都有具体的分类发展目标:“语言与表达”——倾听、会话、表演与表征;“运用与操作材料”——材料的运用、材料的操作;“思维能力”——问题意识、规律与关系、探究;“个性与社会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学习方式、互动与冲突。每类发展目标均有细致的分类描述与不同发展进程的描述。运用此工具对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每学年在学期初、学期末、学年末进行三次评价。每周对5个~6个幼儿进行观察,经过4周~5周的周期性观察,获取人均3次的发展状况信息。

工具二:幼儿发展多元叙事性记录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即时、多变的,随着游戏交往的深入,游戏情境的变化,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均在发生着难以预测的变化。为及时有效捕捉幼儿发展的信息,我们采用叙事性记录的方法,尝试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发展状况记录,如个案观察记录、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作品取样等,这些叙事性记录可以生动地显示幼儿的发展,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为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分析评价提供支撑。

工具三:游戏环境与幼儿发展需要适应性评价检核表

检核表从“游戏场地的占用面积”“不同游戏区的数量”“游戏区内容的适龄、适宜性”“游戏区的外部结构”“游戏区的内部结构”“游戏区的安全、卫生”六个维度对游戏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每个主题进行两次观察,分别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和中期,获得两次环境方面的评价信息,为主题开展中游戏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调整作出指导。

工具四:游戏中教师指导与幼儿发展需求适应性评价

以“教师在游戏进行中的指导行为”为评价依据.从游戏开始、游戏过程、游戏讲评三个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观察工具的使用与教师的日常游戏观察记录相结合,既可以获得幼儿行为表现方面的描述性记载,也有助于及时获取教师的分析与反思评价。

三、可行性与实效性检核

1.促研究新进展

一系列新工具的使用,会改变教师以往很多的工作习惯,并带来意见与建议。反馈意见的改进与优化是研究能不断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定期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观摩游戏现场,让教师在游戏现场开展发展评价。教师在亲身经历中谈感受、摆问题,共同面对问题与困难,集体商讨改进的策略。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修改、调整,观察、评价的工具越来越完善,也更易于操作与使用。

2.构研究新模式

对于不同的幼儿园,我们遵循“量力而行、辐射全区”的理念,以开发区直属幼儿园为龙头,将区内43所幼儿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4个片区,启动“片区重点领题——深入开展研究——总结梳理经验——区内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幼儿园、骨干师资的引领作用,辐射片区内所有幼儿园,共同参与研究,研、展、训合一,并以此作为全区青年教师重点研训的内容,从师资源头保证游戏的质量。

3.显研究新视角

幼儿发展评价一直是一线教师的操作瓶颈,教师们缺乏科学使用观察工具的指导与实践。随着科学评价观念的引入,尤其是在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发展评价渐渐地从关注定量评价走向定性评价,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这使得一些贴近幼儿教师实际操作的故事描述、作品分析、日常轶事观察、档案袋记录等方法进入了日常评价的视野。我们针对幼儿园现状、幼儿实际情况创建的这些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使得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转变了教师的关注视角,将幼儿发展放到了研究的首要位置上。

四、方向与价值再究

对于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我们既要向研究的深度要质量,又要向研究的广度求延展。研究如何渐进深入,如何取得更有价值的突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

1.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

幼儿发展评价需要综合整体地获取多侧面、多维度的信息,在众多原始信息基础上,教师需要透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梳理和分析,通过价值判断与分析了解幼儿的需求。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重要内容。

2.依据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计划的修正、材料的更新、环境的创设等后续跟进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教育行为的落实,而教师的自觉主动成长是教学研究持续深入发展不变的主题。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并形成有效的个体教育方案

幼儿发展评价更多地转向了幼儿个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因人而异更好地为幼儿个体设计教育方案。其中的视角、策略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4.与其他类型活动发展评价的有机结合

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仅仅是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幼儿的发展评价还需要关注教学、日常等活动,不能顾此失彼。

[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把新知识和已知内容的匹配起来,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除了做一个仔细的观察者外,有效的评价才是促进幼儿愉快游戏的关键。因为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去拓宽和加深他们对幼儿的理解,同幼儿形成更强烈的更有意义的伙伴关系、以及有效地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能力的提高。而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评价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教育目标和活动之间的融合,使评价成为了一种模式、教师判断幼儿好坏的定论。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评价手段呢?如何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评价,评价的过程该有哪些部分组成?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和领会,评价是观察、记录和说明幼儿做了些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做的一个过程,它是有关幼儿的各方面教育决策的基础,评价和课程改革教育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得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尝试研究,我们觉得一个真正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幼儿发展评估量表、幼儿观察记录、幼儿评价资料袋三部分。这些部分在资料收集的方法和所得出的结果或信息的类型上都是不同的。

一、幼儿发展评估量表

幼儿发展评估量表能表现出幼儿是沿着连续的阶段发展的,而且运用的是把教师的观察和有限的幼儿发展阶段方面的测验结果结合起来的方式。它包括课程中的、有关幼儿某一领域发展内容的量表。我们在活动区游戏中专门针对打扮幼儿制定了一份评估表,以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和评价

在实施评估量表前没,教师要熟悉这些重要内容和标准,把量表用到低于幼儿年龄阶段上,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继续进行,并且在高于他们生理年龄的那一个年龄阶段结束。当然,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准备好必须的材料或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估量表中,观察部分是相互衔接的,教师在这个地方记录非结构性的观察评价中看到的幼儿能力的表现、去记录幼儿在某一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对他们的评价,同时记录幼儿正在发展中的内容也按是非常重要的。

以科学活动为例特制定的幼儿科学游戏活动评估量表

要素

等级标准

评定等级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正确运用感官的能力

能初步综合运用视、触、听、嗅等感官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能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三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二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教师指导下,初步综合运用上述中的一种感官认识认识物体的多种属性

观察力

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完整性、稳定性明确

初步具有上述四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二项

教师指导下,初步具有上述一项

解决问题的

能力

1、能发现游戏中遇到的问题2、在教师指导下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3、解决的方法多数合理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上述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二项要求

在教师启发帮助下,基本达到一项要求

好奇心与求知欲

1、能对有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表现出视、摸、听、问等探究反映2、有刨根问底的表现3、获得问题的答案时有愉快的表现。

基本达到上述要求,但有不足之处

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下,有上述反映,但表现不明显

对有兴趣的新事物表现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课程”课题的研究。通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园幼儿在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成为我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在幼儿思维游戏活动实施中,我们将“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将幼儿思维教育与其他能力的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探索和建立我园幼儿的思维教育方法,并为我园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及调节能力

我们在预设幼儿思维游戏活动目标中,增加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并组织实施,最终实现目标。幼儿在使用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整理物品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如在托班思维活动“老鼠吱吱”中,幼儿在动脑筋找寻吃饭、睡觉、洗澡等生活情景和所需物品,并模仿相关动作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经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组织思维游戏时,以语言发展为切入点,将观察、理解、说话融入到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中,我们还为孩子提供了创编故事的情景,请幼儿根据立体背景图及不同表情的动物卡片发挥想象、创编故事。幼儿在创编故事中非常投入,每个幼儿都能按要求自己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给老师讲述、同伴之间讲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意识

幼儿因为年龄的特点,交往、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较难与同伴进行沟通与合作。而交往与合作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在思维游戏时我们尽量多给孩子一些与社会、与环境、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双人游戏、多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为幼儿提供交流、学习的氛围。

四、在思维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及判断力

幼儿思维游戏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材料操作和快乐的游戏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中班思维游戏活动“动物园的新成员”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点数、数的守恒、比较多少、排序等内容,在开展活动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红色的箭头,为幼儿按规定的方向排列,按一定方向找出排列的动物卡片提供帮助。先请幼儿目测总数、学习数的守恒和排序,再带领幼儿理解箭头的含义,按箭头所指的方向排列卡片。幼儿在操作中理解了箭头,感知了方位,知道了序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还较好地完成了中班数学领域目标。

五、在思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幼儿思维游戏是幼儿快乐游戏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渗透艺术领域的内容,能充分激发幼儿创造和表现的热情。如在“图形娃娃”游戏中,幼儿利用游戏图多次分类后,对游戏已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引导幼儿找出纸盒、瓶盖等多种材料,自己制作小船来延伸此活动。活动中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船,去发现、去探索,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根据图案特征,从多角度将卡片多次分组,幼儿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警察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警察?”“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警察,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在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例如:抱着娃娃做游戏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或“爸爸”,还要想象“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自言自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上“托儿所”等等。幼儿要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的内容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成人应该积极组织、引导幼儿参加游戏活动。

另外,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总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可以引起幼儿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从而使想象处于极活跃状态。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想象往往都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因此,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想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但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玩具可以促使幼儿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体;而这种幼儿通过自己的设想、创造,构成的形象更符合其想象的需要。因此,他们可以长时间地沉缅于自己创设的玩具形象中。又如,沙箱可以使幼儿在玩沙过程中随意想象和创造,任意构筑各种物体。随着情节的发展,各种形象的物体还可以无限增加,而这许许多多形象的物体又丰富了幼儿的想象。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幼儿的想象在不断发展。在游戏中,他们喜欢各种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游戏材料,而不喜欢那些制作精巧,但不能动手的观赏玩具。记得有一次,在幼儿自由游戏时,一群孩子为争一个废胶卷筒争得哭哭闹闹的。我连忙走过去问明原因,为什么要争这个废胶卷筒。一个幼儿说“我要这个做汽车。”“我要用这个做娃娃”……听了幼儿的想法,我知道这个废胶卷筒对幼儿来讲是多好玩啊。于是我就到照相馆找了几个给他们玩。看着他们做得那样认真,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因此,在废旧物品中,幼儿能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学习或生活中,成人应该根据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为幼儿选择和准备适合于他们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促使幼儿想象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引起幼儿的兴趣。一个孩子喜欢的好玩具并不在于它的价格是否昂贵,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满足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需要,能否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表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材料和道具单一,表演的内容仅局限在故事本身,不能灵活拓展游戏的内容,幼儿表现角色的动作模式化,缺乏对角色情感和特征的深度挖掘等,我与几位组织表演游戏的老师一起跟踪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对表演游戏的价值和指导策略,一起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拓展表演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

我们发现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不仅在再现故事对话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依据故事的内容参与到道具、材料、场景的准备过程,学习处理角色分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同伴协商延展表演的情节发展,从而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正如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倡导者贝特森所说,儿童学到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创造和再创造角色的过程,他们学到的不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而是关于角色的概念。

有了对表演游戏价值的再认识,在道具的提供方面,中班的王媛老师改变了“为幼儿准备”表演道具的做法,而是“让幼儿准备”,引领幼儿参与建议,并亲自参与制作、提供。如与幼儿一起讨论《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中,除了用头饰和手势动作表现角色之外,还可以怎样表现故事中的角色?有的幼儿认为可以制作动物的尾巴和翅膀,并与家长一起制作了小猴子、小羊、小狗等的尾巴以及小鸟的翅膀,丰富了表演的道具之后吸引了更多幼儿特别是新来幼儿的参与。而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新道具也引发了幼儿新游戏内容的产生。如小班表演《羊妈妈生病了》,高伟老师提供了温度计、药瓶、毛巾、水杯等道具之后,引发了幼儿拓展照顾生病的羊妈妈的情节。

再如,当幼儿不会说对话,或者不知道应该侍么时候出场,应该儆些什么时,教师不要急着一个劲地督促孩子,要学会等待一会儿,给予孩子学着独立或者同伴间商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千万不要教师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那样幼儿表演时就会一直眼睛看老师,询问:“老师,这样对吗?”“老师,应该怎样说?”如果让幼儿产生这样的依赖感,那么,幼儿已经从游戏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啦。其实,这都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中必然出现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参与角色扮演、集体平价等方式来解决,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二、使表演游戏与主题经验有机结合

表演游戏不同于表演剧,不要把游戏排练成幼儿的演出。“游戏是教不出来的”,教师一旦教给幼儿该演些什么,那么幼儿只会进行等道具的再现,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进入“游戏的情境”中。这种游戏虽然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假想活动。但这假想却来自于现实,是儿童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并有创造性的反映。游戏的情节源自儿童的生活经历,其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儿童对现实的体验越深刻,其游戏的行为就越逼真。

因此,我们让表演游戏与幼儿的主题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主题中获得的知识、体验、感受在游戏中得到应用和拓展,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捕捉表演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将幼儿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拓展的切入点。

例如小班《羊妈妈生病了》的表演游戏中,高伟教师发现“小羊”不会照顾生病的“羊妈妈”。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开展了集体教育活动“关爱妈妈”,以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如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妈妈。之后,制定“关爱妈妈”计划,引导幼儿回家落实到行动中。经过一系列的经验丰富之后,幼儿的表演游戏内容逐步拓展,如“小羊”能给“羊妈妈”喝水、喂药、揉肚子、讲故事等,还能通过“妈妈,你好点了吗”“妈妈,你还疼吗”等安慰、关心的语言进行表达。

再如在中班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期间,正在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幼儿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持续的“到好朋友家做客”活动,幼儿有着丰富的做客体验、因此在表演游戏的结尾部分,幼儿将到好朋友家做客的体验迁移到“小动物到小姑娘家做客”的游戏情节中,“小姑娘”为了表达自己刚才拒绝好朋友来家里玩的歉意,准备了好看的图书、各种食物和玩具招待“小动物”,小动物也为小姑娘带来了礼物与其分享。

三、为游戏中的角色、材料、情节发展创设生成空间

幼儿在真正的游戏中,才能自然地表达出角色情感。因此不能用“故事”紧紧束缚住幼儿的表演,要把材料理解成玩具,在空间环境的创设方面留有生成的空间,角色之间的互动要增加对话的自由空间,角色的选择也要有发挥的余地,这样幼儿就能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发展游戏情节。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拓展表演游戏的情节,需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整体性的分析基础上作出适宜的价值判断。例如《金色的房子》中,小姑娘从不愿意让小动物到家里玩,到愿意邀请之间的心理变化是故事的要点之一,也是本故事产生教育意义的重要转折点。日常生活中,幼儿从自我中心到关注他人的转变也比较困难的,而表演游戏中恰恰“小姑娘”在这个点上的表情表现不鲜明,可以引导幼儿将内隐语言转化为外显的独白:“他们一起玩可真快乐,一个人没意思。”“我剐才不让他们到家里来,只想着自己。大家在一起多有趣呀,我还是去找他们一起玩吧。”

《羊妈妈生病了》中兔医生开始只是将药箱中的药——取出,处在操作材料水平,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随着家长大夫(牙医、药剂师)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经验也随之丰富,因此拓展“兔医生怎样为羊妈妈看病”的情节也成为可能。引导小动物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与主题息息相关,拓展这一情节也非常有价值。而引导小马在等待出场的时候可以吃草,小猪在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等情节却没有多大教育价值,相反角色从事与故事不相关韵内容,容易导致表演过程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表演时而中断,也不容易让幼儿在观察同伴表演过程中相互学习。

四、倡导表演游戏中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我们选择的表演故事结构中大多都有重复,如《金色的房子》故事中有两轮重复,一是小动物轮流夸奖小姑娘的房子的对话,二是在小动物进入小姑娘的房子前后两次的对话。重复能够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支架,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但是在表演时,仍然要重复吗?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倡导幼儿的个性化表现。之所以幼儿出现了重复的动作和表现,是因为幼儿表现的经验比较单调,需要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不是规定某种特定的动作、表情、对话,而是要引发幼儿对表演内容的深刻理解,允许、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敏锐发现幼儿表现同一个角色时的不同特点,通过分享提升幼儿表现经验的能力。

当幼儿的经验贫乏时,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丰富新的表演经验。但教师的表演不是幼儿模仿的唯一标准,只是可供幼儿分享的一种。

比如唱重复的儿歌“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时,幼儿的动作不应该是相同的,应该以不同的姿态表现他们对儿歌的不同理解。小动物们的对话虽然多处出现重复,但是幼儿通过语气语调、动作姿态的创造性表现塑造了个性不同的角色。如有的幼儿用挠头、挠耳朵扮演俏皮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来扮演好动的“小猴子”,有的幼儿用嘹望的动态扮演很聪明的小猴子。

开放式区域游戏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问题:我园注重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吗

通过分析教师的教育行为,观察分析幼儿交流现状,找准问题:第一,我园是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吗?第二,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多少交流的机会?第三,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是"真"交流还是"假"交流?(幼儿发自内心的想要交流的内容为"真"交流,人为因素促使幼儿交流的内容就是

"假"交流。)第四,幼儿在游戏中是"为说而说"吗?以往幼儿是在直观表达表现类游戏中交流运用语言,如谜语游戏、看图编故事游戏、跟读游戏、打电话游戏等,这些看似是语言游戏,但其实仅仅是"为说而说"的被动交流的游戏。

综合分析幼儿缺少交流或"假"交流、为说而说的问题,我们认为,重点是教师的观念还需要转变,如儿童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环境,引发交流;儿童的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必须有真实的情景儿童才能去交流,语言才能得到发展。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途径,在"以语言领域为切入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整合教育观下,我园尝试开展了通过开放式区域游戏活动,促进幼儿主动交流的实践活动。此活动打破了班级界限,扩大了幼儿的交流范围,小班在与玩具材料的互动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游戏内容,萌发幼儿交流表达的愿望;中大班在操作类游戏、表达表现类游戏中,拓宽交流表达的空间,提升幼儿合作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实践:创设更开放的"交流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贯彻落实《指南》精神,最根本上是要用《指南》来指导干部教师的教育行为。我园在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过程中,始终以《指南》为纲领,以园本教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开展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交流,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1.开放的游戏空间

我们将中大班贯通,打破班级界限,为幼儿扩大了交流范围,使幼儿拥有了更多的交流同伴。中大班游戏贯通后,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合作、观察、交流中共同学习;大带小的活动,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也为中大班衔接做好准备。如,"嘻哈童话剧场"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童话剧,"小小建筑师"需要幼儿利用废旧纸箱子合作进行大型主题搭建。

小班是口语发展关键期,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比较依赖班级教师和同伴,老师提出:小班只限于在班级内交流吗?考虑到小班幼儿以直接行动思维为主,喜欢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因此,平行班级之间的操作类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促使他们走出班级,老师带领孩子们熟悉各个大区域的游戏内容,同时引导幼儿结伴出行,慢慢地,孩子们乐意走出班级,愿意与更多的同伴交流、交往。

2.开放的游戏内容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经验的感知。操作类游戏是幼儿真正能"玩"起来的游戏,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确定内容、准备材料、商量规则。在玩中、在真实的情境中交流与运用语言,如"快乐交换屋""滴答录音棚"等。同时,游戏内容是随着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游戏进行中,各班级负责的教师要观察与调查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及时更换与调整游戏内容。

游戏活动以语言为切入点,整合其他领域,幼儿在拼拼、摆摆、做做、画画、讲讲等活动中主动交流,实现全面发展。主要区域具体内容见上表。

3.开放的游戏环境

开放的游戏环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物理环境,即游戏的时间及玩具材料是开放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时间由幼儿自由支配。在区域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材料选取低结构化,多为贴近生活的自然物,且便于收拾整理。孩子们一起收集废旧纸盒、纸箱、纸杯、毛线、吸管、木根、瓶盖、玉米糊、玉米秆、石子等材料,开展制作、装饰、叠摞、拼摆、堆高等游戏。

第二,开放式区域游戏的区域材料不同于班级常规区域材料,且与班级材料进行整合。自然物材料与班级内区域材料进行整合游戏,如自然物搭建游戏中,孩子运用废旧纸箱、盒子搭建昌平号地铁,孩子钻进去后发现空间不够大,于是将班级桌椅与纸箱结合使用,扩大地铁空间,又利用班级拼插玩具,拼出了方向盘,乘坐地铁的游戏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各区域的游戏材料进行互通与流动,如"咔嚓加工厂"制作的服装给"嘻哈童话剧场"的小朋友表演用,他们也可以定做服装;幼儿手工DIY作品,可以到"快乐交换屋"进行物品交换;幼儿可以把"快乐书吧"的图书带到"滴答录音棚",进行图书讲述录制等等。

第三,材料动态地投放。材料投放依据孩子的游戏需要,幼儿自主调整和更替。如,"滴答录音棚"开设期间,幼儿找到好多的动画片,自主投放,并玩配音游戏。尝试后,孩子发现有些动画片过长、人物情节过多,不便于配音,于是孩子们学习截取、录制动画片片段进行录音。一段时间后,大班小朋友发现中班小朋友不喜欢选择此游戏,于是自发开展"中班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调查,重新增添动画片片段。

4.教师指导策略有效观察

《指南》中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解读儿童,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促进其发展。在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转变,更加善于利用幼儿登记表、幼儿记录本、电子设备、教师记录本等方式,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了解儿童,做到真正解读儿童。

首先,幼儿自由选择区域游戏,并在班级登记表中进行记录,便于老师了解本班孩子的游戏内容;其次,中大班幼儿每人一个小本子,游戏中教师会根据孩子的表现,在小本上印上标记,不同颜色的印章标记代表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不同水平;教师们也会运用电子设备、教师记录本等记录孩子游戏过程中的表现,通过每周一次的大区域小结交流会,了解班级孩子的发展水平,调整适宜的游戏方案,促进孩子发展。

有效回应

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依据《指南》精神,把指导定位于"积极有效回应"。教师在回应中包容幼儿个性的"回答";帮助幼儿梳理经验与收获,给参与者更多的启发;关注幼儿的心思。如"我型我塑"游戏中,幼儿纸塑故事《金色的房子》,幼儿说:"世界上没有金色的房子。"老师回应:"你是说,故事中的房子被太阳光照射成金色的了,对吗?我们的纸浆房子是灰色的,怎么办啊?"这样的回应既补充了幼儿的回答,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又如,小班"拼拼摆摆"游戏中,孩子们热火朝天地把各种房子都搭了起来,然后在房子里钻来钻去,游戏停滞不前。老师回应:"你们盖的房子特别像故事'三只小猪'里的房子,故事中小猪和大灰狼他们都做什么了?"于是拼摆搭建与故事表演结合了,停滞的游戏又热热闹闹地玩起来了。简短的回应体现了教育者对孩子心思的真正关注。

有效分享

分享与交流能帮助幼儿感受成功、提升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开放式区域游戏共有两次分享,第一次分享即在区域结束后,孩子留在本区域内围绕区域游戏内容进行分享,并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这样的分享让幼儿的经验、思维不断碰撞,最终获得不同的认知经验。第二次分享是在孩子回到自己本班后进行,主要是不同游戏区域的幼儿互相分享,孩子们了解了同伴们的新发现,激发了彼此间尝试其他活动的兴趣,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收获:以语言为切入点的全面发展

1.开放式区域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实践中我们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兴趣需求不断调整并丰富游戏内容。在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交流,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了主动性的发展;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主动交流中,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幼儿的语言得到很大发展;在不断的主动交流中,逐渐养成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与尝试、乐于想象与创造等良好品质。

2.开放式区域游戏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通过开放式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教师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发展的主体"。活动中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更加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能主动为幼儿提供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主动交流的条件和机会,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自主交流来获取经验的需要。通过开放式区域游戏活动,干部教师达成共识:"要把幼儿自主发展的权利还给幼儿,真正让幼儿的语言在不断的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

在表演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挥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道具是表演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以往在每次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花大量时间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在指导游戏中还要反复地交代道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幼儿对这些道具又不一定喜欢,有的只能被动认同,这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我试着改变这种旧观念,让幼儿根据表演作品确定需要哪些道具,想想可能采用什么物品进行替代,让他们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对幼儿自己动手与准备道具材料的成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评价:哪一组的替代物最形象?使用得最好?在评价中幼儿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道具的设计与准备水平逐步提高,创造性的萌芽从中得到发展。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

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很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时,常常是先自己示范表演或事先设计好动作让幼儿模仿,看似规范、优美,实则千篇一律,限制了幼儿的理解力、思维及创造力的发挥。我就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征,然后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从而化被动为主动。(1)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利用挂图等直观教具帮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进而启发幼儿设计场景。如教游戏《小羊和狼》,幼儿初听故事内容后,我就鼓励幼儿开动脑筋,想想故事场景如何布置。幼儿说:“要搭围墙、门,房子后面要有一棵大树,小羊家要搭一个灶台,因为狼要在灶台上点火。”“小猫也要躲在灶台上”……幼儿理解了故事情节,从而就设计了如此精致的场景。(2)加深体会人物性格。要求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让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在故事《小羊和狼》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灰狼?从哪里看出来?”“后来小羊又变得怎样”等问题,引导幼儿分析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及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幼儿表演时才能增强自主性,大胆进行想象、创作,使自己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3)组织幼儿参与角色语言和动作设计。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不适合直接表演,从作品到表演必须有一个加工的过程:即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语言和动作,使之适合表演。过去,这个过程大多由教师包办,幼儿模仿,现在,我改为组织幼儿反复听读作品描述文字后进行讨论,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角色语言和动作,使之成为汇集幼儿集体智慧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

鼓励幼儿合理创新。表演游戏本身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它是以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借助想象创造性地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再现作品,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加工,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表演中幼儿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替换词语等,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这种萌芽,鼓励和指导幼儿在不违背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表演《小羊过桥》,教师发现一组幼儿并没有象原作品结尾那样,两只羊打架,最后掉到河里去,而是两只羊经过商量,决定以“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退回去。对此,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其他幼儿也要有所创新。又如表演《小熊请客》,幼儿改变了用石头砸大灰狼的方法,而是在食物中放了毒药然后扔出去让大灰狼吃,从而毒死了大灰狼。有的幼儿则准备了一支手枪,打开门把手枪对准了大灰狼……。幼儿大胆地创造、改编,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主体性、创造性都到了发挥。

鼓励幼儿独立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前教师总习惯充当问题的调解者,使幼儿一遇问题就想依赖老师,这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是背道而驰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尝试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例如在表演《小兔乖乖》时,一组幼儿发现人数多了一个,怎么办呢?我启发幼儿想办法。多出一个小朋友可以干什么?幼儿立刻想办法。有个幼儿说:“可先让他当观众,等会儿再轮到他表演……”,幼儿想到的办法都不错,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问题解决了,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开始表演。

总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尽量避免教师干预过多,抑制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保护好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懈努力,倾注满腔热血去实践、去研究,使表演游戏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

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兼有教育性,与自主性。自主游戏又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而自然结合的活动小组,因而它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激发幼儿自主性、积极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其个性潜力的发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还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积极的带给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学习,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参加创造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

二、经常组织幼儿多讨论,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经常组织游戏后的讨论和评价,培养幼儿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

三、发挥同伴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不同个性的发展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这种相互作用就童年期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以及互相评价,使他们的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及自尊都得以逐渐的建立和发展起来。简而言之,同龄伙伴的关系对幼儿个性和幼儿社会化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自选游戏中体现伙伴之间的教育作用呢?

根据观察结果,我把幼儿的表现做了分析归纳,对于幼儿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首先,我们对那些游戏持续性差、目的性不强、游戏水平较低的幼儿采取了“以强带弱”的方法。比如,李文辉,梅雪等小朋友。由于他们游戏水平较低,操作能力差。所以他们在哪游戏时都玩不好。他们较多选择是益智区玩具。但是又插不出什东西来,取而代之的就是乱来。针对这情况我首先带他们去欣赏别人制作的玩具作品,从而诱发幼儿与同伴游戏的兴趣。同时有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主动与他们游戏。环境及教育作用是很重要的。由于能力强的幼儿的行为影响着他:玩具作品有吸引着他,所以他们也很快动起手来操作。每当我来到这些孩子身边时,他们都是带着成功的喜悦,争着让我来观看他们插的玩具、搭的积木等。这些孩子们在同伴的影响下得到了成功的乐趣,建立起了自信心,这对他们的个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主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经验、思想、健康,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人类发展飞速的时代,教育应该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良好的习惯,成为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它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幼儿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

一、帮助幼儿获得成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对幼儿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可见也把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民间游戏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培养快乐的情感。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是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时,他们都会产生一种喜悦心情,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而增强了自信心。如:在大班开展的“斗鸡”游戏,大部分孩子很快掌握了斗赛的技能,勇敢地和同伴进行较量,但也有个别很胆怯的孩子,不敢和同伴斗赛。这时我就有意识地请能力、体力相当的孩子进行互动游戏。经过老师的不断鼓励,并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尝试参与了。正因为体力相当,孩子之间的悬殊不大,从中孩子也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在这不经易间,孩子的自信心就树立起来了。此外,如果孩子们在练习一个基本动作或进行某项比赛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务,老师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快乐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在今后面临困难时,都会自觉的充满信心去努力克服困难。

二、利用集体评价的方式,加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领域第三个教育目标提出的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各类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游戏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皮亚杰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许多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如:切西瓜、贴人、猫抓老鼠等。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在平时的游戏中,它们的趣味性都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例如:民间游戏“丢手帕”,它的规则是:幼儿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其中一个幼儿在小伙伴的儿歌声中有节奏的绕圈跑,并偷偷地把手帕丢到其中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边上的幼儿不能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如果被丢到手帕的幼儿因没有发现自己后面的手帕仍坐在地上,而被丢手帕的小朋友抓住,那么,被抓住的幼儿就要向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但是,顽皮的幼儿却难以遵守,经常会说出手帕在谁的后面。此时,我就采取集体评价的方式,请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三、以合作性竞赛形式,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精神。>

同龄孩子集体的相互影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是很生动、广泛的。在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扮演角色,角色中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行为习惯,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一些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调合作、克服困难、集体主义精神等。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尽量选择一些有竞争性质的、合作意识强的活动。如我们经常和孩子开展的游戏“抬轿子”竞赛活动,需要两个人用手搭一座轿子,另一个人就坐在轿子上,然后走到终点,孩子们知道要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与同伴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在这过程中幼儿逐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和快乐,孩子们更加活泼开朗了。再如游戏“炸碉堡”接力赛,做碉堡的孩子知道要与同伴合作游戏外,他还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忍耐、等待,与他人轮流游戏。而在接力赛奔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互相碰撞的现象,老师就会及时鼓励孩子互相道歉原谅对方。由此可见,民间游戏活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在运动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可以在团体中养成。”

四、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

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幼儿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信《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体游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多元化的幼儿语言发展评价 -->语言教育评价是幼儿语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为幼儿提供的语言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语言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埘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021-09-04 阅读全文
  • 游戏中幼儿的自我评价 刚开学的游戏中,孩子们都井然有序地开展角色游戏。玩照相馆的幼儿角色分为摄影师和工作人员,摄影师是专门将照片画出来的,工作人员是整理衣服和其他物品的。在游戏中我发现,周健是照相馆中的工作人员,他的职责是...
    2021-04-19 阅读全文
  •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在思维游戏中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课程”课题的研究。通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园幼儿在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成为我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2019-12-16 阅读全文

-->语言教育评价是幼儿语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为幼儿提供的语言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语言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埘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021-09-04 阅读全文

刚开学的游戏中,孩子们都井然有序地开展角色游戏。玩照相馆的幼儿角色分为摄影师和工作人员,摄影师是专门将照片画出来的,工作人员是整理衣服和其他物品的。在游戏中我发现,周健是照相馆中的工作人员,他的职责是...

2021-04-19 阅读全文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导读: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一...

2019-12-19 阅读全文

近几年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思维游戏课程”课题的研究。通过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园幼儿在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成为我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2019-12-1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