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

发布时间:2019-12-19

幼儿园的规则游戏。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区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核式,把游戏作为儿童的学习形式,生活的全貌将在儿童的游戏中再现出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活动及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活动区活动(大多是自选游戏)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创没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因而活动区教学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取得日益显着的结果。然而,在一个集体中幼儿虽然具有相同的年龄特征,但各自的个性品质、生活经验和能力却多种多样。活动区游戏由于它特有的较强的自主性,给了幼儿较高的自由度,往往造成幼儿活动随意性大的特点,因此为了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和便于教师的指导,游戏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

规则在游戏开始时,由全体幼儿共同制定,并以图画或者标志的形式显示出来,规则的数量要限制在4~6条以内,超出这个数目幼儿有可能记不住。

要用积极的方式(“要……”)来描述规则的要求,避免使用消极的方式(不要……)

活动区角可以建立以下几方面规则:

1、建立进入区角的规则

活动开始时,根据活动室面积大小、活动区角数目多少,规定进入区角活动的人数,这便是一种对幼儿选择行为加以约束的规则,进入区角的人数,最好把它融入环境设计布置中,如:可以在阅读角铺上地毯,让幼儿席地而坐,翻阅图书。教师可在阅读角的入口处的地面上贴六双脚印并告诉幼儿“进入阅读角脱鞋,鞋子覆盖在脚印上,没有剩余的脚印怎么办?”幼儿就知道应另选他处。在此,所设计的这个规则的内容有三个,一是进入区角要脱鞋;二是将鞋子摆放整齐;三是满员的不能再进。另外,还可以在区角地入口处贴一个挂钩,挂上该区角规定人数的标志牌子,进入区角就要挂上牌子,出区角要将牌子挂回原处。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语言干涉,也可使幼儿处处受暗示,并且把环境中的暗示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2、交换游戏区规则

给每个幼儿做一个牌子,前面贴上幼儿照片,后面贴上游戏记录表。在各区订上5-7个小勾子,每组幼儿轮流选择区域,区内小勾子上挂满了印章、印泥,幼儿玩过游戏后,在各处的记录表上盖上印章。一周下来,看看哪些幼儿玩了哪些区,玩了几次,有哪些区一次没去过或只去一次。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更好地有针对性指导。还可以发给幼儿一个代表自己的一个贴花标志,在每区的入口处贴一个表格,幼儿玩过该区就在该区贴上自己的标志,便于教师及时检查幼儿交换区角的情况。

3、奖惩规则

任何游戏活动都存在奖惩规则,便于幼儿在游戏中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最大的自由。这个规则的建立需全体幼儿共同协商,共同建立,共同遵守。

4、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订者,发挥起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区域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发言、讨论,找到以往游戏活动规则的弊端(游戏中指定的内容、人数或按顺序轮流的原则,会让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满足现状,导致不遵守游戏规则,不愿意玩,活动时秩序混乱),找到了原因,就着手修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规则从场地布置、材料内容、人数等方面进行修改,结合幼儿意愿制订出《活动记录规则》、《活动区选择法》等相应规则。事实证明,这样做(指让幼儿参与制订规则)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小朋友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了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二、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实施

1、规则描述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规则的介绍,必须结合实践活动,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规则,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懂得规则执行的意义。比如:在科学操作角活动,要求幼儿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让幼儿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区角设立一面记录展示墙,教师评价时依据展示墙的记录进行评价。

2、让幼儿知道,违规就要承担后果,负起责任。

在实际生活中,想让孩子能真正了解规则,遵守规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孩子的天性会让他的行为不断反复,这时我们就要让他在违规后承担后果,负起责任。如玩沙区活动,先由全班幼儿提议并通过的“必须穿雨鞋或在脚上套上袋子的孩子才能进入沙池游戏”规则,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提醒幼儿不要忘记带雨鞋或袋子,但每次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会忘记。刚开始我还借袋子给他们,后来我和全班幼儿商量“该怎么对待忘记做准备工作的小朋友?”,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不做好准备工作就停止本次游戏。通过集体讨论,以停玩的方式(或别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制裁,能让每个犯规幼儿记忆深刻,从而不敢再犯。

结合制裁实例,平时还提醒幼儿:在做事前,要想清楚,想到做了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帮助幼儿尽量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但类似于停玩这种严厉的制裁方式不应在活动中经常使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消极情绪。

3、规则的实施要保持一贯性。

保持规则的一贯性就是同一规则不能前后有变化。如果在特定情况下必须作某些变化,那也必须向幼儿说明变化的原因,并共同从新商讨新规则。此外,坚持规则的一贯性还表现在一个规则必须在所有使用该规则的情境中都得到应用,而不是忽有忽无。不然规则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对每个人也应该一视同仁,避免出现不公或偏颇。wwW.Yjs21.coM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社会中的主宰者,主要归功于其智商与情商并重、齐驱发展的结果。情商、智商并重,说明了人类有修养、有文化、有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规范。正是有了这种亲情、友情、法律、道德、公德的制约,才能让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规范教育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看清楚规范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活动区虽小,但他就是幼儿的一个小社会,在区角活动中建立和实施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使活动得以开展了,更重要的应该是进行规范教育的启蒙。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幼儿游戏到底谁说了算——在记忆游戏中让幼儿尝试自主建立游戏规则


记忆游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是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在相互交往操作中按照规则完成的游戏活动。我们将互动游戏“萝卜蹲”借用到中班幼儿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游戏实录一:“萝卜蹲”,游戏玩不下去了

户外游戏时,我将“萝卜蹲”的游戏告诉孩子们,并和孩子们商讨分组。经过讨论,自由组合为4组(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绿萝卜)。待我交代清楚要求后开始游戏,我率领的“红萝卜”组先说“红萝卜蹲,红萝卜蹲,红萝卜蹲完白萝卜蹲”,“白萝卜”组接到信号,有3个孩子边蹲边说“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胡萝卜/红萝卜蹲”。此时,“胡萝卜”和“红萝卜”都开始陆续有孩子蹲。至此,游戏开始混乱,孩子们有些茫然,目光全都聚焦到我这儿。

分析:“萝卜蹲”的原始游戏规则在集体活动中不适用。因为每组幼儿人数较多,各自意见不一,邀请下一组“萝卜”蹲时发令信号不一致。另外在游戏中,中班幼儿对“萝卜蹲”的游戏规则还未完全理解,少数幼儿了解玩法及规则,但多数幼儿仍一片茫然,游戏时没有分清自己及他人组别,造成游戏玩不下去了。还有一点是,“胡”和“红”的发音比较接近,如果语速快了,容易混淆。

反思: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看来问题在我这儿,因为分组时没有直观的形象让幼儿观看,幼儿在记忆时易混淆,而且人数较多,怎样帮助他们尽快记忆组别呢?于是,我尝试这样更改:一是分组简化。将幼儿和老师分为三组,即“男孩、女孩、老师”;二是游戏规则简化。和幼儿讨论好每组蹲的顺序,谁先蹲,谁第二,然后记住自己所在的组和下一组要蹲的组名。

游戏实录二:“萝卜蹲”,游戏玩出新花样

游戏重新开始,我先说“老师蹲,老师蹲,老师蹲完男孩蹲。”“男孩”组接到信号后马上一起蹲,“男孩蹲,男孩蹲,男孩蹲完女孩蹲。”“女孩”整齐蹲下,“女孩蹲,女孩蹲,女孩蹲完老师蹲。”进入这样的循环状态后,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游戏规则,也完成了三个组名的记忆。我们逐渐增加游戏难度,将三个组别更换为“红萝卜、白萝卜、绿萝卜”,幼儿对组名重组记忆,也能较快顺利完成。游戏反复几轮后,开始进入机械状态,幼儿已经对轮到的顺序有较为熟悉的记忆,开始边蹲边闲聊了。

分析:中班幼儿对记忆三种熟悉的组别有基本经验,而且因为顺序在一定的规律,对他们来说缺乏挑战性。

反思:我建议幼儿给下一组增加难度,除了“蹲”,我们还能做什么动作?鼓励他们“出招”,让游戏中“蹲”的动作不断变换。刘卓尔说“跳、跑”,胡卓娅说“笑”等。幼儿一起将说出的各种动作进行筛选,挑出适合游戏中完成的动作,更改为“萝卜跳”(或者跑、转等)。再次游戏时,幼儿就需要认真听信号指令,否则就会被淘汰。

游戏实录三:“萝卜蹲”,游戏玩出真规则

幼儿自主游戏时,他们开始三三两两组合玩。我听到几个女孩一起商讨,余知霖对刘紫灵说:“你穿红衣服,你就是红萝卜。我穿黑衣服,我是黑萝卜。”刘紫灵说:“好,我们的衣服是什么颜色,我们就是什么萝卜。”商定好组别后,游戏开始了。他们在自己商定的游戏组别中认真倾听,并明白了蹲错者要淘汰出局的规则。

评论:经过三次记忆游戏“萝卜蹲”的记录分析,清楚地看到孩子们通过理解规则后顺利参与、感受游戏的乐趣,并尝试在游戏中去体验规则,学会遵守规则。作为教师,我们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要做到:一是多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引导幼儿尝试自主制定适宜的游戏规则;二是以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感受游戏规则;三是不断反思调整教育策略,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表现,真正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增强幼儿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尝试和同伴一起制定规则,让记忆游戏更加自主、更加丰富。

材料,幼儿游戏规则建立的助推剂


游戏规则是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行为以及互动关系的具体要求,它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维果茨基曾说:“游戏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开展好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里,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那么游戏的规则该如何制定与调整呢?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各种不同的经验与做法,现以小班角色游戏的几则案例为例,简析材料在幼儿游戏规则建立与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理发店里的等待区——材料对建立游戏规则的隐性影响

在新开设的理发店游戏中,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十分高涨。一时间,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你洗头、我美发,推推挤挤,弄得美容师手忙脚乱,只顾一个劲地重复着洗头、剪发的机械动作,根本无暇与顾客们展开交往。不一会儿,理发店里便因人满为患而变得嘈杂一片。于是,教师在组织游戏讲评时,以谈话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理发店里顾客很多,等待美发的顾客们都在做些什么?”幼儿回答:“看书、聊天……”谈话结束以后,孩子们随即在理发店里添了几把椅子、几本图书,一个理发等待区悄然形成了。等待区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理发店里的拥堵现象,也使得耐心等待的游戏规则隐入游戏的情景之中。新材料的适时介入,既拓展了游戏的情节,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更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自觉地强化着遵守规则的意识与行为,使游戏有序发展。

正是因为材料加盟所带来的游戏环境的自然改变,才使得游戏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得以及时化解,引导幼儿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与执行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让我们看到了材料的投入在生发游戏新规则时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娃娃家里的背景墙——材料对明确游戏规则的暗示作用

在娃娃家游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情景和样子:他们或忙于给娃娃喂奶,或乐此不疲地炒菜、做饭,或频繁地带着宝宝外出购物……不一会儿,随着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频繁操作,娃娃家开始凌乱起来。而此时如果教师要求他们进行整理,提示他们做这做那,往往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沉浸于角色的扮演之中,注意力一时无法转移;二是教师提出的整理要求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幼儿没有相对应的操作细则可以参照,因此教师的提醒才会出现零回应的状况。针对这样的观察与分析,教师设计了以下图示作为娃娃家里的墙面背景。

这两幅图示,通过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让幼儿清晰地看到了娃娃家材料整理的具体要求:衣服要放在衣柜里、锅要放在灶台上等等。这样,教师只要在游戏中适时提醒,他们便会对照图示自我检查,并在平行展开的娃娃家游戏中进行卫生评比。背景墙的图示,把游戏规则隐含在游戏区环境之中,不断提醒幼儿,把随时整理物品变成了他们自觉的游戏行为。

由此,我们发现了材料对游戏规则的暗示价值。当孩子投入到游戏中忘乎所以并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时,切不能一味加以批评,可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来帮助孩子认识理解规则,并通过观察、暗示等形式刺激他们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芽与生长。

小医院的诊断表——材料对细化游戏规则的行为指导

医院游戏一直是小班孩子的最爱,但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小医生”一般只以挂水、打针等几个简单的动作来应对所有的就诊病人。时间一长,幼儿的游戏热情便逐步降温了。为此,教师结合“六个好宝贝”主题教育的开展,在与幼儿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为“小医院”设计并投放了一张小小诊断表。

随着表格的出现,小医院游戏变得生动起来:“医生”们根据表格中形象的符号标记与病人们展开交往,询问“病人”的具体身体状况,并借助诊断表中的记录和诊断结果来给不同的病人“对症下药”。“医生”再次成为幼儿角色扮演时追捧的热点,小医院游戏一下子又恢复了原有的活力。显而易见,诊断表在激活游戏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出现,细化了小“医生”的角色行为,帮助小“医生”找到了“如何看病”的支点,为游戏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游戏规则不仅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更体现了幼儿对角色游戏行为的认知和理解,材料的适当调整,恰到好处地为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角色的工作职责及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使游戏规则细化,游戏行为丰富,幼儿对游戏内涵的体验更加深刻。

作为角色游戏的主导线,游戏规则在幼儿游戏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三则案例,教师从不同的游戏情境及游戏发展的不同需求出发,通过材料的投放和调整,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帮助幼儿熟悉角色内涵,拓展游戏行为,推动幼儿游戏不断向纵深发展。材料,是幼儿游戏规则建立的助推器,为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提醒与督促。如何让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自觉遵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规则不应该是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而应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为此,我们尝试通过区域自主游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并逐步建立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比如,“小餐厅”角色游戏区的建立过程,就是我和幼儿共同探索和建立游戏规则的过程。

“小餐厅开业啦”

今天是小餐厅“开业”的第一天,活动刚刚开始,小餐厅里就挤满了人,除了服务员、厨师外,两个餐桌旁和等餐区都坐满了顾客。服务员有些忙乱,赶紧招待客人,客人点菜后,服务员便自己跑到了厨房拿起铲子炒起了菜,厨师则在操作台上自顾自地摆弄厨具,而顾客也好奇地跑到厨房观看,有的甚至还抢过炒菜铲亲自做菜……

活动区总结时,我问孩子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宣宣说:“人太多太挤了!”章章则说:“服务员不应该自己炒菜!”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餐厅里应该限制一定的人数,而且每个角色应该有一个明确分工。于是我引导幼儿调动生活经验一起讨论并规定了每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情。

服务员:招待客人,请客人点菜、上菜,收拾餐桌。

厨师:要根据客人点的餐配菜、做菜,不应自顾自地随便做菜。

顾客:在餐桌处就餐,或在等餐区等位,不能进入厨房。

讨论后我们将分工内容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墙饰上以支持幼儿接下来的游戏。

第二天的游戏开始了,服务员、厨师分工明确,客人点餐后服务员会把点菜单递给厨师,厨师按照单子上的菜配菜,然后递给服务员,由服务员端给顾客,活动非常有序。

可是过了几天,服务员又发现了新问题:每天服务员和厨师还没有穿戴准备好,顾客就已经冲进餐厅坐在座位上了。为此大家一起商量制作了提示牌,当牌子在“营业中”一面时顾客才能进入,当牌子在“打扫中” 一面时顾客不能进入。再次游戏时,当顾客看到“打扫中”的牌子时,就很自觉地在门口排队,等牌子翻到“营业中”时才进入。

“我总是吃不上”

一天,我听到有顾客抱怨:“老师,我总是吃不上!”原来由于兴趣所致,就餐区的顾客总是会不停地点餐,点了满满一桌子菜,直至游戏时间结束才离开餐桌,因此,等餐区的顾客总也“吃不上”。

活动区总结时,俊俊说:“我觉得顾客点的菜太多了,我们都忙不过来了。”霖霖则说:“我总是吃不上饭。”于是大家一起讨论顾客应该点多少菜才合适,保证既够吃又不浪费。最后统一了意见,增加了新规则:1.每桌点4盘菜,不能点太多,避免浪费;2.等餐区有顾客时,吃完便离开不再继续点餐。

限制了点餐数量后,餐厅里的顾客能够流动起来了,等餐区的顾客也能有机会“就餐”了。游戏结束后,霖霖兴奋地说:“今天,我也点餐来着!”

“这不是我点的菜”

一天,一名就餐的顾客突然对服务员说:“服务员!这不是我点的菜!”原来,两桌顾客点完菜后,菜单都交给了厨师配菜,服务员取菜时菜单搞混了,上错了菜。针对怎样避免上错菜的问题,我和孩子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心心说:“服务员上菜时问一问是不是这桌的菜。”宣宣说:“桌子上写上编号,我和爸爸妈妈去的餐厅,桌子上都有数字编号。”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也给了我启发,于是我们将两个餐桌分别编上了1号、2号,菜单也分别标注上1号桌、2号桌,两名服务员也戴上了号码牌。我们又共同建立了一项规则:1号服务员使用1号菜单给1号桌顾客点菜,2号服务员使用2号菜单给2号桌顾客点菜。规则建立后服务员戴上标牌站在自己所负责的桌旁照顾客人,厨师做完菜后会按照菜单上的编号招呼“2号桌的菜”,2号桌服务员便来端菜、上菜,再没有出现上错菜的现象了。

“我是星级服务员”

“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呀!”小餐厅里传来了顾客的抱怨声,只见可可忽然站起来说:“这菜上得太慢了!我不吃了!”说着便穿鞋走出了小餐厅,而服务员并没有理会顾客,在餐厅里来回溜达。当我向服务员询问原因时,服务员一脸无辜地说:“厨师没给我们菜。”于是我来到厨房,看见厨师正对着两份点好的菜单一份一份地做,每做好一份就放在一旁。我问:“做好的菜为什么还没上呀?”厨师说:“我还没有都做完呐。”难怪拖延了那么长时间。

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上菜慢的原因,并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小武提出:“厨师可以做好一个菜就上一个菜。”说的真好,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掌声。我接着问:“今天有一个顾客等不及离开了餐厅,当菜还没上时服务员可以怎样招待顾客呢?”孩子们说: “给顾客倒茶水!”“拿点花生、瓜子。”新的服务规则就这样建立了。我们将规则以图画和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墙饰上。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服务满意评价表”,由顾客对服务员的服务给与评价,从一星到五星,星数越多,服务评价就越高。这一下服务员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只见上菜前,服务员悦悦主动给顾客端茶、倒水,还会询问:“您想吃点什么小吃?”游戏结束后,悦悦骄傲地拿着自己的评价单说:“今天我是五星服务员。”

“争当文明小顾客”

今天的顾客在餐厅进餐时,很兴奋,到处走,有的孩子总是大叫:“服务员!服务员!”餐厅里一片喧闹声。有的孩子还把菜倒在地上,最后满地都是食物。

活动区总结时,餐厅服务员姗姗不满地说:“今天瑞瑞把菜撒了一地,我们收拾不过来了!”瑞瑞辩解道:“我吃完了,盘子里就不能有菜了。”悦悦说:“今天,顾客老是大声叫我们服务员,太吵了!”又又说:“他们总是跑来跑去,我们都吃不下饭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餐厅里应该建立文明顾客守则。我们共同建立了以下规则:1.顾客用完餐后将食物留在盘子里或倒入垃圾桶,保持地面清洁,不撒饭;2.在餐厅用餐时要保持轻声,不大声喧哗;3.在原位就餐,不随意走动。孩子们将顾客文明守则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镶上镜框郑重地挂在墙上。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文明顾客优惠券,凡是在餐厅文明就餐的顾客就能得到服务员回馈的“文明顾客优惠券”。凭此券在下一次用餐时能够赠送一个菜。

规则建立后顾客们真的很少再出现随地倒菜的现象,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天,游戏结束后,霖霖高兴地向我汇报:“老师,我今天又得到了一个优惠券。”

在“小餐厅”角色游戏过程中,我并没有从成人的角度为孩子们设计和制定规则,而是针对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一步步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规则。孩子们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规则的建立会使我们的游戏顺利进行,更加富有乐趣,从而真正从内心自主自愿地遵守规则。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从《大班体育活动:小猴运果子》谈游戏规则的建立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一次组织幼儿玩海洋球后,地上散落了许多球。在组织孩子们捡球时,我发现孩子们想出了多种运球的方法:用头顶球、用脖子夹球、用衣角兜球……玩得不亦乐乎,还吸引了其他班的小朋友驻足观看。何不好好利用这次教育契机呢?于是我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果子的多种运法,同时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运果子的多种方法,初步具有合作精神。

2.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海洋球若干,10只小圈围做的果子堆,圈内事先放些许海洋球做的果子;8只分别做了红绿标记的箱子,3只大游泳圈做的仓库。

2.地上事先撒些“果子”。

3.围裙、袖套、篮子、盆等常见物品若干。

4.音乐:活泼的、舒缓的各一首。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

“孩子们,猴奶奶请我们去帮忙运果子呢,我们去吧!”

(随音乐做舒展活动:“小猴做运动”。)

幼儿跟着老师做热身运动:上肢(摘桃)、腹背(捡桃子)、跳跃等。

个案观察:活动中,乐乐注意力不集中,旁边的琪琪百忙中推了他一把,提醒他跟着老师做动作。这时配班老师走过来。拉着乐乐的手做动作。善意的提醒,乐乐懂了,赶忙跟着做起了运动。

2.游戏:运果子,启发孩子探索多种方法运果子,要求其遵守游戏规则。

第一次运,将果子捡起来送到果子堆。

“呀!地上掉了这么多果子,怎么办?” (幼儿个别回答。)

“捡果子的时候,怎样做才不会把果子弄坏呢?” (轻拿轻放。)

幼儿第一次讨论游戏规则:轻拿轻放。

“那边有个果子堆,我们把果子捡起来,放到那边吧!注意要轻拿轻放!”师生共同取放果子。

个案观察:乐乐边捡果子边踢着果子跑。琪琪赶忙拦住乐乐,弯腰捡起了被踢的果子。乐乐转而又去踢其他果子。琪琪喊: “老师。老师,有人不轻拿轻放,踢果子了!”

第二次运,将果子从果子堆运到仓库,探索用多种方法运果子。

“孩子们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真能干!”

“果子放在地上,时间长了很容易坏的,不如我们把果子都运到仓库里去吧!有什么好办法能一次多运点呢?”

(幼儿个别回答,重点启发孩子想办法用自己的衣角、衣兜、帽子等帮忙。)

“那就请你用自己的办法运一运,看谁一次运得多!”

(出示各项工具:围裙、头巾、大盆等。) “这是什么?用它们可以运果子吗?”“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么大的盆,肯定装得多,一个人搬不动,怎么办?”

(孩子找人帮忙合作。)

“来,选个你自己喜欢的工具,或者找人帮忙一起运果子吧。注意轻轻拿,轻轻放,看谁一次运得多!”

幼儿自选工具运果子。

“孩子们,我想知道,谁用大盆装果子的?你和谁合作的?” “合作的时候心情怎样?”幼儿个别回答,体验合作的快乐。

幼儿与同伴合作运果子:合作规则的建立。

个案观察:乐乐由于自律性不强,可能平时人缘也不太好,导致没入愿意与他合作运果子。看着来来往往、三三两两合作的同伴,乐乐羡慕不已。这时配班老师走过来,主动邀请他一起运果子。乐乐高兴起来。运了一会儿,老师鼓他去找同伴。乐乐主动走到琪琪和圆圆一组,三人讨论了一番,乐乐点了点头,大家又忙乎起来。

第三次运果子:从仓库装箱运到市场,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俩俩合作完成任务。

“我们要帮奶奶把果子运到市场去卖。去前要先装箱。” “每两人一个箱子。找个好朋友,手拉手,排好队,我们去取箱子。”

“每箱装到标记这儿就可以了。”

“装好了,真棒!现在我们要来一个运箱子比赛!看着自己箱子上的标记,是红标记的就是红队,站这边;绿标记的就是绿队,站那边。”“怎么运呢?哪两个小朋友先来试试看!”

“两人抬好箱子,走过小桥,送到对面的商店里。过小桥回来后拍一下后面小朋友的手,后面一组接着走。”

如果有孩子退着走,引导孩子正确方法:“退着走,过小桥时会怎样?那怎样走才安全又方便呢?” (两人一前一后都朝前走,既安全又方便。)

第三次:老师要求遵守的比赛规则。

个案观察:听说要比赛,乐乐组里的人都很关注乐乐,一再提醒乐乐不要犯规,不然影响集体成绩。经过前面的游戏协作,乐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最后的成绩也表明,乐乐在比赛时完全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不折不扣地完或任务。

小结:你们将果子安全送达,猴奶奶特别感谢你们!劳动真光荣!

3.放松,体验劳动的快乐。

“来看看我们的劳动成果吧!”师生共同参观商店前排得整整齐齐的箱子,体验劳动真快乐!

“我们一起跳个快乐舞吧!”听音乐,师生共同跳舞庆祝。

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启示

第一次:“轻拿轻放”规则的建立——讨论中决定大集体规则。幼儿自己讨论、决定规则,并相互要求,全体遵守。

第二次:与同伴合作运果子——幼儿间建立的具有约束性的小集体规则。

第三次:比赛中老师要求遵守的规则。

大班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他们已经能够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大家一起讨论形成的规则和老师要求遵守的一些集体规则。在与同伴交往时,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进行有规则的合作游戏。上例中,乐乐逐渐明白了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琪琪能在约束自己的同时指导、提醒乐乐遵守游戏规则。能力强的幼儿甚至自己组织新游戏,或向朋友解释游戏规则。

大班下学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比如音乐、体育、棋类等游戏,他们自己遵守游戏规则的同时,还“眼里容不得沙子”地约束着同伴,对违规的同伴,他们往往会“打小报告”、“孤立”或“群起而攻之”。

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律。规则对孩子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许多孩子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所以老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规则不是用来约束幼儿的,它应该是为满足幼儿的需求而服务的。

当乐乐找不到合作伙伴时,老师关注了他的需要,主动来到他身边,与他一起想办法运果子。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乐乐主动与琪琪和圆圆合作,组成了一个小集体,这是幼儿交往的需要,也是游戏活动的需要。

2.身体力行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出现不和谐音时,不要一味限制、约束。在开始的热身活动中,老师看到乐乐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指责,而是行动介入,提醒、帮助乐乐遵守活动规则——听老师讲,跟老师做动作。规则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身体力行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3.详细分析幼儿出现犯规的原因,对症下药。

原因一:游戏内容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太难的,幼儿无法达到要求;太简单的,幼儿提不起兴趣,所以,老师应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

原因二:幼儿好胜心过强,导致游戏过程中无法遵守游戏规则。这时老师应提醒孩子:想有好成绩,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再快也没用。千万不要迁就孩子。

原因三:幼儿缺乏游戏经验。老师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和游戏经验,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帮助孩子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并让幼儿充分体验遵守规则获得的游戏快乐。

本次活动反思

1.注重活动的层次。在引导幼儿探索果子的多种运法时,老师提出了从易到难的要求:让幼儿先一个人运果子,然后两人一组合作运,再尝试竞赛运果子。每次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时捕捉并肯定幼儿有创意的玩法,并提供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乐趣。

2.不断提升兴趣。在竞赛运果子时,幼儿须遵守游戏规则。教师也参与其中,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使活动达到高潮。

3.注重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本次活动中老师特别注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幼儿在玩中锻炼,发展了幼儿走、跑、跳等方面的技能。

另外,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大大促进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大胆想、勇敢做,气氛轻松活跃,孩子们玩得尽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幼儿的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


区角牌是幼儿进入区域活动的“门票”,是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架起了幼儿自主游戏和常规活动之间的桥梁。有了区角牌,区域活动变得井然有序,幼儿们的规则意识提高了,从而缩减了过渡环节幼儿们的等待时间。同时也便于教师全面地观察、指导幼儿,并对各区角材料进行合理管理,可谓“小牌子,大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上述这样的案例,那么如何让活动区中的“兴趣”与“规则”和谐相约呢?

方法一:淡化情绪

案例中的开心在美食城的门口因没有自己喜欢的区角牌而伤心地哭了,这时老师发现了,牵着开心的小手问:“你怎么哭了?”开心吸了吸鼻子说道:“没有牌子了。”接着又哭了起来,老师请他坐在小椅子上说:“不哭了,我们好好说。”让幼儿知道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幼儿停止哭泣时,老师问清缘由,带幼儿发现事实,解决问题。在老师安抚的过程中,幼儿的不悦情绪逐渐淡化,渐渐学会控制情绪并理智地解决问题。

方法二:原则不变

开心虽然特别想到美食城做面条,可是没有牌子了,当老师问幼儿没有牌子该怎么办时,幼儿自己已经明白应该去选其他区的牌子,因此,在幼儿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原则:没有牌子不能进区角。这一原则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在玩的过程中渐渐地习得。我觉得老师的做法很正确,让开心选择了其他区的牌子,作为教师应该坚持原则,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很有帮助——将来幼儿走向社会必须遵守社会公约,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自由。况且幼儿在下一次区角活动时,还是有机会玩美食城游戏的。

方法三:学会协商

当幼儿们玩区角游戏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游戏水平一定会提高,交往能力也必定会得到发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开心与同伴进行交流协商说:“果果,你已经玩过一次了,这次先让我玩玩吧!”或者说:“果果,我们能不能换一下牌子,这是你喜欢的汽车城牌子。”还可能说:“我做的面条可好吃啦,让我做给你看看,你先出来休息一下吧。”这些都可能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们眼中的小社会里自然也会生成一些他们自己的游戏法则。

方法四:生成游戏

开心没有牌子就不能去美食城游戏,这让我们的“自主”变得有点强人所难,如果同意他去美食城游戏又破坏了我们活动区规则,让其他小朋友不服气。怎样变得两全齐美呢?我觉得老师可以变通游戏,增加游戏的角色,让开心当一名顾客,到美食城里品尝美食,我想这肯定是幼儿喜欢的差事,店员们一定会招待他的,而且还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可让幼儿们招聘服务员、售货员、送外卖等工作,让开心顺其自然地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既不破坏活动区规则,又能让幼儿顺利地进入活动区。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社会所需求的是具有自主独立拼搏创造等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目前幼儿素质发展中有部分孩子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不足:(1)自信心不足;(2)自卑感较强;(3)交往能力弱;(4)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劣势在我们地处偏僻的农村孩子身上表现更甚,急切需要改变现状,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自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自主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

《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各种困难,大胆提出建议,这些都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大胆选择游戏,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事事跟在别人的后面,不能或不愿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缺乏信心,主动性差。因此,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是目前极为迫切的任务,直接关系着幼儿现在和将来的发展。

二.课题的含义及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含义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是指幼儿园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施,运用适宜的有效环境,丰富的游戏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独立地参加游戏活动。具体包括:

1.对游戏活动感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主题。

2.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游戏材料的制作,会选择运用相应的材料。

3.在游戏中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学会与同伴协商分配角色,会合作。

4.能主动参与游戏评价,会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

首先,认真分析教育目标,自觉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真正作为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一。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正面教育手段,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其次,充分认识其可能性,幼儿的自主意识在有效的游戏中能逐步得到发展。

2.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

专家实验表明,完全决定一切,严格控制监督幼儿活动的专制型教师会使幼儿形成严肃呆板,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而尊重幼儿、和幼儿互相协商、互相帮助、协调行动的民主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3.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时间。

游戏活动是幼儿随时可能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合里利用来园、自由活动时间、餐后等开放游戏角,让幼儿尽情游戏。

4.重视游戏过程的指导,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

研究表明: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和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儿童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因此,游戏时我们将采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等间接指导方法,这样有利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性。

5.鼓励幼儿大胆参与讲评,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评活动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开展的游戏活动进行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找出存在问题,为下次游戏活动开展作好准备。在讲评中既可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又可体现幼儿的合作性,对于不愿意参与的幼儿,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幼儿游戏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幼儿的选择,尊重幼儿的人格,培养幼儿广泛地社会交往能力。

四.课题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小班全体幼儿;

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行动研究法;

3.文献资料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时间为3年从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8—9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12月);

(三)、研究总结阶段(2005年1月—2005年5月)。

六.研究成果。

1.经验总结法;

2.观察记录;

3.活动方案;

4.研究报告。

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


和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教师会全力以赴地创设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环境以诱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兢兢业业地收集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会不厌其烦地“复制”多套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摆弄需求……看到所有幼儿终于在游戏中各就各位并“各司其职”时,教师却依然眉头紧锁,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游戏结束时和幼儿交流一些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和小班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根据本次游戏活动的过程,我们达成共识,即小班教师在游戏交流时应做到以下“四多”。

多关注询问——让幼儿自己说“我是谁”

培养角色意识是开展小班幼儿游戏的重点,许多教师会在游戏过程中去了解幼儿各自扮演的角色,有些教师会充分利用游戏交流这一环节,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如执教者陈老师在游戏交流时不厌其烦地询问幼儿:“你们都去玩过游戏了,能告诉大家今天你是谁吗?”所有幼儿都争先恐后地告诉大家,“我是妈妈”“我是爸爸”“我是司机”“我是医生”“我是售货员”……可见,这些幼儿在游戏中已经具有角色意识。

因此,教师持之以恒的“强化”对夯实幼儿的角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曾经观摩一位长期带小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幼儿一起交流游戏,她自创了用儿歌的形式和幼儿一起畅谈游戏中的事。

“嘿嘿.我的飞机就要飞!”教师领诵。

“飞到哪里去?”全体幼儿齐问。

“飞到×××那里去。”教师回答。

“×××,问一问,今天你是谁?”全体幼儿再次齐问。

“我是小演员。”×××回答。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答过程,每一次教师和幼儿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这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的睿智之处,因为她抓住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小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的、有韵律的儿歌诵读中,强化着幼儿的角色意识。

多鼓励表达——让幼儿学着说“自己的事”

小班阶段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每次的游戏交流环节教师应树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意识,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幼儿自己说”是幼儿“多说”的基础,更是幼儿“乐说”的前提。事实上,教师对于“让幼儿自己说”的倡导并不陌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不小心就会“冲到”幼儿的前面。

师:(呈现游戏过程中拍到的照片)宝贝们,猜一猜他是谁?他在干什么?

幼儿认出了照片上的同伴,并说出他的姓名。主角祺祺登场,自豪地说:这是我。

师:对,这位是小医生,今天他在上班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穿上制服就发生了紧急的事,小医生你能来说一说吗?

祺祺:我在给一位妈妈开刀。

师:哦,今天这位妈妈在生孩子,是吗?

祺祺:是的。

师:这位医生给病人开了刀,还给病人打点滴,最后还给这位妈妈盖上了被子,是吗?

祺祺:是的。

分析以上这段师幼之间的交流,不难发现教师替代幼儿说了很多,其根源在于,教师知道“内幕”且操之过急。其实,让小班幼儿自己娓娓道来,说说自己在游戏中做了什么,哪怕只是一句或两句简单的话,但这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多问幼儿“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多创设让幼儿表达的机会。

多呈现过程——让幼儿能明白“别人的事”

许多教师提出,和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好像没什么“高精尖”的内容,但看似“平淡无奇”的背后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幼儿在游戏中无意萌发的各种内容,以推动游戏的发展,然后在游戏交流的过程中再有效地传递这些内容,让其他幼儿也都能乐享其中。

师:小建筑师们,今天你们在忙什么呀?

龙龙:我们盖了两幢很高的大楼(此时,教师打开照片,呈现龙龙的作品,所有幼儿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跟着教师一起数一共有几层楼)。

师:真了不起,大家都喜欢你们搭的高楼。

明明:后来,我们盖的高楼倒了(教师相应打开了第二张照片,一片废墟呈现在所有幼儿面前,大家面面相觑,眼神里流露出了惋惜。)

师:房子倒了你们怎么办?

龙龙:我们重新再搭(第三张照片上只见几个男孩全力以赴地“抢险救险”,现场的幼儿终于松了一口气)。

师:小建筑师们,重新再造大楼,你们觉得累吗?

龙龙和明明都重重地点点头。

师:那房子还能造好吗?

龙龙和明明得意极了,他们请所有幼儿看他们的建筑工地现场,一幢新的大楼又傲然挺立(所有幼儿忍不住鼓掌)。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对一些未曾经历的内容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和小班幼儿一起畅谈游戏,尤其是畅谈别人的游戏内容时,应该要做到“再现游戏过程,还原游戏片段,让所有幼儿充分了解游戏中发生的故事”。

在上面的师幼互动中,教师运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幼儿游戏中的一些重要片段拍摄下来,这些照片不仅让幼儿了解发生的事件,更让幼儿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共同体会时喜时忧的情感,大大提升了交流的有效性。当然,“再现游戏过程”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拍摄照片和录像之外,有时幼儿的亲身示范也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多创设机会——让所有幼儿都“有话可说”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在游戏交流的过程中,如果请广大倾听的幼儿也一同来模仿扮演角色、一同来练习动作、一同来模仿语言、一同来感受角色情感……这样不但能提升幼儿的关注度,也便于幼儿在模仿中学习。只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错失一些好内容,降低交流中幼儿的参与度。

红红:今天我是海宝家的妈妈。

师:让我们看一看,妈妈在干什么(教师打开照片,所有幼儿都非常惊喜,因为他们看到娃娃家的妈妈正在给宝宝洗澡,这显然是以往游戏中没有的情节)?

师:今天海宝家有两个宝宝,是吗?

红红:是的。

师:那妈妈为什么要给两个宝宝洗澡呢?

红红:因为他们很脏。

交流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可能教师觉得娃娃家的妈妈说出“为脏而洗澡”就已经大功告成了,殊不知“给宝宝洗澡”这样一个新的游戏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游戏交流的精彩度。“你的妈妈帮你洗澡吗”“你的妈妈是怎么帮你洗澡的”“怎样洗才能洗干净”这些都是幼儿驾轻就熟的话题,和幼儿进行贴近生活的话题讨论,我们可以将游戏中的一些闪光点加以“固定”并“放大”,让它们不仅成为所有幼儿的共同经验,更能够为第二天游戏的深入开展提供契机。

总之,小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多“敢说”“乐说”“多说”的氛围,和幼儿一起共享畅谈游戏的乐趣。

附:小班幼儿游戏方案

执教/浦东新区东港幼儿园陈慧平

一、现状分析

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但小班幼儿在开学初哭闹现象严重,还无法投入到自主游戏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只是纯粹地操作摆弄玩具,模仿一些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和劳动的动作,没有明确的游戏目的,角色游戏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游戏主题

喜羊羊医院、美羊羊超市、羊羊烧烤吧等。

三、阶段目标

1.激发一定的角色行为,培养角色意识。

2.稳定原有游戏主题,尝试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3.建立游戏常规,如正确使用玩具,爱护玩具,乐于主动帮助整理玩具。

四、观察要点

1.观察游戏情节是否有一定的发展,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水平。

2.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对投入的新材料是否感兴趣以及他们是如何使用的。

五、游戏材料准备(见下表)

游戏主题 材料准备

喜羊羊医院 听诊器、盐水瓶、病历卡、药瓶、医生制服、一次性口罩等。

美羊羊超市 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生活用品、收银机等。

羊羊烧烤吧 自制的各种烧烤材料、烧烤炉、一次性盘子等。

娃娃家 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洗衣机、晾衣架、衣橱、浴缸、微波炉、

冰箱、餐桌、餐具、围兜等。

小小建筑师 自制砖块若干、积木、垫子、收集的汽车等。

小汽车 自制汽车、各种车的标志。

休闲吧 各种图书、拼图等。

混龄游戏实施的价值和建议


导读: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一种虚构的行为,一种有规则的行为,一种社会性行为。

现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孩子,而邻居间又缺少一定的交往。这样孩子的交往圈子非常狭小,而且独生子女在家中无同伴玩耍,无弟妹要他照顾,父母以他为中心,家中东西也是他个人所有。在这种环境下若不加以引导只能使他们独占意识膨胀,自我中心倾向得不到削减,甚至日益严重。加上缺乏集体生活的体验,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就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严重阻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的独特价值体现在: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一种自发的行为,一种虚构的行为,一种有规则的行为,一种社会性行为。

在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资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

然而幼儿园里的游戏基本为同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但是幼儿园的同龄游戏给孩子们提供的交往空间和层次上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在翻阅了一些文献,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我在中大班组织了一系列的混龄游戏,并获得了一些认识。

一、幼儿园需要混龄游戏完善幼儿个性发展

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发现,由于现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幼儿教育策略的失调;功利社会背景下幼儿正常交往生活的剥夺;竞争状态下幼儿的孤立化以及生活环境的都市化、媒体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异龄伙伴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这对现代独生子女幼儿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方面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也造成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

经实践证明,混龄游戏给不同年龄层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如混龄游戏给中班的幼儿带来了年长幼儿温暖的问候,给大班的幼儿主动关心弱小幼儿的机会。在一次推小车的游戏中,中班一个幼儿不小心弄疼了,旁边大班的孩子不停地揉着,还安慰着说:“没关系,没关系,不疼的……”。如果幼儿园对幼儿异龄同伴交往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对幼儿来说,将为其发展提供一重要环境和机会。因为异龄同伴群体类似于一个温馨的家庭,不同年龄的幼儿象“兄弟姐妹”般一起生活着,比较贴近于个体社会人际生态的实际。这一交往活动拓展了独生子女幼儿交往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到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爱、帮助之情,对他们的社会性认知、积极的情感、亲社会性行为、归属与爱的满足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Hartup,1992;Asher&coie,1990)。因此,在我国现代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过混龄游戏深入探讨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教育价值,其实际意义也更加明显了。

二、游戏的内外因素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混龄游戏的游戏本身是本次研究中一重要的内容。游戏外在客观的因素有游戏时间,材料和场地,游戏自身内在的因素有游戏本身的性质以及游戏者自身的认知经验和年龄等。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不管是游戏外在客观条件还是游戏自身条件都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游戏外在的客观因素如游戏的材料,游戏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有无幼儿利他行为产生的机会。材料少的游戏中,中大班幼儿为了大家能够共同游戏,会有谦让或合作的表现。其次,游戏者自身的认知能力等经验之间的水平差距是促发幼儿利他的直接因素,中大班幼儿存在着知识经验和水平上的差距,在一次中大班幼儿结伴玩绳子的游戏中,大班幼儿主动教中班幼儿跳绳,大家一起探讨玩绳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班幼儿的价值是同龄游戏中无法实现的。再者,游戏的性质,如合作性,竞争性的混龄游戏都是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有效资源,如两两合作的游戏中,要求中大班幼儿互相合作;在要求大帮小的游戏中,大孩子主动帮助弱小的幼儿……

三、老师和同伴在混龄游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混龄游戏中除了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差距会促使幼儿利他行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而产生利他,如:老师的游戏组织安排,提醒……包括游戏的性质在内的这些因素的制造者都是幼儿园中的另一个主体——老师。首先是老师对游戏如何恰倒好处的组织,处理好材料的多少,人员的安排,游戏的选择;然后,老师在活动中最直接的提醒和指导,一句委婉的语句给予孩子提醒,或者一个微笑点头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还有,老师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与不同年龄层次幼儿交往的机会和环境。

混龄游戏中的交往实际上是异龄同伴交往的一个过程,混龄游戏中的利他行为实际也就是异龄同伴交往的结果。这一结果离不开游戏中的同伴,只有与之交往才能懂得游戏的潜规则,在不断的适应规则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另外同伴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同伴间的互相模仿。幼儿现阶段各种道德行为的养成最大的途径就是模仿,不仅对大人的模仿,还有对自己同伴的模仿。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龄游戏后,中班幼儿也主动地去帮助同龄幼儿或有困难的幼儿,这是他们在混龄游戏中的进步。所以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环境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在一系列游戏过程中认识到混龄游戏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但是由于混龄教育,混龄班的开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针对目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提出一些供参考的建议。

一、完善混龄游戏,扩大其优势,扩展至其他教育领域

在游戏领域,幼儿的社会性有着很好的发展。为了使混龄的效果更为扩展,可以扩大到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一起感知,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异龄同伴间的交往,如外出感知春天、秋天时,可以让每个姐姐哥哥带一个弟弟妹妹:熟悉幼儿园的墙饰时,可以让年长的幼儿为弟弟妹妹当讲解员等。另外,手工制作、绘画、打击乐、续编故事、诗歌、看图讲述等也都可以成为幼儿异龄同伴间一起活动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中介。因此,在游戏领域中,可以把角色游戏、竞赛游戏、表演游戏作为素材,通过创设适宜的、新颖独特的情境,灵活运用榜样示范、竞赛评比等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如果能积极发挥幼儿间互助合作的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判断问题情境中蕴含的规则,并探索问题情境的相应解决办法,幼儿的爱心、责任心、自主性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混龄游戏,更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利他行为发展。

不同跨度的混龄游戏对幼儿产生谦让、合作等利他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各年龄层幼儿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混龄游戏,确定好明确的被试主体,使游戏的作用更能有针对性的发挥。小跨度和大跨度的混龄游戏对幼儿的利他行为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在能力和知识经验有差距的游戏中,更有利于幼儿帮助和合作等利他行为发生。有一次我带着中大班孩子一起去帮小小班孩子穿衣服,很明显的两个班的孩子都成了大孩子,更有责任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年龄资源,相应的开展一些大跨度大的混龄游戏,如幼小衔接的活动。

游戏性质要求合作的混龄游戏更有利于年幼幼儿合作的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年长幼儿帮助、谦让行为的形成。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为了幼儿能逐渐去自我中心,可以给他们组织一些合作性质的混龄游戏,如现在的很多民间游戏都是属于合作性质的。同时游戏材料的数量影响幼儿分享和谦让的利他行为的产生。为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混龄游戏的材料准备是很重要的。

三、充分利用在混龄游戏中老师与同伴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的作用

为了满足各年龄幼儿发展的多种需求,教师首先需要具备有关各个年龄段幼儿发展与学习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丰富的教育策略。将幼儿视为不断学习、发展着的个体。教师必须具有为幼儿设计开放的、多元学习经验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发展。教师必须了解“何时”、“怎样”采用“同龄”或“混龄”方式对幼儿进行分组,以及如何设计幼儿合作学习任务等。同时教师日常的言语、表情都可以作为强化的工具。

为了促成不同年龄幼儿间的交往,在环境创设上幼儿教师可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在园内可以把大的活动室分割成若干小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年龄的孩子之间有共同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场所,有共同进餐的地方,也有共同休息的地方,这一点我所进行实验的两个班就是这样,更加方便幼儿的交流;在教具、玩具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需要,如既有年幼幼儿喜欢的布娃娃、机器人等玩具,也有年长幼儿喜欢的图书、智力拼插玩具等。

老师在混龄游戏中对幼儿产生利他行为的作用,势必会要求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在混龄游戏中,老师面临着多元目标的挑战,迫使老师提高环境创设的能力,并且对老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喜欢《活动区游戏中规则的建立和实施》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规则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浅谈活动区游戏中教师的评价过程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 幼儿游戏到底谁说了算——在记忆游戏中让幼儿尝试自主建立游戏规则 记忆游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是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在相互交往操作中按照规则完成的游戏活动。我们将互动游戏“萝卜蹲”借用到中班幼儿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游戏实录一:“萝卜...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材料,幼儿游戏规则建立的助推剂 游戏规则是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行为以及互动关系的具体要求,它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维果茨基曾说:“游戏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开展好游戏...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建立规则——以中班角色区“小餐厅”为例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

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模式也日趋完善,游戏成为了孩子一日生活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直接影响着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享受活动区游戏的乐趣,才...

2019-12-19 阅读全文

记忆游戏对幼儿具有挑战性,是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在相互交往操作中按照规则完成的游戏活动。我们将互动游戏“萝卜蹲”借用到中班幼儿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游戏实录一:“萝卜...

2019-12-16 阅读全文

游戏规则是游戏活动中限制、调节游戏主体行为以及互动关系的具体要求,它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维果茨基曾说:“游戏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开展好游戏...

2019-12-16 阅读全文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则)的建立不仅是未来社会文明的需要、目前集体教养的需要,同时它有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中班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

2019-12-16 阅读全文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

2019-12-16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