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玩具坏了以后......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园玩具游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案例:玩具坏了以后......”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带自己心爱的玩具来园,在自由活动时相互交流、嬉戏玩耍,从中也促进了他们各种能力的提高。但是幼儿在自由活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弄坏玩具的现象,作为教师如何妥善处理引导,使幼儿的游戏得以延续和深化呢?

实例记录

自由活动中有几个小男孩带来了一些变形玩具,吸引了一部分小朋友一起游戏。他们拆拆叠叠,灵活地变换着玩具的不同形状。玩着玩着,只见思思高叫着:“火车侠来了!”说着就举起了玩具飞向了吉宏信,吉宏信当然也不甘示弱,马上还击,你直冲我就斜飞,打得不亦乐乎,其他的小朋友看他们玩的有劲也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是变形玩具毕竟是塑料制作的,经不住他们的激烈拼斗,思思手中的玩具被撞掉了一只翅膀。这下小个子的思思哭叫起来:“这是我妈妈新买的呀,呜呜——”与他争斗的吉宏信傻眼了,不过脑子反应挺快,马上说:“我帮你修。”但是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弄了半天也没有修好。“呜呜——,呜呜呜——”思思又哭叫起来,并用手去推吉宏信,眼看着游戏就要变成“战争”,其他的小朋友都急着来汇报他们的情况。

我先安慰思思:“你别哭,别着急,”接着又发动小朋友:“玩具坏了怎么办啊?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好吗?”“好!”小朋友围了过来。“老师,可以用胶水粘。”张晓文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说干就干,孩子们兴冲冲地取来了胶水,进行粘贴,他们七手八脚地涂胶水,拼呀接呀想方设法想粘住,可是翅膀还是在掉下来。“胶水粘不住,还有其他的办法吗?”“用透明胶”,“用双面胶”,“用浆糊”,“用……”,平时我们用的可以粘贴的东西几乎都想到了,我还提供了一些橡皮泥、剪刀、小棒、硬纸等材料。他们试了这个又试了那个,翅膀还是没能拼上去。“张老师,这个玩具不能修了,不好玩了,扔了算了。”“还是拿回去叫他爸爸修吧!”看来他们已经有些泄气了。

我拿过断裂的翅膀,指了指断开的地方说:“你们看,最主要是接头断了,怎样连接好是关键。动动小脑筋,你们一定能想出好办法。”“张老师,我知道了,做个接头就可以插进去了。”虞杰激动地叫了起来。新的思路打开了,孩子们的兴奋点再一次被激发。于是他们又开始忙乎了,有的说用橡皮泥做,有的说用小棒接,有的说用火烫一下后插钉子,……看来他们知道的也不少呀!想了很多办法之后,最后我看到他们用橡皮泥把小棒粘在翅膀的接头处,然后用透明胶缠住,尽管贴得横七竖八,但是总算能够把翅膀插上去了。孩子们兴奋地叫了起来:“张老师,修好了!又可以玩喽!”

思思破涕为笑了,我轻轻拍了拍他的小脸,说:“玩的时候要小心啊。”走开的时候听见几个孩子这么说着:“我们玩的时候不要再撞了,这样就不会坏了。”“对,火车侠飞起来时大家分开一点。”“我们给火车侠造个休息的地方吧!”……

分析;玩具是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助玩具可以使孩子的活动更加丰富,时间更加持久,活动中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提高。但是还也会因为玩具的损坏产生许多矛盾,比如在行为上表现为同伴间的争吵,在心理上因为玩具的损坏而产生害怕、担心、焦虑,并由此表现出自己内心一定的品德意识等,我通过孩子在

活动中玩具弄坏之后的观察和引导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教师的介入、支持作用

在孩子最需要时的介入,会更受到孩子的欢迎和认可。介入后在指导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尊重他们的想法,发挥出谈的自主性。活动中,当孩子修理玩具碰到困难时,教师的信任与期待鼓励了他们大胆动手动脑;当孩子泄气时,教师的适时点拨,扩展了孩子的思路;材料的充分提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由尝试、操作,为孩子解决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虽然只是中班的孩子,但是在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尽量提供充足材料。孩子通过各种材料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感性经验,在比较、探索、操作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相互的讨论提议中,孩子的合作性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萌发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修理活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碰到困难不害怕,积极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引发了幼儿自觉爱护玩具的情感,并将这种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在行为。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教学故事(贺剑虹):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快跑呀,蜜蜂会蛰人的!”“不会的,它是来采蜜的!”我顺应幼儿的兴趣点随机生成有关蜜蜂的谈话活动。我正准备打开窗户让蜜蜂飞出去,结果保育员张老师用苍蝇拍将蜜蜂打死了。女孩子们伤心地哭起来:“蜜蜂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为什么要打死它啊?”孩子们又开始议论起来。

师:“蜜蜂为什么会飞到我们教室里来呢?”

生:“我带来的那盆花在门口开了,它看见花就飞进来了。”;“它肯定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门后面有个蛋糕盒,上面还沾着奶油呢!”;“门后的垃圾桶里还有我们刚吃剩的苹果核。”

师(不解地问):“为什么有奶油和苹果核蜜蜂就会来呢?难道它喜欢吃这些东西吗?”

生:“它们都有香味,蜜蜂就是闻到香味才飞进来的。”

师:“原来如此。”

生:“蜜蜂把采来的花蜜给我们人喝,那它自己喝什么、吃什么呢?”;“蜜蜂

真的有好多种吗?”

师:“我也不太清楚,今天回家我们一起找找有关蜜蜂的资料吧!”……

师:“刚才张老师打死蜜蜂,有小朋友说不应该打死,有小朋友说一定要打死它,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生①:“老师是为了不让我们被蜜蜂蛰到才打死它的,我觉得张老师做的对。”②“那也不应该打死它啊!要是它的爸爸妈妈知道它死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们把窗户打开让它飞出去不就行了吗?”③“我们用橡皮泥给它做个家吧!”④“我们和它一起跳个蜜蜂舞吧!”⑤“我们帮它画好多同伴贴在墙上,那它就不会到处乱串,也不会寂寞了。”……

教学反思(贺剑虹):①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外,还应灵活调整教育计划,把握教育时机,使活动发挥最优效益。本次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及时调整教育内容,组织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及开展相关的谈话活动,从而促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使活动达到最优效果。②孩子们对于打死蜜蜂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是我没料到的,当我组织孩子们讨论后,又自然地生成了一系列有关蜜蜂的主题探究活动(画蜜蜂、歌表演、制作蜜蜂的家、探究蜜蜂的家族……),使我和孩子们

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同伴评点(刘婷):我们知道每个幼儿都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那双敏锐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发现周围变化着的事物和有趣的小昆虫。“蜜蜂”幼儿尤其喜爱,可是突然被配班老师打死了,幼儿自然心疼到极点。对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贺老师又是一次引发孩子探究学习的好时机。通过讨论、思考,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蜜蜂为人类作的贡献,更理解了蜜蜂飞进教室的原因。贺老师不仅善于关注孩子的言行,更关注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情感态度的影响,并及时调整了孩子的情趣和注意力,使孩子很快从悲伤中走出来,尽快地投入到主动探索学习中。

园长引领(李忠):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提问,如:“蜜蜂为什么会飞进教室?”“蜜蜂怎样飞进来的?”“蜜蜂飞进教室要干什么?”……幼儿的小脑袋里装满了疑问。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急于将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送给幼儿,而是营造了讨论的气氛,引发孩子将疑问表述出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争议点,造成幼儿某种程度上的认识冲突,使孩子们的思考层次逐步提升。这一案例教师的角色定位恰当,发展了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品质,虽然师生的讨论似乎没有找到“蜜蜂飞进教室”的真正原因,但通过讨论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发现、观察、研究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世界。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继续围绕这一案例的过程引申出许多探究性课程。

案例:冲突发生以后


观察实录:早晨,张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符老师早!""张菁依,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郁婷打她了。是哪个小朋友啊?"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很腼腆,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陈郁婷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陈郁婷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奶奶似乎觉得我在放纵孩子,不再理会我,直接上前不留情面地教育陈郁婷。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但是看张菁依时,眼里也露出了一丝仇视。

分析与对策:

一、从孩子来看。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亲人与宝宝肌肤间的触摸、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宝宝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人,感受到与人交往是一种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案例中张菁依性格内向,过去在幼儿园里很少言语,很少与小伙伴一起玩乐,而现在有了改变,她愿意与同伴交换分享自己的玩具,现在与同伴在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还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她感到了惶恐,所以选择了逃避,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发出了求助信号。

二、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为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她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我们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没有矛盾的交往环境。但是当孩子面临"危机"时,交往不顺利时,她下意识地"竖起了母鸡的翅膀驱赶敌人",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消极影响。这里的"孩子"既包括自己的孩子张菁依也包括陈郁婷。前者在奶奶对同伴责备时感觉到与同伴交往的不安全因素,这也许会阻碍她下一次同种类型的交往;后者在这次与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无奈,反常态的坚持正是表现之一。

三、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适应社会决定了生存与否。同时,幼儿的交往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成人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那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们该为幼儿的社会性交往做些什么呢?新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园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包括家长、教师乃至孩子生活周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支持者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机会。从本案例的角度望出去,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一扇扇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往--合作者平等交往不是指谁对谁的交往,而是成人与孩子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双方都作为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其核心是: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特权。在这样的交往中,成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安全的交往氛围。在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来的同时,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谈,询问交往的情况,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的,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反应,她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引导者前文提到,幼儿的交往技能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还远远不够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成人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成人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玻璃杯碎了以后


户外游戏结束后,我让小朋友们先回活动室喝水休息,而我自己还在操场收拾游戏用的悬挂物。还没收拾完,就有几个小朋友从活动室里冲出来对我说:“蒋老师,不好了,强强把你的玻璃杯打碎了!”我顾不上收拾器械,赶紧冲进活动室。只见我喝水用的大玻璃杯已掉在地上成了许多碎片,强强哭丧着脸蹲在地上,一手拿着杯盖,一手还拿着一片大玻璃片。旁边围着许多小朋友,有的在指责强强,有的在指指点点正伸手捡碎片。我连忙制止他们,可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议论,眼睛还是紧紧盯着那一堆碎片。我灵机一动,引导幼儿根据“杯子碎了”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一、想问题:

我问:“小朋友们面对这一堆碎片,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于是小朋友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强强为什么要拿老师的杯子?杯子是怎么碎的?什么样的杯子不会碎?杯子掉在地上的碎片为什么不一样大?这些碎片有哪些形状?这些碎片有哪些害处?也有用处吗?有没有办法把碎片粘回杯子?怎样保护玻璃杯?等等。

二、分组探索并记录:

根据孩子们对不同问题的兴趣,我让幼儿自由组合,分组开展探索活动。每组发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把探索结果记录在纸上。对于要探索什么杯子不容易碎的小组,我为他们提供了玻璃杯、铁杯、塑料杯、瓷杯、瑭瓷杯;对于要探索怎样保护玻璃杯的小组,我为他们提供了玻璃杯、布、毛线、塑料编织带、苹果包装袋、橡皮泥等;对于要探索碎片形状的小组和碎片的用处害处的小组我为他们提供了棍子、聂子。我给孩子们提出注意安全、不能大声争吵、各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的要求后就放手让幼儿自行探索。

三、展示记录,汇报探索结果:

探索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把记录图张贴在认知区的墙壁上,然后请各组的代表介绍给大家听,教师做一些相应的小结。

第一组幼儿的记录是一张画,画上有四个小男孩和一个大人,有的小孩下面打了个“”有的小孩下面打了个“”,代表介绍说:“有的小朋友认为强强很顽皮,在玩老师的杯子,结果把老师的杯子打碎了;有的小朋友认为强强要用老师的杯子喝水;有的小朋友认为强强不喜欢自己的小铁杯,喜欢老师的玻璃杯;有的小朋友认为强强要帮老师倒开水送给老师喝,不小心打碎的;最后大家认为是最后一个原因,所以最后一个小孩下面打了一个“”其他小孩下面都是打“”

我请强强说出实际情况,强强说:“我们大家都可以在班上喝水,老师一定也口渴了,就想倒一杯水给老师喝,可不小心被小朋友碰了一下就打碎了。”我说强强自己喝水能想到老师,老师谢谢强强,小朋友们平时也应象强强一样多想着别人好吗?

案例: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

第三环节: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语言的教学活动,要求幼儿边说边进行操作

1.师“:我们来和玩具做个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

(1)提问:你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玩具?

(2)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和自己玩具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自己的篮子里

2、认识颜色标记,按标记分类

师“:这儿有两种颜色卡片,请小朋友给你的玩具找朋友吧!想一想,该找哪一种颜色的卡片做朋友呢?

师“: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我们喊一喊它的名字!

红绿标记说:我这儿是红绿玩具的家,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

3、检察幼儿活动,集体纠正。

师“是什么标记,这个颜色的玩具住在哪里,请你送它回家吧!”

活动小结:小朋友都把玩具送回了家,它们很高兴。你们手上的标记也想找朋友,我们到外面去给它找朋友吧。

幼:我拿的是红色的.

幼:我拿的是绿色的片片.

我拿的是红色的雪花插片.

幼: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我要找红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要找绿色的卡片做朋友.

我也要找绿卡片做朋友..

幼::拿的是红色的卡片

我拿的是绿色的卡片.

幼:我要送红色的玩具回家

我要送绿色的玩具回家.

幼:红色的玩具.

红色的玩具在这里.

红玩具我送你回家.

幼:绿色的玩具.

绿色的玩具在这里.

绿玩具我送你回家.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并有讲述操作过程的兴趣.能认识颜色标记,并学习按颜色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

案例:送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在向片片问好的同时进行对片片的初步感知和了解,并能初步区分出片片的颜色。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并为幼儿初步学习分类的活动打下了一个伏笔.并结合语言让幼儿边操作边进行讲述。

第三环节:幼儿尝试进行操作,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于这个活动的理解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加深对于颜色的理解.

师“:出示红绿卡片:“看,这里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红色的叫红片片,绿色的叫什么?”我们一起向片片来问声好。

出示红绿两个筐

师:“这是片片的家,看看它们什么地方不一样?谁是红片片的家,谁是绿片片的家?

你拿的是什么片片?应该送到哪个家?”

将玩具按颜色进行分类。

出示各种玩具师:看这里还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你们也把玩具送回家吧!红筐里住着谁?它们为什么住在一起?绿筐里住着谁?它们为什么住在一起?

幼:有许多片片。

有红颜色的,有绿颜色的幼儿一人拿一个片片,边拿边说“片片好”。

幼:有的是红颜色的,有的是绿颜色的。

红色的筐是红颜色的家

绿色的筐是绿颜色片片的家。

我拿的是红片片应该送到红颜色的家里。

我拿的绿片片应该送到绿颜色的家里。

师:我找到了红色的太阳花.

我找到了红色的积木.

幼儿动手操作

红筐里住着红玩具,他们都是红颜色的。

绿筐里住着绿玩具,因为他们都是绿色的。

活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学习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幼儿有参与活动的兴趣,愿意讲述操作过程。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对教室周围环境中颜色的感知,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在游戏送玩具回家的过程中理解颜色标记的简单问题。但我觉的这个活动不仅局限在一节课当中,在辅导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开展此项活动,加深幼儿对于这个活动的巩固和认识。

相信《案例:玩具坏了以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玩具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牛奶翻倒以后 背景: 每天阿姨把点心和牛奶放在生活区内,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的时间段内自由的去吃点心和牛奶。结果…… 活动情景: 自主游戏开始后不久,陈朱缘、吴雨菲、钱李尧、张奕绮和陆逸凯就来到生活区用点心了。与以往一...
    2021-06-02 阅读全文
  • 案例:冲突发生以后 观察实录:早晨,张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符老师早!""张菁依,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郁婷打她了。是哪个小朋...
    2021-06-09 阅读全文
  • 案例:蜜蜂飞进教室以后 教学故事(贺剑虹):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快跑呀,蜜蜂会蛰人的!”“不会的,它是来采蜜的!”我顺应幼儿的兴趣点随机生成有关蜜蜂的谈话活动。我正准备打开窗户让蜜蜂飞出去,结果保育员张...
    2021-06-02 阅读全文
  • 案例:玻璃杯碎了以后 户外游戏结束后,我让小朋友们先回活动室喝水休息,而我自己还在操场收拾游戏用的悬挂物。还没收拾完,就有几个小朋友从活动室里冲出来对我说:“蒋老师,不好了,强强把你的玻璃杯打碎了!”我顾不上收拾器械,赶紧...
    2021-05-25 阅读全文
  • 案例:玩具回家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
    2021-05-22 阅读全文

背景: 每天阿姨把点心和牛奶放在生活区内,让孩子在游戏活动的时间段内自由的去吃点心和牛奶。结果…… 活动情景: 自主游戏开始后不久,陈朱缘、吴雨菲、钱李尧、张奕绮和陆逸凯就来到生活区用点心了。与以往一...

2021-06-02 阅读全文

观察实录:早晨,张菁依的奶奶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符老师早!""张菁依,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陈郁婷打她了。是哪个小朋...

2021-06-09 阅读全文

教学故事(贺剑虹):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教室里顿时一片混乱。“快跑呀,蜜蜂会蛰人的!”“不会的,它是来采蜜的!”我顺应幼儿的兴趣点随机生成有关蜜蜂的谈话活动。我正准备打开窗户让蜜蜂飞出去,结果保育员张...

2021-06-02 阅读全文

户外游戏结束后,我让小朋友们先回活动室喝水休息,而我自己还在操场收拾游戏用的悬挂物。还没收拾完,就有几个小朋友从活动室里冲出来对我说:“蒋老师,不好了,强强把你的玻璃杯打碎了!”我顾不上收拾器械,赶紧...

2021-05-25 阅读全文

第一环节:让幼儿首先感受玩具的颜色,并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玩具颜色的不同,同时建立红色和绿色的颜色概念.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性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环节:让幼儿认识颜色的标记,让幼儿从一种表性的认识上...

2021-05-22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