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美工活动方案:快乐的歌唱家
发布时间:2019-12-12 幼儿园中班歌唱活动说课稿 幼儿园歌唱活动方案 幼儿园中班美工说课稿活动目标1.体验大家一起布置环境的快乐,知道自己的小手很能干,可以装扮我们的活动室。
2.学习看折纸图示,在理解图示与步骤的基础上,折出小青蛙,并添画细节部分。
3.愿意并喜欢参加活动,在画画、唱唱、贴贴的活动中发展手部肌肉。
活动准备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小昆虫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有装饰活动室的愿望。
物质准备:折纸示意图,小青蛙范例,折纸用纸,荷叶与荷花的背景图,《悄悄话》磁带。
活动过程1.活动导入,引起幼儿折纸兴趣。
(1)师:夏天到了,看池塘里什么开放了?池塘里除了有荷花,还有什么呢?(教师边说边出示荷花及池塘等教具,并和幼儿一起讨论把它们贴在活动室的哪个区域。)师:呱呱呱,谁来了呢?这里住着一群小歌唱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教师变魔术似的从"池塘"后面变出一只小青蛙,让幼儿看看青蛙的外形及制作,随后又变出了一群小青蛙。)师:谁愿意来摸摸它?它还会变呢。(教师折出的青蛙是可以当玩具玩的,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2)请一个幼儿来摸摸会跳的青蛙。(请了一个小女孩,她很高兴地摸了摸小青蛙,小心翼翼地按住了青蛙的尾部,看到小青蛙真的跳起来了,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看到青蛙跳起来像真的一样,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想凑上前看个究竟。)2.看折纸示意图,理解各张折纸示意图代表的意思。
师:这里有小青蛙折纸的示意图,你们能看懂吗?
请幼儿一起说说虚线、箭头所表示的意思,对看不懂的地方,做局部示范。
3.幼儿折小青蛙。
(1)鼓励幼儿先看懂折纸图示再折,折的时候注意角与角对齐,边与边对齐。
(2)幼儿折纸,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加以指导和帮助。
(3)为折好的小青蛙画上花纹,一起唱《小青蛙》的歌曲,玩一玩折好的小青蛙。
4.活动结束。
大家一起把小青蛙装饰到池塘里,再唱唱跳跳,游戏结束。(OK语录网 Www.968oK.Com)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爱唱歌的猩猩》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爱唱歌的猩猩》
活动目标:
1、掌握歌曲的跟唱呼应形式与唱词部分。
2、探索认知散响乐器沙球3、感受音乐中的AB结构4、引导热爱与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活动准备:音乐播放器、绘本、沙球 13个活动过程:
暖身:问好故事引入:绘本《抱抱》,同步教学歌曲律动与歌唱:
1、模仿猩猩的动作和叫声2、拍打身体打击乐3、合音乐的原地律动4、开动森林小火车5、乐器探索:沙球6、A段摇摆沙球,B段用沙球当麦克风演唱。
尾声:森林小火车
幼儿园中班活动教案:青蛙唱歌教案
中班主题活动青蛙唱歌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等内容,区分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能用不同的语言节奏大胆想象、表现青蛙的叫声,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主题活动课,快来看看青蛙唱歌教案吧。设计背景:
有关动物的主题是每个年龄阶段幼儿都非常喜爱的内容,但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要把握的主题要点是不同的,对于中班幼儿则侧重于感知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的关系等等。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按以往的经验,教师可能会教给幼儿许多关于动物的歌曲,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喜爱和了解。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歌唱似乎又忽略了音乐自身特有的知识语汇和本体功能。那么在主题进行中,如何使音乐既起到纽带作用,让幼儿在其特有的愉悦感中逐步推进主题的进展,同时又不失音乐所蕴涵的技能要素,使幼儿获得音乐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在动物主题中,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动物的特征之一,模仿青蛙和其他动物叫声是幼儿的兴趣点,而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是中班幼儿应获得的知识点,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集体活动“青蛙唱歌”。
活动目标:
1、区分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的叫声。
2、能用不同的语言节奏大胆想象、表现青蛙的叫声。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大荷叶一张(能容纳活动中的幼儿)
2、指偶:小青蛙和老青蛙
3、幼儿自画害虫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合作游戏“荷叶和风”,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
1、出示荷叶:——“小朋友,你们看,这会是什么?我们一起把它打开吧!”——“荷叶长在什么地方?如果一阵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
2、倾听高音区轻柔缓慢的音乐,体验游戏“小风和荷叶”——“听!风来了,你觉得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轻轻的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呢?”
3、倾听低音区强烈快速的音乐,体验游戏“大风和荷叶”——“又有一阵风吹来了,听!这又是一阵怎样的风呢?”——“当大风吹来时,荷叶又会怎么样呢?”
4、交替进行高低不同的音乐,愉快游戏“会变的风和荷叶”——“风会变吗?仔细听音乐里的风是怎么变的?”——“风停了,荷叶怎么样了?”(说明:以上环节旨在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幼儿多通道感官的共同参与,从而感知音乐的高低变化与身体动作之间的联系。)
二、体验音乐的高低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
1、出示荷叶上的青蛙。——“谁最喜欢荷叶?”(青蛙)——“小青蛙们,我们一起跳到荷叶上吧!”(幼儿轻轻跳上荷叶)
2、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想象青蛙的叫声。——“青蛙在荷叶上喜欢干什么?它是怎么叫的呢?”(幼儿用不同的语言节奏想象表现)(说明:这一环节教师可视条件制作多媒体以帮助幼儿拓展想象的空间,如:宁静的夏夜,静静的湖面上有许多荷叶,在大大小小的荷叶上坐着许多青蛙,它们这个“呱呱”,那个“呱呱呱”,高低起伏,象在开演唱会……)——“原来青蛙有那么多不同的叫声,它就像我们人一样,不一样的节奏就好像在说不一样的话。”“呱呱!呱呱!”(你好!你好!)“呱呱呱呱呱呱呱!”(今天我呀真高兴!)“呱呱呱!呱呱呱!”(真热啊!真热啊!)……(说明:幼儿在交流表现中,不仅获得了语言节奏这一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更关注到动物与我们人类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多角度的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
3、试着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和老青蛙。(说明:当幼儿对青蛙的叫声产生浓厚兴趣时,教师可对幼儿的兴趣进行迁移,借助老青蛙和小青蛙不同的叫声来提升幼儿对音乐高低变化的认识。“来来,我是一颗菠菜,菜菜菜菜菜菜……”这首歌曲幼儿非常熟悉、喜爱,它的旋律很具诙谐幽默的感染力,体现老青蛙和小青蛙歌唱时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它的音域跨度也很适宜中班幼儿的嗓音特点。因此,将这首歌曲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改编翻唱,并借助指偶表演一定能引发幼儿歌唱的兴趣。)指偶表演:“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片绿绿的荷叶,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跳上了这片大大的荷叶。小青蛙见了老青蛙连忙有礼貌地打招呼:‘呱呱!’(高八度),老青蛙见了小青蛙也热情地说:‘呱呱’(低八度)。小青蛙很想和老青蛙交朋友,就用它那清脆的声音介绍自己:‘呱呱,我是一只小青蛙,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高八度)’老青蛙觉得一个人很孤单,也很想和小青蛙做伴,它就用那低沉的声音介绍自己:‘呱呱,我是一只老青蛙,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低八度)’他们越唱越高兴……”
4、初步尝试同声合唱。——“你喜欢小青蛙还是老青蛙的歌声呢?为什么?”(幼儿自由选择演唱)——“虽然老青蛙和小青蛙的声音不同,一个尖,一个粗,但它们很喜欢在一起唱,因为它们觉得那样很快乐,你们想试试吗?”(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同声合唱)(说明:在熟悉的歌曲、音乐的高低变化、自主选择的叫声这三者的融合中,幼儿不仅获得了音乐的要素,更体验到了歌唱的快乐!)
三、音乐游戏:青蛙捉害虫
1、引出青蛙捉害虫,用动作交流表现。——“青蛙除了喜欢唱歌还喜欢干什么?它们是怎么捉害虫的?”(鼓励个别幼儿大胆表现捉害虫的动作)
2、倾听高低变化的音乐,探索青蛙捉害虫的方法。——“害虫一会跳得高,一会跳得低,青蛙怎么样才能抓住它们呢?”
3、幼儿随音乐的变化进行游戏。(说明:“害虫”是幼儿在区角活动所研究的“动物喜欢吃什么——青蛙喜欢吃什么”中自制出来的。教师可将它们垂钓于一根长竿上,随着音乐不规则的高低变化,忽高忽低地抖动长竿,犹如害虫在庄稼地里跳动,幼儿一边跳跃一边捕捉害虫。在游戏的愉悦中,用肢体动作再现音乐的高低变化。)
活动建议:
在活动中,教师可视幼儿的兴趣点在区角活动进行延伸,如:在探索角提供更多的动物指偶,引发幼儿想象更丰富的语言节奏表现不同动物的叫声,并提供录音机,以便幼儿自由录制,与同伴交流。在表演角:投放青蛙的头饰、服装、道具等,引导幼儿将“青蛙唱歌”改编成音乐剧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喜欢的歌曲根据情节内容进行改编翻唱。……
中班歌唱活动教案:《风儿》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内容,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苹果变红的游戏,在熟悉第一段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内容,尝试替换部分歌词。
3.体验游戏的快乐,产生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电教课件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活动,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教师:小小风儿是位音乐家,她最爱唱歌了,甜甜的歌声到处撒,苹果听了红透脸。你们听她又开始唱了。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1)教师用较慢的速度范唱歌曲,
(2)歌曲范唱完,通过提问的方式回忆歌词内容,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带着问题倾听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4)用验证的方法再次倾听歌曲
3、导入苹果变红的游戏,熟悉歌曲。
(1)教师范唱导入苹果变红的游戏。
(2)请一位幼儿上来,和教师一起参与游戏。
(3)请一部分幼儿上来,和教师一起参与游戏。
4、导入樱桃树,通过替换歌词的方式对歌曲进行反思。
(1)出示樱桃树,请幼儿用她们的方法让樱桃树变红。
(2)反思为什么樱桃没有变红。
(3)苹果替换成樱桃进行游戏。
(4)将替换前后的歌词唱在一起,检验对歌曲的掌握。
5、放松活动。
(l)通过课件引入雾霾。
(2)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唱歌的小雨滴
活动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雨,尝试从音乐的角度去感受雨声。
2.能对雨声进行联想并尝试用动作去表现自己对雨声的感受。
3.体验音乐联想和用身体动作表现自然现象的快乐。
教学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了解雨的自然现象,有意识地观察人与物在雨中的表现。
物质材料准备:自制课件(“风中的乐曲”音乐,雨声、“雨中的乐曲”音乐、雨的动画。),三块画布(画上简单的自然景物),幼儿人手一份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音乐表演,引入活动
伴随“风中的乐曲”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像风中的树叶“飘进”活动室里,轻轻地落坐在地板上。
(二)感受雨声。(难点)
1.倾听雨声。
老师:树叶宝宝们,刚才风姑娘告诉我们要下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下雨时的声音吧。
提问:听到的雨声一样吗?分别是什么雨?听到不同的雨声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听到的小雨、大雨和雷雨的感受。
2.倾听雨声的音乐。
以《小雨点唱歌》的故事引导幼儿倾听雨声的音乐,说说“是什么雨在唱歌”?听到小雨点的歌声有什么感受?
引导幼儿从音乐的感觉去倾听雨声,学习用温柔、抒情、活泼、欢快、有力等词语来表达。
(三)舞蹈表现雨声(重点)
1.倾听音乐“雨中的乐曲”,用动作去表现雨声。
老师:小雨点又要唱歌了,我们是雨中的小精灵,让我们随着小雨点的歌声一起来舞蹈吧!
集体表演,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大胆表现。
2.引导幼儿相互观看同伴的表演。
分组表演,教师参与,模仿幼儿有创造性表现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