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争吵
发布时间:2020-07-01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孩子的争吵”,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今天早上,正是孩子们入园的时间,就听见小刚妈妈拉着小刚往活动室走,边说着:“别怕他,吵架打架不要吃亏,别人打你,咱不能怕他,你也打他,要不然,别人会老是欺负你。
”听到这些话,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家长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是经常的,有的是因为游戏中规则不合理,有的是在玩耍时为争东西,还有的是因为对方妨碍自己游戏等,当孩子吵完打完后,即刻了事,很快又会兴高采烈的一起玩,根本不像我们大人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不可理喻。
【968Ok.com OK语录网】
所以,家长不应该这样袒护孩子,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这样做会给孩子留下不良印象,这是害了孩子。
但是也有少数家长代替孩子道歉,这也有一定的弊端,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有时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老师和家长应从正面来引导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用争吵打斗也能解决许多问题,家长也不能用不恰当的语言来误导孩子,以便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不知道本文“孩子的争吵”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怎么办?
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共同游戏的场合。从一般意义上讲,孩子间的争吵不含有敌意,只是由于动作不协调或玩具使用不均衡而引起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属于“不打不相识”,是心理接触时撞击出来的火花。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以后为人处事的协调能力。因此孩子争吵,家长不必立即介入,让他们能从争吵中逐渐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相互之间的理解、合作,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如果孩子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即无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话,家长可以利用调整角色的办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继续活动。有一本书上介绍了一个事例,当两个孩子为争当火车司机而争吵不息时,家长巧妙地插话说:“火车司机很累了,现在咱们请他上餐厅吃饭吧!”无疑,这位家长是教育高手。孩子争吵时,最忌家长搅在里面偏袒自己的孩子,扫了其他孩子的兴,也不宜“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令孩子“不要跟他们玩了”,然后将他带回家。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处于孤立地位。至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家长亲自披挂上陈参与争吵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能激化矛盾,对孩子造成粗野的攻击印象。正确的做法是弄清情况,讲清道理,解决矛盾,恢复友谊。不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教育随笔:爱争吵的孩子不可怕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天地,他们在这里生活、探索、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孩子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着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可能会哭、会笑、会发脾气、会勇敢的面对……于锦昊小朋友在集体和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是:爱发脾气、打扰别人、用不礼貌的行为对待小朋友、抢同伴的玩具……
锦昊经常由于不能与小朋友友好合作而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人。之后还先发制人,向老师告别人的状。对老师说话也不懂长幼之分,随心所欲,没有礼貌。当老师询问理由时,他总会不耐烦地说:“我在家就是这样的,都没有人说我……”在一个多月的观察中,我发现他做事专注力不持久,上课经常游离,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和他玩。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受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三方面共同影响的,只有三者合力而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锦昊小朋友在家是一家人的小霸王龙,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凡事由着他的性子来,在家总是说一不二,无所不为。父母教导的很少,一味地娇宠,也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他在活动中不停地打扰别人时,我总是将他带走,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不能这样做,因为你违反了规则,到老师身边来,陪老师说话,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地他意识到了“不遵守纪律”就会被老师带走,老师是关注自己的,发脾气动手打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后来,我发现他有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了。有一次他又去要李沐樊的玩具,并紧追不放,沐樊“哇”地一声哭了,他意识到自己错了,立刻说“我不要了,你玩吧。”放在以前他是不会这么做的,可见他已经学会与自己的旧观念作斗争,规则的建立已经在他身上发挥作用了。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强行阻止时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师要想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争吵的分析判断能力,细心地分析孩子的心理,了解发生争吵和纠纷的原因,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帮助幼儿尽可能地掌握与伙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而做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幼儿的行为,放松情绪,分析形成幼儿不良习惯的成因。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在家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经常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孩子,适时地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时间与宽容。幼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家园配合很重要,孩子会在经验、挫折中逐步成长。我相信,久而久之,爱争吵的孩子也会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教育笔记:当孩子发生争吵时
班级里孩子多,小朋友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我们老师有时会为孩子们的争吵伤脑筋。其实,我觉得孩子们有些时候的争吵并不是件坏事,我们不必去为它忧虑。但如果孩子们吵得太厉害,老师则要进行适当的干预。
我们班有个叫凡凡的孩子,平时喜欢和座位旁边的孩子打闹、争吵,经常有小朋友和家长来告状说受到了凡凡的欺负。于是我采取了将彼此隔离的方法,在座位上暂时将他们分开,分开以后,一个巴掌拍不响,架自然吵不成了,告状的次数也少了。
有一次游戏时,发现两组娃娃家的孩子们在争吵,我忙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孩子们在争抢一个小碗,都说是“自己家的”,互不相让。游戏分享时,我在“红红家”的餐具上贴上红色的粘纸,在“蓝蓝家”的餐具上贴上蓝色的粘纸,并制定了相应规则,,这样即避免了争吵又便于孩子开展游戏。
儿童天性好动,争吵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引导幼儿减少争吵,学会解决问题、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简单方法等。
是游戏,还是争吵
一、案例:孩子们最喜欢的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又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一番了。今天峰峰拿来了一架造型逼真的模型飞机,只见他友好地对祉余说:“我给你看我的新飞机。”于是,他们俩人就坐在了泡沫板上。峰峰用手举着飞机做飞翔的动作,嘴里还呜呜地模仿飞机引擎发出的声音。几分钟后,只见峰峰将飞机飞到了祉余的头上、身上。一会,他们都站了起来,各自手里拿着武器,大声地说:“瞄准,投弹。”“炸你,炸死喽!……”二、分析:在成人的眼中,一般都会认为是两个孩子在打架,也会及时地去劝阻他们停止相互之间的争斗。但是,如果你耐心的仔细看下去,就不难发现,其实,孩子们是在玩游戏。他们把飞机想象出投弹的情节,并且人物的命运有了根本的变化。其实这些仅仅是孩子想象世界中的一部分,他们还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老师应该加以鼓励、肯定。三、反思:儿童在5岁时,道德规范远远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所以需要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耐心地指导,不断的强化,使峰峰的道德观始终在良性的规定上发展,让孩子明白幸灾乐祸是不对的;做错事就要道歉。老师可以提出暗示:把飞机开到小朋友的头上是不对的,需要向峰峰道歉。如果峰峰有了第一次向他人道歉的意识,并且得知犯错后道歉是正确的行为,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不会得到不好的后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峰峰的良好道德规范。
大班的孩子很吵
眼看着班级牌变成了大二班,脑子里依稀记忆着他们刚入园时哭闹不休的样子,可眼前的孩子都长高了,长壮了,做事能力强了,速度快了,孩子嗓门也大起来,跑动的速度也快了,班级里总是熙熙攘攘的。
上课前,我总是狮子半大吼一声,他们才静下来。
一天一位老师帮我带班,下午,她向我反映:孩子们太吵了,今天我来到这个班上,用了各种方法,喊破了嗓子,叫他们安静,可总是安静不下来。
该怎么办?怎么凶他们呢?我陷入了思考……平时也有老师说我不够凶,可是我觉得除了凶还是应该用别的方法来吸引幼儿,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或运动欲望。
一味地凶,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许,就安静地坐那儿,象木头一样,我认为从幼儿身心方面来考虑都是不合适的。
于是我就会允许幼儿在活动中小声地交流,或小范围地活动。
如音乐活动中自己找地方和同伴结伴跳舞做动作等。
可是有时候,我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
有个别幼儿会自由地穿梭,或故意捣乱,推挤边上小朋友,引起告状。
于是,接下来,我把跳舞的事情先放一边,把他们先训一通。
接下来孩子们安静多了,可是我和他们的心情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轻松和愉悦,活动只好草草收场。
面对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从同事那儿找到了一些方法:
1、加强培养幼儿的常规让幼儿明白上课要安静的听老师,课余是孩子的时间可以自由玩.上课时间不能长,整顿好纪律,马上讲课。
你的课要提前做好准备。
要生动,拟人化,要把孩子吸引住。
在讲的过程中,要动用全身器官,声音、表情,动作都要吸引孩子。
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稍微有孩子要乱了,你要用手势去制止,不要用声音。
不要因为一个小朋友不注意,而分散了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
2、让幼儿有事情可做孩子们都是一样的,爱玩爱闹。
常规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吵的原因是他们没事情可做啊,你应该让幼儿有可以做的或者是想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去闹啊,方法很多。
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特性,你就会发现很多。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好他们的学习、游戏时间,孩子会配合老师的,常规自然就会好起来。
3、及时分析原因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对孩子的吵闹现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如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否合适,活动准备是否恰当,对幼儿的指导是否清晰等等。
有时候往往是一个小的细节,影响了整个活动。
有时当孩子做错事了,如果是小事,我通常不先说什么,而是先没有表情的望着他,他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若是打人、疯闹,我也会先看他几秒钟,然后再问他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做的对吗?他说不出,就先问旁边的孩子,再让他自己说。
孩子大了,都懂事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判断对错,学习自己管自己。
4、选派一些小队长和值日生大班的孩子喜欢帮助老师做事情,所以请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我们的小手、小脚、小耳朵,来约束某个别幼儿的自由散漫,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另外,有时候也可以对个别幼儿实施换位思考。
如,某幼儿比较吵闹,就安排他来管大家,跟他交代清楚要求,让他体会一下,大家一起吵闹所带来的无序和危害。
提醒他自己自我约束,一起改善班级常规。
5、在孩子们的心里建立起威望让孩子真心喜欢你,其实也不难。
如注意自己说话的技巧:对全体孩子们说的,要声音洪亮,节奏放慢些,眼睛要不时的扫向每一个孩子,根据语气和说话的内容或微笑或皱眉。
注意在提要求时,表扬某个孩子。
(例如,“请小朋友们把椅子搬到教室里去。
真能干,搬了两把椅子!很能干,椅子摆的好整齐!对,排队走真整齐”在幼儿搬时,看着他们微笑。
。
写了很多,看看好象都有用,可是在实际中可能又都成了纸上谈兵。
不管怎样,个人认为坚持大方向,针对个别,给予修改和调整,在整齐划一和个别对待的相辅相成中,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班级常规也会逐渐改观。
孩子的竞争
相对于大人们的竞争,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就更加直接和可爱,每次只要老师想调动以下孩子的积极性,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最有效的一招“今天我们来比赛,最好的小朋友老师发个五角星”。
一次,上唱歌课,我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并许诺给唱的最好的小朋友奖励小贴画。
孩子们果然很卖力,唱得整齐声音又大,但最后我还是将小贴画奖给了几个表现突出的小朋友,因为有言在先,即使其他孩子失望了,老师要说话算话。
可是又喊了两组上台比赛后,有的小朋友因没得小贴画生气了,在我身边围了一圈,一直嚷嚷“老师,我没有贴画,你还没发我”、“老师我也进步了,你为什么不给我”,我突然意识到,对呀,也许这个孩子唱的没有其他孩子好,但他进步了这不也是一种胜利吗?孩子不光可以和孩子竞争,也可以和自己竞争,战胜自己更加了不起,我们何必非要斤斤计较。
孩子们的规则往往加入了太多大人的意愿,不光是老师许多家长常常就把“,他们比平日努力了,就是为了老师的奖赏赞美,别人有自己没有该多委屈呀。
于是,到了后来,我表扬了全班的小朋友,并发给每人一个小贴画。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笑着,老师最开心了。
教育随笔:课堂上的争吵
在集体教学活动“比较宽窄”中,我今天观察的对象是一个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小女孩高雨欣。教师出示黑和红两条皮带: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进行目测)再拿出棕色与红色皮带比较,幼儿用语言描述,重叠法比较。这时教师请晨晨来给三条皮带排排队,欣欣拿起皮带依次按从长到短排列,教师再次请其他幼儿尝试排序,并用语言表达排序方法从宽到窄,在其启发中幼儿知道还可以从窄到宽。在幼儿分组操作活动中,教师提供宽窄不一的材料木条、裤子图样、彩纸条、丝带各5个,欣欣选择了彩纸条进行排序,她先用眼睛看看找出最宽的,并很快将其它四根纸条按从宽到窄正确排好。老师这时提醒幼儿可以用你的最宽和旁边的幼儿比比,还是最宽的吗?欣欣和同伴比起看谁的最宽,这时她的比同伴的窄了,只见她把自己的手里的纸条迅速拿走又再次和自己刚才的纸条比,“是我的宽呀?”她好像有点不服气,又去和同伴比,还说是我的宽,于是两个朋友争吵起来,她们的吵声引来了老师。
中班幼儿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了,在集体教学中能够较好专注的操作,高雨欣小朋友对于比较宽窄的方法,能够很快掌握,但在理解“宽窄的相对性”这一难点时,幼儿有争议,这也正是说明中班幼儿初步建立了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争议”是难能可贵的,也更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在宽窄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于“宽窄”这样的词语表述会用错,会用“长短”来表述。幼儿对5个以内宽窄的排序掌握了排序的方法,但要进一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还是有一定难度,相信教师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这一难题。
与孩子们的“战争”
生活跟我开了太大的玩笑,却也带给我无限的憧憬与希望。对我而言,2011年,事事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依然跟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依然甜甜的喊我老师,我沉醉其中,犹如品味醇香美酒,心中充满了感恩。细细想来,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快乐又充实,终日不离“战争”。新学期,带着满腔热情,我迎来了又一批三岁孩童,当起了小托班的孩子王。开学第一天,尽管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还是被一群小家伙吵得头昏脑胀。可想而知,这些平日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疙瘩来到陌生的幼儿园,面对陌生的人和事,心里肯定充满了排斥与不适应,有的孩子甚至表现出攻击行为,对接近他的老师和小朋友又踢又打,我们又是哄又是抱,活动室里始终安静不下来。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在我们的忙忙碌碌与孩子们的哭哭啼啼中落下了帷幕。回到家,我想了很多。想起孩子们无助的眼神,他们多么希望我能把他送回妈妈身边,想想这一天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漫长,我必须想出办法让孩子们尽快渡过入园适应期,我决定行动起来!第二天早上,我精神饱满地站在活动室门口,带给孩子亲切的笑容,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真正喜欢自己,带给家长自信的笑容,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放下。我知道此时无需多言。尽管孩子孩子哭闹,尽管家长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开,但情况比第一天好多了。孩子们到齐了以后,我组织大家坐在自己身边,用和蔼可亲的语调说话,尽量使孩子们远离害怕。是的,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又开始想妈妈了,又开始哭。这时我没有制止孩子不要哭,而是顺应孩子的心情,跟他们一起回忆自己的好妈妈,告诉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想妈妈了就过来抱一抱老师。孩子们的心情好多了,跟我亲近了许多,哭闹的也少了,我心里一阵窃喜,初战告捷!下一步,我决定召开家长会。开学第二周,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跟家长交流讨论孩子们的问题,收获颇多!孩子们都是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父母的影响还占主要地位。跟家长聊起孩子入园的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都表示会配合老师帮孩子顺利渡过入园关。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几篇关于如何渡过入园关的文章,大家表示一定会尽力而为,与老师同步教育,帮助孩子早日喜欢上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通过这次家长会,看到广大家长的友好态度,我感到胜利在望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的进步有目共睹。早上入园的哭闹现象基本没有了;孩子们会主动问“老师好”了;班里没有孩子尿裤子了;中午每个孩子都甜甜地睡着了;孩子们会做课间操了;离园时排的队伍越来越整齐了……终于,孩子们都认可了幼儿园,认可了我这个孩子王。入园、晨间活动、上课、加点、间操、午饭、午睡、入厕、离园等一切活动正井然有序地进行。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容,我知道,我成功了!如今,开学已一个月有余,一切已步入了正轨,想起当初跟孩子们的那场“战役”,我还感到喜在心头。孩子们,加油!我们的“战争”还在持续,老师相信,最后的赢家肯定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