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家长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
发布时间:2020-07-21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1、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2、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游戏化学习,到优满分(UMFun)看看。
4、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5、陪孩子逛书店。WwW.YJS21.com
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力。
7、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陪孩子看电影,家长该做什么?
周末闲暇之余,家长总会带着宝贝去看场电影,最近热映的《熊出没之熊心归来》,想必很多家长也已经陪孩子看过。不知道那么在看完之后,我们又与孩子有过哪些互动呢?以下仅仅是笔者陪孩子看熊心归来的一点感受,也是我们围绕影片聊得几个话题。
友谊——当熊二以为光头强抓走熊大的时候,光头强没有因为误会而弃熊二于不顾,而是陪着他一起去找熊大;当熊大因为救不了熊二及森林里的小动物而沮丧、难过、想放弃的时候,是光头强陪着他,鼓励他,提醒他曾经的熊心壮志,提醒他保护森林、照顾熊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马戏团的小动物深陷危险之中时,又是光头强扮演魔术师,与熊大合作营救朋友……角色形象的颠覆,在孩子单纯的心灵中,播下了友爱的种子。朋友之间就是这样,在危难中见真情,在最需要的时候静静的陪伴,在最无助的时候,默默的鼓励。友谊,就是这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创新——当黑风为了让马戏团登上小丑嘉年华的舞台而加强训练时,小动物们是满脸的无奈与不满;当熊大发现这一状况时,敢于打破固有的规则,结合小动物们自身的优势及特长,进行创新,整场演出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个多元且快速发展的社会,拥有创新品质的人,必将会拥有更宽广的舞台。因此将这一优秀品质,赋予孩子喜欢的熊大身上,相信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
善良——熊大的善良,一直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在面对自私自利的马戏团团长即将从热气球上掉落下来的时候,熊大还是一如既往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最后马戏团团长还是害人不成反害己。此时,熊大伸出的那一只手,不仅仅包含着善良,更有对敌人的宽容,对生命的敬畏。
责任——熊大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起了妈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要保护弟弟,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的家”。正是凭着这份责任感,凭着“熊就该有熊样”的豪言壮语,激励着熊大不断努力!
梦想——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黑风执着的梦想。尽管为了这个梦想,黑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在熊大的帮助下,最终黑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明明知道回到舞台演出会有危险的情况下,黑风依然和他的小伙伴们,勇敢坚定地回到了舞台。除了给所有的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之外,更多的是他们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有梦,什么都不怕!我想,这或许就是梦想给予他们的力量吧!
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宝贝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放下手机,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影片,了解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在观影之后,能够陪宝贝一起去讨论,一起去体验,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一定会更好的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也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有我们对影片更深刻的理解。
育儿观念:再疼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8种苦
一、读书的苦
读书的苦铸就未来的路,读过的书从未浪费,它们化作能量支撑你去看最美的风景,眼前繁多的知识是通往未来的门票。
二、批评的苦
没有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历经磨难,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每一个批评你的人,都是生命里的贵人,指引你不断的超越自己。
三、分离的苦
人生总要学会告别,一路不断失去却也不断收获,懂得日后的别离,才能学会珍惜当下,善待每一次相遇。
四、变迁的苦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本身也在改变,变化带来恐惧不安,也可能蕴藏惊喜,对待变化的从容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五、失败的苦
成长的路上风波不断,,失败从不会断绝,唯有一次次汲取经验,才能把失败化为成功的垫脚石,成功才能指日可待。
六、残缺的苦
完美可遇不可求,残缺却是生活的必备,不但事物难以完美,父母,爱人。朋友都并非完人,接纳不完美,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七、遗憾的苦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收获的回报,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怀着期望,尽力让自己无悔无愧。
八、教养的苦
人不能随心所欲,大家的克制和尊重形成利人利己的公德,戒掉自己的坏习惯,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谁的成长不经历苦涩?孩子必须承受的苦正在引导他们成长,该吃的苦都尝过,该走的路都走过,该做的事都努力过,成长会因此变得意义非凡!!!
如今的孩子,往往都是蜜罐里长大,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时候,越是娇惯,就越是脆弱,不堪一点点风雨和打击。
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需要我们和学校一起教育的。既然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护着孩子,就该让孩子磨砺出一颗坚强的心,学会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解,从容地面对风波和不平。
只有让孩子经历了该经历的苦,孩子才能脱胎换骨。为了孩子的未来,就放手让他去成长吧!
【育儿新观】惯子如杀子!再富,也要穷孩子。
前些天,带儿子去逛书局,他吵嚷着要我买一个精致、昂贵但不实用的铅笔盒给他,最后我只买了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给他,他的嘴顿时呶了起来。
接着,他看中一个设计小巧玲珑,曲线优美,尺面图案喧宾夺主地盖过刻度的精美塑料尺,但我买给他的却是一把木尺。
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声,打算晚上临睡前才透过故事开导他。
自升为人父之后,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贯彻一个与东方社会价值观反其道而行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
但几年下来,我渐感难于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辗转读到南京大学一布告栏上,一封署名为“辛酸的父亲”写给其上大学儿子的“匿名信”之后,才又深感无论如何都得贯彻这个理念。
这封信很有转述的价值,摘录如下: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唯一一个大学生后,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
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挂蚊帐、铺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字迹通篇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后,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大学毕业时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没想到你竟也运用这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仅仅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阅毕整封信,我想起妻怀孕时一位辛酸的父亲,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扫描时,我最关心的不是胎儿的性别,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结伴而来─双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执教的学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为“欢、乐、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们的爸爸拎着四份一模一样的便当盒,在篱笆外分四次塞给四名可爱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回课室享用,便知道他们对便当的“内涵”相当满意。我身为穷教员,如果孩子是结伴而来,我所能给他们准备的便当的内容,恐怕会顾得了量而顾不了质。
我之所以会有这种顾虑,主要是受华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传统观念所影响。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学回国探亲,及时给我来个当头棒喝。
据他说,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们在信奉上帝之余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在过份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无法自立并且不懂感恩!
他回国的第二天,我陪他冒着风雨出外办点事,他指着一个被包裹得像棉花团的华人小孩说:「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说在澳洲,即使冬天时也很难见到「棉花团」;如果是艳阳高照,母亲们也会别有用心地、故意不撑开婴儿车的遮阳棚。
我们东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来有纠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后,决定等将来孩子入学了,为他准备一些“其貌不扬”的便当,以穷他物质,富他精神。
我手头上有这么一则数据: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五大洲七大洋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了四天就活活饿死了。
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又要求与其它马对调,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由此可窥见,一个缺乏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华,日后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有缺憾的人。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或在翼下,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才能够绝处逢生。
含在嘴或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连动物也深懂「惯子如杀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穷孩子,才能逼孩子学习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毕竟……孩子的后半生我们不一定能参与……
盼天下父母共勉之!(警惕之)
育儿观念: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育儿观念: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
听高老师《耕耘着,幸福着。。。》的讲座是个享受,虽然高老师年事已高,
但岁月对她是温柔的,没有在她的脸上刻画太多岁月的痕迹,这大概也是她对他人,
对幼儿是温柔的用心的福报吧。听过高老师的讲座我也有我自己的一些零散的感想。
或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对佛家里的福报这一说法特别的相信。种的什么因,结的
什么果,得到的是相应的回报。在幼儿教育这个行业,虽然得到的物质回报不尽人意
,但是在精神方面的满足可以说是其他行业都感受不到的,或许在其他行业可以用大
把的金钱来证明我的成功,但是在教育这个行业得到家长的认可,孩子的喜爱是老师
最大的满足吧!
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解,工作在一线,我每天相处的都是孩
子和同事,面对孩子我的师德理解是爱与奉献,我觉得更多的是爱,面对每个孩子,
活泼内向,性格迥异,我更多的是欢喜和幸福;早上入园时孩子天真的笑容,与老师
相处时信任的眼神,这不仅是孩子给你工作付出的回报,更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成
为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两者之间就是相互的信任和爱,,我还没有结婚生孩子,有
人说年轻老师不会有生过孩子的老师那么有经验,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中护理孩子这一
块我可能会不是很熟悉,但是在付出爱和对他们的呵护我们之间就都是一样的,因为
我就是用我所有的爱对待班级的孩子,不管他是活泼的、内向的、能力强的、能力弱
的、捣蛋的、我都喜欢,在他们与我相处的时间里我就是当他们是我的孩子,同时我
也有喜怒哀乐,会跟他们一样不掩饰我的脆弱,分享我的快乐难过,这样我们才有感
同身受你对孩子敞开心扉同样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高老师的讲座更多的用的是她身边的例子,她自己的例子,如何对待幼儿,如何
对待同事,这都是工作一部分,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教师来说,没有惊天动地轰
轰烈烈的事迹让人歌颂,在生活中做个有品德的人,在工作中做个尽职的有爱的人便
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生活中有品德就是对你的学生树立的榜样,他们会受到你潜移
默化的影响也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对孩子充满爱心,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多的爱。
育儿观念: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观念: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经历十月怀胎的艰辛期盼,终于一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我们在欣喜之余,又多了一份希望与责任,为了铸就孩子健康的体魄,开发他的智力,激发他的创造了,培养他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他好的性格特点,我们一直共同努力着,这些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有喜有忧,让我跟大家分享下
清楚的记得2010年六一儿童节,晨晨两岁生日的那天,我买玩具送给他的表哥,他玩具很多,所以这次没有给他买。当我去送玩具给他哥时,没想到他从车上跳了下来不准我送,要拿着自己玩,他的性格很犟,又哭又闹,害得我很尴尬,只好强行抱上车,他爸准备发车走,这孩子手脚真快,拔出钥匙,丢出车外还拼命发气,我关上儿童锁,怕他爬到方向盘上,就用力抱着他,没想到的是,他用力咬我而且不松口,我痛得眼泪都掉出来了,老公把车靠边停下,一个耳光狠狠地打过来,嘴巴流血了。当时我很生气,但又心痛,还是忍住没有理他,让他哭,一会儿后他才安静些。后座的小舅妈对他说:“晨晨不能咬人啊,如果别人咬你,行么?你也会痛得对不?”他从大人们的眼中看出,自己闯祸了,但是并没有跟我道歉,一直安静的坐着。后来我问他:晨晨,你认为这样做对不对?应该对我说什么?”这时,他拿着我受伤的手,吹一吹,说:“妈妈我帮你擦药,用手从自己嘴里抹点口水。”晨晨他没有说对不起,但他的行动足以证明了,他知道错了,接着,就这件事我跟他分析了一下,做错事情要敢于承担,要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还是妈妈的好孩子,听了这些他脸上也有了一丝微笑。其实我们做家长的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沟通是教育孩子的桥梁,强行要求他,反而会令他反弹,我们不能蛮做,这样会使孩子有叛逆的思想,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是我们的朋友。
今年正月,晨晨四岁!一天,他爸起得很早,看见很多小鸟在我家后院的菜地里吃菜,他爸大声的赶着鸟,我和晨晨被吵醒了,晨晨问到:“爸爸,你在打什么啊?”他爸说“我家的菜全被小鸟给吃了,我正在赶鸟。”晨晨大喊道:“别呀,你是不对的,小鸟正在吃早餐呢,它饿了,让它吃吧,我们多种点就行了!它不吃会没有力气飞的呀!我们和它分享吧!”我听了,对晨晨说:“对的,我们晨晨真棒,要表扬,你很有爱心,懂得爱护小动物。”他听了,很开心,相信他会一直保持这优点的。我们要多培养孩子爱护小动物,友好和分享,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不会吃大亏,而且也会懂得爱别人和尊重别人,我们还要从现在做起,引导我们的下一代爱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上面这些故事可以看出小孩是需要我们用耐心和他们沟通和交流,把他当做好朋友。当他犯错是我们要引导他,分析给他听,别看他小,讲清了,他自然会明白,只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去认识、体验、了解,遇到问题时和他一起面对,一起思考,陪着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喜怒哀乐,让我们,陪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观念:家长到底要给孩子什么
现在都是独身子女,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大人们对孩子是这样,反过来,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怎样了呢?!
今年我接了一个中班,带班几天,我就深深感到了这个班级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特别是一个叫伟伟的小朋友,早上来园,他手上拿着玩具玩,看了老师也不叫,老师和他打招呼,他也是一脸的茫然,一旁的奶奶手上拿着油条,一边喂一边说,叫老师叫老师呀,孩子还是玩着玩具不理不采。
我看着那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那孩子对奶奶确实不一为然的样子,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这就成了我们宠孩子的条件吗?如果是这样,我认为还是回到过去的穷苦生活好了,至少他们会懂得珍惜。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千依百顺,与孩子所反馈给我们的却形成了反比,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了,我们要向西方学习好的东西,但是不能把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传统美德给丢了。
“宝宝啊,等会儿热了,叫阿姨帮你脱脱衣服啊”
“老师我的被子在哪里啊?”
“我睡哪一头”
一个中班的孩子能力再差,这些小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作为家长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到底做些什么呢,他们可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是在你们的怀抱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啊,该放手还是要放手,家长要知道: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1+1=2更重要;教会孩子学会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孩子学会几个洋文更有意义。
育儿观念:好好陪孩子
一次坐火车,漫长中途中和一位妈妈聊了起来,她有两个女儿,相差两岁。大女儿出生不久,由于每日的工作不得不送到乡下交由婆婆看管,直到要上幼儿园了,才接到城里与自己同住。二女儿从出生就是她带,乖巧懂事。两个孩子在一起经常吵架,大多是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争抢。她说,大女儿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很宠孩子,什么都由着她,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不知道带着妹妹,更不懂得让着妹妹。当大女儿欺负了二女儿的时候,她也不敢只责备大女儿,而是连同二女儿一同骂,原因是如果只责备大女儿,大女儿就会吵嚷着说她偏心,不是亲妈,就要回奶奶家。这位妈妈试图改掉大女儿的这些坏习惯,但却没能如愿。这个妈妈很感慨,也很后悔当年将大女儿送回老家交给了婆婆,她说,孩子在学前年龄这段太重要了,一些习惯都是这段时间养成的,如果生了孩子不能自己带,那还不如不生的好。
我也很认同这位妈妈的观点,如果一个女人不能好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那就不要生这个孩子了。孩子的好习惯都是在上学前养成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等长大了上学了让老师再管是管不出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如果我再有一个孩子,我会好好的陪她长大,爱她,呵护她。陪她长大,给她讲故事,和她一起游戏、做手工,陪她一起读书、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