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知识: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发布时间:2020-08-17 教育基础知识笔记 教育理论知识笔记 家园共育知识

很多年前遇到一个幼儿因为吃了凉的饭菜而呕吐。

吓坏的我马上带幼儿到洗漱间进行清洗,并告诉了其他的教师。

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儿吃饭比较慢,冬天饭菜没有吃完就已经冰凉。可是孩子们吃饭非常慢,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顿凉饭。

所以我从那时起坚持每个中午对平常吃饭慢的幼儿直接进行喂食。

我以为无微不至的去照顾好了孩子,是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剥夺了幼儿自己进食技能的培养。

代劳不是帮助幼儿。

我们老师平时在工作的时候,往往是关心幼儿吃饭的多少,快慢、挑食等问题。很少考虑到幼儿进食时的心情,胃口等。这样一味的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所以才会出现催食、喂食等现象。有时,教师在反复催食,或着特殊强调照顾时,也会给幼儿小小心灵带来无形的压力。进而更加恐惧甚至厌恶吃饭。

对待吃饭慢的,可以先给幼儿少盛,循序渐进。不要刻意的强调或者批评幼儿吃饭慢,少。或者直接代劳,拿过碗勺喂饭。但是我绝不让幼儿吃凉了的饭菜。饭前食欲的调动,舒适进餐环境的培养,及时的表扬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会有利于幼儿的进食。看似无所为,其实功效卓著。(OK语录网 968Ok.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知识:孩子生病了,送还是不送幼儿园


很多年轻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上幼儿园了,以为可以稍微轻松一下,可宝宝动不动就流鼻涕、咳嗽、感冒发烧……宝宝难受,家长也跟着着急。更让人困扰的是,如果宝宝生了病,到底该不该送到幼儿园去呢?

一个班里有五六个小朋友在咳嗽,不少妈妈们开始担心了,这样会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宝宝生病了要不要去幼儿园,家长一定要清楚宝宝的病,有些病可以上幼儿园,有些则建议不要送。

这种情况可以送

如果宝宝就是一点小感冒,流点清鼻涕,没有咳嗽,也没有任何发烧的痕迹,精神状态良好,食欲与平日无异,这样是可以带药入园的。

非传染性的慢性病是可以正常入园的。季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气管炎……其实一些慢性病、过敏性的体质都是因为体质下降、免疫力不足造成的。上幼儿园有助于转移注意力,与小伙伴一起蹦蹦跳跳、忘情游戏,孩子不舒服的感觉也能减轻。

这种情况不建议送

1、腹泻

家长要知道,造成腹泻的细菌有传染性,如果宝宝大便呈水状或粘液状,腹泻很频繁,偶尔还会出血,那就一定不能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其他小朋友。如果宝宝上吐下泻,也不宜去幼儿园,因为这个时候宝宝很虚弱,一旦呕吐停止,大便不再呈喷射的水状,宝宝感觉好很多时,就可以去幼儿园了。虽然还没有好彻底,但是已经不具传染性了。

2、感冒和发烧

大部分感冒病菌不会像腹泻意义引起幼儿园病菌大流行。如果宝宝流清鼻涕,人还是很自在,没有特别不舒服,只发一点低烧,可以去上幼儿园。如果宝宝鼻涕黏稠,呈黄色或者绿色,还伴随着发烧、耳朵疼、经常夜醒,精神也恹恹的,说明宝宝应该呆在家里,宝宝有可能耳部或者鼻窦感染。

3、喉咙疼痛

宝宝喉咙疼,如果还伴有发烧症状,那么最好不要去幼儿园,因为这种疼痛很可能是手足口病等传染疾病造成的。至少要等到发烧和喉咙疼痛症状消失后才能去幼儿园,一般要五天左右。

4、眼睛有分泌物

虽然感冒会造成宝宝眼睛有分泌物,但是这种情况不会传染。会造成传染的是结膜炎,也是俗称的红眼病,如果宝宝眼睛分泌物带有血丝,就说明是有传染性的结膜炎,需要呆在家里,用抗生素眼膏或者眼药水治疗,很快就可以治愈,不会再传染,因此只要一开始治疗,就可以去幼儿园。如果分泌物中没有血丝,就说明是不会传染的情况。

5、咳嗽

宝宝感冒通常会伴随咳嗽、如果只是干咳或者只有晚上咳嗽的情况,就别必要呆在家里。如果宝宝咳嗽还伴随着发烧、发冷、咳出黄色或者绿色粘液,就需要去看医生,不能去幼儿园。

6、水痘

水痘是儿童最易传染的病。长了水痘一定要去看医生,然后呆在家里静养。宝宝长水痘,刚开始的症状类似于流感,发低烧无精打采,然后宝宝的背上、胸前、肚子和脸上都被蚊子叮了一样,在一天之内,这些斑点会变成水泡,流出脓液。等所有的斑点结疤之后,宝宝才能去幼儿园。

温馨提示:

宝宝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坚持上幼儿园,因为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又中断,等下次再去的时候,又要经过新一轮的适应期。

若是身体条件限制不能去上学,父母也要把不能去幼儿园的原因告诉宝宝,让他明白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去幼儿园,同时,也要告诉宝宝,等他病好了,家长有家长的事情,宝宝也有宝宝的事情---上幼儿园!让宝宝放弃依赖大人一直呆在家里的念头。

2020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幼儿教育


孩子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认为,帮助幼儿认识自我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游戏时逐渐让幼儿来分配角色、让幼儿指导成人怎么玩,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领导者”。

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幼儿的想法多么怪异,成人都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同幼儿一起分析、找出结果、判断正误。这样就不会打消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逐步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幼儿有了开朗的性格,就会爱说爱笑、不拘束、有自信。

四、成人要尽可能做幼儿的朋友,培养幼儿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幼儿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幼儿的问题,应该从幼儿的正当权益和今后的发展考虑,多听孩子意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小主人”。

孩子们树立起了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就会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很能干”、“我有很多优点”、“我有很多朋友”、“我很快乐”这样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育儿知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越长大越不听话


今天我们解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并且探讨一下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孩子长大了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见其实是好事,很多时候不听话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对,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2孩子通过经历体验学习

父母认为对的道理,孩子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不曾经历,不成经验。父母经历过的事情可能孩子永远都不会经历。孩子和父母之间,生活经历不同,成长背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如果孩子不懂为什么做,怎么会按着家长说的去做的意愿呢?

3唠叨的爸爸妈妈

经常进行一些无目的逻辑混乱唠叨的对话,时间一长孩子会屏蔽你说的所有话。尽量用简洁的语言和孩子交流,以一、两个要点为主。如果一下子抛一堆事情让孩子做,他会很容易忘记自己要做什么。

4负面语言

总是对孩子传达负面评价,孩子自然就会对我们的话置若罔闻。用过于强势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同样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沟通是建立在两方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孩子是恐惧的不安的不耐烦的,那这样的沟通一定是无效的。沟通方法建议使用我们分享过的三明治沟通法,先跟后带的沟通技巧。

在回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个问题之后想问问家长们

你真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困难?

你明白孩子当时所处的状态?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何谈让孩子理解我们,明白我们的意思,听从我们的意见?

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有一个有趣的案例调查,关于孩子是否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挨骂挨打

47%的孩子回答是:因为我不听话。

32%的孩子觉得自己挨打是因为惹妈妈生气了。

这现象很有趣,但是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通过让孩子听话这样的手段去教育孩子这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是性价比极低的一种手段,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以及根本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层层递进去引导孩子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听话的孩子可能是让父母最省时省力的,而不听话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大费周章,但是相信这些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许多父母都会提到说:“我们每天上下班那么辛苦,要赚钱给他上课,补习,兴趣班一系列之类的话。”其实你仔细分析这句话体现的含义,就能得知当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是不走心的。

他们考核自己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大多数是通过金钱和物质的输出来衡量,而教育最难的一点是,你要花很多心思去学习和陪伴,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而很多父母所谓的用心良苦,充其量是自欺欺人罢了。

而另一方面,是父母自己的能力所限制。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如何去教育一个孩子,也就是当孩子向他们发出某些求助和学习的信号时,他们根本无法懂得这一现象。

这就造成了他们经常抱怨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不会这样,偏偏你老是折磨人。”本质上来说,这种愤怒和咆哮是源于自身对如何正确教育儿童的能力欠缺和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不是说你生了孩子当了父母你就会教育孩子了,任何知识都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为人父母亦是如此。

何必要求他听话?只愿他能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姿态面对这个社会

怎样跟孩子沟通才能有效

1转换角色

在孩子面前不要再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适当地装傻,不再讲究权威(权威应幼儿时期建立孩子青春期家长需要改变策略方法),在孩子叛逆的时期要学会让步,把孩子放在他想要的位置,父母先学会示弱。孩子慢慢长大了一定会有些东西不会与你分享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了。

2投其所好

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欣赏和感兴趣,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喜恶来评判孩子的鉴赏力,就算孩子喜欢的东西你看不上眼,也不能流露出不屑,

要知道,孩子会对父母的价值判断非常敏感,父母反对他喜欢的,他就会感到焦虑和冲突,容易和父母抬杠对抗,聪明的父母就不要和孩子对着干。

3迂回战略

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者甚至是荒谬的,不要马上反驳和打击他,不要一口回绝,和他讨论计划和权衡利弊。只要你一蛮横地拒绝孩子,孩子会不依不饶到底。

4交流情感优先

说出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孩子感觉被理解了,也就更愿意倾听家长的感受和需要。日常的沟通习惯去倾听和表达对方的感受并不容易,对自身的情绪控制确实有很高要求。相对于开放性的提问,描述性的语言是有温度的,随着孩子的想法流动一步步展开,实现沟通的和谐共振。

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丰富多彩,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愿表达和沟通。很多孩子跟父母交流不多,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说的,他们不懂,交流的通道被堵上了。

没有孩子不想要被听见,被看见,用孩子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聊天,孩子能收获的远不止知识、语言、情感那么简单。不要做一个走不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无趣的大人,那里的精彩常常超乎你的想象。

育儿知识: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不仅仅是以她/他说出来的清楚的单词来衡量的。语言的发展,要综合地看理解性语言(receptivelanguage)和表达性语言(expressivelanguage)这两个过程的发展。

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家宝宝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说话呀?这里,父母大多指的是表达性语言。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说单词、学句子等等。学习语言分两个过程。一个是理解性语言,另一个才是表达性语言。

比方说,我们去买冰激凌,对卖冰激淋的人说:我要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这里,我们使用的是表达性语言。卖冰激凌的人给了你一个草莓味的冰激凌,说明她/他完全理解了你的话,这里的过程是理解性语言。看孩子语言的发展,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这两个过程要一起看。我们甚至可以说,理解性语言的发展要先于表达性语言的发展,因为必须要理解,才会表达。

理解性语言包括:孩子能够理解的单词的数量;孩子能否听懂父母的指令(比如,把鞋子拿过来,或者,走到门口来);孩子能否听懂问题(比如,你想喝水吗?)孩子能够理解的介词的数量(比如,把积木放到桌子上面;或者,你的火车掉到沙发下面了);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比如,数字等等)。

表达性语言包括:孩子能够表达出来的词汇量(比如:事物名称等等);能否将单词组合到一起,组成词组或者句子;孩子能否提问;能否运用代名词、介词等等。

所以说,看孩子语言发展,要同时看这两个过程。而通常父母的一个误区是,忽视了理解性语言的发展。父母常常着急:我家宝宝怎么还不说话啊?这里,父母指的只是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如果他对语言的理解与同龄人相当或超前于同龄人,那么可以多等一段时间,从理解到表达有一段积累的时间,有可能再积累一段时间宝宝就开口了。所以,如果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没有问题,父母多半就不用瞎担心了。如果他真的不能理解语言,那为了小心起见,最好去约专业人员评估一下。

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言呢?通常有两种对孩子做出语言输入的方法:

1、直接的方法。问一个问题;或者,给孩子提一个要求并期待孩子做出回应。比如,妈妈拿着一个苹果,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吃苹果啊?跟妈妈说你想吃苹果;说苹果;你喜不喜欢苹果啊?

2、间接的方法。给事物/物品贴标签,而且不需要孩子一定要说话。比如,妈妈拿着一个香蕉,说:香蕉;这是一个香蕉;妈妈剥香蕉皮。

显而易见,第二种情形下,孩子的压力会小一点,相对来说,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语言。就好比你把自己想象成在某个国家,不会说那种语言。你愿意人家怎么跟你说话呢?是不停地问你问题,要求你做出反应?还是用贴标签的方式介绍你看到的东西?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妈妈是怎么陪孩子玩并教他说话的。

孩子(2岁多)在推一个小车。

妈妈说:“这是什么?这是车。叭叭!对了,你可以推这个车子。宝宝,你再拿一个别的车子,看看还有别的车子吗?”

孩子还是拿着第一辆车,没看其他车。

妈妈就说:“看,这是什么?积木。我们来堆积木吧。”

孩子看着积木,妈妈在堆,不过孩子并没有一起堆。

妈妈说:“这些积木都是什么颜色啊?”妈妈说了一些颜色。孩子的兴趣显然没在这里。

他拿起另一辆车,妈妈说:“啊,一个赛车。还有别的什么车啊?”孩子在玩这个赛车。

妈妈拿过来一个飞机:“看,一个飞机;这儿还有一个,这两个飞机一样吗?”

这个妈妈想引导孩子开口说话,在孩子游戏过程中,提了很多的问题和要求,希望孩子做出反应。而且,很多次以自己的意愿,想改变孩子的活动或注意力的方向。

这样做,一是信息量太多,孩子会感觉无所适从;另外,妈妈太想试图改变孩子活动和兴趣的方向,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根本没在那里,说了也白说。

这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不断跟孩子提要求,而且期待孩子来模仿这些单词,很多时候,不合适开始学说话的小宝宝。这个妈妈其实可以再淡定一些,少说,并且注意孩子关注的东西是什么,根据孩子所关注的事物来说,会更好,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那么,间接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具体来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平行讲话。就是在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在一边说出他在做什么。注意用非常简洁的句子。

比如,孩子推一个车,你可以说:宝宝(当然可以用他的名字),你在推车子。哦,你拿起一个苹果。你按住这个盖子。

注意事项:

1.如果你觉得句子太长,可以省略一部分单词。像上面的例子里,你可以省略“一个”,“这个”。对年纪越小的孩子,句子越简洁为好,主要强调名词还有动词。

2.在孩子玩的30分钟时间内,不必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进行描述,这样的话,单词句子太多。可以隔一件事情讲一次;或者隔一段时间描述一次。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旁边很烦。

3.可以重复一些单词。比如:你拿住苹果,拿苹果。孩子需要通过不停的重复来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压力,你就是一个旁观者,讲述他所做的事情。不要觉得这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你说的话孩子都听进去了,他把你讲的话和他做的事情联系起来,这就是在学习。

第二个,就是描述,介绍一样东西,一种特性等等,描述孩子看到/听到的东西。

比如,你和孩子在散步,你们看到一颗树,你可以说:一棵树;这是一棵树;绿色的树;或者小树,等等。这个情景,如果你使用平行讲话,你会说:你看到一棵树。这是这两者的区别。

使用这种方法,你要仔细观察孩子表情和注意力在哪里。比如,他拿起一个飞机,你说:这是飞机。但事实上孩子看着飞机的一个翅膀,并看了你一眼。你说:哦,飞机的翅膀坏了。所以你要密切关注他的注意力,让他来引导整个过程。这种方法,也是让孩子把语言和他所看到的东西在大脑里有个连接。

最后一个,就是自言自语,这个方法就是爸爸妈妈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而孩子正在看着你做,那么你就来描述自己所做的事情。

比如,下班回家后我不得不做饭或洗碗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然后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妈妈在洗碗;妈妈在切菜,等等。让孩子看清楚,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方法也是让孩子熟悉、理解日常生活。也就是说,父母不要求孩子马上“输出”,这个时候就是让他积累“输入”。

很多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非要求孩子说完整的单词,才算是学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一直强调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要先有输入,才会有输出。

妈妈们不要着急,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反省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陪玩儿的。大家可以试一试平行讲话和描述,和宝宝玩的时候,尽量把自己的语言放简洁一点,不要一下子说很多。比如,和孩子玩积木,可以说:放上去,放上去;就这样,可以重复上一两个星期。不要试图在一项游戏中完成很多任务,比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又介绍形状,又介绍颜色,等等。这样让孩子觉得信息太多,不知道该注意哪个好了。

总之,父母经常和他们游戏,经常跟他们讲话,读故事给他们听,当他们有语言模仿的时候要积极地鼓励,并用更好的方法与他们对话。不能只关注表达性语言而忽视了理解性语言,一个劲儿要求孩子讲出来,让他感到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压力。要牢记语言发展,是由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你不知道的育儿冷知识


1、读懂胎儿的语言

1.胎动像波浪一样蠕动:我吃饱了,睡够了,感觉非常舒适。

2.胎动同时好几个方向鼓起来:妈妈,我在伸懒腰。

3.胎动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妈妈,我被吓到了,很不高兴

4.胎动很有节律地持续不断:我在打嗝。

5.胎动一下这边鼓起来,一下那边鼓起来:我在翻身~

2.每天多睡半小时更美好

多睡27分钟儿童在机敏程度、情绪控制和总体行为将得到明显改善。各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新生儿20-22小时;2月婴儿18-20小时;1岁15小时;2岁14小时;3-4岁13小时;5-7岁12小时;8-12岁10小时;13-18岁9小时。你家宝宝睡眠时间达标吗?能多睡27分钟?

3.塑料奶瓶使用勿超过3个月

宝宝一出生,奶瓶就成了和宝宝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奶瓶要避免污染,消毒是最佳途径。在给奶瓶消毒之前,一定要用奶瓶刷把奶瓶中残留污垢洗干净。提醒一下哈,各位爹地妈咪,塑料奶瓶如经常消毒,易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哦,最好3个月换一个哈。

4.发烧不能捂汗

这样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发烧了先别喂退烧药,免得到了医院因为你吃了药,大夫没法给你打针了。另外,抱孩子出来在路上,外面比较冷,就捂的里三层、外三层,这样阻断了皮肤散热的途径。结果,孩子还没有抱到医院或者刚进医院的时候就发生高热惊厥了。

5.宝宝需要笨妈妈

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永远聪明能干。偶尔装装“无知”,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6.什么样的宝宝爱生病

1.不爱喝水的宝宝。2.不爱吃菜的宝宝。3.被加餐的宝宝。4.睡前抱奶瓶的宝宝。5.有过敏体质的宝宝。6.睡眠太少的宝宝。7.胆小的宝宝。8.生病后不及时治疗的宝宝。9.喜欢输液的宝宝。

7.学步宝宝怎样洗小脚丫

1.用温水清洗小脚丫.2.不能常用香皂清洁,香皂会使皮肤丢失水分,对宝宝娇嫩的皮肤不利.3.用纯棉的毛巾或棉棒蘸温水清洁宝宝的脚趾缝.4.用干毛巾将小脚丫擦干.5.检查脚趾甲,每隔4—5天用宝宝专用的指甲钳修剪一次,剪完后磨圆,以免小棱角对宝宝造成伤害.

8.正确的冲奶方法

给宝宝冲奶粉时,妈妈们会不会拿着奶瓶上下晃一晃,让奶粉充分溶解呢?这是不对的!配方奶在上下剧烈摇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宝宝喝了后就容易打嗝,严重的甚至会吐奶。正确的方法是:用双手滚搓奶瓶瓶身,这样奶粉充分溶解之余,又不会起泡哦。

9.清洗宝宝的头垢

1用干净的棉球将润肤油均匀涂抹于宝宝头垢,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头垢会软化

2头垢松脱时,使用婴儿专用小梳子梳一梳,头垢会顺势脱落下来

3头垢脱落后,再用洗发露为宝宝清洗头部

4清洗过后,用毛巾包住宝宝的头部,轻柔地吸干头发的水分,千万不要用吹风机吹干头发。

10.宝宝舌头的秘密

宝宝舌头就像报警器,一旦出现异常,可能预示身体出现疾病:症状1:舌头发红,舌苔较少或舌苔发干,注意是发烧了;症状2:舌上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注意乳食积滞;症状3:舌头斑驳不平如地图,注意消化功能紊乱,或患病较久。

相关推荐

  • 育儿知识:孩子生病了,送还是不送幼儿园 很多年轻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上幼儿园了,以为可以稍微轻松一下,可宝宝动不动就流鼻涕、咳嗽、感冒发烧……宝宝难受,家长也跟着着急。更让人困扰的是,如果宝宝生了病,到底该不该送到幼儿园去呢? 一...
    2020-07-25 阅读全文
  • 2020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幼儿教育 孩子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认为,帮助幼儿认识自我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游戏时逐渐让幼儿来分配角色、让幼儿指导成人怎么玩,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领导者”。...
    2020-05-29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越长大越不听话 今天我们解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并且探讨一下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孩子长大了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见其实是好事,很多时候不听话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对,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和...
    2020-05-22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帮助孩子语言发展的几个办法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
    2020-08-19 阅读全文
  • 你不知道的育儿冷知识 1、读懂胎儿的语言 1.胎动像波浪一样蠕动:我吃饱了,睡够了,感觉非常舒适。 2.胎动同时好几个方向鼓起来:妈妈,我在伸懒腰。 3.胎动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妈妈,我被吓到了,很不高兴 4.胎动很...
    2021-02-15 阅读全文

很多年轻妈妈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上幼儿园了,以为可以稍微轻松一下,可宝宝动不动就流鼻涕、咳嗽、感冒发烧……宝宝难受,家长也跟着着急。更让人困扰的是,如果宝宝生了病,到底该不该送到幼儿园去呢? 一...

2020-07-25 阅读全文

孩子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认为,帮助幼儿认识自我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游戏时逐渐让幼儿来分配角色、让幼儿指导成人怎么玩,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领导者”。...

2020-05-29 阅读全文

今天我们解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并且探讨一下家长为什么总想孩子听话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1孩子长大了 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主见其实是好事,很多时候不听话的背后不是和大人故意作对,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和...

2020-05-22 阅读全文

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妈妈因为别人家同龄的孩子能说好多单词,自己的孩子单词说得少,担心是不是有问题。 “理解性语言”vs“表达性语言” 我们看孩子语言发展早和晚,...

2020-08-19 阅读全文

1、读懂胎儿的语言 1.胎动像波浪一样蠕动:我吃饱了,睡够了,感觉非常舒适。 2.胎动同时好几个方向鼓起来:妈妈,我在伸懒腰。 3.胎动力度很大或者很突然的一下:妈妈,我被吓到了,很不高兴 4.胎动很...

2021-02-15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