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
发布时间:2020-08-18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开学一个月幼儿园工作总结一直对孩子的教育甚为头疼,听过不少讲座,也在不断总结自己,直到读了《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本书,有些疑问立刻有了亮光,茅塞顿开。
作为家长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还有想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让孩子来实现,这是最错误的思想,往往会使得其反。一直以来教育孩子,父母的话要无条件接受,不能有忤逆,不可反驳,从而让孩子失去自我,没有创新意识,不会积极地解决问题,看了这本书我会改变自己,努力去读儿子的心声,聆听他的想法,多和他沟通。遇到问题,遇到挫折,用正能量分析引导,让孩子不怕犯错误,反而遇错后能不断地反省,合理纠正后感到高兴,让他在纠正中前进!
还有我对孩子基本是批评大于鼓励,尤其是考试成绩,我经常会拿他和夏煜恒,陈鹏杨比较,总说:“你看看人家写的字,你看看人家考的分数,再看看你,那差距太大了!”小时候还好点,长大点就会说:“您怎么老拿我和他们比?我也有我的长处,您怎么就没发觉呢?”本来就在气头上,一听他那么说火就更大了,接下来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或者是暴揍。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失败,真的应该少批评,多自省。冷静分析自己的原因和孩子的原因,一起努力改正,一起进步,才是最重要的。YJs21.cOm
希望一切还不晚,努力学习,改正自己,正确应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刘老师回复:一切当然不晚,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从这个角度,永远都不晚。我挺喜欢厉一霖说的这句话“您怎么老拿我和他们比?我也有我的长处,您怎么就没发觉呢?”,他说得多好啊,我非常赞同,也希望爸爸妈妈一定重视厉一霖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朵,每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不可复制,所以当爸爸妈妈的一定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要多多欣赏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行驶,在自己的列车上看窗外的风景,做最好的自己是最重要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不需要过于着急
很多的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他们都希望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如此,因此很多的父母一直都在想,我们就是应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大多数的父母却并不清楚,到底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哪里开始,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找不到方向,或者是比较迷茫,所以才会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当你能够真正的回归教育的本源,然后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能够给自己找到一条比较不错的出路。
教育是从生活当中开始的。许多的父母都会感觉一些高大上的理论确实很好,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如何来传达给孩子,怎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孩子去接受,其实这就是需要让你在生活中把很多的东西都分解开来。任任何一种成功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无不是从生活开始的,父母要真正的去做到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叠被子,那么父母也应该有这样的习惯,我们要求孩子每天吃饭之前必须要洗手,父母也同样需要以身作则。
也许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成功人的教育,他们从来都不是直接学习的各种不同的理论,而且也没有专门的这样的课程。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开始学着去观察这个世界,也开始学着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学会去看到生活当中的一些美好,学会去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学习,高贵的品质,这些都是我们对于孩子的一种培养。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不一定就发生在学校,也许就发生在家里,也许就发生在某次吃饭的过程中,这些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所以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够明白。
也许不少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寻找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去探索,想要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父母,但是你是否想过,每个孩子的身上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有着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的影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而不是说孩子上学之后才开始。为何有些小孩子在上学之后,他们可以非常认真的去做事情,在玩儿的过程中也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有很好的关系,这些无不体现在家庭的环境之中。
有太多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而有太多的父母,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似乎总是单纯的认为学校是最为主要的,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去赚钱,获得更多的金钱,然后给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但是你会发现,有一些孩子在成绩上似乎很好,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自己生活也没有办法立足于这个社会,就是因为在其他的一些方面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成长是一个过程,我们不需要过于着急,但是一定要讲究正确的方式和办法。
如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坏毛病"
核心提示:宝宝成长中出现的这些"坏毛病",很多是跟成长年龄有关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一般到了1~2岁后,这些"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了,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没改正过来的话,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柯海劲 副主任医师
吃手指
宝宝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管这东西是干净的还是脏兮兮的。对此,很多妈妈感到特别的头疼。其实,这是宝宝学着用嘴巴来感知事物的时期,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宝长长的指甲剪短、磨平,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一点,看见他抓一些脏的东西往嘴巴里送的时候就帮他换一些干净的物品。等孩子再大一点,这种吃手指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的"坏毛病"慢慢就会消失了。
但也有一些小孩,由于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抽不出时间去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由于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慰藉,孩子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吮手指、咬手指、咬指甲、吮奶嘴、咬各种物品等,来代替对母亲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心理。像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给孩子多点关心,培养孩子多点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游戏,转移注意力,但千万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得咬手指的现象更加严重。比较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已经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教心理医生予以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到处乱爬
爬行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会爬行或爬得不好宝宝,以后的平衡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也会相对差一些。一般来说,宝宝长到8、9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爬行了,这个时候,宝宝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它是宝宝开始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的阶段,爬行对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的爬行,而是腾出一块空地,把地板拖干净,或者铺上干净的垫子,放一些玩具在宝宝面前,让他可以追逐着玩具尽情地向前爬行。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同时,把一些可能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收好。等宝宝学会走路后,也就慢慢不喜欢在地上爬行了。
挑食偏食
当前,在我国儿童中,因为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问题还是比较常见,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高而瘦的豆芽菜体型,就是胖墩儿,甚至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也提前向儿童袭来。因此,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也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那么,怎么去纠正孩子的这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是心理性的原因。如有些孩子不爱喝牛奶,可能是因为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他们就不喜欢喝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能强迫他喝,我们可以让孩子改为喝低敏奶,同样也可以获取跟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
另一方面,儿童对某种食物偏爱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家人的影响,爸爸妈妈不爱吃的,孩子也跟着不爱吃,或者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比较喜欢吃某种东西,就老给他吃,孩子不爱吃的,就不敢再给他吃,从小顺着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挑食的不良习惯了,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因此,对于这种孩子挑食的解决办法,我们主要采用心理纠正的方法,通过父母的语言或者以身作则来纠正,但切不可强迫进食,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菜的时候,可以在一次吃饭时专门做一道这菜,烹饪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然后家人在孩子面前先故意讨论"今天这道菜这种烹饪方式真好吃啊"之类的话,然后适当地问问孩子:"你想尝尝吗?",这样的谈话,经过数次之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产生了想尝试的好奇心理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趁机加以表扬,以巩固孩子下次继续吃这道菜的行为。
说脏话
宝宝说脏话,有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大人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冷处理的处理方法,如假装没听见,不理睬他,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慢慢地,他觉得无趣后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说脏话的次数了。
如果是宝宝有一定理解能力了,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教育他,让他知道,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这样,他就会改掉这种毛病了。另外,宝宝之所以学会说脏话,很多都是从身边接触的人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以身作则,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
总之,儿童不良行为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但尚未构成疾病,这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父母及老师互相配合,首先了解清楚原因,消除不利因素,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批评,同时,父母还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各种压力,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鼓励和陪伴
记得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一本正经,一脸严肃的样子甚是可爱。有一次接他放学时,他高兴地举着作业本对我说,“妈妈,妈妈有作业”。老师要求他学写字。
我顺手翻开一看,笑笑说:“是让写’一‘呀?!你会写一了?”
”哼,妈妈你错了!是让写’横‘!“儿子很神奇地说。
晚上,我以为儿子会很积极地写作业,毕竟刚刚开始学习写字,充满新鲜感。可是左等右等,他却一直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作业要写。我终于忍不住问他:”宝贝,你是不是该写作业了?明天王老师还要看呢?“
”妈妈,我要看电视嘛!我不会写。“他似乎还理直气壮。
怎么办?才开始学写字就这种态度。我可真是强压住怒火,强颜欢笑道:”宝贝,咱们先写完作业好吗?等会,妈妈告诉你个小秘密!“我搬出老办法,尽量想哄他写字,不发脾气。经过协商,儿子决定看完这一集就写。我小有成就感,但是心理没有丝毫喜悦。
半个小时后,儿子慢吞吞地开始写字,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娇小的身躯缩这我怀里,简直就是我拿着他的手我在写。写了两行后,第三行,我想他应该可以写了,谁知道,写了两个歪歪扭扭字不说,儿子大喊着:”累死了!“笔尖一下子画了一条长长的曲线,:”妈妈,妈妈,快看,我的横写完了,好长啊!“他还满脸的自豪感!
晕!我十二分的无语!真想暴打他一顿。我都快累得出汗了,他却摆出这样一副”佳作“。我瘫坐在椅子上,无语的很,更无表情,儿子却唱唱跳跳地跑一边玩去了。俨然是大功告成,欢喜庆功的模样。
也许是我期望太大,毕竟他还不到4岁,也许这真是他最好的作品。想象自己的那个年代,七,八岁不是才学写字嘛!现在的孩子,三,四岁就上幼儿园,可谓是见多识广!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他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亲爱的孩子,你就是妈妈心目中的蜗牛宝贝,妈妈愿意陪你慢慢长大!人人都在狂追疯跑,害怕输在起跑线的时候,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把握好自己的速度,无论多慢,妈妈都愿意陪伴你左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要做的是引导,鼓励和陪伴!给孩子试错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孩子成长的动力和领悟生活的能力。不怕慢,只要方向对,蜗牛也有到达巅峰的时刻。一个人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一个人成功的时刻也很多。这都需要生活的日积月累和感悟!期许孩子快乐幸福健康的成长。在爱的沐浴中感受并拥有爱的能力。在生活的磨练中拥有坚毅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向阳花开的和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成长的过程
育儿心得:孩子成长的过程
“在黑暗中的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重要;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进取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打破沙锅问到底比浅尝辄止更可贵。”孩子的幼年只有一次,得给其体验的机会,给机会就是给其成长的养分。
孩子婴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手去摸去抓。可别小瞧孩子的初始体验,只是他们在有意无意的收集、积累对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经验。没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颜六色;没有“听”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悦耳的音乐;没有“闻”如何辨别香臭;没有“尝”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没有“摸”如何知道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孩子的看、听、闻、摸、尝等体验,不仅发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家庭、社会的认识,还对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可是当孩子渐渐的长大时,我们却在有意无意地剥夺孩子体验与实践的机会。孩子吃饭时我们怕把孩子的衣服弄脏,怕他们把饭洒在桌子上地上,所以取而代之的是爸爸妈妈给他们喂饭。喂的时间长了,孩子感觉吃饭是爸爸妈妈的事着了,每到吃饭时他们显得漫不经心,着急的反而是大人了。因为孩子在吃饭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体会到自理及成长的快乐,在他们看来吃饭就是任务了。孩子玩耍时我们怕磕着碰着,所以在他们玩的时候我们总是给孩子很多的限制,不准跪在地上,不准跑的太快,不准往高处攀爬,诸多的限制孩子还能玩的开心吗?甚至有时当孩子不按我们的意愿去行事时,我们就会大声的训斥,原本玩耍中的忘我情境都被我们高分贝的呵斥清扫的荡然无从。当妈妈在厨房择菜时,他们愿意参与,嘴里还会不停的念叨“我能帮妈妈干家务了”。可是孩子的满腔热情被我们“等你长大后再做”的理由,强行的回绝了。当我们拿着拖布在拖地时,孩子会兴冲冲的跑来,也想学着妈妈的样子拖拖地,可是我们嫌孩子碍事,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连哄带骗的让他们靠一边去。这些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是干不了更干不好,但是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退出参与,大胆的放手让他们去干,即使一塌糊涂一团糟也无所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收拾额麻烦点儿,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感官,还能发现其中无穷的乐趣,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的成长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只有让他们在反复的体验与实践中锻炼才能学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实践丰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自信心强,生存能力强等诸多优势。相反体验、实践贫乏的孩子,往往会有主动积极性缺失,冒险探究精神缺失,动手动脑能力不足,人际交往不足等劣势。
所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把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这是多洗一次衣服,多收拾一次家永远也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