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0-08-25 幼儿园的小朋友小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的游戏 小朋友幼儿园游戏 家长如何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一、家长掌中的“宝”
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教是独生子女,这个一家人的珍宝可都是父母的贴心肉,打不得,骂不得,可以说是个个都跟供祖宗似的奍孩子。家长的这种超乎重视也导致了,孩子必须在自已的视线范围内或是生怕孩子受到别人欺负的心理。
可是大家数家长的这种娇奍方法,造成了孩子就算有错,也舍不得打骂,这使得自已这宝贝不行的心头肉在别人那受了欺负,就会被家长无限的放大,看成了天大的事。
其实,小孩子在与一起玩的小朋友玩耍时发生摩擦或是起了冲突,今天被个小胖子推了,或者明天被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打了,这种是很正常的事,难道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就都很顺利,一丝摩擦也没有?这种事情谁敢打保票不会发生?
在小孩子之间起到冲突的时候,只要在合理打闹的范围内,家长都不应该干涉,因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小孩子在闹过之后一会就好了呢。所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受欺负,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回来的这种做法完全属于多余,因为孩子在玩耍时,你推我一下,我搡你一下,这是常会发生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二、孩子“打不还手”,认为长大会懦弱
有些家长认为自已的孩子总是被打被害人欺负,而不敢还击,长久下来孩子的性格会变得胆怯、懦弱,将来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家长的这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对孩子好,而是在害了孩子。
现今社会虽然需要竞争力,但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闯社会也是很难成功的。当代社会需要合作、团队,而一个人进入到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豪不退让,一点亏也吃不了,那些人不是你的父母,他们不会无下限的容忍你,这时你要怎么办,集体的工作环境你还能适应吗?所以说孩子之间的摩擦是需要家长在旁从中调节的或是看孩子自已的处理,不要让你的观念害了孩子的将来。
三、不要放大事态
由于小孩子还不大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已的想法,所以当一个小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小朋友时往往都会用自已的小手来牵小朋友的手,来表示自已的喜爱之情。但小孩子的手脚并不知轻重,常常导致误伤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遇到危险的事情也要学会保护,这种正确的培奍、引导问题,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
孩子之间的矛盾究竟孰是孰非?
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首先,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还不懂得分享、合作、轮流这些游戏中的规则,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再者,幼儿此时正处于语言发展时期,口头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内心的一些要求和意愿无法及时、合适地表达出来,故而常用行动来代替;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自然处于中心,大家都为他服务,他会得到及时、高度的满足,然而当他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时候,这种“特权”便被剥夺了,自然无论从心理、情感还是行为上,他都需要改变,而这个改变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当然,小朋友之间产生攻击行为也并不是完全出于恶意。有的孩子是因为太喜欢对方了,忍不住要搂一搂、抱一抱或者拽拽头发甚至咬一口,这些没轻没重的举动都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他们渴望互相交流,得到彼此的喜爱。
为什么有的孩子富于攻击性,而有的孩子却相反呢?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孩子活泼灵敏,有的则沉静呆板。我们做父母的成人之间都有这样的差异,就更别说孩子了,孩子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如何与对方相处等等是紧密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面对争吵,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只能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而不能由着家长意志进行强行改变,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为什么父母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急于得到解决呢?
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掌中宝,不能被欺负,更不能有任何损伤,孩子被欺负了,心疼不说,面子也无光,这是家长疼惜孩子又爱面子的心态导致;同时,社会竞争的激烈给大家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如果从小就不会反抗,不会保护自己,不会争取自己的权利,长大后势必要落后,要挨打,这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的。其实未来成功靠的是综合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德行、情商,并不是简单的厉害与否,更不能幼稚地以为孩子敢还手就是勇敢,以后就能成大事。?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不用我说,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反省。?
第一,不要舍不得。
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那个世界里的童话,有着我们成人不可理解的逻辑和秩序,很多家长不都感慨曾经有过家长之间还在那里争吵,可是孩子却已经和好了的尴尬局面吗?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矛盾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个胜负。可我就是不忍心孩子受欺负,怎么办?社会环境如同天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下雨了我们都要寻找解决办法,淋淋雨会让他学得更快,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只要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第二,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往。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禁止孩子和那些有攻击性的孩子交朋友,这种逃避的办法也不可取。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孩子要长大,要走向社会,他需要承担他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用成人狭隘的眼光评判和限制。?
第三,不要妄下结论。
小朋友之间的个性差异很明显,但各有优势,而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年轻父母不可随便认定孩子是否就是一个爱打架的坏孩子或者一个软弱胆小的笨孩子,更不允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判断标准。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这个阶段小朋友们应该培养的素质。
第四,不要就事论事。
认为孩子受欺负就是胆小、懦弱,要想不被欺负,就得还手,比对方还厉害!这种思维大错特错。威信靠什么来建立,难道就是打架、争斗?其实智慧、情感、德性的力量比这种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我们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小朋友,身边的好朋友多了,他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
所以我们要看到事情背后,往远处想,孩子要战胜的不仅仅是这个曾拽一下她小辫子的小男孩,而是以后她所要面对的更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方方面面,绝对不是“还手”可以解决得了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处理孩子间矛盾的三个锦囊
锦囊1:袖手旁观,让孩子们自己解决纠纷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父母应先让孩子学着自己处理。孩子在自己处理纠纷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父母的“袖手旁观”介入法,具体的操作可以是:
一、假装没有看到孩子的纠纷,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二、对孩子的纠纷,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并不表示父母完全不关心孩子的冲突,很多时候,父母凭经验可以知道有些小纠纷不用干预和调解,孩子自己能平息和处理冲突。
有时,家长的介入反而使孩子的小纠纷扩大化,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来帮忙了,就更“起劲”了,反而闹得凶。
锦囊2:“自然后果法”,让孩子在体验和反省中解决纠纷。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每当孩子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要人为地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孩子的行为,从而使孩子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自然后果法”具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独特效果,它远比单纯的说教或直接的斥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锦囊3:规则内化,让孩子在范例模仿中解决纠纷。
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冲突的时候,提供具体的指导让孩子去模仿,是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有的孩子已经能分辨是非,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样做。必要的行为指导和练习,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内化交往规则。
作为父母,要尽量地引导孩子宽容待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为他们将来与人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引导“矛盾型”儿童
心理学上所谓的矛盾型儿童是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是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也称有争议的儿童。矛盾型儿童尽管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中却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群体。
实例分析:
矛盾型儿童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另一方面调皮捣蛋,行为具有破坏性。是不是矛盾型幼儿的性格特征都符合这种表述呢?他们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怎样?接下来,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文文:比较内向,亲社会行为突出,攻击性行为很少,整体表现较沉稳。
文文的合作、分享行为较多;关心周围的朋友和事,合群行为显著;有一定的正义感;举止不粗鲁,谦虚,不张扬;受老师喜爱;很少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他的性格偏向于“受欢迎儿童”,虽不是太外向,可愿意与伙伴分享合作,而且有一定的正义感,在班上很有人缘。但由于班上人太多,他又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友谊的触角只能伸展至一小部分朋友当中。按照社会测量法,我把他也归于矛盾型儿童。和他妈妈交谈时,发现妈妈性格内向,对唐文管得也少,但爸爸广交朋友,对朋友特别真诚。我想这一点也在间接影响唐文对同伴的态度。
木子:比较内向,攻击性行为突出,这种行为往往通过较“无声”的动作完成。
木子不大说话,内向,在班上表现不是很活跃;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需要别人听她指挥;喜欢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被老师喜欢;有一两个玩得好的朋友,似有发展成被拒绝儿童的趋势。可木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家里,她较活跃,与父母、长辈能主动友好地相处。木子妈妈对自己女儿是说不出的满意:“我有一个这样的崽很满足。”她对女儿的种种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爱和支持。可以说,木子是处在民主偏溺爱的家庭氛围中。她在家里的玩伴只有父母和爷爷奶奶,而家人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加干涉,缺乏对她的有效引导。在缺乏同伴交往经验的背景下,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很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天天:儿童攻击性和亲社会行为均不突出,常常表现为“无行为”,内向,不大说话。
天天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独立、孤独行为较多;兴趣单一,很难给人留下印象,就连老师在调查问卷上都不知怎么写总体印象;在家里没有什么同龄玩伴,更谈不上其他年龄阶段的朋友。虽攻击性行为少,可老师很不喜欢他,对他关注少,有发展成被忽略儿童的趋势。和他妈妈交谈,发现天天妈妈也不大了解自己的儿子,而且自己也不是很爱动的那种类型。天天在家一般就是摆弄玩具。但是他父母不溺爱他,注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很多事都不提供帮助。这种情况下,他虽然独立性强,可是总让人觉得他有点孤独。
小白、毛毛:表现活跃,勇于表现,喜欢结交朋友,同时攻击性行为较多,但在老师眼里常常是“调皮得可爱”。
小白由亲戚抚养,性格属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所以对幼儿园生活很适应;好动,双休日都很少待在家,整天和朋友在外面玩,特讲义气,玩伴涉及各个年龄。可见,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他和父母的关系不是很亲密。
毛毛,一个充满活力的小男孩。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坦白直率地表明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不喜欢的小朋友又有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性格属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的母亲是个体户,忙于生意,难得管他。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毛毛有点早熟,非常爱漂亮,不仅体现在穿着上,更表现在择友标准上。他能说会道,非常讨妈妈喜欢。但父亲在喜爱之余又非常严肃,一般采用打的方式来教育他。毛毛虽然有一些毛病,但老师和大部分儿童都喜欢他,在同伴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引导办法:
从以上的观察、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在同伴关系中处于矛盾型的地位,但是他们的性格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或生活实践中,我们要认清每个矛盾型幼儿的性格特征,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具体而言,对于亲社会行为突出、但表现较内敛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多鼓励他勇于展现自我,促使他向受欢迎儿童转化;对于攻击性行为显著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对发生冲突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使他们明白攻击和破坏并不能解决问题,并教给他们与同伴交往的一些技能,获得更愉快的同伴交往体验;对于表现不突出的矛盾型幼儿,我们要了解其兴趣所在,为其树立积极行为的楷模,鼓励多与其他幼儿交往,而不仅仅局限在几个同伴之间;对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我们要积极转化他们调皮捣蛋的行为,更好地引导他们把活跃和充沛的精力为集体服务,让他们获得更大的个人效能感。
处于矛盾型地位的幼儿,恰恰是人际关系中最真实的幼儿。这种两面的同伴关系更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看清自己在不同朋友心目中的模样。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矛盾型幼儿更易体验到同伴关系的变更,获得更丰富的交往经验,而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把握。总之,要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单独的个体去认识,而不是盲目地贴“标签”了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儿童。
如何化解夫妻育儿的矛盾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期盼了好久的小宝宝,
然而自从他加入我们的两人世界,却争吵不断。
这到底是过度时期的短暂危机?
还是我们夫妻间的感情真的出问题了呢?
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是一件令人多么兴奋的事,宝宝红通通圆滚滚的可爱模样,人见人爱,但新生婴儿的加入也会让原本平静的小家庭生活增添许多困扰和羁绊。尤其是刚出了产房回到家中,别看宝宝身躯娇小,他在你们原本的两人世界里可是要占有一席之地的。
夫妻生活从此以他为重心,生活作息也从此大不同。这时候,有一些小家庭里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可能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争吵,备受期待而来的宝宝这时却往往变成为争议的焦点。
学习与新生婴儿共同生活
两人生活变成三人生活,除了空间变拥挤了,还有就是这个“小伙伴”还不会自己走路也不会说话,要怎么“处置”他呢?面对新生婴儿,新手父母要把生活调整得仍然和谐愉快,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第一个现实问题:照顾新生儿其实是很累人的工作。得有人随时陪在宝宝身旁,耗费精神、体力和时间,漫长的一天常让爸爸妈妈都累得喘不过气来,脾气也就变得暴躁,夫妻间很容易会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开始无谓的争吵。
原本认为共同照顾新生婴儿应是件得心应手的事,殊不知婴儿的到来完全搞乱了两人世界,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在最初的几个月以后,新妈妈除了负起照顾新生宝宝的主要责任外,平时的家务工作也得自己扛起来,谁说这是一个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呢?事实似乎不尽其然,难免要惹人怨声四起。
宝宝的诞生迫使夫妻两人重新调整生活作息,重新分配家务。这,看起来容易,但其实不然,照顾孩子的工作首先使家务增多,这通常会引起承担了增加的工作的一方的不满,而另一方可能也很难或不愿改掉多年的老习惯,或者不太愿意面对家务工作增多这个现实。然而,夫妻间的重新沟通协调确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彼此的时间和能力范围调整作息,彼此尊重对方带小孩的方式,才能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通常母亲总认为自己与生俱来就拥有母爱天性,知道如何照顾好小孩,所以对于另一半照顾小孩的能力常持质疑态度,非得在一旁监视提供意见才能安心。而当爸爸的自然也不能接受太太在一旁唠叨批评自己育婴的方式,完全对自己能力不信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终于有一天新爸爸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发飙:“我不懂我为何还要照顾小孩,既然你凡事都揽来自己做,而且总觉得做得比我好!”
作为新妈妈的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报持这种态度呢?今后要想想了,尿布包歪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是吗?
重新寻求不同标竿
随着新生婴儿的加入小家庭,另一个浮现的问题则是夫妻间的感情关系。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夫妻二人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双方之间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通常会看到在宝宝诞生后,因为作为妻子的可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婴儿的工作,以致于忙碌得精疲力尽,再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两人本身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似乎降低了一级,丈夫容易觉得似乎被排挤,忌妒心也因此产生。
其实孩子的诞生对夫妻来说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之间必须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方面是没有特效药的,夫妻彼此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精神沟通,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试着找出自己的平衡点,重新寻求生活重心,别忘了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护家庭的基础。尤其做妻子的,别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小宝宝的世界里,偶而小两口也要相约到外头透透气,上个馆子,像初恋时一样约个会,暂时把娃娃交给可信赖的人照顾。
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最后会引发夫妻争执的一个问题,则是对婴儿不同的教养方式。当小婴儿哇哇哭时,妈妈可能就很自然地就塞个奶嘴到孩子嘴里,有些爸爸则无法忍受,觉得吃奶嘴是一件很不当不雅的事。还有一些爸爸认为新生宝宝也应该在自己的房间独自睡觉,而妈妈却不能苟同,觉得晚上应该把宝宝放在自己身边睡觉,比较有安全感,半夜起来喂奶也方便……诸如此类对宝宝教养的不同看法,有源可追寻,其实跟自己本身受到的教育大有关联。
若对某件事彼此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而且无法沟通讨论,那一触即发的争吵就难以避免了。因为各自都觉得自己从小所受的家教是最正确的教养方式,很难轻易容许对自己双亲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
那要如何破解夫妻教养问题矛盾的窘境呢?
1.要明确:夫妻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就像一个小团队,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是要透过不断的沟通,不断的协调,不断的整合……
所以一旦夫妻之间的争执有沟通的空间,夫妻彼此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共同经营双亲的角色,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随着小孩成长伴随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一一迎刃而解。
2.面对矛盾,正确的应对态度
选择安静的时段,比如说小孩睡觉后,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
选一段恰当的开场白:“昨天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争吵,我想我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说出自己的感受,也邀请你的另一半做一样的表白:“我自己是这样的感受,你呢”。
用点幽默感平息纷争。
接受对方差异,把它视为是夫妇关系和对小孩教育的互补。
找出满足每个人的折衷点。比方说:“我完全能够理解你不赞成和宝宝一起合睡,然而在我哺乳的这段期间我大概不得不将宝宝留在身旁,所以你看看是否可以把宝宝的小床摆在我们的床边。”
3.面对矛盾,错误的应对态度
以挫折感的心态来开启话题(“好,那我就先让步”):开口先强调自己的委屈本身就只是一种发泄的方式。
用责备的口吻揭开话题(“你没做到,让我很生气,你说你要……”):此种开场白只会引发另一场口角。
摆出竞争的态度:(“没什么了不起,你做的那点事,我每天不知道要做多少回”):夫妇就像个小团队,彼此应该提供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互相竞赛。
使他陷入无法胜任的窘境:(“那你就自己一个人给宝宝洗个澡,给我看看……”):存心刁难的态度绝对不是缓和矛盾,建立相互谅解的良好关系的开端。
小孩在学校打架家长如何处理
孩子在学校打架怎么办?如果你是孩子打架的家长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孩子与同学之前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小矛盾,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插曲,点缀孩子的成长之路。作为家长不能粗暴解决这个事情,要理性分析问题,细心教导小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小孩在学校打架家长如何处理,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小孩在学校打架家长如何处理(一)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冷静分析,来推测孩子打人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气冲冲地质问,因为孩子当时常常回答不上来也不愿意回答,那样只会引发你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先于解决问题以前,与孩子共情,明确表达对他行为背后原因的理解,比如说“我知道你本意并不是想伤害他”,“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好好相处”,“我知道你是因为XXX事情,感觉被冒犯了”......
告诉孩子不当行为的后果;诉孩子被打的人都会很疼,千万不可以以暴制暴。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但若对孩子实施肉体惩罚,无形中也是在告诉他“下次你也可以这样做”。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但不要用恐吓等方式制造孩子的罪恶感。
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不鼓励孩子为了赢得赞美而牺牲自我,教会孩子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时,对对方微笑;比如不高兴不愿意就表示拒绝;比如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就找大人帮忙,要尽可能把每种情景与孩子演示得足够详细。
总之,如果发现孩子爱打人,父母应该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坏脾气给孩子做了不好的榜样;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反应给孩子造成了误解,甚至是助长了坏习惯的养成。即便孩子已经有爱打人的坏习惯,也不应该直接粗暴地责备孩子,而是应该与孩子共情、了解原因,分析家庭和环境的因素,找出问题所在,用耐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说法,或者是咨询孩子的班主任教师,了解事情的整个起因和过程,然后共同的处理这件事情。如果是孩子与班级的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的恶作剧行为,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说出该学生的姓名,并咨询教师事情是否属实,确实如此,可要求教师联系该学生家长给予道歉。
小孩在学校打架家长如何处理(二)
小孩子打架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那么怎么解决小朋友的问题呢?
作为家长,应该理性的去看待这件事情,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被打就要闹翻天,这样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好。发生矛盾必然是有原因的,问清楚原因,之后再决定,有时候也有可能是对方孩子的问题,不要不问缘由就一味的教训孩子,让孩子觉得受到委屈,产生逆反心理。
不管是谁的错,动手打人就是不对的,不要一味的教唆孩子打架,毕竟孩子之间有时候下手没有轻重很容易出现事故。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不一定非得要打架才可以解决,可以找老师或者班主任调节,也可以找家长从中调节。
孩子如果受到委屈是非常愿意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倾诉的,这时候一定要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心中的委屈得到发泄,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
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打架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情,在孩子打架后,一定要得到及时的调节,让孩子知道自己打架是不对的,避免矛盾的升级,导致最终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
小孩在学校打架家长如何处理(三)
很多的父母知道了孩子在学校打架了,就会变得异常的激动。在什么情况都没问清楚的时候,就开始骂自家孩子,或者责怪别人家的孩子,都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判断。因此这个时候父母把自己变成一个裁判员的身份更合适,就是找出原因,给这件事情一个客观的评判。当然评判事情也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可以去学校问问老师同学关于事情的真实情况,再下结论。给孩子一个客观的评判结果,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孩子彻底的明白这件事情的谁是谁非,从事情上吸取教训。二是让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受欺负了,那么一定要找回一个公道。如果自己欺负别人了,也应该受到惩罚。
在面对孩子之间打架这种事情的时候,假如你的孩子故意欺负了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你千万别有我家孩子多厉害啊,只要不受欺负就行了这样的想法。你要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今天你的孩子逞威风打了别人,他这种胜利的心态会驱使他继续会在打架的路上越走越远,只要在这条路上就会有很多比他强大的人出现,因此挨打也是早晚的事情,别人如果也以这种心态对待你的孩子,你的心里也不会好过的。因此让孩子看到后果,承担责任才是父母该做的。假如你的孩子是受欺负的那一方,那么家长们也千万不要教导孩子去忍气吞声,因为这样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我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很多孩子在遭遇暴力之后,父母只是教育孩子忍耐,结果导致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变得唯唯诺诺,既缺乏自信心,又变得胆小怕事。因此遇到孩子被欺负,一方面要教导孩子被欺负要懂得还击,而不是白白受气。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足,也要表现出自己不是软弱好欺负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要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比如只是幼儿园的小孩子,有的时候打打闹闹没有轻重,那么家长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之间的打架。如果孩子被打了,那么请打人的小朋友道歉,但是不要没完没了的追究。毕竟孩子的年龄就这么大,他们的思维意识还没发育完全,需要给予谅解。那么打人的小朋友,家长也要教会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学会道歉和承担责任。
家庭和睦,父母对孩子给予关心都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有些孩子愿意去打架,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父母的爱,因此他们会用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也有些孩子,家庭不和睦或者家庭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会让他们变得十分的自卑因此就算自己被欺负了,他们也会忍气吞声,因为孩子的内心没有强大的依靠,因此有些孩子会想自己受欺负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太弱小,也没有父母保护。
宝宝犯错了家长如何处理?
我和许多家长一样,都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儿子的表现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就立刻会纠正、教育他。但是,事与愿违,儿子对我的话常常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有一位老同学恰好是儿童教育专家,我就把有关情况作了陈述。他听了之后,略作思索,说:“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错误都能够自己察觉到,父母的批评可能会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批评过多,也许反而会让孩子对错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你的孩子再次犯错,请你保持沉默,试试看,他自己能否意识到错误。”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回了家。刚进楼道,我就接到了邻居的告状,说我儿子踢球时把人家的玻璃砸碎了。我再三向邻居赔不是,带着儿子进了家门。我很生气,但想起老同学的话,我努力压制着自己的火气,没有马上教训儿子。挥挥手,低声说:“你出去吧。”儿子惊讶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进来了,怯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小声说:“爸爸,我错了,对不起。”儿子居然肯主动认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一阵欣慰,说:“做了错事及时改正,仍然是好孩子。但如果做错了却不承认、不改正,那就没有人喜欢和你做朋友了。”儿子点了点头。
看来,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效果更好。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这次事件之后,儿子连着几天表现都特别好。我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的进步。现在,儿子偶尔还是会犯错,但我再也不犯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了。我沉默着,但我的眼神、我的脸部表情、我的肢体语言,都足够让儿子明白我的心意。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育儿知识:如何处理婴幼儿之间的冲突
婴幼儿之间的争吵往往会在瞬间就引发厮打、甚至是咬人。如果家长面临着自己的宝贝被“欺负”,心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应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宝贝们的“暴力事件”,更无需上纲上线,自寻困扰,尤其不要当着宝贝们的面争吵,否则“小痛”有可能变成了“大疾”。原因大致有这么几方面:
一、他们的厮打、啃咬多数是不记仇的,(个别特别敏感、胆怯的宝贝例外,因为或许他们本身的人际交往、性格就有缺陷),家长即便是能理清他们的是非也意义不大。碧如:大宝被涵涵“欺负”了,按理是不想和涵涵玩了,可是当涵涵不在的时候,大宝还有些失落......
二、家长往往会把事件看成是“欺负人”,因此有“讨伐”对方的心理,当带着情绪去指责对方的同时,无形中渲染了事态的发展。这样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自己被“欺负”的宝贝会觉得很委屈,很疼、很害怕......;二是“过错方”被指责也充分说明了“我”被欺负了,心理的愤怒、恐惧、焦虑骤然升级。
三、家长“讨回公道”是成人间的公道,宝贝们虽然需要,但不是最最重要的。宝贝们最最需要的是:释放情绪——哭诉、安慰,但最关键的是引导他学会如何避免冲突,学会和发生冲突的同伴握手言和。只有握手言和才能释放心中的负面情绪,而握手言和的前提是:家长之间不要发生冲突。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新生班家长学校授课内容)
我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的话题。其实,不管是什么群体,纠纷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的幼儿来说,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打斗和其他不友好行为是正常的。孩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是他们的天性决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标准,无论是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炼,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
有些纠纷其实很幼稚,比如:当别人坐自己的凳子时,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因素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燥好斗;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热心大方过头等。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举一个生活中比较多见的例子:牛牛和宝宝为抢一把水枪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这件事中,牛牛妈妈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从而产生要让自己的孩子采用暴力的方法来对付纠纷的想法,其实这是最不应该的想法。而同样宝宝妈妈如果也采用让孩子以后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应该的。但往往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间的纠纷呢?正因为纠纷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在处理幼儿纠纷时,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幼儿间的纠纷
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如何处理
当天晚上,我和老公对他的行为做了分析,觉得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偷偷拿的同学的玩具;另一种是自己偷偷拿他存钱罐里的钱买的。经过询问班主任和同学,排除了第一种可能,那么无疑是后一种了.于是,我们决定找一个适合的机会和他好好谈谈。
第二天晚上,老师没留什么作业,我先是给他讲了几个小故事,又让他猜了几条谜语,然后才巧妙地把话头引入正题。我漫不经心地说,宝贝,你最近是不是看中了好玩的玩具,又怕爸爸妈妈不给你买,就偷偷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啊?
一般孩子第一次说谎,只要家长心平气和地不打不骂,竭力回避“骗人”“撒谎”之类刺激性的字眼,他都会坦诚相告承认错误。如果这时家长大发雷霆,既容易使孩子害怕遭到更大的惩罚而顽固到底,又容易让他从中吸取教训,把以后的谎言编得更圆些。这是很多心理学家,经过无数次验证得出的结论。
我的询问方式和说话的语气,显然出乎儿子的预料,看得出他悬了几天的心一下子落了地,脸上也露出了几天不见的笑容。天真地反问我:“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我说:“连你这点儿小心眼儿都猜不出来,还能当你妈妈啊!”
他说:“上个星期,我看到同学拿了一个爆丸小子玩,羡慕的不得了,又怕你和爸爸不让买,就自己拿存钱罐里的钱买了,还骗你说是小勇的!”
儿子用很小的声音保证: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这样做了!
我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就怕犯了错误不改。你现在能承认错误,又有改过的决心,妈妈就原谅你这一次了,以后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接着,我又给他讲了很多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次日,为了奖励他说了实话,我们特意到超市给他买了另一款他喜爱的爆丸小子。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儿子接过玩具,扑到我怀里,呜咽地说,妈妈,谢谢你们,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果然,直到现在,我们没发现他再说谎话了。
通过这件事,我自己常常想,世界上很多可恶的骗子,可能都是第一次说谎时家长没处理好造成的。就拿开头的那篇童话故事说吧。假如,放羊的孩子第一次说谎的时候,人群中有个大人能心平气和地给他讲讲说谎的害处,也许最后就不是那个悲惨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