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
发布时间:2020-08-25 家庭教育心得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笔记育儿心得: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
我觉得对小孩的教育不能骂,要好好的跟她沟通,如果吃饭的时候把饭掉在地上了,要是骂她或打她,大人和小孩都会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反之,要是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地上的饭捡到垃圾桶里吗?”结果孩子得到的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地上的饭捡到垃圾桶里。孩子学会宽容。
还有孩子早上不起床,不能发火:“你怎么不起床?要迟到了!”手忙脚乱给小孩找衣服穿衣服。结果下次依旧。反之,你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床,就会迟到了,后来她都会很自觉的起床。
欣在家要是一直看电视,我也不会骂她,我只会跟她说,”电视不能看太久,看久了会对眼睛有损失的“,她就会跟我说:”妈妈我看一集就不看了,每天欣会很自觉的看完一集就把电视关了。“
我也会让欣在做些家务,让她叠叠衣服,而且也会叠的很整齐。我觉得大人做错事了,不能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结果孩子心里想:”凭啥你范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反之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当然。
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结果孩子成木偶,不用动脑筋,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自闭。反之,孩子的事情,自己做,还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有事和孩子商量解决,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这样能培养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见。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培养孩子责任心善用育儿法
现在不少家长对于如何找对方法培养孩子甚是苦恼。或许,家长可以尝试回想一下自己对子女的教导,是否有过这样的情景:看到孩子懒惰、不勤奋,没问过想法和理由,就直截了当地训斥孩子,向孩子重申种种大道理;孩子跟朋友玩耍时受到欺负,哭着寻求安抚,但你却责备孩子只会哭闹,一点都不勇敢。
专家提醒:作为家长的您应该意识到,这样的教儿方法,事实上已严重贬损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一心想把子女教导好,但手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甚至陷入误区。您有没有意识到,您的教子方式可能是受自己某段童年阴影的影响?
案例:
在互动式教子心理学课程上,父亲白先生述说道:他的家里有一子一女。为了培养儿子更大的责任心,白先生尝试从小事下手,让7岁的小家伙负责家里收叠衣服事务。第一次要求儿子做时,儿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手脚麻利地把阳台的衣服收下来,再细心叠放整齐。白先生当时就称赞儿子“很棒”、“很乖”,并告诉他,以后家里收叠衣服就由他来负责。
然而,奇怪的是,儿子打那次起就对收叠衣服不感兴趣了,其他家务活一件也不做,他甚至对白先生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并且从那以后,白先生要求儿子做的事情,儿子也很少搭理。白先生对儿子这样的反常行为,甚是不解。
剖析:未重视孩子内心想法
就白先生的个案,凌康桐分析提出,白先生是“好心”办了“坏事”。儿子好不容易把一件家长交代的家务活认真完成了,本应受到鼓励和称赞的。白先生一开始对儿子进行称赞,这种肯定孩子自我价值的做法是对的。但事后白先生却又给儿子抛去一个大包袱,让它揽下此后的家务事。这对于心智尚在形成阶段的孩子来说,这等同于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后又遭受到惩罚,孩子的弱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样的重负,自我价值突然间又被打压到最低值。
“这也难怪白先生的儿子自此对家务不感兴趣,对于家长的指令也没有积极性了。”凌康桐表示,以白先生的个案为例,当代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导手法,只是浅层次地从孩子的行为着手,而并未重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一旦没准确认识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很容易在育儿的教导手法上犯错误。
案例:
母亲陆女士对管教女儿也很头疼。她说,才上小学的女儿,天天跟她“顶嘴”。因为实在受不了女儿的坏脾气,所以每逢女儿向自己撒娇,她便“报复”女儿,故意冷落她,不理睬她。慢慢地,陆女士感觉到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每况愈下,女儿有时候甚至指着陆女士的鼻子谩骂。
而陆女士的想法是,也许是因为自己对女儿的要求还不够高,管教得不够多,女儿才会这样。“但‘子不教,父之过’,女儿不听话,不能不管,必须用极端的办法来管教。”陆女士承认,自己对女儿的指责很多,功课做得慢的,骂;写字写得不工整,骂;吃饭走神发呆,骂。骂还没效果的,那就打,狠狠地打。
剖析:自身经历植入教育
对于陆女士的个案,凌康桐认为有探讨的必要。在跟陆女士一番深入交流后,凌康桐表示,陆女士遇到的育儿难题不在女儿身上,而在她自己身上。
记者向凌康桐了解到,原来陆女士的成长经历并不顺利,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在她的成长历程中,一直缺乏父母的关爱,自小本应获得的关注与爱护,一直都比同龄孩子少。陆女士现在还忘不了童年的经历,吃饭吃得慢的,做功课不认真的,都得挨打挨骂。
“人永远是过去体验的奴隶。”凌康桐说,陆女士的成长经历足以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童年阴影。尽管陆女士现已嫁为人妇、生儿育女,但童年时遭受的冷漠与不安全的体验,已被带入自身育儿的教导手法中。而这样的结果是,女儿不仅无辜地承受母亲的痛,还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冷漠对待,女儿的反叛情绪正是来自于母亲的待人态度。陆女士要是一天不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那么女儿的现况就难有好转。
专家忠告
善用育儿方程式
多代入孩子角色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凌康桐提出,育儿有自成一体的方程式。第一步,家长必须了解现况,即关乎孩子、家庭以及两者的环境、氛围现况;第二步,家长必须清楚目标,也就是要认识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当确定下来后,有了起点,又有了目标,再找到合适的方法就足够了。
“在现况的认知上,家长应多聆听孩子的声音,多感受孩子的内心想法,有必要代入孩子的角色中,从每一件事中去体验孩子的思考方式。”凌康桐结合个案说明:比如,在白先生的个案中,白先生想通过要求儿子做家务来锻炼,如果能从儿子的思考方式出发,一件一件事情逐步让儿子担当,而不是一下子让他揽下所有的责任,那就不至于破坏了儿子的积极性。
在家长如何安抚受欺负孩子的个案中,凌康桐表示,孩子明明受了委屈,但家长硬是对孩子说“不要紧”、“没事的”,表面上看似教导孩子要有豁达的胸怀,但事实上,家长已对孩子的不安及申诉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专家认为,如果家长能明白教子的出发原点,并明确教子的目的,即让孩子得到教育,懂得学习并学习独立,有足够的能力给予其他人的关爱。在此基础上,使用正确的教子策略,如不断提升孩子的自尊感、自我价值,不断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按照这道教子方程式来做,那么,想教子成功就不需太费劲了。
育儿心得: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育儿心得: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而播种行动就要从孩提时代开始。
生活在如今这个物质供给富足的社会,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飞扬跋扈的性格,此时家庭的教育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责任感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个人认为,很多的性格都可以划入社会责任感的范畴,首当其冲的就是“尊重”二字,在家里,我教育宝宝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扫得很干净的地,收拾整洁的桌子,不可以把他们弄脏弄乱,如果不得已弄乱了,事后一定要自己收拾好。这是对别人劳动最基本的尊重;路上不可以乱扔垃圾,因为这样不仅会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对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的不尊重。对事如此,对人更应该尊重,尊老爱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理应发扬光大。
其次,乐于助人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方面,我总是告诫我的孩子,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手相助,比如帮家里人提物,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帮别人捡球,捐零花钱给有困难的人,义务献血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正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绝好方式。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这样的观念:我是社会的一份子,有义务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回报社会;要学会“付出”,这样才不会成为只想着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的“寄生虫”。
当然,社会责任感这个抽象的概念现在还不能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理解,但是我们可以用身边的小事情启发他们,并以身作则,从具体的细节中点滴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受用终身的善德。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育儿观念: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许多父母都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实,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否则他就不可能对事情负责任。责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标准之一,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
美好教育认为:父母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好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父母可以适当地与孩子谈谈家里的花销添置及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心中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2.不要鼓励孩子告状。如果孩子常在父母面前说别人如何如何,那么,他就是在学着怪罪别人。作为父母,您要是听从孩子的告状,就等于是对他们说:“妈妈会帮你处理这些事情。妈妈知道你还太小,应付不了这个。所以只要任何应该让妈妈知道的事,就要告诉妈妈。”这种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告状,妈妈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欢你打别人的小报告。”当然,父母必须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如果别的小孩正在做比较危险的事情,孩子跑过来告诉你,你肯定要重视。
3.让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父母要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必须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
4.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父母要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通过生命个体与社会共同施爱和被爱,互相感恩构成的。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还是亲朋好友,都要负责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糕,当家长批评他的时候,他却找出了一大堆理由来推卸责任。其实,孩子有推卸责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有关调查显示,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推卸责任习惯的占60%以上。
当然,这并不是孩子天生性格有问题,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道德败坏,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还不成熟,正是家长积极引导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够及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慢慢纠正,那么他们推卸责任的做法将会有所缓解。事实上,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也是一个慢慢提升的渐进的过程,就如同智力水平的发展一样,从出生到性格成熟,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家长所做的,就是对症下药,然后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习惯。
孩子喜欢逃避责任,主要是由于缺乏信任感造成的。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给孩子的关爱和理解过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经常对他们实施情绪冷暴力,那么孩子会受到误导,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我要是敢承担责任,一定会没有好果子吃”的观念。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有意识地撒谎,有意识地去推卸责任,会形成畸形的人生观,就连心理上也会出现问题。而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就会千方百计寻求推卸责任的方法,让自己免于受到惩罚。
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凡事由家长说了算,让孩子只有听话的份,那么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决定权交给父母,每当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让父母来做出决定,让父母去帮助他们承担责任。
孩子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担当,家长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知道,孩子的良好习惯都是长期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要做好榜样,坚持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这种榜样的作用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习惯。
其次,家长要在心理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比如说让孩子自己去住一个房间,独立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整理和布置,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家长不会去干涉等等,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全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PS:家长培养孩子敢于担当的意识和富有责任感的心是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家长首先要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其次激发孩子的潜力,最后家长们一定要把它当成一项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
育儿观念:浅谈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育儿观念:浅谈孩子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在我们的周围,时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孩子真是一届不如一届、一代不如一代,一点责任感都没有。究其原因,现在许多父母都过重地注意孩子的智力和身体的发展,却忽视了责任感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目前,一些孩子已经产生了诸如做事不负责、高傲自大、不懂礼貌等缺点,甚至引发出厌学、厌世等不良心态。
(镜头回放):教室地面上有垃圾,经过那里的小朋友无人问津;椅子撞倒了,孩子路过时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没有人把它扶起来重新摆好;图书、玩具掉地上了,无人理睬,甚至还有人在上面踩踏过去;在家里向父母要这要那认为是理所当然;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看到这类现象,我们无不堪忧:下一代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世人面对的一大挑战。道德情感的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怎么会去真正关心他人,怎么会真诚地与他人合作?由此可见,学校、家长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已刻不容缓。
在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方面,我们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而且必须从认知、情感、行为上多管齐下。那么,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晓之以理,创设情境体验,以榜样促成其责任感的认知。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责任感和其他道德准则一样,都不可能直接传授给孩子,而只能由他们从外界的吸收中获得,他们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不少孩子认为,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是义务,理所当然,而自己对待父母亲人的态度可以凭自己的喜好与心情。有些家长则始终认为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孩子,我不宠谁宠?疏不知这一宠就宠出了坏习惯,孩子也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是索取的多,付出的少,自私的品质也就自然形成,责任感的意识也就不可能产生。为了避免这样的习惯形成,我们一方面与这些家长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另一方面则有意识地以榜样教育促其转变观念,让孩子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有意识地寻找身边的具有责任感的好人好事,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搜集成资料,以他人的行为来感染自己,产生认识上的共鸣,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又如,在各种活动中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以抵制来自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消极影响,坚定信念,逐渐形成“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对自己自省,对集体奉献”的成就感以及责任意识。引导孩子从小做乖孩子、好学生、读好书,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感意识。
2、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孩子通过自我感受产生责任感。
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为了进一步作好幼小衔接工作,“五一”过后我们就和孩子约定:从下周一(5月12号)开始背书包上幼儿园。上周因为考虑到个别孩子还没买好书包,故又推迟了一周进行该活动,请孩子回家后自己和爸爸妈妈说这事,并利用这一周的时间将书包及所需物品准备好。
没想到周一上午就有一些家长来问我了:“沈老师,今天是否要让孩子背书包上幼儿园啊?我不知道啊,怎么没收到你发的短信呢?”是的,之前我们也在考虑:是否要发条短信给家长,让家长给孩子提个醒(因为以前很多活动我们都会通过路路通发短信让家长提醒孩子),但最后经过我们的商量,这次决定不发信息给家长,让孩子自己记住、去做这件事,因为我们觉得,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自己所能做的事,也是他们应负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也是幼小衔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但是,很遗憾,据我们当天的统计,全班只有十八个孩子(三分之二还不到)做到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发现,每天都有孩子忘记带书包或由家长拎着书包来园,问及原因,孩子回答得振振有辞:“我妈妈(爸爸)忘了帮我带书包了!”好像背书包上学本来就是家长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一样,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自己背书包来园,可收效甚微。于是我们想到了奖惩制,凡是忘带书包或是由家长拎书包来园者,都将从其评比栏中扣除一颗五角星,反之,凡能自觉做到者,则可以奖励一颗五角星。这样大概坚持了半个多月,情况明显好转。看着评比栏中自己的星星越来越多,孩子更自信、更有责任感了,有的家长还向我们反应:现在孩子晚上睡觉前,会自己整理好书包以及第二天所需带的物品,而且不让我们帮着拎书包了,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是的,我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其实,这本来就是家长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对孩子来说有害而无益。因此,我们在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后,工作的展开就顺利多了。比如,我们请家长在星期天或节假日里,让孩子当一回家,清理一次住家周围的卫生,对自我的不足进行反思,对反面的事物也要进行思考,家长也对孩子多鼓励,多激发,和孩子一起多交流有关的话题,谈感受。在发现问题时,鼓励孩子多与家长、老师交流,共同想办法,决不采取粗暴的训斥、责骂等方法来看待孩子的错误,使孩子在与大人的交流中产生情感。因为责任感是以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孩子集体观念、荣辱观的形成。
总之,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塑造孩子美好心灵与健全完美的人格,对于每个家庭,每个父母,每个教育者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就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做起吧!
如何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点点是一个非常聪明、性格开朗的孩子,喜欢跟小朋友玩,但他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常有理”,总是找借口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到其他事物或者别人身上。这不,刚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他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休息。”可是如果小朋友来家里,他就责问人家为什么不收拾玩具,妈妈说:“你是小主人,你应该带头收拾呀!”他却说:“玩具是他玩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点点仿佛什么事情、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对于这个聪明却不好说服教育的儿子,妈妈真是拿他没有办法。
像点点这样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却不自己做,做错了事情不承认,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现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孩子没有建立一定的责任心。
有责任心的孩子让人省心、宽心、放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责任心不像知识、技能和能力那样明晰可见,但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对自己有责任心的孩子,自觉水平高,让家长省心;一个对他人有责任心的孩子,亲善行为多,让家长宽心;一个对集体和社会有责任心的孩子,人小志气大,让家长放心。因此,有责任心的孩子表现出很多优点:自觉、自爱、自立、自强。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而缺乏责任心的人与成功无缘分,与幸福擦肩而过。
孩子责任心的发展里程碑
孩子的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它伴随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成熟。
3~4岁:属于被动责任水平,孩子能按照家长的指令完成一定的任务,显得很乖,是家长感觉比较顺手的一个阶段,但这时的孩子只是一味地顺从大人,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
5~6岁:属于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水平,孩子开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帮助”等责任和规则,但是常常说到做不到,他人提醒能做到,自己不会提醒自己做,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年龄。
6~7岁:属于理解责任水平,孩子的认识水平更高了,不但知道对自己、对父母、对小朋友要负责,还初步知道对社会要负责,例如环保意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孩子由认识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的自觉性还不高,需要家长继续培养。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兴趣
培养孩子兴趣
养育孩子的过程,与其说我尽心教养,不如说孩子引领催促我前进。那时我并没有胎教,也没提前学习育儿知识,只是每时每刻与儿子呆在一起,与他玩乐,给他唱歌,揣测他的喜怒哀乐并照料他。每天抱出去大街和公园,经常边走边唱,唱过了歌词,有时就再唱一次歌谱。每晚必定是唱几首歌哄睡的,大概三岁吧,有一次我唱了大海啊故乡的开头一句,我说儿子你能唱成谱吗?没想到他居然正确的唱出来了,我当时也没在意。后来上了幼儿园,有一天回家,居然在姐姐的钢琴上弹了二首儿歌,(姐姐早已不弹了)说一首是男仔屙尿歌,另一首是女仔屙尿歌。第二天去问老师,老师非常诧异,原来老师是让男生女生分两批上厕所的,可能刚好又弹了两首曲子,儿子居然记住了,老师根本就没让孩子们摸琴。三岁半就送他学钢琴,第一节课老师指着钢琴谱教他弹,回家后居然识谱了,老师只布置三首作业,他却一直往下弹,兴趣满满。只二节课就学完了小汤一。虽然因为不听老师话,上课向着老师吹口水泡,只上了四节课就暂停了,四五岁才又上课。他不是刻苦练琴的娃,随意的每天只练半个钟,所以到六年级,也就不上课也不考级了,凭着些老底,自己搜罗些喜欢的曲子弹,有时自己也作些小曲子,算是作业之余放松的方式吧。因为耳朵的辨音力不错,手机放着音乐,他学着能弹出来,所以虽然没上琴课,家里也经常响起琴声。因初中有琴房,午睡后晚修后,与好朋友去合几首,其乐融融。(那个时段琴房没人争)
儿子今年中考了,也如了他的愿。我儿子偏科,偏理,特别喜欢数学,学校有数竞队也就顺理成章进去了。儿子是文科渣,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记得他八个月时,第一次学会说“妈妈”这个词,他看着我的嘴巴,学着发音,说出这两个让人惊喜的字的同时,吹出一个大泡泡。之后,很快学会了说话,同时学会认字。他认字不用图,直接给他看文字,第一个学会的字是“爬”字,因为那会他还不会走,然后是“坐”字。只让他认他能理解的字,并没有注意笔画的多少。二岁时大街上一般不算生僻的字都会念了。也经常去图书馆借儿童读物回家,后来发现,他只爱看科普类和数学有关的书,对故事书不感兴趣!
后来上了一年级,字写得很丑,幼儿园就是玩,没怎么写过字,一年级布置作业的黑板写了一大板,会写字的抄了,不会写的有的是家长抄的,有的直接拍照回家慢慢抄,我儿子也不会写,自己画回来了,基本没什么问题,就是笔顺不对而且很丑,我是个放任的妈妈,没有强制他练字,所以现在还是丑,我现在是很后悔的。小学期间,除了语文背书,其它我是不理的,我只负责送他去少年宫学手工和计算机编程程,凹数还有钢琴。当然啦,这样的结果是,小学成绩不拔尖,字还丑!
有朋友说,语文不好为什么不?,数学很好了,没必要?啊!我回答他:我们不是?课,我只是遵从儿子的兴趣,我儿子学的都是兴趣班。儿子的兴趣很多,数学天文编程音乐还有手工。儿子一两岁,去公园玩,必定要捡枯树枝,折断,摆弄成数字。到了文具店,眼都要发光,所有的东西都那么有吸引力。那种木头做的积木,搭好了一不小心就倒了,常惹他生气,两岁生日前,我买了套拼插的塑料积木给他。他兴奋极了,从下午一直玩到第二天6点左右,才肯去睡,其间我有两三次受不了上床睡了,这个小小的人啊!很多不说了,反正后来的凹数课,他都说去玩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兴趣很重要。我写得不好,作文渣一个,只是想在群里与友友探讨。家长们育儿都有一套,各显神通。我在这献丑了,献丑也是为了接受批评,欢迎找碴,让我有机会学习,谢谢。还没写完,如果大家不喜欢,到此为止了。
孩子责任感从小事中培养
有七成的家长过分保护子女,事事为子女代劳,令子女无从或不需要学习种种生活技能。孩子自幼学会生活技能,是将来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家长若事事代劳,他们样样都做不来,将来何以谋生呢。
现在儿童不能自立的现象愈来愈多,当中大部分是个人的自理及基本生活技能:7岁的孩子只吃喜欢的面包款式,否则宁愿挨饿;8岁的孩子不懂使用筷子;9岁的孩子不愿背书包,不会收拾书包;10岁的孩子不懂系鞋带;12岁的孩子不敢单独过马路……乍听起来令人吃惊,其实环顾周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人、特别是当父母的,会认为是生活小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这反映父母在教育中出了偏差,千万别当小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子女的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项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家长过分保护子女,事事为子女代劳,令子女无从或不需要学习种种生活技能。孩子自幼学会生活技能,是将来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家长若事事代劳,他们样样都做不来,将来何以谋生呢。
有个寓言讲的就是一个慈祥的妈妈,养了个除了会吃、什么都不会做的儿子。一天,妈妈要外出几天,做了个够吃几天的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但是几天后回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了,而套在脖子上的大饼,仅吃了嘴边的一小部分,就是因为儿子除了会吃嘴边的食物,连移动脖子上的大饼都不会!事事代劳,是剥夺了孩子今天学习的权利,削弱了他们明天长大后谋生的技能。
有家长认为,生活上事事代劳,是要让孩子多点时间学钢琴小提琴、学绘画英语,怎能说是过分溺爱。学习艺术掌握外语,仅是幼儿教育的一方面,但从小教导“自己事情自己做”,则是教育下一代的至理名言,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性格极有帮助。因此,家长必须按照孩子的年龄,安排合适的职责,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家长不但重视教授子女生活技能,还将孩子送到青年会的小厨师班,当孩子向父母捧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时,一份孝心尽在不言中。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从学做点滴事情中培养出来的。
孩子学习生活技能,更可从中学到做事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精神。教授孩子生活技能,还要坚持天天做,养成习惯,毅力便培养出来了;孩子学做每件事都会遇到困难,要教会他们如何克服;遇到问题,要教会他们学会沟通,请教大人,请教同学;当他们能成功做好一件事,还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人。这是教授生活技能更深层的意义,忽略这方面的培养,意志会较脆弱,遇到困扰往往容易做出傻事。倘若从小学习生活技能,并培养坚强毅力和无畏达观的性格,定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踏上成功路。
温室的花朵固然美丽,但经不起风吹雨打。从小让孩子得到锻炼,正是为他们长大后能经得起社会的风浪,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克服困难,谱出美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