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
发布时间:2020-09-16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前几天,在批学生的日记时读到了两个母亲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小王的妈妈在小王十二岁生日的这一天,用生锈了十几年的笔为心爱的儿子写了一首小诗,感谢儿子给他的人生带来的美丽与丰富、幸福与快乐!尽管小诗很稚嫩,字也歪歪扭扭,但还是把小王同学感动的泪如雨下,因为这是身为工人的妈妈送给他一份最特殊的,最美丽的,最厚重的母爱。
第二个故事:小浩同学在代表班级参加冬季长跑运动会时,不慎摔了一跤,把新裤子摔破了,回家后被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并责备他说:“叫你别参加运动会,你非要参加,你是自讨苦吃。”小浩同学觉得非常委曲,他是多么希望妈妈能够体谅他,并和他分享他获得年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啊。
读了这两个故事,我也终于明白了小王为什么每天都乐呵呵,阳光而灿烂,而小浩同学每天心事重重,小小翼翼,我想这与他们的母亲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两位妈妈之所以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那是因为他们两个站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看待孩子。很明显,小王的妈妈愿意自己蹲下身来,将心比心,也像个孩子或是像个朋友那样与儿子沟通交流;而小浩的妈妈则居高临下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总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最正确的,你之所以今天这样是因为你没有听从我的话,看看,现在知道出问题了吧。试想,以后如果小浩再有什么事情,还会主动与妈妈一起去分享吗?yjs21.COm
诗人痖弦传诵一时的诗作《如歌的行板》中这样说:“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我想可以作为母亲的守则,如果母亲能始终和孩子站在一边,不仅能欣慰地体验到孩子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更能让孩子也幸福地感受到母亲的温柔与信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身为家长以后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这本书反复看了三遍,提笔时还是无从下笔。内心即欢悦又沉重。
这本书既丰富又有新东方校长精彩评述,又有王修文老师的倾心之作。爱孩子是我读到本书从头到尾的教育理念,一个孩子的成长即不能缺失家庭教育,也不能缺失学校的教育。在我读到本书方法篇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沉重起来。现在的社会包罗万象,怎样教育好孩子让我们家长迷失了方向。在我们那个贫瘠的年代物资匮乏,什么都没有。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一度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问题。
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也一味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家里事不用你,好好吃饭等等。我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她想做的家长一律代劳了,从而拘泥了孩子发明创造的本性,变得畏手畏脚。想想平时是怎样对待孩子的,疏忽了对她的心理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批评多于关爱。王修文老师说的对,我们平时要和孩子交朋友,用平等的身份交流,关爱大于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不容易,教育孩子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很多的家庭都是上班族,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去上班,忽略孩子的真实想法,平时工作压力大,跟孩子沟通少,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讲好好学习,使得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少了孩童的天真,缺失了对社会的了解。【这一点很现实,家长很忙,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陪孩子重“质”而不再“量”。】
王老师讲了很多新东方学校的实例,怎样教育孩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了解社会这个大家庭,从而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爱孩子,和他们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是王老师一直追求的教育理念。
很多的时候我们家长只站在成人的高度去和孩子相处,一切的不放心,孩子考不好时家长的埋怨,无端指责。身为家长以后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待他们,理解、帮助、关爱,让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尊敬师长,与人和睦相处,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同一高度”说得好,做起来不容易,但一定努力,让我们都能够真正“蹲下来看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始终是孩子
育儿心得:孩子始终是孩子
孩子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现在的父母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爸爸妈妈,可是我还是想对各位爸爸妈妈说:不管您有多忙,不管您离孩子多远,记得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孩子最亲的总是和自己待在一起时间长的人,多花一分钟陪孩子,孩子和你的感情会多十分。
孩子始终是孩子,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对于这个,我想说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了,一定要相信老师,相信老师可以教育好孩子,但是同时也希望家长可以多多配合老师,老师说再多话,做再多的工作,如果家长们没有完全去配合也许效果就不会有那么的明显。孩子们犯错,老师会有所批评,孩子本身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很弱,他犯了小错没有人批评的话一定会慢慢地变成犯一些大错,希望所有的家长在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怪罪于老师,我们都是为了孩子们好,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变成一个很懂事,很明事理的人。家长请放心,老师一定不会像网上有的新闻那样去虐带去体罚孩子,有时候可能看见孩子们做一些比较危险的动作,可能声音就变大了,其实那不是为了去惩罚孩子,那是属于一种担心一种害怕,担心孩子会因为他的动作而受伤,害怕孩子在自己的眼前受到伤害。
孩子始终是孩子,他们都不过三岁或者大一点而已,在学习方面,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接受的那么快,孩子需要我们老师,需要爸爸妈妈去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在学校,孩子学习总归只有那么几个小时,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十多分钟,在这十多分钟时间里作为老师会尽可能的多教授他们一些知识,但是更多的是需要家长们在家配合老师的工作,多多让孩子在家也能够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我就对英语来说吧,假如孩子们今天在学校学了四个单词,也许在放学后他们就可能有一点记不太清楚了,回到家之后把光碟或是一些图片给孩子看,他肯定会记得这是今天老师教过的,我也会哦,他会很骄傲的说出他记得但是又有点模糊的单词,这个时候就算孩子说错了家长也要鼓励他们,他们才会因为得到了鼓励而大胆的在学校说给老师听,老师才会给他纠正错误。反反复复他们对于学习才会更有自信,更有兴趣。
孩子始终是孩子,给予他们更多包容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包容。
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对策
那是一个中午,年级主任告诉我,高二13班小赵在与两个初中学生打篮球时拿了他们的150元钱。由于在高一时教过小赵,我决定来处理这件事。
我从教室把小赵请到高中办公区,面对面坐下来。我问:“你知道我找你是因为什么事吗?”他说不知道。我说:“那我就直说吧。”我先把初中学生找年级主任的事告诉他,然后并没有立即问是否属实,而是接着说:“我高一教了你一年,你要信任老师,如果真有此事,我的态度是:第一,这是不小的错误,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会给你的一生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第二,要勇于认错并立即找到两个同学退钱,同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第三,对这件事,学校不声张,不扩散、也不处分,给你保密,同时也让两个初中学生保密;第四,今后一定不能再犯这类错误;第五,专心学习,提高成绩。”
我把态度亮明后,小赵毫不迟疑地承认了,并表示今后一定改正。看着他那充满内疚的眼睛,我说:“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希望你履行承诺。”这次谈话总共用了20分钟。下午4点,小赵告诉我,他已经照我说的做了。
之所以能这样处理这件事,是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由于老师对类似事件处理不当,导致一个女孩子长时间忧郁并最终退学。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同时也教育了我。是啊,学生尽管犯了错误,甚至是不小的错误,但他们首先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孩子,成长道路上犯错误,就像初学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这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我还是为自己能这样处理而感到快乐,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与成就,也为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自豪。
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内心
儿子已经4岁了,在幼儿园表现出非常胆小的个性,我们想改变,却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怕教育不好耽误了孩子。因为这个,我和老婆都非常焦虑。
去年8月,我和老婆偶然之间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绘画心理教育的文章,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全方面的发展能力,调节情绪状态。于是,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了一次绘画心理体验课,从此就开始了儿子开心的心灵之旅。
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儿子每周上一次课。之前也不是没给儿子报过普通的创意绘画班,但从来没有一次,儿子像如今这样喜欢去上课,每次总是很早就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上画画班呀?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在逐渐浓厚起来,感受到了孩子愉悦的心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
以前由于工作很忙,照顾和陪伴儿子的事情,总是他妈妈做的比较多一些。虽然每天工作之余,我也会抽出时间陪他玩,和老婆讨论儿子的事情,但说真的,心里从来没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已经需要去认真教育了。当发现儿子有些行为上的问题,如比较胆小,有点任性,在外人面前比较依赖父母等,也觉得是因为孩子太小,和人接触比较少的缘故,慢慢长大就会好的。
在绘画心理乐园和绘画心理老师了解儿子的表现情况后,才得知到这些表现是因为获得父母的关注比较少,内心安全感弱,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寻求帮助。我尝试转变自己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内心,才发现他是一个内心多么丰满的人,他一直那么渴望父母的陪伴。当他独自面对陌生环境时,内心既好奇又害怕的,当我不耐烦地把他推给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照顾时,他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惶恐,甚至还有一点点愤怒。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天老师拿着儿子的一幅画来告诉我,这是孩子画的一幅题为《一家三口》的作品。里面画了三个小人,他和妈妈都是有着鲜艳的颜色,生动的表情,并且手拉着手,只有爸爸一个人站在旁边,且没有涂色的,脸部画着僵硬的微笑。我已经不记得老师分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了,但是那个没有色彩,表情僵硬的爸爸形象到现在还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一直以来儿子对我的印象是这样的。
儿子的改变,带给我的感悟和悸动
在和老师沟通过后,我开始注意平时和孩子的互动,尽量让孩子感觉到我对他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我每天的喜怒哀乐。让他清楚地感觉到,当他开心的时候我更加开心,当他委屈悲伤的时候,我也很难过,当他犯了错误后,我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仍然十分爱他。渐渐地,孩子经常会主动过来找我玩,开心的时候会手舞足蹈,还会逗我乐。儿子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和我一起出门,居然可以主动地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声音也变得很大。
看到儿子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意识到爸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孩子之前的那种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后果会怎样?我不能确定。年幼的孩子内心有那么多积压的负面情绪,内心有一个苍白的爸爸,他成长的力量从哪里获得?他还会不会发现他自己有一个可以让他引以为傲的爸爸?那种状态下,希望是渺茫的,因为在这之前,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孩子的状态是因为爸爸的忽视造成的。
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绘画心理教育对家长也有课程安排:心理育儿、心理咨询和协调夫妻关系的课程,我和孩子妈妈受益是最大的。我在家长课堂中思考孩子的变化时,不由得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情景。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个严肃而不善言辞的人,我从小就比较怕他,常常犯了错误就不敢回家,一个人藏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独自忍受饥饿的煎熬,直到被父亲找到并迎来一顿胖揍为止。但越是如此,我反而越是调皮捣蛋到处惹祸,按照绘画心理老师的说法,正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忽视,才会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寻求关注,哪怕为此付出代价。
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在本质上和小时候父亲对待我的方法并无区别。从童年活泼的我到而今喜怒不表的我,其中的变化,虽可说是成熟的表现,但是,在和自己的亲人相处时,这样的我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状态。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此,要感谢李凌云老师的凌云绘画心理教育,改变了我们一家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绘画心理教育受益。其实,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最爱的宝贝儿子,是他的变化给了我进步的契机!看着他在阳光下灿烂的笑脸,我相信,我一定还可以和他一起继续成长,成为一个让儿子喜欢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