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孩子做事情总是磨蹭 怎么纠正
发布时间:2020-09-30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整理了行为习惯:孩子做事情总是磨蹭 怎么纠正,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做事情磨蹭会变得没有效率,其他人也不喜欢和他一起共事,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毛病。那么,爸爸妈妈到底要怎么帮孩子纠正呢?
1、给孩子一些奖励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奖励,这些奖励可以是语言的奖励,也可以给孩子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
2、不要溺爱孩子
许多的爸爸妈妈都很溺爱孩子,看到孩子的坏毛病之后会选择忽略。如果爸爸妈妈希望改掉宝宝的坏毛病,千万不能溺爱孩子,要及时帮孩子纠正。
3、适当训练
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所以改掉坏习惯也是需要时间的。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实际演练机会,比方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果顺利完成就会有奖励,如果没完成会有惩罚。孩子一定会喜欢这种演练的,这样磨蹭的坏习惯就会慢慢改掉了。
4、让宝宝意识到自己的坏习惯
有的不良习惯是自己无法意识到的,所以作为爸爸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有什么坏习惯,让孩子明白他有磨蹭的习惯,另外,还要告诉孩子磨蹭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
5、爸妈要时刻提醒孩子
爸爸妈妈平时要经常监督孩子,在孩子行为磨蹭时,要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改正。爸爸妈妈的提醒是非常有用的。
6、让孩子感受下后果
一些时候说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不管爸爸妈妈如何重复跟孩子说 “磨蹭不好”,孩子依旧不会改正。
所以要想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最好是让孩子感受下磨蹭带来的苦果。比方说孩子早上磨蹭上课迟到,受到老师责骂;比如由于磨蹭,导致无法和小伙伴一起去游乐园。孩子如果尝到了苦头,就会知道磨蹭是非常不好的。
改掉坏习惯需要时间,爸爸妈妈要多给孩子时间,要多点耐心。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功改掉坏习惯。希望磨蹭的孩子都能够快些改掉这个坏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怎么办?
家有拖延症小孩什么体验?
生活中,吃饭时最后一个上桌,最后一个吃完;明明让孩子赶紧去睡觉了,他还是在看动画片,每次要提醒他3次以上,仍然摆出一副不愿意的样子,过去半小时了,连屁股都没挪动一下。
学习上,上学明明都快迟到了,还非要在小卖铺逗留一会儿;学习上不够细心,做卷子也很慢,写作业到很晚,总是在一些简单的题目上出错.......喜欢上课“踩点”,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才愿意进教室。
心理上,常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比如,开始学习——东搞西搞——开始恐慌——熬夜流泪完成——最后期限。
习惯上,行动迟缓、效率低,做事三心二意,给人留有懒散的印象,没有上进心,容易养成各种坏习惯。
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父母已经急的不行了,孩子还在磨磨蹭蹭。当发现孩子拥有以上这些“拖延症”的表现时,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什么原因产生拖延症?
笋干老师认为,形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孩子在明知后果的前提下,想法高于实际,时常制定超出常理的目标。
完美主义者,做事精益求精,不容许有任何瑕疵出现,所以永远卡在“开始做”的阶段。遇到不喜欢的事情,不愿意去做,总想着把事情放一放,而迟迟不肯动手,且没信心做好这件事。
其实,拖延症”分两种:一是极少数人因过大压力造成的注意力缺失症,这是精神疾病;二是大多数孩子因为“懒”所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而非是“病”。
拖延症又该如何克服?
下面由笋干老师教你11招,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01.战胜拖延症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少让孩子看网络小说,减少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以此避免干扰做事的专一性,和学习的专注度。
02.教孩子改变自己的目标管理方式,将目标以每周、每日为单位进行计量。比如将假期作业的总量,分解成若干个孩子每天能达到的量,按时去完成,周期性越短,效果越好。
03.克服拖延症的关键是赋予要做的事重大意义,变成刚需形成习惯。笋干老师的体会是,下午比上午自控力要差,所以,我把最喜欢完成的事儿放在下午,最困难的事情放在上午。
04.对于不容易专心的孩子,建议先做自己喜欢的科目,让他产生信心,比较专心后再处理那些最困难、最纠结的事情,但不能留到最后。如遇难题,可找该科目成绩较好的同学,相互讨论与监督的方式去完成,往往效率和正确率会更高。
05.当孩子做一件很紧急和很重要事情时,你会发现他们不会拖延的时间。换言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重心,让孩子每天不花五到十分钟,检视要做的功课,列出优先级,按顺序完成。
06.制定一个弹性时间值,设立最佳完成时间和最高限制时间,比如一张数学试卷,建议最佳时间45分钟,最迟不能超过50分钟。这样给孩子适应的时间段,更容易被接受,可按试卷难度相应调整时间。
07.前期建立规则,需要与孩子协商进行,加入惩罚制度。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允许孩子喝水、上厕所,但需要限定次数,每小时最多只能离开位置2-3次,期间不能看电视、玩手机,每次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若未完成,可相应缩减当天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让他明白: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代价。
08.克服拖延症的一个窍门是做事不在数量,而在于完成度。有些孩子心很大,认为一次性能做很多事情,结果一件事都办不好,还留下“我已经做了”的错觉。所以,应让孩子罗列一份任务清单,每次只做一件事,做完就可以在前面打勾。清单的强化作用可让孩子拥有某种成就感,协助他回到该做的事情上。
09.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完成任务后,给予物质奖励,这样容易养成“应付”心态。为了写作业追求效率,忽视字迹清晰度、答题正确率,以及知识掌握度,相当于浪费时间还白学。
10.提醒孩子不要在饥饿空腹和疲惫困乏的情况下做有难度的任务,低血糖会削减人大脑的思维、判断力,身体会变得迟缓,自然会拖延时间。待到补充能量后,精力充沛后再完成。
11.克服拖延症最忌讳的就是把时间填满,缺少休息时间。成绩再好的学霸也有脑力枯竭的时候,过于用脑会让孩子变蠢。所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纾解压力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父母可在任务开始前强调3次:尽早写完,尽早休息!
小孩做任何事情总是磨蹭,怎么办
很多家长感到很苦恼,自己的孩子做事情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父母常常催促得口干舌燥,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想要帮孩子改掉做事磨蹭、拖拉的习惯,首先,来看看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家长们平时没有给孩子灌输“时间观念”的信息,孩子并不知道时间对他来讲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完成事情。
第二、家长平时对孩子帮助过多,致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当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事情时,家长们往往会主动帮助孩子做事情。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就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心想“反正爸爸妈妈会替我做的,我拖拉也不要紧”。
第三、家长的要求过高。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一个指令出去,孩子就要马上做出回应。实际上,孩子思维以及动作的发育尚不是很成熟,对指令的反应速度相比成人就是要慢很多。家长的要求过高,也常常是孩子被认为磨蹭拖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了原因,家长们可以怎么做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呢?
首先,要提前给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与孩子一起提前制定好计划,按计划做事情。比如规定好上学期间,每天几点起床,几点洗漱,几点吃饭,几点离家去学校,家长与孩子一起按照计划执行。
第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少替代少帮忙,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对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第三,多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给孩子下指令后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完成,不要过多语言催促,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对于孩子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情,多给予鼓励。对于孩子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可以适当给予提示,比如“我们一起来想想,如果这件事情怎么样做会更好、更快呢?
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办
孩子做事总爱磨蹭是怎么回事,难道天生就是慢性子吗?每当看见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说了也改正不过来的时候,多数妈妈总是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其实,没有哪个人的坏习惯是天生就具备的。孩子动作慢、爱磨蹭,可能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据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其实孩子磨蹭坏习惯,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1、缺乏自信心
有的宝宝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总担心自己这又做不好那又做不好,有了心理压力,做事的速达度也就慢下来了。也许他们是想“精工细作”的,但也许能力还达不到家长的要求,结果就变成了磨蹭。
2、依赖性太强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导致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强。一旦让他们做点事情,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做,心里想:反正粑粑麻麻会来帮我的。
3、对家长的抗议
孩子处于某些成长阶段,会比较反叛,如果他们对粑粑麻麻有“意见”,往往嘴上不敢说,而在动作行为上表现出来,例如做事情磨磨蹭蹭,不配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家长的“抗议”。
导致孩子磨蹭的8个坏习惯
4、还没有时间观念
一般而言,孩子要到5岁左右,才会对时间产生模糊的印象。正因为看不懂钟看不懂表,所以他们不会有时间紧迫感,他们也不理解,我慢慢来考有什么不好的。
5、天生“慢性子”
性格也是会“遗传”的哦,如果粑粑麻麻是急性子,那么宝宝很有可能会遗传了这种先天性的性格气质。相反,如果粑粑麻麻做任何事都是慢条斯理的,那么宝宝可能也会是天生的“慢性子”。
6、注意力不集中
很多孩子的注意力都不集中,周围环境中有什么风吹草动,注意力立马就被吸引过去了。正因如此,孩子常常会忘记自己当下正要急着去做的事情。
7、操作缺乏技巧
例如孩子穿鞋子,半天穿不上,那么可能是孩子对穿鞋这件事不熟练,穿来穿去穿不上,就盘算着让“急性子”麻麻来帮忙穿。其实,这种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缺少实操技巧。
8、想跟家长多呆一会儿
现在的孩子可精了,为了不上幼儿园,会故意磨蹭,幻想着如果赶不上校车,宝宝就不用上学了。而有的孩子想跟麻麻多呆会,可能就会慢吞吞地做事,以“拖延时间”。
小孩子做事情磨蹭,怎么改善
曾经看过这样一些科学研究:人大脑中的额叶使得人能够思考未来,同时也会让人焦虑。一些额叶部分受损的人,在失去计划能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焦虑。我猜,小孩之所以很快乐,大概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额叶正在发育之中,所以他们更多生活在当下,不必为未来所焦虑。
不过,我想我们也可以把事情转向另一个方向:在孩子的额叶不断发育之时,在他逐渐学会能预期未来之时,引领他对未来多一些好的展望,少一些坏的担忧。随时给孩子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各种愿景,用美好的未来去一步一步引领他。
我们要用美好去教育,而不是用灾难恐惧和忧虑去教育。
当妈妈的都有体会,孩子一岁多时,你提什么他要什么,所以你说话要很小心,说“等吃完饭再吃雪糕”就会招来一通麻烦。这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有限,他还不能预想以后的事,他时刻生活在现在。孩子两岁以后,才开始慢慢地预想未来的事。
一次女儿翻出好久不看的儿童歌舞光碟看。看了一阵,她自言自语说:“我好想上台表演啊!”不知为什么,每当听到孩子说她有什么愿望和期盼时,我都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微小的火苗在闪烁。这些小火苗是如此的珍贵,让我为之欣喜。
我知道她心里还有其他各种美好的期盼:周末、去公园、去海边、过生日、养兔子、幼儿园毕业典礼、去美国找加菲猫、开蛋糕店、长大当妈妈……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无数个这样的小愿景。而让孩子拥有愿景,也正是我们大人所要做的事情,是一种教育。
孩子拖拉、磨蹭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从小时候的穿衣吃饭磨蹭,到上学后写作业磨蹭。磨蹭现象,基本源于这两种情况:
消极抵抗(因为家长沟通方式不好、事情安排过程不民主等);
缺乏动力。就像过去我在《教孩子时间管理》那篇里写的,时间管理,归根结底是对目标、动力、兴趣的管理。
所以我们要随时给孩子各种小目标、小愿景:“快点收拾好,我们就可以在外面多玩一会儿”、“写完作业就可以带小白兔出去了”,让孩子知道,生活是有趣的,抓紧时间,就可以享受到更多乐趣。
孩子学习、做事效率低
有孩子学习效率低、做事效率低,也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本身缺乏长远的构想,他不清楚眼下做的枯燥琐碎的练习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指出学习做事的愿景,孩子就像是在黑夜中行进,他不清楚何时能见到曙光,他甚至都不知道是否前面还有曙光,他自然会缺乏动力、行动迟疑。
比如说学琴。有天看到的视频中的音乐老师讲得真好。小孩弹琴,从一个音符一停顿,到两个音符、四个音符、一小节一停顿,这些枯燥的练习是为了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样子?是为了最后他能连贯地弹奏一整段曲子,为了让他的音乐像小鸟一样一路飞过,无需担心下面的一段段栅栏。在孩子学琴时,我们要给他这样的vision,让他看到远景,这样他就不会被困在当下。
学习更是这样。当孩子整天都埋头为作业和考试而疲于奔命、无暇抬头看路时,他不仅身体疲惫、内心更是疲惫,因为他看不到全景和希望。
给孩子愿景,告诉他,每个音符、每个学习环节,都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小的彩珠,我们要一个个做出来,最后串在一起,我们就有了一条美丽的彩链。
这样,我们仿佛就是把孩子从枯燥的现在中解救出来。当他看到了远景、看到了全景,他的现在就有了新的意义。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鼓励孩子去不断勾画更长远的愿景。
记得上初中时,我看到我哥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很羡慕,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在脑子里勾画自己也走进那所高中的情景。后来我当然真的考上了。然后我哥上大学了。第一个学期他回家,说一口标准得有些夸张的普通话,在当时的我听起来有些雷人。然后我就决心去北京上大学(上广播学院就不会轻易被他雷到)。后来我又有过一些其他的愿景,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实现(没有“没实现”这个说法)……
现在看,很关键的是,在我这头两个愿望实现之后,我开始相信我的愿望了。我很放心地想,只要我在脑子里picture过的景象,或早或晚,都会真的实现。我至今仍然这么想。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至少我相信,愿景这个东西对我有效。
或许,正是这种信念才使愿景变得更有价值,而不只是一个随飘随过的白日梦。
所以,我们家长要启发、尊重、引导孩子的梦想和愿望,鼓励孩子去勇敢地追逐实现它们。孩子眼下这个不起眼的愿望其实不重要,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对自己有信念,肯于努力,这些才更重要。
当孩子一旦看到自己真的走进自己的愿景里了,他就增强了信念,于是,这个机制就开始对他生效了。
愿景机制生效,听起来有些玄,其实不神秘。它之所以有效,那是因为,当你经过认真思量、寻找、品味之后产生了愿景,并且对它有了信念,这时,你就会更专注、也更有力量。其他各种干扰,什么现实因素、境遇变化、玩世不恭、情绪问题等等,都只是小波澜,都无法淹没你通往愿景的道路。
有愿景,就有了愿力。
愿力可以强大得超越外界因素。这正如信佛的朋友所听到的那样——愿力大于业力,业力大于神通。
回头想想,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过程:年少时我们觉得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我们兴奋悸动。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性在减少,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愿景越来越清晰。比如,我现在很清楚我在未来的时间里,要做的,只是那么两三件事情。如此清晰真切,这让我感到很轻松、很踏实。
据心理学家说,我们每8小时的思考中,就有一个小时是关于未来的思考。看来我们都忙着在设计自己版本的未来世界。假如把这些个人版的未来世界汇合起来,把无数个小宇宙拼凑起来,那或许就接近真实的未来世界了吧。
而那,将是我们的孩子所生活的世界。
所以想一想吧,5年后、10年后、N年后,你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景象?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你正在做着什么?
做事拖拉磨蹭是为什么
拖拉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家长们对此无可奈何。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扰:孩子玩起来比谁都疯,学习起来比谁都拖拉。大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拖拉是孩子故意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其实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很多种。
招数一:超越畏难情绪
原因
孩子畏难情绪,认为任务给他的心理压力超过自己的上限。我接触到的7岁孩子玉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让她描红数字,她立马就在那里左顾右盼的说:“太多了太多了。我肯定描不完。”我于是鼓励她说:“你描完了,我就奖励你玩一会你最爱玩的拼图。”
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孩子真的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完不成任务,于是只让她做其中四分之一就让她玩拼图,她爽快地答应了。后来我又接着让她做另外四分之一,她有了上次成功的经验,更加爽快答应,后来的任务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分配给她。下一次我就鼓励她一次做三分之一,慢慢地二分之一,最后一面全做完。孩子的自觉性越来越强了。
方法
孩子因为觉得任务太多而迟迟不肯动手时,家长需要把任务分成几个小块,每次只完成其中一个小块就给予孩子一定的休息时间,这样孩子就更有信心开始着手学习。
招数二:关注孩子身体能力
原因
孩子身体能力不足,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7、8岁的孩子,坐一两分钟,就会随意走动,左顾右盼,需要动好一会才能安静片刻。导致这样的原因一般是孩子的前庭不稳定,刺激不足,需要通过不停的动来让自己平衡。后来我们让孩子多进行一些拍球、走平衡木、荡秋千等运动,刺激孩子的大脑,让孩子能够安静下来。
方法
当发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拖拉时,就需要去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身体能力,让孩子能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只要做到提醒孩子他们偏离目标就够了。一开始不要对孩子安静下来的时间要求过高,引导孩子渐渐“刷新纪录”。应当让孩子动静结合,在孩子学习15分钟至30分钟后安排活动,这样更能保证安静的“质量”。
招数三:清除环境中的诱惑
原因
环境中诱惑太多。例如当孩子在写作业时,旁边却还放着动画片,动画片这个诱惑就吸引着他,他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要想让孩子能够把学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减少环境中的诱惑是很重要的。
方法
当环境中有太多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一定要去根除。例如,做作业的房间最好不要有电子产品和零食。
招数四:奖惩要明确
原因
奖惩不明确,孩子主动学习和拖拉的代价一样的。就如我们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公司的工作,明明提前一个星期就交代了,我们却要拖到最后一天晚上熬夜完成。因为并没有影响到工作,所以很多人就并不会太在意。要是影响到工作了或者公司的制度是越早完成越好,大家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孩子也是如此,如果说他们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和积极主动完成,结果都一样,他们可能就会习惯拖到最后一刻。
方法
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奖惩要明确,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主动。比如提前完成,就实现他的一个心愿,按时完成就表扬一下,没有按时完成就有一定的惩罚。形成这样一个奖惩梯度,时间长了,孩子为了获得奖励,也慢慢养成了提前完成事情的好习惯。
招数五:克服学习困难
原因
孩子学习存在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扎实基础知识。家长总是会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学习不好和我没关系。可是学习真的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吗?显然不是的。当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很多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控力也比较差,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学习不好。
方法
扎实孩子的基础知识,使孩子学习更轻松自如,孩子学习更主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孩子谈谈理想与人生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想解决孩子的拖拉,一定要先理清孩子拖拉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