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你:我从哪里来?不要再跟孩子说:你是捡来的!
发布时间:2020-09-30 教育孩子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对于中国人来说,谈“性”从来都是色变的。所以导致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关于性别,和生娃等问题上含糊不清,甚至直接绕开这个话题。
也许,仅仅是空白也好说,可由于孩子不了解自己,而对自己的好奇,却在不自觉中成了隐患。
有人会说,我的孩子还小,这种事怎么和他讲嘛?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更需要一而再的告诉自己的孩子,身体是受之父母的,你要爱护和保护,除了父母,其他人不准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也就是小背心、小裤头遮盖住的部位。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中国父母,由于保守,他们的思想方式也将“性”看做避讳之禁区,觉得不应该对孩子谈这些话题。事实上,由于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影视剧 还是社会上人群中个别年轻人轻浮的举动,都已经让我们的孩子耳濡目染了一些越界的行为。虽然只是朦胧的了解,但这更加的可怕,加上父母没有灌输过这方面知识,孩子并不知道这些会带来什么后果,便任由好奇心驱使发生一些让父母痛心疾首的事情。
所以,作为家长,与其闭口不言,不如好好给孩子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保护好自己。在面对他人的不当行为或者诱拐时,懂的抵制和拒绝。
我们 要做好儿童的性教育,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多给孩子准备些相关的绘本,并讲给孩子们听。
2. 面对孩子提出的“我从哪里来”,作为新时代的父母,一定不要像我们小时老人那样的回答“你是捡来的”。如今的孩子更加敏感,你这样的回答,只会让 孩子们感觉到不安,焦虑。
所以,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告诉孩子们:说到这事,我得赞扬你,你可了不起了,你是通过和亿万个小伙伴竞争,才和妈妈团圆在一起的。
那时,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你通过一次比赛获得了冠军,这可是一次极其严格的比赛,考验的是孩子们的整合能力,但很幸运,更重要的是你比别人更努力,你得了第一,很快,就被赋予了长出鼻子、眼睛、耳朵、身体等等的权利。
再后来,你长大了,不屑于待在妈妈的肚子里了,你要看看这个美好的很大很大的世界,于是,你就敲着妈妈的肚子,疼,让妈妈得到了你要出生的信息,于是你配合妈妈,两个人努力后,你就出生了。
3. 不要遏制孩子的好奇。当今的教育,一定要有高度。不能一棒子打死,粗鲁的呵斥孩子,你问得这是什么问题,不知道害羞吗?说真的孩子真的不知道害羞。
4. 带着孩子认识人体,并懂得男女有别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女孩子蹲着撒尿,而我却站着小便时,作为父母也不要回避,而是要积极的从专业的角度给予 孩子正确的答复。并告诉孩子,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一些部位,他们很重要。
以上是宝宝时期的性启蒙教育了,对于更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也可以通过相关绘本,来启发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保护和爱护,如果大家不好意和孩子谈及这些,就把书放在孩子的书桌上,或是床头上吧,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一定了解你的意图和意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的自信从哪里来
人的很多优点都属于内在品质,
无法从外表上看出来,
得相处之后才能知道,
比如善良、细心、勇敢、独立,
但有一种优点是写在脸上的——自信。
第一次见面,
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自信与否,
自信的人眉眼舒展、笑容爽朗,
在自我介绍时落落大方,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自然,
和他交谈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很舒服、很亲切。
家长都羡慕那些有自信的孩子,
这类孩子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出挑,
自信的人在人群中很显眼,
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喜爱。
自信的孩子通常有以下3个特征:
1.相信自己的能力
2.拥有坚定地信念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信心是支撑一个人做事的重要动力,
作为父母,
我们该如何帮孩子建立自信?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自信心依附于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家人对他的爱。
和孩子在一起时,
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不要嫌孩子烦,
更不能把他当做情绪发泄的对象。
丢掉“忙”“累”之类的借口,
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
倾听他的想法。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视。
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他
自信是个人自我评估的能力,
自信的人之所以坚信“我能行”,
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
我们也要帮孩子发现他的优点,
为他积累自信的底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
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和内疚的冲突中。
在这一时期,
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他就会形成主动性,
乐于创造和探索,
而如果他的独创行为总是被嘲笑、打击,
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性,
导致孩子逐渐失去信心。
因此,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品质时,
我们要及时肯定他,
最好称赞地具体一点,,
大人的反馈会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
鼓励孩子自己决策
给孩子一些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的事情,
例如出门需要带哪些行李,
去商场里需要采购哪些物品,
让孩子提前列好清单,一件件打勾核对。
当他们很好的完成这些事情时,
及时给予表扬,
尽管是生活中的小细节,
却能让孩子在提升独立能力的同时
收获自信心。
避免横向比较
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比较
属于横向比较。
很多父母喜欢拿其他孩子的各项优点
来和自家孩子比,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多进行纵向比较,
拿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比,
及时肯定他的进步。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尽管孩子有些地方不如别人,
但他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不会弹钢琴,可他画画很好;
他画画很一般,可他讲故事很有趣……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弱项,
并鼓励他积极发展自己的长项。
家长在鼓励和表扬孩子时,
也要注意分寸,别太过浮夸,
对那些自信爆棚的孩子,
我们也要告诉他“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你的孩子,想让他将来从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学闲聊,谈到目前的状态。当医生的,不想让孩子再行医,原因"太累";妈妈是当老师的,对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从教,原因"没劲";有做平面设计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设计,原因"加班多,不规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编程······诸如此类,这个社会貌似出现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来看《中国好声音》,几个选手得到导师转身的机会时,大多感动的痛哭流涕,问及原因,感谢父母的支持,同时感动于自己的坚持。汪峰有句百问不厌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选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台上歌唱。"他们确实唱的不错,有梦想的人做起什么来也都是饱含热情追求极致的。
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记最初的梦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饭,睡觉?当这种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们下一代降生的时候,又把自己经历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这一行都"ok"。正如这批新生代父母从小被寄予的"钢琴情结","芭蕾舞情结"。
下一代从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貌似没有,父母们最多期盼的不过是孩子做选择的余地大一些,幸福来得更容易些。但当我们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俨然已经很幸福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吗?幸福的敏感度我们有吗?这种幸福的敏感度我们能传给下一代吗?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关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谢他们吧!近日虽然阴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难得的凉爽;北京的交通诚然拥堵,但至少我们还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尔压力很大,但至少它证明着我们的价值……
古语说的好,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你的孩子做什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给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
孩子,请你不要迷失在来自同伴的压力里
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
这 是一个恼人一生的话题。对3岁的孩子,它是因小伙伴都有托马斯火车、自己却没有而带来的懊恼;对6岁的孩子,它是坐在一群每日以花生酱果酱面包为午餐的孩 子中间,开始讨厌自己便当盒里的中餐;对9岁的孩子,它是渴望加入人脚一双的UGG的群体,虽然里面包裹的是汗臭的双脚;对11岁的孩子,它有可能是对于 加入学校餐厅里最受欢迎的一群的渴望,尽管代价是装出酷酷的样子、冷落或者甚至嘲讽自己心里喜欢的朋友。
可以看得出,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同伴压力在逐渐露出狰狞的面色,失去孩童时代近乎可爱、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小放肆的表象。
对初入青春期的少年,同伴压力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地带领你我的孩子进入到噩梦一般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为了不被哥们儿笑话就要抽一支香烟或者大麻;是不是因为小闺密们尝过了禁果,自己也应该尝试一下和那个临班的小男生有一个私密的约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同伴压力最终以非常残酷和露骨的形式公然走进我们一辈子的生活,进入到人一生几乎所有的选择,在此中寻找自我认同和价值成了我们的习惯;同伴压力使得我们几乎记不得我们的选择是因为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认定的价值观,还是因为仅仅是有被同伴接纳、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动需要。
在我们的各样处境和决定中,同伴压力无所不在:女朋友的脸蛋儿,男友的家境,大学宿舍周末的派对上的咳药和乱交,朋友聚会上的毒品交易,社交圈里流行的热衷,购置新屋的大小,汽车的品牌,手上钻戒的克拉数,儿女入学大学的排名,最后以至于入土后的墓地大小和选址。
同伴压力,就这样带着我们愈演愈烈地落入一个需要和价值的迷失,带我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我们到底是谁,到底要什么。
我和女儿的第一个话题9 年前女儿走进学前班,我和她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同伴压力。那时,四岁半的孩子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语,但是我非常认真地告诉她,从今天起,她所面临的世界里 一直将要有这样一种挑战在她的面前——从吃的、穿的、用的、说的话、看的电视、听的音乐,一直到所信的神,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暴露在这样的压力之 下。
孩子带回来的挑战实实在在:上 学的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指点她的肤色和眼睛颜色,让女儿伤心地抱着绿眼睛的德国娃娃羡慕了好久;随后有人开始当面嘲笑她用木头棍子吃饭,吃的东西怪怪的;小 朋友们每个人都擦指甲油,各种颜色的,很漂亮,只有她没有;大家都看一个很时髦的电视剧,学里面女孩子的说话很酷的态度和不那么好听的措辞,她却没看过; 大家都穿一种款式和牌子的绒衣,没有的她不入流;女孩子们合伙来嘲笑和欺负一个身体肥胖的小姑娘,女儿因为跟她做朋友而被孤立。
我和孩子谈过种族的敏感话题,告诉她神创造的美好心意,关于不同的彼此尊重和相爱、以及每个人在神眼中的宝贵。每一次,我都要回到同伴压力的角度里。我告诉她神所赐给她的白里透粉的指甲足够漂亮,她不需要为了和别人一样把上帝给她的美好遮盖住;她的中国饭和筷子的确和大家不一样,但是若是我们觉得健康和宜用,我们可以不为讨好别人来放弃。
我陪着女儿一起看那些迪士尼的电视剧,看过之后和她一起讨论,引导她看见里面所用的态度和词语并不够好,不合上帝的教导,让她心甘情愿地不随从;我鼓励她勇敢地发出声音,保护因为肥胖受到歧视的朋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
8岁孩子买150美元的鞋,你敢不敢说不?无 论什么事情,谈到最后我都要对她说:“凡事都可以做,却不都对你有益处。妈妈现在陪你走每一步,看每一件事情,是想教给你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好的、 美善的,讨神喜悦的,不需要为着迎合别人、为着被人接受去改变。因为你只需要在意你在上帝眼中是不是好的。因为你是上帝完美的创造,唯有他的心意对你最为 宝贵;人都不完全,唯有上帝是完全的。
妈妈现在会一直帮助你、支持你,为的是有一天你离开妈妈爸爸的时候,有人对你说‘来和我们做这个’、‘来,我们一起做那个’的时候,你可以有辨别、更有能力勇敢地说‘不!’”
三年级时,女儿班上的小朋友几乎人脚一双UGG的靴子。女儿回到家和我商量,也想买一双。我很直接地回答她:“妈妈觉得8岁的小朋友穿一双150美元的鞋,半年之后脚长大了就浪费了,没有这个必要。”
女儿很乖,没有说什么。第二年秋末的时候,她又来和我商量棉靴的事情。我问她:“你真的觉得UGG很好看吗?你是真的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一双,你也想要呢?”女儿想了一阵,轻声说,“我觉得挺好看的,而且还暖和。”
我于是接着问她,“如果现在有这样一双金色的小皮棉靴,里面是羊毛毡子的,也非常暖和,你觉得哪双更好看些?”女儿偷偷地看着我手中的童装杂志,想了很久,说“其实,是那双金色的更好看些。”
于是我说,“如果这样,妈妈劝你买自己觉得又暖和又好看的。”女儿最后选择了那双金色的小棉靴。第三年的冬天,丈夫提醒我孩子在UGG上学的功课已经学了两年了,表现不错,这次可以给她机会自己选择一下。
我于是买来一双UGG和一双Costco自产的澳洲羔羊皮的靴子。两双颜色和样式都差不多,材质也一样。女儿放学回家,看到两双靴子,兴奋地试穿了半天。最后,小姑娘看见了鞋盒上面的价钱,一双149美元,一双39.99美元。
第二天的清晨,女儿从楼上抱下一个盒子,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她告诉我说,“妈妈,两双鞋一样暖和,样子也一样,就差了三个字UGG。我觉得一个字要快30美元呢,用不着。你把UGG退了吧。”
我 心里好兴奋,倒是疼女儿的爸爸心里一直嘀咕,担心孩子穿到学校被朋友嘲笑成穿“假名牌”,后果不堪设想。谁知第二天下学,女儿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因为她的 “勇敢”,年级里另一个妈妈坚持不买UGG的美国女孩子当天晚上就要去Costco买一双一样的,说好和女儿明天一起穿到学校。
六年的小学生活,女儿成了一个内心勇敢的孩子:她流过许多的眼泪,但是她在祷告里、在上帝的话语里,一路笃定地走过来。
这个年级里唯一的亚裔女孩快乐地吃着中餐午饭,并把中餐带入了学校的课堂文化交流活动,使得一些美国孩子开始向她换取午餐,还有妈妈打来电话询问女儿的饭食是如何预备的;
她没有畏惧地守护着她那因为体胖而被嘲笑的朋友,因为她认定神看中人的心,而不是外表;
她不再为小伙伴的指甲油困扰,因为她相信神给她的干干净净、白里透粉的指甲非常漂亮;
她坚持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穿着自己认为美的衣服,唱着自己喜欢的歌,爱着自己为之陶醉的古典音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嘲笑她到欣赏、喜欢、羡慕她的自信和坚持。
同伴压力,也是父母生命中的软弱其实说到同伴压力,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这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的和负面的,都很清晰。
事实上,许多时候,最先选择放弃面对、而采取妥协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那是因为,这种同伴压力其实远远超出了孩子和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它正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许多人自己生命中的软弱,正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坎坷与羁绊的祸首。
当孩子们最初睁着惶恐的眼睛,把对于同伴压力的恐惧带到我们面前时,他们是在问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生命意义的话题。是的,孩子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寻找答案,“妈妈,我该和谁认同?我该讨谁的喜悦?我的被接纳应该从哪里来?”
许多时候,是活在世界的比较、妥协、甚至攀比中的我们告诉孩子:“妈妈其实和你一样,也在人的认同里寻找答案”或甚至“你应该向同伴压力低头和让步”。
因为我们害怕孩子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所以我们选择默认和让步,顺从潮流,尽管我们知道许多未必是对的和好的;其实我们自己正是那害怕被为难、被挑战、被孤立、被拒绝而选择默认和让步的迷失者。
有一位属灵的长者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们做妈妈的不去教你们的女儿如何穿着打扮合宜,等到孩子跟着她的朋友们学,露着肚脐儿、穿着洞洞回家见你的时候,你不要发脾气怪孩子哟!”
许 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从我们这里领受过建设性的教导,告诉他们在那些事上我们应当和什么认同;相反,我们给了孩子不惜原则而随众、让步的许可。然而 当他们在大的事情上失去了方向时,我们常常指责孩子没有是非分辨的心,不能抵挡住诱惑,而忘记了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养上的错误与亏欠。
其实,在小的点滴事情上不敢坚持的孩子,当中学和大学里的吸毒、酗酒、乱性都摆在他们面前时,孩子如何能够成为战胜同伴压力的勇敢的人呢?因 为孩子们长大成人、走进社会时,面对同伴压力最终必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征战:我这样做是因为别人都赞美和看中这些吗?我是盼望得着别人的高看和赞美才去做这 些吗?我需要放弃我知道的当行的义,因为我周围的人都不这样做吗?我需要因为别人都有这些,我也要拥有,才可以觉得有成就和被认可吗?
今天,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中学校园,每一天都有极富政治性的群体结合与解体在悄悄进行着。哪一张餐桌是你今天就餐的地方,取决于你属于哪一个人群。
“你受欢迎吗?(Are you popular?)”成为青春期初期的孩子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参照系数:它显明你在这个政治结构中的地位,显示着你在社会中被认同、被接纳的程度,从而判断着你在同龄人群中的自我价值。
换 取这种地位、程度与自我价值的常常是孩子们当有的价值认同与坚持;正是对这种地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渴望诱惑和逼迫着孩子们放弃持守从小所知道的或多或少 的、美善甚至是合神心意的事。这样的选择归根结底很多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被教导、被鼓励操练:我们的被接纳乃是从上帝而来。
这样的政治关系,悄然延伸着,从少年进入到成年人的语境里,继续以更大的力量定义着我们人生的价值和道路。
仔细想来,当我们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时,我们忘记我们自己的责任:
其实是我们从来没有正视孩子们从幼年一路而来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找和需求;
是我们自己在不断的保护与让步中鼓励孩子妥协,将自己的价值定睛在被同伴接纳上;
是我们从来没有双眼正视孩子们的明眸,将我们所信的尽心尽意地告诉他们、并切身地带领他们去操练这样一个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美好宝贵的创造,唯有讨神的喜悦、行在上帝的心意里,我们的自我价值认同才清晰,自信才有根基。
育儿观念:当孩子跟你说“我不会”,怎么办?
我们和孩子一起玩,你让他他画画,他说不会;让他折飞机,他也说不会……
“我不会!”孩子经常这样说来解释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是孩子真的不会吗?还是孩子懒惰?不愿意去做?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再做结论。
有些心急的妈妈听到孩子这样说就会大包大揽,把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承担下来,直到有一天,她总结的说:这个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自己做!
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爱说:“我不会”呢?
一、真的是能力达不到,不会做
你已经给3岁的童童讲了许多遍小红帽的故事了,今天童童还是缠着你讲故事,你说:“那你给妈妈讲一遍吧!我都给你讲好几遍了!”童童不同意的说:“我不会!妈妈讲!”。怎么办?
不要责怪孩子不会讲,3岁孩子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简单表达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有些孩子还不能连贯得来讲故事。尤其是有许多家长是读书讲的,语言会更流畅,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孩子要反复听家长讲,然后他们再不断积累。
建议家长在给孩子读了五遍以上的故事时,有意的把故事中的名词空出来,让孩子填充,这样孩子会觉得简单,然后又有兴趣。慢慢的家长再增加难度,直到帮助孩子复述故事,这样孩子就觉得不难了。
二、缺乏自信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爱唱歌的妞妞给大家唱个歌,妞妞却躲在姥姥怀里不肯唱,最后红着脸说:“我不会!”怎么办?
首先在众人面前表演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当孩子还有准备好,或是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着他,他们会感觉倍受注目,而变得紧张。
如果孩子喜欢表演,家长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选一个小节目,在家里练习好。当有场合需要表演时,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不要强迫孩子,要多鼓励他。即使是表演得不好或是没有完全表演完我们都要肯定孩子的表演,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靠大人的肯定得来的。
三、孩子不喜欢做这件事,以不会为借口
妈妈在擦地,地中间摆着牛牛玩的积木,妈妈喊:“牛牛,把你的玩具收了!妈妈要擦地!”牛牛这时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呢,敷衍的说了一句:“我不会!你帮我收吧!”怎么办?
当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比如上面例子就是需要牛牛自己做的,是习惯的养成,因为他自己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收拾才对。他说不会是不想现在放下电视而去收拾,不要让孩子的借口成功!
但是如果换成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某种知识,比如识字、英文等等,我还是建议尊重孩子的兴趣,等孩子有兴趣了再学也不迟。
分析过孩子是要自己做的事情后,我们再看看他在干什么?上面的例子是牛牛在看动画片,我建议妈妈把积木给他留着,并通知牛牛:“请你自己收拾好玩具,如果现在你看电视,可以等动画片演完再收拾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即使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帮他做也不要去做,因为孩子其实都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只是他们需要有一个好的习惯,一个人要独立面对社会就是从自己照顾自己开始的!
不要让“我不会”成为孩子懒惰、推卸责任的借口!
不要自作主张认为你的孩子可以做什么事情了,孩子能不能做我们都不知道,也许他可以,也许他还没有能力。没关系,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只要他去做了,就离成功近一步了,即使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孩子说的“我不会!”要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
育儿知识:当孩子跟你说“我不会”,怎么办?
我们和孩子一起玩,你让他他画画,他说不会;让他折飞机,他也说不会……
“我不会!”孩子经常这样说来解释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是孩子真的不会吗?还是孩子懒惰?不愿意去做?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再做结论。
有些心急的妈妈听到孩子这样说就会大包大揽,把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全部承担下来,直到有一天,她总结的说:这个孩子什么也不愿意自己做!
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爱说:“我不会”呢?
一、真的是能力达不到,不会做
你已经给3岁的童童讲了许多遍小红帽的故事了,今天童童还是缠着你讲故事,你说:“那你给妈妈讲一遍吧!我都给你讲好几遍了!”童童不同意的说:“我不会!妈妈讲!”。怎么办?
不要责怪孩子不会讲,3岁孩子是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简单表达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有些孩子还不能连贯得来讲故事。尤其是有许多家长是读书讲的,语言会更流畅,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孩子要反复听家长讲,然后他们再不断积累。
建议家长在给孩子读了五遍以上的故事时,有意的把故事中的名词空出来,让孩子填充,这样孩子会觉得简单,然后又有兴趣。慢慢的家长再增加难度,直到帮助孩子复述故事,这样孩子就觉得不难了。
二、缺乏自信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爱唱歌的妞妞给大家唱个歌,妞妞却躲在姥姥怀里不肯唱,最后红着脸说:“我不会!”怎么办?
首先在众人面前表演是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当孩子还有准备好,或是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着他,他们会感觉倍受注目,而变得紧张。
如果孩子喜欢表演,家长可以和孩子精心挑选一个小节目,在家里练习好。当有场合需要表演时,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不要强迫孩子,要多鼓励他。即使是表演得不好或是没有完全表演完我们都要肯定孩子的表演,因为孩子的自信心是靠大人的肯定得来的。
三、孩子不喜欢做这件事,以不会为借口
妈妈在擦地,地中间摆着牛牛玩的积木,妈妈喊:“牛牛,把你的玩具收了!妈妈要擦地!”牛牛这时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呢,敷衍的说了一句:“我不会!你帮我收吧!”怎么办?
当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比如上面例子就是需要牛牛自己做的,是习惯的养成,因为他自己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收拾才对。他说不会是不想现在放下电视而去收拾,不要让孩子的借口成功!
但是如果换成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的某种知识,比如识字、英文等等,我还是建议尊重孩子的兴趣,等孩子有兴趣了再学也不迟。
分析过孩子是要自己做的事情后,我们再看看他在干什么?上面的例子是牛牛在看动画片,我建议妈妈把积木给他留着,并通知牛牛:“请你自己收拾好玩具,如果现在你看电视,可以等动画片演完再收拾好!”
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做,即使是我们可以很轻易帮他做也不要去做,因为孩子其实都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只是他们需要有一个好的习惯,一个人要独立面对社会就是从自己照顾自己开始的!
不要让“我不会”成为孩子懒惰、推卸责任的借口!
不要自作主张认为你的孩子可以做什么事情了,孩子能不能做我们都不知道,也许他可以,也许他还没有能力。没关系,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只要他去做了,就离成功近一步了,即使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孩子说的“我不会!”要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
孩子,我一直爱你,但从不“欠”你!
这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个帖子,说的是一个10岁的孩子,样样成绩都很棒,他认为这么优秀的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亏了!他坦言,父母不配拥有他这样的好儿子!
遭到孩子如此嫌弃,他的父母听到后定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当我把这个帖子分享给童忆成长编辑组的同事时,他们共同的反应是:愤怒!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白眼狼吗?养他干啥,长大了也不知道感恩,白养了!
几乎每一个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爸爸妈妈听见孩子这么说,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吧:愤怒。愤怒的背后,还有深深的伤心与难过。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却把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悲哀的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真真的存在,而且不是少数。
你光鲜亮丽,父母低声下气
我身边的一位阿姨,近六十岁的人了,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操劳。
阿姨说,她在郊外的一家政公司上班,服务行业,工资不稳定,工作时间不稳定,所以,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时常在小区门口碰到刚刚下班的她。
她说,她还要赶回家给儿子做饭,要不然那小子又要出去挥霍。
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为什么还要起早贪黑的工作呢?
阿姨的儿子三十岁了,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女朋友倒是经常换,每次出门都给阿姨要零花钱,儿子还说,给一百块钱,都不好意思伸手接。
这让她非常寒心,辛苦拉扯大的孩子,到头来却成了讨债的“白眼狼”。
大都这样的人,自己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却把手潇洒地插进口袋里,专职“啃老”。稍不如意,父母还要挨尽埋怨。
这样的一群人,有的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下馆子,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
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明明手头不宽裕,却高喊着不亏待自己……
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正弯着腰,用长满茧子的大手挣辛苦钱。
其实,心中无爱的人,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也难抵内心的冷漠。你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也换不来他一声“谢谢”!
富养?你得欠孩子多少钱?
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总有一种“愧疚感”,什么都要给予孩子最好的!!!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上最好的幼儿园……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父母为孩子承担太多了。
童忆成长专家孙澜老师认为:不要把教育做的太过功利化,尽自己所能,否则,养出白眼狼的孩子也不足为奇了。
“全民富二代”不可取,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物质享受就被过分满足:要手机,要电脑,要房要车……
这种孩子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有没有被满足,而对父母的感受视而不见,等哪天父母没什么能给了,他还会觉得父母亏欠他很多。
这是所有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点:无限制的提要求,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大呼小叫。
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感,滋养了孩子这种惰性,才让孩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这父母的给予。
你什么都做了,孩子还能做什么?
“我爱孩子,我愿意为他做一切事情”,这听起来很合乎情理。
但,童忆专家建议:当孩子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帮他做了,这是一种对孩子行为能力的侵犯。
常见一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不敢怠慢,事事代劳,就差替孩子吃饭了。
你有没有想过,什么事情你都能替孩子扛,你却不能替孩子成长!
孩子说“我饿了,我要吃饭”,然后你就赶紧捧着碗奉上。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受之无愧”,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如果给了,他觉得那是爸妈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如果没有给,他就认为爸爸妈妈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这样的孩子,最终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如果可以,在孩子能力允许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做,教育不可以越界,解放孩子的双手,自己的事情自己来:
孩子的小件衣物,可以让他洗一洗;
盛饭洗碗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
自己穿衣洗漱,收拾玩具。
……
这样做,孩子自然明白,这是分内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帮忙,应该知道感恩。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某天当孩子离开你后可以自由飞翔,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谨记:
有能力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
没能力做的事,教给孩子自己做;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行为和不成熟的思想。
希望我们都能养出有爱的能力的孩子,享受把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能把爱给予别人!
3个问题测出你会不会跟孩子说话!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要先问你这样三个问题:
1、关掉所有的通信设备和娱乐设备,让孩子知道你用百分百的关注陪伴他们,你隔多久这样做一次?
2、你觉得孩子信赖你吗?为什么?
3、当你取得孩子的注意力的时候,你听的和说的一样多吗?
如果这三点都没有做到,那么不要去埋怨孩子不跟你沟通,事实上是你自己拒绝了沟通的机会。
我家辰辰也是个倔强孩子,小男孩到了他这个年纪,总爱跟爸妈闹别扭,明明藏了小心事,问也不说,问急了,就往自己房间里躲,在被子里一滚,把自己裹成个蚕宝宝,嚷嚷道:“别问了,别问了,我要睡了!”
现在哪里就到了睡觉的时间!我也不戳穿他的小谎话,就拿了杂志,坐到了他的床角,边翻翻杂志,边看着他睡觉。
果然,过不了一会,辰辰就从被子里扒出个小脑袋,盯着我看,“我要睡觉了。”
我就笑着说:“妈妈好久没陪辰辰了,今天妈妈看着辰辰睡觉。”
辰辰噘着嘴不吭声,接着就不理我了,闭着眼装睡觉。然而,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好一阵,终于忍不住了。
辰辰睁开眼,看见我还坐在床沿,就有点不好意思啦,他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我微微笑,好戏终于上来了,原来我们家辰辰打算给漂亮的小班长写情书啦,可是他作文没峰峰写得好(峰峰也喜欢班长),正发愁呢!
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傻儿子情窦初开啦?都知道给漂亮班长写情书啦?人家看得上你吗……好吧,这的确是件大事情,懵懵懂懂的情感最需要爸爸妈妈合理的引导,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后果难测,也许在小学还不会有什么,等大一点,到了初中高中,可能就有严重的后果了。
我庆幸今天自己坐到了儿子的床沿,让孩子自愿跟我讲出了他的这个小秘密,我相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们也能通过沟通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一定不要跟孩子有沟通障碍!
当你和孩子有沟通障碍的时候,找个他在房间的时候,在他床边坐着。安安稳稳地坐那儿就行!让自己看起来好像拥有全世界的时间似的,在周围营造出宁静祥和耐心细致的感觉。这是你全心全意把注意力分给孩子的时间,等待他做好准备。在孩子愿意开口和你说之前,你可以拿本杂志翻翻,消磨点时间。最终,他肯定会屈服。
下面是可以猜到的事情经过:
1、无可避免的,你的孩子肯定会大叫:“到我房间来干吗呀!出去出去,这是我的房间!”不要就此罢休,这或许是他的房间,可是,付房钱的可是你哦
2、把你驱逐出房间的意图失败后,他会无视你。没关系,反正你有的是时间。
3、最后,孩子终于说话了。少安毋躁——肯定会的。
4、见机行事,说话要当心,这可不是你说教的时候,是你倾听的时间。
5、谈话最后,孩子很可能会就他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寻求你的指导。
你坐在他们的床边,这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就是“我是你妈妈,你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什么电话比你更重要,没有什么电视或者邮件比你脑袋里想的东西更吸引我”。
试试吧!爸妈们!每次都奏效。每次你都能有新发现:孩子最近的生活有什么新动向?经常尝试的话,你的孩子可能嘴上不承认,但真的会期待这样的谈话!
我们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呢?
1、一下班就催着孩子吃饭、写作业、洗澡睡觉,根本不留谈心的机会?
2、发现孩子有事瞒着自己,心里就着急,非逼着孩子说出来,最后爸妈和孩子都又吼又叫不开心?
3、孩子不想说,不想说就算了,根本不管?
别做这三种父母!多跟孩子交流,更要注意交流的方式,孩子实际会乐意跟你交流,他也期待爸妈全身心的关注!
做个好爸妈,隔三差五就坐到孩子床沿上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和孩子分享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