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15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人物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我们班的戴博华小朋友,他个子高高的,也很聪明懂事、惹人喜爱。但我发现这孩子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口气很高傲,没有礼貌,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我记得是星期二的早上,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时都向老师问好,而他走进幼儿园时,什么也不说。我微笑着走到他身边提醒他时,他就和没看到我一样,根本不理。上活动课时,其余小朋友都能按老师说的去做,可锐锐却不能。在做游戏时他总是抢先,要不就会生气,不玩啦。针对他存在的这些缺点,我采取的教育方法是:首先,我给他讲道理,小朋友长大了要懂礼貌,这样小朋友、家人、老师就会都喜欢你。别的小朋友和我们在一个班里,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有了玩具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然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们扮演角色,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开汽车”游戏,扮作老奶奶的一位老师上了“车”,我连忙起身给她让座,并大声说:“老奶奶,您请坐”孩子们见此,都争着让座,我就及时表扬了孩子的行为。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有讲文明、懂礼貌,争做好孩子。我还利用日常生活让他学会谦让,我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日常活动中与他们平等相处。尊重幼儿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建议,与他们一起协商,一起出主意。这样以来,锐锐懂得了爱同伴、爱幼儿园,知道玩具是大家共有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几种方法,我们班的幼儿基本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锐锐小朋友,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也不乱推别的小朋友了,高傲的孩子变乖了!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要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纷争
今天起床后的生活自由活动时间,我正在给女孩子梳头发,胡至昀眼里含着泪水一只手还捂着鼻子委屈的跑来跟我说:“老师,李维波打我。”李维波也跟着走过来着急地说:“没有,我没有打他,是他抢我的书把我的书弄皱了。”胡至昀也反驳道:“我没有抢他的书,我只是想看一下,他就打我的鼻子。”他们两人就你一句我句地争吵着,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我就让他们两人先冷静一下,自己想想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他们心情都平静下来了,就请他们坐下来,我们三个人围坐成一个圈一起谈谈事情的经过。在一翻谈话,我终于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因为今天李维波带来了一本新书胡至昀想看就问李维波借,可是李维波不借他觉得胡至昀上午的彩纸没有送给他就是欺负他,所以不愿意借。胡至昀觉得只要他开口问过了,李维波就应该借给他,而且平时他也借给书给李维波看过,所以就直接伸手去夺,结果李维波就动手打到了胡至昀的鼻子。当两个人心平气和地将事情说清楚后,他们也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所以都向对方道了歉,约定以后再有什么事情要用语言来表达,有意见就要说出来,不要那么冲动,不随意动手。
进入大班后,幼儿思想也更独立了,经常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做事,总觉得自己有道理,经常互不相让,特别男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冲突。作为老师要多关注幼儿内心想法,要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纷争,同时也要适时地介入引导,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保护孩子拥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小班幼儿正确处理同伴间矛
每当孩子之间出现争执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冲过去,询问原因,然后告诉做错的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再让这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另一个孩子就会说“没关系”,最终孩子间的矛盾和争执就会得到解决了。这在我看来是几乎正确的处理流程,而且应该是通用的。但当杰杰和小翔出现争执时,我突然发现这看似简单一个处理矛盾的流程,其实中间还是有许多细节需要去考虑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达成一个“对不起→没关系”的形式和双方和好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方式方法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
9月2日,也就是小班幼儿入园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上午,我在组织幼儿入厕后,让他们回到座位上坐好。突然看到杰杰正在拉扯坐在小椅子的小翔,他还朝小翔挥起了小拳头。原来小翔从厕所出来后误以为杰杰的座位是他的就坐了下了,杰杰拉小翔他不走,杰杰就打小翔了。于是我蹲下来跟杰杰说:“打人是不对的,小翔不知道这张椅子不是他的,小翔不是故意的,我们应该说什么?”他不知道,我告诉他应该说“对不起”,然后我让他跟小翔说对不起,可是他怎么也不说。于是我又跟小翔说:“这不是你的位子是杰杰的,自己的位子要认好,不能做别人的,知道吗?”小翔点点头说:“哦”。然后我又对杰杰说:“你看小翔多乖呀,他已经知道不能做人家椅子了,知错能改就是好宝宝?你要不要当好宝宝?快点说‘对不起’,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就在我规劝杰杰说对不起时,我突然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一定要让他说“对不起”呢?但我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个想法,只想着快点说对不起,不然我没法想小翔交代了,他就要哭了,说了对不起就好了。终于杰杰含含糊糊地说了:“对…不…起!”我马上让小翔说没关系。之后我让他们会自己的位子上做好,大家一起又开心得唱起歌来。
本来矛盾解决了,我应该开心才是,但是我心里却有一种不出来的滋味,好像被什么堵着了,有一种犯了错误后的感觉。之后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处理是不当的:
1.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没有意识到小班幼儿还小,他们没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当杰杰看到小翔坐在他位子上不肯离开,他就去打小翔,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不对的,相反他甚至可能认为小翔是故意坐在他位子上的。而我却只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告诉他们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2.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我为了达成让杰杰和小翔和好的结果,忽略了解决他们矛盾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方式方法的运用。我反复地规劝杰杰跟小翔说“对不起”,之后再让小翔说“没关系”,以为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形式和结果。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其在他们刚刚入园的时候,可能还没理解“对不起”和“没关系”所表达的意思。我甚至在批评杰杰打人的行为时还带有一点威胁性:“如果不说我们大家就不喜欢你咯。”
3.未考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在处理孩子矛盾时,一味的依靠以往处理中大班孩子情况的经验,而中大班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能初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能理解和自觉地说“对不起”和“没关系”。我之前的做法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对错,真心的进行道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不管犯了什么错,随意的说声对不起和没关系,让这一切都流于形式。没有能让孩子知其所以然,而是让孩子盲目听从,这样当孩子以后再遇到与同伴发生矛盾时,他还是不懂该如何解决,就会产生先打,后说对不起的情况,这是我们在孩子中常会看到的现象。
这次的事件让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矛盾时明显的经验不足,有时候还不够细致,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实际上我也应该跟孩子说:“孩子,对不起!”。这次我主要是对自己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让自己下次再碰到这类问题时不再犯这些错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放下教师架子与孩子真诚相处,避免做事只顾形式和结果。
正确关注幼儿
今天刚走进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掉在地上的两幅画。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属人为破坏。
“一定是玉海干的。
”我心想。
玉海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活泼聪明又调皮,类似的事件他干过不止一次,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玉海来园后,我把它搂在怀里说:“告诉老师,你昨天干了什么?”“我跟妈妈去姨妈家,跟妹妹玩了。
”我这才记起玉海昨天没来园。
“老师,这是西昌弄下来的。
”欣欣大声喊道。
怎么可能呢?西昌是个爱静的孩子,说话声音也很小,经常让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来的吗?”我问西昌。
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没有辩解。
“是不是你看到画太陈旧了,想换张新的?”“不是,我想让老师叫我的名字。
”原来是这么回事,每天老师都会表扬很多优秀的孩子,鼓励一些表现较差的孩子,而西昌既不优秀,也不顽皮,所以老师极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这种方法引起老师的注意。
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启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照顾,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随笔: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老师,他打我了、他推我了。”“老师,他看别人的书。”“老师,她口袋里有东西。”……听了孩子的告诉,我一般都当“消防员’,哪里“着火”了就冲到哪里“救火”,结果是每天告状的越来越多,我觉得繁琐无比,有些时候由于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留下了“后遗症”,反而让人觉得问题越解决越多了。后来通过分析反思,查阅相关资料。我认识到:幼儿告状有不同的动机和情况,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告状,引导幼儿自己学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且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于是,我在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了一些教育尝试。
让幼儿在告状中学会分析。比如“老师,俊涛在桌子上画画。”“老师,文怡插队还推我。”“老师,佳豪把书撕下来折飞机”。对于以上明显违反班级常规的行为,我在发现以后立即制止。如果对于此类告状不予理睬,幼儿就会认为老师的敷衍,是对此类行为的默认,会将不良效应扩大化。在接下来的课余时间中,我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不对?结果会怎样?如果你看到了他这样做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同伴行为的后果,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
让幼儿在告状中学会自己处理分歧。如“老师,我先拿到了这个玩具,浩然和我抢。”“老师,哲浩坐我的椅子。”“老师,洲浩把我的积木推倒了”。在班集体中,总有幼儿争抢过程中的告状,被侵犯的同伴会来告状,带着一种求助心理。对于此类告状,我在全体幼儿面前,通过情景表演再现冲突过程,让幼儿说一说该怎么办?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无限创意:如游戏“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先玩玩具,或拿只玩具转一转,哪一边转到谁,谁就先玩。还鼓励告状者大胆地与他人协商、沟通,提高他们独立处事的能力。如,“你告诉洲浩,你把我的积塑推倒了,你要帮我重新搭起来。”同时对那些喜欢侵犯别人的孩子,也要给予批评引导:你为什么推人家的积塑,这样做对不对?你现在应该怎样做?”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学习正确的交往行为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让幼儿在告状中学会宽容。如“老师,美琪,踩到我的脚了”“老师,慧婷看我的书”。此类行为幼儿在很多时候会犯一些“无心之过”,而这些过错在被侵犯的同伴觉得是不可饶恕的。对此,我在集体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当小朋友把你撞倒或把你的东西碰坏了,你该不该向老师告状?在活动后,幼儿明白了:我们要宽容别人的过失,犯了错误的小朋友也要及时向同伴道歉。同时,结合一些互相宽容友爱的故事渗透教育幼儿。
通过一段时间的主题活动、游戏活动、集体讨论活动等教育,不仅告状现象明显极少了,幼儿的互助友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
在活动休息时间,子杰急冲冲地跑来对我说:“冯老师,诚诚他又打我。”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一紧,心想:是啊,今天子杰已经是第二次来告诚诚的状了,都是因为诚诚在游戏的时候,因为沟通方式的不对,习惯了用力去拍同伴的肩膀,让同伴认为他是在攻击自己。我想我不能像上次那样去批评诚诚了,显然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我灵机一动,不如让子杰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会化解幼儿之间的误会,让他们学习怎么去沟通,怎么去想出。我就问子杰:“子杰,他这样你喜欢吗?”子杰说:“我不喜欢。”我又说:“你不喜欢他这个样子,你告诉他了吗?”子杰摇了摇头,我很郑重地对子杰说:“其实诚诚他非常喜欢和你玩的,他很想跟你做朋友,只是有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你能帮助他吗?”子杰点点头,你不喜欢他这么做,你就直接告诉他,你让他知道,你不喜欢他这个样子,如果他再这样,你就不理他了,再也不和他玩游戏了,知道了吗?”子杰点点头说:“知道了,冯老师。”我笑着说:“那去跟他说吧!”
我看着子杰走到了诚诚的面前,只听他说:“我告诉你哦,如果你再打我,我就不跟你玩了,而且以后都不跟你玩了。”诚诚听了子杰的话,连忙说:“对不起,我保证以后都不打你了,你跟我玩吧!”子杰说:“你保证哦!”诚诚点点头说:“嗯,我一定不再打你了!”两个人又冰释前嫌,玩起游戏来了!
一整天下来,我没有听到子杰来告状,看来这招还是挺管用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难免的,如果老师都帮他们一一解决,那他们就很难学会与别人想处,这样他们的交往能力就等不到提高,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过度地保护,而是让他们学会怎么保护自己,怎么与人交往,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让孩子在交往中做自己行动的主人,让老师做一个引导者、协助者,而不是决策者。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怎样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
这天孩子们在区域里高兴的玩着,我来回的转着看,我发现图书角里雨桐和小雨在争抢书,她们都想看同一本书,我没过去制止,看他们怎么处理,结果雨桐抢过来了,小雨撅着嘴不高兴,过了一会,也许小雨不服气,就又去抢雨桐手里的那本书,我想只要不打起来我看你们怎么办,小雨终于抢过雨桐手里的书了,小雨抱着书扭转着身子,谁也看不成,雨桐可能妥协了,她说:“我们一起看还不行吗?”结果两人就一起看了起来。
其实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孩子们之间经常发生纠纷,搞些摩擦是常有的事,有时很让人头疼,所以孩子发生摩擦时,先不过去参与,而是不动声色地在一旁观察,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了,就不再过问了。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再帮助解决。这样以来,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留给孩子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老师也要留心事情的发展,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对受欺负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给予帮助,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和正义。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
增加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让他变得自信
“起床了!”听到老师的喊声,辰辰迅速地从床上爬起来,动作麻利地穿好衣服、裤子。这时候,欣欣在边上费劲地穿衣服,可是穿了好久还没穿上,嘴巴里哼哼唧唧的,脸上的表情很是痛苦。我对她说:“你的衣服穿错了,后面没有弄好。”我帮她把衣服脱下来,重新翻好,然后对她说:“你请哪个朋友帮帮你吧!”辰辰在旁边听见了,马上说:“我来帮她吧!”于是,辰辰拿着衣服,欣欣先把一只手伸进袖子里,又把另一只袖子也拿在手里,让欣欣伸进去。两只手都伸好之后,又帮欣欣扣起了纽扣,虽然扣起来有点慢,但他还是很细心地在扣,扣完一个再扣另外一个,直到全部扣好,才舒了一口气。欣欣也感激地说:“谢谢你!”辰辰马上回应:“不用谢!”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我也不由地笑了。
辰辰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平时都是自己穿脱衣裤,动作也很快。虽然他的身上有一些小毛病,但是经过我们的引导和教育之后,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小朋友的相处和睦了很多;说话有礼貌了;当有了矛盾之后,能学着谦让;争抢的事情也逐渐少了。今天,他能主动地提出来帮助别人,说明他也是一个热心的、能干的孩子。虽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能也有点困难,但是他能耐心地做好,还是不错的。我及时地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赞许和肯定,并在全班小朋友面前也表扬了他帮助别人的行为,希望别的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关心同伴,乐于助人。辰辰看到我们对他的肯定和表扬,眼睛里透着自豪,笑容也更加灿烂了!
正确对待小班幼儿的打人现象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家长问我:"老师,孩子说有个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这两天我们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我听后忙问:"孩子说打到哪里了?因为什么打的?"
"我们孩子那么小,他怎么说得清楚?反正你们老师给我多注意着点就是了,另外别让他们挨着坐了。"我说:"好的,我会关注的。"
这时***的妈妈正好送孩子来幼儿园,为了不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我连忙说:"又来了一个乖宝宝,快和妈妈再见吧!我们去洗手。"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会故意打人吗?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善良、纯真,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虚伪、欺骗。只有真实情感的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生气就是生气,但过后马上又会忘记,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我最该向孩子们学习的优点。比如:"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打架了,跑过来告状,相互埋怨非常生气,老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他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玩起来了。而且还是最好的朋友,越不让他们在一起玩,他们会越好。"所以说:"孩子们都不计较我们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怀呢?"
再说,小班孩子规则意识还不强,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正确引导,比如:在入厕这个环节,刚开始孩子们不懂的排队,一到厕所就往前面挤,时常听见孩子们说:"老师***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们老师不正确分析,盲目批评指责,势必会误会孩子。如果家长偏听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错误诱导势必会使孩子犯错误。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他们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现实与想象还分不清,有时会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使得家长误以为真。还有的家长会使用一些诱导性的语言,来对幼儿发问,这都是不可取的。比如:"老师厉害不厉害?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打你了吗?……"
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情况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所以请家长朋友不要着急、心疼,理解了别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