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是我全安教育过了度?
发布时间:2020-10-19 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我是幼师我骄傲演讲稿范文 教育孩子笔记 孩子胆小是我全安教育过了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常常听见某新闻说:哪个地方,孩子被拐卖,家长们怎样的伤心,偶尔看看报纸,又见那大标题:谁谁谁的孩子不见了。至从有了xx后就不愿看到类式的信息,有时看到这些新闻,还总是联想到自己,让人担心。所以经常会把看到的这些新闻跟儿子当安全教育题材讲,只希望能给儿子灌输一些安全意识,但时间久了后,我发现儿子变得很胆小,不管去那都要大人陪着,害怕离开大人视线。像周未的早上,让儿子下楼去买早餐,孩子不肯去,不管你怎么说,儿子就是不动,他的理由就是,若自己不小心被拐骗了怎么办。我说妈妈不是教过你吗?有陌生给你何任东西都不能要,不能吃,若陌生人骗你跟他走说会给你好多好玩具你也不能听,他说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什么的你都别信,并且你也可以骗陌生人说,我爸妈就在附近,或用故意指着远处说我爸爸妈妈来了,把陌生人吓走。儿子听了又说,那陌生人是大人,他若一直缠着我怎么办?这些妈妈也有教过你的,像这时你就要趁他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边跑边大声求救。遇到这事时你千万别慌,要向附近有穿察服的人帮助让他们送你回家,或打电话给家人。反正不管我们怎么鼓励儿子就是怕。
有时我要下楼收个快递让他一人在家,他也不敢,非要跟我跑一趟,那怕几分钟时间,理由还是一样,怕我一走,坏人就来了怎么办?我说这个妈妈也教过你的,独自在家时,应及时把门锁好。如果听到有人敲门,对不认识的人,不管他有什么理由,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给他开门。而且可以像父母在家一样,喊爸爸妈妈,说有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把坏人吓跑。
安全防范都有教过孩子,但儿子就是担心,显得非常胆小,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可这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有时想想我是不是把孩子给吓住了,但这个社会真的又不得不让人提高警剔。让人处于一个矛盾的境界,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不知是否有家长跟我一样?家有六至七岁孩子的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胆子小跟爸爸妈妈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的胆子很小,那肯定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那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压力和负担,会让孩子无法释放天性,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很胆小。
那么,爸爸妈妈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呢?又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的胆子变大呢?
哪些误教育区让孩子变得胆小
没有“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总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很多爸爸妈妈有没有实现的梦想,于是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
没有兴趣的教学是失败的,孩子的潜能也没有办法被挖掘出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了畏畏缩缩不敢坚持自己想法的个性。
过分保护孩子
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都特别宝贝,总是担心孩子出去会遇到危险,所以不让他出门。其实过度保护反而是错误的,这样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等到了孩子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孩子就没有足够的能力了。
太严格
孩子要学会释放天性,如果爸爸妈妈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或者对孩子过于严格的话,那么会让孩子的天性无法得到释放,让孩子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能跟着爸爸妈妈的想法来生活,自己会变得没有主见,胆子也不大。
怎样让孩子的胆子变大
好的环境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所以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成长,孩子的天性才能够得到释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充当纠正者的角色。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如果爸爸妈妈不胆小,足够自信的话,那么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会变得勇敢。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类似的故事。
让孩子有独立性
要对孩子有信心,让孩子经常出去走走,多多交朋友,尝试和陌生人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解决,遇到选择的时候也不要畏首畏尾。
孩子如果胆小的话,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不再胆小。
美国从小对孩子“练胆教育”
美国从小对孩子“练胆教育”
在美国考察期间,发现美国的孩子胆子都非常大,遇事不慌张,做事有章法,不论碰到何等难事,他们都显示出像大人一样的沉稳和镇定。这是和美国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练胆教育”分不开的。
据定居美国的婶子介绍,很多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是“开放式教育”,甚至简单地解释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多半体现在表面上,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过去扶起来,哄他不哭;而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则是体现在内心上,他们看到孩子摔倒了,绝不会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美国家长认为,孩子胆小,将来会一事无成。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练胆教育”。他们又认为:孩子生下来,胆子都是小的,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练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练胆教育”分家里、家外两方面。在家中,孩子一岁即与父母分床,独居一室。家长给孩子买些小熊等玩具,让孩子抱着玩具入睡,同时,在孩子的床头亮一盏小灯,给独居的孩子以信心。孩子能上桌吃饭时,家长便让孩子自己拿着刀叉进食,即便把食物弄得一塌糊涂,家长也绝不过去帮忙。家外的“练胆教育”主要是社交和旅游。美国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社交,让孩子跟小朋友玩,使孩子在与陌生伙伴的玩耍中,锻炼胆子。外出野游时,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当“先锋官”,让他们在前面为家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到危险地段,家长让孩子自己判断危险程度,然后让他们想出化险为夷的办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涉险、冒险精神不无益处。
美国家长的“练胆教育”,还有一点是国内家长绝对想不到的,那就是对孩子的技能培训。美国家长认为“艺高人胆大”,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生存技能,长大了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家长们从小就教孩子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比如做饭、修理电器、驾驶,等等。美国的一些孩子五六岁时就可以参加“野外夏令营”,独自在野外生存一周;七八岁时,就已是家里的“电器工程师”和“厨师”了。美国孩子六岁时就可以自己做饭,而且还邀请小伙伴来家中举办“周末PARTY”,孩子们亲自下厨。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练胆”并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而是让孩子从小就远离那种懦弱的性格,放大生活思维。所以,美国家长也常常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美国家长并不避讳社会犯罪,孩子们都知道社会上存在一些暴力、抢劫等犯罪现象,也了解一些社会骗局。因此,他们从小就懂得在“放手一搏”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这些做法对中国的家长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孩子胆小怕事 大人反思了吗?错在教育方式
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都特别胆小,不敢做摇摇,不敢自己买东西,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有时候自己带了玩具出去,被其他孩子一把抢走了,自己哇哇大哭也不敢去要回来。他们的共性是,大人必须在他的视线范围以内,让他能看得到,才感觉到安全。但是家长着急了——孩子这么胆小怎么行?
看过心理学的书,里面大篇幅的写到,其实孩子胆小,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很多做法不正确,在对待孩子的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处理的过于心急,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里紧张的情绪。
我的学员里,小展是男孩子,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谁见了他都要上去和他打招呼,而他胆子却很小,见到外人不说一句话,赶紧躲在爸爸妈妈的背后,就连熟悉的人都很少说话,在我们这上课的说话也不闹,特别安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打打闹闹,他就坐在一旁看着不支声。爸爸妈妈既心疼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社会上,许多大人也会拘谨、腼腆、内向,这些个性的缘由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和儿童时代。如果在幼儿的时候,小孩子的胆小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爱不会与他人交往、不合群的性格长此发展下去,就会阻碍他以后的成功。有的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就是这样,其实他很棒的,他会什么什么。我告诉他的是,即使你的孩子有再多的聪明和才智,在当今的社会,也会因为他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他一生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挠。
孩子胆小内向是怎么造成的?
最近有很多朋友的咨询没来得及回复,其中有一部分问题集中是关于孩子胆小、内向,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什么想法没有勇气说,什么事情都要拉着妈妈帮忙……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给出大家一个看清问题原因的思路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外向、胆子大些?我看有的小孩有什么想法都敢说,我该怎么教我的孩子?其实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公众号里以前发过一些相关文章,我会在今天的文章尾部给出文章编号,大家可以看一看另外,我今天就聊一聊,面对孩子社交沟通等问题,我们如何找出正确解决方法的思路孩子的社交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强弱都建立在安全感和自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安全感越强、越有自信的孩子,他越有勇气去尝试、探索,面对外界的人、事和问题。敢于、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去试探着实施小巫在《给孩子自由》一书中有段记录,他儿子Sam在2岁2个月时,在一家小型儿童乐园内为了玩蹦床,如何面对五六个六岁以上的孩子的行为过程。他自己面对危险的观察判断、“贿赂”对方遭到嘲笑也毫不在意、执着的研究蹦床门栓、耐心等待时机,最后终于痛痛快快的玩了个够……(过程:较长,不在这里详细描述了,明天我整理成图,发在朋友圈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私人微信:36491788)这期间小巫一直在旁边耐心的等待、观察,中途有试图劝说孩子放弃,去玩其他游乐设施,但被孩子拒绝后没坚持阻止、或强行命令带走孩子。孩子的表现也给了小巫非常大的震撼,同时也更令她确信了:当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时,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时,他的内心能够迸发出超长的力量,他的身体能够显现出过人的能力,令人敬畏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于与安全感、自信、对自我的掌控,源自于养育者即父母对孩子的爱、尊重、接纳、及给孩子的自由……一个生活在充满着爱和自由,接纳和尊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体验各种未知;他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等等,都不会被压制、否定、可以尽情释放;他不用去看家长的脸色、察言观色的去讨爱,活的战战兢兢;他不用通过各种好的、坏的行为去反复试探、验证自己是被爱的、被接纳的;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构建内在自我及自我成长上面……这样的孩子相对于那些经常被否定、压制、限制管控的孩子,其内心力量更强大,更自信!因为他有过自己更多尝试和体验的经历,所以更愿意也勇于去探索、尝试、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同样年龄的孩子其表现会有很大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主要因素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表现的胆小、内向、不自信了,开始着急,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行为结果”,而真正产生这个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在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当孩子说话慢慢吞吞表达不清楚,家长急着替孩子把话说出来时。你剥夺了他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和成人差距太大了,更不愿意去表达,失去了信心当孩子做事笨手笨脚做不好还耽误时间,家长着急替孩子做事时。你剥夺了他动手能力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反正什么也做不好,爸爸妈妈都能做的又快又好,那以后我也不用做了,失去了耐心当孩子对某件未知的事情兴奋不已,观察探索时,家长急着揭示了结果答案。你剥夺了他体验发现的机会,同时也让他觉得反正爸爸妈妈什么都懂,有事直接问就行了,失去了求知欲当孩子对某件实物说出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或是按自己想法玩玩具时,家长总急着去纠正告知:“你想的是不对的”,“这玩具不是这样玩的”。你剥夺了他自由想象发挥的机会,同时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的勇气当家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甚至使用暴力时,孩子变的越来越胆小、懦弱,同时脾气也变的急躁,习得了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还有关于孩子情绪接纳的问题等更多因素(限于时间关系我没办法一一例举了,以后有时间单独写)这些日常一件件小事的累积,最终决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性格、能力,内心的力量,及他们的行为表达方式、对人、事、物的反应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不要只去关注“行为结果”,当你总想着如何去解决“结果”这个问题时,就会忽略了背后的真正起因,而且也没办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诉求,找出行为结果真正产生的原因,才可能对症下药
是在养育孩子还是教育孩子?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的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吃、喝、呼吸、保暖等等物质条件的供应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在出生的状态,不是完整意义的人,经过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使他变成了人。”这句话提醒我们,把孩子变成人需要教化,需要按人的方式对其进行初始化。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人作为一个精神的存在,要借由肉体把自己表达出来。”而印度狼孩的发现,更使我们明确了,人在出生的状态下,作为“精神的人”还是一粒种子,如果给它“人”的养分,它就可能发育成人,而给其“狼”的习性的熏陶,就可能使它发育成狼。
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我们教育孩子的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
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就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写成“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
这个精神供氧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妈妈,少数情况下是爸爸,极特殊情况下是其他人),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站在他的背后,持续地给他精神供氧,他的“精神的人”才能发芽、发育并健康成长。也就是在一个孩子的最初生命里,至少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因而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学习与了解物质世界的知识;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他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打骂或恐吓),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就一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孤儿院中,发现那些没有父母爱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也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等。当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和亲吻等爱抚了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明显的纠正。
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他不停地动,频繁地转换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停地和同学讲话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正规场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唯唯诺诺不敢讲话,而私下里他却胡作非为,表现出调皮捣蛋;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尊重,没有自律精神以适应学校有组织的生活等行为表现。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这实际上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他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以及没有被表扬。他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而导致他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严重缺乏,导致孩子外表虽然长的与人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里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他没有按“人”的方式来行为,他是一种“类人生物”——类似于人的生物。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我们认为家长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通过接纳、爱、关注、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方式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才能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成长。
孩子胆小其实不是一件坏事
看电视上的法治节目,一个小孩游泳的时候,靠近水泵站的进水口,被吸进了机器,惨死。节目在追究到底是谁的责任。这类事件太多了,比如高压线电死人,围墙倒塌压死人,失脚坠楼摔死人等等。就算追究清楚责任又能怎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已经消失。
无知无畏,不仅是身体不能保全,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倘若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最终是被社会所伤害——心灵的伤害,精神的伤害,以及财富和地位的受损。有了这些伤害,人生的附加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胆小并不总是坏事,上帝赋予人的禀性都是有用的。
无知者无畏,胆小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之所以胆小,往往是因为他知道太多,对世界的凶险、对自己的弱小都太了解。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越聪明的人越懂得自保。胆小其实就是一种自卫,退缩是为了安全。
在现实世界中,孩子就是弱势群体,无论在体力还是精神上,他都只是被保护者,依赖于成人的爱护而生长。孩子能感觉到这一点,说明他能审时度势,有自知之明。
这种意识,即使对于成人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还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样才能把握分寸,把事情做得周到,同时也能规划好自己的一生,发挥最大的能量。这样的心智才是成熟且健全的。
当然,胆小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胆小的孩子常常由于紧张、害怕而不敢坦然面对不熟悉的人,对师长也采取回避态度,因此常被误认为高傲、冷漠、没有礼貌。
礼貌的本质在于尊敬和善意,孩子没有礼貌往往并不意味着不敬和不善,只是怯于表达而已。
关键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不断地经历成功,信心就会建立,胆小的孩子也会胆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