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第一名”
发布时间:2020-10-28 做好一名幼儿园教师 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 开学第一课今天天气晴朗,刚好轮到我值早班,来到幼儿园后开门开窗就开始整理室外环境。
刚开始在草坪里捡废纸,除杂草时就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老师早上好”,回头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锦君小朋友啊。
我也微笑对他打招呼“早上好,今天是不是没有赖床,所以来得这么早啊,真棒,你可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呢!”听到我说他是第一名,自己高兴得跳了两下,有转过头对他姥姥说:“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耶!”看到自己的外孙如此开心,锦君姥姥也高兴得合不拢嘴,笑眯眯的与他挥手道别。(合同范本网 wWw.36gh.Com)
奇怪的是,今天无论干什么,他都抢在最前面。
喝水时,第一个去拿小杯子接水;吃饭时,第一个过来排队盛饭;小便时,第一个出厕所......中午起床后去洗脸,有看的他急急忙忙的向外面跑,我就问他:“跑那么急干嘛啊,小心一会儿摔着了。
”他却仰起他的小脸,义正言辞的对我说:“我是‘第一名’,我要先洗!”突然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是一直在想着那一句“第一名”啊。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带有鼓励性的话,真的会深深的影响孩子,适当的多跟他们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孩子们往往会变的越来越积极.主动。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争第一
孩子们都有好胜心,都想做到最好,都想争第一,好胜心促使孩子们往前挤,不论什么事情。
每次带孩子们到户外活动时,孩子总是争先恐后的往前跑,争当第一个到地方的孩子,以至于总会挤在一起,乱糟糟的很久才排好队,有的孩子故意挤别的小朋友,推挤总不安全。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我们来学一下小花猫。”孩子们都学小花猫,有的“喵喵”叫,有的用手当胡须,有的学猫悄悄走,我说:“宝贝们学的都很好,现在我们学小花猫样来排队吧!”话音刚落,孩子们个个静悄悄的走过去,很快就站好了队伍,没有抢排头的了。几次下来,我夸奖了孩子们的好表现,告诉他们排队要学小花猫,走路静悄悄。现在无论是做早操还是户外活动,我们班孩子这方面已经表现地很好了。
“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自己的好胜心作祟。通过模仿练习,孩子们多了项乐趣,还能安全、迅速的排好队,效果很好。孩子们塑造能力强,只要很好的引导,都会做的很好。
这个第一该争吗
今天和往常一样,我等着兵兵第一个过来跟我问好。出乎意料的是,今天第一个到教室的居然不是兵兵。难道病了?或者有别的事?我正纳闷的时候,值班老师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兵兵正站在大门口哭呢。我带着一肚子的疑问来到大门口。
“兵兵,你为什么不进教室,站在这里哭什么呀?”
“呜呜呜……妈妈没给我交钱。”
我突然记起来,原来今天又到了交月费的时间。
我觉得好笑,“今天没交就没交吧,妈妈可能有事,等明天交一样的。”
“我就不,我就要今天交,我就要今天交。”
“为什么一定要今天交呢?”
“我想第一个交钱。”
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每天早晨第一个向我问好的总是兵兵,为什么每天中午起床后第一个到教室的也总是兵兵。孩子的好胜心由此可见一斑。最后兵兵妈妈不得不把钱交上,兵兵才肯进教室。
事后想一想,这个“第一”该争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知道“第一”就是好的,而且对这个“第一”那么向往?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长处,我们教育者的目的就是发展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入一些“元素”,这些“元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们的判断力,有时甚至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误以为,不论什么事,第一就一定是好的,是老师喜欢的类型,是其他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其实不然,有时候,第一并不是件好事,落后也并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好比过河,一个人拼死拼活游过去了,成为第一个过河的人,而另一个人则做了一个木筏,悠哉悠哉的也过去了,却不是第一个过河的人,试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会去抢这个第一嘛?
争做一名敢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
午睡后,有孩子跑来告诉我:“顾老师,你的杯子被人打碎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就争着说:“是xx打碎的。”“不是我,不是我!”xx涨红着脸连忙解释说。“他撒谎!我们看见的。”大家七嘴八舌,xx则拼命摇头,活动室里乱成一团。见此情形,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故事,并对孩子们说:“老师小时侯打碎了别人的东西,我都会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向那人说声对不起。我相信我们班的孩子也能这样做。做错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好孩子。这样吧,打碎杯子的孩子一会儿悄悄地来告诉我,老师不怪他。”
吃完点心,大家都进入区域活动。忽然有人拉了拉我的衣角,我回头一看是xx。“老师,杯子我不小心打碎的。”xx低着头,一只手紧紧抓住我的手,我感觉他的手心在出汗。“刚才老师问的时候你怎么没承认啊?”我问。“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说完,他的头埋得更低了。“你能承认错误,老师很高兴。老师小时候也常常犯错,做错事并不可怕,只要以后小心点就行了。”xx使劲地点了点头。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在无意中做错事的,这时他往往有逃避、害怕的心理。如果我们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认错,反而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如果我们能妥善处理和引导,那么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能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过失,做一个诚实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争做好老师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血的教训。可这背后也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逻辑以及对这种逻辑的消极认同,这不是文明、公正的国际社会的逻辑。包括“弱国无外交”,这都与“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文明规则相抵牾。我们如何思考事实,我们如何揭示因果,这背后首先是思想。创生新的思想需要以思想为基础,正如库恩所说“理论始于观察,但观察中渗透着理论”。据我有限的观察判断,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不够丰富,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得极端一点,把“教育”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而要能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就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一种思想的积淀。
我是第一名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儿自我中心很严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一次户外活动回来后,李老师带女孩子喝水,我带男孩子入厕。这时,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我是第一个吗!老师他抢我的第一,他推我!”“不行,我是第一个!”“哇!”(哭声)……原来,小朋友小便后喜欢赶快跑回来站队,有些小朋友回来的早,可是不排队,所以就让回来晚的下朋友站在了第一名。可早回来的小朋友,就是不主动排队更不愿让出第一。其他小朋友又不肯让还给他,于是他就动起了“武力“…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排队的时候都会上演好几次。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比较明显。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我抢不到就打你、咬你”,而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来启发、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经过我们班级老师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现在我们在如厕时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老师,我没有抢第一”……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他们需求、困惑和感受的信息,所以身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注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争做环境的小主人
因为我们班级是蒙氏班级,蒙氏对孩子的主人公意识和动手意识要求比较高,对于这时期的孩子我们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孩子的双手活动起来,“双手是智慧的结晶”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双手操作工具,并且通过双手的不断运动达到脑部的健全发育,所以我们经常让孩子们扫地、擦桌子、整理蒙氏教具、操作教具、当老师、主持等,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主人翁意识,时间长了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里好动的、活动的孩子他们的反应能力、语言能力要比不爱动的孩子的反应能力要更强些。对此我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要再包办孩子的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不可被复制和粘贴的附属品,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的轨道都是要靠自己去塑造的。要适当的锻炼孩子独立处事的能力,不会做的时候,老师教,可学会了,就要自己做,不能让孩子养成事事都是别人为自己做的不良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家长跟我们一起努力,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启蒙老师,孩子们在幼儿园所养成的好习惯还需要长时间的巩固。一起努力吧,让我们的孩子做环境的主人,也做自己的主人!
老师,我得了第一名
以前,高海东小朋友每天来幼儿园都是最晚一个,而且还总是不高兴,向家里人提一些无礼要求,父母拿他没办法。我便利用接送幼儿入园、离园时,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他妈妈说:“这孩子赖床,早上不愿意起床,晚上睡得很晚,每次吃饭都是玩着吃,很挑食,很让人头疼。”
针对这些现象,我便与她的妈妈讨论制定了一套纠正其不良习惯的方案:首先让其家人一块合作,把其不必要的零食减掉。其二吃饭时,规定他不能看电视。第三,饭菜在色、香、味上有意识的进行搭配,以引起他的食欲,而且进食量一次不能太多。第四,规定晚上要早睡,早上要按时起床。
老师和家长,共同合作,对以上方案认真实施,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高海东小朋友能按时起床,挑食的毛病也改了许多,来幼儿园也很高兴了,整体效果很好。
现在,每天,高海东都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还来得很早,并经常笑着跟我说:“老师,我今天来的很早,我又得了第一名。”
教育随笔:我是第一名
当第一,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却是不能奢求的。就像在孩子的眼里,得第一名是那么光荣的事,是那么值得骄傲的事,但不是每一次的第一名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户外体育活动中,大家正排着队准备去拿分散活动的玩具,棋棋和涛涛你推我抢,大家都在说:“我要排第一,我先拿。”看着两个人你争我抢,我说:“第一个拿到玩具又能怎么样呢?每一种玩具不是都有好多吗?”于是,这两个人才停止了争吵。
洗手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吃点心、吃午餐之前都要洗手,孩子们只要一听到洗手,便争先恐后地进入洗手间,“我先洗”,“我先排在第一的呀”,“你不要推我呢!”成成第一个冲出洗手间,坐在小椅子上,拿着手里的饼干得意洋洋地说:“哈哈,我是第一名。”优优紧追其后,愤愤不平地说:“老师,刚才我洗手的时候,成成抢到我面前,然后他随便冲了下就走了,他肯定没洗干净。”对呀,大家都在争着排第一洗手,但往往排在第一个洗手的小朋友,手是洗得最不干净的,他们只顾着抢第一,却忽略了洗手的目的。这样的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每天都在不断地争着抢着当第一,第一个吃完饭,第一个进入午睡室,第一个坐好小椅子等等,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虽然你是第一个吃完饭的,可是你却吃得满桌子都是米饭;虽然你是第一个进入午睡室的,可是进来以后,你却只顾着在午睡室追逐吵闹,而不是很迅速地脱衣服、脱裤子上床;虽然你是第一个坐好小椅子的,但是你却没有把玩具整理好再坐下,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问题是,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样的第一并没有多大意义。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第一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过程,你完成得够不够好,当你很好地完成了,只要你努力过,认真过,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