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发布时间:2020-11-0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理论和知识都是别人的经验总结,要想化为自己的,真的需要动手试一试。
当孩子想动手实验时,家长别怕孩子会把东西弄坏,而应该多鼓励。
[小学作文网 zWB5.coM]
那天回家,看见鞋柜上放着个乒乓球。
拿起来一看,下面凹进去一个坑,仔细检查了一下,也没有什么裂口,就随手又放到了那里。
一会儿女儿回来了,问她凹陷的乒乓球是怎么回事。
她说是想做热胀冷缩实验故意踩扁的,踩扁后发现家里没有热水,就随手放到了门口。
女儿写完作业后,我监督女儿把茶壶装上水,然后放在电磁炉上加热。
女儿把凹陷的乒乓球放进一次性纸杯,等到水开了,关上电磁炉,提起水壶对准乒乓球一冲水,乒乓球在旋转中神奇地饱满了。
女儿很新奇,感到意犹未尽:“爸,我还想再做一遍。
”本来要阻止女儿,觉得那样就容易弄坏一个乒乓球,但转念一想,难得孩子有这样的求知欲,自己动手做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好,家长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而不要拘泥于怕把东西弄坏、弄乱。
于是我就答应了女儿,她把乒乓球放到脚底下狠狠一踩,乒乓球就凹陷了一个大坑。
女儿再次把乒乓球放到纸杯里,倒水加热,可乒乓球没有反应,依旧是大坑一个。
女儿根据自己学的热胀冷缩原理,怀疑是加热不足,就拿筷子把乒乓球按到水里。
等了一会儿,把球取出来,上面的坑是变小了,可表面变得有些高低不平。
女儿又把它按到水里加热,很长时间过去了,再也没有发生新的变化。
她决定再用热水试一试,于是把有些凉了的水倒掉,又重新用开水沏上去,乒乓球马上就变圆了。
理论和知识都是别人的经验总结,要想化为自己的,真的需要动手试一试。
当孩子想动手实验时,家长别怕孩子会把东西弄坏,而应该多鼓励。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动手去做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宝贝,是不懂事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老师和父母总是抢在孩子的前面挡了、做了,孩子无需付出,只需心安理得的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一次偶然,让我对孩子们刮目相看,发现宝宝长大了,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了。
一天中午起床后,我让佳明小朋友去领点心,我和班里的另一个老师在整理床铺。不一会儿,佳明跑过来说:“老师,刚才我领点心的时候,听到咱们班的电话响了,我接了,电话是王老师打来的,我说你不在,她让你给她回个电话。”听到这儿,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抱起佳明亲了亲,夸奖他能干,是老师的好帮手。佳明自豪的说:“老师,不要小看我,这些事情我都能干,只是妈妈什么也不让我干。”
听了佳明的话,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也在一天天懂事,作为老师和父母,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桌子、扶椅子、叠被子等,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为我们在班里开展了值日生活动。每天安排两个小朋友做值日生,负责帮老师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月下来,有些家长反映,自从开展活动以来,有些孩子回家后不再是“伸手族”了,能主动帮父母干点家务活,变得勤快起来,家长很欣慰,都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我们只有让孩子们放手去做,亲自动手装扮自己生活的空间,才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不知道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会读懂。作为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爱心”来爱这些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快的读懂他们。
“老师,让我来分吧!”早点时间到了,我提着篮子匆匆走到孩子们中间,就听见涵涵小朋友在我背后轻声说,我扭头一看,他张着两个小手,抬头看着我,正等待我的答案。“好啊!”我一边说着,一边将几个小蛋糕放在他的小手里,接到蛋糕,他马上“忙”起来了。
涵涵他确实算不上我们班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刚进幼儿园时,她的调皮好动爱哭也着实让我和其他老师“头疼”了一阵。慢慢的,我发现他不像很多调皮的孩子一样,“混世小霸王”似的,只知道玩,不学知识。他调皮好动,却也非常聪明好学,在老师讲故事、发书给小朋友、教小朋友唱歌时,他都一改往常的调皮好动,静静的听着,认真的学着。不仅如此,当老师带小朋友复习以前学过的歌曲时,他就站在前面,面对大家,做给其他小朋友看;当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结束回教室时,他就站在门口,像老师似的摸着小朋友衣服,让他们一个一个进来,虽然这也时常让许多胆小的小朋友不敢进教室;当我们开始吃饭时,他就跑过来“忙前忙后”。
认识到这一点,我跟其他老师也不再认为他那是不听话,违反纪律了,而是时常满足他的“小虚荣心”。结果,他却明显比以前听话了。最让我意外感动的是,他的那一句“谢谢”。离园时间到了,我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穿好外套,戴上帽子。“老师,我鞋带开了。”徐世英在我旁边说。“那老师帮你系上”,我笑着说。我蹲下身,帮他系好鞋带,我刚要站起来离开,“谢谢”,他轻轻的抿着嘴说。我又进一步认识了这个调皮好动却也聪明好学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进步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
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一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在兴高采烈的玩着,我看到张泉小朋友热的满头大汗,要求他把外衣脱掉,这时,他竟说不热。听到他的话后,心想:难道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学会解扣子,以前,每次脱衣服,都是让别的小朋友帮忙,为这事,我跟他的奶奶说过几次,但是收效不大,在放暑假前,又向他的家长提出了要求,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特别提出了要孩子学会穿脱衣服,看来,家长又没按我的要求做,这时,我又故意说了一遍,要他脱掉外衣,他试着解扣子,可“笨拙”的小手尽管再努力也没有将扣子解开。看到他今天的样子,我非常着急,抽时间又跟他妈妈进行了一次交流,通过谈话,我知道了,妈妈每天忙于上班,很少带孩子,孩子一直由奶奶带着,老人什么事情也不肯让孩子做,把孩子该做的都代替了,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不想做事情了,所以到现在还不会穿脱衣服。又向他妈妈讲了孩子在园各方面的表现,让她知道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这时他妈妈让我讲一些教育孩子方法。
首先,告诉她在家中要为孩子提供做事情的机会,要真正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不会做的事情,家长要耐心的教他做法,而不能包办代替。其次,为了提高孩子做事的兴趣,可以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可对他说一句赞赏的话,也可以给他一个甜蜜的吻,还可以抱一抱他等,来激发他做事的积极性。再次,可采取成人和孩子比赛的方式,例如:穿脱衣服、整理被褥、扫地等活动,这样会逐渐养成孩子自己做事情的习惯。她妈妈听了这些后,表示愿意尝试这些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现在不但自己能穿脱衣服,有时还抢着做值日了,可见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只要为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每个孩子都会很优秀的。
教育随笔:请给孩子“说谎”的机会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之前一直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开始会撒谎了?其实,撒谎是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那么,当我们发现孩子撒谎时,应该怎么办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
比如说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就会本能地害怕接下来面临的惩罚。
如果说孩子曾经有过做错事被批评、惩罚的经历,那么,孩子再犯错会自然想到之前的情景,为了不受罚就会用说谎来掩饰。
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他们的表现欲会增强,可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有的时候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所以,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有可能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简单列举了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特点,希望父母可以多一些了解避免误会孩子。遇到孩子撒谎,可以尝试这样做:
1、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因为孩子会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
2、大多数孩子是撒谎就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
另外,有的家庭教育要求比较高,有时孩子撒谎是因为他们感到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很失败,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尽力去做了,即使是错误和失败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3、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在公共场合或其他人面前训斥孩子,最好是在家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与孩子聊聊。
4、可以有适当的惩罚措施,但是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来逃避,最好是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用要如何做来代替说谎。
5、不要给孩子扣“撒谎精”“小骗子”的帽子,如果平时总这样反复强调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的心里,以后孩子更不会说真话!”
6、父母要注意不要总是责备孩子撒谎这一点上,也要记得后续的引导,比如这个问题发生了我们要怎么处理?这样的做法胜过对孩子的一味指责。
多给孩子机会
在本周的周末活动中,我请孩子们自己大胆地表演节目,通过努力来争取获得小红花、小食品。能力强的小朋友都跑到台上大声地唱着歌。这时,我听见了身边的涵涵小朋友和着音乐轻声地唱着,唱得很好很有节奏感。于是我就请她也来表演一下。她扭扭捏捏地走了上来,一个词也唱不出来。还不时的紧张地扯自己的衣服。
从事幼儿教育也有十多年了,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些在班级里显得特别乖巧的孩子,他们从来不会惹是生非,似乎不用做老师操多少的心思。而这些孩子大多属于那种内向,不善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也是集体生活常常被忽视的弱势群。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一些个性明显,活泼好动的孩子和敏感,能力较差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较多的关注。
在平时的游戏中也是如此,那些活跃的孩子往往会在你还没有把问题说完就高高地举起了手,兴奋时候,他们还会把手举到你的面前。和这些孩子不同,象涵涵这样的孩子他们明知道答案,也不会大胆地举手表示自己知道,他们只会乖乖地坐着,或轻声地在嘴里说着。
而老师也常常把发言的机会给那些积极举手的孩子。
如果在平时能有技巧地把机会多给这些孩子,结果会怎样呢?慢慢地他们会乐于表现自己,会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机会会变成自信的翅膀,插上翅膀的他们就能自由的飞翔于未来的成长天空。
放手,给孩子表现自我潜力的机会
今年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幼儿技能技巧活动,我们班学习花样皮球。今天下午又是户外活动的时间,我们带着孩子到院子里准备玩皮球。刚到活动地点,就听到前面有孩子争先恐后地说:“新皮球,有这么多新皮球,还没有充气呢!”我们决定为新皮球打气,同时让孩子们先玩原来的球。可是,孩子们哪有心思玩啊,个个都盯着新球,期待着我们快打完让他们玩。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便对他们说:“看谁拍的最认真,老师就先把新球给谁玩。”孩子们听了都拍得认真极了。
过了一会儿,我的背有点酸,便一边用手捶着背一边说:“哎,这么多球什么时候才能打完呢?”我说这话的时候被在我身边拍球的刘轩宇听到了,他走过来说:“老师,我帮你吧。我很有劲的。”“不用了,老师休息一会自己来就行。”“老师,我能行,你就让我试试吧。”看他认真的样子真不忍心拒绝他,况且。于是就对他说:“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皮球,打好气后就去玩。”一会儿,轩宇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拿到了自己心爱的大皮球。看到轩宇有了自己心爱的大皮球,其他的孩子也争着过来帮我打气,就这样你一个他一个,不一会便打完了。孩子们拿着自己充满气的皮球,玩得格外开心。
看来我们不能小瞧这些孩子们,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让孩子们帮着做点事情,这样做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了孩子学习体谅帮助别人的爱心,又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给孩子认错的机会
刘慧华是我班表现很出色的孩子,所以在“星星榜”栏中她的小星星最多。一天,刘慧华跑到我面前说:“老师,你对我们这么好,我也奖给你一个小星星吧?”“谢谢,那是老师对你的奖励,好孩子的见证。”“老师,我有好多的小星星”她又说。“你真棒,但不要骄傲,继续加油,争取得到更多的小星星。”
粗心的我并没有发觉小星星的“秘密”。
第二天,刘慧华的妈妈拿了许多的小星星给我,说是在为孩子整理书包时发现的,我慌然大悟,为什么会跑到她的书包里?怪不得昨天……经过和刘慧华妈妈商讨,我们决定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
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故意叫了起来:“不好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小星星不见了。快帮老师找一找。”孩子们找遍了室内的每个角落。“是不是小星星怕冷躲到小朋友的书包里了。”在我的提示下
,孩子们各自打开书包细心地找着。这时刘慧华打开书包又慢慢地拉上了拉链,又拉开了书包边一个小的拉链口,根本没有把星星交出来的意思。“老师知道,小星星交了一个朋友,它躲到她的书包里和我们捉迷藏,它的好朋友会是谁呢?”我又启发到。“是谁呢?”孩子们互相疑问起来。“是我,不过这是奶奶给我买的。”刘慧华很不情愿地从书包里拿出了小星星,也没有承认错误的意识,我决定再给她一次机会。
课后,我给她讲了《匹诺曹》的故事,并问她:“匹诺曹为什么会长个长鼻子?”
“他撒谎了,老师,我也撒谎了,小星星是老师的,不是奶奶买的,我会长长鼻子吗?”
“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不会长长鼻子,答应老师,永远不再说慌,做小朋友的榜样。”我随机教育到。
“好。”刘慧华郑重地点头。
刘慧华终于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如果老师直接翻孩子的书包或向孩子们说出她拿了老师的小星星,事态的结果不但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刘慧华在孩子们面前失去往日的风采,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犯更大的错误。在以后的日子里,刘慧华真的改变了很多,我能感觉到她在努力做大家的榜样,看着刘慧华一天天的进步,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不行的,给孩子机会,让他们主动承认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磨炼与考验中成长。
给孩子创造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一切!”想象确实是创造思维的翅膀。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了许多饮料盒子,让他们想办法玩,等他们尽情玩乐一会儿以后,让他们说说对这些罐子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顶在头上走平衡……。
这时,汪博闻高兴地说:”罐子可以做操,也可以玩“房子游戏”。
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
这时幼儿兴趣大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尝试,怎样利用罐子玩跨跳,幼儿又一次得到了尝试,三三两两摆罐子,结果跨跳的方法各不相同,魏思成直接跨跳,张煜小跑后跳,小朋友想想哪种方法最好,大家都觉得张煜的方法最好,于是我让所有的孩子来试一试,这样孩子很快地掌握了跨跳的要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老师应充分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