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发布时间:2020-11-02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幼师读书心得育儿心得: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说起读书,我很是惭愧,自从生过孩子之后,我很少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今年暑假,我拿起了这本孙瑞雪老师写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平时总是觉得没有时间,有的人说还是没有沉下心来不愿意读。说句实在话,拿起书我现在真不知道从哪看起。在上大学期间,我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好学生,当别人拿着MP4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在看书;当别人逛街时我还在看书……书没有离开过我,连图书馆的老师都给我开绿灯,书随便借,毕业之后我在亚马逊网也购了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家的书架上都有好多书,但都是崭新的。
自从怀孕期间,我就特别留意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每年单位订购我就会挑一些。暑假期间儿子在月儿湾游泳,在游泳馆里我忽然发现了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因为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孙瑞雪老师的关于《捕捉孩子的敏感》的专题报告,我当时就非常感兴趣,本来想买那本书,但是由于时间的搁浅至今没有买回。结果被我看到了,我就赶快征求老板的同意,让他借给我,没想到看完后给我的触动这么大。
我的儿子现在有两岁一个月了,他的一些不着边际的行为令我很是无奈。有一次他往地上扔积木,我们商量好的不要再扔了,要慢慢捡起来,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因为我之前没有接触到这本书,我就用力的批评他,结果给他商量几次都不听我的话。无奈之下我把他关到屋里,我自己走,结果他哭了,哭的那么的伤心。我心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就这么不听话吗?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才释然,书中写到:不要和孩子斗争,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因为这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起点。
有一次,我给他洗过澡之后,他怎么就不出来,一直用脚在水里打出水花,把地上弄得那都是水。当时我也是担心他,怕万一踩到水之后滑倒。我就告诉他:“妈妈抱着你出来,行不行?”他就是不出来。我于是就“暴力”解决了,可是在把他抱出来的一瞬间,他哭得跟什么似的,我很是无奈。当时的我就想:他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呢?最后还是经不住他的哭闹,我把他又放到了水里,他立马停止了哭声,继续玩儿了起来。从他的表情看出他是那么的满足,当时的我很是疑惑:玩儿水这么长时间了,难道就不觉得累吗?
还有一次,他要吃棒棒糖,我觉得棒棒糖吃多了不好。于是我趁着他不注意在棒棒糖上咬了一口,然后瞬间把那个糖纸把它包起来,让他感觉到还是原来像新的一样。他拿到棒棒糖的时候非常开心,他小心翼翼的把糖纸剥开却发现已经不是完整的,瞬间大哭,可以用崩溃来形容,而且还要打我。当时我也是很奇怪,他怎么知道里面的棒棒糖不是完整的?其实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一个概念,有一个完美的棒棒糖的完美形象,不可以被破坏的,棒棒糖应该是这样的,他就不想要那样的呀。看了书中,又解除了我的疑惑。书中写道: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作文5000网 WWW.zW5000.com)
沙池、水池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当孩子看到沙、看到水时,就会忘情地玩耍。哪怕是饮用水,都是最能让孩子立刻安静的材料。沙和水是孩子天然的玩具,是儿童创造的源泉。所以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对水和沙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只要到我们幼儿园或者是去外面小沙坑或者回老家,只要看到沙、看到水就走不动了。有一次我们回到老家,老家的院子比较空旷,一下车孩子看到了水管,大步流星的向前跑,打开水管就玩。我家人就说:“别让他玩儿了,把衣服弄湿了。”但是我就站在旁边,我对他们说:“没事让他玩吧,我准备的有衣服。”妹妹打趣地说:“幼儿园的老师教育方法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会为孩子的发展,做好坚强的后盾。如果放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阻止他,但是现在因为我知道,孩子你阻止他,还不如让他尽情地快乐玩耍,你只要给他物质准备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以各种理由去约束孩子的一些行为。
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和班上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书中的很多现象,在这里我找到了根本原因。
当然写到这里,大家也许还在迷惑到底什么是敏感期呢?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家长和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要真正地了解孩子。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我想,以后在工作中,我一定会给班上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让他们更加幸福健康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真的对孩子用心了吗?
在我接待的家长咨询中,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让我那么费劲,怎么办呢?”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反问一句“又不是去干体力活,你费那么大的劲干什么?”我的反问让很多家长无语。可以说大凡是说孩子费劲的父母,大都是不懂得用心对待孩子的父母。其实,每一个好孩子的背后,都会有父母做出的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样罢了。智慧的父母,知道用心而不是用劲。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用心呢?1、用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有很多父母因为听不到孩子的真心话而烦恼。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不愿与父母说话的。孩子刚刚咿呀学语,就会不停地与爸爸妈妈说个不停。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父母的话却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父母问,孩子也不愿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你是怎样听孩子说话的?当孩子向你诉说的时候,无论他说的是你想了解的,还是不想了解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意思的还是没有意思的.....你都要用心地去听,集中精力去听,在孩子诉说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说完。
只有用心的、耐心的倾听,你才能明白孩子想对你说什么。你对孩子的倾听越多,就对孩子的了解越多,与孩子的沟通越顺畅。同时,在你倾听孩子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2、用心地向孩子提问很多家长都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情况,可总打不开孩子的嘴,孩子要么应付一下,要么根本不回答。怎么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嘴呢?家长要学会开放式提问,具体地提问,你提的问题越具体,孩子越容易回答,如:老师今天表扬哪个小朋友了?今天老师批评哪个小朋友了?吃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有谁挑食不好好吃饭等等。这样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看似你在问别人,实际上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情况和评判带了进去。在孩子回答你的提问时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答案,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要着急打断他的叙述。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身体语言,了解孩子的内心想要表达的意思。3、用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的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使很多父母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回答。不少父母对孩子的发问常常是敷衍了事,甚至还会嘲笑孩子的幼稚。长此以往,等孩子长大后,他也不愿意回答问题,更不愿意提出问题,甚至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而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父母往往把矛头指向孩子,认为是孩子不大方、不自信,却不知道罪魁祸首原来是自己。就是你对孩子提问的敷衍和嘲笑,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在摇篮里。父母应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管孩子的问题显得多么幼稚。比如“老天爷是在天上上班吗?”妈妈可以很认真地回答说:“是啊,现在老天爷要下班了,月亮姐姐要来接班了!”如果父母能用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为什么”,而且认真回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喜欢提问和钻研问题。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到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有两个生命的,一个是你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有形的物质生命,一个是你看不见的无形的精神生命。这个有形的身体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精心养育和照顾,而无形的精神生命需要父母的用心理解和呵护。只有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吗
导读: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然而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观念中,儿童就是小孩子,是“尚未变成大人的人”,于是高高在上地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于存在着与童心世界相隔离的心理障碍,经常发生剥夺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许弄湿鞋袜、不许玩泥沙、不许上树等,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如加做家长的作业、练书法、学弹琴等,没有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不管家长认可与否,游戏是孩子抒发情感、认识世界的主导活动之一。也许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乐趣和嗜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却是美妙的,是他们的天堂和乐园。孩子通过自由游戏获得感性知识,接触世界,观察世界,开发了智力和创造力。在自由游戏中,他们渐渐明白了人怎样和自然界打交道,劳动怎样改变世界,自己应怎样接触世界。不管是做什么,如搓泥巴、挖沙子、绘画、做玩具、过家家、垒房子等,孩子的双手灵巧性受到锻炼,四肢的运动促使了大脑最富创造性区域的开发。如果认为孩子会越玩越野而横加阻拦,试图缚其手脚,那么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正确的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时,教育他们注意安全和卫生,诱导他们将兴趣转移到高雅、益智的游戏上,而不应粗暴地干涉、严厉训斥甚至拳脚相加。幼儿时期,不要过多地进行抽象思维的教育,如识字、背古诗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认识所能接受的形式来指导孩子认识世界。通过讲童话故事,以及绘画、唱歌来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培养幼儿的感性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自由游戏中冲破框框,表现新事物。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得走进成人世界,只是我们不妨“悠”着点,当孩子还倘徉在童年世界时,家长不必急于催赶,不要拔苗助长,应让他们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欢乐时光。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吗?
对于儿童教育的目标,西方家长认为是“快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家长则认为是“成功”。由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良好的教育应建立在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准确把握之上,可是,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吗?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心理学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快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形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呈正比关系。
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网络有很大关系。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隐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他们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五月育儿知识:你了解孩子的磨蹭吗?
五月育儿知识:你了解孩子的磨蹭吗?
无论你是老师或者是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许就是“快点!快点!”可是往往你会发现,大人越催,孩子的动作越慢,而导致自己的情绪也变得焦虑,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做到自觉不磨蹭呢?
慢与磨蹭的区别,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究竟是慢还是磨蹭以及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慢: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动作比较慢,有的性格使然,也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所以动作慢等等。
拖拉:会做的但是拖着不肯去做,或者故意阻碍和有意拖拉。
造成磨蹭的原因
作为幼儿园老师,大家肯定深有体会,在每个班级里会有那么几个“小尾巴”,做任何事情都是磨磨蹭蹭,需要老师不断地去提醒及督促,那你们知道是什么导致孩子的磨蹭吗?
1、时间概念模糊
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模糊,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越模糊。
2、天生动作较慢
一个班级里孩子的性格各异,有一些孩子做事速度很快,也有一些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这其实是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3、注意力易分散
孩子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好玩的事就会让他忘记正在做的事。
4、动作发展较慢
孩子年龄越小,神经肌肉活动越不协调,动作的不熟练导致了做事缓慢。
特别是在运动活动中,孩子的动作与他们运动的时间有着直接明显的联系,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吧!
5、大人不断催促
如果在孩子做前一件事时就催促他赶紧做下一件事,孩子的注意力会被分散,甚至因紧张而不知道做什么,把在进行中的事情都无法做好。
6、内心缺乏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
7、幼儿不感兴趣
有的孩子之所以磨蹭,是对大人要求的事没兴趣,由于无法直接抗拒,所以故意磨磨蹭蹭表达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