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培养孩子的空间感
发布时间:2020-11-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空间感是什么?是用积木搭一所大房子?还是走出一个迷宫?是的,这都是空间感觉在起作用,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很多游戏都是在帮助孩子们树立对空间的概念。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男孩子的空间感要强于女孩子,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们一样希望他们能找到离家最近的商店去买回需要的东西,等他们足够大的时候,希望他自己看着地图就可以找到想去的地方。空间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对空间和距离的感觉,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选择。当然,一个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一个空间感强的人,他选择做建筑师、工程师或从事航空职业的机会会更大些。往近一点说,空间感有助于孩子们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往远一点说,空间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最起码,它帮我们看懂地图,还能帮我们在拥挤的停车场里找到自己的爱车。那么,如何注意培养孩子的空间感呢?1.和孩子一起回家的时候,问问他,我们该在哪里拐弯?对孩子熟悉的地方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带路游戏。2.把东西南北的概念讲给孩子听,在和他一起走路时,你告诉他现在正向南走,如果向右转弯,是什么方向?3.和孩子在外面散步时,看到自己家的窗户了,让他猜一猜,每扇窗户后面是哪一间房,他自己的小房间在哪个窗户后面。4.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有利于发展空间感的有趣游戏,诸如搭积木、折纸、拼图等。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应及早培养的6种性格
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属重中之重。调查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孩子应该及早培养的6种性格
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属重中之重。调查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空间智能?
什么是空间智能?有没有单独的视觉或空间想象的能力存在?回答是肯定的。近百年来,心理学家对空间智能的研究与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4?1938):肯定空间因素存在于智力中,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在空间或视觉表象方面的才能。包括:能从不同角度辨认出对象的能力;能想象外形运动及其各部分之间转换的能力;对空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第二阶段(1938?1961):确定空间因素相互不同的程度。认为至少有三种独立的空间智能因素:一是精确地觉察空间模式并作相互比较的能力;二是定向,即不被空间模式以不同方式呈现而糊涂的能力;三是想象,即理解表象在三维空间中运动或操作想象中物体的能力。
第三阶段(1961?现在):确定空间智能在其他能力的复杂的相互关系中的地位,认为空间智能的核心是准确地觉知视觉世界的能力,是能够再造视觉经验(即使物体不在眼前)的能力。
二、幼儿空间智能的发展
婴儿最初能在空间移动??蹒跚学步时,能在脑中形成静态的大脑表象;学龄期,能活跃地在空间领域中从事对表象和对象的操作,使静态表象变为动态表象,但空间智能仍局限在具体的情景和对象方面;直到青春期,才能处理抽象空间概念,能把图像表征世界与命题陈述及推理相联系,能理解几何学。因此,儿童的空间智能有一个从静态空间感知到获得动态概念空间的发展过程。
三、幼儿空间智能的识别与培养
空间智能不是幻想,而是一种能力,是人的思维的一部分。幼儿的空间智能具有以下特点:
1、图像思维,可清楚地说出视觉表象。
2、能轻松看地图及其他图表。
3、喜欢画画、泥工等艺术。
4、喜欢拼图、下棋、走迷宫及类似的游戏。
5、喜欢想象,并创造出内心的表象。
6、喜欢看幻灯、电影或其他视觉上的表演。
7、有好的色彩感觉,经常用图像来记忆。
根据空间发展规律,早期培养空间智能必须按规律进行。
1、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去感受、体验行走的路线和认明标志物,如熟悉幼儿园路线,公共汽车线路图、公园导游图等,发展空间定位能力。
2、通过画画,发展其空间能力;提供橡皮泥等让孩子塑造立体物体;提供各类积木,让孩子在搭建中形成对前后、上下、远近等有关空间智能的概念。
3、提供各类几何、二维、三维图形,让孩子在自由拼搭中,发展空间智能。
4、变动画里的物体,造成不同的景象,让孩子观察。
5、进行戏剧性游戏,模拟表演,发展透视能力。
尽早培养孩子的逆境智商
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家人玩牌,连续几次都拿到很糟糕的牌,情绪非常不好,态度也开始恶劣起来。她母亲见状说了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话:你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就好比人生,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是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所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就好比拿到一副坏牌。重点不是去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打好这一副牌。
成功克服挫折的孩子,拥有高逆境智商
科学家做过一个白老鼠实验,把两只白老鼠丢到一个装了水的器皿中,任它们在里面挣扎,它们挣扎了大约八分钟之后就放弃了。
然后科学家再把另外两只白老鼠放到同样的处境里,在它们挣扎了五分钟之后,放入一个可以让它们爬出器皿的逃生板,让这两只白老鼠逃过一劫。
几天后,科学家再把这两只逃过一劫的白老鼠放入同样装了水的器皿,这次这两只白老鼠竟然可以坚持二十四分钟,是第一对白老鼠所能撑到的八分钟的三倍。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推论:
1.第一对白老鼠在水中撑八分钟后,不怀抱任何希望,放弃挣扎。
2.第二对白老鼠遭遇类似的困境,最后获救。所以第二次掉到水里时,能够撑二十四分钟。
把这个实验结果应用在孩子教育上头,我们可以这么说:
◆孩子如果从来没有受过挫折,在第一次遇到挫折时,忍受力会比其它受过挫折的孩子来得弱。
(就像第一对白老鼠只能在水中撑八分钟。)
◆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折时,如能顺利克服,下一次遇到挫折时,抗压性会大幅增加。(就像第二对白老鼠在水中可以撑二十四分钟。)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培养孩子去拥有这样的逆境智商。
宝宝“时间观念”早培养
你对孩子说半个小时后吃饭,可是到那时候他依然玩得忘乎所以;你对孩子说明天要做什么,他却对你兴致勃勃讲昨天发生的事;你叫孩子要准时起床,他却老是赖床……是孩子调皮不听话吗?不一定,很可能是他并没有建立起一定的时间观念。
一宝宝的时间认知发展
其实,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时间观念了,只是他们的时间观念不是和成人一样的“几点钟”这么详细确切。不过,他们对时间的判断标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在三岁以前,幼儿几乎都是活在“当下”,对于时间的流逝没什么感觉,言谈中自然很少提到过去或未来所发生的事。他们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时钟”来提供时间的讯息。例如,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肚子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这种对吃奶的时间所产生的条件性反应,就是由“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形成的。
大约三岁开始,孩子的时间概念积极形成,言谈中也越来越常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此阶段幼儿的时间知觉是以与事件的联系为主,他们总是借助于生活中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作为指标,包括:周遭环境或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夜和季节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吃饭、睡觉、上学等,都是幼儿知觉时间概念变化时的主要指针,尤其是生活作息在他们的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上学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等等。
一般来说,3-4岁的小孩应该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4-5岁的小孩应该分得清昨天、今天和明天;5-6岁的小孩应该知道具体为几点钟。
二宝宝时间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
刚出生
此时,宝宝要面对从子宫搬家到外界的“适应期”,一切以宝宝的自然生理反应为主:饿了吃,困了睡,不舒服哭。不过即使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宝宝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强烈些,会为日后的配合做好准备。
满月
宝宝醒着的时间逐渐增加到4~6小时了,开始对妈妈说话的声音熟悉了,如果妈妈足够仔细,一定能发现孩子一次能吃多少,吃的时间有多长,一次睡眠时间持续多久。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妈妈确定每次喂奶的间歇、休息的规律,让妈妈主动来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
6个月后
宝宝通常可以睡整晚,不再需要半夜吃奶,白天玩耍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这时,父母要增加跟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睡前固定的讲故事时间,或者放唱轻柔的催眠曲,都是提醒宝宝睡觉时间到了的好方法。
周岁后
宝宝开始行走和呀呀学语了,对爸爸妈妈的语言和动作很感兴趣。至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了解,但会明白宝宝肚子饿了,该出去玩了,宝宝要睡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2岁以后
宝宝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了,也会看小画书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来制作精美别致的小挂钟或者有图画的时间表,放上一天里具体的安排。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对时间的几点几分还不太明白,但他已经很理解每天都有起床、洗漱、吃饭、玩耍、讲故事、睡觉等大概的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宝宝的时间形成有如下规律在满月以前:宝宝负责满足自己,父母负责及时提供满足,铺垫培养时间观念的基础;
三培养宝宝时间观念三步走
在帮宝宝竖立时间观念时,妈妈们要顺应宝宝的生物钟时间灌输时间和秩序的概念。每一个步骤都对下一个环节进行提示,以强化宝宝的时间观念。
0~1岁
0~1岁的宝宝,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宝宝1个月时就会随妈妈的生活安排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如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吃奶后过了一段时间要排尿,宝宝会哭着要妈妈换尿布;吃饱、睡醒以后又哭着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复循环。对时间的认知,宝宝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完成。
巧妈妈对策
1。顺应宝宝的生物钟。出生后不久,宝宝就形成了按时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妈妈按照宝宝的生理需求来安排他吃、喝、拉、撒、睡,不要随意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以免打乱生活秩序。否则,宝宝不能对时间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2。灌输秩序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能理解诸如“妈妈先跟我打招呼,然后给我喂奶,再给我洗澡”这类的秩序概念,因此,周岁之前是向宝宝灌输秩序概念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随意改变计划,秩序被打乱,宝宝就会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进行“抗议”,拒绝合作。为此,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妨给他讲述做事情的过程,如“现在我们穿鞋,然后去公园”;需要做另一件事时,提前给他提醒:“故事讲完后,就是洗澡时间啦。”让宝宝从秩序概念中理解时间概念,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帮助宝宝用活动区分时间段。1岁左右,宝宝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多了许多活动时间。这时你可以调整他的作息了,如固定白天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看画报、讲故事等,作为睡前的信号。让他初步感知用玩耍、睡眠等活动来区分白天与黑夜。
1~2岁
周岁以后,宝宝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了,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几点几分的数字化时间仍没有概念,但已经能认识一些特殊活动的时间了,如午餐时间、睡觉时间。他还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如果你说这天不用上班,他可能会说这是周末。
巧妈妈对策
1。指导宝宝用动作和语言来建立时间概念。如早上,宝宝起床后会要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吃早餐,挥手向上班去的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求睡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宝宝不需要你的指点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表明他已经形成“运动定型”,这将使他养成遵守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带宝宝出游前制定出游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给他听。如:我们到车站乘公交车去公园,然后一同吃午餐,之后一起做游戏……让宝宝理解时间的相对概念:现在、之前、之后,等等。
3。使用形象化计时工具,如计时器、闹钟等。先将时间设定好,时间一到就发出声响,宝宝会作出反应:“哇,时间到了,我要快一点儿。”也可以选用图像化的挂钟,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用它来提醒宝宝:“当短针走到‘老虎’的时候,你就要把饭吃完。”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声响与动物,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3岁
到两三岁,宝宝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言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对时间的认知,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总是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宝宝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三四岁时,宝宝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了。
巧妈妈对策
1。尽量用宝宝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如告诉宝宝“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2。有意识地使用时间词汇。虽然宝宝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的时间概念。为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在他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你今年两岁,明年就三岁了。”或教他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雪花飘,冬天到。”
3。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指导宝宝有条不紊地执行。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4。督促宝宝严格遵守时间。无论画图、玩玩具,还是做游戏,都要按时开始,按时结束,从小养成守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的习惯,避免日后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小编点评:宝宝很可能出现不配合的时候,妈妈们不要着急,为了避免宝宝哭闹,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引导宝宝。慢慢让宝宝形成习惯。
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本周学习《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我原来一直没有对**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上学之前倒也没感觉到有多大影响,可是自从去年**上学后,才真正感觉到好习惯的重要性。由于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开学非常不适应。我也疲惫不堪。比如他生活习惯不好,反映到学习上就是粗心。看书读题漏字、跳行,数数漏数。写作业拖拉散漫,边玩边写,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此时我才深刻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其中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就是好习惯的源头。
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必须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抓起,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任务意识和时间观念。对此我最近对**进行好习惯培养采取了如下的行动: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自己用的东西分类归档,学习用具、玩具等放在不同的抽屉,抽屉上贴上标签,平时要求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看过的书要摆放整齐,教会孩子有规则、有条理、有计划地做事——这其实是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上学之前一直对时间没有概念的,不懂得珍惜时间,上了一年级后,在韩老师指导下建立了作息时间表,手腕上带表,培养他自己掌握时间的观点。现在对作息时间表执行的还不错。
为了让**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我引导**做了一个时间存折,让他将他每天要完成的事归分为3类:
1、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学校的作业、写围棋题目、练字,阅读、听英语。
2、每天节约下来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听史记故事、画画、拼积木、玩纸牌……
3.星期天出去爬山、、与小朋友玩……
把这个时间银行,大概意思与跟**一说他就知道意思了,像银行一样,如果每次干事节约了时间,就记下节约的时间相当于存钱用+,如果是支付了或是超过了时间,就减时间相当于取钱用-。也可以把节约的时间用来换取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一味的图快,写作业或做事情没有质量也是要扣分的,也相当于支取。比如前几天他想要书,那就拿时间银行存下来的换取一本书。
同时为了培养**做事有计划,又引导他做了一个做事计划本,每天要做事情列出来,每天每做完一项在下面打一个勾,这样列计划也提醒**每天要干的事情,而且我发现**每完成一项打一个勾非常有成就感。有的事情是每天必须做的,有的事情是练习的游戏比如打牌,有时时间晚了我们就不打了。他今天打完勾就发现好长时间没打牌了,也好长时间没听英语了,自己说“这两项没打勾啊,说明我完成的不好奥。要加油了。”
通过这两个本子的记录加上作息时间表,**最近对时间有了概念了,知道要节约时间了,早上刷牙洗漱明显要比原先提高效率了。通过列做事情计划,使**明白了每天必须干的事情,知道那是自己的事情,做事情时就减少了拖拉现象。
支招:宝宝空间智能巧培养
生活中有不少人由于方向感不好经常迷路,其实这样的情形是由于视觉与空间智能方面的弱势所造成的。
宝宝的空间智能培养
◆什么是空间感
空间感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中各种事物形态体现出的均衡、比例、对称、节奏等,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对色彩、平面、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缺失空间感的危害
如果孩子在空间秩序敏感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对身心健康不利。同时,没有空间感的孩子出门特别容易迷路。
◆争做“空间达人”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空间感,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空间秩序感的天分,同时也要注意发现由于空间感发展不足引起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孩子进行相应的训练,争做“空间达人”。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最佳场所,如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感受新陈代谢规律,知道植物生长的向阳性,爸爸妈妈这时可以引导孩子认识东西南北,让孩子亲身体验昼夜交替、四季变更、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更可以在夜晚和孩子一起欣赏天空的星座,观察月亮的圆缺等等,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认识自然的秩序、学会利用大自然来识别方向。
另外,爸爸妈妈也可以让孩子搭积木、捏橡皮泥,玩拼图游戏、迷宫游戏等,可促进孩子对前后、上下、远近等有关空间概念的形成,挑战空间的辨别能力,发展其空间定位能力。更可以通过认路活动,增加孩子的空间感。比如,去同一个目的地,今天坐公共汽车,明天改乘轨道交通,以此来强化孩子的方位感,增强他对空间的鉴别能力。
◆创意空间游戏
创意旅游计划
为了让孩子的旅游更有计划,增加他的空间能力,家长可以事先将公园(动物园)的地图给孩子,教会他怎么看,更可以和他一同上网查阅公园的概况和景点介绍,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并合适的参观路线,同时在公园的导游图上做好相应的标记。待孩子游玩的当天,带着照相机、纸、笔一起游园。让孩子根据先前制定的行走路线,看着导游图来到心仪的景点,和喜欢的动植物、建筑物留念,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旅游足迹。这样孩子在活动中不但对方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计划性、执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创意游戏棋
家长可以利用废旧的报纸剪成圆形铺在地上当棋谱,让孩子可以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交通标记和建筑标记自由粘贴在棋谱上(交通标记:左、右、前、后等方位标记,建筑标记:医院、邮局、警署等标记)。家长和孩子一起设定起点和终点。游戏时根据投掷的骰子数前进,并说说棋谱上的标记的含义,做出相应的动作,做对了或说对了可以继续前进,若说错或做错了则要后退,比比谁先到到达终点。活动中孩子识别各类标记的能力大大提高,方位顺序也更清晰了。
让我们一同利用孩子生活的点滴,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发现他空间感的天分。让孩子的眼睛敏感起来,让孩子的头脑活跃起来,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空间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