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发布时间:2020-11-14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是美妙的;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孩子的世界更是充满神秘的,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是那么的好奇:小鸟为什么会飞呀?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呀?鱼儿为什么会生活在水里呀?等等孩子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当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端倪初露时,我们要注意保护和满足他们。一次吃好午饭,我带着孩子到草地上散步。
我手牵着第一个小朋友,正在和他讲竹子长竹笋的事。
可是我回头一看,队伍的最后几个小男孩围在一起趴在了草地上,是什么吸引他们呢?“老师,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大洞。
”我听了忙走过去,原来真的有个大洞。
“这究竟是什么洞呢?”我自言自语地问到。
“是小虫子洞吧,草地上虫子多。
”顾超说道。
“不对,应该是青蛙洞吧。
”赵鑫皱了皱眉头说。
“我想是小刺猬的洞。
”杜铭认真地说。
我看孩子们没有头绪于是建议到:“我们应该仔细看一看,掏一掏,再说。
”“好”孩子们纷纷趴下来看,有的去摸一摸,还有的男孩子把手伸进去。
“我来试试,我的手长”薛志烨说,孩子们都试着用手来掏。
最后的出结论:这个洞很深,用手不行,应该去找长的棍子。
于是,陈虎找来了一根小树枝,他试了试,还是不行,这根树枝还是短。
这时大家都纷纷去找长的棍子。
“老师你看,我捡到一根很长的树枝。
”王广拿着一跟约一米半长的树枝气喘吁吁地说。
大家都紧盯着王广去掏洞,希望这根树枝能给大家带来好消息。
“捣不动了,到底了。
”王广告诉大家。
到底是什么洞呢?这么长?孩子们都很奇怪地思考着。
“老师,我估计是蛇洞。
”蒋明静说道。
孩子们还是在热烈地讨论着,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
最后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问家长、看书、上网查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探索中的孩子是幸福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儿童提供实物,鼓励儿童自我操作、自我探索”。下面结合自己平常工作中的几个案例,谈谈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应用。
华师大版本中班教材中有一个活动《幸福七彩泡》,开展这个活动时,在我们和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每人有了一个吹泡器,吹泡器出口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梯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孩子们在院子里吹泡泡,这可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他们乐此不疲。出口处是三角形的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方形的呢?我的问题一出,孩子们便探索起来,我看看你的,你看看我的,最后就有答案了。无需说教,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观察就了解了泡泡的形状都是圆形的,而且他们也体会到了吹泡泡的乐趣。
还有一个活动叫《好玩的气球》,当时班里正巧有一些气球,我便分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玩。孩子们或抛气球,或把气球吹起来再撒气,玩得不亦乐乎。通过玩气球,孩子们了解了气球的一些特征,感知到了空气的存在。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户外游戏,我们动员家长给孩子做了许多沙包。你看,孩子们玩得多么高兴:他们或抛接沙包,或将沙包放在头顶上,或夹着沙包跳跃,或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一个小小的沙包,带给孩子的不仅是乐趣,也促进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此外,生活中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比如用纸板做成鞋子,再在上面打洞系上一根带子,让孩子们练习系鞋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探索中的孩子是幸福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样的一种幸福!
教育随笔:爱探索的孩子
一次,壮壮小朋友用放大镜不停地看着他的一盆“文竹”,教师站在一旁不知道他想做什么,刚想开口问个究竟,但又不忍打断壮壮,于是一直站在一旁看着。
一会儿,壮壮回过头来,对老师说:“我终于看到文竹的茎上有白色的像鱼鳞一样的东西了。”我也凑过去,拿起放大镜仔细地看了起来,原来真有一些。他兴奋地告诉我,“这才是文竹的叶子,我们看到的文竹的叶子其实是它的茎。”
案例分析:壮壮在活动中,比较具有问题意识观察也很耐心,而且幼儿在活动中,对材料的敏感说明孩子对身边事物比较有好奇心,而且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改进方向:在探索中教师和幼儿的经验是互动的,有时是教师借助材料给予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借助材料,通过观察发现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所以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孩子的问题意识,产生与生活实践,那么实践中,孩子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老师此时的角色就举足轻重了。
珍视孩子的探索与操作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学科学的必经之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许多有科学成就的人终身忘不了爱因斯坦这句誓言,把它当作座右铭,他们认为:当今不少自然科学书术语过多,枯燥乏味。其实,培养孩子爱好自然科学,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昂贵的设备,只需我们珍视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纲要》中的科学目标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首先,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老师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特别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老师就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其次,我们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但是,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到了冬天,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光凭用嘴说是解释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的小实验,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再次,我们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例如:在科学活动《如何使物体移动》中,幼儿会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用手推、拍、拉、滚,用脚踢,用水冲,用一个物体去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等等的热闹场面。由此看来,有多种正确答案的提问能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力的经验,而且发展了独立性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结合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孩子们十分喜欢绘画活动。趁此机会,我们及时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颜色,鼓励幼儿把绘画使用的颜色与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中的颜色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较精细的区分,而且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变化,青菜炒熟之后变小了,大米煮熟之后变大了,螃蟹、大虾煮熟之后会变颜色等等,这都是孩子们重要的科学经验。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让幼儿注意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探索与操作活动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观察,珍视孩子们的探索观点与操作过程,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点燃了孩子们玩雪的欲望
“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中飘下来,告诉你,告诉他,冬天来到了。。。”多么熟悉的歌词,雪是冬天的象征,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孩子们玩雪的欲望。
2013年的1月4日早晨,在熟睡中的我被一个寒颤和一声“下雪了”惊醒,懒散的我不情愿的走到窗前,拨开窗帘推开窗户眯着眼一瞧:纯白色的一片,再睁大眼一看:大树弯着腰像讨好我一样的问好;屋顶像是被雪盖了一层面被,公路像是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车子很听话的停靠的路边,为小朋友们让道;“下雪了、下雪了、、、”
在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学生走在上学的路上,童真的他们尽情的嬉戏和欢笑,还有一个、二个、三个,小女孩,小朋友都倾巢而出,来到了窗台边看着雪白的操场,他们多想去推雪人、打雪仗啊,(由于条件有限,没带孩子出去),大家看着都高兴了;而我也被那份快乐所感染,舞动在漫天雪花中。一个小朋友说:“雪”你好干净啊!一个小女孩说,你很会生气,我想把你捏成一大块,可是你却生气的消失了,留下了你的泪水、、、虽然外面是寒寒的,但是博园里的孩子们心里是暖暖的。
2013年的第一场雪把孩子们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他们的热情完全没有被丝丝凉意所隐藏,雪一片一片,下在孩子们甜滋滋的心里。
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
户外活动结束后回到活动室,与平时一样,小朋友们都去入厕、喝水。
可是,我发现活动室内有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走近他们后发现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只蚂蚱。
见我过来,仲一彬小朋友马上问:“老师,蚂蚱的肚子一鼓一鼓的是在呼吸吗?”还没等我回答,李妍诺便说:“不对,呼吸都是用嘴,哪有用肚子的。
”这时候围拢过来的小朋友越来越多。
何不用这个机会做个实验呢?于是我请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是认为蚂蚱用嘴呼吸的,一组是认为蚂蚱用肚子呼吸的。
结果后一组的幼儿没几个。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我一边说着一边找来两个矿泉水瓶子,把里面装满水。
然后,把一只蚂蚱的头放在水里,身体固定在外面,而把另一只蚂蚱的肚子放在水里,头固定在外面。
孩子们在等待着结果。
待了一会儿,我们又去看的时候,孩子们一眼就发现了那只在动的蚂蚱。
杨博涵说:“老师,那只头在水里的蚂蚱憋气本领真高。
”不少孩子也是说“是”。
这时我把两只蚂蚱取出来放在桌子上,肚子在水里的一只死了,头在水里的一只仍在动。
我告诉孩子们:“蚂蚱是用肚子呼吸,而不是用嘴呼吸的,所以肚子浸在水里,它不能呼吸了,所以憋死了。
”实验结束了,我表扬了大家爱学习、乐于探索的精神。
怎样激起孩子读书的欲望
-->
如果你的孩子发现读书是一种顺利而且有趣的体验,那你更应当在他心中植入读书的欲望。你应该每天或至少每周数次念书给孩子听,并形成定时读给他听的习惯。
选择有趣味性的书给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图的惹人喜爱的图书。孩子们喜欢有人物、场景以及他们熟悉的事物的图画。同样,他们也喜欢动物图片,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魅力的。理论显示它们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认识世界时免受伤害,并认清现实和虚幻之间的差异。同时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给孩子们看的书,篇幅必须短,几页而已,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小段时间。另外,这些书应有较大的插图,细节少。孩子们大多喜欢那些有插图但是没有文字的图书。
要确保书里的文字容易理解。一本字体印得很大的书看起来简单,但却有可能包含难字,所以事先要把它浏览一遍,看看里面的文字是否能被你的孩子理解接受。
读书给孩子听时,尽量把气氛搞得很轻松愉悦,这样他们会从中体会到更多乐趣。
朗读时,让手指在你读过的字下移动,但不要强迫孩子看这些字或者跟随你的手指读字。
鼓励孩子注意图画中的事物或让他们猜测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当他们这样做时,给予表扬。
如果孩子要求的话,重复阅读某些书;一本他特别喜爱的书可以反复阅读。判断孩子是否对某个问题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看他是否常常谈到它,或看他有多少回自发地回头去看他最喜欢的书。
当孩子显示出他要读书时,给他一些他熟悉喜爱而又能“读”的书,即使他已经记住了书里的文字。以后当他在其他书里看到这些熟悉的词汇时,他就能读懂它们了。
给孩子准备一些新书,这些书里的故事最好有一定的反复性,而且再三出现相同的词汇。
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阅读也不要停止读书给他听。有你与他一起度过这段亲密时光,他仍然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
教导孩子爱惜书籍,保持书的整洁、美观,不让他们乱涂乱画。
把书放在孩子房间里低矮的书架上以便于他们翻阅。另外注意书的多样性。
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课间活动中,大家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有玩的,有看书的,有和朋友说悄悄话的,一切似乎都是这么自然。
忽然,一声很不和谐的叫声引起了班级内的骚动来,紧接着,就听见“老师,你来……”还是这声又尖又脆的声音,我不自然地就皱起了眉头来,心想:“这个文文又是谁惹她了。
”于是我问:“叫我有什么事妈?”这下文文突然做出贼溜溜的样子说:“老师,你来!”边说还不断地朝我这边挥手。
她的这种神秘感不仅也让我有了好奇,什么事非要我亲自过去看啊?于是我朝着他们走了过去,刚走到就听文文说:“老师,你看,瓶子里的小蝌蚪长出脚来了。
”我一看,真的脚出来,“哎呀,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脚还前脚啊?”“后脚!”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这个问题记得在玩体育游戏时也是模糊了半天,当时随口一说看看我们班级里小蝌蚪到底是先长什么脚的,没想到孩子们并没有忘记,而是每天都在默默地关心着放在窗台上的小蝌蚪变化。
于是几天后我又问了大家:“现在我们的小蝌蚪长出什么脚了啊?”“前脚啦!”孩子们兴奋地说,“再过几天它的尾巴就没有了!”大家又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
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观察班级中的小蝌蚪很自然、很直观地就了解到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而这种获得与了解并不是老师地教授,而是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获得了新的知识,而老师则是像是一条线,把孩子们一颗颗如珍珠般的知识点帮助他们进行了串连、整理,整合了新的知识经验,而这种经验相信会让孩子们印象更深,更真!
自由探索玩梯子
天我们开喊了玩梯子的活动,在自由探索玩梯子的时候,健健在一边喊着:“奋奋快来快来,你把梯子搬过来我们放在一起。”奋奋2听到后,托着梯子跑了过来,锐锐看到后立马过去帮他一起搬,到达后,健健把梯子放在自己的梯子前面,小朋友可以上下上下的爬,杨看到胡,把梯子搬过来和健健的并排放在一起,健健说:“你放到我们前面啊,这样梯子可以爬更长了。”杨摇头说:“这样不好玩,你们把梯子和我的并排放一排啊。”多多问:“并排怎么玩?”杨立马解释道:“然后我们在最上面爬,还能从高处往下跳,下面可以钻洞。”多多听了高兴的跑去和佳佳说:“佳佳,佳佳,我们把梯子放到胡杨那里去把,可以钻山洞玩。”佳佳听了后马上说:“那我去问问萱萱他们。”佳佳走到萱萱面前:“萱萱,我们要把梯子搬过去和杨一起玩吗?”萱萱说:“好啊。”于是多多帮佳佳他们吧梯子搬了过来,和杨的并排摆在一起,健健玩了一会儿后过来和杨说:“杨,杨,我把梯子斜的插在你们的屉子里,这样可以走小桥。”杨说:“还得,我来帮你。”立马跳下来和健健一起搬梯子拜访到自己的梯子空间里,锴锴搬了一个竹梯子往小山洞里放,说:“这下是要在梯子上爬过去的。”这时,苏邵从前边滚过来一个轮胎,引起了小朋友的注意,昊昊立马跑过来和苏邵说:“你怎么可以搬轮胎呢?”苏邵说:“我问了老师了,我们现在可以用轮胎和梯子一起玩。”
刚说完,好多小朋友立马调下梯子跑去搬轮胎,各种新奇的玩法层出不穷,健健说:“摆在梯子小山洞洞口,当门。”杨呼喊着:“齐齐多滚几个轮胎过来,我们把梯子架得高一点,像走天桥。”妙妙说:“在梯子前面摆几个高高低低的,当小山。”有了轮胎的加入,孩子们玩得更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