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14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 如何看待孩子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首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这里指的是婴儿期的孩子,下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或者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了。
传统意义上,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
说实话,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把这个问题当做问题,并且真正思考过的人应该不多。就我的观察,大部分父母、爷爷奶奶,从他们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孩子的认知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什么也做不了的、离开大人无法存活的宝贝疙瘩。在他们眼里,孩子是虚弱的易受伤害的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附属物——是的,是一个“物”,而不是“人”。在这样的潜意识认知下,对孩子施加的爱,必然是有失偏颇的。这块不是我想阐述的重点,就不展开了。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呢?
从我所接触的儿童教育家的观点来看,虽然就其细节有诸多差异之处,但在对待孩子的原则态度上,基本还是一致的,也是我所认可的。
首先,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品。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当和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普通成年人一样的态度,对他有礼貌、尊重他的独立人格、充分考虑他可能有的感受。
其次,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既然是人,就有独立意志。的确,孩子很小,离开我们无法过活,但这绝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地支配孩子或者代他做出决策。我们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我们应当避免过渡干扰孩子的成长,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他,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最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私有品。这就要求我们划清与孩子的界限,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自从孩子切断了脐带以后,就跟母亲永远地分开,再也不可能重新结合。所以,无论爱有多深,都要将自己和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那种“融为一体”的爱,我觉得,对自己是危险的,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以上三个认识,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比较难。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让自己重新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
基本上所有的小孩子很难抵抗电脑游戏的诱惑,但是家长的态度不应该一味地制止,而应该有所取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害的。游戏大体分三种,一种是益智类的游戏,一种是敏捷类的游戏,一种大型综合性游戏。
所谓益智类的游戏,就是在玩这件游戏的时候,不需要太集中精力,但是需要不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思维,并受益其中。比如“模拟城市”“主题乐园”“数独”“猜字”“棋牌”等等游戏,能够不断丰富头脑,活化大脑,一生受益。
孩子在从事这些游戏时,既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又积累了才干,甚至可为将来的职业打下基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接触此种类型的游戏。当然要适度。
所谓的敏捷类游戏就是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甚至连眼睛都不能眨。例如“超级玛丽”“冒险岛”“魂斗罗”“Flappy
Bird”“拳皇”等等。敏捷类游戏就是虽然从爱好中得到了快乐,但是,对于才干的增加并无太多好处,也不会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有多大帮助。
当然除非你去从事驾驶方程式赛车之类的职业,消耗的除了时间就是健康,付出远远大于回报。敏捷类游戏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提高对于运动图形的反应速度。但是,我们同样要考虑,图形反应速度提升的同时付出了什么。
最后要说的一种是大型的综合性游戏,例如“魔兽世界”,“征途”之类的网游。此类游戏设计的特点在于用经验值升级、任务、联盟等,甚至用虚拟的婚姻等一系列方式将主人公绑定在游戏当中,用各种方式吸引玩家在游戏中寻求刺激,这些都使得孩子欲罢不能。另外游戏中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江湖义气也逐渐的入侵到孩子思想中去,对日常的生活产生危害。这种游戏不仅仅消耗孩子的精力、体力和金钱,更有甚者会引发犯罪。
对待此类游戏的态度,家长应该也是持反对态度。但是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已经陷入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这就要家长防患于未然,将孩子提前引导至健康的游戏中去,避免接触或者少接触此类游戏。
有的家长说说孩子玩游戏入迷没关系,因为将来可以当游戏设计师。这种逻辑禁不住推敲。许多游戏设计人员是游戏高手是事实,但无法推理出孩子打游戏入迷一定能够成为游戏设计师。
许多游戏设计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玩游戏的。如果以研究为目的玩游戏,往往一年半载就能精通。设计《征途》这款游戏的史玉柱虽然是玩游戏的高手,可他是人近中年才精于此道的,并非从童年起步。由于成为游戏的设计人员并不需要十年、数十年的积累,所以即便想当游戏设计师,也没必要非得从小打游戏。况且,孩子万一将来成不了游戏设计师,这一生可能就一事无成了。
根据日本神经科学家森昭雄教授的研究,长时间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会显著降低对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额叶的活动能力,从而导致脾气暴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前额叶是大脑中主管思考、决策的。但是,打那种射击、打斗游戏的时候,人们基本不用前额叶,更多用所谓的“动物脑”。
游戏并不猛于虎,不需要看见就躲,明令禁止,就算家长禁止孩子在家里玩游戏,孩子在外界也会接触。家长对待孩子玩游戏的态度应该是:允许,但是适当限制。
游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受益终生,用的不好也会贻害终身。
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
一位妈妈说:“不知道孩子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请家长参加期末联欢会,我儿子不让我去,说我没有工作,太不体面了。要让当老师的大姨去参加,还嘱咐他大姨一定要开车去学校。才上三年级就这么虚荣,长大了可怎么办啊!快帮我想想办法……”听到这位妈妈焦急的声音,记者感觉到了她的担忧。 这也给所有的家长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孩子的虚荣心,家长又该怎样加以疏导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史林。 宽容体谅孩子的虚荣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有虚荣心的。或许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爱慕虚荣时,应当感到高兴。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虚荣心代表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增强,表明他们期待着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赢得别人的认可与称赞。史林说:“孩子的虚荣心大多出于单纯而强烈的不服输的心理。适度的虚荣心也是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因此,家长要用宽容的心体谅、接纳孩子爱慕虚荣的心理,给孩子的虚荣心留出适当的生存空间。”
以身作则放弃虚荣
史林介绍,遏制住孩子虚荣心膨胀的势头,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就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从自身做起,端正教育孩子的思想。在为孩子的爱慕虚荣而发愁时,应该觉察到这其实是自己酿的苦果。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总是自豪地拿出孩子获得的各种奖状让人欣赏。在学校里,老师为了班级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总是派优秀的学生为班级争光。家长、老师在不经意间已经将自己的虚荣心转嫁给了孩子,在给孩子罩上光环的同时也暗示了孩子怎样能满足成人的虚荣心。长此以往,不仅滋生了孩子的优越感,而且也使他们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平凡,而去苛求自己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强。如果让孩子不那么爱慕虚荣,家长和老师就要以身作则先放弃虚荣,不要时时处处炫耀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争强好胜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高低。
专家提醒
家长应该在平时多留心,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注意孩子的心理动态。孩子由正常的虚荣心到过分地爱慕虚荣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比如:孩子对衣服、文具、玩具等特别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等。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就要耐心、细心的正确地引导孩子。倘若那位妈妈苦口婆心地和孩子正面交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妈妈给你丢人了吗?”这绝不会是一个好方法;如果狠狠地打孩子一顿,事情可能更糟糕。那么,这位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史林老师建议:不妨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话,间接地问孩子:班级学习最好的同学父母是什么职业?最喜欢的同学是谁?自己家有哪些让孩子喜欢的地方?妈妈有哪些优点?依次来启发孩子同学不会因为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工作就不喜欢自己,别人最看重的是孩子自己的表现。这样既能表达出家长的想法,又有利于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引导。
如何看待孩子胆小的毛病
胆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性胆小,一种是后天胆小。
后天的胆小不一定是坏事,孩子知道害怕,说明他的思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某个角度讲,他的想象力增强了。
当然,让孩子时常有恐惧感总不是件好事,避免这类现象的产生,首先从看护者入手,看护者害怕的通常也是孩子害怕的,因此,看护人不要把自己认为害怕的情事灌输给孩子。
比如,我以前也过一个帖子:地上有只菜青虫,我兴奋的跑过去,并招呼元宝“快来看呀!这里有只菜青虫!”元宝也跟着跑了过来,随着我的视线,他看到了这个肉肉的大虫子,我把虫捏起来放到手背上,“凉凉的!”,元宝也伸出小手跃跃欲试;同样是这只菜青虫,如果是保姆见到,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啊!虫子!快走快走!”,从此元宝一见到虫子就躲的远远的。
其次,要从客观的角度教孩子认识事物,孩子在1岁多的时候害怕生人,那么就不要用“你如果不乖,外面的老爷爷就来找你!”这类话吓唬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怕生。你可以说“大灰狼专吃小兔子、小羊,是个大坏蛋”,却不能说:“大灰狼来吃你啦!”
再次,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保护者,一旦孩子遇到了可怕的事物,他会想到有比坏蛋更厉害的人来保护他,而不会因为无助而陷入恐慌。爸爸是最适合担当这一角色的人。平常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告诉孩子,爸爸是猎人,猎人专门打大灰狼、狐狸、老虎……之后家长甚至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个场景,遇到了害怕的事物 ——妈妈处理不了,也很害怕——喊来爸爸——爸爸把怪物驱除,这样,爸爸的超人形象在孩子心中就根深蒂固了,也会时刻伴随这孩子给他壮胆。
另外一种是生性就胆小,元宝就是这种类型,办事非常谨慎,顾虑太多。对这种胆小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就说元宝,他的天性使他免去很多皮肉之伤,也让我们对他比较放心,但我还是认为这种天性弊大于利。天性是很难改变的,我所做的只能是帮他削减种种顾虑。比如今天他在幼儿园的滑梯上遇到了一点小危险之后就再也不碰这个滑梯了,我不能强拉他继续玩,我能做的是明天去幼儿园接他出来,自己首先跑去玩滑梯,消除他之前的顾虑,继续挑战这个在他眼中的“危险物”。生性胆小,如果控制不当,会使人变得懦弱,但如果家长能鼓励孩子消除顾虑,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那么在克服胆小的同时,另一种更优秀的性格也就随之形成了。
如何看待孩子的古怪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古怪行为**常有让我瞠目结舌的举动。
有一天,我带着他在姑姑家玩。大家喝可乐。他举着杯子喝了一会,还剩着小半杯。我在和大家说话,他也端着杯子走过来,然后,很突然地,他掀起我的衣服,将小半杯可乐猛地泼进我的衣服里……
对于他这样的举动,我的好奇心甚于怒气。于是平静地将他拉到一边,问:“你刚才把妈妈的衣服泼湿了,妈妈很不舒服,这样的行为不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有些抱歉地说:“因为我喝不掉了。”
可能以他的逻辑,“分配”给他的可乐,他一定要喝掉,喝不掉,要倒了,那也倒给最爱的人——妈妈。
我随后告诉他,喝不掉可以剩着,但不可以这样处理了。他点头说知道了。
今天晚上,他和我们坐在餐桌前吃饭。我们家都有一个习惯,会在餐桌上放一个环保垃圾盒,装骨头等餐桌垃圾。**嘴里哼哼着曲子,忽然将那个装了一点垃圾的盒子猛一拍。盒子翻倒了,里边的垃圾全部洒在了餐桌和地板上。
我觉得他是故意捣乱,板起了脸。还拿手在他头上敲了一记。
但过后又觉得我这样做不对,于是道歉说:“妈妈打你是不对的。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刚才那样弄翻垃圾盒,妈妈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你看垃圾弄得到处都是了。”
**向我解释说:“我的肚子里有一个声音说,那是个方向盘,我就开方向盘,就是那样,拍一下,汽车就呜地开动了……”
他这番话说得有点怪。但我明白他的意思了:他正在脑海中模拟开汽车。而那个垃圾盒是他模拟的方向盘,他拍那个垃圾盒是表示他正在转动方向盘。
我真的没想到,孩子的头脑中,会有如此的思绪流过。他们的一切行为与举动,都有他们的理由。当然,他们这些理由,未免可笑。可是,真实的是,他们并没有故意使坏的本意。
靠近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要低头倾听,倾听;要耐心,再耐心。我这样想。
国外如何看待孩子尿床现象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宝贝大小便,对尿床的宝贝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加孩子的压力而适得其反。
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时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
比如尿湿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美国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使用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用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进行快乐的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岁半时完成训练。
日本的妈妈在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国内那种老式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可以随便起来。他们认为过早的把尿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但妈妈也不能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宝宝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添很多麻烦。
澳大利亚孩子是围着尿片长大的。他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肯定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会尿床,大人不会看做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