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笔:做个爱讲故事的妈妈
发布时间:2020-11-17 给幼儿讲故事 幼儿讲故事 幼儿教师讲故事育儿随笔:做个爱讲故事的妈妈
自从听了“小兔乖乖”里的“不开不开就不开”,麦苗把这个句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吃不吃就不吃”“不穿不穿就不穿”“不尿不尿就不尿”。大人若有一点逼迫,她马上拧着脖子、声嘶力竭地喊着“不*不*就不*”,俨然为自由和人权而战的勇士。
传说中的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就这么来了?(WWw.f236.coM 活动范文吧)
每天早上,麦苗醒来都要在床上赖一会。有时,说啊,唱啊,跳啊;有时,从床头拿一本书,没完没了地让大人念,就是不肯换衣服、下床。来硬的显然不是好办法。怎么办呢?我决定通过讲故事来转移她的注意力。
“麦苗,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我把书本一扔,开始进入演讲者的角色。
“嗯。”麦苗一脸认真地看着我。
“山脚下,住着一位小姑娘和她的好朋友兔兔。有一天,兔兔生病了,小姑娘决定到森林里帮助兔兔去采蘑菇。森林好大啊,小姑娘一直往森林里走啊走啊,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蘑菇。这时,袋鼠妈妈出现了。袋鼠妈妈问小姑娘,你看起来好像很不开心啊?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吗?小姑娘就告诉袋鼠妈妈,要给好朋友采蘑菇的事情。袋鼠妈妈说,越过森林,有一个湖,那里有很多蘑菇,来,钻到我的袋子里,我带你去吧。小姑娘钻进袋鼠妈妈的袋子里,看着呼啸而过的花、草和树木,还和小鸟打着招呼。湖里的水真蓝啊,岸边长了好多好多的蘑菇。袋鼠妈妈累了,先饱饱地喝个肚圆。小姑娘把采来的蘑菇装进包里,等袋鼠妈妈歇歇再出发。这时,羚羊出现了……羚羊把小姑娘驮到山脚下。小姑娘为兔兔做了鲜美的蘑菇汤……”
“妈妈,蘑菇肉肉。”
“哦,好的,蘑菇肉肉。”我一边讲着故事,一边给麦苗换下睡衣。她像个木偶一样,在我怀里乖乖的,对我的行为似乎毫无察觉。故事讲完了,小麦苗也已穿戴整齐。
麦苗也不喜欢洗脸,毛巾刚放到脸上就挣得跟泥鳅似的。嗯,妈妈不来硬的,讲个小鸡找虫虫吃的故事好不好?
该吃饭了,麦苗不让戴围嘴,怎么办?如法炮制,再讲一个小鸭子学游泳的故事吧。呵呵,讲故事简直是必杀技,招招制胜。每次小麦苗都仰着脸,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大人做什么她都不反抗。
而我讲的故事呢,有时是书本上的“小猫钓鱼”“小兔乖乖”“乌鸦喝水”“三只小猪”,有时是胡编乱造的,没有开头没有结尾,更没有什么主题,语言来不及雕琢,也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情节,扯到哪里算哪里。有时看任务完成了,草草地一句话就收了尾。有时,赶着上班,还会糊弄她说“欲知详情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小家伙一脸迷茫地看着我,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故事就已经结束了,妈妈转身忙别的去了。所谓的“下回分解”,自然是了无踪影了。
麦苗现在还小,不会分辩故事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合乎情理,只要有小朋友、小动物,顺便再和她的生活扯上一点关系,她都听得津津有味的。这么低级的讲故事水平,能糊弄到什么时候呢?再大一点,怎么办?难道我要每天背个故事给她听吗?
我不希望麦苗过早地识字,至少在她上小学前,我不会指着字给她读书,更不会主动教她识字。但是,我知道她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学到一些。我希望她多听儿歌、童谣、故事和音乐,多看绘本或图面。幼儿时期,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感觉”体验,“知道”的重要性还不及“感知”的一半。要不断培养孩子的感性,感受越深,思考得就越深,语言也越生动(松居直)。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妈妈。如果不能,那就给孩子买好多好多的绘本吧。然后,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声音,努力把别人的故事讲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做个“懂事”的妈 妈
做个“懂事”的妈妈说起我的育儿心得,其实更像是我的检讨会和我女儿的表扬大会。
我有一个火爆的脾气,有的时候女儿稍微做错点事情,我就会大呼小叫,每次发火之后我都会后悔,女儿平时跟她爸爸交流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妈妈会骂”这句话,我心里听着酸酸的,女儿的姥姥经常会跟我说,“我跟我的女儿在一起,往往是她哄我,而不是我哄她”。现在想一想我应该改的地方太多了。唯一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我经常夸奖他,也经常跟她互动做游戏,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我要吃蛋炒饭”,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我吃,我就装作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地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女儿就会笑嘻嘻的很开心,小孩子真是很容易满足。
相比我,女儿身上的优点太多了,早上去学校,从来不会赖床;平时在家里看到有谁需要帮忙,从来不用吩咐,眼色特别好;在家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都自愧不如;礼貌用语学得特别的好;特别听大人的话等等太多了,即便她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胆小,内向,不善沟通,但是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且她性格的形成跟从小的环境有关,幼儿园之前她都是在保姆和托儿所下看护大的,所以她的这些不足,我觉得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欠孩子的,以后要多沟通多交流来还这笔“债”。
我有一个懂事的女儿,我希望我也会成为一个“懂事”的妈妈。
育儿观念:做个“懒”妈妈
育儿观念:做个“懒”妈妈
虽然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但初为人母,对于自已孩子的教育,我却一直在摸索中前进。我一直认为,学前教育能影响孩子一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儿子已经在金砺幼儿园上大班了,儿子上幼儿园后,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壮成长。他的点滴进步都令我们为人父母者深感骄傲和自豪。
我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家里四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我最担心的便是大家对孩子的关心和宠爱会让孩子变得霸道、娇气、懒惰、不会自理。于是我总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能做的,我坚决不插手。慢慢地,我也尝到了当一个“懒”妈妈的甜头……
儿子从会拿笔起就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刚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拿着笔向我求助“这个怎么画,那个怎么画”。我很反感把固定的图案教给孩子,扼杀他的想象力。于是,我每次都把拿起的画笔放下了,看着儿子的眼睛对他说:“崽崽,你想象中的是什么样,你就怎样画,不管你画成什么样,妈妈都觉得你画得好,画得像,因为你是小画家啊!”听了我的话,儿子立马又信心满满地开始作画了。有我的鼓励,他下笔更大胆,线条更流畅了……我蹲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夸奖他。作品呈现的时候,我便跟儿子一起欣赏他的画。这是什么,那又画的什么,我总能猜出来,猜不出来的时候就让儿子自已说,有时,他还能编出一个个小故事呢!我总是很夸张地对儿子说;“你简直太有想象力,太有创意了,妈妈都有些佩服你了,真不愧是小画家哦!”这时的儿子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因为他知道妈妈读懂了他的画,他获得了满满的自信,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对儿子来说,画画是一件让他开心的事,也是他每天必需要做的一件事。画画让他更自信,更快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懒”妈妈什么也没做,只是毫不吝啬地给了一些赞扬和鼓励,但日子久了,我发现我的这种懒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生活中,常常偷偷“懒”,也能让孩子变得更自立、自理。孩子能做的,我要他自已做,孩子能帮大人做的,我也鼓励他做,久而久之,我发现儿子越来越勤快,还变得会关心人了。
年轻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一起体验这种“懒”艺术吧!
育儿随笔:妈妈,我想天天赢
育儿随笔:妈妈,我想天天赢
入园第一天,每个宝宝都可以带一个毛绒玩具,麦苗选择了心爱的米老鼠。恰好,同学娴娴抱的也是米老鼠,一模一样,但大小几乎是麦苗的两倍。
老师说:“麦苗,你的这个小,是宝宝。娴娴的大,是妈妈。”麦苗满脸不高兴地说:“不,我的大。”
老师蹲下来,指着米老鼠说:“麦苗,你看,是娴娴的大,你的小。”麦苗更不高兴了:“就是我的大。”
老师无奈地冲我笑了笑,我也觉得尴尬,只好转移话题。
以麦苗的认知,当然知道什么是大和小,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回家以后,我问麦苗:“玩具大有大的好,大的醒目漂亮;小也有小的好,小的精致,抱着方便。你为什么不让老师说你的米老鼠小呢?”麦苗想了想,和我聊了一会儿,确认并非什么东西都是大的好,这才肯承认自己的小。
3岁前后,麦苗特别喜欢和我玩争抢东西的游戏。“妈妈,我们俩抢东西吧。”麦苗一边说着,一边把玩具递给我。吭哧吭哧,小家伙使出全身力气。我一松手,她险些摔倒,随即喜笑颜开,大呼“我赢了,我赢了”。
有时,我故意不让她赢。小家伙就会瞪眼、噘嘴,伸出小手要打我,甚至委屈得直哭:“妈妈,我想天天赢。”我把她搂在怀里,安慰道:“麦苗,玩游戏就是这样,总会有输有赢啊,一直赢就没意思了!”“不,有意思!”小家伙抹着眼泪,仍不服输地缠着我继续玩。若是再输,依旧哭鼻子。
尽管很不愿意面对,但是不得不承认,麦苗是个好胜心强的孩子。这究竟是优点,还是缺点?
好胜心强,意味着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小升初、中考、高考,处处都是赛场,一路过关斩将,奋勇拼搏,只有攒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才不至于弃甲曳兵、一败涂地。初入社会,优胜劣汰,更是需要不断增强实力,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谋求一个职位。
人生初期,“赢”是那么重要,它意味着生存。
这听起来很残酷,是吗?当然不是,青春年少,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多姿多彩、纷繁复杂,也因此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不管竞争有多惨烈,也无法抵挡迎面而来的,浓烈的友情与爱情。
但是,在逐渐稳定之后,我们会发现,输赢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和别人比输赢,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小的时候,懂事、成绩好就能得到夸奖,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如果再多才多艺,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榜样。现在,长大了,小时候的赛场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接下来的人生要从哪里比输赢呢?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是不是我想要的?哪些事情,看似赢了、离成功更近了,但并未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喜悦?当大家都认为米老鼠“大的好”时,自己是否还能坚持“大的小的都好”?当认同“大的好”,却不能拥有时,将如何面对?
这时,我们会把眼光转向自身。我是谁?我能否客观地看待自己?我有没有足够的理智来面对欲望?我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恐惧?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我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认识自己,并不断和自己作斗争。人生,绝不是赢别人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赢自己比赢别人更难。
周末,麦苗陪桐桐姐姐去上舞蹈课。到了教室,看到姐姐们换上漂亮的舞蹈衣,而自己没有,哇地一声痛哭起来。听着麦苗哭,我心疼不已,恨不得立即变出一套来,穿在她的身上,然后,看着她开心地跟在姐姐们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抱着伤心的麦苗,离开教室。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哄她、讲道理,但是终究忍住,没有承诺她一套漂亮的舞蹈衣。
看着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对一个孩子来讲,这份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它还远谈不上虚荣、攀比,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本能的对于物质的占有欲。作为妈妈,我能够理解,但绝不纵容。每一次面对欲望,都是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的机会。
孩子,没有人能够天天赢,天天赢的人生也注定单调而无趣。如果你想赢,就从赢自己开始吧!这一生,你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永远努力追求最好的自己!
育儿随笔:宝贝儿,我是你的好妈妈
育儿随笔:宝贝儿,我是你的好妈妈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和研究如何当一个"好妈妈"。我参照真人模板,我翻看育儿手册,我是那么迫切地憧憬着我的宝贝儿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健康、快乐、乐观、向上的成长着。可在儿子已六周岁多的今天,我却越来越发现,好妈妈的概念太宽泛,好妈妈的类型太多样,好妈妈的标准太复杂。其实,只要宝贝儿认同你是个好妈妈,那你就去幸福地当好这个好妈妈吧。
经常,我无厘头地便一腔怒火朝儿子丢了过去,事后压根儿不记得他究竟犯的哪个错误惹我如此不快,也许是我自己在为某个心事儿烦恼?时常,我在竭尽全力地用耐心细心教导儿子时,却被他的一个不经意的、心不在焉的表情激怒,以至于最终变得毫无耐心可言。有时,我在生完气后,自省不妥时,看着那一双关切的含着泪的小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我,我那个悔啊,心都快碎成一万块碎片了。
对于缺乏耐心、缺乏恒心、粗线条、欠技巧的教育方式,我几度失去了当一个好妈妈的信心。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地认为,在儿子眼里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坏妈妈。
一次,训斥完儿子,自己陷入无尽悔恨时,我拉过儿子问他,“宝宝,妈妈是个好妈妈吗?”儿子疑惑不解地看着我,“当然是了,妈妈,你为什么这么问呢?”他接着说,“你一直都是最好最好的妈妈了,我最最喜欢你。”“那妈妈打过你骂过你呢?”“当然是好妈妈了,打我骂我没有关系的,你还是好妈妈呀。”我已无法抑制激动幸福的泪水,狠狠地将小东西拥入怀里。当我在自责和不自信的时候,儿子却给了我一个万分肯定的评价,我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是个好妈妈,毫无疑问,无需探究。
孩子的世界真的有无穷大。孩子读得懂爱的故事,孩子理得清爱的思路,孩子明得了爱的付出,孩子参得透爱的宽容。我不再翻书阅报四处搜刮育儿心得,更不再“处心积虑”地摆出一副“好妈妈”的姿态了,因为爱本来就没有标准,孩子的要求本来也就不高。在生活中陪着孩子经历每一个点滴瞬间,和他为同一个笑点大声欢笑,和他为同一个感动默默流泪,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尊重他提出要求时的诚意,不随便批评孩子的做法,更不用为自己偶尔对他发脾气而自责。任何时候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快乐地陪着孩子,用向上的心引导孩子进取,用平常的心影响孩子生活,用真诚的心培养孩子感恩,用热切的心期盼孩子成长。
宝贝儿,因为有你,我确定我是一个好妈妈。
家庭教育随笔:女儿,妈妈在努力!
我很佩服一些人,人家在做妈妈之前,已经完全明白了妈妈的责任与义务,而且对于妈妈应该做的事情,尽心尽责,严格要求,未雨绸缪。
人家在孩子还没有出生,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做胎教,人家从孩子一落地,就有计划的进行各种熏陶,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抓住每个阶段的启蒙和敏感期,人家做的事情总是让我感觉到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倒霉,遇到我这样一个没有给予孩子更好状态的妈妈。
女儿小的时候,我秉承快乐教育,只要身体健康,玩的开心就好,所以,我和老公的育儿状态是吃和玩,总觉得学习是以后的事情。
女儿上一年级了,识字状态和数学思维是0基础,于是,当她拿到她人生的第一张考卷的时候,她控制不住的嚎啕大哭,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在狠狠的伤害着我的孩子,6岁之前,我错过了她的阅读培养,我错过了她的语言发展,我错过了她的思维培养,原来我觉得这都是小儿科,现在才知道,在我眼前的矿我都没有去挖,等我想挖的时候,我已经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境地。
今年女儿十岁了,原谅她愚昧的父母才刚刚睡醒,并且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于是,两个无知的中年父母每天都在不停的磨合和探讨,哪点是对的?哪点是错的?可笑也可悲!
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我,开始要求女儿写好字,多读书,多背诵,多计算,抓细节,找问题,走走这条路走走哪条路,在这条没有捷径只有努力的道路上,虽然才短短的努力了半个学期,感觉还是有收获的。
我采用的最笨方法就是陪读,这是一个不被大众接受和甚至排斥的方法,原谅我只是想帮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当然,我陪读都是放假时间的课外班,从此以后,我周一到周五在单位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周六周日我如同小学生一样穿行在各个辅导班上,女儿上课,我看老师的讲课重点,我看女儿的学习状态。下课之后,我如同进行数据分析的点评家一样告诉女儿,上课你的状态哪里有问题?学习上你的方法哪里有问题?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的状态更好?每节课后,我都和女儿事无巨细的讨论着,对于我的分析和点评,女儿很是认同,并在努力的更改着自己的问题,每次挑战后的成功,看到她欢呼之后的雀跃,我才终于找到一点点做父母的成功感。
半个学期下来,我再一次深深的意识到,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是他人生成长的基石,哪个孩子不渴求成功和进步,哪个孩子不想做更好的自己,一切苦果的酿造都是父母责任不到的欠缺,有靠天吃饭的成功,但是几率低的落不到我们的头上,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虽然我才刚刚起步,但我绝不放弃,我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成为什么
,而是让她知道她只要努力就可以更好。
夜深了,我有千言万语吐不尽,但别人家偶尔的几段文字却表达了我所有的内心,没有知识真可怕,没有内涵表不清,分享我看到的文字,大家共勉: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是一种本能,但高质量的爱,
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长。
若有一天,您懂得了四两拨千斤,
懂得了润物细无声,懂得了因势诱导,
懂得了共情与尊重,
您会发现——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晚安!
在通往智慧父母的路上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