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如何锻炼宝宝的生活技能
发布时间:2020-11-23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笔记育儿观念:如何锻炼宝宝的生活技能
1.吃饭
宝宝四五岁了可以尝试用筷子自己吃放,勺子可以放下,更不要家长喂。这时就要注意培养宝宝的节约意识,吃饭不浪费,把自己碗中的饭菜吃完。
2.穿衣服
宝宝可以自己动手穿衣服和脱衣服。宝宝可以分清衣服鞋子的正反,脱下来的衣服整齐叠放在一边,每天早上再自己穿起来。
3.个人卫生
宝宝知道爱干净了,每晚早晚可以自己洗漱,主动洗脸刷牙。还要学会大小便自理,女宝宝还要有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在饭前便后需要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4.做家务
这项技能需要在妈妈的示范指导学习,让孩子根据步奏一步一步学起来。在他玩过玩具后自己将各种玩具分好类,放在相应的地方。这样宝宝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5.打招呼
在家里,宝宝出门前或回家后学会和家里人打声招呼。宝宝在外不害羞,可以主动和他人发招呼,使用文明用语,如“谢谢”。(笔稿范文网 wWW.Gx86.cOm)
6.认路问路
宝宝应该学会认识经常去的地方的路线,自己可以大概记住。如果迷路了,他要知道如何向别人问路求助,会被出家庭地址和爸妈姓名、手机号码,确保自己可以安全回家。
7.协调能力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小圈子,可以自己处理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遇到冲突,不去责怪他人,和大家一起协商解决。
宝宝五岁时,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在这时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责任感很重要,可以引导他们快乐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如何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
导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行为习惯一般都在学龄前,也就是说孩子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已经养成了能否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只要适当把握了时间和机会,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拥有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倒水喝,四岁的孩子可以自端碗吃饭,五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脱衣服一样,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就能做好。
1、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
每个人都有童年,但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不一样,有些孩子会一生都记得父亲帮助他把一个大箱子抬进自己的房间,他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柜。孩子学着收拾房间,并且整理衣服和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鼓励他,而不是嘲笑他或是阻止他这么做。最聪明的父母永远都用欣赏的目光看孩子,最愚蠢的父母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孩子。因此,当你的孩子出现了很糟糕的处理能力时,请问问自己有没有责任。
2、为孩子创造自理机会
聪明的父母总是为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因此,聪明的父母也就给了孩子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经验。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他们要出差,可能有几天不在家,这几天需要孩子自己来处理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然后告诉孩子冰箱里有食物,常用物品都放在哪里,给孩子一个独自在家自理生活的机会。而不是把孩子送到朋友家或是干脆请一个临时保姆来照顾孩子。更多的时候,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就行了,而不需要你来怎么教会他做。
3、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他可以自己做了。
4、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
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亲近某个伙伴,却被别人讨厌;再或者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5、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这样,孩子就渐渐能独立完成进餐的所有活动。
6、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别人协商,想办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抢;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应的规则。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如何锻炼宝宝的数字感知力
数学逻辑智能
智能开发关键词:数10以内的数字/能够认识简单图形/会5以内的加法/能对同一类事物进行归类。
这个时期的宝宝,在家长和老师的教学下,逐渐掌握了数字的概念和大小,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记住数字的顺序。这个时候的宝宝,数理逻辑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往往只能记住简单的10以内的数字顺序,聪明的宝宝能倒数10以内的数字。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数字大小的不同,进行比较等等,比如说,我们可以把苹果分成两份,一份3个,一份2个,让宝宝去比较多少。这样的活动,对建立宝宝对数字的认知很有效果。
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椭圆形等等各类图形形状。宝宝对形状的认知虽然还处于较弱的状态,但是已经可以认知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形状,对于日常接触的事物,也开始慢慢能辨别出它的形状。拿玩七巧板来说,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将不同形状的七巧板安放进不同形状的模子中。
1.生活中巧妙建立宝宝的数字概念
宝宝对数字的认识往往是从口头数数开始的。最初,宝宝们能够对10以内的数字进行口头数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唱数”,有些宝宝甚至可以数得像顺口溜一样又快又流利。但这时候的宝宝对数的实际意义并不了解,仅仅是一种机械的记忆。比如宝宝可以顺口背出1、2、3、4、5、6、7、8、9等,但如果你在桌上放几个苹果,让他边用手指着苹果边数,则很难数对。这也就是说最初宝宝还不具备真正的数字概念,所以也不会按物点数。
如何才能够帮助宝宝建立和巩固数字概念呢?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很重要。
比如说家里买了水果,我们可以把水果摆在桌子上,妈妈点着水果数一遍:1、2、3、4、5,然后让宝宝也照着妈妈的样子数一遍;然后妈妈把水果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边,一边两个,一边三个,让宝宝自己数数两边的水果,哪边多,哪边少;最后,妈妈可以让宝宝数数家里几个人,问问宝宝如果每个人一个,该怎么分;起初宝宝可能没办法很快地做出反应,妈妈可以让宝宝拿着苹果,自己来分一分。通过实践让宝宝能够按照语言的指示拿出数目对应的实物。分水果的游戏,是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效果的方式,可以多与宝宝进行这样的游戏。
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帮助宝宝掌握数的概念。比如让孩子数数自己有几个玩具、让宝宝和自己一起掰着小手指数数;或者如上述例子所讲的,多让宝宝为家里分发食品等等。经过多次类似的练习,宝宝就会逐渐学会按实物数数,对数的概念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牢固。
2.利用教具锻炼宝宝的数字感知能力
3岁左右的宝宝,正处在对身边各类事物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开始对宝宝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不失为明智之举。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当作教具的身边小物,比如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食物、屋子里的格子地板等等,聪明的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些教具来锻炼宝宝的数字感知能力。简单的做法是让宝宝自己数数,还可以让宝宝利用这些“教具”进行简单的计算等等。
宝宝很喜欢吃糖果、巧克力这些零食,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在为宝宝准备糖果和巧克力等零食的时候,选取一些造型不同、颜色各异的品种。在宝宝想要吃零食的时候,家长把糖果和巧克力放在一个盘子里,对宝宝说:“宝宝,你找找盘子里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啊?”“盘子里有几块绿色的糖啊?”这样的问答可以引导宝宝把相同的形状或者颜色挑出来,放在一起。然后让宝宝自己数一数,圆形有几个,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或者各种颜色的糖果各有几个。
还可以让宝宝自己比较一下,哪种形状或者哪种颜色的最多。如果宝宝做得很好,家长一定要记得夸奖宝宝,要明确告诉宝宝说:“宝宝做得真好,奖励给宝宝一颗糖果吃。”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宝宝的数字感知能力,还可以为宝宝建立起一种“做好了一件事”才可以得到“奖励”的意识,促进宝宝学习的积极性。
喜欢玩水是宝宝的天性,家长可以利用为宝宝洗澡的机会,为宝宝准备一些跟数字相关的玩具。比如说放一些数字造型的橡皮玩具在浴盆里,当宝宝抓住一个数字在把玩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问宝宝说:“宝宝,这是几啊?”这样反复引导和训练,可以强化宝宝对数字的印象。
同时家长也可以拿几只不同大小的空杯子或者空瓶子,让宝宝自己盛水玩儿。宝宝在装水,倒水的过程中,会感受到量的增减的变化。不过这时候宝宝只有感受,还没有真正理解,还需要家长悉心指导。
3.儿歌让宝宝与数字成为好朋友
儿歌轻快的节奏能舒缓宝宝的情绪,让宝宝在愉悦的情绪下学到各种知识。因此,在教导宝宝学习时,我们可以多采用念儿歌的方式对宝宝教学,尤其是在建立宝宝数理逻辑能力的时候。数字对宝宝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而儿歌贴近宝宝生活实际,能够将抽象的数字与宝宝的具象思维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所以利用儿歌教宝宝认识数字,学习数学,是很好的招数哦。跟数字相关的儿歌还有很多,有心的爸爸妈妈不妨多搜集一些,用这些儿歌帮助宝宝提高数字感知能力。爸爸妈妈还可以自己编一些数字儿歌。
另外,在教宝宝吟唱儿歌时,聪明的家长会主动加上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把儿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能提高宝宝的学习兴趣,甚至宝宝也会主动参与到这样的动作中。加入动作的儿歌,可以让父母和宝宝产生更多互动,既能帮助宝宝学习数字,又能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一举两得。
育儿观念:如何安抚宝宝的情绪
育儿观念:如何安抚宝宝的情绪
婴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情绪自我控制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需要看护人的帮助,安抚他,帮他把情绪调整过来。如果等婴儿的情绪变得十分强烈了才来帮助他,会使他比较容易产生快速和强烈的沮丧,这样他的情绪会变得比较难以平复,情绪自我平复的能力也难以形成。安抚婴儿的具体方法有:
(1)轻拍、轻摇或是抱着孩子走动。孩子在子宫中总是被“摇晃着”的,这能带给他熟悉的舒适和安全感。
(2)陪着孩子,对他说说话。如果您实在没空,也可以在婴儿床边安置有声音或者会转动的玩具,让他“解解闷”。
(3)换换环境。带孩子去另外一个房间,或者让孩子看看窗外。
(4)换一种抱他的方式。比如,刚才孩子是躺在您的臂弯里,现在让孩子坐起来,或者让他面朝外,背贴着您的胸。
(5)给孩子做做抚触。比如轻轻抚摸孩子的背,孩子会很享受肌肤相亲。
(6)摇篮曲可以让大多数孩子都安静下来。
父母如何帮助宝宝学习控制情绪?
在孩子两岁以后的几年里,其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疏导,可以很好地帮到孩子。父母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积极策略有: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情绪激动时,讲道理通常是无效的,父母要先让孩子表达不满、伤心的负面情绪,并对他表示理解。
(2)用冷处理让孩子慢慢冷静下来。
面对激动的孩子,不妨先让孩子自己待一会儿,等他冷静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3)及时制止危险行为。
如孩子出现乱打、乱咬或其他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要立刻制止他,以免造成伤害。
(4)跟孩子约定发泄情绪的方式。
平时可和孩子聊聊,如果不开心,他怎么表达才可接受。如捶打沙发垫子,对着大树将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等。在孩子发脾气时提醒他,让他习惯这样做。
育儿观念: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育儿观念: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最近开学了,很多家长都向我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很不适应幼儿园,各种闹腾各种哄,效果也不明显,心力交瘁。你的孩子是否有这个问题呢?
宝宝幼儿园焦虑不适应怎么办?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先界定下,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是针对刚入园上小班的孩子。
其实,绝大部分孩子上幼儿园都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少则几天,多则一月甚至三个月,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项目办公室上周发布的《幼儿园新生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近88%的孩子在入园初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超过一半的孩子入园后生病几率明显增加,其中44%的孩子在第一学期生病次数超过3次。
换位思考下,作为成年人,把你一个人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你是不是也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呢?所以,大家不用过度担心和焦虑,尤其是别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更不适应更痛苦。
下面,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宝宝不适应幼儿园有哪些表现?
常见表现:喊叫、哭闹。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比如宝宝早上看到妈妈拿起书包就哭,说不肯上学,即使到了学校门口,宝宝也拉住大人的手哭着不放。
沉默隐忍:不吃、不喝、不玩,不尿、不便。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有些宝宝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参与游戏,也不敢与老师交流。有些宝宝从来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甚至小便也时常拉在裤子,或者有时候整天憋尿,一放学就立即拉。
情绪反常:过度敏感、脆弱、剧烈波动。情绪起伏变化非常大,一点小事就哭,老师随便说一句就哭,回家后情绪也变得暴躁易怒或者易哭。
行为反常:突然出现攻击性行为、两面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包括动手、打人、推撞等。两面性行为:在家里很活泼,但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显得特别乖顺,而且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刻也不敢怠慢。这是典型的受到压抑之后的表现。
语言反常:说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害怕老师,恶梦“不要、怕”。宝宝经常说害怕老师,甚至要上学时,会紧张恐惧,这种情况爸妈就要考虑老师是否曾经惩罚或者威胁宝宝,或者做了让宝宝害怕的事情。
生理反常:容易生病,躯体障碍,食欲下降。焦虑还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有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喊肚子疼、头晕,甚至腹泻、出虚汗、呕吐、晕厥,可到了医院又查不出原因,这就是孩子的躯体障碍,也就是假病,比如有的孩子每到周日晚上开始肚子疼。
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宝宝的表现,看看有哪几条?尤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二条沉默隐忍类型的,这种类型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容易被人关注到,老师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哭闹厉害的孩子身上,所以家长尤其要注意观察,和老师多交流了解自家孩子的情况。
宝宝不想上幼儿园主要有两大类原因:
分离焦虑
新环境适应
先说说分离焦虑。
1-5岁,孩子的安全依恋没有形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喜欢“粘着”妈妈。从七八个月开始,很多孩子喜欢用哭声“拴住”妈妈,这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它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分离焦虑正常吗?其实,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亲近人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保护自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再来说说新环境适应。
有孩子尿裤子后再也不愿意上幼儿园,原因是老师说最好统一下课后上厕所,所以孩子就一直忍着,结果忍不住尿了裤子,就再也不愿去幼儿园了。
还有宝宝不上幼儿园竟然是因为“喝水”,因为不习惯喝幼儿园大开水桶里的水,就一直忍着不喝,当然很不舒服,最后就不想去幼儿园了。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幼儿园中确实有很多需要孩子适应的“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许在大人眼中是小事,但在孩子眼中,那就是“大事”,家长一定要换位思考,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不可简单训斥说教了事。
总的来说,宝宝要适应的幼儿园新环境包括以下3大方面的内容:
人:老师、小伙伴。宝宝对幼儿园的老师和小伙伴都有个了解、接纳、喜欢的过程,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不喜欢某个老师的长相、身材、脾气、声音、说话方式等。
事:活动、规则。活动指幼儿园的各种游戏、活动、课程等,规则是指幼儿园对孩子在各类活动中的各种要求,比如不可以大吵大闹,上课要安静,听老师的话,睡午觉,吃饭上厕所要定时,玩玩具要先来后到等。提醒大家尤其注意规则,因为和家里的自由自在相比,幼儿园是集体生活,为了有效管理以及孩子们和谐相处,一定会有很多规则,会让孩子觉得被束缚、不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物:装修、布局、设备、玩具、物资、食品等。比如孩子天生喜欢色彩鲜艳活泼,有利于刺激视觉,过于复杂高大上或者沉闷的风格都不适合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吃得过于精细或者“花式”,色香味形俱佳,到了幼儿园,孩子一看就有了对比落差,食欲就难以调动了。所以,偶尔也要给孩子简单点,既要住得了五星级,也要吃得了路边摊。
接下来重点谈谈第三个问题: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总的来说,宝宝爱上幼儿园要闯3关:
身体关:身体免疫力不够,就容易感染和生病。
心理关:增强安全感,化解分离焦虑。
能力关:集体生活对孩子自身会有一定的能力要求,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上厕所等基本能力,以及语言、交往、学习等能力。
下面我分别给大家谈谈每一关该如何帮助孩子共同度过。
身体关——提升免疫力
规律作息:尽量在9点前入睡,这样才不会错过生长激素的分泌,这是长高的秘密哦!每天适当午睡。
晒太阳:不要给孩子涂防晒,否则无法合成维生素D3,影响钙吸收。早晨和傍晚的阳光不会晒伤孩子。
户外运动:每天保证1-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给孩子穿得宽松舒适点,确保身体在运动时能舒展,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别穿连帽衫,容易发生勒脖子的危险。
均衡营养:饮食搭配合理,确保孩子充分的营养。
心理关——增强安全感,化解分离焦虑
这部分我从两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一是入园前可以做的,一是送孩子入园时可以做的。
入园前可以做的:
告知:向孩子说明要上幼儿园的原因,如妈妈要上班、奶奶要回老家等,没有人陪你等。带领孩子去上班的地方看看,让孩子理解什么是“上班”,知道妈妈还会回来。
准备:和孩子一起准备他上学的相关物品,比如书包、文具、水壶、饭盆等;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对他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依恋物”,让孩子带着去上幼儿园,当他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时都可以看到和握住这个依恋物,从而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亲切感与温暖感。依恋物有2类,一类是和孩子最亲的人有关的,比如妈妈的小丝巾、手帕、照片等,或者是你和孩子约定的和妈妈有关的某个物品,比如有家长就和不爱喝水的孩子约定,孩子带去幼儿园的杯子代表妈妈,思念妈妈时就可以喝一口水,代表妈妈的爱,既解决了孩子不爱喝水的问题,也解决了依恋物的问题,一举两得;一类是孩子自己最喜欢的物品,比如某个小玩具、某本书之类。
训练:通过绘本引导、渐进分离游戏来训练孩子适应分离。绘本在末尾我会给大家推荐清单,这里先重点讲讲渐进分离游戏。你可以和孩子在家里玩“找妈妈或者爸爸”的游戏,刚开始,爸爸妈妈可以短时间地离开孩子的视线,但要让孩子听到你的声音,让他顺着声音来找到你。然后,这个时间可以加长,距离可以拉大,让孩子形成信任:现在爸爸妈妈不在,但不久会回来。直到较长时间的离开,但是这个时候要跟孩子约定好,“爸爸妈妈会在……以后回来,你就在这里……我们会到时候准时过来的”。说完之后离开,要准时回来,巩固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要轻松:如果孩子也从父母那里读到了同样的焦虑,那么,他自己的焦虑也会被进一步放大。要帮孩子走出焦虑状态,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放松些。比如不要老说:明天你就要和妈妈分离了,妈妈会想你的之类。或者:你就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好担心你啊,吃不饱饭怎么办?不会XXX怎么办?
送园时可以做的:
约定:前一天晚上可以和宝宝说:宝宝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才会高高兴兴工作,老师和小伙伴们也都会高高兴兴的,你想让妈妈高兴吗?那我们明天试一试?早晨出发时再次提醒宝宝:今天宝宝去幼儿园,妈妈去上班。下午妈妈一下班,就去接宝宝,然后咱们一起回家来,晚上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绘本,妈妈陪你入睡。这样,让宝宝心理有一个准备,知道过一会儿妈妈就要去上班,而且下午会回来接我,分离焦虑就不会在幼儿园离别的那一刻爆发得过于猛烈。
告别:不要悄悄溜走或者是欺骗孩子,这只会加剧他的不安全感。设计一个和孩子独特的告别仪式并坚持,比如,到窗口和妈妈再见,和妈妈拥抱一会儿、亲吻后再见等等,都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告别时一定要坚决而镇定温柔,如果你也表现得依依不舍,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
安抚:共情但不煽情,坚定、温柔、轻松。你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难处,但同时也要用轻松的心态让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一定能逐步适应的。所以,你不能煽情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安抚孩子一定要有时间底线,不能没完没了,哭了又哭、抱了又抱、说了再见还回头,都只能更加激化孩子的负面情绪。
如何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
如何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
孩子任何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受家庭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潜移默化形成的。哪个环境的作用最大看哪个环境占主导。
我们接着上篇《如何从小培养婴幼儿的数概念》往下说,运用同样的理念8个字“生活中教,潜移默化”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孩子任何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受家庭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潜移默化形成的。哪个环境的作用最大看哪个环境占主导。
就象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一样,下述讲的方法不仅对婴幼儿有效,对小学生也一样有效。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间观念时,往往是拿一张纸列一张表(作息时间表),表格上写得非常清楚: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看书、几点上学、几点做作业、几点睡觉,每个活动大约耗时多久等等,有的是父母独裁统治这个数据并要求孩子执行,有的比较民主与孩子一起设计作息时间表。想依此(制定作息时间表)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意识,结果往往是徒劳。象这种做法的家长一般属于文化水平不低、教育意识和责任心较高的家长。实践的结果与父母的期望几乎是相背离的:几天以后,不管作息时间表是谁制订的,大多孩子都坚持不下去或不愿意配合父母做了,最后又是半途而废(婴幼儿就更难做到了)。这一种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几乎培养不了孩子的时间观念,同时孩子会觉得非常不舒服,有受管制和压迫的感觉。
不是规定几点几点干什么,孩子就会有时间观念的。时间观念是对时间的一种意识,生活中重视时间和不知不觉知道了自己几点几点该干什么。
运用“生活中教,潜移默化”8个字,可以触类旁通地用来培养婴幼儿和小学生良好的时间意识与观念(小学低段的孩子和婴、幼儿会更快见到效果)。培养孩子时间观念你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讲“现在几点(具体时间),约花多少时间”就可以了,不用列时间表,也不用老跟孩子强调和压迫他来遵行,自然的进行。每天自己把时间挂在嘴边,随意的说,别管孩子有没有在听,如早上7点起来了,你看看表说“现在7点,我们起床啦”——吃早饭时你看看表说“刚才我们刷牙洗脸花了15分钟,现在7:20分我们吃早餐”——到幼儿园了说“现在8:10分,再过20分钟你们要上课了,晚上4点半妈妈来接你”“现在晚上7:30分,我们上床读故事吧”问孩子“我们读故事读多少分钟呢?5……10分钟吧”“刚才我们读故事花了30分钟,现在8点,我们睡觉吧”……如此这般,你只要把时间挂嘴边,经常说几点几点,说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认真听都无所谓,牢记8个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持续下来就一定会有效果。有心的家长坚持试试看,3周左右,孩子就会开始问你“妈妈,现在几点了?”,“现在几点?我们应该干什么了或妈妈快点,到学校要堵车的话要40分钟呢,不然迟倒了”等与时间有关的话。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慢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良好的时间意识与时间观念(不会有被父母压着做的压力和感觉)。
这种时间意识的建立不是基于训练,也不是基于管制,而是基于生活。孩子会在自由中建立生活的规则。
有的人可能会说1、2岁或3、4岁的婴幼儿连“时间与分钟”的意思都不知道,这样对孩子说不是“对牛弹琴”和瞎掰吗?是的,正是如此。你尽管去做就好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抛去功利性),实践会证明一切。不用给孩子解释概念,也不要管孩子懂不懂,也不无所谓年龄大小,生活中只要你讲多了,孩子听多了,时间一久,很多概念孩子自然就会懂。只要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和很多词汇(象“不但、经常、偶尔、典当行”等词汇)几乎没有人刻意教过他,孩子用起来却是十分恰当和形象。这些知识哪里来的?是生活中无意识和不经意中学会的。山东青岛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就是就按我给她的这个建议来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再次在网上遇到我时,她说“确实有效,几天后就发现孩子话中会说几点几点,以前没有过。现在孩子的时间意识明显增强了”。
作为父母和幼教工作者永远都要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是傻瓜,婴幼儿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和最有灵性的人。如果你把孩子当傻瓜,自己就是真傻瓜。如果你把孩子当傻瓜,你就会耗费无数精力而依然找不到正确的路;如果你把孩子当傻瓜,孩子就会成为你心中的傻瓜。永远相信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孩子”,当作最聪明最懂事的孩子来教,你就会收获喜悦!
教育是需要悟性的。要反复去琢磨、反复去思考、反复去悟一个东西,最后就会摸到教育的规律。“悟”是学会教育的唯一捷径,也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