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适度宣泄
发布时间:2020-11-25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有的摔盆打碗,有的狂饮喝酒,有的唱戏,有的“骂街”……通过这些,让“憋”着的气“散”出来。
同样,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如老师对别的孩子很亲热冷淡自己,受了别的大孩子的欺负,衣服的样式比不过人家,饭菜不合自己的口味,独自回家敲门无人理睬,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许诺不能及时兑现等等,都会引起孩子心理紧张焦虑,失去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亦即发脾气),如大哭大闹,高声嚎叫,摔坏玩具,撕破图书,甚至在地上打滚,故意把衣服弄脏弄破等。通过一阵宣泄撒泼,孩子紧张焦虑的心理便会逐渐缓解,重又趋于平衡,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情状很像炎热夏天,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但一阵倾泻之后,重又云开日出,天气晴朗。因而,对于孩子“发脾气”,大人可作“冷处理”,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要去“火上浇油”。
有一些家长与教师,由于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为视为“有意使坏”,严加训斥与制止,迫使孩子强行克制已经酝酿发作的脾气。这么一来,孩子慑于大人的威势,表面上是不声不响了,但却憋在心里,加重了紧张焦虑。长期如此,不仅于心理有障碍,而且会严重影响神经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成长。所以,在适度和不妨碍他人的原则下,家长不妨让孩子使使性子、发发脾气。须知孩子的“发脾气”,是“释放”积压在心中的“怨气”,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是正当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让孩子随时可以发泄
“多多点心城”传来响亮的吵闹声,原来后琛和钦沼为了争做小厨师闹得不可开交。郭玉浩匆匆跑来向我求助。我问明了情况后,没有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而是提了一个建议:“你们这样抢肯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建议你们想想别的办法。”说了一番后,孩子们决定用猜拳的形式选出,结果后琛胜出,做了全班的小厨师。钦沼知道自己没机会了,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此时,我真想马上劝劝他,或者想办法转移他的兴趣点,引导他玩别的游戏。可我想了想,还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我轻轻走近他,蹲下来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难过,想哭就哭吧。如果是我,我也会难过的。”钦沼泪眼汪汪地抬起头,对我说的话感到很意外。“没当上自己想做的小厨师,心里很难过,所以就忍不住哭出来。对吗?”我这样一说,钦沼的哭声反而轻了。最后,他对我说:“我现在觉得好一点了。”经过刚才的情感发泄,钦沼又高兴地去玩别的游戏了。
在讲评游戏时,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当你难过或伤心时,怎么办呀?”有的幼儿说:“可以买好吃的,使自己高兴起来。”有的说:“我会像钦沼一样哭出来。”还有的说:“我家有个拳击袋,不高兴时,我可以去打它几拳。”经过我的引导、启发和大家的讨论,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可以在不影响别的小朋友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发泄,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后来,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班增设了“心情小站”“消气商店”“发泄袋”等。幼儿心情不好时,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尽情倾诉、尽情发泄。一段时间下来,我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孩子们渐渐懂得了怎样调整自已的情绪,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这件事也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不要让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
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
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
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
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
”……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
”“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二、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
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
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
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兴趣永远是第一。
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
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兴趣,还是兴趣。
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
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
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
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
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
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
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
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孩子们,零食要适量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们,零食要适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吃的食品在农村小商店、小卖部中随处可见。
而儿童食品更是多如牛毛,导致我们幼儿园的大部分幼儿每天上学、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拉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去小卖部买零食,在我们幼儿园已经形成了这种不良风气,针对乱买零食的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询问了几位家长,有的家长说:“不给孩子买不行,孩子哭闹的很,没办法,明知道多吃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那也得买,这样孩子就不哭闹了。
”还有的家长说:“小卖部的零食包装漂亮,食品造型可爱,食品颜色鲜艳。
孩子又很喜欢,所以就买了。
”还有的家长说:“看见别的小孩买了,我孩子也要买,买了有时候孩子也不吃,就扔了。
”
从家长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家长们都很爱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明知有的食品孩子吃了对身体有害,但是还要买,这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啊?
当然,这些小食品也不是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关键是要适量适时。
饭后用些糖果还是可以的,但量要少,次数不宜多,更不能以吃零食度日。
吃零食还有一个危险就是造成营养不良。
因为幼儿平常所吃的零食大部分都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被称为垃圾食物。
不仅如此,零食还会消耗幼儿体内的维他命B来燃烧所吃进的糖类。
体内维生素逐渐减少,会使人神经紧张、暴躁及精神不易集中、精力减退和失眠。
同时,零食使幼儿吸收不到正常的营养会导致幼儿身体矮发育迟缓。
针对我们幼儿园里的大部分幼儿买零食的情况,我们幼儿园老师向幼儿和家长们讲了许多吃零食的害处,而且零食对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污染。
真心希望孩子们吃零食或不吃零食,逐步养成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不知道本文“孩子们,零食要适量”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需要让孩子有得说
每天晨间点名时间孩子都似叽叽喳喳的小鸟闹哄哄,原因是什么?无可厚非,那是因为孩子对单纯的点名喊“到”感觉到了枯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
一个早晨喊“到”时间又到了,我照常拿出点名表,有的孩子也交头接耳的讲着悄悄话,当喊到嘉琪名字的时候,孩子表示出一愣一愣的,因为他不确定喊的是不是自己,此刻我正用严厉的眼神看着他......我也需要反思为什么会有孩子表现出这样的状态?用什么方式就能改变这样的状态?
用不同的方式点名!我可以试一试!于是对小朋友提出要求。我提出今天的点到方式是说出一只小动物!小朋友之间不可以有重复的动物出现!继续点名,现在的孩子们高度集中....敏明:小猫!湘湘:小刺猬!恺恺:调皮的小猴子......很安静,都在认真的想自己的小动物!中间有小朋友会重复,那他就得被接受站着想,这样更激发孩子们用心听的同时还得思考,对于那些点名结束还没想到小动物的小朋友就得最后一个吃点心啦!这个方法孩子们很喜欢,提出明天点名可以说一说“植物”,后天可以说一说“学习用品”.......!
愉快的点名结束啦!选择点名内容也很重要,需要让孩子有得说,内容广,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让孩子认真倾听并思考!现在孩子们爱上了点名,想说,我也爱上了!
教育随笔: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教育随笔: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早上,做完操回到教室以后,要填写当天的人数表并上交,不能组织孩子们进行活动,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休息一下,我对孩子们说:“刚才我们小朋友做操都累了,现在,我们休息一下,马上再上课。”说完,我就让小朋友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了,然后我就开始填写报表。
我正在填写的时候,还没有填完呢,这时候,马天翼小朋友说话了,他说:“老师,我不累了,我不想休息了。”听完后,我也感觉到,让孩子们这么休息着,其实是让孩子们在等待时间。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任何活动的休息,也是比较无聊的。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就放任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活动,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对了,我们平时不是学习了很多儿歌、歌曲、还有游戏吗?我可以请一个小朋友来带领大家一起复习,或是做游戏啊。想到了,就去做。
我就说,那不休息了,我找一个小老师来帮助我带领其它小朋友做游戏,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一个个都举起自己的小手,争着要当小老师,我就对大家说了,我要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没有大声喧哗,没有到处跑,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哗”所有的小朋友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就找了一个小朋友上来当小老师,并且告诉他们,小老师的名额是不固定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谁的表现好我会看情况更换小老师的,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都非常的好。
其实,有很多时候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待,只会让孩子渐渐的失去兴趣,而我们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改变,就可以让孩子充满着激情,让孩子们自己说说故事,复习复习歌曲、儿歌,做做游戏。这样孩子们的情绪会好很多,会有助于孩子们一天的学习情况,所以,请不要让孩子在等待中度过。
适度的对待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适度的对待孩子”!
亦菲两天没来幼儿园了,利用放学的时间我决定去家访。
我一进亦菲的家门,就看到亦菲在玩玩具。
抬了抬头小声地叫了声“老师”。
妈妈也连忙停下了手中的活。
向我诉说着“你看人家佳佳什么也学会了,可是他什么也不会,还整天要吃的喝的,”看亦菲好像在看电视,可听妈妈说了这些话竟哇的一声哭了。
我赶忙抱起了亦菲,并快速的向妈妈使了个停止的眼色。
等稳定了亦菲的情绪后,我问亦菲哭什么?亦菲说:“妈妈老说我笨,说我没佳佳好”。
我让亦菲在屋里画画,便与妈妈交流了很多:“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表扬别人还要伤害着自己的孩子,慢慢的,他会变得退缩,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
”老师又肯定了亦菲的成绩。
“亦菲表现不错,会画画,唱歌、跳舞都很棒的”。
通过交流妈妈认识了一些错误的做法。
我觉得作为家长对孩子不能要求太高,要适度。
如果要求过高孩子通过努力也达不到,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肯定,孩子也一样,家长要多给孩子笑脸,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
我讲完后,妈妈收到了启发,面对亦菲表示了歉意。
亦菲笑了,妈妈也笑了。
作为父母和老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要给予肯定,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
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不知道本文“适度的对待孩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点击率高说明被众人关注度高!在这里,我借用一下点击率这个词,相信不仅对我班,对每一个幼儿园的班级里都会有几位点击率很高的小朋友,这些孩子在课堂上、游戏中、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每一种活动中都需要老师不停地去点击他,他们的名字随之而然地天天挂在老师的嘴边,渐渐地老师和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时,那些乖巧,安静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心中又在想些什么呢?最近我发现,调皮、好动的孩子时刻需要老师的点击,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亦然,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似乎都喜欢老师去点击他,表现好也罢,表现差也罢,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老师多看她一眼,对他笑一笑,听他说一说,聊聊他们的事,哪怕老师不经意的摸摸他的头,孩子就会高兴地蹦来蹦去。我们常说,老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做孩子的好朋友,返“老”还童和孩子一起做他们的事,听他所说,想他所想,聊他想聊,乐他所乐,然而有些时候这似乎有些纸上谈兵,这样说有些过,毕竟我们也在尽力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可是,我又做到了多少呢?关注一些孩子,是不是也忽视了另一些孩子,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游离在个别与集体的教育之中呢?有时候思绪会很乱,思考一点问题,却发现,好多好多的画面,感触同时油然而生,让我很难一时间缕顺清楚,然而此时我只想记录和表达的一点就是: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每一位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点击”!
给我这种内心的触动是来自我班的张永沂。永沂,是个个头不高安静的小女孩,教育活动时眼神是游离不定的,为了帮助她提高阅读能力,我和班上的老师没少下功夫。在没有更深的了解永沂之前,我一直认为,永沂这么安静,一定是个不善表达、害羞的孩子。有一次下班路上接到永沂妈妈的电话,电话里,永沂完全不像在幼儿园时的安静和不善言辞,妈妈说完后,妈妈要她和我说再见,这可好,接过电话,永沂噼里啪啦地说了好多,最后才说:小张老师再见。很随意很开心的通话,于是,我就开始寻思自己对永沂的了解是否全面准确,她竟然会对我说这么多话?事后,我开始进一步地了解她、发现她,一有时间我就走到她跟前,跟她说说话,没有目的,就是瞎聊,聊着聊着,说着说着,我发现永沂原来这么能说,越来越好表现了,我加大观察的马力,在日常活动中,她有丁点的进步,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将她一个闪光点无限地扩大。渐渐地,我发现在课堂上,永沂举手次数多了,为大家唱歌的次数多了,游戏中,永沂也积极了,教室里也常常听到张永沂的声音和笑声了,她姥姥送她入园时也常说:“现在早晨都不去饭店了,要求直接来幼儿园!”今天在自由表现的活动中,永沂表现的很踊跃,于是,中午的时候,我让她当我的小帮手帮我分餐盘,我拉着她的小手,她却将我的手前后不停地摆来摆去,咧着嘴,嘀咕些什么。这也许就是一种高兴时的不知所措吧!
永沂的变化,给了我意外的收获与惊喜!都说每一位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的确如此,但有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我们老师有心、用心,就不会有被忽视的孩子,不是吗?想要做好,确实很难,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位孩子都在等着我们,请不要让孩子等太久!他们需要老师的点击!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自家的孩子很听话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实,孩子盲目的“听话”也不一定是好事。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长这个时候又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
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一、孩子的苹果——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
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当然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跟踪观察到青年期。
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
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
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
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三、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
“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
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
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
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