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
发布时间:2021-03-29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小小年纪懂得谦让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但无论讲了多少遍,家长仍感觉到孩子很“独”。对周围事物表现得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小孔融”的妈妈们也在担心: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
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强要强到什么份上,弱会弱到什么地步。调整好这个“度”,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争与让都需要勇气
传统意义上认为:能够向别的宝宝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气的,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宝宝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向别人提出与之分享玩具或事物的要求,开始为自己“争”时,我们常常为宝宝这种敢“争”的勇气感到欣慰。但人们并不了解的是,敢“让”也是同样需要勇气的,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东西和伙伴分享。一个开开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这是我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以交换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过会儿还能再次回到我手里。”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对未来状况充满信心时,才完全不担心会失去,才会有勇气谦让。
谦让不是件简单的事
对于什么事情都从“我”出发的幼儿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的能力,称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对象”,可以让孩子先通过观察爸爸妈妈,来学习感知他人情绪。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不能一味对孩子笑脸相迎,过分娇宠的原因。聪明的爸爸妈妈懂得“延迟满足”,让宝宝在等待和忍耐后,懂得珍惜、品尝喜悦。当宝宝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适宜的谦让行为。
乐于分享和被分享,是达成争与让平衡的第一步。分享应该是快乐的,被分享应该是心甘情愿的。
1~2岁的宝宝会将玩具出示和递给不同的成人,在游戏中合作,对他人所表现的情感焦虑做出反应。两三岁宝宝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但他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牺牲,比如与同伴分享一块好吃的甜饼。尽管在未加引导的前提下,宝宝很难在3岁前自觉为他人做出牺牲,但在跟其他人共处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习到争与让的尺度。如果家长经常向宝宝灌输分享和谦让的观念,让宝宝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那么宝宝可能更早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谦让行为。
争什么?让什么?
作为家长,你如何理解谦让?你也许会说,不就是几块糖,几个玩具给谁的事情吗?心理学家却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冲突中教孩子学会谦让
在孩子争抢玩具、发生冲突,甚至打得不可开交时,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让宝宝在每天的游戏中逐渐学会谦让?妈妈该如何引导宝宝?就让我们从身边实例中学一两招儿吧。
圆圆和几个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们的注意,让孩子们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们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圆圆妈告诉孩子们:“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
点评:有句话这样说——大方的人之所以大方,是因为他有很多选择。而这位妈妈正是试图用“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世界很广阔,自己可以拥有更多好玩的东西,而不只是执着于这一件。在合作的问题上,让孩子体会了“共赢”,那就是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变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谦让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一个非常懂得“共情”的妈妈都是把理解和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放在第一位,让孩子在内心感受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后,再进一步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达到自己意愿的时候,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学会“顺便搞定”教育法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有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人在完全放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是最容易吸收外界信息的。在有外界压力的时候则正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反复就一件事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却一点作用也没有的原因。“顺便搞定”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在宝宝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把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看似无意地灌输给孩子。这种轻描淡写,在孩子看来实际是一种对事情极为肯定的态度。孩子在轻松状态下吸收信息的能量是惊人的,家长如果懂得随时去“顺便教育”,懂得把大道理融汇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件中,把握好每个教育孩子的微小时机,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比给孩子讲多少道理、带孩子上多少个早教班都有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亲子教育——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妈妈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过分谦让的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妈妈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场景1:“争”:绝不能吃亏
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场景2:“让”:她怎么都不跟人争?
羽羽幼儿园里要举行运动会大赛,羽羽的妈妈带她参加比赛,休息时间,羽羽看见地上的正方体很喜欢,便把小手撑在上面,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羽羽立刻让开了,羽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妈妈很着急,面对她喜欢的东西,她怎么都不跟别人争呢?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宝宝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自我的豁达宝宝。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3招让孩子掌握“争”与“让”的度
心理学家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正确的“争”与“让”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的5招让你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你不妨试一下。
第1招: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比如,他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第2招: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际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第3招: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劳游戏区玩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第4招: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玩;在玩沙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的完成作品等等。
第5招: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切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育儿观念: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最近发现一种现象,班上一个小女孩的玩具被一个小男孩抢走了,她的反应是挥起巴掌打了这个小男孩,我赶紧上前询问小女孩为什么打小朋友,小女孩振振有词的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不能吃亏!”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小朋友在玩插塑玩具,他插出了一个非常棒的手枪造型,喜欢的不得了,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这个小朋友立刻让开了,不和小男孩争,哪怕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他都会让给别人。
到底应该如何处理“争”与“让”呢?
首先,要让孩子自然表达、流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他和小朋友发生争抢时,先不告诉他该怎么做,要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都会简单的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其次,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肯德基玩滑梯,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排好队等待;想玩别人的玩具要有礼貌的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与规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谦让,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要充分的相信孩子。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一些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地受挫与成功的循环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性格才能得到塑造,态度才能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
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某日,为了能清闲半刻,我带女儿到一个朋友家去玩儿。朋友家有一个和女儿一样大的儿子,而且都叫**,我们是**,他们是小**(小**比我们**小一个月),我们又打电话邀请来了另外两个小朋友,xx和小A,一共四个小朋友。待小朋友都来齐了,我们大人交代了几句,基本就是小朋友要友好,不能打架,玩具要轮流玩儿,不要抢之类的每天都要交代无数遍的话,然后我们就撇下几个小朋友,跑到客厅聊天去了。
在小朋友们单独玩儿的过程中,我们其中三个孩子的妈妈都比较泰然自若地神侃,只有xx妈妈不停地往孩子们玩儿的小房间撇几眼,生怕孩子们发生冲突。我劝她说:“别担心,孩子们其实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平时主要是我们大人干涉得太多了,所以,有些小孩子遇到点儿困难就来找父母,我们还是抓紧享受这没有孩子烦扰的美好时光吧。”xx妈妈疑惑地点了点头,但是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她的宝贝儿。
一开始,孩子们还算和平共处,你玩什么,我玩什么都互不干涉,想玩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还知道商量:“**,给我玩玩你这个小汽车,可以吗?”“行,给你。”听着他们小大人似地商量,我们都暗暗窃笑,这些小家伙,气儿顺的时候还真是挺可爱的。不一会儿里边还传来了叮叮咚咚的琴声,我们偷偷一看,原来是两个**在像模像样地弹电子琴,于是,我们放心地接着聊天。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会儿,就听见xx在里边哭了起来。xx妈妈一听到孩子哭,立马坐不住了,赶紧冲到屋里,问怎么了。原来是xx也想参与到弹琴队伍中去,可是两个**合力把她给挤了出来,说他们还没弹完呢。听到是因为xx想弹琴没弹成,xx妈妈一边哄xx,一边和两个**谈判说:“你们让xx弹会儿琴好不好?你们都弹这么长时间了,是不是?”开始两个小朋友不愿意,xx就一直哭,xx妈也就一直不停地说,后来我们都看不过去了,用其他的玩具把两个兴趣正浓的小朋友给吸引了过来,屋里才重新恢复了平静。不过,从那以后,xx妈妈就一直在屋子里陪着xx,再也没出来和我们聊天。
过了一会儿,就听见两个**又吵了起来,只听小**:“给我这个!”我家**就说“不给,是我先拿到的!”吵着吵着,两个小朋友又把战争从小房间里发展到了客厅,我家**在前面跑,小**在后面追,xx妈妈也紧张地跟了出来。但是我和小**妈都没有任何反应,还是继续聊天,小孩子的事儿,自己去解决吧。就在外面你追我赶的时候,小**一把抓住了**,但是**也不屈服,把两只手高高地举到空中,把玩具在两个手之间倒来倒去,小**是怎么转也拿不到这个玩具,看的xx妈妈一个劲儿地感慨:“我说你怎么这么放心呢,原来你家**这么厉害呀,还知道把玩具在手里倒来倒去的,你是怎么教得呀?”我说:“我可从来没教过她,她这叫实践出真知。孩子们之间抢夺的事情多了,自然就自己想出了让玩具不被抢走的办法。”正说着,两个**之间的如火如荼的战争却自动停止了,原来是我家**主动把玩具交给了小**,自己去玩儿别的玩具了。我对xx妈妈说:“你看没事儿吧,小孩子之间的事儿,尽量别管,除非动用武力了,可以稍微干涉一下。否则根本不用管。”
正说着,她家xx又开始大哭,原来xx又和小**抢开了玩具,没抢到手,就开始大哭。xx妈妈又赶紧冲了进去,一边劝xx,一边和小**交涉。xx看妈妈一直没有给她拿到玩具,大发脾气,一边哭,一边大声尖叫。为了不吵到邻居,我们不得已参与到了劝解大军中,我们最终是在孩子们的哭闹中散场的,其中,xx哭了不止五次,xx妈妈也不停地在哄xx,和别的孩子交涉,最终疲惫不堪。
其实,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他们会在冲突中摸索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争端。如果家长过分参与其中,孩子会对家长的干涉产生强大的依赖心理,只要遇到困难(不管是和小朋友有冲突,还是学习上有困难)就来找家长,稍不满意,就会大哭大闹。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磨灭了孩子自身存在的探索新事物的潜能。
家长们,尝试着放开我们保护着孩子的双手吧,让孩子自己去飞,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作息表”让我与孩子之间少了不必要的争执
“作息表”让我与孩子之间少了不必要的争执昨晚xx写作业前,对我说:“妈妈,一会写完作业,我要去广场玩。”连续一个星期来的下雨天,在昨晚好不容易停了下来,我知道xx在家闷了一个星期,心里早想出去放飞一下了。我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快七点半了,我对xx说:“先专心写作业,作业完后要做什么,到时看作息表再论。”xx听了就开始写起作业来,可没一会,他说有蚊子,要点蚊香,点好蚊香后。没过多久,他又说热要开风扇。眼看就八点了,实际上作业并不多,也不难,按我们作息表来规定,不难的作业应该在我下班前就得完成。可他还有几个生字组词没写。我也没管他,去忙自己的,当什么都没看见。终于到八点十五作业写完了,xx高兴的叫道:“作业写完咾!走,去广场玩去。”我没有回应他,而是让他跟我回到他的书桌旁,我问:“现几点了?”xx看了看腕表说:“八点十六了。”我再指着“作息表”问:“八点十六在作息表上是该做什么的?”xx低着头说:“该到冲凉时间。”我又问,那你今晚的功课复习和预习了吗?xx很不高兴地回道:“没,我等会冲凉时用点读机再补上就行了。”那你现在要去广场玩,冲凉时间又拿什么时候来补上呢?xx听了没出声,却气鼓鼓地转身跑到冲凉房自己放冲凉水去了。
看到xx没与我争执,我知道他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他自己清楚已经超用了时间,现必须安作息表上规定的去走。这时我也装假急着去冲凉,与他一门之隔。沉默了几分钟。xx终于发话了:“妈妈,我想跟你谈一谈。”我说:“可以,想谈什么呢?说说看。”xx:“呆会爸爸下班了,我们要开个家庭会。”我心想,家庭会我们家一个月是有开两次,但没有固定那一天,平时会议举行都是我提出,小家伙今天主动提出,应该是有话要说。我应道,可以,这个月的家庭会是该开了。
冲完凉,xx在他自己房间认真了看了一遍作息表,然后对我说,今晚开会我要提出,作息表上你写的下班是七点到家,可你每次到都到七点过五分才到家,这里你就超了五分钟。小家伙的话让我有点吃惊,我是有超几分才到家,没想到他每次还都看了表的呀!我故意反问:“是吗?有超五分钟?我都没注意到,难道你每次都有看时间?”xx忙应道:“那当然,你每次去接我,我都看了时间的,至于我写作业会超时,就是因为你占去了几分钟。”听了xx的话。我说:xx提的不错,妈妈有超时就得提出,不然会占用你的时间,原来你作业超时,问题在于我那五分钟呀!那我们得改,不能让xx成了不守时的孩子。现你超时原因找出,那到时改了后,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守时的好孩子。
经xx在家庭会议上提出后,把作息表给作了更改,xx自己也说以后不会再超时,不再让妈妈拿作息表来说他。我说行,我相信你能做得,能成为一位守时的好孩子。
其实我心里楚清,xx说不超时是很难做到,我也不要求他能按时去做好每件事。我也对他说过,只要他今天超时比昨天有点缩短就行。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
怎样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就是前程设计。
很多家长埋怨:“我孩子不学习,光看课外书。”
我就问:“你认为什么是学习呢?”
“做作业,把课本做得烂熟。”
“那你孩子都读些什么书?”
“什么《葫芦娃》呀,《水浒传》呀,那玩意儿能提高成绩吗?”
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我们的孩子想看这些书,绝对是在扩充他们的知识面。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读课外书能让孩子的将来充满后劲,怎么能一概视为不学习?
解决一个问题,是从一个点着手容易,还是从一个面着手容易?从一般的道理来讲,似乎是从一个点着手更容易。但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恰好相反。你解决这个点比较难,解决这个面更容易;面的问题解决了,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家长越是为了孩子的升学,千方百计盯着他的分数,学习成绩越上不去,还容易形成孩子怪僻的性格。把单纯追求学习成绩这件事放一放,从外围开始突破,抓孩子的综合素质,情况倒有转折: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
教育就是这么神奇,最怕功利性的追求。
跳蚤的跳跃高度可以达到它身体的400倍左右,堪称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有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总能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这次杯子底儿朝上,再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杯子底儿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杯子底儿的高度来调整自己的跳跃高度。再过一阵子,这只跳蚤不再碰壁,而是在下面很压抑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把杯子轻轻拿掉,跳蚤却还在原来那个高度上继续地跳。
最可悲的是:从此以后,虽然杯子已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天天读课本,重复做题,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设限”,培养出来的孩子越往后越没有竞争力。这是我当教师、做家长这么多年,一种过来人的经验。为什么还有家长硬逼孩子大量做作业?因为他们过分关注孩子某一次在班里的排名、总分。数学满分100分,这次孩子考了90分。坏了,数学出状况了。家长于是拼命让孩子把课本上的这些题,做来做去。结果孩子的智商、思维永远也达不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变得越来越平庸。为了10分的差距,逼着孩子成天把那些中低档次的内容倒来倒去,这不是扼杀青少年思维的天性吗?
我在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思维训练课时,讲到这样一道题:三个数字相同的四位数中,除6111外,与6111最接近的数是多少?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6不能动,否则将产生1000以上的差距。因此,只能动1。
很快有孩子举手:“6222。”
我说:“好,这个答案好!”
那个学生被鼓励得眉飞色舞。
别的学生不愿意了,站起来:“6000。”
我赶紧表扬:“好,也好!”
这两个结果,与6111都相差111。
这时候,下面的孩子又举手了,说:“老师,我的结果比他的还好!”
我问:“你的结果是多少呢?”
“6166。”
“哎哟,”我再次叫好:“这个好。”
终于,又一个孩子大声说出了正确答案:“6066。”大家这才发现,6166与6111相差55,而6066比6111少45。
我看着如梦初醒的孩子们:“大家为他鼓掌!这是最棒的结果!”
的确,正确结果只有一个。但学生说出的每一个答案我都给出表扬。因为每一个答案背后都包含着孩子优秀的思维品质。
只要孩子思考了,不管对错,都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才敢于思考。现在不怕犯错误,将来才能少犯错误。
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适合的事
什么年龄开始可以自己独自穿衣服?什么时候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什么时候开始学乐器?……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不要太早,也不要太迟。
倒果汁或牛奶(2-3岁):
如果想让孩子们自己倒果汁,首先他们应有足够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动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饮料事先倒在塑料小凉杯里,这样他们倒起来更容易些。
用手指蘸颜料画画(3岁):
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已经能帮助他“自由创作”了,虽然他不太可能把颜料吃进嘴里,但还是要给他提供无毒无害的颜料更安全。
自己穿衣服(3岁):
让一个3岁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还有点为难,但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脱有松紧口的裤子或套上一件T恤应该不成问题。
从婴儿床改睡儿童床(3岁):
太早给孩子换床可能让他们睡不好,因为他在婴儿床里已经习惯了中途醒来时可以再睡着,可如果改让他睡在儿童床上,他可能还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动,而应该接着睡觉。
上游泳课(4岁):
在这之前,他们喜欢又跑又跳,不知不觉间锻炼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时,可以开始最基础的游泳训练了。
学习乐器(5岁):
一个很小的宝宝就能用他的小手敲响小鼓,但真要学习乐器,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孩子到了这么大,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重复,并且能读懂简单的乐谱。
一起做运动(5岁):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在团体中需要遵守规则和裁判,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才能进行团体运动,懂得合作。并且随着协调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他们能够在一起玩得更好,更开心。
自己穿鞋(5-6岁):
此时他们小手的控制能力很好,能够完成这种需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做的事了。
独自淋浴(6岁):
6岁的孩子平衡能力很强,站着淋浴也不会跌倒,但还是不应该把他一个人留在浴室里,因为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调节冷热开关,需要你帮助他调节水的温度。
接听电话(6岁):
长到这么大,你的孩子在接电话时询问“谁呀?找谁?”已经很熟练,而且很有礼貌,不会一拿起电话就说“喂,我妈没在家。”但这么大的孩子要给大人传个口信可能还不容易。
独自在朋友或亲戚家过夜(6-8岁):
上了小学后,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强了,不但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而且在与小伙伴的家长交谈时也能很自如,如果他愿意,可以在假期去同学或亲戚家住一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