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甜的孩子不吃亏
发布时间:2020-11-28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嘴甜的孩子不吃亏
人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重视,不管是同学还是朋友,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因此教孩子学会嘴甜其实相当重要。俗话说:嘴甜的孩子不吃亏,在学校里以及走向社会嘴甜点,对孩子有很多好处。
我们住的小区,有的小孩小嘴特别甜,嘴巴甜的跟抹了蜜似的。如:看到比他大的孩子在读书,他会说:哥哥好用功,我长大要向哥哥学习!大人给一些吃的,他会说:谢谢阿姨,阿姨人真好,又好漂亮!吃饭的时候,他吃着会说,奶奶,你今天做的菜真香,太好吃了!我最喜欢吃你烧的了!就这么简单的几句,就把身边的人收买了。
嘴甜一般来说,要求孩子能说、能明白表达自己的思想。说得更清楚一些,说人家有优势、喜欢听的、吉利的话。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嘴里带“蜜”、心里带着善。
作为父母,应该主动培养孩子学会嘴甜:
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做一个表率。父母要做一个尊老爱幼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而且要做到更好;为人之师,起一个带头作用。父母在家里要尊敬、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对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方法和行为、说话的声音、说话的方式等都会让孩子看到,会给孩子某种暗示。
另外还要教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对待别人的帮助,要立即说“谢谢”、需要麻烦别人,要主动说“麻烦您”,另外还有“对不起”、“没关系”等等。见到别人要主动微笑、主动点头示意、主动问好!这样日积月累,孩子慢慢学会嘴甜,而且以后的人生道路会是越来越宽。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华仔身体不好,看起来比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欢欺负他,华仔妈妈跟老师谈了很多次,但是华仔还是屡次战败而归,请求妈妈援军出动,华仔妈妈总是会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闹一场,这时华仔才会甘心。与华仔妈妈比,小璐生活在单亲家庭,妈妈总是教育女儿谦让,但是没想到女儿胆子越来越小,特别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负,只知道哭。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但他从来都说没关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问起是谁干的,他的小脸上会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说的神情,几次以后我们也不再问了。
起初我们认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学以后发现,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为他不主动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经常碰到一些同学的家长说起来,让他们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有自己的应对策略。细细思量,的确,Sam这样比较温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不去惹麻烦,远离让他感到有危险可能的环境,这不是一种智慧吗?
“吃小亏”有价值
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
“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内向的孩子,常在这4方面吃大亏!
你家孩子内向吗?一个小场景可以帮助判断。
一个小女孩的命运
有两个小女孩,一个性格内敛,一个外向活泼,两个孩子都爱跳舞。不过内向孩子舞姿更优美,被人称为天生的舞蹈家,她常常把自创的新动作教给舞姿笨拙的外向的小伙伴。后来,镇区举办舞蹈比赛,内向小女孩不敢参加,外向小女孩参加了。结果外向小女孩虽然动作笨拙,但仍旧获得了第二名,并且被挑选到市的舞蹈学校。
20多年过去了,当年外向的小女孩时常出现在国内外的舞台,而那位内向的小女孩如今已为人母,童年的小梦想已经淡忘。当她有一天下班回家,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客厅挥舞小手,突然想起了儿时那一刻的退缩,不禁黯然。更让她揪心的,是她发现自己的女儿也内向。
如何挽救我内向的女儿,不让她重复我的命运?
上面的故事,是一位妈妈给幼儿说留的言。
苏珊·凯恩(“内向者有力量”的倡导者)认为:这个世界对内向的孩子存在偏见。所以,内向的孩子常常遭遇排斥,因而错失了很多幸运。这一小撮内向的孩子,占所有儿童中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比例。心理学家们是这样给我们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性格分类的(统计图):
外向的孩子占75%,内向的孩子占25%,其中还有部分孩子有时表现出外向,有时表现出内向。
你家孩子内向还是外向?一个小场景大概可以帮助判断:
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认为,内向的孩子害羞、性格不够阳光、难与人相处等,所以善良的人们,常常会鼓励孩子们应该外向,并且出现了很多因为孩子性格内向而焦虑的父母。不过,这些父母的焦虑是值得理解的,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似乎也专为外向者而创造。
孩子们在家里如果过于安静,会被贴上“内向”的标签;
孩子们如果在游乐场过于淡定,会被认为无趣;
孩子们如果在跟其他小伙伴在一起时宁愿躲在小角落,会被认为害羞或孤僻……
所以,受欢迎的常常是外向的孩子。
因此,我们那些内向的孩子往往在下面4个方面吃大亏:
1、内向的孩子,常常被遗忘
如果你仔细留意,内向的孩子,常常是那些一个人在角落摆弄玩具比跟人一起玩更快乐的那些孩子。内向的孩子由于内敛,言语不多、习惯安静,他们在娃儿圈或孩子团中被同伴遗忘。那些被选为孩子王的孩子,常常是那些第一个说话或第一个做出行动的孩子。相比之下,内向的孩子常常远离人群,即使在人群中也不是那个第一个说话或冲在最前面的孩子。他们更像是鲜花旁边的一棵叫不出名字的小草。
正因为常被人遗忘,他们也常常失去宝贵的机会。在孩子群中,他们不会有更多的机会成为领导者,在老师面前,老师们也常把机会给了外向的孩子。
2、内向的孩子, 常被认为难与人相处
内向的孩子安静、不爱说话,他们的心思也难以被他人所理解,也因为他们的内敛和喜欢独处,他人也不会与他们有更多的互动。正因为缺少交流,内向的孩子也常引起他人的负面猜测。内向的孩子,被人认为难与他人相处,至少不会如外向孩子那般,啥事情都往外“掏”。所以外向的孩子常有更多的朋友,人际关系更广泛;而内向的孩子由于不够有趣而缺乏朋友,有时甚至没有朋友。
3、内向的孩子,常被认为性格不够阳光
内向的孩子,情绪不容易外露,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容易表露给他人。所以外人看来,内向的孩子缺少快乐,他们是古板的和不近人情的,心理也是阴暗的。相比之下,外向的孩子常常在大人或老师面前该哭就哭,该大笑便大笑,他们更容易给人率真的感觉。在这些方面,内向的孩子常被人认为压抑和性格不够阳光不足为奇。
4、内向的孩子,长大后收入会比外向孩子少10%
这个数据是美国斯坦福经过20多年的跟踪和统计得出的结论。正如苏珊·霍洛维茨·凯恩所言,这个世界对内向的孩子存在偏见。所以在“内向孩子是不好的”价值观作用下,内向孩子常常比外向的孩子丢失了很多成长和进步的好机会。也有人认为,内向的孩子因为行动上不够积极,他们不常自我外露和自我表现,所以不容易被他人发现优点。所以当孩子长大后,往往是那些外向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青睐和升迁的机会。
上面2、3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是偏见,但1和4却常常是事实,之所以说内向孩子吃亏便在这里了。
然而,如果你家孩子内向,你该感恩
1986年,心理学家Silverman, L. K.经过研究发现:孩子的智商与内向程度呈现线性比例,越内向的孩子智商往往越高。并且内外向孩子在校园中常常出现的大概率现象是:低年级时,外向的孩子成绩较好,高年级时,内向的孩子成绩较好。学历越高、专业技能越好的大多数孩子,往往属于内向型的孩子。内向的孩子,常常因为专注带来优势。
那些希望通过纠正,把内向的孩子变成外向的父母是徒劳的,因为神经医学专家Carl Schwartz一再提醒父母:那些幼年时期表现内向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仍旧表现内向。父母企图纠正不仅徒劳,有时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让孩子患上心理障碍。因为有些内向孩子即使强迫自己表现得外向,但其实他们内心非常痛苦。
所以,幼儿说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给那些内向孩子的父母提个醒——接受孩子的内向,用心欣赏内向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最后,还有一点尤其重要: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驴跟马一样擅长奔跑。但驴羞于展现自己的奔跑,它认为,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相比之下,马常常在人们面前奔跑,展现它们的速度,所以,马便成了人们驰骋沙场的工具,而驴成了拉磨的牲畜。后来,驴不公平地质问造物主,被造物主反驳:别抱怨,你的优秀没让人们看到。
所以,父母也该把这句话教给内向的孩子:如果你优秀,该让别人看到!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孩子的吃亏问题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孩子的吃亏问题
俗话说“吃亏是福”,成年人往往会宽容大度地牺牲个人某方面的利益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协调。对宝宝来说,也经常会面临“吃亏”的情形,如被小伙伴打了,食物和玩具被抢了。在宝宝“吃亏”问题上,你会如何对待呢?
如何看待“吃亏”
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宝宝,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如被人笑话了。
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正确看待宝宝的“吃亏”问题。
“吃小亏”有价值何为“大亏”、“小亏”,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宝宝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妈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有些妈妈则会大发雷霆,找上门去兴师问罪。其实,只要不危及宝宝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严,这种源于外界的行为或语言致使宝宝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称为“小亏”。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吃点“小亏”,有助于培养宝宝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进程。
“吃亏”有底线“吃亏未必是福”。凡事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应有分寸,“过”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时,妈妈就应及时介入,避免宝宝“吃亏”了。
贝贝和妮妮闹矛盾。一天贝贝和妈妈在小区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妈妈、姥姥、姥爷全都围住贝贝训斥,可怜的贝贝吓得哇哇大哭。
贝贝妈生气了,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伤害,已经不是吃点小亏的问题,贝贝妈严肃地对对方说:“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应该由她们自己解决,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训斥我的女儿!”然后把女儿揽在怀里安慰着:“别怕,有妈妈在!妈妈知道你从来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训斥你是不讲理的。妈妈相信你,即使有错误也会改正好!”
当吃亏变成莫大的伤害时,你一定要给脆弱的宝宝一个坚强的支持,帮助他走出阴影。
宝宝“吃亏”后,正确做法是什么
站在宝宝的角度看问题
在宝宝的思想意识里,无所谓吃亏、占便宜,宝宝自有他对此类事物的接受和理解。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小打小闹时常有,打人的宝宝还不太能分辨是非,多数不是故意的;而被打的宝宝,通常也不记仇,过几天就忘了。
共同讨论,尽量让宝宝自己解决
宝宝受委屈了,请先耐心地多向他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比如,佳佳被小朋友抢了饼干,你可以问她,“陈晓思抢你的饼干对不对?”“我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她不再这样做了?”引导宝宝想到几种方法:给她吃、躲开、告诉陈晓思的妈妈、大声说你抢饼干不对、打她。接下来,再和宝宝简单分析这几种办法的利弊。在与宝宝交流的过程中,你不仅可以慢慢地转移宝宝的委屈之情,还能帮助宝宝找到与其他小朋友正常交往的有效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最重要的。
自我反省,以身作则
宝宝的品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宝宝吃了亏,有时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例如欢欢父母教育宝宝被别人欺负了就要打回去,导致欢欢没有朋友,很孤独。只有父母经常自我反思,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才能让像白纸一样纯净的宝宝,不被成人涂抹上复杂的颜色。
多与他人沟通,创设和谐的育儿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会为宝宝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果宝宝确实受到了外来的伤害,你一定要及时与有关人士沟通,包括其他家长、亲友、老师,甚至社会工作者,这样才有利于集合各方面教育的力量,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
育儿心得: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
要说我的育儿心得真的没什么,大家都初为人母,一切都得摸索。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也和她一起慢慢成熟,怎样理解孩子,学习探索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点点是一个脾气很倔的孩子,但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乖孩子,你越对她凶,她就越哭闹得厉害,你要是蹲下来好好和她说,反而会乖乖听话,懂事的让我们吃惊,跟小大人一样。所以我经常和她互换角色,让她来当我的姐姐甚至妈妈,她会一一告诉我这个要这么做,那个不可以这样做,之后她也就慢慢改掉了平时不好的习惯,而我达到了预先的目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的性格也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培养很重要,点点虽然有脾气,但很爽直,我不喜欢孩子像个牛皮糖那样粘。她就是哭也不会很长时间,在她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们就采用转移的方式,比如她吵着要去哪儿哪儿玩耍,或者买什么什么玩具的时候,我会突然说“哎呀,昨天爸爸买的那个玩具怎么不见了?”她就马上不闹而是去把那个玩具找不出,还说“你看呀,不是在这吗?”早上孩子往往会赖床,特别是冬天,闭着眼睛缩在被窝里不肯起来,我就拿了一样东西,在她耳边说“看看这是什么呀?”“你知道吗,今天亲公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吗?”她马上就清醒过来,呵呵,还屡试不爽呢。但有时候也会很无理取闹,这个时候什么大道理都不管用,那就不理她,把她晾一边,全家人步调一致,她会哭到东哭到西,然后有个“好人”就站出来,跟她讲道理,这个时候她马上止住哭闹,还一个劲的说“妹妹乖,妹妹不哭了”我们全家就马上会意的笑起来。孩子还小,我们的教育都是正面的,从来不恐吓她,说什么大灰狼来啦,妖魔鬼怪来吃宝宝啦,也从来不把孩子关到黑房子里。不能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老师经常表扬她的小手很巧,我们大人当然很受用,可这也是她每每把家里搞的一团糟后才出的结果,让她收拾干净,必是不愿意的,只有说我们一起来比赛看看谁收拾的最干净哦!她才会跟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兴奋的干起来。孩子从小就好学好动,最会模仿大人的样子,看到我们搞卫生,她就抢着抹桌子扫地,看到她拿了餐巾纸沾了水到处擦,尽管有的时候反而弄脏了,可是看到她认真快乐的样子,我们就都开心了!我们全家还常常跟她一起互动,比如她带上围兜,拿了锅碗瓢盆做饭,还煞有介事的来问这个“你想吃什么菜”,那个“你想吃什么菜”,我们都认真的说“我要吃蛋炒饭”,“我要吃清蒸鱼”,于是她就说好的,马上做。一会就端上来给大家吃,我们就装作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还不住的夸奖说“真好吃,真香”,她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概念。刚到学校什么都不懂,老师发红花,她扔掉,因为她不喜欢,有的小朋友做了不对的事,老师为了教育大家,让他们站到上面给大家讲什么是不对的,可她会跟他们一起站到上面,这个时候就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结合在家的表现,她也喜欢玩水,比如把好多器皿在水龙头上冲洗,一来把身上的衣服都弄湿了,二来还浪费了水,我们就跟她说衣服湿了要咳嗽,浪费水是错的,结合南方干旱的事,给她讲南方的小朋友因为没有水而不能洗澡啦等等,让她懂得要节约用水。现在她还经常给我们大家发小贴纸呢,边发边说谁表现好就发小贴纸给她,我们全家都是她教育的对象呢。
孩子从小就有虚荣心,喜欢争第一。开始的时候她看到自己不能得第一了就赖皮,一定要我们等她让她,有时候干脆哭闹,这时我就教育她:第一是要自己努力争取的,而不是要大家让给你,在学校里也是一样的,其他小朋友得第一,那是人家的本领大,你要得第一就要跟人家竞争,得到第一是很光荣的,别人得第一你也该为朋友高兴。慢慢的她懂了,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第一而哭闹了。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们还是会惯着她一点,看着她咳嗽咳的喘不过气来我们都会很心疼,可是医生不让吃甜的,我们就和她说等身体好了吃,结果到超市看看这个甜的,那个又是甜的,说怎么都是甜的呀,讨厌死了!我听了又好笑又怜惜,希望她早早地把身体养好,做一个健康的宝宝!
点点超喜欢跳舞,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扭屁股,每次都让我打开手机里的音乐,然后让我们坐好,她就开始舞起来了。其实从她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对音乐有感觉了,总能抓住节拍,扭的很欢,而且是自编自演,而我们只需要当她的观众就行了,结束了还要鞠躬致谢呢。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虽然有的歌词唱不全,但我们都笑着给她鼓掌,所以她就更喜欢舞蹈了吧,而我们全家也一致决定要她去学拉丁舞,绝对不埋没她的这个小天分。
其实,我并没有要她有多聪明、多能干,顺其自然,告诉她生活的常识、做人的道理,我觉得就够了。幼儿园是孩子最快乐的地方,是孩子的天堂,是最先感知的大家庭,让他们有节制的玩耍,认知,让他们知道尊老爱幼、亲切待人、友爱同学、关心别人,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学习,身心都健康这就足够了。
和宝宝在一起,自己常常也会变成小小孩,甚至一家人都会变成小小孩,亲婆常笑称全家都要变弱智了。我们用她的心感受这个世界、解读这个世界,亲爱的宝宝,希望你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全社会的希望!
对不起,我不能让孩子不挑吃穿
在朋友圈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以貌取人,绝对科学。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可“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那些骗来的名牌穿戴再多也无法遮盖!
看起来有些绝对化,却也颇有道理。我赞同“衣着显审美”这句,也很支持宝爸宝妈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自己的孩子穿上得体整洁的衣服,因为从小养成的审美,会影响他的一生。
01、美是永恒的竞争力,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视频,视频内容是同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同的衣服走在公共场合,测试人们的反应。
当小女孩穿着看起来整洁干净的衣服时,路人们会停下来跟她聊天,非常礼貌的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小女孩得到了路人的关心与喜爱。
随后,工作人员把小女孩打扮成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邋遢”,这样的她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可怜。但是,当她孤独的站在路边,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她一眼。
后来实验场所从室外转移到了餐厅,小女孩穿着花衣服独自走进一家餐厅,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慈爱与温柔。
人们给她拥抱,跟她聊天,还会折纸飞机逗她开心。
然而当小女孩再换上那身破烂装扮出现在餐厅里时,全世界仿佛变了一个样似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们把包拿的远远地,生怕被她给弄脏了。
人们的态度全都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没有了和颜悦色的笑容,有的只是满脸的嫌弃与厌恶,大家把她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搭理这个脏兮兮的流浪小女孩。甚至有人让服务人员将她赶出餐厅。
最后,小女孩因为太过委屈,伤心的跑出了餐厅,拍摄也被迫终止。小女孩哭着说:我觉得很难过,大家都叫我快走开。因为我的脸上有脏脏的烟灰和我穿着肮脏的衣服。
这段视频,意是在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的衣着外貌,动作神态,都在综合而复杂的共同营造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以貌取人”,是不分年龄和地域的。
穿着破烂的孩子,看上去只有可怜和无助,哪怕只是短暂的表演,也难从小女孩的脸上看到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神采。
而穿着得体大方的孩子,却能通过他们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一个信息:我是有人关心有人爱的孩子,我的父母对我很负责任,同时也很用心的教我为人处世和社交礼仪,我有良好的教养,跟我沟通你可以很安心。
我们无法左右孩子的容貌,我们却能通过给孩子合适的打扮,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所谓合适的打扮,并不是要父母们给孩子穿上满身的名牌,戴上多么贵重的饰品,而是在保证孩子穿的干净得体的条件下,尽量让孩子的衣着更加有色彩感和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而且当让孩子以一种整洁得体的形象出现,就是给了他一张赢得他人亲近和认可机会的名片。
02、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会融入进他明天的气质。
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先生在孩子只有四岁时,开始教他们练字。
据他的三儿子,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徐庆平回忆说,徐悲鸿会给他和他妹妹每人一本《张猛龙集联》,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他说,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我和妹妹做教材,是期望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我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我终生感激父亲。
可以说,徐悲鸿先生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审美启蒙。孩子的审美敏感期常发生于2.5~5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且,他们也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而他们的审美标准,就是来自于成人世界。
所以我们常可以看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会特别热衷于学妈妈化妆。她们会用口红涂嘴唇,用腮红涂满脸,会热衷于戴各种各样的小首饰。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则可能比较容易抢其他孩子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他有了审美观,开始觉得他人的物品比自己的好看比自己的美。
如果宝爸宝妈们抓住这个时期,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服饰之美甚至饮食之美,孩子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他以后想要补上这一课,学费就相当高昂了。
03、审美是条起跑线,越早重视越易赢。
徐庆平先生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件让他“受到极大震动”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徐先生去欧洲求学,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了卢浮宫这座艺术殿堂。
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徐庆平先生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这次的经历让徐先生深切的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
他发现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杨澜也曾讲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咖啡厅里人很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看起来这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是一回事: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要穿的跟别人不同。
而欧洲国家会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都要去追求,都要去思考。
所以当有人说给孩子买那么多衣服,看那么多绘本、展览,到最后衣服还是会穿旧变小,绘本展览的内容他也不一定都记住,何必要浪费这笔钱的时候,我总是相信,那些故事那些风景那些感觉,都融入进了他的气质里。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会长大,但是那些童年的美好不会腐坏,只会帮他照亮未来。
孩子不爱吃饭的四个原因
孩子不爱吃饭的四个原因
孩子不吃饭大概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一顿饭热了凉凉了热孩子才去吃,吃了没多少又不吃了,家长还要担心是不是吃的不够影响发育。
可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吗?我们总结了主四个主要原因,快来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
一、家里做饭不好吃
这个可能虽然不算太大,但也需要拿出来说一说,有的父母工作忙,婚前也没有学过做饭,一做起来手忙脚乱,这也是很正常的,有的家长工作太累,晚上回家糊弄一顿,喂饱就行。还有可能是家长的口味和孩子不同,又很少摸索过孩子的喜好,每天做的菜就不是很得小朋友喜欢。
这种原因是最好辨别也是最好解决的,偶尔带孩子去吃些外面的小饭馆,或者去亲戚家做客,寻找一下有没有孩子爱吃的饭菜,假如孩子的饭量比在家时增加很多,那就是口味问题啦。对策:如果下班后时间相对充裕,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逛逛菜场或超市,让孩子自己挑一些爱吃的菜,或者去学一些在外面吃过的,孩子爱吃的菜。现在网上的做菜教程也很多,孩子一般更偏爱甜口的,带肉的菜,像糖醋鱼,四喜丸子等等。只要勤加练习,厨艺是很容易提高的!
二、肠胃不好
这种也比较好识别,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有些不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就容易引起肠胃问题,像饭前不洗手,爱买便宜的小零食等等,结果“病从口入”。除此以外季节变化孩子也会闹肠胃病。
假如孩子脸色蜡黄,肚子总是有点胀气的话,家长就要带孩子去医院看一看了,有一些细菌感染容易造成孩子的肠胃不适,严重时会变成胃溃疡,个别细菌还具有传染性。但有的爷爷奶奶看孩子时会为了让孩子好咀嚼嚼烂了喂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被传染上爷爷奶奶的肠胃病。对策:如果确诊细菌感染,主要还是要遵医嘱吃药。同时日常的饮食调理也很重要,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养胃的东西,像小米粥、山药、胡萝卜等等。
三、零食吃太多
我曾经见过有的家长在茶几上摆满了零食,孩子在看电视或玩耍时顺手就会拿着吃,家长也不怎么控制。到了吃饭时间家长才开始犯难。奇怪,孩子怎么不吃饭呢?
这当然就是孩子零食吃太多造成的后果,不到饭点的时候孩子早吃的饱饱的了,哪还有肚子吃正餐呢。但这种零食吃得多,主食吃得少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一方面不能控制孩子的饮食均衡,一方面对孩子的零食中的防腐剂对健康也影响不利。
对策:家长在家要少存零食,每天准确控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和量,零食内容最好也以水果、干果等天然食品为宜,其他的零食最好少吃。
四、饭量小
天生饭量小的孩子也是有的,有时候只能吃半碗多到一碗,家长就会很着急,为什么孩子吃的这么少呢。但相比前面的原因来说这个其实不算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问题还是以家长的原因居多,有好些家长都觉得孩子应该多吃,吃的越多越好,所以孩子哪怕已经饱了家长也会觉得孩子吃的太少。还有些家庭习惯用大碗,家长在盛饭时又要压一压,就会显得孩子吃的格外少。对策:每个孩子饭量不同,只要不是上述的几个原因,家长不用太担心,也最好不要在饭量上强制孩子多吃,主要还是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让孩子自己觉得吃饱了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