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交往别怕“吃亏”
发布时间:2021-12-18 幼师给孩子们将的童话故事 幼儿园社会交往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孩子们交往别怕“吃亏”-幼儿能力培养
邻居家有个小哥哥叫豆豆,比女儿婷婷大一岁半。婷婷小的时候,豆豆常把好玩具自己先玩,玩过的玩具给婷婷玩,婷婷从无怨言,所以豆豆非常“喜欢”这个妹妹。但随着婷婷长到三岁多大的时候,逐步有了自我意识,同时也开始霸道起来,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个孩子开始抢玩具,婷婷的占有欲更胜一筹,凡是豆豆手里拿的她都要玩,豆豆不给她,她就动手打,豆豆也不示弱,反手又打她一掌……
两个宝贝的打闹让两边的妈妈看得很心疼,谁也不想自己家的宝贝吃亏,于是索性就不让他俩一起玩了。
可偏偏两个孩子玩不得也离不得,妈妈无论用什么方法哄婷婷玩,都抵不了外面豆豆的一声叫喊,她拧着身子就要出去。妈妈只好连哄带吓:你忘了豆豆怎么打你了吗?还嫌吃的亏不够吗?……眼看着出不去了,婷婷没哭在豆豆哥哥手里,倒是哭在了妈妈手里。
原本,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由于我们做家长的爱子心切,不能容忍孩子受半点儿委屈,而且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眼睛只盯在吃亏不吃亏上面,认为这就是保护,这就是爱。
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到的,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快乐!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几家人共同生活的大院里,院子里放着口大缸,缸里有半缸水。那天我和一个小伙伴在缸边玩。他拿一个乒乓球拍子扔进去,我拿一根树枝捞上来。如此反复几次,意外发生了—我使劲探身捞时掉进了缸里,幸亏当时有人看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被送回家后,父母在安慰我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教训了我一顿:怎么那么傻?为什么他不捞你替他捞?我想分辩,但看到父母的脸色,最终什么也没敢说。当时父母想到的只是我吃亏了,却忽略了孩子在这一扔一捞中得到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就在于游戏之中。在孩子的游戏里,没有谁更吃亏、谁占了便宜,只要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家长就不必大惊小怪。豆豆和婷婷的推推搡搡之间,谁又能吃多大的亏?可因为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两个孩子的快乐,不觉得有点得不偿失吗?而且,在打闹之中,他们同时还在学习妥协、谈判、合作等等与人相处之道;这种学习,较之家长的百遍说教都要来得有效。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启发孩子多交往
导读:交往是人际之间的必须事物,培养孩子的交往至关重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交往,做个交往达人。
孩子一般都乐于交往,但有些孩子则表现得胆怯,不敢到别的小朋友家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原因:
1、孩子性格内向,虽然想去别的小朋友家玩,由于胆小,所以不敢去。
2、成人的态度问题。有的爸爸妈妈怕孩子到外面去玩“野”了,既怕被别人的孩子带坏了,又怕孩子外出受欺侮,不如关在家里保险;有的怕孩子到别人家去把别人家里搞乱了、搞脏了。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使孩子怯于交往。
3、由于成人要求孩子从小学习名目繁多的知识技能,把家庭教育学校化,忽视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环境的影响。城市楼房住房日益增多,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导致人际接触减少,邻里关系淡化,孩子被关在自家的小天地里。
5、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带孩子串门,把孩子关在家里。
那么,怎样让孩子乐于到其他小朋友家玩呢?
1、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让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主动跟熟人问好,逐渐地熟悉周围环境;也可以采取先邀请别的孩子来家玩,引导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几次活动后孩子就能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2、培养孩子在交往技能。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要鼓励孩子积极地参与同伴的活动。同时,家长还要多让孩子与生人交往。有的孩子在家里能说会道,一出门就显得拘谨胆小,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与生人交往的机会,在繁忙中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鼓励孩子接近其他小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玩。带孩子逛商店时,不妨让孩子主动跟营业员提出购物需要。经常带孩子串门,到朋友家做客时可事先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并提一些适当的要求,比如让孩子与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等。
3、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口齿伶俐的孩子是不会没有交往伙伴的。让孩子把想做的事表达出来,对什么事什么人有什么不满也要说出来,这样当孩子独自一人在家时,他会主动提出来到别人家去寻找伙伴的。
4、激发孩子到小朋友家玩的欲望。家长可让乐于交往的孩子向自己的孩子介绍他家的新玩具、新鲜事,让孩子产生想玩想看的欲望,使孩子主动提出到别人家玩的要求。
5、点滴诱导,及时鼓励。对孩子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体味到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孩子是会乐意到别的小朋友家玩的。
案例:孩子,你别怕
--充分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时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少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我用手摸了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下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还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无着觉。”我看着他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碗了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
评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孩子,孩子心里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拉市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由此可见,爱和安全感这个前提非常关键,可以说,不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就等于不给幼儿做好孩子的机会。对于像陆少威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应认为孩子事多,而应意识到他是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比较强烈,应像吴老师那样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自己对他的关注爱和接纳。
放手让孩子去交往
导读: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社交技能要从宝宝抓起。
专家认为,独二代的圈子未必比独一代小
独生代宝宝存在社交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对宝宝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眼下越来越多的独生代当上爸爸妈妈,他们在独二代宝宝的养育中又有什么招?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业内人士和专家。
8421倒金字塔结构
独生代宝宝受重视未必全是好事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告诉记者,独生代家庭都是8421倒金字塔结构,独生代宝宝兄弟姐妹少,邻居少,人际交往方面少,但是社会生活能力不一定下降。“独生代的生活环境好的方面是,父母围绕,是家庭中心,孩子更容易增加自信,爱表达自己;关注培养一个孩子,这样他(她)智能发育会更好。”当然,坏的方面也不可忽视,过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规范不好。这些也是他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案例。
“长期处在社交缺乏的环境下,除了胆小、行为规范差,语言发展障碍外,严重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当遇到新的、陌生的环境时,很警惕,焦虑。不过现在真正患有社交障碍的孩子真的比较少。”徐主任说。
宝宝出生之后就存在人际交往。与父母有交往,与外界有交往。徐主任建议,首先孩子跟父母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互动,当然父母要提供更多的与外界的交往机会。
独二代2岁进入社交圈
家长过分保护会使宝宝交往方式不自然
“现在的家长对宝宝社交越来越重视了。”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独一代对于独二代宝宝的社交很重视。因为信息沟通快,社区配套完善,到了周末,几户家庭相约活动的情况在增多。“独一代常被关在家里,独二代2岁就已经进入社交圈了。”何晓勤说,独一代为独二代营造的机会很多。可是,为什么独二代比独一代的圈子更大,独二代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呢?
“跟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浙大西溪园何晓勤老师说。很多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家长存在过分保护的心理,导致宝宝交往的方式不自然。”何晓勤说,家长主导得太多,导致宝宝或者不坚强,或者存在过度侵略性。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相对来说,老人对于宝宝的关注度更高。这样,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更得不到锻炼。
“所有的能力都应该多多锻炼,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何晓勤的说法也在徐方忠这里得到印证。“成年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孩的行为就会变。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往往比教育孩子本身更关键。我有一个想法,在结婚之前年轻夫妇都应该学习正确养育观念。”
父母提供机会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零点咨询公司董事长袁岳前不久在本报针对“独生代管理”开了一次讲座。在他看来,目前长大成人的“80后”、“90后”的独生代想象力丰富,但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决断能力欠缺等问题。独一代究竟该如何培养?他建议家长们培养独生子女时要让他们更多地与其他小孩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角色,不能光依赖于亲子互动。另外,父母不能过多地替代小孩做决策,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自己拍板,这样这些独生子女长大后才不会成为没有主意的一代。
社交技能从宝宝抓起
老外正在复兴弹珠、跳房子、儿童足球等传统游戏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儿童学会交往是独生子女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报道,英国一家智囊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社交技能应从娃娃抓起,应当针对5岁~8岁的孩子设立社交技能课程,让他们学会愤怒管理、压力处理,教他们解决交朋友中遇到的问题,否则错过这个关键期,从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行为不良、学习困难、社交恐惧等问题。
在国外,父母常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们配合孩子演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地位。经常和孩子一起相处、一起交流、一起玩,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这是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时自信心的来源。父母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的指路明灯。
父母们还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艺术,一家人一起玩拼图,烤饼干,画画;和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唱歌,一起弹奏乐器;和孩子一起读书,向孩子问问题,让孩子改编故事或自编故事。
而最近,美国一些教育人士、父母和儿童发展专家正努力复兴一些传统玩具,包括弹珠游戏、“跳房子”以及儿童足球游戏等。通过举办各种游戏会议,开课讲授这些玩具的玩法,以及成立与这些玩具有关的俱乐部等。
他们表示,除了怀旧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担心,那就是随着传统玩具的日渐衰落,孩子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与其他孩子的接触和互动也受到限制。此外,他们还希望能通过传统玩具,在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研究机构为倡导这些传统玩具而努力。这些机构指出,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玩具对孩子有许多益处:它们不仅能帮助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