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睡到自然醒!
发布时间:2020-11-28 教育孩子笔记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幼儿园孔融让梨说课稿 让孩子睡到自然醒!昨天小爸接儿子回来时说:“以后早上我们得早去幼儿园了,今天园长都说了,冬天快到了,早饭不能留时间长了,都凉了呢?”那就意味着儿子得早早起床了,但是小家伙早上都是睡到自然醒才高兴呢。现在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如果家里没有老人帮助的话,早上就算你起得再早,孩子没醒,临上班之时也是着急忙乱的,想让孩子睡到自然醒真是一种奢望。那就让孩子早早上床,但问题时我们下班回来准备完晚饭、吃完收拾完,再给孩子洗澡等等,再和孩子玩的时间就特别少,孩子怎么可能早睡?我们一般是八点半钟让儿子洗漱完毕,他还要摆一会积木,玩一会早教机,再看一会书讲一会故事,一看钟表都九点多了,等他睡着了九点半钟,儿子能睡,一般睡到自然醒是早上七点多了,穿衣洗漱再磨一会儿,就到七点半钟了,幼儿园一般七点到八点吃早餐,我们开车到时快到八点了,儿子就成了最后吃早餐的小孩子。
我们因为小爸是自由职业者相对时间能宽松一些,要是赶上家长上班远,那就得早早让孩子起床,早早让孩子上床睡觉才能保证孩子的正常睡眠时间,睡眠是小孩子长身体的最佳方式,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般的小孩子很难保证睡眠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非常不利,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是坚决不让小爸叫醒儿子,能多睡多久就睡多久,大不了在家吃早餐。儿子是幸福的,每每早上都可以睡到自然醒,而且睡够了的儿子一睁眼就冲你甜甜一笑,明媚极了,身体也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保证孩子一定的睡眠就是保证孩子的健康!!
常常会看到大清早被父母牵着上幼儿园上学的孩子,睡眼惺忪,一脸的疲态,有的甚至哭哭啼啼,一般还以为是孩子不够乖,不能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实那是孩子没有睡够觉的原因,觉没有睡足,哪来的精神?哪来的力气?体质又怎么能好?睡眠是万事之本,切不可舍本求末,丢了孩子的健康呀!
让孩子睡到自然醒,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请一定要这么做,睡到自然醒的孩子都很聪明呀!!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能让孩子安然入睡吗?
安静充足的睡眠,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但是有时候孩子就是不想睡觉,愁坏了家长。孩子若非处于自愿,即使被迫上了床之后,也久久不会入睡。结果,父母亲越加催迫,孩子越不肯睡觉,双方都不能放松心情去享受充足而舒适的睡眠。所以,父母必须掌握令孩子入睡的秘诀。
保持轻松入睡的气氛非常重要,孩子被迫睡觉,心情反而紧张,就象大人失眠时一样,因紧张而更不能入睡。家人可视一些特殊情况让孩子多玩一会儿,然后以轻松愉快的口吻提醒孩子是睡觉时候了,上床时间偶尔晚了一些,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有些父母由于白天忙于工作,于是,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就放在晚饭后一段时间。这时候不宜玩一些过于刺激的玩意,以免孩子过于兴奋而难以入睡。
睡前活动宜选择讲故事、听音乐、唱儿歌等轻松活动,至于跑跑跳跳的活动,最好留待假日进行。
每晚到了一定时间,开始帮助孩子做好睡前准备,例如洗澡、更衣、讲睡前故事、哼一首歌......或为孩子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一边欣赏,一边进入梦乡。如果父母此时仍未入睡,必须避免高声谈笑或发出噪音,影响孩子入睡。
关灯前先问一问孩子:“还有什么事吗?”以免关灯后孩子又嚷着要上厕所,要喝水。
如果孩子怕黑,可以留一盏小灯给他,或把房门打开,让孩子安心去睡。切勿嘲笑孩子胆小,因为恐惧之情若得不到安慰和平息,会由恐惧而变为焦虑不安。
如果孩子不肯入睡的原因是要看电视,那么父母也只好自己作牺牲,一起关灯睡觉,不要禁止孩子看电视而自己却继续看下去,影响孩子安睡。
对年纪较大的子女,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由孩子自己决定睡眠时间。
让孩子“自然”成长为“天才”
如何发掘孩子所擅长的,哪种教养方式最适合自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宜的养育环境,让孩子跟随自己天生的特质和兴趣,是年轻的父母们在早教中必须要学习的“课程”!
“让孩子赢在起点上”,指的就是如果人们想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就应该在儿童发展的最初几年里尽可能多的获得数学、语言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能力。
事实上,科学家目前已一致认为:智力中的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孩子具体的发展,还得取决于他们使用智力的情况。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那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最好的使用智力呢?答案是:情商教育!情商就像是武功中的内功,当孩子先建立了很好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并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后无论学习语言、艺术还是数学,都可以让这些招式使用的时候威力倍增。而孩子能力的提高只需要父母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养育模式和环境,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他们有好奇心、有勇气、有自信,当然也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好。
0-3岁是儿童情商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期间养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与人交往的模式等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0-3岁婴幼儿情商培养目标:自信心,好奇心,独立性、专注力,规则感,情绪控制的能力,适应性,同理心,合作与沟通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相应地对声音、捉迷藏、形状、动作、字母、数字或者特定的话题感兴趣。这时,父母应该正确识别并积极地配合他们的兴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学这学那。比如,所有的婴儿都会经历一个不停把手中的东西扔到地板上的阶段,这时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而是要把东西再递给他,因为孩子也许只是想知道这些东西下落的速度有什么不同。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对物品从形状、颜色、目的等方面的分类产生很大兴趣,也会热衷于把抽屉、罐子里的东西翻出来……
当然,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取决于他的个人特质和天赋。尊重和跟随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才是孩子一生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
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凡事,都不可以操之过急。育儿,同样如此。
之前,我总是担心,儿子的说话问题,吃饭问题,现在,儿子两岁零九个月了,说话问题解决了,吃饭也不成问题了。
大概就是从上个月开始吧。我拿出之前给**买的图片,找出他最爱吃的“山竹”的卡片问他,“宝宝,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居然说:“爱吃的山竹。”我一下子惊讶了,我记得我教过他山竹,可是我没有教过他“爱吃的山竹”。然后我又拿出葡萄的卡片问他,他告诉我那是“好吃的葡萄”。我很欣慰,儿子居然会自己加上定语。但在这之前我的确没有教过他。我想可能是平时给**吃水果时,不经意说“宝宝,来,快来吃,这是宝宝最爱吃的山竹”时,**记住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给孩子灌输知识,这比坐下来教他的效果要明显的多。
我的孩子发育晚,因为我们走路就比较晚,一岁半才刚回自己走。而且,我的孩子不爱说话,比一般的孩子说话都晚。**爸就不爱说话,**爷爷更是不爱说话。遗传因素占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孩子懒得开口。尽管我们每天都和他说,他只是用很少乃至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与我们交流。多说情况下,都是行为代替语言。
之前我也很着急,总是认为孩子的发育有问题,怎么人家的孩子都会走了,**还不会走呢;怎么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能说了,怎么**说话还是不行呢?现在想想,其实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晚一些都很正常。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孩子不会不用急,到了时候,自然就会了。估计我是让一下早教的文章给蛊惑了,什么零岁计划,1岁如何,2岁应该如何的文章给搞乱了。欲速则不达,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些天,我也发现,**的记忆力很好,有很多事情是在他不经意的情况下记住的,我们去超市玩,我告诉他这个是苦瓜,那个是南瓜,回到家里,我拿出相应的图片,他就能说上来。新认识的图片,只告诉他一遍,第二天问他,他也能说上来。
我最喜欢和**一起享受晚上的时光。每天晚上我和**在睡觉前,一起认图片,数图片,认动物,讲故事,最后再用积木打着节奏说上几段《弟子规》。**高兴,我也快乐。
育儿,真是件快乐的事。
德国人尊重孩子,让其自然成长
镜头一:幼儿园的环境语言
德国的经济足够发达,但幼儿园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现代化设施,更没有我们预想中价值不菲的奥尔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或者特色教室。天花板上悬挂的是粗麻绳和轻纱做成的帷幔,充满了梦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书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游;墙面上除了孩子们随意的涂鸦,还有些从户外随手捡来的树枝、干花和枯叶安静地呆在那里,记录着孩子们户外生活的惊喜和快乐。甚至,就连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旧的,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其温馨、舒适、优雅和朴实,远远超出了我们这一行十几位应邀考察者的想像。
镜头二:森林之游
波兰登附近的礼等幼儿园有100多个孩子,其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非常重视对孩子意志的培养,而培养的课堂,自然就是那里得天独厚的森林了。礼等幼儿园有个持续很多年的“森林游”传统:每个月的第二周都会组织孩子们步行到森林中活动一日,风雨无阻,四季不断,绝不因天气的恶劣打破计划。园长甚至认为越是恶劣的天气越有助于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体魄和适应能力。孩子们呢,当然也非常享受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中纵情奔跑本来就是他们的天性嘛。也许正因为这种传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方式吧,这间幼儿园的孩子明显表现出独立、不娇气、守承诺、适应力强等良好的品质特征。
镜头三:“我想安静一会儿”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看书,玩玩具,参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选择独处——哪怕只是简单地躲在角落里发一会呆。
这个独立的角落每间教室里都有,我把它叫做“安静角”。里面一般备有镶着布质公仔的柔软的坐垫和趣稚的靠垫,有的还放上一张小沙发。不想参加团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到这个角落,或者静静地坐着,满足其独处的需要;或者翻几个跟头,发泄其多余的精力。顺应和尊重孩子自然的心理需求的教育理念就在这小小的“安静角”的设计中显露无余。更妙的是,这种设计还为老师了解孩子提供了可观察的表征:当一个孩子频频走进安静角时,从预防的角度看,他很可能正在用行为表明他需要心理帮助了;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享受独处的孩子肯定有一个细腻的心灵,因为独处正是想像的放飞。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方案的声浪中之际,德国这种朴实无华、绝少人工斧斫成分的幼儿教育,不亚于来自林间的一阵清新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