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意识的培养——幼儿教育随想
发布时间:2020-12-04 幼儿教育的读书笔记 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幼儿教育随笔分享意识的培养——幼儿教育随想
儿子进幼儿园已快二年时间了,在幼儿园里他学习了不少的知识,生活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更学会了分享。
印象中,他上幼儿园之前,几乎都是喜欢吃的自己吃,不会去想到他人,虽然我们也有意识的在教他,但始终进展缓慢,可自从上了幼儿园后,过上了集体生活,再加上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慢慢的他学会了分享。有一件事,我记忆深刻,一次他放学回来,玩了很久了,突然告诉我说要给我吃个东西,然后从衣袋里拿出了一个被压得不成形的小番茄,番茄汁把口袋都打湿了,我开始还以为是儿子喜欢吃,但又舍不得吃,所以放在衣袋里,结果儿子对我说了一句话:爸爸,老师告诉我们小朋友要分享,今天幼儿园里发的小番茄,我带了一个回来给你吃。当时我可是感动的一塌糊涂,感动之余也很感谢老师们教会了他分享。去年幼儿园的南湖秋游活动,在中午进餐时,看到儿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食物,相互之间进行分享,虽然他们分享的食物很小、很不起眼,但这种分享的意识让我们家长感到很欣慰。
作为我们家长,为了加强他的分享意识,我们也一直通过讲故事、带他出去和小区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他带故事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看等方式来配合老师,加强他的分享意识,目前看来通过家园合一已取得一定效果,比如说在小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他可以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其他不认识的小朋友玩,在公园充气床玩时,他会把自己吃的零食送给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吃,这些行为说明他已会进行分享。
另一方面家长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这个问题,不管在任何场合,都要注意自己在小朋友面前的一举一动,因为小朋友的模仿能力特强,你的一言一行,好的他能学到,坏的他更能学到,不要给他们讲我们要分享,结果自己在无意识中又做出一些反面的举动,让他不知到底该怎样做。
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在想,通过老师家长的家园合一、言传身教,我们从自身做起,无声无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感染,让他们在反复的磨练中积累经验,最后一定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育儿心得: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1.讲道理
幼儿俨然是个小大人的模样,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想法,父母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幼儿讲道理时不要急躁,要耐心地告诉他哪些东西是危险的,如果碰了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同时做出害怕的样子警示孩子。
2.在故事和游戏中培养
把安全问题穿插在故事中,以此引导孩子树立安全意识,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孩子都爱听故事,父母可以边讲故事边引出安全的话题,再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试着让孩子分析如果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该怎么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在孩子表达想法时就会对安全问题有个印象,经常引导孩子,这种安全意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3.通过实例进行教育
如果电视节目中有对安全问题的报道,父母可以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结合活生生的事实,一边指给他看这个事故发生的后果,一边对他说:”你看,这个小朋友把腿伸到缝隙里,结果出不来了,如果你也这么淘气,那爸爸妈妈多着急呀。”告诉孩子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
分享意识的培养---------家长的作用很重要
分享意识的培养
---------家长的作用很重要
炎热的暑假期间很多家长会在傍晚时分带着孩子到小区广场散散步,我也时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广场玩,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很多年龄稍小一点的孩子(3岁左右)手里经常带着自己喜爱的玩具下楼玩。但是经常会时不时的听见孩子们为了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打架、哭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哪?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问题所在。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大多孩子的年龄还小,心理发育尚未完成,不能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没有经过允许是不能拿来玩的,更不能抢。但此时的孩子的欲望感很强,只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想要来玩,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可以想任何办法,如果有人阻拦就想推倒别人,打别人等
2、当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家长们则是在和其它家长聊天,注意力则从孩子身上转移了。孩子们在与其他孩子争夺玩具时爸爸妈妈忙于聊天的疏忽等等,这些状况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而且很没有安全感。即使孩子自己想要与小伙伴们快乐友好地互动,他的内心恐惧和欲望也会随之消失,心里悄悄的想:他们会抢我的玩具吗?他们会把玩具弄坏吗?
3、有时候有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想玩自己孩子的玩具就强制性的迫使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而导致自己的孩子大哭一场。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家长朋友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玩具是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物体,而分享意识在孩子的脑子里还没完全理解其含义,所以还不能很好地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对此专家建议:与其强迫孩子去分享,不如教导孩子去理解“轮流玩”。有很多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往往迫使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别人分享结果是适得其反。(我亲眼看见过一个妈妈强迫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别人玩,孩子不愿意,妈妈夺过孩子手里的玩具给别人,结果自己的孩子大哭一场,还打了另一个孩子,从那以后我发现那个小孩下楼玩再也不带玩具了)因为,迫使他分享,会让他感觉非常没有安全感。即使最值得信赖的妈妈在,还是会有人把我的玩具抢走,这种感觉太可怕了,所以他本能地采取打人、推人、甚至咬人等过激行为来捍卫自己的玩具。因为以幼儿的理解力,他们实在搞不懂:妈妈为什么要把玩具从自己手中拿走给别人玩?自己才是她的孩子。所以,我建议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较多且彼此不太熟悉的时候),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游戏规则:怎么玩?怎么轮流?一旦孩子明白这是游戏规则,他们就不会有很强的占有欲,会变得更加慷慨。而在这个轮流玩的互动过称中,他们也会真正体验到慷慨和分享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其次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分享意识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二是帮助他们发展对别人的同理心;三是帮助他们学习谈判技巧,学会表达他们的愿望而不采取攻击行为。
1.敏感性较强的幼儿更适合一对一的玩。当这些孩子获得了一定交流的能力之后,才能适合集体游戏
2.发展同理心。同理心是成功的人际关系的基石,那些从父母身上感受到很多同理心的孩子,能够很早地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
3.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因为强迫分享会阻碍“分享意识”的健康发展!聪明的做法是引入“轮流玩”的概念,来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分享意识。
4、帮助孩子学会等待。家长此时需要用同理心和孩子沟通:“等别人玩完了,才能轮到你玩,否则别的小朋友也会难过的”
6.及时表扬孩子的分享。帮孩子体验“分享”带给他的快乐。事实证明,表扬越多,孩子越喜欢分享。
7.家长陪伴旁边,让他具有安全感,这样孩子的状态会更轻松、与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侵略性更少。同时,当他试图从别的孩子那里争抢玩具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制止并管理孩子的情绪,并且防止孩子的不友好暴力行为养成习惯。
8.做好准备应对孩子的崩溃。如果为了争抢玩具孩子而大哭大闹这时的家长的任务是将他带离现场等他情绪冷静后与孩子耐心交谈让孩子懂得分享是能让自己和他人快乐的美德。更不要责怪孩子。
9.保持冷静。如果你能在孩子面前时刻保持冷静,他也会耳濡目染地会学会安抚和冷静情绪,这是孩子学习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第一步。
家长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相信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上几点,你的孩子就不会出现与他人有争抢玩具打人的现象,他会更早的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的真正含义。
育儿主题分享: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育儿主题分享: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分享的同时希望能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帮助!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怎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一)个人想法
小朋友们在上幼儿园之前有的孩子有分享的行为,有的孩子不太分享,没关系,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到了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分享行为都会得到一定的水平提高。在幼儿园有一些集体、分组的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主题活动,一起分享糖果,个别分享,老师都会进行集体性的表扬,孩子们的行为在一次一次的分享行为中得到一定的升华。家庭成员的经常互动也有助于孩子们的分享行为。
(二)书上分享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幼小儿童特有得思维方式,即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得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得存在及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得渴望或痛苦得心情,这也就必然导致独立行为得发生。这不是“自私自利”行为,前者是无意识得、不自觉的,在2-4岁儿童身上尤为明显;自私自利行为是自觉的、有意识地只考虑自己。幼儿常发生得争抢现象,是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得分享规则所致,需要成人加以培养。以下是四个行之有效得培养方法。
(1)树立榜样
在家庭中成人要为儿童树立分享榜样,先长者、先他人、后自己应成为家庭中相处关系得行为信条,并不时伴随语言像儿童述说,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还可以用故事中得分享榜样,给儿童提供楷模。
(2)创造分享机会
在榜样得影响下,给儿童创造众多得分享机会,使儿童得以模仿与练习。如吃东西时多让儿童做分发者,一方面满足儿童爱做活动得心理,一方面给儿童以如何分享得实践机会,对儿童先他人、后自己得分享行为给以肯定和鼓励。有如接待来客,也多然个儿童参与,鼓励儿童将自己得玩具给小朋友们玩。
(3)培养分享动机
要想让儿童经常地、自觉地进行分享,不能只靠外部的监督力量,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具有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和动机,这种动机又首先来源于儿童与别人分享过程及分享后所体验的愉快感,成人的责任在于使儿童在分享过程中充分体验分享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来自分享对方的愉快,儿童通过情感换位,体验到他人的高兴与快乐,从而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满足。当然达到这种情感换位的体验,需要成人加以引导体验,儿童能够经常地为他人着想,做到主动分享,做到让你也快乐、我也快乐、大家都快乐,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4)掌握分享规则
在家庭中分享规则不显得十分需要,因分享的同龄人少,因此儿童大多没有掌握分享的规则。但是儿童总是要长大的,要又伙伴,要和更多的人接触,如不懂分享规则,便会常与人发生冲突。分享规则又等待、轮流、先来后到、合作与联合等,在生活中使儿童逐渐知晓,并在活动中按规则去做,学会多种分享的规则,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分享的愿望。
育儿知识:浅谈大班幼儿阅读区问题意识的培养
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幼儿在阅读区质的的体现,有了思考,有了问题意识,幼儿才能有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活动,无目的的阅读会使阅读流于形式,失去阅读的意义。对于幼儿阅读意识的培养,仅仅靠幼儿的自我觉醒以及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环境的影响与营造乃至更多因素的影响。
一、幼儿有着强烈的兴趣,去催动幼儿去阅读
兴趣是幼儿参与的前提,兴趣会使幼儿更有激情的投入阅读中去。往往幼儿最感兴趣的绘本,幼儿阅读后会有着丰富的问题等着你的回应。要利用幼儿对兴趣的着陆点,去引导幼儿。如幼儿对星空宇宙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应该为幼儿提供类似的绘本,供幼儿去阅读。当幼儿阅读这本他感兴趣的绘本时,要引导幼儿去阅读,先对绘本题目以及封面进行问题提出,来引发幼儿的兴趣,接下来幼儿阅读,最后幼儿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着陆点开始进行自我提问、向同伴提问、向老师乃至家长提问。
二、教师要为幼儿竖立“自我问题意识觉醒”的信号,引导幼儿从启发式问题提出到自我主动问题提出过度。
这一个过程需要教师极大的配合,需要教师引导幼儿。这一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阅读区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如何去阅读,如何去提问。如,当我遇到一本绘本的时候,我会去问问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这个封面都画了什么、它大概讲了什么.....看完绘本,试着提问和我想的一样吗?有哪里我不明白的等。
教师要将方法教给幼儿,遇到每一个绘本都要有问题的提出,带着问题与阅读,带着问题去结束。
三、积极利用阅读区的谈话活动。
谈话活动重在幼儿的说,针对一个话题幼儿和同伴进行谈话。围绕一个点去散发出更多的问题。如幼儿在阅读关于树木的绘本后,谈话活动就可以为幼儿提供有关树木的话题,你都认识哪些树木?每个地方的树木都一样吗?等各种各样的话题,也要去引导幼儿自己向同伴提问,当幼儿前期经验够丰富的时候,那么后期的自发主动性提问就会越来越多。
四、家庭要积极营造阅读角氛围。
要将阅读区活动带到家庭,在家庭积极营造阅读区或者阅读角的氛围。家长要积极利用以上三种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如问题的提出,家长提问幼儿,幼儿提问家长等。让阅读的问题意识从幼儿园走向家庭,继续将问题意识培养下去。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天使的羽翼一样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和梦想。更何况对于我们的宝宝呢?宝宝的想象力的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特别是对于2-3岁的宝宝,是出于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期利用一些亲子小游戏来培养宝宝的想象力。
1、制作玩具
家长可以去玩具店买一些需要宝宝自己制作的玩具材料,教他们自己去组装制作。这样会比现成的玩具起到的效果会大的多。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
2、捏橡皮泥
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足够的橡皮泥,各种颜色的都有。开始教孩子揉、压、卷、捏等动作,接着塑造各种人和物的形象。从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造型,例如饼干、筷子、勺子等等,到后面的糖葫芦、小兔子、苹果核飞机等复杂点的造型。
3、堆雪人
在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在下雪的时候带着宝宝堆雪人,不过得裹得严实点咯。在漫天飞舞的雪地里,让宝宝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塑造各种形象,比如雪人雪山还有雪船等等。
4、折纸
折纸是一种很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锻炼手的技能。折纸需要的材料极其简单:废旧纸张和剪刀。教会孩子对边折、对角折、四角向中心折、连续几次向中心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等,并在此基础上折成各种玩意儿。小一些的孩子可折钱包、房子、船、飞机,再大一些可学折青蛙、鸭子、金鱼、手枪、裤子、书包等。
5、拼贴画
让孩子把一些零散的东西,如细绳、毛线、小塑料片、彩纸片、烟盒纸、包装纸、羽毛、树叶、贝壳等粘在纸上,不能用浆糊粘的也可用胶带粘。任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怎么摆都行,最后构成一幅图画。
6、想象字母
在纸上写下一些字母并运用字母的外型创造其他事物。将大写的“M”当作骆驼,将大写的“B”当作蝴蝶的半边翅膀。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这个游戏锻炼字母辨认与记忆技能,激发想象。
7、木偶
根据孩子最喜欢的书中角色做一个彩色木偶。先在木棍上画出脸蛋,加些纤维当作头发和衣服。下一次你们一起阅读时,让孩子利用木偶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游戏完后,将木偶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孕婴童行业新闻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
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及专注水平,与孩子的气质、当时的身心状态以及外界的环境等很多因素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年龄越大,能够坚持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就会越长,反之,年龄越小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对于3岁以内的小宝宝而言,是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的;在一件事情上,小宝宝们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这些在成人看来,可能就觉得宝宝的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宝宝,他们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3岁以前的宝宝,注意是被动的,只有新奇的、令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才能吸引宝宝,而且控制注意的能力较弱。
孩子的注意力跟大脑发育有关,一个人的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如果做一件事情超过20分钟,孩子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越是年幼的儿童,越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因为他们控制注意的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到干扰,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学习和写字的时候,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宝宝,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可能是源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学习或游戏的内容不适合孩子,或者室内活动太多,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精力不能得以发泄,就会显得躁动不安;此外,还可能是源于疾病或者情绪上的问题,饿了、困了、病了、心情不好或者压力过大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显得心不在焉。
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果孩子已经超过3岁,在做任何事(包括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能超过5分钟的话,家长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属于多动症或注意力缺失方面的问题,需要向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幼儿观念:家长怎样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家庭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良好环境,孩子虽然上幼儿园了,可是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度过的,加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浓厚的依恋关系,因此,家庭中的家长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也有很深远的意义。但是,家长该如何来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直面孩子的特殊问题,给予肯定并耐心解答。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的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听起来也很幼稚,有的问题听起来让人无法回答,有些问题家长甚至羞于回答,但是这些问题正是他们的小雷达在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呢,首先要将简单的问题耐心讲解,不会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探索,羞于回答的问题可以直面问题用科学的话语讲解给孩子,这些问题都会在他们的心底深处生根发芽,终将开花结果。
2.鼓励孩子多提问。?
提问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求知欲的主要表现。鼓励孩子多问问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好奇想探求有趣的事物,家长要适时引导他们思考,并尽可能回答他们的提问。
妥善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才能有效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每当孩子提问时,无论对错家长都应表示赞赏,让孩子从中得到满足。家长也不要随意搪塞孩子的提问,要尽快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并可以将其和孩子的知识或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
3.引导孩子将学和玩相结合
学是辛苦,玩却欢乐,将学和玩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不必一直过于严肃,可以运用近似游戏的方法让孩子参与学习。将学和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不断增长知识。
另外,也要让孩子多动脑和动手,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他们自我创造的空间。家长也还可适当参与其中,教导孩子一些研究的方法和创造的技巧,让孩子在学和玩中增强学习的欲望。??
3.让孩子体会问题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过程,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为了让孩子保持求知欲望的持续性,家长要知道孩子学过哪些东西,并设法让孩子学以致用。
学问和知识在学习中扩展,在实践中得到加强。若是孩子不知学有何用,家长要细心留意解释给孩子听。孩子知道了所学东西的用处,必然会更加认真求学、求知。
让家庭教育的地位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家园携手,共绘孩子的梦想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