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7 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幼儿园教师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祺祺:3周零50天,情况就是不爱上幼儿园,也不能说是不爱上,对于每天上幼儿园是很积极的,早早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吃完饭就要上幼儿园,通常时间尚早,不停的催,送到幼儿园了就开始哭闹,不让妈妈走,每次在家都是说的好好的,到学校就变卦,怎么哄都不行,在家是个活泼爱唱爱跳的宝宝,一到幼儿园就大变样,看到她那委屈的样子有时真是于心不忍啊!
针对我女儿祺祺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也查了不少的资料,好像这个还有点道理,先试试再说吧,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
对于一个问题,首先要学会分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第一:你这个孩子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开始不喜欢的,后来还是上了,后来生病没去,然后因为接近放假了,就没去。再后来,你们再让他去,他哭啊,闹啊,结果又没去成;以后只要让他上幼儿园,他就闹。然后最后的结果还是因为他闹,没去成。然后因为没去成,你们的力度加大了,更严厉了,然后他闹得更凶了。呵呵,讲到这里,或许你似乎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接下来的事情,应该是你越让他去,他越来越闹得厉害,然后你不得已,放弃让他上幼儿园。
楼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很多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时候,你开始怀疑是不是幼儿园的问题了,还是孩子性格的问题了,开始鄙视这个孩子了,开始抓狂了,开始骂他了,开始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了,然后孩子真的就是这样了,而你开始觉得不可理喻的时候,可能爷爷奶奶又不干了,然后开始顺着孩子,不上就不上了。呵呵,问题就这么发展下去。。。。
但是估计,你们从头到尾,都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可能会很气愤,我有什么问题呢?我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为他都心力憔悴了,难道我这么做不对吗?如果你觉得对,那么回答以下的几个问题:
1、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了,你有没有问他在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并告诉你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经常夸奖他呢?有没有让他讲在幼儿园好玩的东西呢?还是你经常问他在幼儿园有没有不听话,有没有学到东西?
2、你每次是不都带着一种高兴的情感,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并鼓励他在幼儿园好好表现,他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表现,你是否都给予相关的关注呢?
3、你是不经常督促他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4、当孩子生病的时候,你有没有讲一些他在幼儿园好的表现,引起他上幼儿园的兴趣,引起他对幼儿园的怀念?
5、你在他生病的时候,有没有告诉他,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很想他,希望他快点康复,早日回到学校?
6、你有没有就你的孩子和幼儿园的老师进行过交流?告诉他关于孩子的特点,以及你希望老师做哪些方面的配合?(比如,少给孩子一些作业,少给孩子一些任务。我的外甥女曾经因为幼儿园作业太多,晚上失眠,做梦都在写作业,后来我妹妹就去找老师谈了,说以后她的孩子不需要布置作业,老师也赞同了,然后我外甥女就成了全班一个不用做作业的人,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过了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太特殊了,就主动要求做作业,然后就布置适当的作业,每天都非常喜欢做作业。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家长的要求也不同,因为别的家长都希望多布置些作业,老师就这么做了,如果你不和老师交流,老师就不知道你孩子的特殊性。
7、当你的孩子因为哭闹不上幼儿园的时候,你问他为什么不去?但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回答,孩子的回答是说“幼儿园不好玩”,你是否注重了这个细节?并就这个细节向幼儿园的老师做一些关于孩子在幼儿园情况的了解??
从儿童心理的角度,一般孩子认为不好玩,不是真的不好玩,而是孩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无法给予一个比较正面的回答的话,那肯定是你的责任,因为你虽然爱孩子,但不知道怎么去爱,用什么方式去爱。
另外再告诉你,孩子为什么哭闹越来越严重。孩子的严重抵触上幼儿园,其实不是他不想去,或者幼儿园在他心目中很坏,而是你们让他去上幼儿园的行为,让他觉得他受到了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抗上幼儿园可以获得你们的关注。这样你们的关注越重,他的对抗就越强,这才是你孩子不上幼儿园的关键原因。
给你的对策:
1、尽量不提上幼儿园的事,不要逼他上幼儿园。但是每天都告诉他,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都很想念他。
2、不要带有太多的情感色彩,不要流露出很希望的样子,每天直白的问他,今天是不是可以去上幼儿园了啊?妈妈很希望你上幼儿园,妈妈最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了。如果他不去,那你就让他一个玩吧。
3、和爷爷奶奶做好沟通,达成共识,只要他不上幼儿园,就别给太多的关注。
4、找些朋友的孩子到家里来玩,问他们在幼儿园的情况,让他们讲在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然后给他们很多的关注,有意的减少对你自己孩子的关注,给他一个信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
5、天天出门前,告诉他你去幼儿园,告诉他很喜欢送他幼儿园,即使他不上,你也要到幼儿园去走走。
6、经常给孩子讲你自己上幼儿园好玩的事情。
7、孩子提出上幼儿园的时候,拒绝他。并让他过几天想清楚再说。
8、当孩子再次提出上幼儿园的时候,和孩子来个约定,以后都要好好上幼儿园
9、孩子再次上幼儿园后,参考我们开始的几个问题,纠正自己的行为。
10、更多耐心,你会发现,你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家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关于孩子零食问题讨论
育儿观留言一:我的儿子现在2岁10个月了,我感觉他现在每时每刻都在想吃零食的事,正在做着一件事,他会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一会去买东西吃哇?这样正常吗?
回复:我觉得你家儿子真的超级可爱呢。亲一下!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关注点。对一个孩子来说,关注零食,关注玩乐,天经地义啊。也许你觉得孩子会关注零食没错,但也太过度了吧?那么想要孩子对零食关注不要太过度的好办法,可能是家长也不放弃关注。实际上,不咳嗽的情况下,吃点薯条,没关系啊;不感冒的时候,来小杯冰淇淋,很不错。况且,从孩子的生理发育需求来说,他们需要零食,因为他们的活动量大,身体成长快,靠一日三餐并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在零食问题上,一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零食,二要定好给孩子零食的规矩,做好这些,我想就可以了。
留言二:还有一件事我一直不能忘记,在他2岁左右的时候,带他去玩沙,他玩着玩着突然把沙放在了嘴里,我吓一跳,忙把沙掏出来,并告诉他沙不能吃,很脏,可是他又吃了第二口,我有些愤怒了,然后我说你吃嘛,喜欢吃就吃嘛,是不是好吃嘛,结果他点头还真吃了第三口,我当时很生气,要转身走开,看他的样子还要抓来吃,为什么?因为那里有很多人看着,所以当时我的感觉是又羞又气,把他拉出沙池对他说妈妈很生气,然后转身离开,他在后面大哭。后来我也很后悔因为我的愤怒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别人在看,可是当人吃到沙该是很不适的反映啊,他为什么一再的要吃呢。
回复:首先,我觉得孩子吃沙,应该是他的好奇心导致的。你不觉得沙子还满像糖吗?呵呵。
你“吓一跳”,并且为孩子吃沙的行为而“又羞又气”,说得严重点,可能是打击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呢。如果能抱着他,对他说:你觉得这个味道可能不错,想尝尝是吗?不过妈妈告诉你,沙子是硬的,放到嘴里,会让牙齿非常不舒服;而且它没有味道,最糟糕的是,沙子里可能有感冒病毒,吃进去,感冒病毒也到你肚子里了,那很可怕哦!效果可能更好些。
只告诉孩子妈妈生气了,孩子会非常困惑,并不能明白自己行为不当在哪里。改变也就无从谈起。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要面对一种选择:当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自由重要?如果是后者,我们的气可能也很容易消了吧。
“当人吃到沙该是很不适的反映啊,他为什么一再的要吃呢”:是不是因为孩子的对沙子的味道感觉还真不错呢?毕竟不适是你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总之,孩子这样的行为我只觉得挺可爱的。真的。顺便说一句,我家**三周半了,有时候他愿意尝尝桔子皮的味道,有时候他说要把积木块当蛋糕吃呢。
家长不要问孩子无关紧要的问题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交流是必须的方式,正确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因此家长应该多注意日常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方式的使用。下面来考虑一下吧。
通过积极的言语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提问习惯,激发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要善于提问,所提问题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思维发展水平。言语发展早期应当多提问类似“要不要”、“好不好”的问题,重在引导孩子参与思考和表达。
家长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时机。当孩子兴致较高时,可以就当时的情景事件提问,所提问题要接近生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要具多样性。有些家长翻来覆去总是几个问题,比如“想我了吗”“爱不爱妈妈”之类,孩子只是习惯应答,并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
当孩子提问时,及时应答最重要。有些家长应答较为迟钝或不耐烦,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训练,还可能影响其个性发展。
生活中的提问和应答尽可能以自然发生的形式进行。家长要放下教育者的心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不必过于关注教育性,总担心自己的回答有错;也不必刻意维护权威,不懂装懂,这不仅会误导孩子,也是自身心态偏差的体现。当然,在进行某些教育之前,家长也可以事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哦。
家长应该多注意一些方法的使用,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家长可以多参考一下这方面得内容,帮助矫正方法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这样的方式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很乐意的。
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
今天姥爷很严肃的给我说,优优现在有个毛病一定要给他纠正:喜欢别人的东西就问人要。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贪图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品格和素质。姥爷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姥爷接优优时,发现优优问别人要爆米花吃,吃了好吃,还追着别人要。
关于优优的这个现象,我和优爸也发现了.比如最近的秋游,优优喝了老师拿的奶好喝,喝完了又跑去问老师要了个。但与此同时,我让他把自己带的奶分给老师时,他也很痛快地分给了老师,而且是把我们带的三盒奶都拿出来分给了三位老师。别人的东西,他喜欢就去要,但与此同时他的东西很自然的就与别人分享。所以综合这两方面的现象,我觉得优优的问题还没有上升到品格和素质高度,他的问题是三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另外跟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优优三岁前,基本在自己家、姥姥家、奶奶家、姑姑家、小姨家来回转,他的活动空间基本一直在自家人的圈子里,所以只要喜欢,东西随便拿、随便吃、随便喝,他对物品的归属感是模糊的。但随着进入幼儿园了,优优已经走出了“自家的圈子”,但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没有及时给他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概念。以后我们要多跟他强调,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相信优优不存在姥爷担心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还是教育专家的那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反映,是我们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给优优建立物品的归属感,我们一定要尽快给优优建立起物品的归属感!
请站到孩子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请站到孩子的立场上解决问题这几天在尝试着让宝宝自己便便,晚上不用纸尿裤,得醒好几次给她把小便,天亮了还是睡眼朦胧啊,早饭也没有精神做,今天起来的有些晚,给**宝贝穿好衣服直奔幼儿园旁边的小卖部,买了牛奶和面包去幼儿园里吃,在**宝贝挑牛奶的时候,门口站了一个小女孩在哭,她的妈妈则抱着一个小男孩在一旁训斥。
**宝贝挑完牛奶我就拉着她往幼儿园里赶,不过要进园的时候我听到那个小女孩的哭声异常大了起来,当妈妈的对孩子都是异常的关心,我扭过头看到她的妈妈正在打她,本想着这是人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作为外人也不太方便过去劝呢。可是紧接着听到了妈妈的哭声。想想自己也是当妈的,也有被孩子惹恼的时候,也有被孩子气哭的时候,我遇到时最希望有人来劝一下,哪怕是转移一下孩子对我的抵制情绪也好。所以我让**宝贝站在大门口等我,我走到了她们母女跟前。
我拉着小女孩的手轻声问她早上吃饭了么?想吃点什么?她就是不吭声,呵呵,对陌生人还是很有抵防心的,我告诉她幼儿园马上就要关门啦,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准备做游戏呢?就少一个哟。你看对面的小妹妹都急着去幼儿园呢?小女孩才回答一句:那不是我的小妹妹。还好小妞开始和我交流了。后来我拉着她说如果早上不吃东西就没有力气做游戏呢。你想吃什么阿姨给你买好不好?
慢慢的小女孩同意让我拉着小手又重新来到了小卖部,听小店主说小女孩平时要什么妈妈都给买,今天早上她非要吃冰淇淋,妈妈感觉早上吃有些凉,怕吃坏肚子才拒绝了。是啊,孩子平时被父母捧在手心,变成了小公主或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今天突然被拒绝了,肯定有些接受不了,会哭闹着坚持下去的。我问小女孩早上吃冰淇淋可能会拉肚子然后要去看医生哟,你还要吃么?她点点头,五岁的孩子应该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了。
在蹲下来和她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口腔有些红肿,问妈妈才知道这几天她上火了牙有些疼?我问为什么不去找医生开些下火的药,她说孩子不愿意喝。看来家长是什么都听孩子的。我劝了劝这位母亲,其实你家孩子要吃冰淇淋有自己的道理,咱们大人上火牙疼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想吃,只想吃点冰冰凉凉的,牙齿会舒服一些,孩子也一样哟。晚点放学你可以带孩子去找医生治疗一下牙疼,孩子好了自然就会吃食物的。
很多时候父母总会以我们的眼光和立场去要求孩子,怕孩子吃凉的容易生病,如果转换一下立场你就会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吃凉的只想缓和疼痛。对孩子宽容一些,不要单纯的训斥责骂,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个小大人,有自己的想法,妈妈们一定要和孩子及时交流沟通,孩子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无理取闹和不可理喻。
育儿心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致
育儿心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致
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种分歧,否则,你们将犯下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爸爸妈妈又吵起来了,星星的眼泪刷刷的流,可是谁也没有在意她的感受,他们只顾着与对方争吵。星星爸爸说:“应该让孩子学习英语和数学,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否则将来他就考不上大学。音乐和美术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我坚决反对你的做法。”星星妈妈说:“现在应该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你那套教育理论只会使孩子越来越笨,考不上大学又怎样?孩子本来就有艺术天赋,干嘛不好好培养她。为了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潜能,我必须让孩子暑假去学习音乐和美术。”小两口吵来吵去,都固执己见,根本没法达成一致,星星哭得很伤心,大叫道:“我什么也不学,我去找奶奶。”说着就冲出去了,小两口傻眼了,片刻停顿之后又吵了起来,星星爸爸说:“孩子变得这么任性是你惯坏的!”星星妈妈说:“来我?全是你惯的!”他们继续炒,谁也没想去把小星星追回来。
世纪贝贝提醒您: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之间会发生分歧。或许因为各自双方的个性和自尊,而一定要和对方硬撑到底,可是父母又没有想过,这样做,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因此,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做到求同存异,千万不能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育儿观念:入园“十不问”,保证孩子爱上幼儿园
假期里,宝贝们和爸爸妈妈朝夕相处,一起度过了美好、快乐的时光。长假过后,孩子们还沉浸在享受家庭的温暖以及无拘束作息的生活中,重新走进幼儿园的大门会遭遇各种不适,尤其是对托班、小班的低龄宝宝或是新入园的宝宝来说,“入园焦虑”尤为严重。怎样让孩子们尽快地重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在这里,小编与家长朋友们分享入园"十不问",家长们做到这些,帮孩子轻松度过入园期。
1、不要问: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经常会问“今天在幼儿园有人欺负你吗?”
温馨小贴士:
“欺负“这个词,一下子就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对立的位置。孩子刚上幼儿园,因为缺少和同龄幼儿交往的经验,经常会发生冲突。孩子之间会有一些磨合,会有争执,但不会记仇,还是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解决吧!
2、不要问:今天哭了吗?
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的厉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回到家家长们忍不住要问,“今天又哭了吗?”
温馨小贴士:入园前,孩子对于集体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会用哭闹等一些方式来抗拒。但其实爸爸妈妈们离开之后,宝贝们表现都非常好,丰富的集体活动占据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渐帮孩子适应分离焦虑。当妈妈问“今天哭了吗?”的时候,孩子会马上表现出委屈甚至哭闹。妈妈的话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着“只要哭闹妈妈就会心软”,这样孩子就更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所以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正面积极面对,可以表扬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会儿,妈妈相信你明天会更好的!”
3、不要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们还不适应,经常会有委屈不高兴的表现,孩子不会表达,家长往往会有各种猜测,会自然而然的想问,“老师有没有批评你?”
温馨小贴士:
对于新建立的集体环境,有新的规则,老师会在孩子适应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完成常规的培养。家长问孩子“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各种事情的借口,或者会让孩子有负担,缺乏自信,应该鼓励孩子多和老师交流,而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名热情的听众。
4、不要问:你今天表现好不好呀?
孩子刚入园,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很好奇,同时又担心孩子调皮,总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乖不乖?”
温馨小贴士:
往往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现如何,经常对家长的回答就是“表现好”“乖”。家长可以多去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了?”,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具体的引导。
5、要问: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
“有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了吗?”也是爸爸妈妈们经常问宝贝的问题。
温馨小贴士:
孩子刚入园,对于老师和小朋友都是陌生的,从认识到成为朋友需要一定的时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不同,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来认识新的朋友,新的伙伴,不妨换种提问的方式:“今天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或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班上的趣事,让孩子对好朋友逐渐的形成概念,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期待。
6、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
家长在接孩子的时候,总愿意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了吗?”“你学会老师今天教的儿歌了吗?”
温馨小贴士:
这么小的孩子,要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太难了!不要去挑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要给孩子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7、不要问:老师喜欢你吗?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
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不仅会担心孩子适应的如何,同时也会担心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经常会通过孩子的嘴来了解老师是否喜欢自己的孩子。
温馨小贴士: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对“喜欢”的概念还不太懂,又怎么辨别呢?这其实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幼儿园的老师会认真对待爱护每一个孩子,家长要给予充分信任,才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8、不要问: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呀?吃饱了吗?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担心孩子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且没有良好的独立进餐能力,就会经常问孩子“你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温馨小贴士:
孩子刚入园,情绪肯定不好,必然影响食欲。老师会逐渐的帮助孩子独立,适应新的集体生活,也会细心观察孩子,更会适当的帮助孩子进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
9、不要问: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孩子上幼儿园,家长的焦虑往往不低于孩子,当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就急于问孩子“你喜欢上幼儿园吗?”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开始上学,对学校的一切大多带有敌视情绪,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宝宝的回答是负面的,那对他上学的情绪肯定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以幼儿园正面的知识,帮助孩子提早接受和适应幼儿园生活。
10、不要问:你喜欢哪个老师呀?哪个老师带你玩了?
孩子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第一次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家人的照顾,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孩子能否喜欢老师,对老师产生依恋关系。
温馨小贴士:孩子刚入园时,因为幼儿园的人和物取代了自己的家人,孩子对幼儿园所有的事物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如果家长一直强调她喜欢哪个老师,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的跟喜欢的老师在一起,孩子就不愿和其他的老师接触。